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临淄区英才中学导学案
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教师寄语】:
世俗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
单辨析。
【教学重难点】
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一、 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折腰!”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归去来兮辞学案答案教师版】
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课前预习】
三.解题
辞,“辞”即“赋”,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五.整体感知
1.本文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所写。时间是晋义熙元年(405),作者41岁。序中写了就任彭泽的心境及弃官归田的缘由。全文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鄙弃和归隐田园
的乐趣。
2.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情。 “乃瞻衡宇”至“感吾生之行休”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归家隐居后的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和劳作之乐。
其余文字为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3.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 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5.深化理解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远,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归去来兮辞学案答案教师版】
6.分析评价
对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就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作者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这种思想感情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
六、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乐琴书以消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 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七.疑难文句,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1、会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2、眷然有归欤之情:“归欤”,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5、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6、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7、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课上突破】
八、合作探究
1、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
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前三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2、中间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在第二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壶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三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九、学习小结: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折腰!”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知识链接
辞,“辞”即“赋”,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课堂导学]
一、 诵读课文,识字记音 憩( ) 芜( ) 眄( ) 盘桓( ) 窈窕( )( ) 壑( )飏( ) 遐( )观 岫( ) 耘耔( )( ) 一稔( )壶觞( ) 翳翳( )畴( ) 皋( ) 心惮( ) 熹微( )庭柯( ) 棹( )孤舟 樽( )奚( ) 靡途( ) 惆怅( )
二、熟读课文,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点拨: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 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一.陶渊明回家时的心情
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隐土情怀?
点拨:“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美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异曲同工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二.阅读课文,体会作者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点拨: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
三.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归去来兮辞学案答案教师版】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点拨: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明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体味到了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
奈。因此,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四、拓展探究 :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轻飏吹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五、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乐琴书以消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 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3.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学生版)
1.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云无心以出岫(xiù)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
C.眄庭柯以怡颜(mie)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zhào)
2.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3.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请息交以绝游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既窈窕以寻壑 D.木欣欣以向荣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鸟倦飞而知还
6.下列句子“而”字意思和用法与“临清流而赋诗”中“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
A.觉今是而昨非 B.门虽设而常关C.时矫首而遐观 D.泉涓涓而始流
7.从句式角度剖析,分歧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鸟倦飞而知还
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别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 ③觉今是而昨非 ④高贵非吾愿
A.①与②雷同,③与④也雷同B.①与②雷同,③与④不雷同
C.①与②不雷同,③与④雷同D.①与②不雷同③与④也分歧
参考答案
1.C(miǎn) 2.B(山穴,此处泛指山峰) 3.B(A、C、D“以”是连词,B为介词) 4.D(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有事:古指耕种之事,今泛指;窈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D(A、B、C为被动句) 6.C 7、D 8、B
【知识链接】
一.疑难文句,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1、会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2、眷然有归欤之情:“归欤”,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博文高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1
第二单元 第一课 《归去来兮辞》
编制人:魏金玲 审校人:曲思杰 使用时间:2013.7.3
班 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领悟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领悟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自主学习】 文体介绍:
辞:战国后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特点:(1)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2)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 (3)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长于诗文辞赋,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世已渐衰落。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合作探究】
1.作者是按照什么叙事思路来写的?
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2.抒情线索是什么?
自责自恕—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2.古今异义
尝从人事 (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1
)关于公职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 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今义:怨恨,悔恨) 悦亲戚之情话 (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找出并解释)
携幼入室(幼,形作名,幼儿,儿童)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作状,每日) 时矫首而遐观(时,名作状,有时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作动,拄着)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作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名作动,划船)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使„„愉快) 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以„„为愉快) 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以„„为乐) 善万物之得时(善,形作动,羡慕) 4、写出特殊句式
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 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课堂练习】 解释一词多义:
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 而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
时矫首而遐观(连词,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承接) 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 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承接) 以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修饰)
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 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问征夫以前路(介词,用)
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陶渊明的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积累重要实词,掌握的文中重要的词类活用的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
“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
“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第一课时
探究之一:阅读序言,体悟原因
1、阅读序言,思考:陶渊明出仕与辞职的原因各是什么?
出仕原因:出仕的原因:家贫、求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叔引荐、彭泽离家不远 辞职的原因:眷恋家乡、质性自然、在官场受约束、违背平生志向、妹妹新亡奔丧 探究之二: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 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
官场,田园。
田园将芜,以心为形役,今是而昨非。即: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
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
3、作者的归隐路线是:
决意辞归-----回归途中--------( 抵家 )-----( 室内 自酌 )------( 涉园 )----外出----纵情山水-------乐于天命。
4、作者的情感线索是: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 )-----------( 乐天安命 )
探究之三:疑问代词
5、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从下列语句中找出来,翻译全句并标出这些词语的含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小结: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第二课时
探究之一: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策扶老以流憩 园日涉以成趣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乐琴书以消忧 乐夫天命复疑
携幼入室 眄庭柯以怡颜
1、名词做动词,拄着;名词做状语,每天;名词做动词,用桨划;形容词做动词,羡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做名词,儿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皆口腹自役
既以心为形役
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寻程式妹丧于武昌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乐夫天命复奚疑
2、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探究之二:作者情感
3、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生活乐趣:①促膝而谈的天伦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②弹琴消忧的自娱之乐——乐琴书以消忧; 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4、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相关诗句:有“悲”“归去来兮”“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体味到了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因此,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