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独游西岩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第一篇:《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阅读附答案》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8.【答案】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

9.【答案】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 鉴赏】

古代纪游诗词中,标“独游”的为数不多。独游者,意味着寂寞无伴,且又往往郁闷在胸。辛弃疾就是这样。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

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寒。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明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

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身只影单,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曲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好情操。

听读《离骚》,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起到了开拓和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2013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验试题解析-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屏幕因人为划分时空的需要而产生,作为不同时空之中介而演化。从帷幔、银幕、荧屏、计算机显示器到各种移动终端,屏幕已实现了多次飞跃。如今,屏幕技术已成为信息科技的

重要分支,屏幕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类型,屏幕文化已成为读图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屏幕”在中国古代主要是指屏帐,具备分割空间的功能。西方“屏幕”(screen)则是就窗户、树林、居所等而言。用于遮挡、美化等,同样涉及空间分别。在审美意义上,屏幕使原先相对单一的空间区分出彼此掩映的层次,取得曲折回转的效果。电子技术兴起之后,人们陶醉于屏幕所创造的空间之美。这不只是指银幕、荧屏将自己引导到另一世界,而且是指计算机显示装置提供了与之交互的多种可能,交互性成为屏幕技术开发的重要取向。不仅如此,当代投射技术将一切有形物体的表面变成了数据层,为艺术创意和图形技术找到了新的结合点,并使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成为可能。

屏幕不仅能够分割空间,而且能够通过帷幕的开合等变化区分时间。自从电影发明之后,屏幕之美便增加了新的难度,即经过剪辑所创造的艺术化时间。电影银幕首次对观者提出了长时间观看的要求,电视荧屏进而为人们观看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提供了窗口。计算机显示器则以交互性技术确认了用户对于时间的掌控,使历时性节目安排空间化。由于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加装了浏览器,微屏幕便日益取代纸张,成了书籍的基本界面,阅读由此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屏幕充满了源于二律背反的精神,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媒体之一。一方面,屏幕布具备物质性;另一方面,屏幕又是非物质的,通往所谓的“信息空间”。就视觉效果而言,屏幕既反光又透明,既可以“看”又可以“看穿”,人们从“看屏幕”评价它们的尺寸、比例、色彩、分辨率等,从“看穿屏摹”把握它们所呈现的大千世界。屏幕既是隐的——当它未曾映射内容时,又是显的——当它呈现影像时。不论在任何场所,屏幕几乎都是隐显变化最鲜明的审美对象。屏幕既是静的(依托具备一定尺寸的物质表面),又是动的(有可能源源不断地呈现各种文本、影像)。屏幕既是空的,又是实的,它可以容纳或展现丰富的影像,也可以充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屏幕的奇妙之处还与影像相关,从影戏到电影,再到电子屏幕,呈现的影像从简单的形象(手影、皮影等)到生动的影像及各种复杂的文本、图像。屏幕改变了我们的存在方式,人可以影像的形式存在,移动终端屏幕可使影像与人们长相伴并进行视觉交流。屏幕也更新了我们的文本观,文本可以不同于固定文本的动态影像形式呈现。

(选自《学术月刊》2012年第7期)

下列对屏幕的基本功能的演变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帷幔、银幕、荧屏、计算机显示器到各种移动终端的运用。

B.从分割空间到创造新的空间来提供人与屏幕交互的多种可能。

C.从简单地区分时间到能为人们充分利用和掌控时间提供条件。

D.从呈现简单的影像到能将各种复杂的文本、图像等呈现出来。

2.下列对文中“屏幕充满了源于二律背反的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面上看,屏幕的构成材料等都是物质的;实质上,屏幕可以通向所谓的“信息空间”,又是非物质的。

B.屏幕既反光又透明,人们既可以停留在屏幕表面,评价其尺寸、比例等,又可以深入到内里,评价它所呈现的大千世界。

C.屏幕几乎是隐显变化最鲜明的审美对象,当它未映射影像呈现内容时是隐的,当它呈现影像时又是显的。

D.屏幕一方面是空的,可以容纳或展现丰富的影像,另一方面又是实的,在需要时可以充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屏幕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飞跃,屏幕技术、屏幕艺术、屏幕文化已成为当代各相关领域的重要方面,这构成了屏幕美学的研究背景。

B.当代屏幕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意和图形技术找到了新的结合点,也使屏幕艺术在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C.电影银幕使屏幕之美增加了新的维度,将经过剪辑所创造的艺术化时间提供给观者,使观者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需要去观看。

D.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屏幕改变了我们的存在方式,也更新了我们的文本观,人可以影像的形式存在,文本也可以影像的形式呈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戎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推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氏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葬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濠荐擢处州如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则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六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艘日相衔 衔:连接。 B.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浮:超过。 C.日发民挽舟 发:发送。 D.清河民诣阙乞留 诣:往,到。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李信圭革除时弊的一组是(3分)

①信圭请免其肋役 ②信圭设教戒十三条 ③乞中明前令

④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 ⑤清河民诣阙乞留 ⑥信圭奏之,免六人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信圭勤于职守。清河县地处交通要道,官船往来频繁,调用的民夫很多,李信圭一到任就前去请示上级,得到沭阳县五百人相助。

B.李信圭勤政为民。他在为官期间,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一切妨碍农业生产的杂徭,从而使为徭役所困的百姓,能尽力从事农田耕作。

C.李信圭体恤百姓。淮安卫卒夺占民田,他上奏朝廷,还田于民;看到南来北往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便修了三座大坟来安葬他们。

