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让诗歌回归朴素》
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第一篇

让诗歌回归朴素

对于近几年一直喧哗不息的诗歌浪潮, 我很难说始终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在这样一个各种新思维浪涌的年代,诗歌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看不到上个世纪初那样百花齐放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华而不实的风格以及远离生活的莫名的自称印象派的文字组合,到底是什么带走了我们原本拥有的精神?

这里不得不提到七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思维解放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大量个性鲜明的优秀诗人,他们极大的创作热忱在当时中国微妙的政治背景下为后世留下吟咏不绝的话题。正是这一特殊时期,中国诗歌走向前所未有的巅峰,各地知识分子都积极加入这场空前的文学大潮。他们疯狂创作、争相传阅、高声朗诵一位又一位优秀作家的诗歌,毫不夸张的说:那个时代的文坛属于诗歌。

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主流逐渐被抒情诗所占领。诗人们不遗余力的搭建自己的个性诗歌王朝,诗歌流派向越来越多的方向发展。这里的热闹让人欣慰,但派别的层出不穷开始让人隐隐不安,或许文学“大跃进”的思想正悄声萌芽。诗人们对个性的追求超越了文学基调,对现代诗歌派别的注重越来越让人感觉到眼花缭乱,一些人甚至开始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一条大河逐渐被大量的支流分割。就是这样,现代诗歌黄金国度埋下的隐患终于在九十年代爆发,甚至走向了土崩瓦解的境地。

我们不得不承认,九十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一蹶不振的年代——领袖人物的相继离去使得诗坛一片聒噪,一部分人开始沉寂,另一部分人陷入自我欣赏的泥潭。和当初成立琳琅满目的流派一样,他们各自为政,自以为是的生存。

在九十年代的诗坛,我唯有以“混乱不堪”一笔带过。而这一切仅仅只是诗歌灾难的开始,谁又能想到长达二十年的现代诗歌文化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开始空白?

旧诗歌力量的拥有者对诗歌文化传播观念出现偏离,他们把文字玩弄鼓掌、自命清高,写出一篇又一篇旁人不屑顾及的雅文。而新生力量过早的汲取流派文化,在他们根基未固的时候就开始急于拜那些始作俑者为师。新生力量的诗歌创作,忽视了基调的重要性,因而出现“读诗的没有写诗的人多”的悲剧局面。他们侧重意象,认为意象造就一切,创作出来的东西情感做作、内涵浅薄、言语矫情,使得诗歌虚假无力。正如海子所言:“被拖入意象中心主义的泥潭”。

八十年代诗歌还只是一个范本,而不能作为榜样。我们尚有更高的目标要去实现,我们需要突破,我们需要超越,我们需要更大的努力!放下孤芳自赏,放下矫揉造作,若要抒情为何不直接将真实的自己放进诗歌之中?

我认为以突破僵化的传统诗学空间为初衷的中国当代诗歌越来越背离诗歌本身,这仅仅让我看到大量鱼目混珠的雷同化作品像泥沙一样在诗歌的河流里沉浮, 纯粹的形式操作日益取代了诗歌本身, 不少人认为掌握了现代诗歌技术层面的某些特征便可以一劳永逸地成为诗人, 而作为诗人最本质最原初的东西却被弃之如敝履, 受到了轻松的忽略。

在许多诗人身上,我看不到真诚、使命、良知等艺术家的品格。十几年来现代诗歌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几乎被这股喧嚣的浪潮湮没殆尽。我看到的只是流派、渊源、技巧,我无法在诗行中触摸诗歌的良心。诗歌陷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窘境—致使汪国真的塑料花一般的通俗诗歌文本以及另外一些平庸不堪的诗集大量充斥诗歌市场。而更可悲的是:我们的诗歌界对此浑然不觉。诗歌刊物仍然在不断地举办各种“诗赛”,连篇累牍地推出一批又一批彼此惊人相似的诗歌赝品。

更多的诗歌作者凭着一点小聪明和投机取巧的本领写作,汗牛充栋的诗歌垃圾在他们笔下层出不穷。他们大言不惭地以“诗人” 自居、互相吹捧、自我陶醉, 整个诗坛沉浸在一片喧嚣和混沌之中, 从而使一些本来对诗歌怀着圣洁的爱意的读者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到

