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 教师招聘 |

【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汇总(整理版)
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第一篇

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汇总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 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积极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2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久生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08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

也就安心了!”

黄久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在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个人先后捐款12万元。黄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通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她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扫教室卫生。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2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何玥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疗费和丧葬费救助。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尽管何玥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心愿,才是何玥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玮

罗玮,女,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她是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利用康复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在广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志愿来到灾区全力救助受灾群众,用感人的义举书写美丽青春。

200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四川省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坏死急需换肝,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或者留下后遗症,都将威胁罗玮的健康和生命。而此时国内尚无一例无偿捐肝者,她甚至写下了遗书:“如果我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罗玮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父母和哥哥专门赶到成都硬把她带回了广元。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罗玮耐心说服他们,最终取得大家的支持,成功地为廖红霞捐出一叶肝脏。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和廖红霞均恢复良好。【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罗玮无偿捐肝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她康复期间,各界人士为她捐款10多万元。除治病和营养开销外还剩3万余元,她又通过募捐,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等困难。2007年以来,她又动员家人拿出自家的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在广元市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场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她还向社会发出倡议,争取3年内让全市所有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个温馨安乐的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一方面安顿好托管中心老人们的临时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到广元市072医院当志愿者,奔赴青川重灾区救助群众,并陆续接收青川受灾老人和儿童300余人到托管中心临时安置。2008年5月,在抗震救灾中她光荣入党。2009-2012年,她帮助剑阁县的乡亲们引资数百万,利用闲置土地,带动村民们种植核桃3000亩,大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罗玮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创优争先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2003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 爱 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不久后,她又捐出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这些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2011年,琴亭镇组建“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做名誉辅导员,搭建起一个对党员

干部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甘将军离世后,她曾在县幸福院度过了5年。期间她从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帮忙打扫卫生、照顾他人,并拿出生活费给大家买营养品。

龚全珍荣获江西省优秀共 产党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王结

王结,男,回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盲协主席,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13岁时的一场飞来横祸,让王结双目失明。面对人生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借助盲文和录音自学考取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自己事业有成时,大力帮助其他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王结原本在西吉县医院上班,有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为了帮助更多盲人走出一条生存之路,他下决心创办盲人按摩培训班,他带领几十名从没出过门的山村盲人,来到县城接受培训,寻求光明之路。按摩技艺需要大量实践,王结就让学员们在自己身体上练习。为了让学员们尽快就业,王结放弃固定工作,带领盲人兄弟姐妹去银川创业。他联系有关部门,搞调研,选店址,为了节省费用,有时晚上就睡在银川市中医院走廊的长条椅上。1999年9月,“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在银川亮相;2001年7月,王结创办的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诞生。这是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吸引了各地渴望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前来学习。学校以保健按摩培训为主,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工艺品制作、SIYB创业培训及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培训项目。学校开办12年来,王结共培训残疾人等各类人员7000余人。帮助4000多人实现了就业梦想,300多名学员成功创业。

王结热心公益事业,虽然家庭并不富裕,至今还与妻子住在出租房,但他为特困学员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及各类爱心捐款达50余万元。2003年非典肆虐,他为一线医护人员捐赠3万元的医疗按摩卡;汶川、玉树、芦山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他先后为灾区捐款4万多元。他经常带领师生到社区和福利院为困难家庭、孤寡人员义务查病、治病。2003年,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员工金芳明查出患先天性心脏病,拿不出2万多元的手术费。王结知道后马上带头捐款5000元,其他按摩师也纷纷解囊,帮助金芳明顺利地做了手术。宁夏南部山区的盲人马世清、银川市民谢宝华,均在王结的无私帮助下,开办起自己的保健按摩所,脱贫致富,创业成功。王结的事迹被写入宁夏党史和地方中学课本,一位著名诗人称赞王结道:“不怨苍天不低头,潜研科技写风流。眼盲不信前途暗,心路光明耀九州。”

王结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解黎明

解黎明,女,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 解黎明作为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耄耋老人,15年间,将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共捐资13.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名,贫困家庭33户。她已将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1985年,离休以后的解老,本该享受平静的离休生活,可和老伴儿总想再为党的事业做点贡献。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和临汾供电公司党委写了一封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学生,直至两位老人离开人世。2002年6月,与她相濡以沫58年的老伴儿因病去世。7月1日 那天,她压抑着丧夫的悲痛,仍按时把2000元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部书记手中。

老伴去世之后,解老的捐助更加频繁。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台电视、一台热水器捐给了贫困山区,到临汾市妇联认领了5名失学女童,帮助她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2006年,解老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山西省内贫困县的大学生。2011年,解老再次承诺:每年再拿出1万元,资助十户贫困家庭。今年3月,88岁的解老参加完山西省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在返回的途中,路过家乡平遥县香乐乡大羌村,带头捐资 1 万元,用于家乡水源建设,美化家乡生态环境。

38载青春献岗位,27年夕阳红似火。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她却开始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 原本应该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 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失学儿童 ; 原本能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富足 , 她却为贫困家庭倾注了满腔热情。解黎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黎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 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孙茂芳