D.李信圭深得百姓爱戴。他在清河县为官二十二年,当初被提拔做蕲州知州时,老百姓请求让他留任,在他去世后,清河百姓为他立祠纪念。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第三篇:《河南省郑州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

河南省郑州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来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问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持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阐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富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难题尚未解决。另外,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对生命“任意修改”,也是时传统伦理的一种挑战。这些都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但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健康有序,这一技术肯定会更好地贴近民众,造福人类。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1.对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实现遗传改良。

B.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间进行。

C.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

D.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因不能准确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后代的表现,而转基因技术可准确预期后代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但又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B.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加快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还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C.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不仅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而且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很难被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改良方式虽有随机自然、人工杂交、转基因的不同,但各种方式的本质都是要获得优良基因

B.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C.转基因技术尽管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但其广泛应用仍然受到技术、伦理、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更好地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既需要依靠科学家的迸一步研究,也离不开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生物和食品的规范管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G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徽字昭文,京兆人。第进士,授校书郎。徐商领盐铁,辟署使府。始,宣宗诏宰相选可尚主者,或以徽闻。徽本澹声利,闻不喜,往见宰相刘曰:“徽年过四十,又多病,不应在选。” 为言,乃罢。召授右拾遗。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公议浩然归重。徐商罢政事,守江陵,心欲表徽在幕府,恐其不乐外,恶不言。徽自往曰:“公知徽,安得不从?”商大喜,表为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 荐知杂事,进考功员外郎。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擞始用墨,遂绝妄欺。

广明元年,以徽为户部侍郎。是日,黄巢入关,僖宗西狩,冒夜出。徽诘朝乃知,追帝不及,堕崖樾间,为贼所执,迫还,将污以官。徽阳喑不答,以刃环胁,卒不动。喊令归第,使医护视。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诏拜兵部尚书。因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赦沙陀罪,令赴难。其夏,沙陀会诸军,遂平京师,徽助为多,迁右仆射。

大乱之后,宫观焚残,鞠为丘莽,乘舆未有东意,诏徽充京畿安抚制置 奉使。徽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又进御史大夫,仍权京兆尹。宦要家争遣人治第,侵冒齐民,讼诉满前,徽不屈势幸,一平以法,由是为帝左右所憎,共谮罢徽,令赴行在。帝念徽无罪,拜吏部尚书。未行而嗣襄王煜作乱,帝进次汉中。

逼召徽,以 废自言。及 僭号,迫群臣作誓牒,徽托手弱,卒不肯署。 平。帝至凤翔,召徽为御史大夫,固辞足痹,复拜太子少师。

昭宗立,见便殿,进对详洽,乃复授吏部尚书。是时,铨选失序,吏肆为奸,补调重复不可检。徽为手藉,一验实之,遂无奸滞。大顺元年卒,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抚绥流亡 绥:安抚。 B.一平以法 一:都,一概。 C.共谮罢徽 谮:诬陷,中伤。 D.帝进次汉中 次:表次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徽忠贞不渝的一组是(3分)

①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 ②徽始用墨,遂绝妄欺 ③以刃环胁,卒不动

④ 逼召徽,以 废自言 ⑤徽托手弱,卒不肯署 ⑥固辞足痹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徽淡泊名利。宣宗下诏让宰相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当王徽听说有人将他上报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 ,以年老多病推辞,后经刘 劝说,他才作罢。

B.王徽知恩图报。曾对王徽有知遇之恩的徐商被罢政事后驻守江陵,想调王徽到自己幕府任职,又担心他不愿意外任,王徽却主动前往,表达了自己愿随从徐商的意愿。

C.王徽为官正直。战乱之后,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向时任御史大夫的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依法公正裁决。 D.王徽为吏精明。任吏部尚书时,他针对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以致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的现象,亲手登记造册以方便查对,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 (2)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生查子独游西岩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斯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她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第四篇:《江西省2016届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

江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语 文 试 题生查子独游西岩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 《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 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 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

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

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

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

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

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

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

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

B.尚书,即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 “三省”,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 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寇准年少有才,19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②①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生查子独游西岩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8.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5分)

9.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

“ , 。”

⑶《卖炭翁》中体现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掏 狼 窝

李芳丁

我们家祖传一套掏狼窝的手艺,父亲临去世的时候一再叮嘱我,千万不能把这门手艺丢

了,要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我刚高中毕业就到生产队当社员了。那时“学大寨”抓得紧,

我刚下生产队又什么活计都不会干,一天累得要死,才评三等工。因此我总琢磨着掏狼窝比在生产队劳动合算,因为附近的狼窝越来越少,价钱直线攀高,掏到一窝少说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这个合算的买卖,说啥也得去干。

那年初冬的一天,我带着掏狼窝的“四大件”──手电筒、麻袋、铁锤和钢钎来到了离

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不到中午,我就发现了一行狼的踪迹,可是找到狼的踪迹并不等于就找到了狼窝,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它们把洞口造得十分隐蔽,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找到狼窝的。但这难不倒我,没多长时间,我就在一块大石头的下面找到狼窝的洞口。

狼洞一般都是一米左右大小,特别深长,有的竟长达二三百米。我把麻袋系在腰上,把

[③

铁锤掖在麻袋里,一手拿着钢钎,一手拿着手电筒,四肢趴着钻了进去。洞里黑漆漆的,手电筒的光就像萤火虫似的,爬行在狼洞里,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进地狱。