汪国真苍白而贫乏的屋脊下去寻求一方避难所。

我不知道诗歌界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这样一种令人伤心的诗歌事实。我们的诗评家和我们诗刊编辑是满足一种表面的“繁荣”还是洁身自好还是随波逐流还是压根儿熟视无睹,使我倍感痛心的是:在这样一种恶劣的诗歌生态下, 一些具有真正艺术家品格的诗人的人品和声音被拒之门外, 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而他们是一些纯粹的诗人。他们自尊、敏感、孤独。

他们不是按照诗歌市场行情的需要写作并且为自己的诗歌产品四处奔走宣传的“ 诗歌活动家”。他们写诗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在浮躁庸俗的年代里, 他们固守着艺术的一片纯净的天空。在这片天空里, 真情与理想同在,未受到亵渎与损害。他们是真正的诗歌卫士。 但他们是寂寞的。他们不得不忍受无数粗鄙浅薄的鼓噪, 在不计其数的“诗歌大奖赛” 中, 他们将许多“诗人” 踩在脚下的诗歌良心牢牢地握在胸口, 而他们贫困而赢弱的身体被挤得东倒西歪。但他们默默承受着这些圣徒们。

如果我上面陈述的诗歌事实能得到基本确认的话, 那么是否还存在一种回到诗歌本身和重建诗歌精神的可能,那些成天面对经典的诗歌摹本写作的人们, 那些早已为形式游戏的轴重所累的人们, 那些在虚荣和名誉的追逐中疲惫不堪的人们 可否将眼花缭乱的目光返回自身, 心平气和地面对土地与河流, 城镇与乡村, 更重要的是:面对自己的内心——可否使自己皈依一种宁静的简朴、一种古典的礼仪、一种抛弃了流行的诗歌话语而沉浸在一种真正的童话般透明语境中写作的自由心态,可否决然从流派和社团的集体语言系统中抽身而出, 回归与艺术本性同质的澄明与孤独, 在一种爱和高尚情感的笼罩下, 返照自己满目创伤的精神内体。

我藉此呼唤一种真正朴素的诗歌的到来。朴素并非韩东于坚那种貌似朴素实则矫情的诗歌所能混同的, 朴素也不是同样做作矫情的所谓“新乡土诗” 可比拟的, 朴素更不是汪国真贺年卡式的肤浅和媚俗。

朴素绝对不仅仅是诗歌言语的简约, 更不是另一种时尚。朴素应该是生命形式的最大值的绝不伪饰的坦露和释放, 它像土地本身一样真实, 甚至粗糙, 但我们触摸它时将为之感动并流泪。它以一种原始的强悍对我们的审美视觉和情感进行双重的侵入, 使我们体验到某种快乐的痛楚。朴素与矫情水火不相容, 更与绅士们的故作高深南辕北辙。

朴素拒绝任何他人的模仿和“批量性生产” , 事实上真正朴素的诗歌, 别人无从模仿, 而只能默默注视并为它的光芒所浸淫。

所以真正朴素的诗歌乃是从现代人的视角在个体生存的线面上向古典诗歌精神的历史性返回。它是以一种真正的二十世纪人的姿态和风貌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屈原、李白的诗歌精神的一次富于永恒意味的对话。

《《现代诗两首》》
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朗读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追上了漂泊的人,却赶不上漂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思乡的心??”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游子心头那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排遣;乡愁是余光中跨越海峡的真情诉说;乡愁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深。我们侧耳倾听,席慕容为我们唱响感人肺腑的长城谣,潸然泪下;我们屏气凝思,纪弦为我们讲述一片槐树叶的故事,动人心弦。

二、赏析《长城谣》

1、介绍作者: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因此拥有大量读者。

2、播放《长城谣》朗读录音

(1)正音:焉支yānzhī隘口ài蹲踞dūnjù

躯体qū焚fén敕勒chìlè

(2)解词: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三、整体感知: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2、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思乡、乡愁、爱国等【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

3、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四、研读欣赏

1、指名学生单独朗诵第1节。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明确:无情冷眼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2、指名学生朗诵第2节。问: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

3、指名学生朗诵第3节。思考:

(1)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2)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五、板书设计

长城谣席慕容

你冷眼——无情的建筑

我焚起——思乡的激情

黄河——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一片槐树叶》的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长城是席慕容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那么,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怎样寄托乡愁?我们再来读一读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1、介绍作者

纪弦,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2、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国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然后自由朗读,明确体裁,把握主要内容:

【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明确:与《长城谣》一样,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的怀念与热爱的诗歌。

2、诗歌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诗歌第2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4、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5、诗歌第3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6、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三、研读欣赏

⑵体味语言

1、第1节仔细读来,其实就是一个长句子,主干是“这是槐树叶”,其他的部分都是“槐树叶”的修饰语。诗歌中槐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如何理解五个“最”?诗人为什么连续强调三次“一片”?

