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浩然之气与大丈夫精神 (2)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第一篇

浩然之气与大丈夫精神

一、儒家思想的“非宗教而宗教”属性

杨向奎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教主而起教主作用的是孔子,不是宗教而起宗教作用的是儒家。”1儒家非宗教的学说而能“起宗教作用”,就在其人性的“性善”之说,也就是在孟子说。宗教,一般要有至上神,如基督教。儒家的“非宗教”在其无神,无神而能起宗教作用,就是因为“性善”之“性”,上通于天地,下贯于人心。这其间根本不允许有什么神的存在。孔子讲人性,既谈性相近,习相远,又讲良心的不安。《中庸》和《性自命出》继而讲“天命之谓性”和“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已经从人性方面将人与天地在逻辑可能性上联为一体。大体同时期的《易传》又对天地做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宇宙本体论的基本判断,于是有孟子出来,顺前贤所说,肯定人性之“善”,实际是遵从这样的理路:天地既然是生生之大德,那么,为天地所生的人,其本性必然秉有天地之德的“遗传”基因。其“四端”之说,特别是“恻隐”之心,正是在发觉了人心中一点“好生”之德的根苗。以此,孟子建立了儒家的神圣人生的修养方式:“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所谓“尽心”,“尽”的是道德感应“心”。“心”可以思,也可以感,可以思的“心”支持着认得理想,可以感的心,支持着人的道德。理性的心,必须经由训练方可成为理想的实际能力;道德心也同样需要加以引申、养育,方可升起来为人生做主。“尽心”,就是指的体认我们内心中那个道德心的机芽,使之由不自觉变为自觉,使之由潜在变为显著的存在。体认到我们内心中的这点善的根芽,也就体认到我们的人性是“善”的,也就体认到我们的心之“善”,与宇宙天地的“生生之德”,原来是有实际的关系的:上天之性,下贯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就是内涵在喜怒哀乐之“性”中的那点恻隐、羞恶等“四端”之心。因此,要成就伟大的人生,就必须反身求诸己,求得自己的内心那点“善”的端绪,开发之,存养之,坚持不懈,就可以成为尧舜一类的人。在孔子那里,尧舜的人生,是“博施济众”的人生,但在孟子这里,尧舜式样的人生,则更倾向于伟大的道德人格型。“大丈夫”一词,正是这样一类人生的表达。

孟子正是用“大丈夫”表达了先秦士人的最高觉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以驺子重於齐。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正义】: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

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述

《论语》不见”大丈夫”,多言“君子”,如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情调厚重。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1 杨向奎:《杨向奎学术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页。

(学而)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则强调贫富有常度,以礼处世,见义勇为,乐观向上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则强调谨言慎行。

不过孔子强调“刚”,如《论语》:“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

强调”直”,如《论语》:“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强调果敢。如《论语》“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强调明智:如《论语》:“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强调仁者“三达德”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开大丈夫先声的是曾子: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关键孔孟时代不同

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尽心上》曰: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以见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夫仁,天之尊爵。(《公孙丑上》)

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音

欠)乎哉。(《公孙丑下》引曾子语)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若爵,乡党莫若齿,辅世长民莫若

德。恶得其一以慢其位哉!(《公孙丑下》)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严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

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万章下》篇引子思的话:

“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我为友。”千【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乘之君求与之为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

《公孙丑下》: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则不足

以有为也。是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今天下地丑(相当)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万章上》: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

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这是伊当初的想法,是独善其身的。然而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

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哉也?”(《万章上》)

告子下: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尽心下

三,孟子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剌万乘之君若剌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福)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管子·内业: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源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菑。

《行气玉佩(一作“柲”)铭》所证明。其铭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机舂在上,地机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看这“行气”的伸展进退,它也最终将根基身植天地之间,与《孟子》和《管子》中对“气”的四塞天地的说法一致。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四、为什么修浩然之气?

对抗诱惑,不动心。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滕文公下 本色;

尽心下: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尽心下: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离娄上: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浩然之气与大丈夫精神1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第二篇

浩然之气与大丈夫精神

一、儒家思想的“非宗教而宗教”属性

杨向奎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教主而起教主作用的是孔子,不是宗教而起宗教作用的是儒家。”1儒家非宗教的学说而能“起宗教作用”,就在其人性的“性善”之说,也就是在孟子说。宗教,一般要有至上神,如基督教。儒家的“非宗教”在其无神,无神而能起宗教作用,就是因为“性善”之“性”,上通于天地,下贯于人心。这其间根本不允许有什么神的存在。孔子讲人性,既谈性相近,习相远,又讲良心的不安。《中庸》和《性自命出》继而讲“天命之谓性”和“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已经从人性方面将人与天地在逻辑可能性上联为一体。大体同时期的《易传》又对天地做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宇宙本体论的基本判断,于是有孟子出来,顺前贤所说,肯定人性之“善”,实际是遵从这样的理路:天地既然是生生之大德,那么,为天地所生的人,其本性必然秉有天地之德的“遗传”基因。其“四端”之说,特别是“恻隐”之心,正是在发觉了人心中一点“好生”之德的根苗。以此,孟子建立了儒家的神圣人生的修养方式:“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所谓“尽心”,“尽”的是道德感应“心”。“心”可以思,也可以感,可以思的“心”支持着认得理想,可以感的心,支持着人的道德。理性的心,必须经由训练方可成为理想的实际能力;道德心也同样需要加以引申、养育,方可升起来为人生做主。“尽心”,就是指的体认我们内心中那个道德心的机芽,使之由不自觉变为自觉,使之由潜在变为显著的存在。体认到我们内心中的这点善的根芽,也就体认到我们的人性是“善”的,也就体认到我们的心之“善”,与宇宙天地的“生生之德”,原来是有实际的关系的:上天之性,下贯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就是内涵在喜怒哀乐之“性”中的那点恻隐、羞恶等“四端”之心。因此,要成就伟大的人生,就必须反身求诸己,求得自己的内心那点“善”的端绪,开发之,存养之,坚持不懈,就可以成为尧舜一类的人。在孔子那里,尧舜的人生,是“博施济众”的人生,但在孟子这里,尧舜式样的人生,则更倾向于伟大的道德人格型。“大丈夫”一词,正是这样一类人生的表达。

