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一)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第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做背景音乐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近代世界发展的潮流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扩大,俄国和日本面对世界发展所做出的选择。采用启发示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高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分成两目内容:第一目:俄国废除农奴制;第二目:日本明治维新。两目内容讲述两国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措施以及改革对两国的历史影响。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因而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纵向联系的能力,做到读史而明智,使历史知识能得到巩固,以史为鉴,联系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在教材内容比较简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 型] 新授课

[教 具] 日本明治维新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同学们,这是贝多芬为拿破仑所作,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音乐作品。

17世纪以来哪些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独立战争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17世纪是世界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的时期。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加强,这时的俄国和日本分别面临哪些危机,它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多媒体演示图片 《农奴下跪》 《农奴起义》《日本幕府将军》《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

讲授新课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俄国组和日本组,代表两国查找相关问题,填写下面表格。(课前将资料发到学生手中)俄国组和日本组的同学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分项填写表格和回答问题。

多媒体演示表格

问题延伸:

学生结合表格,思考问题:

1、19世纪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如何?农奴制怎样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从内忧外患分析)

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1)亚历山大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什么?(2)这说明1861年改革有什么局限性?

4、为什么列宁说“当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呢?(从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方面思考)

5、明治维新的改革具体措施是什么?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6、改革使日本社会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多媒体演示图片如东京的电灯、日本工厂、学校等

总结:对比表格,学生比较俄国和日本改革的异同点。

知识升华:

1、明治维新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在近代对中国发动哪两次侵略战争?我们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发展?

多媒体演示图片 《南京大屠杀》 《温家宝访日》 《日本篡改教料书》

3、除了近代的明治维新,在历史上还有没有其它改革。日本民族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链接时政,感悟平台:

历史是现实的影子,通过本课学习,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借鉴经验。学生自由探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创新,对于我们学生,未来任重而道远,要更加勤奋学习,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伴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结束本课

作业布置:。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

板书设计: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学反馈:

1、本节课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运用课本、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利用其中的有效信息并让学生亲自来突破重点、难点。

2、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考、讨论、应答的形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资料,有利于教师课上指导学生学习。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二)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

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

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一是在教材内容比较简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感知这两

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

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日本明治维新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回忆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史实,

指出俄国和日本在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政权的大背景下,通过改革部分地实现了资

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加快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以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同

时,把学生带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3)讲授新课: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教师首先需要理清课文正文、小字、图画、史料和“动脑筋”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便合理利用。建议沿着“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1861年改

革→改革的影响→改革的局限性→正确评价1861年改革”这条线索,引领本目的教学。在

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内容,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1)“农奴制的危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下面问题:(可制作投影片)19世纪中期俄

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如何?

农奴制怎样阻碍了它的发展?

在这里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教材正文部分语言十分概括,只有读懂下面的小字,才能够

理解出示的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①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

②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表现在,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二

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2)学习“1861年改革”,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积极作用。第一步要让学生理解并

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对照前面归纳的“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体

会改革在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方面的作用。教学可以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改革措施分为几个方面?是如何解决资本主义发展障碍的?

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这

里关键是让学生切实感受改革的进步性。

(3)1861年改革的历史意义,分为两个方面: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前面已经有了

充分认识。有关“局限性”的学习,一方面弄清楚它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顾

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施者,去探究产生局限性的原因。

通过分析思考,可以了解到:①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

②改革是由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实施的。③改革的前提是维护地主利益。这样,改革存

在局限性就不难理解了。

(4)“俄国废除农奴制”一目讲完后,教师提问:“如何评价1861年改革?”培养学生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动脑筋”问题为切入点,引

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

教师通过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即看问题一要客观,有实

事求是的态度;二要全面,要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切忌以偏概全。

二、“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一目内容较多,头绪繁杂。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以问

题领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上讲过的“甲午中日战争”,提问:“为什么国土狭小的日

本能够战胜地大物博的大清国?”导入对近代日本历史的学习。

(2)“幕府统治的危机”可以分为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先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

①引导学生观察《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

②教师适当补充幕府统治的有关内容。可打出投影:

幕府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

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

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

③阅读相应的课文文字。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日本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而幕

府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第二步,提问:“为什么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归纳总结,再通过

阅读“导入框”、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插图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地图等多种

渠道,感受外国势力对日本渗透。这使得日本主权受到破坏,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

里重点让学生学会将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直观感受。另外,教师

需要提醒学生,一部分中下级武士成为改革力量的核心。【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3)“倒幕运动”只需要学生简单了解就可以了,不必过多讲解。

(4)“明治维新改革内容”,重在使学生理解每一项措施的含义和作用。教师提问:“明治维

新使日本迅速由弱变强,那么它到底出台了哪些妙计呢?”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探究

活动可以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层层递进:

1.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什么?

