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花的诗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中国古诗中的花意象
爱花的诗(一)

中国古诗中的花意象

我们中国人对花是情有独钟的,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多是基于对花的热爱而产生的感叹。中国的花多,咏花的诗作多,爱花的诗人多。

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黄庭坚爱水仙。迈步咏花诗苑,试着把这些咏花佳句放在一起品味,你会咀嚼出不同的味道,会享受到更多的趣味。

梅花

宋代,人们认为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乃是百花的魁首,故称其为“花魁”。梅的坚毅高洁历来被诗人所赞美,众多的咏梅诗脍炙人口。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中的“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句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孤梅独放,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一句句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读者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则充满了理趣,作者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古人称赞这两句是“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宋代诗人刘克庄《落梅》中的“飘似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一句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此句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菊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一直受到文人的偏爱。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唐代诗人元稹《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从菊花在四季中凋谢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中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菊花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宋到诗人刘克庄的《菊》中“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一句写诗人殷勤培植,浇灌与春花不同的菊,意在追求一种不随俗沉浮,甘守寂寞,幽芳自赏的情趣。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人格的写照。

荷花

荷花冰清玉洁、婀娜多姿、素然天质,她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一直牵动着文人墨客和志士仁人的心弦。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句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与细密的体悟,把初夏时的荷态写的生动可爱、形神毕现,作者借荷花传递出了初夏的气息,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与视觉。同样是杨万里之手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述的则是盛夏荷的风貌,荷叶无边无际,与天相接,朵朵荷花映着旭日,更是红得娇艳。花叶相间画意浓,花叶相衬更精神,作者以传神诗笔,绘神奇画面,让人浮想联翩。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中“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写的是秋风初起时节的荷花,作者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和娇憨,荷花红白相间,色彩对比鲜明,神形毕现。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中“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另是一番风味,作者巧妙地把采莲少女与周围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花丛中的采莲少女,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花是人,人是花,娉娉袅袅,长袖低回,碧叶共罗裙一色,芙蓉与人面相映。这简直就是一副意境优美、富有韵味的水粉画,令人陶醉。

桃花

桃花的花朵不大,其淡淡的粉桃红色,总是給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自古以来,桃花象征阳春、愛情与婚姻。桃花命薄,却在短短的生命中灿烂非常,故此历史中不少骚人墨客,往往借桃花喻意,花开花落,其间的浪漫和伤情,令人陶醉,亦令人心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周南桃夭》,诗中既以红艳的桃花来渲染姑娘出嫁时的喜庆气氛,又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丽的新娘,可谓两相得宜。从此,诗人就常常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可能要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人面”“桃花”交相辉映,花艳人更娇。

桃花以其艳丽而招人喜爱,可是在有些诗人眼中,桃花总带有几分妖冶狐媚之气,平添几分轻佻浮艳之态。唐代诗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中“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直接给桃花冠以“轻薄”的恶名,这对桃花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然而桃花任人说评说,始终不改艳丽之姿,每到春来,桃花依旧烂漫开放,装点这满园春色,“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和“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清刘灏《广群芳谱》)两句便是最好的明证。

水仙

水仙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被人们视为吉祥、美好、纯结、高尚的象征,诗人们吟水仙,多从“水仙”名字着眼,视它为下凡天仙、洛神湘妃、汉滨仙女、姑射仙、素娥青女等。水仙花具有朴素高洁的品格,赢得无数诗人的赞美。黄庭坚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中“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一句说水仙乃多愁善感的洛水仙子所化,“凌波仙子”一语,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水仙的风韵。自此诗一出,”凌波仙子”这一水仙雅号美称,便一直流传至今。宋代诗人刘邦直的《咏水仙》中的“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一句赞赏水仙在严寒冬季,仅凭一勺清水,亭亭玉立,那玉洁冰清的神韵和馥郁芬芳的清香,最令人赏心悦目。“风鬟雾鬓无缠束,不是人间富贵妆。“(明李梦阳《水仙》)和“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清刘灏《广群芳谱》)两句赞颂水仙朴素无华的品行和高洁的气质,使人如见其美,如闻其香。