明确:(1)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

平常,并不起眼,并不绚烂。

(2)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

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感情,这平凡的、不起眼的槐树叶变得如此的不寻常。

(3)??一片??一片??一片

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的渲染。反复吟咏,诗韵绵长。

2、第2节中,诗人忘记了什么?又记起了什么?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怎样的心情?

【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明确:(1)忘记了收藏这槐树叶的地点、时间。

(2)这槐树叶是来自故国的。

(3)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多么的惊喜啊,不经意的收藏,酿就了多么醇厚而甜蜜的回忆。槐树叶,寄托着青春记忆,饱含着故园温馨的珍奇啊,对于故国的惦念!

3、第3节是直接抒情的部分,同学们知道“花飘香的季节”是什么季节?关于这个季节,你能说出点什么吗?

明确:秋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天是怀人的季节,而槐树恰恰不是春天而是秋天开花的,所谓“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罗邺《槐》)。诗的前面都是写槐树叶的视觉形象,由此一转,从叶子到花,由视觉意象到嗅觉意象,由眼中槐树叶的实体到槐花香的虚拟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于是,全诗在悠悠不尽中结束,留给读者去品味的,是那淡淡的花香和袅袅的余音。

四、课堂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五、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纪弦

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不平常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平常

忘了来历——平常

没有损坏——珍贵

蝉翼般滑落——轻

故国的泥土——重

【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何日?——!

作业:

《长城谣》与《一片槐树叶》两首诗歌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反思:

<p align=right>刘少亥</p>

《生活的感动与安静的力量——2014年中国诗歌印象》
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第三篇

生活的感动与安静的力量

——2014年中国诗歌印象

作者:梁平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6日 13版)

人们早已厌倦了总结,厌倦的理由就像人生不是拿来总结而是拿来经历的。所以,任何煞有介事的总结和梳理都是徒劳的,只要人们在所经历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收获某种经验和教训,就值了。

2014年,我依然要说中国诗坛还算平静。尽管卧夫、蓝疆、许立志、陈超走了,给诗坛留下了哀痛、惋惜和缅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诗歌与文字留下了。2014年,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揭晓了,有一些议论也是点到为止,很少有人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这样的“已经”上,从诗歌界的整体气象看,难得的和谐与宁静。

2014年过去了。中国诗歌的收获可圈可点,很多诗人远离诗歌场域的折腾,各种奖项、各种活动的吸引与影响已经渐渐消减,诗人们更关注自身诗歌写作的出新与突破,注意力转向了文本的价值、意义,以及写作介入现实生活新的思考和实践。诗歌切入生活的路径有了新的变化,不少诗人自觉地进入有温度、有重量的写作,一批有血有肉、接地气的诗歌显现出奇异的光彩。同时,很多优秀的诗人寻求安静的思考,在写作中多了一份非凡的洞察,批判与颂歌皆力透纸背,振聋发聩。这两个方向的诗歌,为过去一年的中国诗歌注入了活力。 直面现实的开阔与细微

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了,从人们熟知的中华文脉里的“文以载道”“诗言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诗人是一个种族的触角”(庞德),中国新诗为此付出了近百年的努力。中国社会转型已趋向立体和深入,社会的细分和渐趋定型的社会形态所带来的新问题、新经验,使诗歌道义的力量,诗人的责任与担当,开始成为诗人的自觉。可喜的是,这种自觉也是立体的、深入的,唤醒的是诗人不同经历、不同视角的发现与切入。