半个小时后,我爬到了洞的尽头,找到了狼窝。狼窝足有半间房子那么大,挺宽敞。我直起身来,一边揉着发酸的腰,一边用手电筒四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窝狼,一共四只,我想今天的运气不错。狼是最狡猾、最凶残的野兽,若是在野外,别说是一个人,就是几个人也不是群狼的对手。可是,每当有人光临它们的窝巢时,它们就变得胆小如鼠,既不攻击,也不逃跑,而是如羊群似的相互拥挤,边挤边浑身哆嗦得放响屁,用绿莹莹的眼睛看着你,乖乖地等着你的发落。我不慌不忙地拽出背后的铁锤来到狼的跟前,照着其中一只的脑门,又准又狠地砸下去,只听噗的一声,那个不可一世的东西就不声不响地趴下了。遇到这种凶狠的袭击,其他的狼可能是吓呆了,也许我的祖辈们就是抓住了狼的这个弱点,才摸索出了捕杀它的这套手艺。我解开麻袋,把死狼扔进袋子里,把袋口系在腰上,然后转过身,在三双绿莹莹的目光之下,拽着那只死狼向洞外爬去。我估算了一下,这一进一出,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把这四只狼都弄出来,天刚眼前黑,顶着星星回去也没问题。这样想着,我把死狼放在洞口,回头又钻进洞里。

还是重复着祖传的那种残忍方法,我又把一只狼锤死后,装进麻袋里拖着向外爬。然而,当爬到打通的那块石头旁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土质太疏松,或者是因为我动了那块石头使上面失去了支撑,眼前已出现塌方,洞被沙土石块严严地堵死了。我第一趟出去时已经把钢钎带出去了,哪承想遇到塌方,没办法,只得用双手去扒洞,可越扒土越多,扒了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一小步。

手电筒的光越来越暗,为了省电,我把手电筒关了。瞬间,洞里一片漆黑。我掏过无数次的狼窝,死在我手中的狼更是不计其数,在狼洞出出进进是我最大的乐趣了,可此时我却觉得从来没有过的恐惧。我一次次地向堵在前面的石头发起攻击,但一次次都垂头丧气地缩回来,手指头好像已经磨去了半截,再也不敢去触摸那坚硬的石头。随着体力一点点地消耗,我开始绝望了。

越是绝望,越会使人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情和很多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我是家中的老大,是全家人的希望和依托。没有我,母亲和弟妹们就没法活下去!强烈的求生欲竟使我想到了喝狼血,我决定用狼血充饥。可我刚刚解开麻袋还没来得及喝狼血,就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醒了过来,发现眼前有两双绿莹莹的目光。打开手电筒一看,是洞里的两只狼坐在那只死狼跟前正用舌头默默地舔着死狼头上的血迹。看到这情景,我心里一颤,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兄弟妹妹。我默默地想,今天落到这般绝境,是不是报应?

等我再次从昏睡中醒来时,竟发现了三双绿莹莹的目光。我以为那只狼被舔活了,打开手电筒一看,没有啊,那只死狼仍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但守在它身边的,确实是三只狼啊,就在这时,一股清新的风吹到我身上,使我精神一振。我回头用手电筒一照,惊奇地发现在那块大石头的一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洞,虽然很低很窄,但还是勉强可以爬过去的。也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大的力气,我一口气爬出洞口,终于又看到了雪夜中的星空。

我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跑去。跑到村头时,东方已露鱼肚白,启明星已出来了。这时,我隐隐约约听到母亲沙哑的呼唤声。

我已无力回答母亲的呼唤,眼泪却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连滚带爬地跑到母亲跟前,一头栽倒在她的怀里,喃喃地说:“娘,我再也不掏狼窝了,宁愿受穷,宁愿祖传手艺断在我手里,宁愿父亲在九泉之下闭不上眼睛„„”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她那干柴般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有几滴热乎乎的东西滴在我的脸上,淌进我的嘴角,咸咸的,涩涩的,我知道,那是母亲的心酸的泪„„ (节选自《意林》2014年第11期,有删减)

⑴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第五篇:《江西省2016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 《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 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生查子独游西岩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生查子独游西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 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

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

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

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

B.尚书,即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 “三省”,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 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寇准年少有才,19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8.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5分)

9.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

“ , 。”

⑶《卖炭翁》中体现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掏 狼 窝

李芳丁

我们家祖传一套掏狼窝的手艺,父亲临去世的时候一再叮嘱我,千万不能把这门手艺丢了,要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我刚高中毕业就到生产队当社员了。那时“学大寨”抓得紧,我刚下生产队又什么活计都不会干,一天累得要死,才评三等工。因此我总琢磨着掏狼窝比在生产队劳动合算,因为附近的狼窝越来越少,价钱直线攀高,掏到一窝少说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这个合算的买卖,说啥也得去干。

那年初冬的一天,我带着掏狼窝的“四大件”──手电筒、麻袋、铁锤和钢钎来到了离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不到中午,我就发现了一行狼的踪迹,可是找到狼的踪迹并不等于就找到了狼窝,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它们把洞口造得十分隐蔽,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找到狼窝的。但这难不倒我,没多长时间,我就在一块大石头的下面找到狼窝的洞口。

狼洞一般都是一米左右大小,特别深长,有的竟长达二三百米。我把麻袋系在腰上,把铁锤掖在麻袋里,一手拿着钢钎,一手拿着手电筒,四肢趴着钻了进去。洞里黑漆漆的,手电筒的光就像萤火虫似的,爬行在狼洞里,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进地狱。