2.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3.改革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为使学生探究深入下去,建议:

①教学中将学生分组,使他们相互竞争。

②引导学生将课文大小字内容与插图有机结合,增加感性认识。

③要弄清“藩”与“县”的区别。

④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合理想象,答案也可以不拘一格。

(5)关于“明治维新的影响”,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正面的评价主要是指改革对日本国内产生的影响,这里要注意和幕府

统治下的日本进行比较,正面评价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反面评价主要指改革对周边国家的影

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史实加深理解。

4)课堂趣味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学习历史,使所学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

5)练习: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

6)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惯。

教后记: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设下几个悬念,鼓励对军事史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到网上、图书资料室去收

集整理图片、资料,形成个人作品集,教师可写上鉴定评语,以激励为主;也可有家长、同

学及自我评语,把作品集作为一项成果装入学生作品档案袋。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三)
(山东省沂南县实验中学)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山东省沂南县实验中学)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新人教

版九年级上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下)午好!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本教材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主要内容是俄国、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基本上扫除了封建制度的严重障碍,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 、说学情:前几年因为历史科成绩没有计入中考总分,所以学生对这科不太重视。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基础不好。这样他们对初一、初二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世界历史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一些历史发展的线索还是比较模糊。因此教学过程相当吃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说重难点

重点:一是1861年俄国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俄国日本通过改革,取得了与封建主义斗争的胜利,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难点:如何在教材内容简单的情况下,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使日本和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二是通过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两次改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 价两国的改革实际就是两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改革。

五 、说教法:

1、开放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改革的背景与内容等方面的视频资料或是图片资料,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创造性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4、激励教学法: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方法,注重激励学生 的活动。

六、说学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提问。使学生学习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2、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学生通过上网收集和查阅资料,以学习单元为基本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作业。

3、史料研习法:

教师提供史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辨证地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4、联系实际法:

历史教学应为现实服务,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更为学生所接受。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由分析课题引入新课:我们今天的课题是: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2)、讲授新课: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师问:19世纪中期的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由代表总结发言: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 题是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这里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教材正文部分语言十分概括,只有读懂下面的小字,才能够理解出示的问题。经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①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

②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问:农奴制怎样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答:农奴没有人身自由——生产效率极低;农奴生活水平低下——市场难以扩大;农奴时常发动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师问: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统治者是应对这场危机的?我们还是到俄国国务会议现场去看看吧!(学生表演历史剧《俄国的1861》)刚才我们看到俄国为克服农奴制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出示亚历山大二世画像]

师问:1861年改革措施内容是什么?改革内容如何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课件展示[农奴制改革图片]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后回答:(1)法令内容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 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堂练习:

[动脑筋]观点一:“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那些获得自由的农奴,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对他们而言,这次改革没有多少好处。

师问:你认为应当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发言。

教师适当讲解: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评价一件历史事件要看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客观影响,观点一强调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观点二强调农奴制改革的消极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们可以看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师问:那么我们该怎样评价这次改革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过渡】我们了解了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下面我们把目光转向日本,看看同一时期的日本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二、日本明治维新

[课件展示]《日本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美国人登上日本土地》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师问:19世纪中期日本遇到哪些危机?

学生回答:日本遇到幕府统治危机和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教师适当补充幕府统治的有关内容。可打出投影:

幕府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

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

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

教师补充: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权掌握在德川幕府手中,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商人都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日本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幕府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大 名和武士由原来封建统治的支柱 变成推翻幕府统治的主要力量,以上是幕府统治遇到的“内忧”。

师问:日本面临的“外患”表现在哪个方面?

