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识教材

| 教师招聘 |

【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七年级教识教材(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单元归属

要求:音、体、美、微机、综合、校本、地方、技术按16周做计划。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

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

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

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

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第一单元 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家庭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辬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辬,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辬】 1.知识与能力目辬:

【七年级教识教材】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辬: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辬: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七年级教识教材】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

七年级教识教材(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七年级是学生生活的一个新转折点。学生从此跨入初中,跨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在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和老师、新的班级以及新的学习任务时,学生很可能产生一些不适应。设计这一单元,是为了引导学生把升入初中看成是可喜可贺之事,从而使学生对新的学习阶段充满好奇、向往和热情,编织新的梦想和期待,并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用乐观、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初中生活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新的学校和班级是学生进入初中首先面对的新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如何引导学生尽快地融入新环境,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产生热爱与归属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以后的生活,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学习阶段,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与难度的增大,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解决这些困难,很可能影响到初中学业的顺利完成。因此,设计这个单元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新阶段学习的新特点,保持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初中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不断争取进步。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是由“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的主题探究活动和两课内容构成。从引导学生对新学校、新同学和新集体的环境适应到掌握初中学习特点和方法的学习适应,这种设计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学生易于接受。

三、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

(一)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共同为新的班集体设计班徽。目的是想为学生提供一个为新集体作贡献的机会,班徽的设计可以使他们在做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新班级需要怎样的精神,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新集体产生归属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萌生集体荣誉感。

(二)操作建议

1.在讲授新课前,可以先就班徽设计问题略作讨论,明确设计的主旨,作些分工。

2.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引导学生根据分工,分组设计,可以采用电脑制图、手绘等多种方式。

3.展示各小组设计的班徽,并进行评选,推选出全班同学认可的班徽设计雏形。

4.在基本雏形的基础上,全班同学一起来完善,最终制作出本班班徽。

(三)注意事项

1.教师可视实际情况用某一堂课或是班会课的时间开展后期评选工作。

2.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或是班级其他小群体的力量开展活动,增加学生之间互动的频率,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融入新的班集体环境。

3.发挥集体优势,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体验到这个班徽有“我”的一分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热爱班集体,有为班级争光的责任意识。

4.可邀请班主任参与本节课,与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

一、本课的设计意图

(一)本课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热爱新的学习环境,对新学校和新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调整心态,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自觉融入新的集体,发挥个人特长,与同伴团结合作,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2.能力目标

○逐步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提高交往能力,能够在新的集体中建立新的友谊。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整理、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自己学习环境的变化。

○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了解建立共同目标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安排的依据

1.学生面临的问题

进入初中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新起点主要不是从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说的,而是指学生自身成长的新起点。为了珍惜新起点,为了更好地成长,要认识新环境。从小学到初中,意味着学生从一个小学生成为了一个初中生,是学生发展中的新阶段,学习的环境,学习的任务都有了变化;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将在这个阶段认识新的朋友,度过青春期,为今后的升学或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新起点的重要意义,进而珍惜这个新起点,成为本课设计的意图所在。

学生进入初中后面临着新的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进入初中,学生将在新的学校和新的班级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新的学校或许是学生理想中的学校,也许并非如此,因而引导学生热爱新学校,是很重要的。新的班级是学生所面临的小环境,在这个新环境中,学生之间难免会有陌生感,而学生的初中生活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班级中同学相处得怎样,人际关系如何,因此,本课从班级人际关系入手,把班级中学生的相互熟悉,建立彼此的友谊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集体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群体心理学的研究,一个好的集体对人的影响也是良性的。尤其对初中生而言,随着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如果说小学阶段学生的首属群体是家庭的话,到初中阶段,学生的首属群体逐渐转变为同伴群体,因此,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本课把如何建设优秀的班集体、形成班级精神作为一个目标。

2.课标的具体要求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二、本课内容结构和教学建议

(一)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内容组成。

引言,用参天大树的种子和万丈高楼的基石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起点的重要性,而七年级是中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因此,每位同学都要珍惜新起点,在新校园里学习,认识新老师和新同学,创建新的班集体。

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

本框由“初中生活新体验”、“珍视新友谊”、“与新朋友结伴成长”三目内容组成。主要通过学生的交流体验活动,从物理环境过渡到心理环境,从两个角度切入学生的新生活。

第一目“初中生活新体验”。教材利用阅读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对新学校、新的学习环境的兴趣,在对新鲜事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对新学校、新生活的感觉。因为有可能学生所就读的学校并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是理想中的学校,因此,教师宜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新生活中的乐趣,使其更加珍惜初中生活的新起点。这一目主要是帮助学生从物理环境上适应新学校。

