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家教招聘】
目 录
社会组
《草原人家》说课稿 / 蒋碧静………………………………………………………2 教案…………………………………………………………………………… 评课稿………………………………………………………………………………5 《环境教育活动》说课稿 / 金妙………………………………………………………8 教案………………………………………………………………………………… 评课稿………………………………………………………………………………10 《傍水而居》说课稿 / 邱桂芬…………………………………………………………………13 教案……………………………………………………………………………… 评课稿………………………………………………………………………………17 《珍视新友谊》说课稿 / 吴伟君………………………………………………………21 教案………………………………………………………………………………… 评课稿………………………………………………………………………………25 《身边的故事》说课稿 / 叶力云……………………………………………………………29 教案………………………………………………………………………………… 评课稿………………………………………………………………………………35 《国土与人民》说课稿 / 朱红雁…………………………………………………………39 教案……………………………………………………………………………… 评课稿……………………………………………………………………………45
《草原人家》说课稿 / 蒋碧静
《草原人家》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
《草原人家》这一课主要是讲解了世界不同地区在不同自然条件影响下,人们对生产形式的选择性和生活对该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感受人地关系和谐之美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大牧场形成的原因;
2、草原人家的生活特色;
3、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四、知识点:
1、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两个内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况。
2、能够从地图、图表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不同地区牧人生活的特点。
五、能力点:
主要让学生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式的讨论;两个案例的比较法。
七、教学过程:
先用一首《草原赞歌》引入本课。因为草原赞歌里面描写的就是草原上的放牧景观 ,学生很容易会想到内蒙古草原。因此就可以进入本课的教学。
然后就让学生落实内蒙古在我国的地理位臵,并根据位臵分析该地所处的气候类型:是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的温带草原气候。
根据温带气候四季变化明显的特征,教师予以强调:同学们心目中所认为的美丽的大草原应该位于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而且因为四季变化明显,使得该地的牧草也存在‚一岁一枯荣‛的现象,从而导致了该地的牧民要‚逐水草而居‛的放牧形式。
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然后可请学生思考,当地的牧民的生活方式是如何与这种生产方式联系起来的。从而可以讲到牧民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内容中,可请学生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来回答。(教师可对讨论的问题做一下提示:从衣、食、住等几方面来考虑)
在根据学生在课外查找的资料,让他们向其他的学生介绍一下内蒙古的风情,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内蒙古的了解有所增加,并对此地产生美好的向往。
接着开始由我国的四大牧场转折到世界其他畜牧业发达国家。本节课主要讲的是澳大利亚的大牧场放牧业。
先根据书本中的图4—24,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为什么澳大利亚适合放牧?教师做相应的提示: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来考虑。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铺垫:澳大利亚是一个古老的大陆,经受风吹雨打的时间比较长。从这两方面着手分析对牧业的适应性。说明澳大利亚有套间成为一个牧业发达的国家。
然后穿插一个小故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接着可提出: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是如何来解决从牧人口缺少这一重要的问题呢?学生可以通过看书后回答相应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点拨:回忆媚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不同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然后给出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澳大利亚的牧民生活方式是定居的,而刚才讲到的内蒙古牧民的生活方式是‚游牧‛。为什么同样是在草原地区从事的放牧生产,而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呢?这就可以从刚才提到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不像内蒙古的温带草原一样,存在‚一岁一枯荣‛的现象,因此可以选择定居的生活方式。
最后对目前存在的不合理利用草原进行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等问题做一下知识的拓宽,学生自由发言,培养他们的思维开阔性。
第四课 草原人家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的是两种畜牧业,一个是澳大利亚的大农场畜牧业,另一个是我国内蒙古的游牧民族的畜牧业。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牧业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及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人类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的两个内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概况。
2、能够从地图、图表中读取各种有用的信息。
3、通过比较澳大利亚和内蒙古的草原风情,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草原人家的特色;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2、 难点:自然环境对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式讨论、多媒体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
草原风情:
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欣赏《草原赞歌》,然后由学生回答:当你听到‚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样一句话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会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这样的画面首先让你想到的是在哪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述尽了北方草原辽阔静谧、亘古不变的独特景观。
让学生在地图上落实内蒙古的位臵。
谈谈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给你留下的印象(主要是与我们存在的差别)
教师提示:由于内蒙古的东西跨度很大,年降水量自东向西明显减少,景观也随之自东向西过度明显。由东部较湿润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渐过度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所以,内蒙古水草肥美的草原应位于东部地区。
根据课外查阅的各种资料,分别通过衣、食、住等三方面来描述一下内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并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引出与草原、牧业之间的关系。
衣:蒙古袍——衣宽袖大——骑马方便——适合草原生活
食:奶茶——牛奶或羊奶——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拆装和搬运方便——适合草原生活
提问:你知道内蒙古人最具典型的民族节日吗?
