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之二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一)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之二

一、引入:

学生演唱有关老师的歌曲《风儿,你不要吹》

你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

板书课题35 我的老师①

二、阅读感悟:

读第一小节,你了解到什么?

板书: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这位历史老师之所以能让作者深深思念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围绕第一小节来学习课文。

(一)“刘老师”

1、虽然全文都是写他,第二、三小节是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具体描写。

2、用不同的符号找出相应的语句。(读读议议)

忠厚朴实的外貌

幽默自嘲的语言介绍自己。

特殊的肢体语言深深感染着学生

3、理解句子

教室里自然升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②

(二)“教”

刘老师教学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第5小节:出乎意料的细节描写有哪些?。通过口试情景的描写体现了刘老师关爱学生,会鼓励学生。

(三)“历史课”

第4小节:枯燥的历史课吸引作者的是什么?更具有说服力来证明教得好的是什么? 课讲得好,文化底蕴很深,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完成填空)③

(四)“我们”

找描写“我们”反应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反应。

(间接描写,更衬托刘老师。)

(五)一个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开头配了一个怎样的结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④

对老师充满深情的本文作者就是苏叔阳。⑤

三、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学了课文一位坚强,和蔼,爱生如子的好老师俨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在三十年后仍深深的思念着刘老师。我们也面临着小学毕业,你认为怎样的老师才是你心中真正的好老师会让你长久思念?以“我心中的好老师”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想法。⑥

板书设计:

刘老师:忠厚 幽默 坚强

教:关爱学生 善于鼓励

我们:受益匪浅 终生难忘

历史课:文化底蕴 深厚爱国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二)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以《明清帝国专制统治》为例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孙瑛、陈尚行、刘小艳

内容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明晰的认知。历史教师也对概念教学难以把握,存在诸多困惑。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我们现就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的尝试提出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策略;研讨;认识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概念教学的困扰与思考

“概念是指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学历史教师对此往往感到非常棘手,主要是因为概念知识的概括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学习与理解上的困难。但概念又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学科中,概念都是进行高级思维的基石。个体掌握了概念,就能对物体和观念进行分类,并能推论出规则和原理。”[2]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能够将概念讲得通俗易懂,使学生不仅能理解,还能据此推论出相应的历史规律,把历史学习好,这是我们一直探讨试图突破的难题。

1、历史概念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人脑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3]历史知识结构就是由一个个历史概念组成的,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所以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社会不断进步、历史研究成果迭出、新课程改革逐渐推广的背景下,如何更新历史概念教学,大面积地提升历史教学效益,已经是摆在广大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2、当前历史概念教学的现状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谁都知道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但真正重视而又做得比较好的老师并不多。概念本身给人抽象而又枯燥的感觉,所以,老师讲起来难以生动,学生学起来不感兴趣,而现行的初中阶段的考试基本上也不会去涉及单纯的概念。这样,很多教师便对历史概念教学采取淡化的态度,对概念的讲授往往只通过教师的解释、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概念,学生对概念知识习惯于机械记忆,又很容易遗忘,所以对历史概念比较抵触„„概念也就越来越成为难以突破的教学死角。

3、突破历史概念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历史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已意识到或做到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活动又是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探究、合作、参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触摸历史,进而形成对历史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历史价值判断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参与触摸历史,积极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然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价值判断方向靠近,以便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便是历史概念教学的根本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寻找一些能使学生对概念感兴趣的策略和方法。我们认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诠释历史概念,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充分调动、挖掘学生自然的学习历史的潜能。

二、研究的展开——抓住契机,促进突破,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尝试

1、契机——中学历史优质课比赛

2011年2月底,我校小刘老师参加东莞市历史教研室组织的以“历史概念教学”为主题的中学历史优质课比赛,这是我们此次研究的契机。刘老师是刚刚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任教初一年级。她选择的参赛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由于比赛课的主题是“历史概念教学”,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突破概念怎样讲清楚概念,又怎样能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就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经过对主题的分析和解读,针对教科书“多结论少史实”的特点,我们初步定位刘老师备课的策略是“坚持论从史出的观点,以史料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