半个小时后,我爬到了洞的尽头,找到了狼窝。狼窝足有半间房子那么大,挺宽敞。我直起身来,一边揉着发酸的腰,一边用手电筒四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窝狼,一共四只,我想今天的运气不错。狼是最狡猾、最凶残的野兽,若是在野外,别说是一个人,就是几个人也不是群狼的对手。可是,每当有人光临它们的窝巢时,它们就变得胆小如鼠,既不攻击,也不逃跑,而是如羊群似的相互拥挤,边挤边浑身哆嗦得放响屁,用绿莹莹的眼睛看着你,乖乖地等着你的发落。我不慌不忙

地拽出背后的铁锤来到狼的跟前,照着其中一只的脑门,又准又狠地砸下去,只听噗的一声,那个不可一世的东西就不声不响地趴下了。遇到这种凶狠的袭击,其他的狼可能是吓呆了,也许我的祖辈们就是抓住了狼的这个弱点,才摸索出了捕杀它的这套手艺。我解开麻袋,把死狼扔进袋子里,把袋口系在腰上,然后转过身,在三双绿莹莹的目光之下,拽着那只死狼向洞外爬去。我估算了一下,这一进一出,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把这四只狼都弄出来,天刚眼前黑,顶着星星回去也没问题。这样想着,我把死狼放在洞口,回头又钻进洞里。

还是重复着祖传的那种残忍方法,我又把一只狼锤死后,装进麻袋里拖着向外爬。然而,当爬到打通的那块石头旁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土质太疏松,或者是因为我动了那块石头使上面失去了支撑,眼前已出现塌方,洞被沙土石块严严地堵死了。我第一趟出去时已经把钢钎带出去了,哪承想遇到塌方,没办法,只得用双手去扒洞,可越扒土越多,扒了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一小步。

手电筒的光越来越暗,为了省电,我把手电筒关了。瞬间,洞里一片漆黑。我掏过无数次的狼窝,死在我手中的狼更是不计其数,在狼洞出出进进是我最大的乐趣了,可此时我却觉得从来没有过的恐惧。我一次次地向堵在前面的石头发起攻击,但一次次都垂头丧气地缩回来,手指头好像已经磨去了半截,再也不敢去触摸那坚硬的石头。随着体力一点点地消耗,我开始绝望了。

越是绝望,越会使人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情和很多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我是家中的老大,是全家人的希望和依托。没有我,母亲和弟妹们就没法活下去!强烈的求生欲竟使我想到了喝狼血,我决定用狼血充饥。可我刚刚解开麻袋还没来得及喝狼血,就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醒了过来,发现眼前有两双绿莹莹的目光。打开手电筒一看,是洞里的两只狼坐在那只死狼跟前正用舌头默默地舔着死狼头上的血迹。看到这情景,我心里一颤,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兄弟妹妹。我默默地想,今天落到这般绝境,是不是报应? 等我再次从昏睡中醒来时,竟发现了三双绿莹莹的目光。我以为那只狼被舔活了,打开手电筒一看,没有啊,那只死狼仍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但守在它身边的,确实是三只狼啊,就在这时,一股清新的风吹到我身上,使我精神一振。我回头用手电筒一照,惊奇地发现在那块大石头的一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洞,虽然很低很窄,但还是勉强可以爬过去的。也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大的力气,我一口气爬出洞口,终于又看到了雪夜中的星空。

我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跑去。跑到村头时,东方已露鱼肚白,启明星已出来了。这时,我隐隐约约听到母亲沙哑的呼唤声。

我已无力回答母亲的呼唤,眼泪却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连滚带爬地跑到母亲跟前,一头栽倒在她的怀里,喃喃地说:“娘,我再也不掏狼窝了,宁愿受穷,宁愿祖传手艺断在我手里,宁愿父亲在九泉之下闭不上眼睛„„”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她那干柴般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有几滴热乎乎的东西滴在我的脸上,淌进我的嘴角,咸咸的,涩涩的,我知道,那是母亲的心酸的泪„„ (节选自《意林》2014年第11期,有删减)

⑴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狼窝造得很隐蔽,没有经验的人即使发现了狼的踪迹,也找不到狼窝的洞口。

B.父亲临终时一再叮嘱“我”要把掏狼窝这套祖传的的手艺传承下去,因此,在初冬的一天,“我”带着工具,到离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去掏狼窝。

C.当体力耗尽且还昏厥几次后,“我”竟然不知从哪里来了力气,一口气爬出洞口,这说明人在绝处时,求生意志是十分强大的。

D.“我” 杀狼的动作十分连贯, “拽” “砸”“解”“扔” 等系列动作,说明“我”是一个动作敏捷而性情残暴的人。

E.作者用了“也许”“或者”等词,推测 “我”被困狼窝的原因,这样写既能交代原因,又让读者

第六篇:《(13)2013届郑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_语文试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新课标 第十三套)

语文试卷(选自2013届郑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来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问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持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阐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富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难题尚未解决。另外,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对生命“任意修改”,也是时传统伦理的一种挑战。这些都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但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健康有序,这一技术肯定会更好地贴近民众,造福人类。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1.对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实现遗传改良。

B.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间进行。

C.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

D.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因不能准确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后代的表现,而转基因技术可准确预期后代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但又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B.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加快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还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C.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不仅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而且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很难被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改良方式虽有随机自然、人工杂交、转基因的不同,但各种方式的本质都是要获得优良基因