青年诗人羌人六始终生活在羌族聚居的平武山区,他在《抱着她头发里的大雪》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爱得那么细腻和刻骨:“比起自由和虚无,我更爱故乡/爱这些连绵起伏的群山,爱这条在阳光照耀下/闪动着鳞片的河流,也爱这些黝黑但朴实忠厚的脸谱。”这样的情感真实、可靠:“我喜欢崎岖但始终能够爬上山顶的羊肠小道/喜欢孩子脸上不曾掩饰的纯真与梦想/喜欢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带着我心里的这些/石头、露水、阳光和青苔,在这长途般的时光隧道里游梭。”这是一种没有杂质的、纯净的赞美,这是一个远离城市、原生态生活环境里的羌民族的生活写照和心灵写照,诗人血液里流淌的是羌民族的善良、自足与美好。 与羌人六的生活正好构成反差的霍俊明,在《与老母乘动车回家》里,对现实则是另一个角度的切入。母亲从乡下到了儿子工作的北京,住着住着就不适应了,脸上没有了表情,而且“她肿痛的腿在北京的冬雪里阵阵发冷”“地铁里滚动的电梯和滚烫的人群增高了母亲的血压”。母亲想回家了,想尽快回到乡村。儿子送母亲坐动车返乡,母亲不习惯乘坐电梯,“却在步行阶梯朝我满脸微笑地攀爬”,那是一种回家的喜悦、奢侈的微笑。除了这短暂的微笑,母亲再也没有了表情,儿子不知道母亲此刻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但是只有儿子知道,“她不属于这个城市,更不属于北京”。这里的酸楚绝不只是这一个母亲,而是一个偌大的群体,一个城市与乡村文化背景差异与心理冲突的细微切入,疼痛不可避免、不能更改,这构成了生活的真实。

诗人谭克修的《还乡系列》,似乎每一首都在寻找和揭示最不为人知的隐秘乡愁。其中《大年初一》的震撼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这是一个过于奇怪的日子/村里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他们天亮前就吃完早餐/他们和遇到的所有人说吉祥话/他们要一口气把全年攒下的吉祥

话说出来/他们和昨天相比仿佛是另外一群人/他们已经忘记城里受到的委屈/只是被当作小件行李临时寄存在车站/他们千里迢迢赶回来/完全不是为了挤爆那几个铁皮车厢/他们要在这一天集合/用喜悦和美丽的谎言把整个村子引爆。”这首诗的意外在于,所有从城里回家乡的人,背井离乡,都经历了艰辛与苦楚,然而在这一天,都不约而同地把在外的艰辛与苦楚隐藏起来,只讲美丽和喜悦的“谎言”。这是为了让父老乡亲减轻担心、缓解牵挂,“撒谎人”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跃然纸上。一首12行的短诗,如此轻描淡写、不露声色,所展示现实的宽度与长度是很多上百行的诗所不能抵达的。这一年,余幼幼的《东门记》、王杰平的《间谍》、颜梅玖的《父亲的遗物》、熊焱的《在人间》等,都找到了新的路径切入生活,别开生面。2014年中国诗歌直面现实的开阔与细微,以及文化、心理层面的冲撞,使抒情不再彼此类似或者流于表面,而多了可以触摸的温度和感动。

捕获别人无从下手的“新大陆”

过去的一年,越是安静的诗人越有不俗的表现。我比较注意那些已经成熟、已经有了成就的诗人。在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在和自己较劲,他们努力克制、修炼自己,思考怎样才能把自己放下,让内心真正安静下来。他们开始在现实生存的繁复、含混、荒诞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经验里,拒绝惯性、虚无和自恋,捕获别人所忽略、甚至无从下手的“新大陆”,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诗人蓝蓝把的诗作《汽车站旁的神经病不见了》,一个患有神经病的人“睡在一棵杨树下面,五冬六夏/盖一件破烂不堪的大衣,要是下雨了/就躲进候车室屋檐下,站一整夜/咧着大嘴笑,不管面对半块馒头/还是一口浓痰。笑起来还挺好看/大眼很亮,双眼皮很深”。就这样一个经常见到的病人,突然不见了,被人杀害了:“凶手是个推销员。杀了好几个疯子、傻子。/他说这是为民除害,说这些人不配活在世上。”很显然,诗人并不是在揭露阴暗面,而是在鞭挞丑恶,呼唤和呐喊人类的人性与良知。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我震惊,嘴张得能吞下一本社会学词典。”

