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读庄子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谈白居易处世方式
白居易读庄子 第一篇

谈 白居易处世方式

焦尤杰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 , 河南 焦作 4 5 4 0 0 0 )

摘 要:白居 易居中的处世方式源于《 论语》, 处下、 顺其自然的处世方式则受《 老子》 、 《 庄子》 的影响, 居

中、 处下、 顺其 自然的处世方式是白居易经历人生风雨后被迫作 出的选择, 也是白居易精通儒道经典的反映,

这种处世方式实现了白居易生存与发展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白居易;处世方式

长庆元年( 8 2 1 ) 进士考试 , 钱徽、 杨汝士为考

, 考前, 段文昌、 李绅向考官举荐他人, 榜出, 被

荐者皆不第。考中者有杨汝士的弟弟, 李宗闵

女婿。文昌、 李绅面奏穆宗, 言考官徇私, 李德

、 元稹助势帮腔, 牛李两党针锋相对 , 穆宗命 白

易等复试 , 居易上书穆宗, 言复试时间和考试方

与前试均不同, 以复试为准恐也难公平, “ 倘陛

垂仁察之心, 降特达之命, 明示瑕病, 以表无私,

全身名, 以存大体。如此则进士等知非而愧耻,

父兄等感激而戴恩。至于有司, 敢不惩革? ” „

《 论重考试进士事宜状》 ) 白居易一方面维护牛

利益, 希望皇帝能法外施恩, 从宽处理, 一方面

照顾李党, 淘汰包括李宗闵的女婿在内的十人,

钱徽、 杨汝士、 李宗闵被贬。党争激烈是中唐政

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 牛李党争纷纭排陷, 达四

余年, 贯穿居易政治生涯始终, 居易在牛李党争

, 如何站队, 关系到他的生命, 居易依违牛、 李之

, 居中不偏。

居易仕宦四十余年, 历官十几任。官场 险,

云变幻, 做官伊始, 居易就有归隐念头, 但居易

不想做“ 小隐”, 也不想做“ 大隐” , 因为“ 大隐”

朝市, 朝市太喧嚣, “ 小隐”隐丘樊, 丘樊太萧

。白居易选择了“ 中隐” , “ 中隐” 其实就是介于

大隐” 和“ 小隐” 之间的一种隐居方式, 这种隐居

式无大隐小隐的弊端, 有大隐小隐的优点: “ 不

作中隐, 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 非忙亦非

闲。唯此中隐士, 致身吉且安。 ” ( 《 中隐》 ) 白居易

在解决出处问题上也不走极端, 居中守正。

朋友交情有深有浅, 关系浅便有隔阂, 难以无

拘无束的交往, 关系太深, 易为朋友所累, 自居易

在对待朋友上, 能够把握度, 做到深浅适度, 亲疏

得当, 既能够充分享受朋友之问的友谊, 又不为朋

友所伤, 居中保和, 止于适可。叶梦得在《 避暑鲸

话》 中称赞自居易处世交友: “白乐天与杨虞卿为

姻家而不累于虞卿; 与元稹、 牛僧孺相厚善, 而不

党于元稹、 僧孺; 为裴晋公所爱重, 而不因晋公而

进; 李文饶素不乐, 而不为文饶所深害。处世者如

是人, 亦足矣。 ” _ 2

居中的处世方式常见于居易的诗篇:

且得身安泰, 从他世险艰。但休争要路, 不必

入深山。( 《 幽居早秋闲咏》 )

巢许终身稳, 萧曹到老忙。千年落公便, 进退

处中央。( 《奉和裴令公 新成 午桥庄绿野堂即

事》 )