牡丹

牡丹花,娇艳多姿 ,雍容大方,富丽堂皇。牡丹在我国被誉为“国花”、“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 唐代诗人徐寅称牡丹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宋代欧阳修则曰“天下真花独牡丹。”。唐代诗人白居易

的《牡丹芳》“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花的瑰丽轻盈,摇曳多姿,如同美女,写得生动传神。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一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唐代诗人韦庄的《白牡丹》“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一句写得色相俱全,使人如入梦境。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时,李白奉诏作了《清平调词》三首,其中有一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诗人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古诗中的咏花佳句是举不胜举的,仅此文一斑,我们便可窥见花儿在诗人笔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是多么神奇。

古诗中花的意象
爱花的诗(二)

中国古诗中的花意象

我们中国人对花是情有独钟的,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多是基于对花的热爱而产生的感叹。中国的花多,咏花的诗作多,爱花的诗人多。 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黄庭坚爱水仙。迈步咏花诗苑,试着把这些咏花佳句放在一起品味,你会咀嚼出不同的味道,会享受到更多的趣味。

梅花

宋代,人们认为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乃是百花的魁首,故称其为“花魁”。梅的坚毅高洁历来被诗人所赞美,众多的咏梅诗脍炙人口。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中的“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句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孤梅独放,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中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一句句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读者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则充满了理趣,作者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优美的境界,古人称赞这两句是“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宋代诗人刘克庄《落梅》中的“飘似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一句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此句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菊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一直受到文人的偏爱。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唐代诗人元稹《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从菊花在四季中凋谢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中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菊花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宋到诗人刘克庄的《菊》中“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一句写诗人殷勤培植,浇灌与春花不同的菊,意在追求一种不随俗沉浮,甘守寂寞,幽芳自赏的情趣。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人格的写照。

【爱花的诗】

荷花

荷花冰清玉洁、婀娜多姿、素然天质,她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一直牵动着文人墨客和志士仁人的心弦。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句作者以敏锐的观察与细密的体悟,把初夏时的荷态写的生动可爱、形神毕现,作者借荷花传递出了初夏的气息,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与视觉。同样是杨万里之手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述的则是盛夏荷的风貌,荷叶无边无际,与天相接,朵朵荷花映着旭日,更是红得娇艳。花叶相间画意浓,花叶相衬更精神,作者以传神诗笔,绘神奇画面,让人浮想联翩。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中“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写的是秋风初起时节的荷花,作者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和娇憨,荷花红白相间,色彩对比鲜明,神形毕现。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中“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另是一番风味,作者巧妙地把采莲少女与周围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花丛中的采莲少女,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花是人,人是花,娉娉袅袅,长袖低回,碧叶共罗裙一色,芙蓉与人面相映。这简直就是一副意境优美、富有韵味的水粉画,令人陶醉。

桃花

桃花的花朵不大,其淡淡的粉桃红色,总是給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自古以来,桃花象征阳春、愛情与婚姻。

桃花命薄,却在短短的生命中灿烂非常,故此历史中不少骚人墨客,往往借桃花喻意,花开花落,其间的浪漫和伤情,令人陶醉,亦令人心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周南 桃夭》,诗中既以红艳的桃花来渲染姑娘出嫁时的喜庆气氛,又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丽的新娘,可谓两相得宜。从此,诗人就常常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可能要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 “人面”“桃花”交相辉映,花艳人更娇。

桃花以其艳丽而招人喜爱,可是在有些诗人眼中,桃花总带有几分妖冶狐媚之气,平添几分轻佻浮艳之态。唐代诗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中“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直接给桃花冠以“轻薄”的恶名,这对桃花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然而桃花任人说评说,始终不改艳丽之姿,每到春来,桃花依旧烂漫开放,装点这满园春色,“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和“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清刘灏《广群芳谱》)两句便是最好的明证。