路也同样是一个安静的诗人,她的《嘉峪关》写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想象力的嘉峪关:“敢在地球上建一道万里长的灰砖墙壁/把国家当作一个四合院/给大地和天空断章取义”“再用一座孤城当门,把政权和尊严锁在里面/锁住落日,锁住白云/锁住汉语以及汉语的回声”“最终,砖墙未能挡住一次次入关/诗人有机可乘,翻墙或骑墙,造出诗词”。从古到今,诗人的嘉峪关已经成百上千了,很难另具一格,而路也提供的“这一个”,没有着笔于大漠、孤烟,没有嚼别人嚼过的馍,不落窠臼,别有一番情致。

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个诗人水平的高低,除了他在艺术上的讲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诗人驾驭题材的能力。蓝蓝、路也如此,包苞《菜墩上的月光》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他偏居西北的一角,一向安安静静,内心却拥有细腻、辽阔的诗意。一个毫无诗意的菜墩,在包苞的笔下诗意如此荡漾:“一块用旧了的菜墩/就是一个泊着月光的码头/静默的菜刀站立高处/瘦削的身子不曾锋芒消钝/但心老了/容易陷入忧伤/二月里的荠菜珍贵无比/她们都曾带着山野的泥土/在小小的菜墩上青翠成了海/鲜嫩而多汁的身体/贮满阳光/不用说,从菜墩的码头启程/带着微量的苦/抵达生命的旷野/春天,才有了浩瀚的意义??”蔬菜、季节可以入诗,阳光、月光、已经逝去和即将到来的生命的尺度、人生和情感的体验都可以入诗,而这些,竟然可以集结在一个菜墩上尽兴渲染,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并且还能如此朴素、熨帖与饱满。我相信,浮躁的诗人、过于自恋的诗人,写不出这样的诗歌。

中国诗歌走到今天,比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倡导欣赏与尊重。诗歌的风格与技法林林总总,抒情与反抒情、传统与现代、口语与非口语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剥离、互补、渗透,并不是非此即彼。所以,中国诗坛需要呼吁的是学会彼此尊重、相互欣赏,而不是唯我独尊,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一统天下。现在要做的是,诗人的创作要在文本上下功夫,要有勇气给自己制造陌生,拿出令人信服的作品。批评家的批评和研究,也要在文本上下功夫,放

下驾轻就熟的“榜样文本”,针对当下诗歌现场文本的得失发声,才不至于总是翻来覆去的老生常谈。只有创作与批评互动,中国新诗的发展才会欣欣向荣、才会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

《现代感人爱情诗》
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第四篇

篇一:为爱祈祷
作者:觅雪嫦晴
掀开梦的一角,仿佛看见
上帝派来的使者,游走在岁月深处
一片简洁得来不及梳妆的叶子,轻轻走来
来不及惊诧,来不及欣喜,似水流年
记忆的长河,映出时光的倒影
蜂蝶簇拥着惊喜,走近春天的领地
走在季节的边缘
回头看,一串脚印深深浅浅
写满春的期盼,夏的火热
秋的果实,冬的笑颜
触摸季节的温度,黑夜中偶然相遇的灵魂
谁能把心底的软弱尽情伸展
不说时光虚拟,不说蜂蝶摇曳的羽翼
只说岁月的脚步踏碎季节的门槛
谁又能把季节的外衣,一层层剥开
让赤裸的爱,凝固成一座心垒
再用月光串起祝福的风铃,玉蝴蝶
两心剥,田园唱晚,为忆选、第二家乡。驾星光,梦魂飞跃,隔地苍茫。
――摘自蝶小妖<玉蝴蝶?心曲>
一只玉蝴蝶,有话要说
却欲言又止
漂泊的人,该怎样抒写爱的童话
我站在思念的渡口
手,是迎风的帆
足,是起航的船
穿越沧海,到达你居住的地方
我探下身子
也许,我的表达
还不够明朗
结结巴巴,甚至还有语病
但那只蝴蝶,在你的花园中栩栩如生
眉妩
笔端肺腑,展雪笺、诗意如诉。看江水潺潺,流淌在、寸心处。
――摘自蝶小妖<眉妩?无题>
胡杨的枝桠,正以风的速度
丈量心的距离
念你名字的沙弥
没了木鱼,如何诉
天空亮了起来,拽起我的爱情
穿越江水
我来时,你没有察觉。我不知道
横在我胸口的痛
究竟是你的骨,还是你的柔
捣练子
君赋月,我拈棋,一阕清词吟自痴。十指相间疑似梦,楚河汉界苦沉思。
――摘自蝶小妖<捣练子?相思词十四韵>
你临风赋月,我手拈围棋
这个场景
我精心描绘了很多次
那盘棋局,你赢我赢?无关紧要
今世,我只想慵懒地
卷在你的叶心,包裹前世的寒冷
你我约定
在一阕清词上,读瘦,一段爱情
篇五:爱情三维
作者:春堤晓星
一 上下
天上飘着云彩
地下长满花草
我的眼泪
你的衣裳
为何你的衣裳闪闪发亮
哦,是我深情的泪洒在了你的身上
二 左右
我的右手
你的左手
握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彼此忘了
我的左手
你的右手
三 前后
没有走在前头
没有拉在背后
我与你
赶上了人生的同一班次
沿途的风景
都是一样的画面 
篇六:给妻子
作者:雁宇 
在那个多雪的冬天
你和一朵雪花飘来
打开那封美丽的宣言
一颗温馨种进了心田
沐浴风雨
采集阳光
承接露珠
一粒茎叶
悄悄地顶出了荒芜的地面
从此与你执手相伴
穿过大江南北
流浪海角天涯
从未有过片刻的分离
徨惑时
你是支撑我唯一的信念
我常常记住你淡然的微笑
大海般宽阔的胸怀
追求智慧的脚步
勇往直前的面对
有了你
我漂泊的生活不再孤寂
回首走过的来径
带给你太少的微笑和阳光
面对最初的承诺
我只有一个空空的愧疚
多想为你写首诗
像一枝玲珑剔透的白色花
开放在你和我的每个日子里
让你露出一丝惊喜的神情 
篇七:爱情用诗歌供养
作者:汪旭明 
(一)

