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近义词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综合素质评价多元互动策略》
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近义词 第一篇

强调多元互动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互动策略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灵活运用

河北省高阳县城关学区 梁新敏

内容摘要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有着鲜明的导向性,在评价中实施多元互动策略,有助于发展学生潜能。实施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多元互动策略,先要以发掘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入手,为顺利实施多元互动奠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体内部的互动,关注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正确利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实现与教材、家庭、社会的文本多元互动。重视评价结果,实现评价能效的最大化。

关键词 多远互动 策略 素质综合评价 评价能效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承载着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重担,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与新课标相辅相成,从根本上杜绝了应试教育唯分数至上的不良倾向。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不仅关系到学校、学生的发展,更关联着素质教育的成败。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过程中实施多元互动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所谓多元互动策略,就是善于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素质综合评价的多种整合互动,从而为学生发展奠基、导航。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运用好多元互动策略去实施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呢?

一、发掘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为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互动奠基。

要想使学生在素质综合评价中真正互动,真正参与评价,切实发挥素质综合评价的作用,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积极渗透评价理念,使学生充满自信,欣赏自己、认识自己的特长,从而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同时在多元角色互动的评价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特长,试着改变自己的弱项,最终主动追求自己的全面发展。这种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发展渴望,是基于个性张扬的基础上得来的。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把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看作是一门课程,那么,这门综合性课程同样需要学生的兴趣。表面看来,学生害怕评价,这是因为个别教师过于注重学科素养,忽视学生的能力和情感造成的。小学生素质综合实施评价反馈信息表明,不少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当特长得到评价认可后,其发展明意愿明显拓宽,同时也推动了学科素养的提高。因此,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元互动策略,构建多元民主评价机制,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张扬学生个性,从而为学生在评价中多元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多元互动的教育评价功能,实现素质综合评价的最佳整体效果。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等要素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一门隐性课程,在新课程这个“生态系统”中,它隐含于学生的一切活动之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实质扮演者教材的角色。教师应如何充分发挥多元互动的评价运作方式呢?

(一)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运用学生个体内部的互动。

这种互动是指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个体内部进行反思、反省,从能力、情感等多个角度去探究,从而获得发展。从本质上来说,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他人的赏识与尊重,小学生尤甚。当小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认可之后,必然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在此时应给与学生充分的指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我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获得情感的发展,继而实现能力的发展。具体的说,就是在每次素质综合评价之后,一定要让学生思考,思考怎样才能在下次评价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评价结果,运用各种智能参与评价,并积极进行反思,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近义词】

(二)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运用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

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互动的主体是人与人,是情感的交流,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

1、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学科素养评价把握上要大大优于学生,学生在信息获取方式、速度、数量、质量上,都有可能超过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互动,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成人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要重在启迪思维和调动学生的内动力,通过学科素养评价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得、独立习得,而不是重在知识的讲解或作出问题的答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学习方式、学习起点等个性特点都不相同,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有不为人知的潜力,都有独特的智能结构。不同的智能结构显露出来的个体优势均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评价资源。你在这一方面能力突出,他在那一方面表现优秀,我在另一方面实力雄厚,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评价”互动,是不同结构的优势组合。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学生可以更加广泛深入的博采众长,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启动“生——生”互动,教师要积极的倾听,把握好时机,教育学生以客观的视野正确的评价他人,避免出现打击报复、讳疾忌医等不良现象。

(三)运用学生与《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的文本互动。

很多教师没有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的文本作用,忽视了发挥《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的能效,这是非常可惜的。《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本身就是多元互动的集合体,既有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又有学科素质的评价。学生读懂了《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的评价内容,个人的发展目标也会变得更加明确。例如,当读懂音乐素养的评价要求,学生会明白,自己不仅要能唱歌,还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会分辨。因此,教师帮助学生读懂《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发挥文本互动的功能,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运用师生与家长的多元互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而学生的家庭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的“师生心里话”、“家长回音”就是这种多元互动的载体。在运用这种多元互动过程中,尤其是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心里话”反映师生互动交流沟通的情况,教师应重点评价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并提出殷切希望。【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近义词】

2、“师生心里话”不仅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也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教师评语行文要流畅,遣词造句要符合语法规范,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3、教师要关注“家长回音”,对于家长的意愿和要求,教师要了然于胸,并通过电话、家访等方式进行有益的补充。

三、正确对待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结果,师生积极与评价结果互动。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每个学期两次评价,忽视评价结果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评价结果,师生共同针对评价结果进行“自查自纠”,定期对个人发展进行回顾,实现评价能效的最大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的多元互动是实现评价能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这种多元互动策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出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和而不同》
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近义词 第二篇

和 而 不 同

——广西民族大学侗族教授张泽忠采访录

【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近义词】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0812902 蒋源)

炎炎夏日,南国绿城南宁市。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走进了一位温文儒雅、精神矍铄的60岁长者。他就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的张泽忠教授。张教授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侗族教授,笔者想通过对张教授的访问,加深对我国60年来民族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所取得成就的了解。

民族身份的淡化,正是民族融合程度的加深

笔者:当您以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份进入大学后,您感觉到同学们对民族身份的态度是怎样的?近年来这种态度有变化吗?