2、突破——课堂教学评析

确定了参赛的课题和以史料教学来突破概念的策略后,我们决定先由刘老师自行备课,初期目标是熟悉课标、熟悉教材并能够运用教材。刘老师先后阅读了与中央集权有关的历史书籍:《明史》、《朱元璋传》、《明朝那些事儿》、《帝国政界往事》等,积累了相关的资料,精心构思上课思路。接下来开始了4次听课、评课、议课的研讨过程,4次研讨的流程大体一致:选手准备——集体研讨——研究小组分析——选手改进。

初次研讨——以史料为突破口,通过分析史料,进行概念教学。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这节课内容包括明清两朝,时间跨度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历史概念较多。课文标题就包含“帝国”、“专制统治”两个概念,这对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教材中的概念更是散布于教材的每个角落,如:“皇权”、“高度膨胀”、“丞相制度”、“特务”、“锦衣卫”、“廷杖制度”、“军机处”、“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如何把这些概念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地讲给学生并能让学生掌握,确实是一道难题。

刘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以清朝翰林院学士徐骏文集中的几句诗作为导入: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陛下”——“狴下”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略讲,引导学生看书回答)

二、明清巩固专制统治

政治上: 1、废丞相(呈现两则史料)

2、设厂卫(图片资料和故事解说和呈现一则史料)

3、廷杖制度(图片资料和讲故事)

4、军机处(清)(用图片对比和史料一则)

思想文化上:1、八股取士(呈现一则史料)【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2、文字狱(呈现三则史料)

在具体讲课过程中,刘老师还引用了大量的史实。如讲解“废丞相”和“锦衣卫”这两个概念时,刘老师引用了如下材料:

胡惟庸早年投奔朱元璋帐下,善于曲意迎合,受到朱元璋的宠信,拜为丞相。之后开始骄横跋扈,许多人来贿赂他,胡惟庸乘机敛财,网罗亲信,但真正触动朱元璋敏感神经的还是胡惟庸的专权,官员的生杀迁降大多由他个人决定,甚至连朱元璋都不完全知道;各部门交上来的奏章,胡惟庸必定取来审阅,凡是不利于自己的就隐匿不报。朱元璋对此越来越不满。这时,正好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胡惟庸的儿子驰马市中,坠死车下,胡异常悲痛,竟然将车夫杀了,朱元璋正好找到借口,说胡滥杀无辜,大怒,令其偿命。胡惟庸慌了,准备造反,被手下告【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密,朱元璋亲自审问案件,将胡惟庸以谋反罪问斩,此案延续了十几年,三万人被斩。朱元璋趁机打击了一批骄纵违法的文武功臣,加强了皇权。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它直接听命于朱元璋,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类似于今天的CIA,被称为‘朝廷鹰犬’。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第一次试讲后,科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听课感受和课堂观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陈老师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能围绕概念教学的主题来展开,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必要的拓展,能够突出用史实来讲概念;但是,导入的设计不能与本课内容有效地结合,略显牵强,无法达到预设效果;课本基础概念呈现较多,但核心概念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史料偏多偏难,学生解读有困难,大段的文字学生光是阅读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有充分地去理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而且史料更多是一种解读性的结论,无法有效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讲授过多,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主动参与思考的就更少了。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也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1)大部分同学对导入的诗句理解不了,1分钟之后仍然没有反应,他们疑惑的眼神分明就是在说:“这几句诗没什么问题啊。”一男同学举手说:“老师,给皇帝上奏章应该是多么认真的一件事情,徐骏怎么也不应该把‘陛下’的‘陛’写错,因为写错后的那个字的偏旁是带有侮辱性意思的!如果我是皇帝,我也不会饶恕他的!我也会杀他的!”这些都说明问题设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2)课件上的文字解释过多,教师沉浸于故事的讲述中,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但对有用信息提取不够,以至于基本上是教师在读资料,同学们只是听听看看罢了,甚至有的同学一看大段的文字资料,大量的人物名称如英宗、武宗、逯杲、钱宁等,和专有名词比如北镇抚司、流寇等,就皱起眉头,拒之千里„„课堂气氛不活跃,基本上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

