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赞美父亲的诗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古代描写儿童的诗歌赏析
古代赞美父亲的诗(一)

童真、童趣、童心—古代描写儿童的诗歌赏析

古代有些诗歌描写的是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位山野孩子蓬头垢面,衣衫简陋,沿河找个杂草丛生人迹罕到的地方,随意而坐,静心垂钓。草丛几乎掩没了他的身影,远处有人高声问路,他急忙高举小手,招摇应答,不敢吐露半点声音,原来他是怕问答之声惊散了鱼群,才如此沉心静气,小心谨慎啊。诗歌通过静默无声的“遥招手”一个细节,把垂钓小儿担惊受怕的痴情迷态写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如睹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崔道融 的《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 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诗歌纯用白描,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着,树枝上的花儿谢了,树叶儿还没有长得茂盛。小孩儿尾随着黄蝴蝶,奔奔跑跑,追逐个不停。追到菜花地里,个个睁大了眼睛,咦!那飞舞的蝴蝶怎么没了踪影?短短四句诗,把活波可爱的儿童刻画的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杨万里的《舟 过 安 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 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他们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舟过安仁》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池上》诗歌赏析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

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撑:划。小艇:小船。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诗的起句就不一般,“小娃撑小艇”,两个“小”字,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小艇”载着“小娃”要去何处呢?原来是 “偷采白莲回”,他是趁大人没注意悄悄而行的,既然是“偷采”而归的,回来时也应悄悄的,不露痕迹的,但结果却出人预料,“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诗人极会运笔,他不写小孩如何被发现,而是写一池萍间留下了长长的一道开口。这首五言绝句虽然不长,但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诗的前两句描写,既溢满童趣,又为后两句的结果做了铺垫。小娃终归是小娃,他“不解藏踪迹”,一个“不解”,道出一小娃的识浅、天真、淘气。整首诗无加雕饰,自然真切,充满着无限的趣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小儿垂钓》诗歌赏析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古代赞美父亲的诗】

【注释】

1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 莓:一种小草;

4 苔:苔藓植物;

5 借问:向人打听;

6 遥:远远地;

7怕:害怕

8 鱼惊: 鱼儿因受到惊吓而逃跑

9 应:应答

10.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11映:遮映

【全诗赏析】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根据“抓题”的原则,我们知道诗中刻画的形象是一个小儿。稚子嘛,垂纶也只学学而已,当顾不得

许多讲究了。也不掇条小马儿,或端块石头,也不找个好一点的码头,或是场子,茅草丛中,莓苔映身,孩子气。还侧坐而钓呢,也许伸出有力而灵便的那一臂上前,更好使些。不管是不是真悟了,这个造型就是像那么回事。再近前来,蓬头说不定外加垢面,不要紧的。遇有路人相问,还正儿八经不做声。那是为何?绝句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句,或综括全诗,或另辟新境。小儿的心思只在学习钓鱼的事上,生怕惊扰了自己的鱼。

只是,“招手”者谁?路人吗?那对小儿来说,你招也是白招,我哪有心事去看你,你也不看看人家正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呢;喊喊还可以。那是小儿了。为什么不用“摆手”呢?要是“摆手”,等于是告知对方,你不要吵,或我不知之类——当然,也不知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混小子,还挺生硬、冷淡的嘛,可爱不足。假如是“招手”呢?等于是说,我知是知道,可惜我不能大声说给你,那还不惊扰了我的鱼;那么,你还是过来吧,让我贴着你的耳朵,默默唧唧告诉你好了。混小子,心肠热,而鬼点子也多嘛,这不就可爱得多。到底是谁在“招手”,虽不曾明说,而读者一读自明,且耐人寻味。

诗歌,特别是中国古代主流诗歌(如唐诗),是含蓄与凝练的艺术,不用、不必、也不能充分地铺展开来。读者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有宽阔的思索空间。蓬头稚子,侧坐草丛学钓鱼,本已传神别致;答复人问,却怕惊扰了鱼,只好遥招而不应,其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全诗从外貌、行为与动态、心理、所处环境等方面来刻画,可谓内外俱修,形神兼备。相传胡令能,“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纳)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其诗真不愧为仙家所赠之作。