【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近义词】

张:近年来,同学们对于民族身份的区分度正在逐渐淡化。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可能是在民族地区读民族院校的缘故,少数民族的同学挺多的,刚开学的时候,同学们一见面就会问“你是那个民族的?”,介绍的时候也喜欢带上民族成分,比如“我是侗族的某某,这位是瑶族的某某”。但是现在不同了。就算是在民族院校,同学们也很少关注一个人的民族成分。

民族身份的关注度逐渐下降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其一,现在大学的生源很广,学生们多来自全国各地,再一个个的了解民族身份是很麻烦的事情;其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各民族融合程度加深,民族间逐渐了解了彼此间的文化习俗,因此对少数民族不再那么陌生和好奇;第三,建国初期,民族身份是政治身份的一种,国家对少数民族的许多政策刚刚颁布,所以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这个群体比较敏感。如今,在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基本上不会过度关注民族身份差异的问题了。

民族高等教育要超常规发展

笔者:您的家乡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在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里,您在童年时是如何接受教育的?

张:我的家乡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小山坳里,交通比较闭塞,很少和外界进行交往。然而,幸运的是,我得以在中心小学上学。小学位于村的中心,信

息交流自然比其他地方来得频繁;而且,我十分喜爱看书。当时,家里有个亲戚摆了个书摊,我一放学就到他的书摊看书,连环画、小说、杂志被我看了个遍;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里能有米已经是极大的奢侈了,而我居然偷偷拿家里的一筒(侗族地区的计量工具)米和他人换了书看。我比同龄的小朋友幸运的是,除了课本外,还有其他的书可以看,这极大的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为我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其实,在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是当个图书管理员,这样可以让我看到很多种类的书。所以,一个人只要肯学习,爱学习,不论民族、地域差异,都能取得成就的。

笔者:能说说您刚上大学时的学习生活情况吗?现在的学习条件和那时相比主要区别在哪里?

张:我是在1977年高考恢复的那年参加高考的,我们的这一代考上大学的考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由于我是在民族院校念书,自身又是少数民族,所以能得到国家的补贴。每月国家共补贴20元,其中19元的生活费,除此之外还发了必要的生活用品,这就给我减轻了相当大的负担,使我可以不用顾忌太多生活的压力,安心学习。当时的教室和教学设备都是比较落后和破旧的,图书馆也只有一层,现在变化最大的应该就是教学设备了。一幢幢多媒体大楼拔地而起,师资力量也增强了很多,生活方面每间宿舍都增加了厕所和洗澡间,饭堂也建了四个。国家对于我们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十分的重视,对各民族院校都有一定数额的补助,这样做是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及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需要国家加对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投入,这样才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于实现和民族的共同富裕,增进民族团结。

采访中,张教授在称赞民族院校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完善的同时,也感叹现在的大学生学风下降的现状。他说,在他上大学时,同学们都对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珍惜,珍惜每一分钟学习,就算在候车,也要带着几张知识卡片翻读;排队打饭时,将卡片放到前一位同学的衣领处,借此机会多学些知识。然而现在,学习条件优越了,那股拼命学习的狠劲儿也慢慢降低了。

的确,在现在的大学里,很多学生利用上课的时间去进行一些活动,能较长时间呆在书本面前的时候也只有考试前夕。培养除了课本知识外的活动技能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仅有实践技能而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不能达到真正高素质人才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注重大学设备改善更新的同时,更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近义词】

笔者:现在有人提出,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高考考生和汉族考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再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高考加分制,会造成高考不公平

的现象。您对这说法是怎么看的?

张: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总体上要低于汉族,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普遍落后于汉族。虽然,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与那些发达省份及地区相比还是落后的,特别是教育这一块。在我国,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教育资源分配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现象,资源分配相对集中,这就使得民族相对落后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为了尽量弥补受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现行的办法就是给少数民族考生进行高考的适当加分。所以,就算是现在,高考加分不是不公平而恰恰是公平的体现。

此外,国家还在高校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立了民族预科班,面向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村、山区和牧区,适当降低录取分数,择优录取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

民族预科班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比较特殊的形式之一。高校预科班以较低分数录取少数民族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补习学生的高中主于课程,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学校将重点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水平。预科班学生学习期满后,经所在学校考试合格的,按照预科录取时确定的专业,直接升入有关院校本专科学习,不合格的退回原省,这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使一些因语言障碍或文化基础水平低而升学难的民族学生可以顺利升入大学,并通过预科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文化基础,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这样,既增加了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又保证了学生的质量,起到了连接大学与高中的桥梁作用。对于那些有较大文化背景差异的学生来说,预科无疑有利于学生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总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现各民族平等,党和国家有必要采取特殊举措和倾斜政策,对少数民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进行帮助和扶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或超常规发展。

民族文化相异相长,共同繁荣

笔者:您本身就是侗族人,为什么您还会选择侗族文化来作为您的研究方向?