水仙

水仙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被人们视为吉祥、美好、纯结、高尚的象征,诗人们吟水仙,多从“水仙”名字着眼,视它为下凡天仙、洛神湘妃、汉滨仙女、姑射仙、素娥青女等。水仙花具有朴素高洁的品格,赢得无数诗人的赞美。黄庭坚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中“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一句说水仙乃多愁善感的洛水仙子所化,“凌波仙子”一语,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水仙的风韵。自此诗一出,”凌波仙子”这一水仙雅号美称,便一直流传至今。宋代诗人刘邦直的《咏水仙》中的“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一句赞赏水仙在严寒冬季,仅凭一勺清水,亭亭玉立,那玉洁冰清的神韵和馥郁芬芳的清香,最令人赏心悦目。“风鬟雾鬓无缠束,不是人间富贵妆。“(明 李梦阳《水仙》)和“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清 刘灏《广群芳谱》)两句赞颂水仙朴素无华的品行和高洁的气质,使人如见其美,如闻其香。

牡丹

牡丹花,娇艳多姿 ,雍容大方,富丽堂皇。牡丹在我国被誉为“国花”、“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 唐代诗人徐寅称牡丹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宋代欧阳修则曰 “天下真花独牡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牡丹芳》“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花的瑰丽轻盈,摇曳多姿,如同美女,写得生动传神。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一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唐代诗人韦庄的《白牡丹》“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一句写得色相俱全,使人如入梦境。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时,李白奉诏作了《清平调词》三首,其中有一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诗人不露痕迹,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古诗中的咏花佳句是举不胜举的,仅此文一斑,我们便可窥见花儿在诗人笔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是多么神奇。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①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②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满通俗但也更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

识了。

丁香在唐宋时期就在我国广泛栽培,据说,除了它素雅清纯的美丽和沁人心脾的幽香之外,还因为它是爱情与幸福的象征,常被人们誉为“爱情之花”、“幸福之树”。这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常有描写。小说《镜花缘》列为“十二友”的花卉中,丁香花是其中之一。更有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代赠》一诗中用“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借丁香喻爱情,描述了年轻女子思念情郎的眷恋心情。唐诗人陆龟蒙作有《丁香》诗:“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借丁香花抒怀,寄寓情思。

古代咏花诗
爱花的诗(三)

咏花篇(一)

一、花与中国古代文学

花卉诗 ,顾名思义,是以花卉为咏吟对象的诗词。它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在 古代 文学发展史上,虽然没有形成 花卉诗

派,但历代诗人的咏花之作车载斗量,蔚为大观。

千万年来,花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花文化。美丽的花儿代表了人类许多的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敬仰之情;鲜花还象征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如坚忍、自由、高贵、雅洁等等;鲜花更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寄托,如长寿、幸福、吉祥、财富„„赏花、咏花、赞花、论花,花和中国文学有着说不尽、道不完、评不够、议不厌的不解之缘。

我国是花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度。自古爱花的趣闻轶事不胜枚举屈原以兰喻己,陶潜采菊东篱,诗仙醉卧花阴,杜甫对花溅泪。在众多中国文人心中,花是诗词歌赋取之不尽的吟咏题材,是名词佳甸闪耀灵光的源头所在。花的出现成就了一个文学的国度,使得文学的殿堂姹紫嫣红、精彩纷呈。

从《诗经》中描绘桃花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晋代陶渊明脍炙人口的品评菊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宋代叶绍翁笔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烂漫的杏花,到元代王冕“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那清丽素洁的梅花。干百年来,这些优美的诗句众口相传,诗中优美的意境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

花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人品和花格的相互渗透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人格寄托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格,二者不可分离。中国文人赏花时并不是单单欣赏花儿美丽的外表,他们常常把花木当作与人类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的灵性之物来对待。因此,他们在对花木的审美过程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情、感受借助花木表达出来。

从古至今,许多骚人墨客都为花写下动人篇章,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花已经成为一种向往与崇敬的精神境界,成为德行品性的象征。“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弄妆,杏娇疏丽,菊做严霜,水仙冰肌玉肤,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皆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不同的花成为不同德行的象征,是不同品性的人喜爱崇敬的对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的是梅花的清韵高洁;“锦烂重阳节到时,繁华梦里傲霜枝”,道的是菊花的坚忍顽强;“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赞的是兰花的幽香高雅。