白居易甚至把居中的处世方式当成 自己的人

生经验, 传授给子孙, 想让他们也采用之。会昌元

年( 8 4 1 ) , 白居易七十高龄, 总结一生处世方式,

训诫子弟: 吾观器用中, 剑锐锋 多伤。吾观形骸

内, 骨劲齿先亡。寄言处世者, 不可苦刚强。龟性

愚且善, 鸠心钝无恶。人贱拾支床, 鹘欺擒暖脚。

寄言立身者, 不得全柔弱。彼固罹祸难, 此未免忧

患。于何保终吉, 强弱刚柔间。

[ 收稿日期]2 0 1 3 —0 1 —2 0

[ 作者简介]焦尤杰( 1 9 7 2一) , 男, 硕士研究生, 讲师。研究方向:O 居易把立身处世分为刚和柔 , 太刚太柔都不

利于立身处世, 立身处世的要义是居中, 不能偏执【白居易读庄子】

端, 居中也就是强弱刚柔间。白居易居中的处

世方式主要来源于儒家经典, 在孔子的心里, 中庸

是最高的道德。“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亦乎

6 4 ( 《 论语》 ) 孔子对中庸也做了解释: “ 子贡问:

‘ 师与商也孰贤? ’ 子日: ‘ 师也过, 商也不及。 ’ 日: ‘ 然则师愈与? ’ 子 日: ‘ 过犹不及。 ” “ 1 1 4在孔 子看来, 为人处世、 解决矛盾不应该走极端, 应对

对立的两端进行折 中调和。《 庄子》 对 白居易居

中的处世方式也有影响。“ 庄子行于山中, 见大

木, 枝叶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

日: ‘ 无所可用。 ’ 庄子日: ‘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

年夫! ’ 出于山, 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 命竖子

杀雁而烹之。竖子请 日: ‘ 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

鸣, 请奚杀? ’ 主人日: ‘ 杀不能鸣者。 ’ 明日, 弟子 问于庄子日: ‘ 昨 日山中之木, 以不材得以终其天

年; 今主人之雁 , 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 庄子笑

日: ‘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问。 ” ( 《 庄子 ·山

木》 ) 养病未能辞薄俸, 忘名何必入深山。与君别

有相知分, 同置身于木雁间。( 《 咏怀寄皇甫朗

之》 )

白居易居中处世方式是儒道共同作用的结 中国古代文学。

果, 所以白居易坦言: “ 上遵周~ U , J l I , 旁鉴老庄言。 不唯鞭其后, 亦要轭其先。 ”( 《 遇物感兴因示子

弟》 ) 在处世方式上, 老子好像 比孔子做的更谦

卑、 更低调, 孑 L 子尚居中, 老子喜处下。世间万事

万物总存在对立和矛盾, 阴阳矛盾之间相生相克,

老子喜欢强调矛盾中阴的一面, 以阴为贵, 阴胜于

阳。在老子看来 , 世间万物, 惟处下才能居上, 惟

至柔才能至坚, 处下顺应天理、 符合大道, 是最好

的处世方式 , 人当效之, 《 老子》 有这样的句子: 上 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近

于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

王。知其雄, 守其雌。天下之至柔 , 驰骋天下之至

坚。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5 ] 白居易深受老

子影响, 常认为上、 刚、 才给人带来祸患, 而下、 柔、 不才多给人带来幸福、 快乐, 因此 , 处下、 守弱、 不 才就成了白居易处世的另一方式: 铁马因疲退, 铅

刀以钝全。( 《 喜老自嘲》 ) 虫全性命缘无毒, 木尽

天年为不才。( 《 闲卧有所思》 )

不管居中的处世方式, 还是处下的处世方式,

都是 白居易主动地、 有意地做出的选择, 而有时,

甚至是更多的时候, 白居易不去选择居中还是处

下, 而是顺应时事、 听凭命运, 顺其 自然, 随处而

安。顺其 自然就是顺应、 顺从世间万事万物, 不去

人为地破坏它、 雕琢它。“ 其” 指世间万事万物,

“自然” 就是( 万物) 本来的、 固有的样子。在白居

易的诗歌中, 自居易常常把顺其 自然表述为“ 任

运” 、 “ 委顺” 、 “ 任化” 、 “ 委心” 等。我无奈命何, 委顺以待终。( 《 达理》 ) 荣销枯去无非命, 壮尽衰

来亦是常。已共身心要约定, 穷通生死不惊忙。

( 《 遣怀》 ) 行藏与通塞, 一切任陶钧。( 《 江南谪

居》 ) 顺其 自然是老庄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 老子》 说: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 庄子》 说: “ 安时处顺, 哀乐不能人也。 ” 【 4 ] 1 o 3 ( 庄 子》 中很多脍炙人 口的小故事像庖丁解牛、 伯乐