该以怎样的心境
将爱情用诗歌供养
用月光如水的思念,来将北国浸染
红枫林的秋天,一阕浓情站在诗歌的渡口
目光远去,却逃不过你匆忙的身影,逃不过
泪水下落的地点,坐标在一月前行
等你的双手抚摸麻木的表情
将浪漫放在纸上穿行,透过沉默的肌肤
仰视风雪的俏丽,看到烦恼的颜色
直至炉火旁一副眼镜在自言自语
路途逐渐扶正,乡音载不动行走的脚步
托不起从脸庞滑落的河流
凿开一腔春水,明媚在风雪
未能抵达的地方盛开,在一纸信笺上
开放成永恒的标本
发出微笑的苦涩与手指的叹息
那些倒下来的阳光,尘埃用泥土掩盖真相
用所有人的清贫铸造梦想
高喊――南方、南方
南下的火车在这个月份跌倒
带着一首诗的眷恋,躲进山谷
轨道开始扑朔迷离
悲悯的语丝随意丢弃路边

《感动现代诗》
感人的朴素的现代诗 第五篇

诗歌一:感动
音乐让我心动,
心动就容易感动,
点点心语让我感动,
心有灵犀一点通,
点点音符让我感动,
每个音符都有情,
每个音符都有意,
音乐的节奏让我感动,
循环有规的节奏带动着我无限的心动,
点点的心动带动着我无限的感动!
诗歌二:传说的继续
仿佛黑暗中熟悉的身影
依稀又听见
熟悉的声音
点亮一束火在黑暗之中
古老的陶管上
早有关于我们的传说
可是你还在不停地问
这是否值得
当然,火会在风中熄灭
山峰也会在黎明倒塌
融进殡葬夜色的河
爱的苦果
将在成熟时坠落
此时此地
只要有落日为我们加冕
随之而来的一切
又算得了什么
——那漫长的夜
辗转而沉默的时刻……
诗歌三:渡口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年华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边找不到
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诗歌四:感动于你的感动
你那啼哭的声音总是绕在老师的耳中
你是如此的慧聪
你是如此地重感情
你能把老师的<执着>读懂
你怎么那么聪明
老师对事业的执着
也是情理之中
你却为此动了真情
老师那么多年的辛苦真是值得
荣幸有你这么懂事的学生
老师每天都快乐着你们的快乐
幸福着你们的幸福
你们简直就是老师的生命
和你们一起哭一起笑
一起学习一起运动
在寒冷的冬天也如沐浴着春风
感动于你的感动
我会永远辛勤地耕耘于花丛
为了我的热爱
我会让热血长久沸腾
诗歌五:母亲
母亲,未曾开口泪已经泉涌,
母亲,我听到您唤儿的乳名,
母亲,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4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