文人不仅以花入诗,很多词牌名、曲牌名也与花相关联。《采莲子》、《醉花阴》、《山花子》、《荷叶杯》、《木兰花》、《一剪梅》、《桂枝香》,由此可见花与诗词的深厚渊源。【爱花的诗】

花不仅使诗的国度璀璨多姿,在中国成语和俗语中以花做比喻的条目也随处可见,“拜倒在石榴裙下” 、 “丁香结” 、 “步步莲花” 、

“笔下生花” 、 “闭月羞花” 、

“羯鼓催花”都和花有关。在戏曲、小说、散文中我们也可以寻觅到花的踪影。戏曲中有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吴炳的《绿牡丹》、周朝俊的《红梅记》、现代评剧《花为媒》。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许多篇章与花相关,如《葛中》、《黄英》、《莲花公主》、《荷花三娘子》等等,其中的主人公均以花仙、花精的身份来塑造文学形象。

其他小说作品如《海上花》、《镜花缘》、《红楼梦》、《红玫瑰与白玫瑰》、《梦里花落知多少》,从书名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花的魅力。花令我们的文学更加摇曳多姿,花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梅花【爱花的诗】

(一) 第一章 风雨送春话梅花

春落梅枝头。每逢春寒料峭,瑞雪纷飞的残冬,梅花盛开了。清香馥郁、芬芳扑鼻。千姿百态、争丽斗妍 。

像五彩云霞装扮着大地;风送幽香,点缀着残冬,使人间生出盎然春意。“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出。”随着梅香的飘拂,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转瞬就要到了。

梅先天下春,这是梅最可贵之处。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它冒着凛冽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开花;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梅花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历来被人们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元代诗人杨维帧咏之:“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梅花,是一种蔷薇科樱桃属植物)落叶乔木。别名又叫梅、春梅、干枝梅、獠。梅花分五瓣,花色有白、红、淡绿、淡红等。以白色和淡红色为主。花先于叶子开放,果实可分青梅(绿色)、白梅(青白色)、花梅(带红色)三种,除供鲜食外,还可制蜜饯和果酱。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工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

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咏梅的词《卜算子》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咏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

挫折也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毛泽东伺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咏梅》,指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另一首七律《冬云》中也赞扬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

梅有个特点是,愈老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意盎然。历来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

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梅都是当之无愧的。

(二)历代咏梅诗词

1、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墨梅 王冕 元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4、早 梅 张谓 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5、墨梅 居简 南宋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6、早梅 齐已 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7、墨 梅 张臬 宋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8、早梅 李公明 宋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9、墨梅 赵秉文 金未元初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10、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11、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如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2、梅 王琪 宋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13、梅 贡性之 元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14、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梅花 庚信 唐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16、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7、《杂诗》之一 王维【爱花的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8、杨柳枝词 刘 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9、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20、初识梅花 卢撰 唐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爱花的诗】

21、梅花绝句 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22、红 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23、梅花绝句之一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24、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25、红梅 王十朋 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26、岭上红梅 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满城桃李各嫣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27、题梅花图 杨无咎 宋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28、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29、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 清

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

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30、雪梅之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1、雪梅之二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32、题画梅 李方膺 清代画家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33、赠范晔 陆凯 南朝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爱花的诗】

34、寒夜 杜耒 宋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35、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 曾几 南宋

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

36、暗香疏影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 、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37、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38、殢人娇.后亭梅开有感 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tì 困扰;纠缠 ;滞留 ;沉溺于)

39、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40、蝶恋花 欧阳修

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 旋暖金炉薰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

41、梅花引. 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 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不?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42、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3、 山园小梅 林 逋 南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44、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45、 梅花 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46、 墨梅 宋·朱熹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47、 钓雪舟倦睡 宋·杨万里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

48、 瓶梅 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

49、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50、 忆梅 元·段克己

歌颂亲情的诗
爱花的诗(四)