治马、 鲁王养鸟等, 都是告诉人们应该顺其自然,

不违理、 不悖天, 安时处顺、 委运任化。白居易顺

应 自然的处世方式源于老庄。

白居易父亲自季庚 , 天宝末明经出身。祖父

白锺, 年十七, 明经及第。外祖父陈润也是明经出

身, 白居易本人“ 科第出身, 以及终身未曾脱离官

场的仕途经历, 决定自居易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

为其思想主干的。 ” J ‘ ‘ 唐初确定的崇奉道教的政

策, 是有唐一代的基本国策。 ” „在大环境的影响 下, 白居易不仅精通儒学, 对道教经典也很熟悉,

阅读道教经典《 老子》 、 《 庄子》 称为白居易生活、 学习、 休闲一个重要方面:

逍遥无所为, 时窥五千言。( 《 养拙》 )

不开庄老卷, 欲与何人言。( 《 早春》 )

为寻庄子知归处, 认得无何是本乡。( 《 读庄

子》 )

玄元皇帝著遗文, 乌角先生仰后尘。金玉满

堂非己物, 子孙委蜕是他人。( 《 读道德经》 ) 五千 言里教知足, 三百篇中劝式微。( 《 留别微之》 ) 白居易精通儒道, 不守一说, 杂糅二者, 取其

精华 , 其处世方式源于儒道经典就不足为奇。

【白居易读庄子】

居中、 处下、 顺其 自然的处世方式是白居易经

历人生风雨后理性思索的最终结果。四十岁以前

白居易已完成人生的种种辉煌: 科场上, “ 十年之

间, 三登科第” ( 《 与元九书》 ) 官场上, 三十七岁拜 受左拾遗 , 依前充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专掌“ 拜免 将相, 号令征伐” 重要制、 诏的草拟; 文场上, 三 十五岁完成的《 长恨歌》 妇孺皆知; 情场上, 三十 七岁娶靖恭杨家女为妻, 姻亲大树可依。居易早

岁“ 昼课赋, 夜课书, 间又课诗, 不遑寝息矣。 ” ( 《 与元九书》) 成年“ 苦乏衣食资, 远为江海游。 ” ( 《 将之饶州江浦夜泊》 ) 人仕后“ 一为趋走吏, 尘 土不开颜。 ” ( 《 周至县北楼望山》 ) 要么为衣食所 困、 要么为贱职所拘, 对处世方式似不在意, 宪宗 即位, 勤勉政事, 削平藩镇, 为中兴之主, 居易正值 盛年, 又逢英主, 被非次擢拔, 感激之至“ 臣本乡 里竖儒, 府县走吏, 委心泥滓, 绝望烟霄。岂意圣 慈, 擢居近职, 每宴饫无不先及, 每庆赐无不先沾, 中厩之马代其劳, 内厨之膳给其食。朝惭夕惕, 已 逾半年, 尘旷渐深, 忧愧弥剧。未伸微效, 又擢清

班。 ” ( 《 初授拾遗献书》 ) 此情此景的促使下, 居易 便无居中、 处下、 顺其自然的耐心和气度, 显傲骨, 露锋芒, 指谪时弊, 抨击权奸, 小则上封, 大则廷

诤,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写出《 新乐府》 、 《 秦中 吟》 等讽喻诗, 结果树敌太多, 导致政敌诽谤陷 害, 酿成江州之贬。

江州贬后, 白居易痛定思痛, 对四十岁以前的

处世方式进行回顾和总结, 反省和批判自己的处

世方式而决心痛改前非:

三十气太壮, 胸中多是非。( 《白云期》 )

宦途 自此心长别, 世事从今口不言。( 《 重题

之五》 )

多知非景福, 少语是元亨。晦即全身药, 明为

伐性兵。( 《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

五十韵》 )

胸中曾贮匡时策, 怀袖犹残谏猎书。从此万

缘都罢落, 欲携妻子买山居。( 《 端居咏怀》 ) 早岁颇有烟霞志, 岁晚深谙世俗情。( 《 重

题》 )