第二目“珍视新友谊”。教材通过对一个同龄人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高兴与孤单感的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而平和地对待自己在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的陌生感和孤单感,面对新班级里的新面孔,自己应主动去认识。接着,教材通过制作自己的介绍卡、抽签连环介绍活动,帮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更快更多地结识新朋友。这一目主要是帮助学生从心理环境上适应新班级中的新人际关系。

第三目“与新朋友结伴成长”。教材在学生相互认识、熟悉的基础上,由个体向集体过渡。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大家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教材通过“寻找我与新同学的相同之处”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新环境中的新友谊;以名人对友谊的认识与追求的名言和故事,激励学生更加珍惜初中生活。

第二框“创建新集体”

本框由“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和“团结协作,互助前行”三目内容组成。

第一目“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教材通过“我心目中班集体的样子”和用词描绘最喜欢的班级的思考、填表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没有共同期望的班级是一盘散沙;班级只有具备了共同的目标,才能成为前进的动力。在活动中让学生共同生成一个集体的美好远景即集体建设的目标。

第二目“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第三目“团结协作,互助前行”。在有了目

标之后就要解决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的问题。这两目分别从两个层面回答了如何建设班集体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每个人为集体建设展示才能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各展所长;另一方面,通过南京师大三位院士的故事帮助学生体会,建设班集体要求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最后,教材用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对指挥交响乐的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

(二)教学提纲

课题:珍惜新起点

框题一:新学校,新同学

1.初中生活新体验

○初中生活把我们带入崭新的天地

○珍惜新起点,体验初中生的快乐

2.珍视新友谊

○认识新同学

○结交新朋友

3.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在班级中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珍视友谊,使初中生活更精彩

框题二:创建新集体

1.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

○心目中的班集体

○有了共同的目标,才能拥有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2.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班级的美丽在于每个人的独特性

○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建设集体【七年级教识教材】

3.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班级建设需要团结协作,相互配合

○用我们的双手创造为之自豪的集体

(三)总体教学建议

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1)本课建议为两课时,原则上是每框一课时。

(2)本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相互认识和熟悉的过程,是对新班级的熟悉与共建班集体的过程。因此,可与班会课结合,或邀请班主任老师同上此课。

2.创设交流氛围,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1)由于本课是在师生彼此都很不熟悉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在课堂上开展本课的一些教学活动需要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因此,把握好班级的人际气氛显得比较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了解,可以采取介绍卡、击鼓传花等游戏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尽快相互熟悉。这是本课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2)在课前,老师通过档案材料对学生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如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准备好第一个活动“我对初中生活的新体验”的资料。

(3)为了让学生在回忆小学班集体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描绘对初中新集体的期待,同时也为班徽设计主题探究活动作好准备,可以组织“我曾从班集体中感受、体会、得到„„”、“我希望新的班集体给我勇气、力量、帮助„„”的交流活动,更清晰地勾画出大家共同期盼的集体的形象。

3.关于教学评价

(1)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法和描述方式进行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些特征,如合群性、思想上的倾向性等。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的一些心得、成果等,如“学生对初中生活的新体验”,“心中的理想班集体”等,建议教师把它们收集起来,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参考依据。

(2)本课的学习评价可采用“档案袋”的方法,让学生以小制作的方式汇报本课的学习情况,如制作“我的介绍卡”,要有个性和创意,便于同学们认识等。

(四)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初中生活新体验──观察交流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新校园的观察活动,使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同时,了解学校的概况、校园风貌和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新学校的热爱之情。

操作建议

(1)为学生提供介绍校园新生活情况的文字、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播放一些校园生活的录像资料或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熟悉本校的校史、校风校貌、文体活动、各学科兴趣小组的开展情况等。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好奇和欣喜,使学生进入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

(2)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例如,走进初中生活的心情和感受,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在新学校里有什么新的打算、决心或愿望等。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将打算、决心或愿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意事项

(1)课前应了解学生入学后的思想动态,对新学校的看法和适应情况等。

(2)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教师应对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给予充分地肯定,肯定他们在活动中流露出的喜欢自己学校的心情。同时,对有的学生并不满意新学校或不喜欢初中新生活的言论进行引导,说明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引导学生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成长的快乐,体验成为一名初中生的快乐。

珍视新友谊──讨论交流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新环境,新感觉”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校园中,可以通过友谊的纽带将新老师和新同学联结起来。通过本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处于新环境中的焦虑、不安等心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操作建议

(1)将学生分小组,进行畅谈交流。

(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精彩发言。在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以往交友经验进行回顾与反思,概括自己的“好伙伴”的特点,对“好伙伴”形成共识。