B.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C.转基因技术尽管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但其广泛应用仍然受到技术、伦理、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更好地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既需要依靠科学家的迸一步研究,也离不开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生物和食品的规范管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徽字昭文,京兆人。第进士,授校书郎。徐商领盐铁,辟署使府。始,宣宗诏宰相选可尚主者,或以徽闻。徽本澹声利,闻不喜,往见宰相刘曰:“徽年过四十,又多病,不应在选。” 为言,乃罢。召授右拾遗。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公议浩然归重。徐商罢政事,守江陵,心欲表徽在幕府,恐其不乐外,恶不言。徽自往曰:“公知徽,安得不从?”商大喜,表为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 荐知杂事,进考功员外郎。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擞始用墨,遂绝妄欺。

广明元年,以徽为户部侍郎。是日,黄巢入关,僖宗西狩,冒夜出。徽诘朝乃知,追帝不及,堕崖樾间,为贼所执,迫还,将污以官。徽阳喑不答,以刃环胁,卒不动。喊令归第,使医护视。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诏拜兵部尚书。因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赦沙陀罪,令赴难。其夏,沙陀会诸军,遂平京师,徽助为多,迁右仆射。 大乱之后,宫观焚残,鞠为丘莽,乘舆未有东意,诏徽充京畿安抚制置 奉使。徽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又进御史大夫,仍权京兆尹。宦要家争遣人治第,侵冒齐民,讼诉满前,徽不屈势幸,一平以法,由是为帝左右所憎,共谮罢徽,令赴行在。帝念徽无罪,拜吏部尚书。未行而嗣襄王煜作乱,帝进次汉中。

逼召徽,以 废自言。及 僭号,迫群臣作誓牒,徽托手弱,卒不肯署。 平。帝至凤翔,召徽为御史大夫,固辞足痹,复拜太子少师。

昭宗立,见便殿,进对详洽,乃复授吏部尚书。是时,铨选失序,吏肆为奸,补调重复不可检。徽为手藉,一验实之,遂无奸滞。大顺元年卒,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抚绥流亡 绥:安抚。 B.一平以法 一:都,一概。 C.共谮罢徽 谮:诬陷,中伤。 D.帝进次汉中 次:表次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徽忠贞不渝的一组是(3分)

①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 ②徽始用墨,遂绝妄欺 ③以刃环胁,卒不动 ④ 逼召徽,以 废自言 ⑤徽托手弱,卒不肯署 ⑥固辞足痹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徽淡泊名利。宣宗下诏让宰相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当王徽听说有人将他上报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 ,以年老多病推辞,后经刘 劝说,他才作罢。

B.王徽知恩图报。曾对王徽有知遇之恩的徐商被罢政事后驻守江陵,想调王徽到自己幕府任职,又担心他不愿意外任,王徽却主动前往,表达了自己愿随从徐商的意愿。

C.王徽为官正直。战乱之后,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向时任御史大夫的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依法公正裁决。

D.王徽为吏精明。任吏部尚书时,他针对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以致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的现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象,亲手登记造册以方便查对,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1)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答: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礼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2)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 力。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

答: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明白„„”他平静地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喂,闭嘴!”那人说。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答: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套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 答: 菜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叉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那片操场。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 (1)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似乎缺少什么。 (2)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幺问题。”

乙 选考题 “当然。”她说。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她说。 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斯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谁?”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 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练地唾了一口。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 她本能她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B.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C.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奠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E.“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

(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中的莫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8分)

答:

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激起了霍达为香港写史的念头。

霍达初到香港时,十分艰苦。她早晨8点起床,有时走访到深夜12点才搭上地铁末班车回到住处。 香港有谚:“有钱到香港,没钱没话讲。”住在那里,步步要花钱。一次,丈夫来电:“钱还够吗?” “还够一张机票钱,我得回北京了。”

“你箱子旁边的袋子里,我还放了一万块钱。” 就这样,又可以多采访几天了。

不是没有“借水行舟”的机会。有关部门曾介绍霍达给一位香港富豪写传记,不但可以轻松解决在港的房、车问题,还付给天价稿酬:500万港币,霍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为写这部香港史,霍达让自己成了不折不扣的港史专家。在中共双方的档案馆、图书馆,她查阅了近千万字的文献资料。她对资料的爱护到了“强迫症”的地步:每份资料都要复印三份,一份传真回家,一份用快递寄回家,还有一份随身携带。“即使我飞机失事了,这些史料也不会丢失。”

她靠两只脚踏遍港岛的街头巷尾,走访各界人士数百人次。 经历漫长而艰苦的三年,1997年春,《补天裂》终于脱稿。

霍达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偏爱,因为它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以文学形式再现这段历史,在我之前没有人写”。 霍达说:“无论社会怎么变迁,作为知识分子,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时代走向的认知把握,对人生和人类前途的关注,这就是‘士’的本质。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摘编自2011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村干部不让前往采访农民服毒自杀事件的霍达进村,是为了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这一方面表现了她采访的不易,一方面反映了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的现实。 B.“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霍达以沉重的语调引导读者反思我国的粮食问题,警醒人们关注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荒。

C.在无缝钢管轧制理论和应用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师高建民,在他的“负特征角斜轧理论”专利申请即将得到确认之际撒手人寰,令人无比痛惜。

D.在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知识分子英年早逝。霍达的大声疾呼源于她对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窘况的悲愤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

E.本文介绍了霍达的几部反映现实、关注时代的作品及其创作情况,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有着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女作家形象。

(2)霍达的《民以食为天》和《国殇》两部报告文学在创作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从《补天裂》一书的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霍达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4)霍达说:“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1988年11月2日,江苏某县发生了一起由于乡干部催粮引起农民喝农药自杀身亡的事件。霍达从一份文件中得知此事,春节前夕,她与人民日报记者高宁一起赶赴事件发生地采访。