唐朝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是路人问童子,也是童子以手示意。但招牌动作不一样,牧童“遥指”,一方面也确实渲染出杏花村酒妇孺皆知的名气。而单看人物刻画之细腻,童稚表现之精准,遣词造句之工巧等,《小儿垂钓》都着实要高明得多。

风是无色的但在我心中则是五颜六色春天的风是绿色的夏天的风是蓝色的秋天的风是金色的冬天的风是白色的

蓬头稚子学垂纶:

【古代赞美父亲的诗】

蓬,谓草草而乱也。蓬头,乃喻于其行之粗野、朴实,亦谓其思想之强矫糅、粗糙而天真也,谓于求学修为之初。

稚子,谓于童真,与蓬头合而独明其天真无邪。

学,削、雪、靴,此字乃题眼。“人之初,性本善。”学令人有知有识,只是学也令人自拘自束,如何才能得知与识,有教养,有文化却又不乏天真呢??!

垂,乃喻垂范。纶,乃定人纶分。垂纶治鱼,天垂范治愚!于吾等观之,小儿无知。于古圣先贤观之,吾等如小儿无知!吾等之学议于垂范事,于古圣眼中则如于此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乃倾身,过于关注垂中事,太在乎得失,失于自在,此乃喻初学者不能驭物反为物所驭也!如于学礼,不能用礼反为礼所用而自束也!如于骑车,不会骑车反为车所绊也。【古代赞美父亲的诗】

莓,喻晦。苔,喻胎。莓苔,(莓苔,滑)喻谓自身之不先正,不能正人也,自身之坐不稳安得钓大鱼!此可于《大学》之谓“正心、诚意”明之,成一切事,先以修身为本!本立自得道生也!

草乃随风倒,是无定也。草映身,此处再以草喻其身,是谓其不务本也,逐末焉可得?!

路人借问遥招手:

路人借问,当以仁礼接之,如何不接?为其童稚天真,礼法尊卑尽忘也。路人可得入乡随俗、因人化宜?若得,此乃大礼也!

小儿以其童真之不失而无视于人礼,本可嘉。然却是为了入于钓理(礼),可曾自省其过犯在不知大理?!大礼如于其应路人者,乃居于本真天性(天性为本)也。耐何贪钓鱼之利而自迷失本真!若明自我本真,是得钓大鱼之至理也,是如于路人之知大礼,不以明礼自居君子,而能同化于此小儿也。

小儿为利而不惜践礼(如于世之无知猖狂也),世人为尊卑贵贱而动失命(如于俗之居智慧者也),均大失于天真本伦也,何者能知自省而省至道之所在?!

怕得鱼惊不应人:

鱼为饵损命,小儿为钓罪人,世人为路失仁。

饵,为利,乃为生活奔波之喻谓也。钓,为趣,乃为一时喜好、贪图享乐也。路,为道,是有为法于

大道也,刻意所求作于大道是大失也(与其相对者:“一切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于此当谓何人能迷途知返,返朴归真而合于大道??!是斯问路人之不迷,斯垂钓者之得自在,斯鱼之返自由也。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古代赞美父亲的诗(二)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时,往往能够感到真挚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明代杨继盛所作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前二句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他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浓烈的思乡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著名诗人杜甫的名作,表达了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深情的语句,写出远客思乡的殷殷深情。大家众所周知的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

逝。凝望着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大概正是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白,他挥毫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具有浓烈思乡之情的诗歌。

三、执着的男女情

男女情爱,本是人类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古代数量繁富的诗歌遗产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爱情诗在古代民歌中非常发达,从《诗经•国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到唐代民间曲子词、明清民歌,歌唱爱情的篇章往往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文人诗歌方面,上自屈原的《九歌》、汉魏六朝古诗,下至唐诗、宋词、元曲,爱情诗的数量也很多。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真挚动人。它们表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爱情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和欢乐,更多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生离死别引起的忧伤和痛苦。在我国古代众多的爱情诗中,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是那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永不分离的爱情追求为内容的诗篇。