生活在世界上, 一个人解决和别人、 社会、 自 然界矛盾的方式, 称为处世方式, 处世方式一旦在 人的成长过程中形成, 便成为一种比较稳固的、 定 型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没有特殊的原因, 不会发生 显著变化。白居易三十七岁任左拾遗、 翰林学士

时的处世方式, 是当时主客观各种条件组合所促

成的一时的处世方式, 随着贬官的打击, 白居易这 种处世方式便很快消失。居易遭受打击, 他深深

9 2

意识到, 所处的社会现实, 不允许选择 自己喜欢的 处世方式, 选择居中、 处下、 顺其 自然的处世方式 是被迫作出的, 是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催生出来

的。中唐时代不像盛唐, 文人可以呈露风格、 彰显 个性, 在一个风崩离析、 太平无像的时代, 作家只 能韬光养晦, 收敛个性, 糊涂处世、 低调做人。对 白居易来说, 抛弃旧的处世方式, 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情, 我们从《 重题之五》 和《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 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可以看出, 在这种处世 方式舍旧更新的过程中, 白居易心里的苦涩、 苍 凉、 悲哀和无奈。从此 , 白居易便选择了居中、 处 下、 顺其 自然的处世方法, 这种处世方式最终变成 白居易一生的坚持。四十岁以前是白居易处世方

式尝试期和变化期, 闲居渭村、 贬职江州、 忠州主 政是白居易处世方式的反思期和修正期, 此后到

生命结束是白居易处世方式的巩固期和稳定期。

对白居易来说, 人生目标一是生存, 二是发展。白 居易元和十五年( 8 2 0 ) 自忠州返回长安到会昌六

年( 8 4 6 ) 去世, 二十六年的时间里, 居易的同事和 好友被杀的有王涯、 舒元舆、 贾觫、 郭行馀、 李绛 等。被贬的有杨嗣复、 杨汉公、 刘禹锡、 钱徽、 杨汝 士、 李宗闵、 牛僧孺、 吴士矩、 李德裕、 王彦威、 王 镒、 温造、 李绅、 李玉、 独狐朗、 李景俭等, 被罚俸的 有冯宿、 杨嗣复、 李建、 韩皋等。白居易在“ 是非 排陷, 朝升暮黜” ( 旧唐书白居易传) 的时代, 二三 十年时间里, 不仅没有受到伤害, 甚至连罚俸的处 分都没有受到过, 其政治生活一直都是安稳的、 向

上的, 虽“ 五度弃官” , ( 《 醉中得上都亲友书咏而

美文赏读七:孔子、庄子
白居易读庄子 第二篇

光明中学高一语文集体学案 美文赏读七:孔子、庄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大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适用话题

第 1 页 共 8 页

【白居易读庄子】

光明中学高一语文集体学案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人物事略

涸辙之鲋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的小官,但不久他就辞了,从此再未做过官。有一次,庄周家里没有了吃的,就去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说:"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说:"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射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日:‘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日:'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淮水之钓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愿以境内累矣(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己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己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为了留下骨骸显示尊贵而死去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生而曳尾涂中(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 ‘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鸱得腐鼠 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材与非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能鸣者。"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庄周梦蝶 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

第 2 页 共 8 页

光明中学高一语文集体学案 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庄子说这就叫物化。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鼓盆而歌 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l打算用很多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弟子说:"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名家点评

(汉)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唐)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宋)王安石: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明)徐渭: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清)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素材运用

话题1:自我认识和他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视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肯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人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

第 3 页 共 8 页

光明中学高一语文集体学案

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节选)

话题2:换一种角度

材料加工:

偶翻《庄子》,看到了这样一行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由庄子看来,在一个几乎没水的地方,两条鱼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湿气和水泡,与其这样,不如各自游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却。

其实,庄子错了,他忽略了鱼的处境,既然是泉己干涸,鱼相处于陆,那么它们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又如何能够各自游走到大江大湖呢?而即使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地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

“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所以更多的人们仅记住了庄子蕴意"相濡以沫"中相互依靠、相互偶依的内涵,而宁愿忘却那句"相忘于江湖"。