到村子时天已黑了,当地干部没让她们进村。在村外一问废弃的空房里,她们终于见到了死者的妻子,一个普通农妇。她的丈夫因为不配合纳粮,遭干部捆绑,不堪受辱,服毒自尽。农妇不善言辞,只会哭:“我的男人死了,我没得用了!”当地干部口中的“那个男劳力”是她的全部,死了男人,她就真的“没得用了”,谁来为她伸冤呢?霍达把这呐喊写进了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发表在《中国作家》1989年第4期,《报告文学选刊》1989年第6期转载。文章关注的是粮食问题。198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使高层过高地估计了农村的经济形势,过高地估计了“包产到户”的威力,农业投入逐年减少。此后连续4年,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完成粮食订购任务,甚至上门抢粮,干群关系紧张。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粮食减产,全世界面临粮荒。霍达以沉重的笔写道:“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未来的10年、20年,如果再出现‘失误’,我们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了!”文章面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霍达另一部反响巨大的报告文学,是描写中年知识分子生存与死亡状况的《国殇》。促使霍这关注这一问题的人,是与她同住一幢楼的邻居高建民。高建民是北京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工程师,他以首创的“负特征角斜轧理论”,一反沿用百年的西方传统,独辟蹊径,设计出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径与特大直径的无缝钢管轧机。1986年,高建民的这一创造发明已申请了国内外专利,一旦得以确认,我国在无缝钢管的轧制理论和应用上都将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当他准备最后的答辩之际,却查出患有脑部胶质瘤。手术前医生问他:“你是要生存质量,还是要生存期?”高建民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生存质量!” 这一答案让霍达震动。她亲眼看见手术后的高建民戴着个帽子匆匆奔走,为他的无缝钢管进行最后的冲刺。没等到《国殇》发表,高建民就辞世了,年仅45岁。

与高建民接踵而去的,还有著名数学家张广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王振泰、农大讲师谢以铨、北师大讲师徐志英,一个又一个,英年早逝。据当年统计,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远远高于老年人,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要短十年。在祖国经济腾飞的时候,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窘况让她悲愤,对此,霍达大声疾呼:“为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抢救我们的国宝!”《国殇》发表后,《新华文摘》立即转载,当年88岁高龄的冰心老人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部作品。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占据销售渠道优势又爱打价格战的电子商务,“倒逼”着出版社给予其更高折扣,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多数出版社往往顺水推舟,索性将书价越定越高,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

B.据美国“自由灯塔”网报道,在2月 12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前数小时,两架俄罗斯图-95战略轰炸机挂载核弹,抵近美太平洋关岛基地飞行。此新闻已被证实纯属骇人听闻。 C.发泡餐具从14年前“被枪毙”到如今“被重生”,有关部门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权威说法前后矛盾,而且全都振振有词,这对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D.对于重大新闻事件,传统媒体已基本能够做到有闻必录了。但其反应还不够迅速,往往只是在其将近尘埃落定的时候,才敢亮出自己的观点,发出比较响亮的声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A.与流浪儿童的问题相比,留守儿童的问题绝非家长单方能力所及,这是一个比街头流浪者收置更为复杂的系统性社会问题,政府部门也难脱于系。

B.随着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近些年公共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保和各种民生项目上的投入已有大幅增加,但尽管如此,离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有较大距离。

C.据《人民日报》报道,对于一南京女子因携带四罐奶米粉出境在海关被扣,可能面临巨额罚款一事,香港政府昨日回应称,奶米粉不在限购之列,海关扣留该女子属于错扣。

D.在吃什么都要命,不吃更要命的情况下,面对各种“舌尖上的风险”,公众需要更权威、更可信的行政调查和科学结论,至少在诸如“速生鸡能不能吃”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

物, 。 , 。 , , 。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

①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 ②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③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④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⑤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

⑥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

A.③⑤①⑥④② B.⑤③①⑥④② C.⑤③④⑥①② D.③⑥④⑤①②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不超过30个字。(5分) 材料:据史料记栽,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

1935年1月,中国政府组成的水陆地区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中,黄岩岛以斯卡巴罗礁之名,并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1947年10月,中国政府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卡巴罗礁改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岛范围内。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

中国历代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为中国领土。黄岩岛一直不间断地在中国广东省、海南省的管辖下。 结论:中国对黄岩岛拥有领土主权的依据是 。 17.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6分) 例句;

梦想之于人生,正如星光之于黑夜,即使一点,也会驱走黯淡; 梦想之于人生,正如色彩之于白纸,即使一抹,也会带来绚烂。 ① ; ② 。 六、写作(60

材料一:2010年,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公布的创建文明城市的自测结果显示:郑州市得分最高的是公交车,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蔚然成风,在被观察的14个班次中,仅有一条线路存在未让座现象,郑州公交车让座率在全国领先。

材料二:2013年3月10日,在挤满乘客的89路公交车上,一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让座,被其谩骂没道德并拽住头发暴打。3月15日,郑州20多位老人走上街头,手举“给年轻人让座”红牌,倡议给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的年轻人让座。最近,发生在郑州的两则关于“公交让座”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新课标 第十三套)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选自2013届郑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以偏概全,应该还有“人工杂交”的方式) 2.C(“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表述绝对,从原文来看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存是否有负面作用尚无定论) 3.B(“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理解错误,声明中只说“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原文中说“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而“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也不等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 文阅读(19分) 4.D(次:临时驻扎和住宿。)5.D(①表明王徽直言敢谏;②表明王徽为官精明能干;⑥表明王徽淡泊名利不愿为官)6.A(“后经刘瑑劝说,他才作罢”错误,应该是刘瑑替他说话,让他做驸马的事才作罢) 7.(1)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5分;译出大意给2分;“故事”(“旧例”)、“漫”(“模糊”)、“窜易”(“窜改、改动、修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5分;译出大意给2分;“乃”(“于是”)、“书”(“书写”)、“间”(“从小道”)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分号前后三处,答出一处给2分,答出两处以上给3分)

