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藤别名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天仙藤的辨别
天仙藤别名 第一篇

天仙藤真假识别

天仙藤一名,首见宋·苏颂《图经本草》。曰:“天仙藤生江淮及浙江东山,中味苦、温微毒,界风劳得麻黄,则治伤寒。发汗与大黄同服,堕胎气。春生苗,”蔓延作藤叶似葛叶圆而小,有毛白色,四时不凋,根有须,夏月采取根苗南人用之最多“。并附有一幅”临江军天仙藤图“,苏颂听述其中”叶圆而小“,”有毛白色“二点都不符合马兜铃植物,马兜铃植物是三角状卵形,无白毛的特征。附图所绘的性状也明显与马兜铃花的顶端向一侧展开成披针形似长光尾状不同。由此可以认为,天仙藤不应是现在所说的其根为青木香、果实为马兜铃的”天仙藤“。另外都淋藤、三百两银(《补缺肘后方》),兜铃苗(《圣惠方》),马兜铃藤(《普济方》),青木香藤(《本草备要》),长痧藤(《南京民间药草》),香藤(《浙江中药手册》),臭拉秧子、痒辣菜(《江苏植药志》)。—文档来自斯力泰集团

中药天仙藤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或北马兜铃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都淋 藤、三百两银、兜铃苗、马兜铃藤、青木香藤、长痧藤、香藤。中药天仙藤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河北、陕西、江西、河南等地。本文简要介绍中药天仙藤的功效与作用。

天仙藤性温,味苦,具有行气化湿、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风湿疼痛等证。市场上有以樟科植物无根藤的茎叶冒充天仙藤,使用时注意鉴别。

【中药天仙藤的别名】

都淋藤、三百两银(《补缺肘后方》),兜铃苗(《圣惠方》),马兜铃藤(《普济方》),青木香藤(《本草备要》),长痧藤(《南京民间药草》),香藤(《浙江中药手册》),臭拉秧子、痒辣菜(《江苏植药志》)。

【中药天仙藤的来源】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茎叶。植物形态详“马兜铃”条。

【中药天仙藤的采集】

霜降前后叶未脱落时采收,晒干。

【中药天仙藤药材】

干燥茎细长而扭曲,涉黄褐色或青褐色,质韧,表面有纵沟纹。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的叶片呈三角状狭卵形,暗绿色,无毛,基部心脏形,两侧耳状, 1

具3条明显的掌状脉,叶柄细长而扭曲。茎的横断面,皮部与中柱部常脱离,并有数个黄色椭圆形的维管束,髓部白色,中央呈裂隙状。气清香,味淡。以青绿色、茎细带叶者为佳。

除上述品种外,同属植物北马兜铃的茎叶,在少数地区亦同等入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仙藤煎剂有轻微的祛痰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常见的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无根藤虽亦可药用,但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而不具备天仙藤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天仙藤使用。

近年来有报道称:天仙藤中含有马兜铃酸,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药物,可能造成慢性肾衰竭以及肾小管病变,短期大量使用也可造成急性肾衰竭,同时增加肾脏及上泌尿道致癌的风险,因此,对天仙藤药用要慎重,不可长期或超剂量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天仙藤的药理作用

1.1.止咳作用:

1.1.1.从小鼠食道给磷酸可待因60mg/kg、马兜铃50%乙醇浸液浓缩液10g/kg(2g/ml)及同体积水,连续给药3日,于末次给药1小时恒压(0.5kg/cm)喷雾浓氨水(25-28%)刺激一定时间后,观察l分钟内出现3次典型咳嗽为阳性反应。以引起半数小鼠咳嗽的喷雾时间(EDT50)为指标,实验按序贯法进行。马兜铃组EDT50为70.37,相对EDT50(R值)为172.48%,可待因组EDT50为67.13,相对EDT50为163.50%。已知R值>130%,有镇咳作用,R值>150%,有明显镇咳作用。表明马兜铃对氢氧化铵喷雾引咳法模型有明显镇咳作用,作用强度与磷酸可待因相当。