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过程,因为不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绵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夏日黄昏》节选)

话题3:魅力

材料加工:

庄周先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可爱的人物,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尽的人格魅力。很难用一种中规中矩的评价来概括他的一生,我们未尝不可说,庄周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逻辑学家,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一切,都不足以窥见他生前的点点滴滴。他本人也自命不凡,在他眼底下,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叽叽喳喳、跳跃扑腾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如争吵不休的猴子。读读他笔下大鹏和小鸟的比喻,河伯与海神的对话,以及井底之蛙的设喻,便可见他的胸襟。(《忙里偷闲读庄子》节选)

话题4: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人世中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烟和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犹如四面八方的风笼罩着这个烟雾交错的世界。立于天地间,谁能够脱离红尘的牵绊,谁能抛开一切俗念?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来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己把他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情和认知》节选)【白居易读庄子】

话题5:买镜

材料加工:

第 4 页 共 8 页

光明中学高一语文集体学案 (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明月为镜,昭然我心》节选) (二)心有明镜,活得超然。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足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心有明镜》节选)

话题6:人文素养与发展

材料加工: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 ——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苹。(2004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精神的伊甸园》节选)

成品展示

鹓雏与鸱

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辞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

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用剩下的钱去买了些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想着他的好朋友惠施。

他一想起惠施,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但是,此刻的惠施呢?他在做魏国的宰相。魏国和宋国还有好几天的路程。庄周不再回他的陋巷去了,他带着两袖子的干粮,提起一个骷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

——“一位提着一个骷髅的疯子!”

——“一位不吃面饼,只嚼麻屑的骗子!”

庄周走一路,便引起一路惊怪的风声。有些人椰榆他,但他只觉得无知的人终是可爱。人问他是谁,他也不隐蔽他的名姓,因为他是素来不做这样匿名的勾当的。人问他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便说要到大梁去,去见梁国的宰相惠施。

不知道庄周名声的人,只当他在说疯话。知道庄周名声的人,只当他是诳人的骗子。堂堂乎天下的大人物庄周,连宰相也不肯做的人,岂肯做这些欺人惑俗的事?他这个浪游的乞丐到底想讨些什么?想讨人的极端的厌恶罢了!假人!假人!别有所求的骗子!

风声愈张愈大,人还没有走到大梁,风声早走到惠施的耳朵里了。

“哼,奇怪,老庄这一来,是想夺我的宰相了!管他是真是假,总要先提防。”

梁国的宰相惠施一听了庄周来的风声,在他心里便这么盘算了一下。凡事要先发制人,要乘着他未见国王之前,先办他一个妖言惑众的罪名,捉拿这个庄骗子。

可怜饥渴着友情,饥渴着人滋味的庄周,一边嚼麻屑,一边走长路,人还没有走到大梁,惠施早搜拿了他三天三夜了。他才抵大梁城,便被人逮着,送到惠施的面前。

第 5 页 共 8 页

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创作的不同
白居易读庄子 第三篇

一、白居易前后期诗风对比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两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这两类诗其实也是他前后期作品的代表。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大异,也就是说白居易晚期诗风较之前期发生了巨大改变。

他的前期作品为劳动人民的痛苦而呼吁,同时对于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予以谴责。其诗歌目的只有一个,即“补察时政”。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众疾苦的讽喻诗。但晚期他把写作重点转移到身边琐事上,写下了大量吟咏个人闲适情怀,甚至表现自己沉缅酒色的诗作。其时之诗多“称心而出,随笔抒写”,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浅之又浅、俗之又俗。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他在青年时代刻苦读书,终于靠科举走上仕途。元和三年与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这一时期是他政治热情最高时,“有翎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讽喻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也正因为此,他招来权贵的仇恨、皇帝的疏远,几经贬谪。元和六年,因母丧而回乡守制,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生活环境的改变,使白居易有余暇对往昔的作为和整个人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他心中早就存在着的佛老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元和十年,因为所谓的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次被贬让他痛彻心扉,并成为他诗风明显转变的契机。他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从元和十三年起,他开始平步青云,节节高升。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