孙茂芳 ,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孙茂芳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无微不至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操守,诠释了一名共 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1970年,孙茂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后,发现医院所在的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开展上门包户服务活动,从此开始了助人为乐、敬老爱老历程。他先后赡养照顾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王炎老太太,连续照顾17年,直到老人90岁时为她送终。老人脾气古怪,对人有戒心,少有好话和笑脸,但孙茂芳始终像儿子对待母亲一样耐心。当老人卧床不起时,他陪床3年半,为她洗脚、端屎端尿。老人终于感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价值上千万的四合院和十几万存款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婉言拒绝。他对老人说:“我有责任照顾您一辈子,无权利要您一根草。”一位名叫高志云的孤老,儿去世后孤苦无依,孙茂芳得知后,承诺做老人的儿子,每天陪老人看2个小时电视,节假日用轮椅推老人外出观光。老人牙口不好,孙茂芳让老伴每天做些软饭软菜送到老人家中,连续送了11年。老人去世后,孙茂芳每年清明节都带着孩子去给老人扫墓,至今已经20年。

在医院工作,孙茂芳还接触到很多病困家庭,促使他开始扶贫帮困公益行动。1998年起,孙茂芳每月从工资收入中拿出500元建立了家庭助困金,后来增至1000元。河北农民卫福安,女儿6岁患上糖尿病,卖掉房子来京看病,孙茂芳让他们夫妻住在自己家里,省下住宿费为孩子看病,并带头捐款,一周内募集了3万多元,使孩子得到救治。孙茂芳在家里设立了一张“救急床”,帮助200多名来京看病的外地人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外,他还热心帮助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至今,孙茂芳用于各种助困的资金已经39万多元。

孙茂芳时时刻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社会,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百余个学雷锋小分队,常年坚持学雷锋活动,开通“京城雷锋孙茂芳”微博,组织“十联学雷锋爱心团队”开展助民帮困活动。2012年至今他到全国12省25市开展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行程8万公里,做学雷锋报告280场,听众38万多人。

孙茂芳荣立个人一等功,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军学雷锋标兵、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高淑珍

高淑珍,女,汉族,1957年7月生,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村民。

14年来,高淑珍用单薄而坚强的肩膀挑起一座“炕头小课堂”,用舐犊情怀支撑起几十个残疾孩子的就学梦想,她用平凡的服务诠释了不凡的志愿精神。

“职业道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第二篇

“职业道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高扬先锋模范的音符 奏响敬业奉献的强音

——赵日新同志的事迹材料

根据建文明办发[2011]2号文件精神,经县委党校民主推荐和校委会研究,决定推选我县“职业道德标兵”现任党校副校长赵日新同志为“敬业奉献模范”。基主要事迹如下:

一、勇挑重担 不畏劳苦

赵日新同志曾在县一高中工作,任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兼示范班班主任,是我县首批市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班主任,是一高中教学能手,师德标兵,号称“文理通才”。

1998年我国高校突然开始扩招, 1999年县一高中预计招两个理科复习班,后来慕名来复习的学生太多,学校只好成立三个理科复习班。教高三毕业班的数学和语文老师最多只能任两个班的课,否则,精力吃不消。因为复习班师资的配置很重要是关系到学校高考人数和办学声誉大事,当时校领导很愁,这时教理一和理二的赵日新向学校提出,“他愿意跨三个复习班”。当时龚校长说:“赵日新开了数学老师跨三个班的先例”。算上辅导课,他一个周要承担27节课,还要当理一的班主任,担子很重也非常累,但他以一名党员教师的责任感和吃苦精神硬是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来学校又让他连续六年跨三个班的数学课,他毫无怨言。直到他身体实在承受不了长期的透支,领导才让他教两个班。

2009年9月,赵日新由一高中调到县委党校任副校长。不久,党校要搬入新址,领导让他负责老校区的财物搬运工作,他从早晨干到深夜11点多,饿了

吃口方便面,渴了喝口矿泉水坚守岗位。当时正是初冬时节,夜晚倍感寒冷,赵日新想,偌大的院落若不连夜全部搬净,就可能丢失财物。在他的精心组织下,顺利完成任务,国有资产秋毫无损,而且还节约了一笔可观的费用。

党校迁入新址后各种设施尚未完善。2010年6月党校要办三期每批280多人的大班,由于这次培训班人数已大大超出党校能力极限,主管教学的赵日新废寝忘食的进行各种筹备工作,不料第一天开班中午,学员反映音响不很清楚(阶梯教室未装修),县委领导让党校立刻更换音响,采取措施确保效果。当时,离午后上课不到2小时,上哪去借设备呀?松年校长很愁,这时赵日新主动请缨,立马带上一名主任就去街里单位借设备了,回来安装调试,刚忙好,午后的课又开始了,他顾不上吃饭就直接参加了主持教学和听课、评课工作。因为工作顾不上吃饭是经常的事情,但他毫无怨言。