孟子正是用“大丈夫”表达了先秦士人的最高觉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以驺子重於齐。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正义】: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

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述

《论语》不见”大丈夫”,多言“君子”,如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情调厚重。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1杨向奎:《杨向奎学术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页。

(学而)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则强调贫富有常度,以礼处世,见义勇为,乐观向上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则强调谨言慎行。

不过孔子强调“刚”,如《论语》:“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

强调”直”,如《论语》:“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强调果敢。如《论语》“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雍也【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强调明智:如《论语》:“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强调仁者“三达德”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开大丈夫先声的是曾子: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关键孔孟时代不同

滕文公下: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尽心上》曰: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以见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夫仁,天之尊爵。(《公孙丑上》)

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音

欠)乎哉。(《公孙丑下》引曾子语)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若爵,乡党莫若齿,辅世长民莫若

德。恶得其一以慢其位哉!(《公孙丑下》)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严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

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万章下》篇引子思的话:

“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我为友。”千

乘之君求与之为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

《公孙丑下》: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则不足

以有为也。是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今天下地丑(相当)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万章上》: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

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这是伊当初的想法,是独善其身的。然而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

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哉也?”(《万章上》)

告子下: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尽心下

三,孟子的“浩然之气”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剌万乘之君若剌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福)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管子·内业: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源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菑。

《行气玉佩(一作“柲”)铭》所证明。其铭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机舂在上,地机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看这“行气”的伸展进退,它也最终将根基身植天地之间,与《孟子》和《管子》中对“气”的四塞天地的说法一致。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四、为什么修浩然之气?

对抗诱惑,不动心。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滕文公下 本色;

尽心下: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尽心下: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离娄上: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良好的师德与师爱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第三篇

良好的师德与师爱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今天,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转型,教师的角色也正在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教育关系中的“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教育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服务者、管理者、指导者。然而,在这种角色变化过程中,有一点没有变,即教师是“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心灵的镜子”、也就是说教师的“道德榜样”角色没有变。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很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成为受社会尊敬的人。”教师为什么受人尊重?因为他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是人类掌握科学知识、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做到“守身如玉,一尘不染”,敬业尽职,还必须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不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时期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的最佳时期。

下面就对良

好师德与师爱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阐述如下:

一、以师爱影响学生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仅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创造一种使学生的思想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气氛、就显的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真诚的爱,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学生之间愉快与和谐的饿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教师有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着教师要以美好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活动中,调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愉快、自由、个人权利的尊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不知不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位教师是否能爱岗敬业,决定着他是否能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是否能够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是否能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科学实施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因此,我们身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饿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培养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教师能否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尊重家长,廉洁从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形象、威信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与教育力,从而也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自觉地挖

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 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做人。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品德具有表率作用

所谓以身作则,是指自己的行为、行动,给他人做出榜样,从而影响他人,教育他人。“则”是准则、标准、榜样、表率的意思;“作则”就是以自身为表率,身先士卒,所谓“师表”就 是教师的行为和品质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1、教师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是一条偏重于调节教师自身的行为从而间接调节其他关系的重要规范。教师既要心灵美,又要行为美,应该是心灵的内在美与言行的外在美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 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胜于“言教”

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人格是非常敬仰的,孔子自己对于人格感化的做用,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也一向是重视的。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其身之正,所以“仲尼日月也”。“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对孔子有时崇之如日月,有时爱之如父母,有时敬之过于尧舜。因此,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起前进的旗帜,指挥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其效果往往 比教师长篇演说要好,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

表”,要求教师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呢?因为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很有影响。教师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都必然反映到学习、工作和活动的行为上,学生在校学习,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向师生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可见,教师不仅在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所以,教师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律己”,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 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教育和感化学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必须热爱学生 教师热爱学生可以为学生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铺设良好的感情“通道”。学生自己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更加“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教育,所谓“倾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教师热爱学生会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心心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爱学生还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就明白是要做什么。伴随着这样的气氛,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行为、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学生的思维、想象、认识、记忆活动就会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愉快的心境相伴随。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且感受到学校的生活是美好的,从而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品格。教师的爱应该是广博的、平等的,不应仅仅偏爱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和聪明的学生,更应爱那些学习落后的、缺点较多的学生。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前途命运主要靠他们来把握,祖国的明天主要靠他们来支撑。教师的爱应该与“严”结合起来。小学生天真单纯加上肤浅冲动,他们的言行中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他们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的爱是对学生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上,在他们的精 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四、理解和关怀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当学生有了过错和委屈要向老师诉说时,身为教师要善待犯错的学生,宽容学生的无知,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给学生申辩的机会。相反,如果学生刚一开口就遭到教师的厌烦和训斥,就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使学生胆怯并畏惧教师,从此有话不敢跟老师讲,见了老师就害怕,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619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