(3)教师小结,指出朋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强调珍视新友谊。

注意事项

(1)教师启发各小组学生发言,可提前选好在全班交流发言的学生。

(2)教师应对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表示肯定。对学生发言的内容可以不作评价,但应根据其内容表示理解或给予适当的鼓励;对有负面情绪的学生,在表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但不强求其转变。

认识你,记住我──个性展现活动

七年级教识教材(三)
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

致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师

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你们好!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谨就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编写方式和教学建议作以下说明。

编写指导思想

这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遵循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学科特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地区,面向大多数学校,使教材便利教学。【七年级教识教材】

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基于以上编写指导思想,这套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

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对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往往还要从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地讲述,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因此几乎是大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缩写。仅从知识传承的角度说,这样的体系无疑具有优越性:知识的结构比较完整,系统性较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等等。然而在当今社会,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传统学科体系的弱点愈来愈突出:知识容量过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少内容是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而选取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事实性知识过多,如叶形、叶序、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物部分和人体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重复,等等。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又能有较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仅在传统的学科体系内做局部增删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呢?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之所以构建这样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①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人既是生物学研究的主体,又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应当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结构和生理,以及营养和保健,学会健康地生活,这是

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④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巨大的两类生物,按照这样的体系,可以侧重讲述绿色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是怎样生存的,与生物圈的关系是怎样的,而相对减少动物部分的内容,从而在总体上减少知识性教学内容,为探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时间;⑤这样的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按照突出人与生物罔的关系的编排思路,七年级上册教材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三个单元。后面三册将陆续编排以下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图1)。

教材中具体内容的展开也大都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 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例如,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教材不是单地介绍其概念、原理、过程、条件和意义,而是从生物圈的角度出发,分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两章。

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课外实践、技能训练、模拟制作、设计、演示实验等。

“观察与思考”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如对一些生物或非生物进行比较观察、观察花的结构等。

“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

“调查”旨在倡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如“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等。

“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

应当说明的是,探究是一种多方面的活动。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或测量的方法,这要根据探究的课题来确定。此外,教材中并非只有标为“探究”的活动属于探究,有些实验、观察和调查活动同样也是探究,如“观察种子的结构”等。

“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课外实践”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需要在课外完成,但是教师也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同其他栏目相比,这个栏目中的活动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性,教材中没有给予明确的提示或指导。

“技能训练”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而安排的练习性栏目,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种探究技能。例如,有的训练“提出问题”,有的训练“作出假设”,有的训练“解读实验数据”,有的训练“推理”,等等。

“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有益的。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教材结合有关活动介绍了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材中明确写出这些方法性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领悟、总结和应用这些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当做教条来记忆。

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

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或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活动中,大致是先安排有着明确的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的实验,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实验;最后安排全过程探究的实验,让学生练习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然后实施探究方案,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对自己已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这种梯度化设计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

技能训练也是如此,先安排简单的观察、比较、测量、计算等,后安排需要较多逻辑恩维的分析实验结果、解读实验数据、推理等。后面各册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探究技能的要求还将逐渐提高。【七年级教识教材】

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重视科学探究,并不意味着否认知识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同等的价值。有的知识可能仅仅是专门人才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则是大众都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会较快过时,有的知识则具有较长的时效性。有关研究说明,教学内容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强,其时效越长,迁移

的可能性越大,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越高。因此,教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精简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这样做还有一种意图,即减少知识内容分量,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例如,关于被子植物,删掉了传统教材中根、茎、叶的形态,花的类型、叶序、花序等内容。关于根,一是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介绍了根尖中有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能够分化形成其他不同的组织;在“植株的生长”一节,介绍了根尖的结构。关于茎,则主要让学生理解以下内容:茎是枝条的组成部分,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茎具有适于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结构——导管和筛管。关于叶,则主要让学生理解叶片适于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结构、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意义。关于花,主要让学生理解花适于传种接代的形态、结构特点。

与2001年版的实验教材相比,这套教材更加重视概念教学:对概念的讲解更加详细透彻,表述更加明确,表述概念内涵的文字以黑体字排印;每节开始以“想一想,议一议”栏目激发学生学习相关概念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活跃思维;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每单元最后的“单元小结”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考虑,这套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有所增加。教材在重点讲述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和进展也作了适当介绍,如克隆哺乳动物、转基因生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柴油等,有些列入教材正文,有些则供学生课外阅读。

编写方式

教材首先要让学生爱读,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教材还应当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提供较充分的空间,也应当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从这些认识出发,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有以下特点。