【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二、无私奉献 不计得失

赵日新在一高任党办主任、重点班班主任期间,为了按计划开展好党务工作,同时又不影响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为开展活动,写报告、发通知、出专栏、办板报这些工作都是利用早晚或周末来完成。他是一高中最晚回家的第一人。一高校刊《新荷》,他是主要发起人之一,开始几期发行是他自己背着厚厚的《新荷》走街上楼向城内各单位赠阅,后来采用了邮寄的方式。赵日新做党办主任工作的几年虽然活动多,成效显著,但他从未向学校拿过一分钱的补助。

到了党校工作以后,他发现员工们年龄较大于是布置教室,搬桌椅等活计都由自己完成,他经常占用自己时间写材料。下乡搞调研,也从未计较过报酬。

党校迁入新址后,需要交付投信改埠和电话改号的费用,党校财力困难而且经常捉襟见肘,赵日新用个人关系游说邮局和网通领导,给党校省了一笔费用解了燃眉之急。党校的搬迁社会鲜有人知,需要在新址办公楼顶上安装霓虹标志,可是力不从心,他求得某单位赞助给予了解决。赵日新为单位做了实事,但没有

任何附加条件完全是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

三、业务精湛 不甘平庸

赵日新认为,爱岗的前提是敬业、乐业同时还必须勤业、精业,只有精通技艺,提高本领,才能真正的在岗位上起到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而提高本领的途径一是学习,二是实践。

赵日新在教学上勤奋和业绩是出名的。他在国家公开发行的中学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西安)、《中学数学》(湖北)、《数学通讯》(武汉)等杂志上发表教学论文三十余篇,著教学参考书《数学专题分析与讨论》一部(青岛海洋大学出版),我们知道,在名刊上投稿命中率非常低,他每研究一个课题乃至发表都需要几个通宵的深入思考与研究。

丰硕的教科研成果可直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赵日新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入为浅出的教学艺术和一题多变的思维训练深受学生欢迎。他有多次成功预测高考大题的经历,如2001年受学校的委托在高考前两周,他以“高考热点题目预测”为标题,设置了十道题印发给全校高三考生,其中第六题就是该年高考第22题,只是字母不同。

赵日新敬业乐群,重视和同事及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曾担任新课改一高课题组

组长,多次在省市基本功竞赛中获奖。

到党校工作后,他自觉的“转型”,认真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哲学著作,参加了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师资班的培训,在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勤于写作,先后在省、市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和多篇短讯。这些文章都力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宣传建昌,为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实现而摇旗呐喊。

如,“科学推进建昌城镇化的几点思考”、“刍议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对腹地建昌的牵动”、“依托滨海风光 发掘建昌旅游特色”、“党校教师要重视贴吧作用”,“汩汩六股河 塞外银花馨”,“辽西抗日烽火从建昌燎原”、“霜清韵浓白狼山”、“诗情画意写公园”、“凌水红雁溢春情”、‘一双彩虹擎飞桥“、“白狼山,不是沉默的山”、“丹心感华夏 碧血洒邻邦---纪念建昌儿女赴朝参战60周年”、“远去的足音”、清平乐.宫山嘴水库、鹧鸪天.轿顶山杏花、江城子.建兴高速等等。不仅如此,他还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开设了博客,如“坚持群众路线是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完善居民小区功能 消弭民怨于萌芽”几篇文章被选用。

党校的员工理论水平很高,要求主抓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必须具有业务指导能力才能更好履行职责,才能让员工“服气”。赵日新通过去市党校观摩教学,去省党校听专家讲学,虚心向员工请教,实现了由模仿追随到自主领跑再到创新发展的跨越。他主讲的“正职与副职相处艺术”,“如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倍受学员的欢迎和同行的好评。

党校教科研工作在赵日新组织下,提出了“123”工程。(每名教员每年写1篇有深度的调查报告,备出2节有水平的课,发表3篇有质量的文章)这个工程的圆满完成让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科研硕果累累飘香、发表作品常见报端,使得建昌县委党校荣膺先进县区党校称号。2011年3月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来辽宁调研,建昌县委党校获得了辽西唯一汇报代表资格。

四、永葆先进 不留短板

赵日新同志秉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操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以其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在不同的岗位上,带头学习研究、带头遵纪守规、带头弘扬正气,带头争创佳绩。他从校级优秀教师到市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班主任,到教务主任、党办主任,再到党校副校长一路走来,始终看到他对事业挥洒一个“爱”字,对业务追求一个“精”字,对工作坚持一个“实”字,对学习秉承一个“勤”字,对自己恪守一个“廉”字。不仅如此,他也释放爱心

真情帮助贫困孩子和同事。如,2007年考上大学的黑山科贫困学生陈文博曾得到他1000元的资助;党校一位员工家里没有电脑,他就把自己家的电脑送给这位同事使用,有的员工需要资金他想方设法帮助筹借。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奉献力所能及的爱心。

赵日新同志,数载如一,兢兢业业,用坚强党性抒写了一段段奉献的旋律;敬业爱岗,踏实工作,用奋斗人生谱写一曲曲动人的乐章。由于他本人谦虚,我们知道的也不是很多,但就以上这些,党校认为评选该同志为“敬业奉献模范”是够格的,望主管部门批准为盼!