天仙藤1.1.2.0-3.3kg猫,用3%戊巴比妥钠按30mg/kg的剂量腹腔麻醉。方波刺激器,发出频率40次/s,脉冲宽度0.5ms,振幅2.4v,连续刺激喉上神经5s,两次刺激时间间隔3分钟。共刺激3次,测出该猫的平均咳嗽次数。分别从食道给马兜铃5g/kg及同体积水,1小时后同法测其平均咳嗽次数。给药前后咳嗽数之差为2.413±0.83(P<0.05),说明马兜铃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的自身比较具有明显镇咳作用。

1.2.平喘作用:离体豚鼠支气管肺灌流试验证明1%浸剂可使其舒张,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及组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但不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马兜铃去乙醇浸液0.5ml(2g/ml)能显着抑制0.5ml组胺(10g/ml)致痉的豚鼠 2

离休气管平滑肌,表明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1.3.祛痰作用:用测定麻醉兔呼吸道粘液分泌的方法证明口服马兜铃煎剂(1g/kg)有微弱的祛痰作用,效果不如紫苑及天南星。

对正常大鼠血压的影响

大鼠用乌拉坦腹腔注射轻度麻醉后,仿Kersten法测鼠脚血压,从食道给马兜铃10g/kgx2日,于给药后1.5小时,测各鼠血压,结果马兜铃对正常大鼠血压无明显的降压作用。

抗炎作用

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马兜铃10g/kg对20ul/只皮内注射组胺(50ug/ml)的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大鼠炎性渗出和增生的影响:马兜铃不能抑制由巴豆所致的炎性渗出和增生。

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的影响:马兜铃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组织增生无明显抑制作用。

天仙藤的鉴别:

真品天仙藤

干燥茎细长而扭曲,淡黄褐色或青褐色,表面有纵沟纹,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的叶片呈三角状狭卵形,暗绿色,无毛,基部心脏形,两侧耳状,具3条明显的掌状脉,叶柄细长而扭曲;质韧,茎的横断面可见皮部与中柱部常脱离,并有数个黄色椭圆形的维管束,髓部白色,中央呈裂隙状;闻之气味清香,口尝味淡。

伪品无根藤

其藤茎呈细长圆柱形,表面棕褐色,密被黄褐色毛,叶互生,具黄棕色短毛茸,枝呈缠绕状;质脆,易折断,断面边缘处呈白色丝毛状,中空;口尝虽亦味淡,但闻之气微而无清香味。