9.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写成“强虏”也可)(6分;每句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E 给3分,答C 给2分,答A 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中“暗示性格成因”理解不够准确全面,根据上下文来看,莱利怯弱的性格成因可能有多种,对妈妈过于依赖只是其中一种。B项中“旨在说明„„提醒„„”理解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温良文雅与粗野蛮横的对比,表现道理在暴力面前的无能为力。D项中“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理解错误,这个比喻不能表现她内心的愤恨。)

(2)①照应题目;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适当的背景;③描写小操场的隐蔽清净和两个男孩一起玩沙的情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显得更真实自然;④小说开头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的环境,营造一幅和谐美好的休闲画面,与后文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紧张的冲突形成强烈反差,有以乐衬悲、以美衬丑的艺术效果。(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3)①莫顿是一个敬业的大学教授,终日埋头于大学里的工作,很少外出。尊重、呵护学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时带着羞涩、歉意的微笑。②外表文弱,脸清瘦苍白。③性情温文尔雅、谦逊平和,平日里不生气,很少发火,面对男人的粗野无礼时,能心平气和地讲道理。④性格懦弱,隐忍退让,当遭受大块头的侮辱威胁时,不是奋起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是忍辱离开;妥协之后又为自己的怯懦辩解。(该点如答“理性、知难而退,为了避免打斗受伤而忍辱离开”也可)⑤在暴力面前屈服而在弱者面者威风,对孩子和妻子表现得不耐烦,威胁要去管理孩子。(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应从外表、职业、性格、心理等几方面分析)

(4)示例一:可以不要。理由:①情节紧扣题目展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不要后半部分,故事场景便集中于星期天的公园一角,情节围绕莱利与胖男孩、莫顿与大块头之间的冲突展开,冲突因孩子而起,在两个男人之间发展到顶峰,最终以莫顿知难而退,一家人尴尬离开结束,情节结构非常完整紧凑。②人物形象鲜明,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描写已经很充分。大学教授莫顿外表文弱,温文尔雅、隐忍退让的性格跃然纸上;大块头的蛮横粗俗、恃强凌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胆小怕事而又自尊要强的性格和在整个冲突中的心理变化也得到了充分表现。③主题深刻而鲜明。小说前半部分通过孩子与孩子、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两种冲突,表现粗野对文明、暴力对道理的践踏,引导人们思索如何对待他人的无理欺侮、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如果学生回答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矛盾,分析有理,也可以)

示例二:有后半部分更好。理由:①情节更丰富曲折,耐人寻味。前半部分重在写两家人的冲突,后半部分转而写夫妻之间的冲突,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后半部分将前半部分中夫妻之间已露端倪的矛盾加以展开,细致描写尴尬退场之后一家三口的言行心理,别开生面,情节内容更加丰富)。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前后两部分,“她”对丈夫的态度从温柔怜惜、体贴担心,到内怀不满、隐忍不发,到最后尖锐冷酷地讽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被表现得更细致充分,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而且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③丰富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后半部分除了继续通过“她”和莫顿言行心理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抗拒暴力、如何坚守权益尊严这一主题外,重在表现他们对自身怯懦无能的屈辱感,以及将怨愤发泄于他人的微妙心理,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如何面对自身的屈辱和内心的痛苦(陷入内心痛苦中的夫妻二人不是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反而是妻子怨愤丈夫,丈夫责难妻子,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隔膜折射出了人内在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6分,答出一个角度给2分,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E 给3分,答D 给2分, 答A给 1分;答B、C不给分。(A项根据上下文来看,村干部不让进村主要是为了阻止她们的调查采访以达到瞒上欺下的目的;B项“警醒人们关注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荒”理解错误,应该是警醒人们不要再让“失误”发生;C项申请专利的是“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径与特大直径的无缝钢管轧机”)

(2)①创作缘起相似:被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个案激发,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后落笔成文。②写作手法(写作内容)相似:由点到面(以小见大),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反映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命运的令人警醒的社会问题。③创作风格相似:作者倾情投入,文笔犀利,呼吁强烈,富有震撼力。④创作目的相同:希望唤起社会关注,改善现实状况。⑤作品反响(影响)相似: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无概括文字,总体上扣2分) (3)①具有高度的使命感(或强烈的责任感)。香港回归,激发了作者为香港写史的念头,是文学家的使命感使然。(或答热爱祖国)②勤奋执着,能吃苦。两只脚踏遍港岛,有时走访到深夜,独自在港经历漫长艰苦的三年终于完成此作。③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为使文字可信,查阅海量资料,让自己成为不折不扣的港史专家。④有节操,有傲骨。即使经济窘迫也绝不出卖自己的文字。⑤心思缜密,虑事周全。通过不同方式妥善保存资料,确保万无一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启示一: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能只为谋生赚钱,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在有限的人生中,应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职业)展示出巨大的价值。] 理由:①克服种种阻碍,深入事件发生地采访,表现出霍达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②深入调查了解后用犀利的语言揭示本质,警醒社会,霍达的勇气和胆魄令人钦佩。③在香港回归之际写作港史,让祖国人民铭记这段苦难,霍达的写作与祖国民族息息相关。④经济窘迫却毅然拒绝写天价传记,不愿意让作品沾染一丝铜臭,霍达的节操堪为楷模。⑤正是由于心系国家民族,霍达才能见微知著,揭示现象背后触目惊心的现实问题,引发巨大反响。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只有肩负起社会责任,才能让我们的工作产生最大社会价值。 启示二:优秀的作家应以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弊端,警醒世人,改变社会。(作家应该坚守社会良知,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理由:①霍达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②霍达能够深入实际,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掌握翔实材料,从而找出问题症结,写出发人深省的文章。③霍达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揭出现实弊端,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④霍达坚守良知,敢于为民呐喊,彰显了作家“铁肩担道义”的价值追求。⑤霍达为香港写史,让祖国人民了解漂泊孩子的苦难历程,社会意义深远。如果作家都有霍达一样的社会良知,深入现实,了解民