张:我之所以研究侗族的文化美学,主要是为了发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的宏观角度来解读侗族。首先,侗族是世界民族的组成部分,我深入的研究侗族的文化,也是为研究世界民族文化做出贡献。其次,将民族文化的研究放到人类的宏观层面上,从人类文化的发展演变来进一步的弘扬侗族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精神,把握好民族精神资源,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主体关联,从精神层次互相理解与包容,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相处。

张教授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必须要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现今民族大融

合的时期,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异域性已经逐渐减弱;再加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学生只能接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而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甚少。为了保护我国悠久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就必须加深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的发展,培养资深的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学者,从而保护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实现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家庭。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生存的重要纽带。在现代社会,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而教育本身也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内容。民族院校是各民族优秀青年荟萃之地,通过这些学校的教育,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可以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高等教育从建国初期极度落后的状况,经过大力发展,迄今已初步形成一个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民族高等教育在国家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这是广西民族大学的校训。采访完张泽忠教授后,我认真思索“和而不同”的内涵,又拜读了广西民大校长对这一校训的释义, “实现‘和而不同’的境界,就是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中,不同民族、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结合,相异相长;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民族院校里,各民族师生一同学习生活,多种文化互动融合,相互间互助互谅,互利互惠;和衷共济,兼容并蓄;多元互动,奋发有为。从而推动学校形成讲和谐,顾大局,倡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

我想,这段话对我对你不无启发和收获吧。

(2009年9月1日)

《和而不同》
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近义词 第三篇

这次的夏令营讲“和而不同”,我觉得这个词极其高明,这个词语出自《论语 子路第十三》中,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这个“和而不同”的理念也经常在费孝通先生80年代以来的论著中出现。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转入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后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师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博士论文便是《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

一。费老先生是一位东方人研究东方社会的“本土人类学”的奠基人物,可以说他创立了一条社会学中国话的道路。他一直坚持的学术道路就是用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这同时也是费老始终如一的学术追求,他所运用到的方法,便是将社会学和人类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海外人类学界的印象中,作为学者的费孝通活跃与上个世纪30 到50 年代,而50 年代的费孝通更多地以“从实者”的面目出现。这一部分的费孝通先生的文章主要发表于80 年代以来,这段时间被费先生称为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

接下来,就先结合《新世纪 新问题 新挑战》这篇文章来谈谈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费孝通先生先用自己“一生三级跳”“从实求知”经历做启示,讲诉了自己对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社区研究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到“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这样的变化过程,从费老的这篇文章可以提炼出以下三个问题:

1、 人类学和社会学学科本身在新世纪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是什么?

2、 文化(包括各种文化)在新世纪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是什么?

3、 民族国家及其文化面临的在新世纪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具体说即:民族国家在面对新世纪全球化的冲击中的分化格局,如何更新自己的使命。

相对应的解决这三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具体来说在这种文化越来越多元、文化间互动越来越生动的背景下,人类学和社会学将往哪里发展,人类学怎样使自身的理论、方法、概念得到更新?不局限于旧的理论框架?

费老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所提出的对策即是:拓展人类学视野,它也是本文的重要议题之

【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近义词】

一。具体来说就是:(1)拓展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现在世界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和现象,用过去的方法是无法完全涵盖的,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要重新回到现实中去,扎扎实实地调查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研究。

(2)更新对人类学功能的认识,即人类学的功能不仅在于“回顾与展望”或者“解释”,还在于“参与和创新”。这又联系到了费老学以致用的学术理想。人类学的功能,让它落到实处派上用场,是关键部分。

(3)费老认为,拓展人类学视野,具体来说要做到在人类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适应文化关系之间的变化过程。经济社会的形态并不是单线进行的,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延续着自身的生命,我们生活的社会是这三种形态并存的社会,所以我们既不能激进的认为一切旧有的理论都已过时应遭抛弃,也不能保守的认为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还只是现象,不能形成观点和理论。费老认为人类学的研究也要适应社会变化,跟得上时代变迁的脚步,我认为这正是拓展人类学视野所应遵循的核心原则。

接下来阐述第二个问题:具体来说,即在新世纪中,越来越多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该如何解决,就是说各种不同文化的人,各种怀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怎样在这个经济和文化上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上和平共处?人类怎样才能和平地一起住在这个21世纪的小小地球上?