中共建昌县委党校

二00一年十月一日

资料来源:

2015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敬业奉献模范)
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第三篇

罗阳

罗阳,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15年11月25日,罗阳为航空工业发展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在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时,突发心脏病不幸以身殉职,用生命践行“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和共 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

“信念坚定,忠诚报国”是他一生坚持的信念。参加工作以来,罗阳前20年设计研发飞机,后10年指挥制造生产飞机,以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一次次托举共和国战鹰完美升空,用生命圆了中国人心中的航空强国梦。他常说:“‘沈飞’的责任不仅关系企业生存,更关系国家利益。”“‘沈飞’不能忘了这八个字,那就是‘恪尽职守,不负重托’。”从一名普通的飞机设计员到军工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他用坚守30年的航空报国理念,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航空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实践了对党忠诚的一生,对祖国忠诚的一生,对航空事业忠诚的一生。

干惊天动地之事,做默默无闻之人。罗阳上任几年来,正值航空武器装备高速发展时期,也是沈飞公司任务最为艰巨的几年。他把项目研制作为最大的政治使命。签发总经理令,成立现场工作组,强化生产计划严肃性和执行力;亲自签订“责任状”,组织部装、总装和试飞“三大战役”,集中力量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决战,成功克服资源不足、成品供应不及时等一个个难关,完成多个重点项目任务,为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产品研制过程中,他带领沈飞公司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缩短了项目研制周期,产品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实现重大突破,生产能力实现跃升。他把“恪尽职守,不负重托”作为沈飞公司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思想意识、工作作风、组织纪律“三项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实施“严格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极大提升了效率和效益。在生命最后一个月,罗阳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用全部精力带领着‘沈飞’冲上事业巅峰。【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罗阳荣获全国优秀共 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革命烈士、辽宁省第五届道德模范、全省优秀共 产党员、全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孔凡成

孔凡成,男,汉族,1954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经理。

作为一位资深隧道工程施工专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奋战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先后参与16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带领的团队攻克高埋深、高地应力、高压涌水和高水头等世界级隧道施工难题,为我国超长隧洞建设和国家水电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2015年6月,孔凡成临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锦屏电站交通公路牦牛山隧道工程。从签下“军令状”那一刻起,他就冒着塌方、岩爆和大涌水等各种危险,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顿饭也在隧道里吃,实在太累了就在车上睡会儿。在他的带动下,项目部奇迹般地创造了月开挖288米的记录,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业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项目经理”和专家型人才。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是水电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应力高,岩爆强,涌水多”等特点。施工现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滔滔江水,在这样的环境下采用TBM挖掘机作业被美国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关小组经反复论证,硬是在大山里开凿出一个组装洞,经过149天的安装调试,TBM挖掘机成功掘进。美国监理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了不起!”8年来,孔凡成率领团队,在锦屏水电站中标工程14项,中标额从最初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30多亿元。他屡创纪录,为企业和个人树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说:“有他在,多难的隧道都能成。”业主单位领导说:“这里没有他,我们不放心。”

2015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他强忍泪水对老伴说,他现在还不能赶回来,因为工地上千头万绪,他不能摞下摊子不管。2015年,他母亲病重的时候,他正组织大会战,等他忙完工作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处打工,没有一人从他那得到过任何好处。

【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孔凡成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吴斌

吴斌,男,汉族,1965年3月生,生前系浙江省杭州长运运输集团公司驾驶员。

短短76秒,吴斌突遭重创时临危不乱,强忍剧痛将车停稳,以极大毅力完成了一整套安全规范的操作,用生命践行了“一切为了顾客”、“诚信、爱岗、敬业”和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观,他被人们誉为“最美司机”。

2015年5月29日中午,吴斌驾驶着载有乘客的大客车行驶于沪宜高速上,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肝脏破裂,但他仍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报警,后吴斌被送往解放军无锡101医院抢救。2015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吴斌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8岁。

76秒,面对突发事件,吴斌沉着冷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准确完成一整套安全规范的操作。这些背后,离不开他过硬的驾驶技术,离不开他十年积淀的高超职业技能,更离不开他崇高的职业道德。正是平时积淀的过硬操作技能,保证了他在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能够及时、有效、规范的处置,保障了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他出事时,不管是坐姿,还是停车措施,都是完美无瑕的。”事后,通过反复查看监控录像,吴斌生前的同事们一致认为。

平时,吴斌立足平凡岗位,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铸就了瞬间的伟大。吴斌自2015年进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担任班车驾驶员起,就视手中的方向盘为生命线。从业十年来,他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没有一次违章记录,没有一起旅客投诉。2015年春运期间,杭州遭遇连日大雪冰冻天气,出行非常困难,成千上万的旅客都在等着回家,吴斌第一个报名参加抗雪救灾。艰难的道路,他第一个出发,与同事们一起抢在春节之前把旅客平安送回家。吴斌在车内一直放着一本安全手册,得空时,他会拿出来翻看。他认为,只有对车子有了相当的了解,面对各种情况,才能从容应对。虽然从业多年,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新手,坚持规范操作一丝不苟,将“安全第一”、“旅客生命财产第一”时刻放在心里。