3

中药规范名别名
天仙藤别名 第二篇

中药规范名别名

A

艾叶:医草、艾蒿、灸草、五月艾【天仙藤别名】

B

巴豆:巴米、江子、刚子

八月札:腊瓜、拿子

白果:银杏【天仙藤别名】

白矾:明矾、矾石、攀石、生矾

白及:白鸡儿、地螺丝、连及草

白花蛇:银环蛇

白头翁:白头公

白术:烘术、冬术、生晒术、于术

白芷:香草

百部:百奶根、野天门冬、婆妇草、虱药

斑蝥:斑毛、斑猫、班蚝

板蓝根:大青叶

半边莲:佛甲草、半边花、莲花草

半枝莲:并头草、韩信草、半向花、半面花

毕澄茄:山鸡椒、山苍子、木姜子

鳖甲:上甲、团甲鱼、鳖盖

槟榔:玉片、大腹子、海南子、大片白

冰片:龙脑、片脑、梅片

荸荠:鼻荠

薄荷:鸡苏

补骨脂:破故纸、破故脂、婆固脂、黑故纸、黑固脂

C

蝉蜕:蝉衣、蝉壳、虫退

蚕砂:蚕矢

蟾酥:癞蛤蟆、蛤蟆酥

苍术:茅术、赤术

苍耳子:老苍子、毛苍子、苍耳仁

常山:恒山

陈皮:橘皮、新会皮、广皮、陈柑皮

沉香:沉水香、落水沉

柽柳:观音柳、山川柳、红荆条、红柳

刺五加:五加参

赤小豆:红饭豆、红小豆

赤石脂:高岭十

茺蔚子:益母实、小胡麻、充玉子

重楼:拳参、紫参、虾参、山虾、蚤休、倒根草、七叶一枝花、刀剪草、草河车

川贝母:平贝、京贝、尖贝、松贝、青贝、炉贝

川楝子:金铃子

川牛膝:牛夕、牛七

川芎:川雄、香果、西抚芎、胡劳

穿山甲:绫鲤甲、鲮鲤甲、炮甲珠

穿山龙:爬山虎、穿地龙、穿龙骨、山常山

穿心连:斩蛇剑、一见喜、甲方草、苦胆草

D

大腹皮:槟榔皮、大腹绒、大腹毛

大黄:将军、川军、酒军、锦纹、黄良、西庄黄、西中吉

大蓟:虎蓟、大刺儿菜、刺蓟菜、千针草、野红花、鸡刺根

玳瑁:毒瑁、毒瑁

代赭石:赤石

丹参:赤参、血参根

胆南星:虎掌

淡竹叶:竹叶麦冬、野麦冬、淡竹米

党参:文元参、台参、防党

地骨皮:枸杞根皮

地锦草:铺地锦、血见愁、麻蓑衣

地龙:曲鳝、蛐鳝、蚯蚓

地肤子:扫帚菜子

丁香:支解香、丁子香、鸡舌香、公子香

冬葵子:苘麻子、苘实

冬瓜子:瓜瓣、冬瓜仁

独活:独摇草、大活

杜仲:思仙、木绵、丝连皮

E

阿胶:驴皮胶

鹅不食草:石胡荽、疟疾草

莪术:蓬术、文术

儿茶:孩儿茶、方儿茶、棕儿茶

F

番泻叶:洋泻叶

翻白草:老鸹爪

蜂房:蜂巢

蜂蜡:黄蜡

蜂蜜:百花精、白蜜、石蜜、蜜糖

凤仙草:指甲桃、透骨草

茯苓:云苓、安苓、茯神、松苓、松薯

浮萍:水萍

【天仙藤别名】

G

蛤蚧:革蚧、仙蟾、石牙、舸蚧、何蚧、蛤蟹、蛤蛇

蛤壳:蛤蜊壳、白蜊壳、文蛤、青蛤

甘草:粉草、甜草、美草、蜜甘、国老

干姜:均姜、白姜、泡姜

杠柳:羊奶子、香加皮、香五加、羊角叶

高良姜:蛮姜

葛根:革根、甘葛、干葛、粉葛、柴葛

钩藤:双钩、勾葩、勾仝

枸杞子:贡果、津血杞、地仙、却老子

狗脊:金毛狗、狗脊骨

狗尾草:谷莠子、莠子草、光明草

谷芽:稻芽、谷粟

谷精草:谷精珠、珍珠草、移星草

骨碎补:申姜、元姜、猴姜、毛姜

瓜蒂:苦丁香、甜瓜巴、瓜丁

瓜蒌:栝楼

龟板:下甲、元武版

桂枝:桂段、桂尖

H

海狗肾:腽肭脐

海龙:龙头鱼

海马:马头鱼

海螵蛸:鱼古、乌铡骨、乌贼骨、墨鱼骨

寒水石:凝水石

含羞草:知羞草、怕丑草、感应草

旱莲草:乌心草、金陵草、墨水草、鳢肠草

藁本:稿本

核桃仁:羌桃、核桃肉、胡桃仁、胡桃肉