篇一:亲情的香


作者:四季如春


点燃亲情
这柱香
它曾像天使一样
守护我
幼稚清纯的天堂


凝望亲情
这柱香
岁月慢慢袭来
它曾怎样
守护我青春的模样
又目送我·
走向成长的地方
泥土中
那样多无邪的笑
和成长的痛
像过往的照片
黑白分明


感恩亲情
这柱香
它还会陪伴我
走进未来
像妈妈的目光
即使昏花
依然不舍收回
注视儿女的方向


篇二:亲情与爱


作者:雨行


有一次
我和同事相约
到她的家乡游山玩水
哪里属于山区
没有信号
我本打算下午就回去
所以没有和你说一声
可是由于山路颠簸
给行路带来不便
那天
你把我所有可能联系的朋友都打了电话
也没有我的音讯
天渐渐黑了下来
离回家的路越来越近
不料
下起了滂沱大雨
我终于接通了你的电话
电话里
听到你的声音很嘶哑
也很急切


列车缓缓的停下来
到家了
我心里很想见到你
昏黄的街灯下
烟雨飞扬
整条街上都汤着水
我看到你撑伞的背影
我们一同牵手
走过“泥泞的小路”
“走过“风雨雷电”的夜晚
那一时刻的浪漫与感动
远远超过红酒玫瑰
以及拥有一座毫华的别墅
给一个男人带来的满足
但这种滋味
不是一年的“纸婚”
两年的“布婚”
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漫长
旅途之后
那些平淡与坦然中
蕴藏着的血与肉的牵连
是你永远无法理解
也无法体会到的亲情与爱


篇三:亲情


作者:淮源放歌


行色匆匆的足音
跨越风尘的光阴
大雪无痕我们都在寻觅
蛰伏的营养
时间的逝水远离亲情的岸
寂静无声


翻拣岁月的断章
一些情感的语言站立起来
呼唤我们的乳名
情愫的的暗香灿若夏花
和着卷菜馍的滋味
芬芳我和儿子的情感空间


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
一对姐妹花
在生活的土灶台旁
烹饪亲情的大餐让我们窥见
已是泪光点点


那不是舌尖上的尤物
亲情的足迹穿不过深深的巷子
总到快被遗忘的时候
敲击我们的心鼓
咚咚作响


篇四:亲情的味道


作者:山姿海韵


烟酒匿香,
酒香浓烈,
那是父亲的味道。
饭菜飘香,
芳香甘甜,
那是母亲的味道。
啊,父母的味道,
是幸福悠悠缠绕。
父母的恩情,
怎么能够回报。歌颂亲情的诗


胸肩宽宽,
伟岸如山,
那是丈夫的味道。
爱心暖暖,
倾情奉献,
那是妻子的味道。
啊,夫妻的味道,
是藤树相依相靠。
夫妻恩爱,
牵手白头到老。


遮风挡雨,男儿风范,
那是哥哥的味道。
胭脂芬芳,
情谊长长,
那是姐姐的味道。
啊,哥姐的味道,
是和风吹拂禾苗。歌颂亲情的诗
哥姐的关爱,
怎么能够忘了。


天真烂漫,
调皮贪玩,
那是弟弟的味道。
婀娜多姿,
如花初绽,
那是妹妹的味道。
啊,弟妹的味道,
是美丽童话歌谣。
弟妹的童真,
跳跃希望火苗。


篇五:守护亲情之路


作者:江齐1983


我越来越小心
害怕不经意丢了亲情
这条亲情之路
心灵得不到安宁
泥泞的心
飘荡在不知名的角落


对着亲情
不敢大声说话
怕把它惊吓
也怕承受不了
——自己给自己的彷徨


一直竭力的呵护
举动却总是失控
言语不在利落
心常常左右心痛
爱退化到不知道怎么给予
亲情变质
关怀里藏着自私
一份纯洁的爱
被岁月漂白


不是期待他们懂
只是不要自己再心痛
我的付出
是不要回报的那种
在亲情的世界中
有一种力在涌动
把纯真的关爱
降到了心的深渊


渴望永恒
把一份爱演绎成传奇
哪怕自己成为爱的奴隶
我将心剖开
神依旧无动于衷


篇六:亲情是一根线


作者:春天方方


亲情是一根线
牵着你
挂着我
你哭,我哭
你笑,我笑
隔着山
隔着水
线儿长
爱儿长
风刮不断
雨淋不开
如果有一天
我想
我会为你粉身碎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2896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