经过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小组一致认为,这一课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刘老师过于关注每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总想把每一个概念都要清清楚楚地给学生解释,力争面面俱倒,反而使课堂显得混乱,没有主题,没有把核心【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概念突出出来;再加上呈现手段单一单调,课堂教学基本上脱离学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关键原因就是教学设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研究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选择恰当的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历史材料,将学生放在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减少材料数量,降低材料难度,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重新思考如何解读概念。于是,大家认真分析了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思维直观、好奇心强、爱问问题、喜欢热闹、活泼好动、对直观的东西感兴趣但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认知水平方面,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半年来历史学习所积累下来的知识与能力,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唐朝三省六部制等印象深刻,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基础,但已有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看问题不够全面,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知识。

在研究小组的分析讨论后,刘老师又重新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二次研讨——关注学生认知水平,从学生兴趣入手进行概念教学

为了努力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刘老师否定了第一次的课前导入,重新设计,力图使新的导入既形象有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以朱元璋的两幅差异巨大的画像作为突破口,提出“为什么朱元璋的两幅画像差距如此之大?由此你能判断出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这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入新课教授。

在具体概念讲解上,刘老师吸取第一次上课时的教训,精简了史料,使用大量的图片,包括锦衣卫的电影剧照、锦衣卫穿着的飞鱼服、兵器绣春刀、锦衣卫的刑具夹棍、军机处的外部结构与内部摆设、东厂的徽标,甚至连今天东厂在北京的遗址所在地“东厂胡同”的照片用上了。

在以下的研讨中要重要突出:教师循着前面的认识,进行了教学调整,选择了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教材素材,这些图片素材符合中学生“读图”习惯、有着清晰明了的特点,但是课堂学习的气氛仍没有太大的改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的思考,是不是有了喜闻乐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素材就可以改进教学了呢?导入中那个不着边际的问题也是教师不能很好地运用教学素材的反映。至于这节课所暴露出来的其他弱点可以少写,因为一次研讨能解决、改进的地方是有限的,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

在第二次授课之后,听课老师又展开了讨论。孙老师认为,相较于第一次授课,史料精简了,课堂流程比较紧凑,线索基本清晰,教学设计比较合理,能够围绕概念进行组织教学;但是在呈现材料的形式上过于单一,多是文字和图片的直接展示,这样的策略在最初几个问题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文字或图片过多,学生的兴趣会下降,不能将其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导入处问题设计不够明确,容易将课堂引向偏离教学目标的方向;本课的几个概念之间逻辑联系不强,显得有些生硬;同时,上节课呈现出来的学生思考的时间少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老师在展示完材料之后往往都是直接得出结论;最后,本课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核心概念仍然没有很好地体现。

沪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6《大仓老师》同步练习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三)

26.《大仓老师》同步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wù nóng( ) xiōng táng( ) bào fā( ) fěng cì( )

jū gōng( ) tiāo ti( ) yì yì( ) jū jǐn( )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二、写近义词

哀求( ) 赞叹( ) 惊讶( ) 昏暗( ) 理会( ) 拘谨( )

三、写反义词。

简短()昏暗( )清楚( )拘谨( )特殊(

普通()轻快( )喜欢( )紧张( )爆发(

四、填量词。

六( )老师 一( )赞叹声 一( )单词 一( )哄堂大笑 两( )星期 几( )咳嗽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开学那天,黄雀在空中 ,田野里的桃花 ,我的心激动得要 。

开学典礼上,校长向我们 了新来的老师。大仓老师 一身制服,平头,只见他一下子 上领操台,开始讲话。

六、学习课文的写法,写写你的一位老师。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老师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

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嫩( )绿 酸涩( ) 跳跃( ) 慷慨( ) .....

3、解释下列词语。

情不自禁: 翱翔:3、请从第2节中找出与画线句“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的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4、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25789.html

    上一篇:舞蹈人生格言

    下一篇:经典洗脑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