1.探究指导的写法力求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探究”的开始部分,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作出假设这一环节,指出作出假设的依据,或者描述有关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有的探究项目是在引导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的基础上,提供让学生参考的探究方案;有的探究项目是提出如何制定计划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理清思路,抓住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的关键所在。在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等环节,则提示学生如何收集证据,观察、记录和整理探究结果,通过分析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对相当一部分探究活动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做严格的规定。探究项目一般还安排有“表达和交流”、“讨论”等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并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避免机械地套用固定的探究模式,教材中关于“探究”的体例并非千篇一律。例如,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项探究中,就没有明确写

七年级教识教材(四)
七年级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的地理教育比大学更为重要,因为它影响人的一生。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又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也要了解人文地理,并且通过对两方面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观念,更好地理解和维护世界和平。这就是中学地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教识教材】

(一)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新教材在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这部分内容上的活动题中,将以前的首尔的地铁线路图删掉了,而添加了中国主要交通干线图。韩国首尔对初一的小同学们都还比较的陌生,地铁这样的交通也不是人人都接触过,换成交通干线图之后,小同学们很多都随父母出游,这也许也会接触到,应该是说拉近了距离,让学生感觉地理学习以后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在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里面,活动题把以前的找地球上球形的证据改成了感受地球的大小,利用足球场的大小和400M跑道的长度来说明地球的表面积和最大周长,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足球场和跑道,这些他们都能感受的到,更加人性化,更加有亲和力,更加容易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得到了强调。在课后的"活动"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运用新近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将所学的知识仅仅用在考试、做练习和做作业上,要让学生学会将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开阔思路,学有所用,可使学生既感新鲜亲切,又津津有味,同时还能解决不少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新教材能够更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发扬民主。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这一点在两本教材中都有体现,新教材的程度更加的多一些。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

旧教材的活动大多是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而新教材为了降低课本的难度,将一些知识点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如南北半球的划分,昼夜的长短变化等。活动在新教材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不能忽视。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为此,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必将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主要地理活动方式有:

(1)地理游戏活动。如谜语、在地图上旅游、政区拼图、地理故事会,地理一站到底等。

(2)地理实践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区域规划、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等。

(3)社会调查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等。

(4)地理体验活动,包括直接体验(如郊游、参观)和间接体验(如观看录像、电影《人与自然》等)。

(5)合作学习活动。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更多的是没办法按照上述活动来设计的。这时,我们可以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相提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具体方法是:第一步,老师先将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难度不同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来源于课本,但又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第二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咨询有关专家。第三步,(课堂上)小组内部总结知识结构,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之间提出的问题,以使小组各成员都能完成《课标》要求。第四步,小组间相互提问与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轮流主持,提出问题,其他小组进行抢答,并统计得分,评出优胜小组。第五步,教师总结。总结的主要目的,一是点拨学生还比较模糊的内容,二是进—步突出重点,三是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

(四)问题化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后想明白的问题他将很难忘记,理解记忆尤为深刻。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根据这一观点,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努力使学习内容兴趣化。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问题”来源是多方面的。常用的办法有:

第—,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

第二,知因求果与知果索因。例如:若地轴倾角为40度,地球的热带、温带与寒带的分布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五)教学小结结构化——课程设计。

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由于自身哲学观、心理学基础以及方法论的不同,选择、组织教材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计模式。新教材的编排做了一些改变,这样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教学模式。

目前,影响较大的课程设计有三种,一是学科中心模式,二是学生中心模式,三是问题中心模式。我国传统教材属于典型的学科中心模式的产物。义务教育高中地理新教材力图吸收三种模式的优点,将“教材”变为“学材”。虽然可读性增强了,但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减少了。针对新教材的这一特征,可将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以激发、强化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完成新授课教学任务。第二阶段,采用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建立、扩展与优化认知结构为目的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进一步理清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在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后,利用最后约十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会大大减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遗忘程度。

七年级教识教材(五)
七年级上册教材说明书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说明书

一.总体思路

浙美版七年级上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过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方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以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突出美术教育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的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初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全册有11课,分为5个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占有较大比重,欣赏除专题欣赏外尚有较多的随堂欣赏内容分配在课堂中。

二.教学方法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进行比较。

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苗子一定是在让其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紧密相连的。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其他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强调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这些学习方式中,培养学习凭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文化互动,达到进一步自身发展的目的。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美术学习的一种好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多思考,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6.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现代课程评价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0年版)》指出:“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本次课改“给予教师更大的空间”强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广泛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各种图片、光盘、摄影资料;校园环境、社区环境、自然环境等都是开发利用的对象。另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交流会。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52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