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永德县崇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物理教师鲁玥,我说课的题目《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实验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验探究活动中,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强化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感悟浮力应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二.实验内容设计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验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再通过观察老师演示的两个小实验(水中的小鸭子和盐水中的鸡蛋)引出物体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 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三.实验方法设计
1、创设情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为主进行教学
虽然本节内容教材上没有设定学生小组实验,但这节内容却是这学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便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2、采取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总之,实验主要运用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作图分析法、讨论
法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指导学生课前制作浮沉子。让他们观察小瓶子(浮沉子)在水瓶中的浮沉情况。观察到什么现象?
记录:小瓶子(浮沉子)原来处于什么状态,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从而改变了它的浮沉。让学生观察实验,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过程一:做一个演示实验,把三只小鸭子放在水中,(要求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记录上,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在物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通过活动,可提高学生共同参与程度,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结论:物体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可以实现上浮或下沉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悬浮或上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水中,逐渐加入食盐,使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悬浮—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悬浮—上浮)的受力情况。对于实心物体,根据F浮=G排=m排g=ρ液gV排,G物=m物g=ρ物gV物,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板书)
浮沉条件 (1) 下沉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2) 悬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3) 上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4) 漂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然后在回过头分析,我上课开始时做的三只小鸭子在水中的实验,可以知道,我所用的三只小鸭子里肯定有问题,然后通过解释三只小鸭子居然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只是空心的,另外两只均装有不同量的沙子)。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引入: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盐水选种”解释
应用一:
轮船。轮船的工作原理、排水量、漂浮、浮力大小不变且等于重
力
应用二:潜水艇。多媒体演示潜水艇工作的动画,让学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下沉和上浮的呢?”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应用三:热气球。学生讨论分析热气球工作的原理。结论:气球是靠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升降的。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浮沉条件
(1) 下沉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2) 悬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3) 上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4) 漂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应用
农业——盐水选种
军事——潜水艇
气象——热气球
其他——密度计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习题——引导学生做轮船的排水量例题。在强调规范做题中落实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知识面。
2、布置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以上是我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虽然本堂课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一点从后来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得到证实),我虚心听取了物理组同仁的建议,觉得还有提高的空间,明年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
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
(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
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 功 》,是人教版的 九 年级物理 全一 册第 十五 章第 一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学法教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功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②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A.结合实例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C.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②过程与方法: A.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B.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C.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A.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B.使学生认识“不劳无功”和“劳而无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证唯物主义观点。
C.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具与学具
木块 细绳 弹簧测力计 杠杆和支架 钩码 滑轮 细线 刻度尺 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作图分析法、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教版的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说课稿】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 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
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专题复习》说课稿
安徽省2013中考物理考纲中列出了初中阶段的14个基本实验中电学实验7个: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测量、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电动机的原理、如何产生感应电流。要求:能说明其实验原理、所需要的主要实验器材;均在实验室动手做过;能规范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理解基本的实验步骤,以及如何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而现状是:九年级学生对电学实验比较“怵”。所以有必要安排一节专题复习课。
一、本专题考查特点
根据对安徽省近几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分析,实验探究题始终是中考中必考的一个题型,这也正体现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探究能力的掌握要求。实验题考查题不仅突出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查,同时还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几年来我市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分值都在20分左右,本专题主要考查以下四种类型:
1.基本实验的考查
通过例题来体现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2. 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如电压表没示数:电压表以外发生断路或电压表以内发生短路;电流表没示数:电流表以外发生断路或电流表被短路。
3. 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总结规律
重点培养学生物理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的能力。
4. 根据要求设计实验
重点对测量性与探究性两类实验进行复习。包括源于课本和课外内容的探究实验。
近年来中考实验探究命题改变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考查状况,已把重点转移到了对探究实验过程的考查上,把考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估的能力等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在本专题上的现状及对策
在所有的考查题型当中,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源于课本的测量性、观察性和探究性实验,大多数学生会做,不容易丢分;但课本实验的变形题、创新类的探究题,相对考查难度较大,这也是考生最易失分,失分最多的题型。
针对学生以上现状,采取的对策有:
搜集考查内容,全面复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比复习,找出异同;理论复习与刚结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
1、搜集考查内容,全面复习
深入研究今年中考物理说明中12个主题考点要求,找出源于课本的实验探究的考查内容,全面归纳所考查的探究性和测量性实验的主要步骤,全面温故所考查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今年本专题考查内容围绕7个考纲规定的基本实验,补充了2个实验。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经常考的电阻和电功率的测量重点复习,对探究性实验的七个环节,特别是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等环节,力争突破难点。
3、对比复习,找出异同
教材的很多实验的知识点是互相联系的,往往被融合到一起考查到。比如 “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两实验设计,实验电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说课稿】
图等大致相同,但两个实验的原理不一样,实验中的操作环节与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要区别对待。
4、理论复习与结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
将物理中考的实验探究内容,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进行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各个实验探究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讲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复习计划
1.时间安排
1课时
2.复习方法
在第一轮全面复习课本物理知识,包括实验内容后,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在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方面:
重点针对近几年安徽中考的实验与探究题精选择8个实验探究题,围绕考纲,进行逐个分析,让学生领会这类题的特点,并掌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
说课人:周志
2013、5、7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行简单的计算。
⑶知道功的单位(J),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判断物体有没有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是即将学习的功率、机械效率的基础,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s【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应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
1. 复习提问
(1)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 水平向右推桌子,推力的方向
(3) 竖直向上提箱子,拉力的方向
(4) 重力的方向
2、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简单机械入手引入新课,因为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费距离。用笤帚扫地,手臂只需移动较小的距离就可使笤帚在地上扫过一大片,虽费力但省距离。通过对比学生会很自然的提出质疑: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我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斜面”这一活动,让学生测出拉力F、钩码重力G、小车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练习本上。在采集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利用斜面做功Fs和斜面对物体做功Gh时,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s略大于Gh,教师再从摩擦的角度去分析,若摩擦很小,则Fs近似等于Gh。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这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例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特别是我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4、关于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 。并体验1J的功有多大。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练习题(投影仪),
1.马拉着重2×104牛的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了500米,做了3×105焦耳的功,求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
2.一列火车以20米/秒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地行驶,整列火车受到的阻力是9000牛,求这列火车行驶1分钟机车做了多少功。
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在介绍功的单位时,教师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焦 耳
一、生平简介
焦耳,J.P.(James Prescott Joule 1818~1889)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1818年12月24日生于索尔福。他父亲是酿酒厂的厂主。焦耳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在家跟父亲学酿酒,并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化学、物理。他很喜欢电学和磁学,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后来成为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位酿酒师和业余科学家。焦耳可以说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杰出的科学家。 焦耳最早的工作是电学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后转向对功热转化的实验研究。
1866年由于他在热学、电学和热力学方面的贡献,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柯普莱金质奖章。 1872年—1887年焦耳任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
1889年10月11日焦耳在塞拉逝世。
5.功的原理;从简单机械知识入手,讲述功的原理。演示实验:使用杠杆能省功吗?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使用等,通过大量的事实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从而得出功的原理。
五、作业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设计了以下题目:课后的、2、3、5三个计算题。
六、板书设计
功
一、功 W---功---焦耳(J)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力---牛顿(N)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S---距离—米(m)
二、功的计算 三、功的原理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W=F*S
七、教学小结
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以上是我在《功》这一节课上进行授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设计,应该还存在不足之处,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下一篇:广东华立学院教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