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全诗一开头,这位女子就向天发誓,表明了她与“君”的相爱关系,并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情永远不中断,不衰竭。为了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她一口气列举了五种情况,“只有高山成为平地,江水干涸不流,冬天雷声隆隆,夏季雪花飘舞,天地合为一体,

她才与心爱的人断绝感情”。而这五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自然她与“君”的爱情也就不会“绝衰”了。从反面说明她对爱情的忠贞。诗中出现的各种景象相互之间并无联系,但在表达爱情的坚贞这条线上,却美妙地串成了一个抒情形象的整体。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纯洁热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饰。这种纯属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

男女情爱的美好归宿,便是结为夫妻。夫妻互爱是人世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关系之一。夫妻情笃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夫妻感情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在我国古代的夫妻关系中,虽然受到男尊女卑的影响,但人们还是以相敬如宾,伉俪情深,富不易妻,白头偕老为美德,鄙弃那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以及忘恩负义的卑劣行为。 在古代大量的爱情诗中,有不少描写夫妻恩爱的诗篇。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一首一往情深、缠绵真挚的怀人诗。诗起笔即妙,题为“月夜”却不写作者自己看到的“今夜长安月”,而从千里之外落笔,以一“独”字见出两地相思。就表现手法来说,可谓一箭双雕。不说自己思念之苦,反关心妻子遥忆之悲,伉俪情深,溢于言表。“独”字更是意味深长,夫妻离散,两地相隔,故谓“独”,这

是第一层义;儿女未谙世事,不知思父,不懂得母亲望月的心情,故谓“独”,这是第二层义。颈联描写妻子独自望月的形象。云鬟雾湿,玉臂生寒,可知站立良久,心往神驰。尾联“双照”反结“独看”,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希望。在充满悲哀的日子里,只有希望才能给人以生存下去的慰藉。双照之下犹带泪痕,正是悲喜交集、痛定思痛的景象。诗人写情如此,真称得上是力透纸背。 四、美好的朋友情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谊是人生的需要,是朋友之间的高尚的情谊。它既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关系到人际和谐,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离不开友谊,事业离不开友谊。友谊是信任理解,是无私奉献,是高尚人格的体现。真正的友谊是人与心灵相通的亲密的关系,在一起时要相互激励,远离时要扬其善名,快乐时要与其共享,患难时则要共生死。这种友谊的特征是,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在品行上互相砥砺,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中国文学史上,歌颂这种高尚真挚友谊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真挚友谊的诗歌,诗中表现了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诗的前两句道出时间、环境及事件。时间是暮春,环境是飘飘扬扬的杨花和音似“不如归去”的杜鹃叫声,

古代年龄表达
古代赞美父亲的诗(三)

【古代赞美父亲的诗】 【古代赞美父亲的诗】

我国古代年龄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人的年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 直接用数字表示

古人表示年龄,除了用“岁”以外,还往往用“年”、“齿”、“春秋”等词。所用数字如果是10以上的零碎数字,则常常使用“x十有x”的格式表示,如“臣密今年四十有六,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犬马之齿七十有六。”《左传》犬马,古时臣子在君主面前的自称。

如果所说的年龄是极有特点的数字则采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例如少女16岁,就用二八相乘方式表述,李白诗句“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二、用人生各个时期表示

稚齿:稚,幼小。齿,年龄。指人的幼年时代。

少年:指人的十多岁阶段。

当年:指人的壮年时期,意为“正当壮年”。如陶渊明诗“当年讵有几?”(壮年能有多久)

垂老:垂,接近的意思。指快到老年的时期,如苏轼词“遗民几度垂老年。”

三、用人生各时期的身体特征表示

黄童:幼年时期。

白叟:老年时期。韩愈诗句:“黄童白叟,踊跃欢呼。”

龆龀:这两个字均指儿童换乳牙,借指七、八岁的儿童。又因“髫”与“龆”同音,也可做“龀”。

壮:青壮年时期,辛弃疾词“壮岁旌旗拥万夫。”这里的壮是指二、三十岁的时候,《礼记.曲礼上》说得更确定“三十曰壮,有室。”

二毛:青白二色头,指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交替时期。《左传》“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抓获将老的人)