情,写出撼人心魄的文章,对提升国民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8分;观点明确2分;阐释理由6分,答出一条给2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B(应为“耸人听闻”。“骇人听闻”所指的内容通常是真实可信的;“耸人听闻”所指的内容是夸大的,甚至是有意编造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14.C(A项搭配不当,“留守儿童的问题”应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B项不合逻辑,应改为“等各种民生项目”;D项成分残缺,“‘速生鸡能不能吃’”后应加上“等问题上”) 15.D(注意语句内容的衔接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16.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 [5分;“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将其列入中国版图”“(最早)实施主权管辖”四处,缺少一处扣1分;如果超出字格1个字不扣分,超出字格2个字以上扣1分]

17.[示例]①梦想之于人生,正如清风之于炎夏,即使一缕,也会驱走烦躁; ②梦想之于人生,正如甘泉之于沙漠,即使一汪,也会带来生机。

(6分;每句3分,其中句意连贯1分,比喻修辞1分,句式与例句相同1分) 六、写作(60分)

18.参照201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立意:

1.尊老爱幼相辅相成,不宜有所偏废→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 2.不要夸大个例的影响,要共同维护主流价值取向。 3.讲文明树新风需要从自己做起,而不要苛责他人。 4.公德是靠大家共同遵守的。

5.不要让道德成为侮辱人伤害人的工具,更不要祭起道德的大旗为己谋利。 6.不能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道德问题。(未让座是道德问题,女孩不让座应受道德谴责,但因此打人则是法律问题,老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徽字昭文,是京兆人。考中进士科,被授予校书郎。徐商兼管盐铁,将他征召到使府任职。起初,宣宗下诏给宰相让他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有人将王徽上报。王徽原本淡泊名利,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瑑说:“我已年过四十,又经常生病,不应被选中。”刘瑑替他说话,这才作罢。皇上召见任命他为右拾遗。他先后写了二十多篇奏章上奏,言辞毫无回避忌讳,时论都很推重。后来徐商被罢免宰相,驻守江陵,打算上表朝廷将王徽征用到幕府,又担心他不愿意出任外官,就忍住没有提出。王徽主动前去说:“您赏识我,我怎能不随从?”徐商很高兴,上表朝廷任命他做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湜举荐他为知杂事,晋升考功员外郎。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王徽开始用墨笔标注,于是杜绝了欺诈行为。

广明元年,朝廷任命王徽为户部侍郎。这一天,黄巢攻进潼关,僖宗西行,连夜出京。王徽次日早晨方才得知,追赶皇帝没有追上,掉到崖边的树丛里,被贼兵俘获,强迫返回,打算让他担任伪官。王徽装作哑巴没有回答,贼兵用刀顶在他的胸部,他始终纹丝不动。贼兵让他返回宅第,派医者护理监视。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书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朝廷下诏任命王徽为兵部尚书。他趁机劝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求赦免沙陀的罪责,让沙陀人赶赴国难。这年夏天,沙陀人会合各路军队,于是平定了京城,王徽的辅佐之功居多,升任右仆射。

战乱之后,宫室被焚毁残破,长满荒草,皇帝没有东还的意思,下诏王徽任京畿安抚制置脩奉使。王徽从外地征调军粮,安抚当地的流亡百姓,一年之后,逐渐修葺城郭,聚集粮食,修复宫殿,管理规划非常妥当,随即上表请求皇帝东还。又升任御史大夫,并暂代京兆尹。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前来向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一概依法公正裁决,因此被皇帝左右亲近憎恨,一同诬陷罢免了王徽,令他前往皇帝驻地。皇帝感念王徽无罪,授予吏部尚书。还没到任,嗣襄王李煴反叛,皇帝进驻汉中。李煴强召王徽前去,王徽声称自己残废加以推辞。到李煴非法称帝时,强迫群臣书写宣誓效忠的文书,王徽以手部无力作为借口,始终不肯署名。李煴被平定后,皇帝到达凤翔,征召王徽做御史大夫,他以腿部瘫痪为由坚决辞让,又拜授太子少师。

昭宗即位,在便殿召见王徽,他的答对详密周全,于是又被授予吏部尚书。这时,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王徽亲手登记造册,一翻检即可查对无误,于是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大顺元年去世,谥号贞。

第七篇:《生查子 独游西岩 古诗词鉴赏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生查子 独游西岩 古诗词鉴赏答案生查子 独游西岩 古诗词鉴赏答案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生查子 独游西岩 古诗词鉴赏答案文章生查子 独游西岩 古诗词鉴赏答案出自

2. 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

生查子 独游西岩 古诗词鉴赏答案古诗词鉴赏

8.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 本文来自

第八篇:《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附赏析)》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附赏析)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4.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_____________》。(1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末眠。

D.这首词情辞婉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68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