学生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 图片总结出: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打开了日本大门,日本主权受到 破坏,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是日本遇到的“外患”。

师问:面临内忧外患的日本幕府统治岌岌可危,为解决危机日本涌现出哪些新兴力量?

课件展示:《明治维新的日本》地图,找一名学生介绍倒幕 情况。

教师点拨:成为资产阶级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的一些有见识的中下级武士和新兴地主成为倒幕力量的核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课件出示:

师问:1、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什么?

2、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2、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是:“废藩置县”打破了藩地界限,废除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允许土地买卖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权益;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提倡“文明开化”倡导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观念,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

3、改革之后,日本的封建等级不存在了人民可以自由择业。在政府鼓励下,工厂铁路迅速发展起来。明治政府普及初等教育,民间兴起盖楼房、吃西餐、穿西服等风潮。

师问:这场改革引起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该如何评价这场改革呢?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师问:明治维新给周边国家带来了哪些灾难?

生答: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朝鲜和中国都深受其害,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一例。

(3)、巩固 小结:这节课我 们主要学习了俄国和日本两个国家通过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加强。

(4)、活动与研究: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从时代背景、领导者、参加者、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四)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是1861年俄国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在教材内容简单的情况下,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使日本和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二是通过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曾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个条约签订的时间?(答1689年)同一年,在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彼得大帝开始改革。俄国的近代历史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以及日本的发展情况又怎么样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此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非常严重。一方面它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实际是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

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强调)①“解放”农奴。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收取份地赎金。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这次改革有其积极意义:1861年改革从性质上看是农奴主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收取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为幕府。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

农民,被世世代代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终年辛苦,却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以上还给封建领主,还要担负名目繁多的苛税和徭役。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地发生。另外,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也受到幕府的歧视和压制。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在日本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当时全国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场雇工达一百多人。大阪、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还在农村把农民抵押而过期无力赎取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召募农民开垦土地,成为新兴地主。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开始经商。这些人的利益相互接近,他们都对幕府的统治不满,特别是政治和军事力量比较大的一些大名和武士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反对幕府的一支主要力量。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府。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想一想,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同学回答: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来敲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加不满。

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乌羽、伏见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推翻幕府的基础。倒幕军乘胜追击,5月,大军进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

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改革。

幕府统治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措施。明治维新内容如下: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方面,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自由,实为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还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向西方学习,发展教育等。

由于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武士集团手中,作为幕府统治的支柱,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同时,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后面,致使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略、掠夺和杀戮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金的不足。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说课稿(五)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案新人教版(新)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19世纪中后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

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对俄、日改革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引导比较明

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掌握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

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一是在教材内容比较简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感

知这两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二

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

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前一阶段我们讲过,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走上了资

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俄国和日本则是通过改革部分的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加快了俄、

日的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2.新授

16世纪中期,俄国成长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到19世纪中期,由于农

奴制的阻碍,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

农奴境况十分悲惨,他们不堪忍受地主和封建国家日益沉重的剥削,时常发动起义,严重的

农奴制危机一方面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

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实际

是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

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强调):①“解放”农奴,农奴在法律上是“自

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收取份地赎金 农奴在获得“解放”

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这次改革有其积极意义:1861年改革从性质上看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革,它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收

取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

折点,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

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为幕府。天皇、将

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

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

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1840年,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来

敲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

开战。第二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同意开放港口。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

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

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

治更加不满。特别是政治和军事力量比较大的一些大名和武士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反

对幕府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

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

(指导学生阅读P119小字部分)

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

得讨幕密诏。乌羽、伏见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推翻幕府的基础。倒幕军乘胜追击,5月,大军

进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

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改革。

幕府统治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措施。内容如下: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

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自

由,实为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还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

的发展。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等。 这些改革

是在明治年间进行的,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

内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

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

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后面,致使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

略、掠夺和杀戮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金的不足)

小结

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时间:19世纪中期

事件: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

共同的背景:

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发展中存在问题受到阻碍。

不同点:

阻碍不同:美国:黑人奴隶制 俄国 农奴制 日本 幕府统治

解决办法不同:美国通过革命 俄国、日本通过改革方式

共同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 板书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严重的农奴制危机

2.时间 、内容 压力山大二世 1861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 留有大量封建残余:加快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幕府统治不得人心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时间和内容 1868年开始

3.影响P120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63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