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临高中学 李特龙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成功之处:

  1、根据学生的实际,减少了本节课的容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本节课只学习《认识规律》部分,事实证明,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抽象的哲学知识。

  2、运用生活化的例子和典型的事例分析问题,因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听讲很认真,师生的配合、互动也很好。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如;运用比赛方式,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运动例子的基础上,再运用比较分析法来讲清什么是运动,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观点。主要做法:通过多媒体投影以下现象:“水向低处流、人的一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原始-奴隶-资义-社会主义”让学生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看似乎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但是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分析,以及我的引导,很快发现他们发现都是运动的,于是从此导出运动的概念。并因势利导继续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运动的事例,并且提问世界上有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的积极性,重难点也随即突破,但是,学生对唯心主义错误的运动观还难理解。再如:在讲静止的时候,我精心挑选了“大雁塔”、“故宫的”图片和“刘德华在《星梦奇缘》生长变化的历程的事例,对于这些事例学生都比较熟悉,很快理解了相对静止的第二层含义,即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教学中,恰当的、典型的事例在说明问题时将知识化繁为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妙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接受教育。教学中一直注意保持姣好笑容,富有激情表达,与学生平等有好的交流,学生在亲切轻松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积极思考。为了将课堂所学知识自然延伸的课外,在本课结束前,还播放了《生命的列车》的视频,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下,聆听着视频中富有哲理的画外音,静静的品味着人生,感悟着哲理。

  三、本节课不足: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问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3、“讨论辨析”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一下课就有听课的老师说最出彩的“两条河一条河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4、课件设计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实效。

  在这次教学中课件不够合理,设计的PPT页面过多,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落实。一般一节课课件最多不能超过15个页面,多了学生视觉容易疲劳,关键知识点无法有效记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反思

  一、将哲学融入生活

  哲学难懂,哲学难学,哲学难教。的确,哲学以其抽象的思维,深奥的理论,概括的语言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是再深奥的道理,它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哲学虽然枯燥,但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将哲学融入生活,我相信,哲学将不再难学,也不再难教。这是我们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堂课的最大感触。

  联系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有关联系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接触过类似的问题或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过这样的思维方法。所以这一课的任务就是要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特别是与中职生关联度比较高的这些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系统的观点。我们的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再用这些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课中的每一个难理解的知识点,我都是通过从现实生活事例中提取哲学观点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通过鹿群与狼群的对立统一、太阳系行星的运转规律这一感性材料抽象出联系的概念及联系的普遍性。另外还以美国太空总署研制的生态球为例,贯穿整堂课,分析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复杂性特征,可以集中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同时加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意义。

  从整体来看,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从案例入手抽象出哲学观点,层层深入,逐步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系统的哲学观点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哲学课不能脱离生活,一是要深入地去挖掘教材,把哲学中的深奥道理简单化,生活化;二是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在平时的生活中为课堂积累素材;三是必须把生活事例同哲学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也不能为事例而事例,而把二者割裂开来。当然教育没有不变的套路,如何使政治教学既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又能落实知识点,使学生学有所得,这是政治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反思

  这个框题的内容相对而言,难度不大,知识点涵盖少,学生可以结合的生活例子很多,但是容易产生不少理解误区,但是这也正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为了最大限度的展示政治课的教学优势,结合我的师傅曾云珍老师及科组其他老师的指导,我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下: 1、利用刚结束不久的60周年国庆阅兵大典视频(片段)导入,以我国近期阅兵中武器装备的变化,引出世界是永恒发展这个主题。 2、学生预习后,分三小组结合各种材料(生物图片、漫画、诗词、名言等)从自然界、

  人类社会、人的认识角度讨论分析后,由第四组得出结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3、从辨析"变化一定是发展吗?"得出变化和发展的关系,进而理解发展的实质:前进上升的变化。

  4、从对新旧事物的分析加深理解发展的实质。

  5、练习巩固

  6、情感教育:在歌唱《阳光总在风雨后》中理解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总体上,整节课的流程还算顺利,较之刚进常中时,我显得更加从容大方,能够自如的驾驭课堂,把握知识的叠进及重难点。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师傅曾云珍老师,还有李小平老师以及所有科组其他一直给予关心支持的老师。

  但是,我的教学经验还是稚嫩的,在课堂上还是有很多不理想的表现。

  1. 这节课时间没有很好掌控,在还有30秒下课的时段,我没有灵活的安排好空白时间,尾巴处理的不干净,甚是遗憾。

  2. 语言过于主观,很多词语未经严谨的思虑,而擅自使用,这和哲学思维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同时,在以后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的精炼,避免重复。

  3. 对于知识的网状结构理解的还是薄弱。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上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课后,感触颇多,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学习反思,以下是我上了这节课的课后反思。

  一、时间把握合理,课堂导入、衔接自然。

  通过提问学生,回顾矛盾普遍性原理,引出方法论: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也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引入到新课课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间约五分钟。

  讲授新课过程:中学生王林变化的过程→主次矛盾→玫瑰有花亦有刺→矛盾的主次方面

  《小驴过河》的例子→导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红楼梦四小姐的性格分析及贾母的态度→ 深化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认识→课堂小结。(下课铃声响)

  反思:总 的这节课听下来,感觉比较流畅,时间安排也比较合理、紧凑,学生思维活跃,感觉始终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对照自己的平时上课,总感觉不够自然,说得土一点 就是欠“老道”,时间把握不好,有时感觉不够用,有时又感觉时间用不光,上完这一课后,怎样使授课过程流畅、时间安排合理,这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激发兴趣。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想应该是比较贴近学生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应追求所用的例子不需多,但每一个例子都应该是比较典型,总的思路我停下来之后应该是这样:先 打出一个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再总结出课本的知识点。这体现了新课程教材的“生活”逻辑,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无论是“中学生王林”的例子,玫瑰 的例子,小驴过河的例子,还是最后红楼梦四小姐的例子,都用得比较典型,每个例子都有它承担的功能,精而不烂。

  反思:回 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生活例子的课程资源也在用,但总觉得有的时候不是特别典型,或者例子过多过滥,或者感觉有时候颠倒了主次,往往有时候一个例子举出 来,学生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例子当中,而忽视了课本的知识点。在上完这一课后,如何做到现实例子为课本知识点服务,这也是我以后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教学反思

  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因此,研学过程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避免从“反义词”这一狭隘的概念去理解“矛盾”。因此,本课离不开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例如板书、讨论。据此,设计本课研学环节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赋予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以时代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国家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

  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教学中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突破难点和重点。

  三、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把握。课堂运用多媒体手段:图、音、频的应用,但又不拘泥多媒体,有板书、讨论等;对待教材也能科学地整合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力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有待改进之处:合作探究环节,未能让学生充分讨论,须进一步完善教师引导设问及课堂激励机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3289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