合欢花:绒线花、绒花树、马缨花、合欢米

鹤草芽:龙牙草

黑芝麻:胡麻、乌麻、油麻

红藤:血藤、红苇、大活血、大血通、活血藤、血灌肠、血木通、血苞

红花:红蓝花

胡椒:古月、玉椒

胡荽:香菜、芫荽、园荽、胡随

虎杖:斑庄根、活血龙、川筋龙、舒筋龙

虎耳草:石荷叶、金丝荷叶

花椒:蜀椒、红椒、川椒

花蕊石:花乳石

华山参:热参

槐花:槐米

槐角:槐实、槐豆、天豆、槐子、槐连灯、九连灯

黄柏:黄檗、川柏、柏皮

黄精:太阳草、黄芝、鸡头参、野仙姜、笔管菜

黄连:鸡爪连、鹰爪连、味连、雅连、川连、云连、凤尾连、古勇连

黄芪:黄耆、绵芪、箭芪

黄芩:腐肠、片芩、子芩、宿芩、枯芩、条芩

黄药子:黄独、红药子

火麻仁:麻种、麻子仁、大麻仁、大麻子

J

鸡骨草:黄头草、相思子、红母鸡草

鸡冠花:鸡公花

鸡内金:鸡肫皮、鸡黄皮、鸡舭胚

鸡血藤:鸡血葩、红藤、鸡血仝

积雪草:落得打、崩大碗

急性子:金凤子、凤仙花子

夹竹桃:柳叶桃

僵蚕:天虫、僵虫

椒目:花椒子

绞股蓝:青叶胆、青鱼胆

接骨木:顺筋枝、续骨木

桔梗:包袱花、炮仗花、明叶菜、三叶菜

金沸草:旋覆梗、黄花草

金钱草:过路黄、对座草

金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银花、禹花、忍冬花

金樱子:刺梨子

金果榄:青牛胆

锦灯笼:酸浆、红姑娘

荆芥:假苏

橘络:橘丝、橘筋

菊花:黄华、金蕊、延寿客

九香虫:臭屁虫

K

诃子:诃黎勒、嗬子

苦楝皮:楝根皮

款冬花:艾冬花、九九花

L

老鹳草:五叶草

莱菔子:萝卜子

连钱草:金钱草、遍地香

莲子心:莲蕊

灵芝:瑞草、仙草、长寿草、紫芝、赤芝

凌霄花:紫葳

刘寄奴:阴行草、铃茵陈

龙齿:龙牙

龙葵:苦葵、天茄子

龙眼肉:桂圆、益智果、元肉

芦根:苇根

芦荟:奴会、纳会

炉甘石:飞甘石

鹿茸:九女春、血茸、黄茸、青茸、关茸、南茸

鹿衔草:破血丹、金牛草、鹿安茶、鹿蹄草

路路通:九孔子、枫果、枫树球、枫香果

罗汉果:拉汗果

络石藤:爬山山虎、石盘藤

M

蔓荆子:万金子、京子、荆子、蔓荆实

马勃:灰菇

马鞭草:铁马鞭

马齿苋:马踏菜、五行草、马齿菜、马齿草【天仙藤别名】

马钱子:番木鳖、方八

虻虫:蜚虻、牛虻

芒硝:皮硝、盐硝、盆硝、朴硝、马牙硝

麦冬:箭门冬、寸冬、大寸冬

麦芽:大麦粟

满山红:映山红、迎山红、红杜鹃、杜鹃叶、靠山红、头安杜鹃

【天仙藤别名】

猫爪草:小毛莨

木贼:节节草、节骨草、锉草、笔头草

木蝴蝶:玉蝴蝶、千张纸、云胡纸

木通:通草、野木瓜、活血藤、羊开口

N

牛蒡子:鼠粘子、鼠见愁、蝙蝠刺、夜叉头、牛菜、大力子、牛子、恶实

牛 黄:西黄、犀黄、家黄、野黄、丑宝

女贞子:冬青子、蜡树

P

胖大海:通大海

炮姜:黑姜

佩兰:醒头草、水香、女兰、香草、香水兰、兰草

硼砂:月石

婆罗子:苏罗子、开心果

蒲公英:婆婆丁、蒲公草、黄花地丁

蒲黄:蒲花粉

Q

古今中草药别名大全
天仙藤别名 第三篇

古今中草药别名大全

A

艾叶:医草、艾蒿、灸草、五月艾

B

巴豆:巴米、江子、刚子

八月札:腊瓜、拿子

白果:银杏

白矾:明矾、矾石、攀石、生矾

白及:白鸡儿、地螺丝、连及草

白花蛇:银环蛇

白头翁:白头公

白术:烘术、冬术、生晒术、于术

白芷:香草