吴斌生活节俭,在同事眼里,他除了买过几件喜欢的运动服,平时穿的都是工作服。但他却很大方,当春风行动、5?12汶川地震捐款时,他捐得比别人都多。

吴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市道德模范。中央文明委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孙奇

孙奇,女,汉族,1972年9月生,中共党员,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站售票员。

孙奇从事铁路工作22年,无论哪个岗位,她都兢兢业业,时刻将热情和严谨注入岗位,用真诚和微笑服务旅客,用平凡行动诠释敬业奉献的真谛。

孙奇总想把每项工作做到最好。当线路工,她扒道砟、抡洋镐,与男工友一样脏活重活抢着干;当巡道工,她顶烈日、冒风雪,每天步行16公里精检细查,防止各类隐患82起;当客运员、班组长,她热情服务、精细管理,班组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当售票员,她废寝忘食钻业务,总结出“七字售票作业法”和“十二句服务规范用语”,在全国铁路客运系统推广。

孙奇把旅客装在心里。当售票员后,为减少旅客购票时间,她仅用25天就记熟所有过往客车的1120个停车站代码,练就了“话音落、车票出”的绝活,创造了铁路局单班售票2475张的纪录。她每个班都坚持提前到岗,把规定的25分钟吃饭时间压缩到10分钟。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会英语、蒙语和手语,成为服务旅客的贴心人。

孙奇的微笑是铁路的名片。她的售票台放着一面镜子,写着“今天你微笑了吗”,时刻提醒自己礼貌待客、笑脸相迎。一次,一名旅客买了4张硬卧车票,因粗心弄丢一张,却硬说孙奇少给了他一张。尽管很委屈,但孙奇依然微笑着耐心解释,查了几百个退票、改签记录,终于在退票窗口查到了这张车票。都说微笑着售一张票不难,难的是微笑着售出每一张票,孙奇做到了,旅客们都愿意在她的窗口买票,称她为“微笑天使”。

孙奇最大的快乐是帮助别人。她无数次将旅客遗失物品及时归还,把患病旅客送到医院,帮助走失孩子找到家人。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徐昀买票时丢失钱包,孙奇主动垫钱为她买了车票,像这样的事不胜枚举。从事售票工作7年间,她收到表扬建议1350条、表扬信233封、锦旗27面。2015年5月,孙奇在自己身患癌症、公公因肺癌去世的情况下,还资助了农村贫困小学生谭旭。

孙奇患重病后仍然心系岗位。2015年8月17日,孙奇晕倒在售票台前,经检查确诊为卵巢癌,不得不离开她钟爱的售票员岗位。养病期间,她写信给铁路总公司,为改进客运服务献计献策。她还主动回车站为新职员传授经验,在往返北京治病的火车上热心解答旅客问询,并根据旅客需求,建议车站制作了购票提示卡。

孙奇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孟祥民

孟祥民,男,汉族,1963年8月生,生前系山东省淄博市环保局淄川分局监察大队监察一科科长。

2015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诚实守信模范)
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第四篇

范海涛

范海涛,男,汉族,1964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孟电集团总经理。

范海涛承诺还给家乡群众碧水蓝天,承诺让南李庄的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为履行承诺,多年来他一直在坚守、在投入、在创造,诚信与责任是他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2015年10月26日,一声巨响,八个高耸的烟囱和巍然挺立的凉水塔轰然倒地。范海涛眼睛含满热泪,为支持政府生态建设计划和群众对清洁环境的期盼,孟电人20年心血、巨额的资产一瞬间化为乌有。此前,范海涛在2015年已经关停了三条污染严重的立窑水泥生产线,为此企业损失6000万元。8台机组爆破后,1000多名电厂职工顿失生活来源。范海涛向所有职工做出承诺,对所有职工进行内部分流安置,停产期间一切工资、福利照发。孟电集团开发孟电花园小区时,曾向住户承诺双气入户。可是当年冬天,由于2号机组设备不到位,无法为小区供暖。为了兑现承诺,范海涛决定从水泥公司供热锅炉往小区架设临时供热管道,准时向居民供暖,设备到位后,再拆除临时管道,为此企业额外增加损失400万元,但他兑现了承诺。

2015年2月,范海涛当选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向村民承诺,用三年时间,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2015年,他从企业挤出1.6亿元,不让村民出一分钱,为全村351户村民每户建造一套270-290平方米的新式别墅。2015年再次筹集3000万元,在建新社区节约下来的土地上,建设家居建材城和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500个就业岗位,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2015年3月,他又挤出160多万元建设1100多平方米的老年中心。