垂白:须发将白,指老年将近。鲍照诗“结发起跃马,垂老对讲书。” 白首:头发白了,指老年。陶渊明诗“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总角,指儿童。

老苍:头发苍白如银,指老年。杜甫诗“脱略小儿辈,结交皆老苍。” 黄发:老年白发脱落更生黄发,是高寿的象征,指高寿者。陶渊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四、用人的服饰装束特征表示

襁褓:指婴儿时期。 “褓”是包裹婴儿用的小被,“襁”是捆束小被和用来背负的条带。《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

垂髻:古代儿童的发式,让头发自然下垂,借指儿童时期,也做“垂发”、“垂岁”。《魏志》“臣垂髻执简”,《后汉书》“垂发励志,白首不衰”,《北史.柳遐传》“垂岁便有成人量。”

总角:角,小发髻,10岁左右的儿童束发成角。

结发:古代男子20岁束发加冠,女子15岁束发插笄,这以后就是成年人了。刚成年的男女结婚,叫“结发夫妻”。

及笄:指女子15岁。笄,簪子,结发插笄之后,就是女子的待嫁之年。 冠岁:指男子20岁。冠,头冠,男子加冠之礼是成年的标志。但由于20岁时身体并未并未发育健壮,所以又称“弱冠”。

五、借用自然界的事物比喻

黄口:雏鸟口角黄色,黄口即雏鸟,用来比喻婴儿。《淮南子.汜论》“言之伐国,不杀黄口。”

雏:初生之鸟,比喻幼儿。杜甫“丈夫生儿有如此而雏者。”青春:是绿色的春天之意,用来比喻年轻时代。

素秋:秋天景色凋零肃杀,比喻老年。

垂暮:原意为接近傍晚时分,比喻晚年即将来临,垂暮之年,亦作“垂年”。

六、根据人生的身体和精力条件形容

这种方法就是在年、龄等词前加上一个形容词,如:

芳年:青春年少的时候。卢照邻《长安古意》“曾经学舞度芳年。”

妙年:美妙的青少年时期。杜甫《奉赠严八阁老》“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

妙龄:同“妙年”,苏轼《苏潜圣挽词》“妙龄驰誉百夫雄。”盛年:奋发有为的青壮年时代。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古代赞美父亲的诗】

七、将成语成句修辞后表示

将成语或成句的前半截省掉,用后半截表示前半截的意思,是一种“藏头”的修辞方法。孔子曾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耳顺,不逾矩。”后人根据这些成句进行藏头修辞,“志学”表示15岁,“而立”30岁。“不惑”表示40岁。“知命”表示50岁,“耳顺”表示60岁。

八、其他方法

初度:指刚生下来的时候。屈原《离骚》中有“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意思说,我的父亲在我出生时仔细端详我,到祖庙卜兆,赐给我美好的名字。以后。“初度”就成为生日的别称。

艾:即艾草,艾草是苍白色,老人头发苍白如艾,所以借指老人,是对老人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认为是五十岁。

花甲:天干地支交错一轮回为60年,称为花甲,人满60岁称花甲之年。 耆:古代表示60岁。“耆”于“艾”连用表示老年人,《荀子》“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这是说,人到了老年又讲信用,可以把它当做老师。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又称“耄期”、“老耄”。《尚书.大禹谟》“耄期倦于勤。”

坚守承诺

人生似舟,承诺是推动舟向前的波澜。人生如瓶,承诺是装点瓶美丽的花朵。在生活中,只有有了承诺,才会使我们不断实现目标;在实现中,我们才能找到生的意义和伟大,所以我们需要承诺。然而、承诺是靠坚守来完成的!