百部:百奶根、野天门冬、婆妇草、虱药

斑蝥:斑毛、斑猫、班蚝

板蓝根:大青叶

半边莲:佛甲草、半边花、莲花草

半枝莲:并头草、韩信草、半向花、半面花

毕澄茄:山鸡椒、山苍子、木姜子

鳖甲:上甲、团甲鱼、鳖盖

槟榔:玉片、大腹子、海南子、大片白

冰片:龙脑、片脑、梅片

荸荠:鼻荠

薄荷:鸡苏

补骨脂:破故纸、破故脂、婆固脂、黑故纸、黑固脂

C

蝉蜕:蝉衣、蝉壳、虫退

蚕砂:蚕矢

蟾酥:癞蛤蟆、蛤蟆酥

苍术:茅术、赤术

苍耳子:老苍子、毛苍子、苍耳仁

常山:恒山

陈皮:橘皮、新会皮、广皮、陈柑皮

沉香:沉水香、落水沉

柽柳:观音柳、山川柳、红荆条、红柳

刺五加:五加参

赤小豆:红饭豆、红小豆

赤石脂:高岭十

茺蔚子:益母实、小胡麻、充玉子

重楼:拳参、紫参、虾参、山虾、蚤休、倒根草、七叶一枝花、刀剪草、草河车 川贝母:平贝、京贝、尖贝、松贝、青贝、炉贝

川楝子:金铃子

川牛膝:牛夕、牛七

川芎:川雄、香果、西抚芎、胡劳

穿山甲:绫鲤甲、鲮鲤甲、炮甲珠

穿山龙:爬山虎、穿地龙、穿龙骨、山常山

穿心连:斩蛇剑、一见喜、甲方草、苦胆草

D

大腹皮:槟榔皮、大腹绒、大腹毛

大黄:将军、川军、酒军、锦纹、黄良、西庄黄、西中吉

大蓟:虎蓟、大刺儿菜、刺蓟菜、千针草、野红花、鸡刺根

玳瑁:毒瑁、毒瑁

代赭石:赤石

丹参:赤参、血参根

胆南星:虎掌

淡竹叶:竹叶麦冬、野麦冬、淡竹米

党参:文元参、台参、防党

地骨皮:枸杞根皮

地锦草:铺地锦、血见愁、麻蓑衣

地龙:曲鳝、蛐鳝、蚯蚓

地肤子:扫帚菜子

丁香:支解香、丁子香、鸡舌香、公子香

冬葵子:苘麻子、苘实

冬瓜子:瓜瓣、冬瓜仁

独活:独摇草、大活

杜仲:思仙、木绵、丝连皮

E

阿胶:驴皮胶

鹅不食草:石胡荽、疟疾草

莪术:蓬术、文术

儿茶:孩儿茶、方儿茶、棕儿茶

F

番泻叶:洋泻叶

翻白草:老鸹爪

蜂房:蜂巢

蜂蜡:黄蜡

蜂蜜:百花精、白蜜、石蜜、蜜糖

凤仙草:指甲桃、透骨草

茯苓:云苓、安苓、茯神、松苓、松薯

浮萍:水萍

G

蛤蚧:革蚧、仙蟾、石牙、舸蚧、何蚧、蛤蟹、蛤蛇

蛤壳:蛤蜊壳、白蜊壳、文蛤、青蛤

甘草:粉草、甜草、美草、蜜甘、国老

干姜:均姜、白姜、泡姜

杠柳:羊奶子、香加皮、香五加、羊角叶

高良姜:蛮姜

葛根:革根、甘葛、干葛、粉葛、柴葛

钩藤:双钩、勾葩、勾仝

枸杞子:贡果、津血杞、地仙、却老子

狗脊:金毛狗、狗脊骨

狗尾草:谷莠子、莠子草、光明草

谷芽:稻芽、谷粟

谷精草:谷精珠、珍珠草、移星草

骨碎补:申姜、元姜、猴姜、毛姜

瓜蒂:苦丁香、甜瓜巴、瓜丁

瓜蒌:栝楼

龟板:下甲、元武版

桂枝:桂段、桂尖

H

海狗肾:腽肭脐

海龙:龙头鱼

海马:马头鱼

海螵蛸:鱼古、乌铡骨、乌贼骨、墨鱼骨

寒水石:凝水石

含羞草:知羞草、怕丑草、感应草

旱莲草:乌心草、金陵草、墨水草、鳢肠草

【天仙藤别名】

藁本:稿本

核桃仁:羌桃、核桃肉、胡桃仁、胡桃肉

合欢花:绒线花、绒花树、马缨花、合欢米

鹤草芽:龙牙草

黑芝麻:胡麻、乌麻、油麻

红藤:血藤、红苇、大活血、大血通、活血藤、血灌肠、血木通、血苞 红花:红蓝花

胡椒:古月、玉椒

胡荽:香菜、芫荽、园荽、胡随

虎杖:斑庄根、活血龙、川筋龙、舒筋龙

虎耳草:石荷叶、金丝荷叶

花椒:蜀椒、红椒、川椒

花蕊石:花乳石

华山参:热参

槐花:槐米