每年,范海涛都拿出30万元帮助全市的困难党员解决燃眉之急,拿出50万元为全市的贫困职工贴补生活。他设立200万元的教育专项基金,资助数百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出资百万元,为南村镇南东村修建蓄水池,解决了2000多人的饮水问题;捐赠一部价值10万元的汽车,注入10万元启动资金,在新乡市社会福利院建立“海涛爱心屋”,让特殊群体感受社会的关爱。

范海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马虎

马虎,男,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阜阳市嘉安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经理。

秉承“干良心活,盖放心房”的理念,马虎从一名普通建筑工人成长为首都建筑市场优秀施工队队长,带领着安徽、四川等地近万名农民工活跃在京城建筑市场,在北京多项重大工程建设中树立了诚信形象。

1996年,马虎在北京密云接到一个两万多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合同金额300多万元。原想凭此工程立足北京,可不曾想春节前夕甲方资金链断裂,300多名工友工资没有着落。想起自己“不缺农民工一分钱”的承诺,急红眼的马虎借完亲戚借朋友,最后还借了高利贷,让急需用钱的农民工拿着工资回家过年。对可以缓一缓的工友,马虎承诺:只要我活着,就不会欠大家一分钱。直到1999年将债务全部还清。

2015年,面对金融危机给建筑市场带来的严峻挑战,马虎在施工队中提议“不裁员、不减薪”,积极组织了境外劳务输出,不仅让跟着自己的8000多名农民工有活干,还从安徽、四川、河南等地新招了2000多名农民工。这一年,施工队产值达1.4亿多元,人均工资收入达2万多元。2015年,利比亚局势出现动荡以后,马虎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迅速安全地将100多名工友撤回国内,并在总包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自己垫资200多万元给工人结清了工资,并发放了安抚费。

在马虎施工队有一条铁的纪律,那就是谁触动了工程质量这条“高压线”,谁就将被立即清除出队。即使在工程利润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他也毫不含糊,坚决不允许在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道工序上偷工减料。十多年如一日,马虎始终坚持亲自带领技术骨干奋战在一线,先后参加了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等多项重点工程的建设,累计施工面积达600多万平方米,未发生一起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先后荣获“长城杯”奖16项、“北京市安全文明工地”奖18项、“詹天佑大奖”6项等荣誉。2015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带领施工队奔赴灾区参加援建工作,他和工人们一起冒着高温酷暑、克服蚊虫叮咬等困难,连续奋战70多个昼夜,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980套安置房的施工任务。2015年,马虎承接家乡阜阳市10多万平方米安置房的施工任务,施工期间甲方资金短缺。他想,一边是自己对政府的承诺,一边是安置居民盼着早日搬进新居的期待。于是,马虎自己筹集资金,按时保质完成了建设任务。以马虎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农民工》,成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影片。

马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刘洪安

刘洪安,男,汉族,1980年11月生,河北省保定市“油条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理。

刘洪安从保定市财贸学校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自主创业之路。他在保定市高开 区 银杏路开了一间早点铺,使用一级大豆色拉油炸油条,坚持每天一换。因为坚守诚信,他的油条被消费者称为“良心油条”,他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诚信油条哥”。

2015年,由于长期租住在阴暗潮湿的宿舍里,刘洪安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每日遭受病痛的折磨,生活举步维艰。偏偏此时,他的母亲突发动脉瘤破裂,生命垂危,这一刻他真正体会到了生命脆弱。2015年,病好些后,他和爱人开始经营早餐生意,卖油条和豆腐脑。刚开始炸油条的时候,也重复用油,虽然知道隔夜重炸的油不好,但不知道危害到底有多大。后来,他通过媒体了解到,食用油反复加温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由于家人和自己得过重病,深知生命健康的价值,从2015年初开始,他便使用一级大豆色拉油炸油条,而且坚持每天一换。刘洪安的早餐店“刘家豆腐脑”的招牌上,醒目的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标语。同时,为向顾客证明自己是用新油,特意贴出鉴别复炸油的方法,并放了一把“验油勺”,供顾客随时检验。自此,刘洪安的“良心油条”生意门庭若市,在保定市引发了一股“做良心餐饮”的热潮。2015年5月11日 ,《保定晚报》刊登《大学生自谋职业吆喝卖“良心油条”》消息,见报后更多市民前来排队购买良心油条。

“油条哥”的视频播发到网络后,引起了多家媒体关注。中央与河北近百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刘洪安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群众好评,引起了广大网民“热捧”,被网民亲切地称为“油条哥”。

2015年12月底,“油条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保定正式成立。2015年3月28日,“油条哥”的第一家分店“油条哥仁和店”正式开业,“油条哥”终于迈出了扩大“良心油条”经营规模的实质性一步。

刘洪安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河北省道德模范、2015年感动河北人物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吴恒忠

吴恒忠,男,汉族,1946年5月生,重庆市潼南县花岩镇龙怀村村民。

儿子车祸去世后,吴恒忠忍着老年丧子之痛,上山开荒种粮,日夜辛劳,节衣缩食,替子还债15万余元。由于长年劳累,自己却落下一身病,但他仍在实现自己的诺言。

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的吴恒忠,曾经是一名军人,身材不高却精神矍铄。2001年,儿子吴君自立门户,没过多久因家庭贫困,儿媳丢下不满周岁的孩子,离开了这个家。为了养大孩子,吴君借钱买了辆货车跑运输,却不幸于2015年因车祸去世,留下了一个4岁的孩子和19万元的债务。