(那达慕盛会)
根据学生课外查阅的资料,让学生对此娱乐活动作介绍,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相应的
补充,并出示一定的图片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除了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以外,你还知道我国其他重要的牧区吗?
——新疆、宁夏、西藏。
还有哪些国家的畜牧业也非常发达,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呢?
大牧场放牧业:
在图上落实澳大利亚的地理位臵,分析它所在位臵的特点:
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陆及其边缘岛屿的国家。
提问:澳大利亚发展牧业的有利条件体现在哪里?(提示学生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来考虑)
1、 气候:位于回归线附近(教师可稍作讲解),比较干燥;
同时可以让学生读图4—24‚澳大利亚牧业的分布‛,了解澳大利亚的降水量的分布的情况。
2、地形:是一个古老的大陆,风化侵蚀严重,因此地势较平坦,适合大面积放牧。
通过以上两大特点的分析,可指导学生对图4—24再作深入的了解,分别从:A、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B、畜牧带的分布特点;
C、养羊业的主要分布区(养羊业的分布与降水的关系)
这三方面来讲解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的分布情况。
澳大利亚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养羊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在澳大利亚有一种优良的羊品种称为美利奴羊。
教师对此羊的品种可作一下简单的介绍,并穿插一条新闻:
为了躲避剪毛的义务,一头美利奴羊逃出了牧场,在深山里躲藏了6年。这头名叫史莱克的美利奴羊在经过6年的逃亡后被发现,虽然有了名望,但它最终还是失去了自己的毛。毕竟美利奴的命运就是‚生产‛羊毛,史莱克不得不低下它曾经高昂的头。4月28日,新西兰前剪毛冠军亲自操剪,为它去掉了身上长30厘米、重达27公斤的‚长毛大衣‛。除了现场的众目睽睽,电视台还向全国直播了这一‚悲壮‛过程。
澳大利亚不但有优良的羊品种,而且羊的数量一般都维持在1亿只以上,平均每人拥有6只以上,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人是如何来进行他们的牧业的?
1、 牧场主家庭拥有的牧场有多达规模?他们能提供大量劳动力吗?
2、 如何解决因劳动力不足带来的麻烦?
现代化的畜牧业
国土辽阔大规模的牧场 机械化
家庭牧场劳动力少
现代化的工业
3、他们为什么选择定居?
从内蒙古牧民选择游牧的原因来考虑此问题。
内蒙古:温带草原气候,草原‚一岁一枯荣‛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因此要选择游牧方式。
澳大利亚: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不像内蒙古的牧民一样,要逐水草而居,因此可以选择定居的放牧。
小结:不管是澳大利亚还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牧民,他们的生活、生产都与广阔的大草原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们深深地热爱着养育自己的土地,希望通过对这片草地的建设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
金妙评蒋碧静《草原风情》一课
蒋老师的《草原风情》一课,是别具风格的一课,带领我们进入了美丽的草原,感受了草原的独特风情。
1、 导课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用一首《草原赞歌》导入新课,使学习者一目了然,我们今天学习内容跟美丽的大草原有关,在优美的歌声中,人们就情不自禁的会联想到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和草原上那成群的牛羊,一副鲜活的景象就会在人的脑海中不自觉的出现。
2、 学习角度比较生活化教师不是用书本上的内容或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现场学习,现场表演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思维,这样也很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性很高。教师把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有关的草原风情知识,然后小组探讨,最后让学生自己上台表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草原的生活、风俗礼仪。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教师在旁边又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摆正了主体与主导的地位。我觉得这堂课最大的成功处就在这里了。
3、通过草原风情的表演,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蒙古族人与汉族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教师
再引导学生比较蒙古族与汉族的不同,学生就比较容易进行比较了,从而也能让学生更明白蒙古族为什么衣、食、住、行有其独特的风俗风情了。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金妙
评蒋壁静的《草原人家》一课
邱桂芬
本堂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这堂课的一大特色之一。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卡,让学生朗诵,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这样既有利于引入课堂教学,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现在学生的想象力十分有限,而想象力却是创造的渊泉。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了许多资料,为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课堂表演做了准备。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书本以外的许多信息,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或所谓的引导为主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导演,搭建各种平台,还课堂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表演,全员参加,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体会。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能联系旧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和复习。
听了这堂课后,我有些感想。我认为本次的公开课避免了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避免了蜻蜓点水的观望,是一种对教材和课堂结构大胆改革的尝试。没有教师依然口干舌燥满堂灌,学生依然死记硬背团团转,威严的眼睛一瞪依然吓倒学生一大片的课堂尴尬。语言甜、笑容多、师生合作交流也多了。
听了本堂课你可能会发现,其实许多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教,也不应该教。好多问题(被我们称为重点或难点)我们讲了又讲,但正是因为我们的讲反而使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扑朔迷离,原本清楚的东西变得模模糊糊!其实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学生的心理体验比你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演示强好几倍。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也可以说是一篇访问记,是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美丽、人热情。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
2、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3、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思路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景美、人美、文美,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一个“美”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配乐范读课文后,先让学生说说草原的“美”体现在哪(景美丽、人热情);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景美丽与人热情的段落,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走入文本,感受草原的美。
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抓住关键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以及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等等让学生品读感悟,从而体会草原风光的美。在教学人热情这部分时,在《草原迎宾曲》的相伴下,我先给学生展示一组草原民族风情图片,然后让学生抓住课文语言进行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的人热情。同时在教学设计时我还在“读”字上下功夫,让学生读有兴趣,读有层次,读有指导,从而在读中感受草原的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听歌边看有关草原的风景图片,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
篇一:草原说课稿
《草
原》说课稿
小关镇中心小学
陈琳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 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
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
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
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
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草原》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第一单元的主题为“走进西部”,带学生去亲近西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是继续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二、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
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
1.力求自己解决生
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能根据自然美和人情美划分段落。
2.能通过搜集资料
了解草原,了解草原人民的风俗习惯。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
后,已经基本掌握了生字词,对课文理解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初步领略到了草原的风光美
和人情美。
三、说学习目标及
重难点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
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以上对文本解读后,我为将
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会读课后4个二类
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揣摩优
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目标:
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学习重点:感受草
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学习难点:1、品味
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引起学生认识西
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
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根据学情我特制定本
文教法如下:
1. 诵读法:在教学
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
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 谈话法:在教学
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3.多媒体情境教学
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让学生在动听音乐中想象体会美的情境,受
到美的熏陶。多媒体演示起着直观
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我让学生采用合作交流
法、多样朗读法,来达成学习目标。
五、说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收
集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并将材料进
行归类整理,然后潜心阅读,做到学有所获。(2)按常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为课上师生平
等对话打下基础。
教师准备:自制课
件:草原风光录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民族风情录像和图片资料;批阅学生的
课前预习作业,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拟出导学方案。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
课 创设美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开课之初,我首
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
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
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
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设计意图】:美的
乐曲,美的语言,美的画面,带给学生的一定是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在这样美的氛围中,
学生对草原早已心驰神往。——
新课伊始,情趣已生。
第二板块:自读课
文 感知美
大教育学家孔子说
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因此,我让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长组织组员
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等等。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
务:
(1)纠正字音,把
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
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
尝试解疑,如若组内也不能解决,由小组长整理,向其它组求教或向老师提出,此间教师巡
视辅导。
【设计意图】:小组
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谈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谈话:用简练的
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
学生不一定能说出
“人情美 ”,但一定会说出“景美 ”。
第三板块: 品读体
验,走进美
我将从这两个环节
和学生共同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走进“景色【草原人家教材说课稿新版】
美”。
我会这样问:“草原
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
文第一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新课标提倡:“不动
笔墨不读书,”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标”,给学
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感
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
2.学生通过自学可
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
(1)那里的天比别【草原人家教材说课稿新版】
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在天底下,一
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那些小丘的线
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
云际。
(4)羊群一会儿上
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5)在这境界里,
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时,我先让学生
针对这些句子自由畅谈,然后想象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我预设到学生可能对“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渲染、勾勒”这些词语的理解有难度。对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两个词语,
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让学生想象的方法,去感受草原的美景。而“渲染、勾勒”两个词语,
我则用国画的简单演示法,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在学生直观感受和想象画面的基础上,
我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为了体会课文表达
上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分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
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
原的无限乐趣。”等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的好处。然后分析“那里的天比
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篇二:1草原说课稿
1、
《草原》说课稿
(2980)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
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写的,他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
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跟随作者,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
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和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本文层次井
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
的情形。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为“走进西部”这一专
题的第一篇课文,在学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文
章的表达方法,还要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
一、分析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身心
虽还不够成熟,但在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之学习信息技术有些时间了,
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教材或软件提示自主学习,开展对文章的探究。根据这些,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重难点和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渲、勒”
等4个生字,会写“毯、貌”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并会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诗意的草
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
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
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
美好。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
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而且能通过学习此文,引起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准备,牢牢抓住
对草原的这份“情”,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
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和途径,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
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学生通过不断地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角色扮演,
能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五、课前准备
由于学生对西部缺
乏了解,所以课前要求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西部和内蒙古的资料和图片,从而对西部和内蒙
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准备分两课
时来教学
第一课时:学习生
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精读第一自然段,品味草原的风光美。 第二课时:抓住重点词句,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从而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
趣。接下来,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本课时我分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复习导
入,重温“草原的美丽”
首先播放歌曲《美
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用课件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 然后我引导学生:同学们,听了这
首歌,你一定有一种置身草原的感受吧。、 让我们一起背诵上节课学习的第一自然段——草
原的景色美。(板:景色美)
(我是这样想的: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重温草原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
情感基础。)
第二环节:研读课
文,感受“草原的热情”
我先用过渡句:孩
子们,如果说草原的美丽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热情好客的呢?