坚守承诺,是一种考验。

我常常思念远古,心仪古人生活着的那一个充满人格追求的时代,那是一个处处信守承诺,充满责任感的时代。在那些谦谦君子文质彬彬的风度背后,是闪光的信守承诺铸就的考验。荆柯唱着苍凉的易水歌毅然决然而去,支撑着他的是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蔺相如奉璧使秦,在杀机四伏的秦廷上大义凛然,怒斥暴君,凭的是他对自己许下的完璧归赵的诺言的践行;商鞅城门立木,五十金重赏搬木者。百姓诚服,新法得以顺利实施。难得的是百姓对商鞅承诺考验。

坚守承诺,是一种责任。

还记得不顾美国高官阻挠坚持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吗?他以自己的一份珍贵的执着承诺,为我们解释了普通人也能够坚守承诺的分量!正是他的坚守承诺,坚守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才得以突破了美国无理的阻挠,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的火箭飞天做出巨大贡献!然而,是什么让他得以排遣遭监禁期间的无边的孤独呢?是他对于祖国的爱的誓言,还有他对于自己对承诺的坚守!当他面对监禁期间的孤独与寂寞时,他将承诺化为对国家的一份责任,他继续思考自己的科学问题,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这些在常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举动,却让承诺在坚守的中得到适时的心灵变通,以读书与思考消融寂寞。责任,让他保持了达观的心态,也让他坚守的步伐更加稳重扎实!因而,在坚守的过程中,将承诺转化为责任作,会让我们前行的道路走得坚定而不沉重!

坚守承诺,是一种捍卫。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身陷囹圄的司马迁,坚持自己对“史”的承诺,拒绝美言取悦汉武帝,虽然身陷囹圄,他仍能够坚守“事实”的信念,坚持太史令的职责如实记载汉代的史书,捍卫了史书的价值。因为执着于承诺,他不辞劳苦踏遍中华的山山水水,把世间早已湮没的许多沧桑变换成笔端惊世的华章流溢于华夏史坛......司马迁坚持自己“承诺”的秉性,彰显了自己人格的伟大!

我们呼唤坚守承诺,因为承诺是人生之基。一点瑕疵便可使价值连城的美玉掉价,区区蝼蚁亦可毁坏千里大堤,承诺之基经不起触动。君不见,从白手起家到产品销及全球的丰田,只因不不守承诺,便让世人的目光由羡慕转为惋惜。

康德说:“一生中,只有两样东西让我仰望终生:一是头顶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星空因圣洁令人瞻仰,而内心的道德,心底的承诺,更因其可贵、崇高,令人恪守终生,不敢逾越。

朋友,请铭记太阳的灿烂,它坚守自己的承诺;请呵护蜿蜒的溪流,它为了承诺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向!它们都在坚守自己的承诺,它们都为了追求而学会坚守。而我们,作为有思想会思考的人,人生的路上,我们坚持“上下而求索”的承诺,把坚守作为追求的根本,我们才能实现人生的追求。

蓦然回首,凝视前方,悠扬的歌声荡起我们坚持追求的方向——- 我们坚信:既然选择了承诺,就要风雨兼程地坚守;

我们知道:既然选择了风雨兼程,便要懂得选择坚守承诺的方法!

[名师点评]这篇满分作文立意准确,事例典型,富有文化意蕴。

①本文根据题目材料准确提炼出“坚守承诺”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议论。文中,为突出主旨,作者多次点题,确保了文章中心鲜明,体现了考场作文的根本要求。

②事例典型,层次清晰。为论证主题,作者精心选择荆轲、蔺相如、商鞅、钱学森等中外名人事例为论据,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论证,使得文章内容充实丰满。

③多次引用名句,并由此再次联想,反复咏诵,诗句的巧妙引用、活用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赞美父亲的诗歌
古代赞美父亲的诗(四)

1、<爸爸的蔷薇草>

老街道斑驳依旧我跟在你身
岁月的风雪将你青丝染成白头
你眉宇紧锁如沟填进心酸悲愁
昏黄的灯光徒留你一身疲惫为我守候
那些话藏在心头好些年却没能说出口
直到离家的时候才读懂你眼中的挽留
没有流泪与挥手你要我坚定地向前走
像你爱种的蔷薇草微小却能高傲的拥有
一个人走在街头会勇敢面对寒流
没有你温暖怀抱你给的坚强还有
哼你爱唱的曲调找回你在的味道
牵念在心头缠绕倔强如你沉默噎住喉
那些话藏在心头好些年却没能说出口
直到离家的时候才读懂你眼中的挽留
没有流泪与挥手你要我坚定地向前走
像你爱种的蔷薇草微小却能高傲的拥有
电话旁你等好久铃声响起的时候
像孩子般开心笑妈的唠叨还没够
抢过电话你说一切都好别担忧
此刻我已泪流这是幸福的感受