槐角:槐实、槐豆、天豆、槐子、槐连灯、九连灯

黄柏:黄檗、川柏、柏皮

黄精:太阳草、黄芝、鸡头参、野仙姜、笔管菜

黄连:鸡爪连、鹰爪连、味连、雅连、川连、云连、凤尾连、古勇连 黄芪:黄耆、绵芪、箭芪

黄芩:腐肠、片芩、子芩、宿芩、枯芩、条芩

黄药子:黄独、红药子

火麻仁:麻种、麻子仁、大麻仁、大麻子

J

鸡骨草:黄头草、相思子、红母鸡草

鸡冠花:鸡公花

鸡内金:鸡肫皮、鸡黄皮、鸡舭胚

鸡血藤:鸡血葩、红藤、鸡血仝

积雪草:落得打、崩大碗

急性子:金凤子、凤仙花子

夹竹桃:柳叶桃

僵蚕:天虫、僵虫

椒目:花椒子

绞股蓝:青叶胆、青鱼胆

接骨木:顺筋枝、续骨木

桔梗:包袱花、炮仗花、明叶菜、三叶菜

金沸草:旋覆梗、黄花草

金钱草:过路黄、对座草

金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银花、禹花、忍冬花 金樱子:刺梨子

金果榄:青牛胆

锦灯笼:酸浆、红姑娘

荆芥:假苏

橘络:橘丝、橘筋

菊花:黄华、金蕊、延寿客

九香虫:臭屁虫

K

诃子:诃黎勒、嗬子

苦楝皮:楝根皮

款冬花:艾冬花、九九花

L

老鹳草:五叶草

莱菔子:萝卜子

连钱草:金钱草、遍地香

莲子心:莲蕊

灵芝:瑞草、仙草、长寿草、紫芝、赤芝 凌霄花:紫葳

刘寄奴:阴行草、铃茵陈

龙齿:龙牙

龙葵:苦葵、天茄子

龙眼肉:桂圆、益智果、元肉

芦根:苇根

芦荟:奴会、纳会

炉甘石:飞甘石

鹿茸:九女春、血茸、黄茸、青茸、关茸、南茸 鹿衔草:破血丹、金牛草、鹿安茶、鹿蹄草 路路通:九孔子、枫果、枫树球、枫香果 罗汉果:拉汗果

络石藤:爬山山虎、石盘藤

M

蔓荆子:万金子、京子、荆子、蔓荆实

马勃:灰菇

天仙藤的功效与作用
天仙藤别名 第四篇

天仙藤的功效与作用:天仙藤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茎叶,天仙藤别名都淋藤、三百两银、兜铃苗、马兜铃藤、青木香藤、长痧藤、香藤、臭拉秧子、痒辣菜,天仙藤有行气活血、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天仙藤主治胃痛、疝气

天仙藤的功效:
天仙藤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茎叶,天仙藤别名都淋藤、三百两银、兜铃苗、马兜铃藤、青木香藤、长痧藤、香藤、臭拉秧子、痒辣菜,天仙藤有行气活血、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天仙藤主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蛇虫咬伤,体虚者慎服天仙藤,气血虚者禁用天仙藤。
别名:都淋藤、三百两银、兜铃苗、马兜铃藤、青木香藤、长痧藤、香藤、臭拉秧子、痒辣菜。
性味:苦;温
归经:肝;脾;肾经
功效:行气活血;利水消肿;解毒。
主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天仙藤的功效与作用。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来源:天仙藤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茎叶。