然后第一步:请同
学们自由读读第二到四自然段,从中找一找草原人们的热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并画出有
关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要求学生自学,我巡视。估计学生能在段中找出相关句子。
第1课《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
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草原》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好!我是__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__草原__》(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把握特点说教材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_六_年级_上_册的第_五_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节选自老舍先生的《内蒙风光》。描述了作者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款待的美好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教材主题的认识理解,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
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茫茫草原是遥远而
陌生的,只有在新闻或者宣传片、影视剧中看到过。因此,品味优美的
语句,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努力追求扎实、简约、自主、发展的课堂,立求做到省时高效。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以下环节:
一、情景导入、检查预习,大致了解行文顺序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歌曲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优美的旋律下向学
生展示迷人的草原风光。通过这样的视听感受,学生心神被带入那广阔无垠的大
草原,此时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去感受草原美丽迷
人的风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紧接着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我的引导,让他们认识
到本文是按照“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的先后顺序行文的,写出了草
原的风光美和草原人热情待客的人情美。
二、自主阅读、揣摩想象,初步感受草原之“美”
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草原的风光以及草原人民喜迎远客的情景,既是朗读背诵的重点,又是体会作者表达方法的关键点。为了让学生读懂内容,独处感情,我适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
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马疾驰,车相随,
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都是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快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从而打到读通读懂,读出
感觉的教学目标。同时习得了读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做好铺垫,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抓关键词至关重要。例如写作者感受的“这种境
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一句中“既„„又„„”的表达,把作者初到草原,面对清新的绿意又想站又想
坐,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讨论,发现
其中妙处。
最后引导学生把目光关注在语言文字上,从怎样写的角度,说说自己的发
现。通过简单交流,可以感受到两大特点:一是景物描写很有序,作者从天写到
地再写到“我”;二是:矛盾中见精彩。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
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把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特
点蕴在其中。
三、细品语言、体会特点,深入探究文字内涵
学习本课,更重要的是欣赏老舍独特的语言,体会艺术化的表现方式。课文中,
作者多处运用了“反复”句式。典型的两句:“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
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第一句通过“握手”和“笑”的反复,把双方初见时的激动与友好表现的更为充
分;第二句通过“敬酒”与“回敬”的多次反复,把宾客双方喝酒时你来我往的
热情殷勤表现出来了。通过这样的反复,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给读者留下了社科
印象。
教学时,我先出示范例,引导学生发现反复;再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寻找
文中的反复句式;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对比阅读、感受这种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发现这些反复里所强调的文意,领悟作者表达的艺术。这样抓住文本的细节,引
发学生的深思,引领学生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草原风光、人情
的认识也逐渐丰满,从中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拓展阅读、猜想下文,开阔延伸文化视野
文本是阅读的凭借,但阅读不应局限于文本。那么,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非常重要。
课末,我借助文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引发学生猜想老
舍先生的《内蒙风光》还会写些什么来表现浓浓的民族情呢?激发学生走进名著、读整本书的愿望。
通过这样细致的教学,学生对经典作品中精妙文字的捕捉能力和赏析能力会有
很大的提高,对大师的语言表现形式会有一定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五、作业布置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是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 阅读老舍的《内蒙风光》 在我的说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各位评委老师再来看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手
指黑板) 草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自然美 人情美
总之,本节课我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由成长,
努力实现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