2、<爸爸的饭碗>

一个土黄色饭碗
里面
装着几十年的血汗
还有
全家人的重量
时光无情的流淌
那玩
也慢慢便得泛黄
边上还被岁月划伤
总有一天
还是同一个的饭碗
那模样
也泛着浅黄
汗水
也在里面流淌
端碗的人
不在是以前那人的模样

3、<父亲的三尺讲台>

父亲的三尺讲台
就在那个寂寥的小镇上
身为乡村教师的父亲
不知道投影仪
不会使用电脑
父亲站在讲台上
只用一支短短的粉笔
在凸凹不平的黑板上
一遍又一遍地书写着
已在脑海里发酵的旧知识
父亲用一抹干裂的厚厚嘴唇
讲述着过去和未来
贫穷和哀伤
小小的三尺讲台
就是父亲十八年来
奋力耕种的热土
坐在台下的年轻人
在年轮的滚动里
不经意间换了一拨又一拨
可是父亲呢
他却一直坚守着他的狭小阵地
他的三尺讲台
这方三尺讲台
它承载了父亲年轻时的梦想
它见证了父亲的激情昂扬
而与此同时
它也染白了父亲的黑发
它日复一日污染着
父亲赖以生存的肺
父亲的三尺讲台
不仅仅只是讲台,
它填饱了一家人的胃。
它在不知不觉中,
还夺去了父亲太阳般
炽热的青春。
父亲的激情在这里
被燃烧成一片灰烬
父亲的热血在这里
被冻结得不再沸腾
十八年,十八年的默默坚守。
这不是最长的时间
却是父亲最灿烂的年华。赞美父亲的诗歌
父亲选择燃烧自己,然后
依然挺立在三尺讲台,
用平静且安详的眼神
看别人发出耀眼的光
和暖人心肺的热。
后来,后来,再后来
有人说你老了。
他们摆着虚伪的姿态,
委婉地劝你默默离开。
最后,最后,到最后
你离开了,两手空空
一袖清风,徒留
一缕驼着背的身影。
而十八年之后,父亲
我??从你的三尺讲台下
飞翔到离你很远的繁华地域。
在每个喧闹的夜里
我的梦里总会有你
有你的三尺讲台
有你苍劲挺拔的楷体字。
而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的你
在我的梦里,一直都是
永不苍老的??英雄。赞美父亲的诗歌

4、<爸爸,您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我就是一棵小树;
您是一片广阔的天空,
我就是自由飞翔的鸟儿;
爸爸的爱像太阳,
很温暖;
爸爸的爱像月亮,
很温柔;
我一定把你的希望的种子撒播
不管明天是否枝叶繁茂
我是海的女儿
你的海里永远蓄满了深情的企盼
有风的日子
你那劲键粗壮的臂膀
把我托向广博的穹宇接受阳光的眷顾
就算自己化作烟云消散
比海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博大的是你的心
妈妈说,您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我说,您是我的精神支柱;
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我,
在我难过的时候安慰我。
啊!您??我亲爱的爸爸,
您给了我花一样的年华;
感谢您!
相信我,我会用我的努力,
去点缀明天的辉煌!
爸爸,
在我心中藏了很久的一句话:
那就是??爸爸,我爱您!

5、<父亲的背后>

一盏油灯旁
如萤的光圈
捆住一个苍老的身影
针尖下绣出的图腾
在暗夜里放飞生命的献歌
子夜里父亲的呼噜声
应和着语重心长的梦语
随着山风的牵引
重游在田间地里倦了
就栖息在母亲的视线
黎明从铁锅中翻炒出来
飘香的食物见证如水的岁月
烘熟的情感融入生活的细节
就在孩子的睡梦中
父亲挑着担子又出门了

6、<我的老父亲>

想想你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你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鬓角露出了白发
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听听你的叮嘱
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你的目光
我看到了爱心
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孝顺
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示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我的老父亲