儿子走了,吴恒忠没有沉浸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而是很快擦干眼泪,主动扛下儿子那19万元的债务。儿子下葬那天,他在儿子坟前哭着说:“你放心,你的债,我来还,孩子,我来养。”为了这个承诺,吴恒忠的生活彻底变了样。面对亡子欠账,吴恒忠老爹不躲不藏。他拿着写满了借钱人的姓名和金额的账本,一户一户上门向债主承诺:“人死账不能了,请你们放心,我一定想办法把儿子欠的债还清,决不赖账。”债主们的顾虑打消了,可19万元的债务,对于吴恒忠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2015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第五篇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一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教师肩负着为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光辉使命。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伟大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精神。自20XX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为了所热衷的事业和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

一、奉献真爱,唤醒良知

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是教师心灵美的主要表现,也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人们常把母爱视为世界上最纯真的感情,因为母爱是无私的,教师给孩子的就是母亲般的爱。热爱孩子是教育好许多不同类型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基础,用“爱”塑造幼小的心灵,用真挚的感情唤醒学生。记得刚上班时,我所接的班级中有个叫王丽的同学,从小失去了母亲,性格孤僻,爱动手打人,惹是生非。在纠正他的错误时,我就特别注意发掘他的优点,进行正面诱导;还发现他经常缺笔少本,就掏钱给他去买;经常满脸泥巴、蓬头垢面就来上学,给她洗脸、洗手、梳头几乎就是我每天的任务;有时还饿着肚子来上学,就把自己的剩饭热一下给他吃;有时不来上学就去河塘捉虫、捕鱼,我还得到处去找;有一次王丽病了,家里没人照顾他,他就又来上学,我就给他买来药让他服下,还给他买来罐头让他吃。这时她哭了,对我说:“老师,你是最好的人,我以后一定听你的话,好好学习。”后来小王丽变得活泼向上,遵守纪律,学习认真,成绩逐渐上升,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我对待每一种类型的差生从没有头痛,只有心痛,从没有偏见,只有偏爱。完全是用热爱、信念和智慧来化腐朽为神奇!

二、热衷事业,恪守纪律

爱一行才能钻一行,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让我在工作中不计得失,不懈钻研。连续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工作,忙碌的生活,始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当别的同志因病住院时,当学校的工作安排不开时,我都毫无怨言地接过重担,从不喊累叫苦,为了自己热衷的事业,恪守着纪律,忠于职守。除有特殊情况外,从未因一些小事而向学校请假耽误学生的学习。结婚的时候老公选好了日子,我却一再推迟,和他商量等放假了再办,因为当时所带的是毕业班,我不想因自己的私事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老公先是生气,在我的死缠硬拖下才勉强答应了。去年春天,奶奶生病住进了医院,身边需要人照顾,理应去陪陪奶奶,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只是周日抽空去看望奶奶。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很内疚,有愧于她老人家,但值得安慰的是,我严守了集体的组织纪律,做到了忠于职守,更无愧于我热衷的教育事业。

多年的教育生活,我付出了许多,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勤劳者的艰辛与快乐,我爱伟大的教育事业,更爱可爱的孩子们。我选择了教育,一生无悔!面对新形势,我将一如既往,立足本职,勇挑重担,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以自己涓涓的耐心流水,浇灌着生命的五色土,让幼苗如情如意的成长,为教育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二

范海涛,男,汉族,1964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孟电集团总经理。

范海涛承诺还给家乡群众碧水蓝天,承诺让南李庄的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为履行承诺,多年来他一直在坚守、在投入、在创造,诚信与责任是他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2015年10月26日,一声巨响,八个高耸的烟囱和巍然挺立的凉水塔轰然倒地。范海涛眼睛含满热泪,为支持政府生态建设计划和群众对清洁环境的期盼,孟电人20年心血、巨额的资产一瞬间化为乌有。此前,范海涛在2015年已经关停了三条污染严重的立窑水泥生产线,为此企业损失6000万元。8台机组爆破后,1000多名电厂职工顿失生活来源。范海涛向所有职工做出承诺,对所有职工进行内部分流安置,停产期间一切工资、福利照发。孟电集团开发孟电花园小区时,曾向住户承诺双气入户。可是当年冬天,由于2号机组设备不到位,无法为小区供暖。为了兑现承诺,范海涛决定从水泥公司供热锅炉往小区架设临时供热管道,准时向居民供暖,设备到位后,再拆除临时管道,为此企业额外增加损失400万元,但他兑现了承诺。