二、晚期诗风形成与时代的关系

要谈白居易晚期诗风的形成,必须要联系当时的整个时代。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日见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各霸一方。宦官掌握禁军大权,无恶不作。统治阶级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加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我们知道,白居易本是希望通过讽谏来改革弊政的,但无论是谏书还是谏诗,都不仅不能奏效,反而招来罪责。他的寄希望于皇帝纳谏以革弊政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幻灭了。白居易的诗歌讽喻说夭折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淡泊平和、闲逸悠然情调的闲适诗。这就是白居易晚期诗风的代表作了。

三、白居易的士大夫情结

白居易出身于地主阶级,而后服务于封建统治者。其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衷心是无庸质疑的。他在做谏官时确实颇为刚直,可谓“谏纸盈箱”。而等到元和六年四月以后他不再做谏官,他的讽喻诗就减少下来。推究原因,大约是因为讽喻诗只是变象的一种谏书,他既然不做谏官,讽喻诗也就可写可不写了。可见他只是对统治阶级负责,并不是真正地为人民负责。而且他身上本身就有士大夫情结,那就是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具有各种各样的闲情雅致和因袭的审美情趣,同时又从时代的演进中学会一种可进可退、从容机智的人生哲学。不论是身处逆境,抑或身处顺境,他始终以“适”作为向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以“适”调整心理平衡。这种精神追求在他放弃早期政治理想时更显突出,于是“闲适诗”充斥其晚期创作。

长庆元年以后,他官运日益亨通,地主阶级的庸俗满足感越来越强烈,与早年那个“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的白谏官简直判若两人,他再也不讳言自己的世俗,并视之为理所当然。

他晚年的诗中,差不多处处提到高官厚禄的满足与得意。他沉酒于酒色之中,万事不关心,惟逸乐是寻。经常出现在他诗中的是一种满足和炫耀的情绪。有多少钱,有什么妓妾,拿这些对比其早年“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的讽喻诗,真让人怀疑此白非彼白了!这与他晚年崇信佛老有密切联系,但更可见出他具有地主阶级的封建腐朽人生观,庸俗且自私。这可能跟他晚年在杭州、苏州、洛阳等几个当时的商业大都市长期做官,而且所到之处,寻欢作乐不无关系。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说“元轻白俗”,是非常中肯的。在白居易的晚年,他果真俗得彻底。

四、白居肠人生信仰的转变

唐代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时代,儒释道三教可以并行不悖,白居易这位诗界的“广大教化主”就是三教融合的典型。他在早年无疑是孺家教义的奉行者,他积极人世,关注民情,确有“达则兼济天下”之心。但人人晚年,所经世事沧桑,人生变化无常,他的信仰发生变化,由孺者蜕变为一位居士,一位道家门人,实为明哲保身之举。当然这种变化也可被他粉饰为儒家的处世之道—“穷则独善其身”,但他的身上确实被打下了佛老的深深烙印。

1.白居易的道缘

白居易在青年时代过着顺沛流离的生活,贫穷不仅使他接近人民,而且导致他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所以在前期,他对神仙道教的宜传持怀疑态度,就此他写下《海漫漫》、《梦仙》等“戒求仙”诗;同时他也创作了《读(老子>》及《读<庄子)》来对老庄进行质疑。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一信仰坚持到底。由于仕途的坎坷,他对道家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就是在其被贬江州,开始“独善其身”之后,他不仅“面上灭除优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而且开始从道家的殿堂寻找安慰良方。

他认真研读老庄道经,与道士结交,也常到道教名山名观里去体验闲适的生活,写了不少感悟诗。他甚至还亲身体验道教的服食方术,写下《早服云母散》。让人意外的事,在《梦仙》中他对服食云母散的道士抱讥笑态度,在晚年竟转变为对这些“修炼之士”的羡慕之情。我们还可以从众多虽没直接提到但言语中饱含道家思想—“知足保和”、“无为”的诗句中窥见白居易的祟道之心。

2.白居易的佛缘

较之白与道教的关系,应该说佛教对其影响更是巨大。他与之在接触时间、范围、深度和最后的归依方面,佛教无疑排行第一。白居易躲过了不少仕途风险,说到底大部分都是他的这种处世哲学起的作用。