天仙藤的作用:
天仙藤行气化湿,活血止痛,天仙藤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
1、天仙藤治产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气腹痛:天仙藤五两。炒焦,为细末。每服二钱。腹痛,炒生姜、小便和酒调下;血气,温酒调服。天仙藤的功效与作用。(<普济方>天仙藤散)
2、天仙藤治毒蛇毒虫咬伤,痔疮肿痛:天仙藤鲜品捣烂敷患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3、天仙藤治疝气作痛:天仙藤一两,好酒一碗,煮至半碗服之。(<孙天仁集效方>)
4、天仙藤治乳腺炎:鲜天仙藤适量。揉软外敷,每日换药一次。(<江西草药>)
5、天仙藤治癥瘕积聚及奔豚疝气:天仙藤一两(炒),乳香、没药、玄胡索(醋炒)、吴萸、干姜各二钱,小茴香五钱。共为末,每服三钱,好酒调服。(<本草汇言>)
6、天仙藤治痰注臂痛:天仙藤、羌活、白术、白芷梢各三钱;片姜黄六钱,半夏(制)半两。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间下千金五苓丸。(<仁斋直指方>天仙散)
7、天仙藤治妇人有水气而成胎,以致两腿足浮肿: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软白者、辣者,良)各五分。为末,上每服五钱,生姜、木瓜、苏叶各三片,水煎,日三服。(<妇人良方>天仙藤散)

天仙藤用药禁忌:
体虚者慎服天仙藤,气血虚者禁用天仙藤。

中药香附的功效与作用
天仙藤别名 第五篇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香附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的功效,内服:煎汤,7。5-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生用解表止痛,醋炒消积止痛,酒炒通络止痛,炒炭止血;凡气虚无滞、阴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
香附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的功效,内服:煎汤,7。5-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生用解表止痛,醋炒消积止痛,酒炒通络止痛,炒炭止血;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香附主治胁肋胀痛;乳房胀育;疝气疼痛;脘腹胀痛,
调经止痛:香附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王好古称之为妇人之仙药。
理气解郁:香附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凡胁肋脘腹胀痛者,可与柴胡、郁金、延胡索、白芍等配伍,以疏肝理气止痛;凡肝气郁滞,经行愆期者,可与当归、川芎、熟地等配伍;凡血热瘀阻,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者,可与赤芍、牡丹皮、益母草、当归等到同用,以加强活血调经止痛之功;勿使香附接触铁器。中药香附的功效与作用

香附的食用方法:
内服:煎汤,7。5-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生用解表止痛,醋炒消积止痛,酒炒通络止痛,炒炭止血;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香附汤
主治:怒伤胁痛。
组成:香附 川芎 当归 柴胡 青皮
用法:水煎服。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

香附丹
主治:小儿牙齿不长。
方剂别名:蟾蜍丸、香附丸
组成:大香附(刮去皮) 沉香各30克 槟榔 雄鼠粪(烧) 蟾蜍(烧)各15克
用法:捣罗为末,羊髓120克煮烂,和成膏,为丸如黍米大。麝香汤送下10粒。
来源:<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
附注:蟾蜍丸、香附丸(<普济方>卷三六六)。

香附散
主治:子气。妊娠三月之后,两足至腿膝渐肿,行步艰辛,喘闷,食欲不振,似水气状,甚或脚措间有黄水出。
异名: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
组成:天仙藤(洗,略炒) 香附子(炒) 陈皮 甘草 乌药
用法:上药等分,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350毫升,加生姜3片,木瓜3片,紫苏3叶,同煎至250毫升,放温澄清,空腹时服,一日三次。小便利,气脉通,体轻,肿渐消。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

香附膏
功效:耳中疼痛。
组成:附子2枚(去皮脐,生用),菖蒲半两,矾石(烧枯)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麝香(研)2钱,蓖麻子60粒(去皮)。
用法:上先将附子、菖蒲、矾石为细末,次将蓖麻、杏仁为膏,次研麝香,同拌匀,丸如枣核大,以蜡裹,用大针穿透,塞于耳中,每日2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

香附茶
功效:理气开郁,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小腹胀满疼痛;妇女经前胁肋胀痛或脘膈痞闷。
组成:香附200克。
制法:香附经醋炒后,研末备用。每次取10-15克,用纱布包,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泡闷15分钟后代茶饮。每日1-2包。
宜忌:凡阴虚血热或肺脾气虚者忌用。

香附粥
功效:舒肝解郁,调经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作痛,脘腹胀满,纳差食少,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
材料:香附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香附择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煮至粥熟后,白糖调味服食,每日1剂,连续3-5天。

香附疏肝散
功效:疏肝行气,和血止痛,主治肝郁血滞,疼痛。
组成:陈皮 醋炒 、柴胡各6g,川芎、香附、枳壳 麸炒 、芍药各4。5g,甘草 炙 1。 5g。
用法: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
出自:<景岳全书>