2015年2月,范海涛当选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向村民承诺,用三年时间,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2015年,他从企业挤出1.6亿元,不让村民出一分钱,为全村351户村民每户建造一套270-290平方米的新式别墅。2015年再次筹集3000万元,在建新社区节约下来的土地上,建设家居建材城和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500个就业岗位,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2015年3月,他又挤出160多万元建设1100多平方米的老年中心。

每年,范海涛都拿出30万元帮助全市的困难党员解决燃眉之急,拿出50万元为全市的贫困职工贴补生活。他设立200万元的教育专项基金,资助数百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出资百万元,为南村镇南东村修建蓄水池,解决了2000多人的饮水问题;捐赠一部价值10万元的汽车,注入10万元启动资金,在新乡市社会福利院建立“海涛爱心屋”,让特殊群体感受社会的关爱。

范海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三

张维贤,男、1934.11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54.09参加工作、原八三器材库退休,现居住在辽海街道八三社区南1#楼3单元302室。

张维贤退休后,作为老党员,他主动承担起社区板报宣传工作。通过黑板报,他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到群众中去,张维贤坚持每月刊出两期黑板报,为了丰富黑板报的内容,他自己掏钱订阅了好多份报纸、杂志,他设置多个宣传小栏目,有重大新闻、人民防空知识、健康和安全教育、重要通知等,同时力求文章短小精悍,以便居民乐意阅读完所有内容。再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主题教育宣传。这些年来,张维贤负责的宣传栏成了小区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正如一位小区居民说的,空闲的时候到黑板报前看看,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张维贤十年如一日,义务承担起八三社区的板报宣传工作。他写的毛笔字、黑板字无人不晓,在家属区提到张维贤都佩服他的字。

张维贤是八三社区的“五老”志愿者之一,他天天在社区里穿行,碰见可疑人员,就上前盘问,他还非常注重保护环境,希望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素质,并始终坚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原则,遇见乱扔乱倒垃圾的住户,就进行说服教育,时刻监督,并且做到垃圾定点堆放,碰到不文明的情况,他就会主动上前劝导,心平气和的把对方说的心服口服。他说:“小区环境是大家的,不论老幼,能为社区的居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觉得心里很甜”。张维贤同志本着对居民的热情、对工作的认真,热心为周围的群众排忧解困,积极向社区和物业反映群众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能为身边的居民服务而感到光荣。2015年初春,南1#、南2#、南3#楼顶上有许多大冰溜子,张维贤看见了,在地面上及黑板上写——请注意楼顶上的冰溜!再比如,2015年3月28日,张维贤和南4#楼居民赵顺天来八三社区反映,南4#楼墙外面6环线上两侧的杨树——东侧有4棵杨树严重倾斜,已砸坏南4#楼的铁栅栏,现在,随时会倒砸伤楼院居民和过往的行人,居民们要求清除隐患,让居民的生活环境安全。社区书记到现场查看,情况属实。然后,向街道反映此事,辽海街道赵刚书记给市园林处执法大队金队长打电话,金队长说,已接到居民投诉电话,详细情况知道了,金队长答复,此树产权管理单位是中石油铁岭矿区服务中心,由产权单位提出申请上报市园林处,然后,市园林处到现场拍照留存,就可以砍伐杨树了。

2015年4月 1日,经过辽海街道赵刚书记和市园林处执法大队金队长协调,金队长安排人员免费为社区砍伐严重倾斜杨树,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发挥余热,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光喊不干,是发挥不了余热的,光干不学,是服务不好的。”张维贤总是这样说。话虽简单,却很实际,他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干的。同时也受到八三小区居民的爱戴和赞誉。

2015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助人为乐模范)
全国职业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第六篇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 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积极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2015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5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久生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15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黄久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在2015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个人先后捐款12万元。黄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通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她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扫教室卫生。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5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何玥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疗费和丧葬费救助。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尽管何玥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心愿,才是何玥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玮

罗玮,女,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她是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利用康复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在广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志愿来到灾区全力救助受灾群众,用感人的义举书写美丽青春。

201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四川省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坏死急需换肝,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或者留下后遗症,都将威胁罗玮的健康和生命。而此时国内尚无一例无偿捐肝者,她甚至写下了遗书:“如果我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罗玮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父母和哥哥专门赶到成都硬把她带回了广元。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罗玮耐心说服他们,最终取得大家的支持,成功地为廖红霞捐出一叶肝脏。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和廖红霞均恢复良好。

罗玮无偿捐肝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她康复期间,各界人士为她捐款10多万元。除治病和营养开销外还剩3万余元,她又通过募捐,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等困难。2015年以来,她又动员家人拿出自家的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在广元市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场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她还向社会发出倡议,争取3年内让全市所有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个温馨安乐的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一方面安顿好托管中心老人们的临时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到广元市072医院当志愿者,奔赴青川重灾区救助群众,并陆续接收青川受灾老人和儿童300余人到托管中心临时安置。2015年5月,在抗震救灾中她光荣入党。2015-2015年,她帮助剑阁县的乡亲们引资数百万,利用闲置土地,带动村民们种植核桃3000亩,大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罗玮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创优争先优秀共 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2015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 爱 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不久后,她又捐出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这些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576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