白居易的人生典范是《维摩请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游戏人间,享尽富贵,但他又谙熟禅理,以世间为出世间,是大乘佛教在家信徒的理想形象。白居易以此为榜样,他礼佛、敬僧、习经、参禅,而又始终热衷于世俗的生活享受,并在诗文中大肆宜传。

白居易的佛教思想完全是一团大杂烩,他早年习南宗禅,在洛阳时结交的惟宽,在江州时结交的智常,都出于马祖道一的门下。晚年结交的和尚也多为南宗弟子。然而他又大肆宜扬西方净土思想,讲渐修、净心和禅定,都不符合南宗教义。除此之外,他也接受了律宗的思想,晚年常常吃斋、持戒,试图断绝一切人间杂念。【白居易读庄子】

其实白居易早年这种佛教思想就已经隐藏在他的内心深处,佛家的无竞争、消烦恼、求解脱的思想对他深有影响。虽然他在早年因为政治的需要,写了类似《策林》—《议释教》的反佛诗,但与此同时他也作了一些真正表现他对佛家思想态度的诗歌。《初除户曹喜而言志》以及《白发》就是他早年所作的这类诗的代表。他在三十多岁时就曾云:“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客路感秋寄明淮上人》),向禅师讨教除烦恼之方。特别在其丧母丧女之后,白诗中屡屡可见以佛说澄净心性的解脱语。

晚年,他在总结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之后得出以后决定奉行的人生哲学,写下《不二门》:“……亦曾登玉陛,举错多纸漏,至今金阅籍,名姓独遗漏。……坐春老病通,须得医王救,唯有不二门,其间无夭寿。”由于仕途挫折让他心力交瘁,他终于感悟佛理,确实按照“不二门”达到了无僧无爱的境界。可谓“外貌虽寂寞,中怀颇冲融”,事实上他人虽在官场,已不过问官场上的事了,过着“仕隐”生活。

他爱香山寺的清幽,又和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他把元稹死后留给自己的价值六七十万的礼物用在重修香山寺上,还希望来生在此山为僧:“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人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

可以说他信佛越深,感情越无波动,对一切是非善恶无思无知,无见无问。试问到了无所爱僧的地步,他还会有早年动人心魄之诗吗?有的也只能是写身边琐事的闲适之诗了。

五、白居肠闲适诗的影晌

白居易晚期的闲适诗同他早期的讽喻诗一样对后代影响巨大,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境悄趣屡展被人称道。如《采莲曲》、《杭州春望》都是闲适诗中的佳作。但在他更多的闲适诗中,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贪图享乐的思想,以及归趋佛老的生活态度是不值得提倡的。然而正是这种思想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深远。如宋人就多羡慕白居易的闲适之道,将其易形咏于诗的那种闲情逸乐移人词中。单以东坡词为例,有案可查的与歌妓、酒筵有关的词就有《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玉楼春•次马中玉韵)、(戚氏)(玉龟山)等等数十朗之多。凡此种种,都展示了白居易及其闲适诗的影响。

“白居易早年的积极从政,原想和杜甫一样”,“走儒家‟仁政„的老路。后来碰了几个钉子,只好祭起老子‟知足不辱„的法宝,置身闲散”,“以求适应当时朋党斗争的复杂政治环境”。“他中年以后的炼服丹药,晚年的归心梵乘,都是这二重性思想斗争暂时妥协的结果,可以说他到死都在矛盾徘徊中过生活的。”他还总结道:“白居易的思想和性格:从政方面,出于儒家的‟政为不忍之寄„的观点;生活方面,近于道家的放任自然;修养方面,早岁炼丹,晚年参禅,幻灭后只好醉吟自遣了。”他最后也认为,“我们对于白居易身为封建社会的官僚,而能够在他的行动和诗歌中到处流露着对人民的高度关心、同情和热爱,已是难能可贵,自然不能对他作过高的超历史的要求了。”这实际上也是当时大多数学者对白居易思想的共同态度。