7、<报答一生>

从前善话未愿接受
从来不懂关心与否
内心总是埋怨
束缚我自由
原来路上尽是缺口
原来不知天高地厚
父亲总是无怨
驱赶了逆流
但愿现在又可将一切怀旧
昨日爱意我已看透
然而报答永远未够
为我奉献没有尽头
如何艰辛不管以后
为我奉献没有尽头
悠然笑说乐与悲忧
为我奉献没有尽头
遥遥分开都不会漏
为我奉献没有尽头
如何报答就算一生都不休
为何叛逆未愿退后
为何偏激只想远走
误解总是无意
增添了闷愁

8、<感谢你啊>

感谢你啊
举起了我金色的童年啊
什么时候开始忘记讲给我的故事
什么时候开始想念你默默的注视
原谅我啊
从未给你长大以后的拥抱
你为我骄傲
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
你如此宽厚
是我永远的惭愧
抬头一座山,俯首一条河
山叫父亲山,河叫母亲河
山上森林父亲手
夏遮风雨秋来送野果
河中流水母亲歌,温柔动听
年年唱给我,
父亲山啊母亲河
山高耸来河清澈
养育了儿女一辈辈啊
滋润着人间好生活

9、<父爱>

世上的感情千千万万,
父亲给我的父爱,
象阳光那样温暖,
象高山那样宽厚。
无论是儿时的欢闹,
年少时的成长,
还是踏入社会,
以至为人父为人母,
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关爱和祝福。
父亲用厚实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庭,
父亲用温暖的亲情呵护孩子的心灵。
让我们大声说出对父亲的爱,
祝愿世上所有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10、<将爱埋在心底>

不经意间
父亲啊
我也成为了父亲
六月里有个我们的节日
你并不熟悉
让我遥敬你一杯酒
三两五十五度
我在山城这边
你在山村里头
依着你的性子
祝福无语
就象你飞扬的赶牛鞭
嗖的一声
我们就干了这杯酒
干了哟父亲
让酒精在我们的血液里灼热燃烧
就象你将七个子女
拉扯成人一样的疼痛
干了哟父亲
让我们秉承你的品质
将爱埋在心底
一生里
平平淡淡
从从容容

11、<父亲老了>

父亲老了
不再是冉冉升起的太阳
他正被地平线
一点点地切去光芒
父亲老了
却由老伴的臣子
渐渐变成了皇上
皇上的日子有很多逍遥
洗澡有人备衣搔背
写字画画有人摇扇倒墨
一日三餐蔬菜瓜果
秋风秋雨有人捂被添裳
稍稍年轻的老伴
常被封为?唠叨?大王
皇上的日子里也有一些
陈芝麻烂谷子的故事
说他年轻时
用当学生干部的本事
追到了城里姑娘
从此
那浮萍就没离开过禾苗
他演泽的事业蒸蒸日上
家被他唱得五彩飞扬
他说
星星、太阳有啥骄傲
那一盏等他夜归的桔黄色油灯
才是他的皇上
父亲老了
黄泥巴已漫过胸堂
在他杠不动红旗的时候
他当了皇上

12、<黄牛,或者父亲>

人们要说你并不美丽
是的
一身棕毛就是你全部的装饰
没有任何斑斓的色彩
面对黄土
你只有不息的耕耘
你甚至都无暇抬头仰望
仿佛在这抬头的瞬间
大好的农忙时节就会溜走
你目视前方
一步一步
艰难然而执着
你知道肩上全部的重量
以及重量背后的责任
所以
哪怕沉重你也从不叹息
哪怕前路一片泥泞
抑或野草芜杂
你也不言放弃
你架着犁
用老迈的年轮、力气以及果敢、坚毅
开辟一方土地
你的未来写在里面
就像你永远冷静的头脑
是否憧憬着??
秋天的金黄遍地?

赞美父母亲的诗句
古代赞美父亲的诗(五)

1、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2、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赞美父母亲的诗句。——唐·韩愈

5、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蒋士铨<岁暮到家>

6、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7、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赞美父母亲的诗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8、父兮生我,母兮鞠我,9、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10、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1、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着

12、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13、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14、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15、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16、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17、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舆恭<思母>

18、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1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20、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21、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2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3、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4、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倪瑞璿<忆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2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