费老提出的解决方案即是: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自觉。

跨文化交流即是一套促进相互间理解、宽容和共存的教育体系。牵涉到人对人、人对社会、人对自然的基本关系,与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相互尊重有密切的联系。它就引出了解决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关系。文化自觉的迫切需要,会促使我们在面对异文化时表现出更多的文化宽容,从而最终实现一种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新文化格局。文化自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面对异文化时是否出于真心理解和接受的态度。文化的自我意识、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文化自觉的背景和追求,而文化自觉最终要实现的便是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一种景象。

无论是跨文化交流、文化自觉还是对异文化的宽容,都有助于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融合,可以避免某些民族那种高人一等的民族偏见而避免种族冲突,这三方面观点的远景理想,都可以避免现在存在的有文化冲突或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21世纪的新问题第三个方面,即新世纪中,民族国家及其文化的分化格局在新世纪全球化的冲击中如何更新自己的使命?文化冲突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结局的主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和而不同”,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主旨,同时也是我们夏令营学术讨论会的主旨。在新的民族国家建设当中,必须注意到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那种“和而不同”的关系。费老认为,与面对文化差异的态度一般,在民族与民族之间划下质的差别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应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和价值体系去评判异民族的文化价值系统,甚至还随便冠以落后、糟粕等字眼,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看待和理解异民族文化现象,“求同但是认可存异”。

在这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设想同样适用。如果人们可以做到“美美与共”,即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实现这一各民族和谐共生状态的具体表现即为:建立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种格局便是结合了各元素的解决21世纪种民族国家间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在这篇文章里,我认为费先生的理念想要达到的目标可以用《礼记 礼运大同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来总结。“圣人的大道能够实行的年代,天下是为天下人所共有的。”什么是“圣人的大道”呢?便是“文化自觉、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接下来的这篇“对‘美好社会’的思考”是费孝通先生1993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参加“甘地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时候在会上发表的演讲,将文化平等、环境公平和社会公平思想升华,形成美好社会的思想。费孝通先生首先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什么是“美好社会”,说明这种意念从来不可缺少,是必备要素,是人类社会的共相,而其内涵则因各群体经历的不同历史条件而各具个性,对于美好社会,不同群体有不同的理解,即所谓各是其是、各美其美,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群体间的接触、交流以致融合已是必然,而在与异群体文化接触中,不应带着本位中心主义认为别人应美我之美,而应该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人之美,而美人之美不是从人之美,而是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并行不悖。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相辅相成,当我们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以后,大家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上便可建立亲密的共处之道。

其实,看费先生的论著我觉得很感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觉得费先生就有这种悲悯天下的胸怀,这种胸怀是建立在费孝通先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向推崇的“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上的。此外还有如“学问是有用的知识”、“学以致用”等言论,告诫知识分子有了知识就是要用出来,回报社会,我也是非常认同。费孝通先生的论著深入浅出,理念动人,能通过读费老的论著聆听其教诲,解读其心声,已觉不胜荣幸。

接合费老先生的论著,我想说一下我在成都参加一个汉服社举办的讲座的一些感想。那个讲座主要是讲解汉服的样式,讲座本身的内容我不做评价,关键在于讲座之后的提问,听讲座的基本都是被他们称为“同袍”的人,也就是加入汉服群体与之进行过一次以上集体活动的或表示在精神上认同汉服的人。众多提问人的想法和思路可以代表那个圈子里的主流思想,我举几句比较典型的话来说明一下:“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服装”、“汉族本来就是大族”、“我们不说别人不好,只说我们很好就行了”、“我们不需要别人认同”,一方面我认为他们是想表达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一种悲情主义,毕竟“汉服”曾经真的不是被自愿脱下的,曾经有过一段血泪史,对这一点我表示严重的理解。另一方面我认为他们有着严重的本文中心主义,也就是典型的“唯我独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强制别人“美我之美”,其实在他们群体内部也不是没有理智的声音,只是这个以网络为依托的群体就像周星老师所讲:“网络言论具有相互煽情的效果,最后导致言论偏激化倾向,一个理性讨论问题的人很快就会被攻击”,所以占主流的声音往往都或多或少犯有“妄自尊大”的毛病。很讽刺的是,他们也极其推崇“君子之道”、“君子之风”,可是又并不懂得平和、谦逊,并不了解君子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还有一点是他们热衷于推销自己的“文明”,热衷于搞“传教”,却并不关心自己的文化之外的东西,也很少与其他文化交流,吵架除外,这个也很不好,就像费先生说的“文明”的生存之道就是要交流、理解、传播、共享,“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转来转去,而不吸收其他的养分,是很难前行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453449.html

    上一篇:爱情敬言

    下一篇:关于感动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