纵观白氏一生,他“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其思想的主干的。只不过他的前期思想更多地反映了‟兼济天下„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的积极面;而在后期,他虽然说过‟栖心释梵,浪迹老庄„的门面话,但实?上他既不佞佛,也不信道,而是以‟执西用中„的儒家中庸之道,作为其思想和行为的杠杆的”。作者还指出,作为白氏后期处世哲学的中庸主义,是他“应付一切现实矛盾的万应灵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在思想领域里,对待儒释道三教持调和平衡、兼包并容的官方立场;在出处进退的问题上,持‟似出复似处„的‟中隐„观念;在朋党之争中,持中立、调和的骑墙态度。”蹇长春后文则通过对白居易早期思想资料百道判的分析,指出白氏早期思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鲜明的儒家正统观念;二是自觉的庶族地主的立场;三是热衷于仕进的积极用世的态度。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社会现实和个人闻见,既使诗人深感有“为民请命”的必要,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为了实现这种宏愿,他非常积极、勇敢,也不怕牺牲自己:“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这不仅是他的政治态度,也是他的创作态度。当校书郎秩满时,他“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写成《策林》七十五篇,针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教各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意见。他指出人民的贫困是由于“官吏之纵欲”、“君上之不能节俭”、“财产不均,贫富相并”。他要求统治者“以天下之心为心”,“以百姓之欲为欲”。为了了解人民的“心”,他建议统治者“立采诗之官,开讽谏之道”。在元和三年至五年做左拾遗期间,他一方面利用谏官的职位,“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一方面又利用诗歌的特点来配合斗争,凡“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秦中吟》和《新乐府》等讽谕诗便是这时写出的。这些诗象连弩箭似的射向黑暗的现实,几乎刺痛了所有权豪们的心,使得他们“变色”、“扼腕”、“切齿”。然而诗人却是“不惧权豪怒”!

元和十年(815),盗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是书籍以来未有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捕贼,权贵们怒其越职奏事(白居易时为赞善大夫),造谣中伤,遂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得罪的原因还是在于那些讽谕诗,所以他自己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二)后期——即自贬江州到死。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江州之贬是对诗人一个沉重的打击,“换尽旧心肠”,诗人虽未免言之过分,但比之前期确有了显著的不同。在江州司马期间,他还有某些激情,写出《琵琶行》和《与元九书》,唱出“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边生”这样的诗句。但已转向消极。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险恶,在前期还只是偶一浮现的佛、道思想,这时也就逐渐滋长。他糅合儒家的“乐天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明哲保身”的法宝。他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而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缄默了,不敢再过问政治了:“世间尽不关吾事”、“世事从今口不言”,他认为“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之祸,他为自己安排下一条“中隐”的道路。这就是不做朝官而做地方官,以地方官为隐。因此他力求外任,在任杭州和苏州刺史之后,又“求致身散地”,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最后的十八年“似出复似处”的生活。所以刘禹锡称道他说:“吏隐情兼遂,儒玄道两全。”其实是可悲的。在这种消极思想的支配下,白居易的诗歌也丧失了它的战斗性和光芒。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前期的“讽谕诗”。

但也应指出:白居易的消极毕竟不同于王维的“万事不关心”。他的兼济之志并未完全消失,在力所能及而又不触怒权贵们的情况下还是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在杭州时的筑堤浚井。人民对他也很有好感:“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他晚年在洛阳也时常想到人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只是老百姓“饥冻”的根源,他再也不去追究、揭露了。会昌六年八月,诗人病死在洛阳,葬洛阳龙门山。

读庄子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读庄子 第四篇

<读庄子>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诗词全文如下:
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
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
[鉴赏]
七绝<读庄子>是作者任江州司马时的作品。读庄子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诗的前两句是:“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全诗意思是说,我从京都远谪异地,怪自己未看透官场的积弊,内心并不感到忧伤;我读了庄子知道自己何以处这种境况,苦闷时就以过恬淡闲适的生活来自解。自我解嘲,无可奈何,言无忧伤,却含愤怨,委婉言情,蕴含深沉,耐人寻思。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
白居易读庄子 第五篇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国学经典名言名句。(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国学经典名言名句。(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俱怀逸兴壮思飞,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唐李白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唐僧云览)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乌夜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白居易读庄子】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冬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714712.html

    上一篇:童年故事大概

    下一篇:猫爪薯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