香附根酒
主治:胸肋胀痛,脘痛疼痛,食欲不振,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心中郁闷。
配方:香附根60克。
制法:将香附根洗净切碎,用水、白酒各250克,浸泡3-5日,去渣。
用法:频频饮之,不拘时候。
来源:<中国医学大辞典>

香附芡实粥
功效:香附有理气解郁的作用,芡实有补肾益精的作用,此粥具有疏肝理气、固摄乳汁的作用,可用于防治产后肝气郁滞、乳汁自出。
材料:香附10克,芡实15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
1、芡实捣碎;粳米淘洗干净。
2、将香附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去渣,加入芡实、粳米煮粥,待粥熟时,加入白糖调味即成。

香附桃仁粥
功效:行气、活血、通经。
材料:桃仁15克;香附30克;粳米50克;红糖30克。
做法:香附水煎取液;桃仁捣烂加水浸泡研汁去渣与粳米、香附煎液、红糖同入砂锅加水过量用文火煮成稀薄粥。
用法:温热食用,每日2次,连服数日。

没药的功效与作用
天仙藤别名 第六篇

没药的功效与作用:没药又名末药。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等功效。主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目赤肿痛。配乳香,活血散瘀、行气舒筋;配穿山甲,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没药的功效与作用。配血竭

没药的功效:
没药又名末药。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等功效。主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目赤肿痛。配乳香,活血散瘀、行气舒筋;配穿山甲,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配血竭,活血散瘀、止痛。配雄黄,消肿生肌、燥湿解毒。没药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的干燥树脂,别名:末药、明没药、没药,末药,制没药,炙没药,醋炒没药,生没药,生明没药。没药的功效与作用

没药的作用:
1、没药配伍五灵脂、香附 没药活血止痛,五灵脂活血化淤、止血止痛,
2、没药配伍红花 没药活血止痛,红花活血祛淤通经.二者合用,有活血、祛淤、通经、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疗血淤所致之心腹疼痛、痛经、产后淤阻腹痛及跌打损伤之淤滞疼痛.
3、没药配伍延胡索 没药活血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而行气.二者伍用,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疗血淤气滞之脘腹疼痛、痛经等症.
4、没药治疗妇人月水不通:没药半两,硇砂半两,干漆半两(捣碎,炒令烟出),桂心一两,芫花半两(醋拌一宿,炒干),狗胆二枚(干者),水银三分(入少枣肉,研令星尽).上药,捣罗为末,以枣肉和丸,如绿豆大.每於食前,以温醋汤下十丸.(<太平圣惠方>没药丸)
5、没药治疗一切心肚疼痛,不可忍者:没药、乳香各三钱,穿山甲(炙)五钱,木鳖子四钱.上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酒大半盏,同煎温服,不计时候.(<宣明论方>没药散)
6、没药治疗产后血晕,语言颠倒,健忘失志:没药、血竭等分.细研为末,产后用童子小便与温酒各半盏,煎一二沸,调下二钱,良久再服,其恶血自下.(<伤寒保命集>夺命散)
7、没药治疗血灌瞳人、外障疼痛:没药二两、麒麟竭一两、大黄一两半、芒硝一两半.上捣罗为末,令细.食后热茶调下一钱.(<眼科龙木论>没药散)
8、没药抗菌作用 没药的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抗菌作用可能与所含丁香油酚有关.
9、没药降血脂作用 含油树脂部分对饲氢化植物油造成的雄兔高胆固醇血症,有降低血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并能防止斑块形成.
10、没药其他作用 没药(一般用酊剂)有某些局部刺激作用,可用于口腔洗剂中,也可用于胃肠无力时以兴奋肠蠕动.没药尚能使家兔体重有所减轻.
注意:孕妇忌服没药。<本草经疏>:凡骨节痛与夫胸腹胁肋痛,非瘀血停留而因于血虚者不宜用。产后恶露去多,腹中虚痛者不宜用。痈疽已溃不宜用。目赤肤翳非血热甚者不宜用没药。不良反应:过敏,周身不适、面部潮红、全身皮疹、瘙痒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711169.html

    上一篇:感慨自己的句子

    下一篇:和平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