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用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第一篇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用

赤小豆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种子。前者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后者全国各地均有产。多为栽培。秋季采收。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附去杂质,再晒干。生用。 常用名称:赤小豆(是将原药材打出种子附去杂质晒干入药者,又称红

赤小豆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种子。前者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后者全国各地均有产。多为栽培。秋季采收。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附去杂质,再晒干。生用。 常用名称:赤小豆(是将原药材打出种子附去杂质晒干入药者,又称红豆、红小豆、朱赤豆、金红小豆、米赤豆,茅柴赤等)等。

性状特点:协商小豆种子圆柱形而略扁,两端稍平截或圆钝,长5-7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或暗红棕色,还没,稍具光泽或无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种子长度的三分之二,中央凹陷成纵沟,另侧有一条不明显的种脊。质坚硬,不易破碎,剖开后种皮薄而脆,子叶2枚,乳白色,肥厚,胚根细长,弯向一端。气微,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气。赤豆各子年矩圆形而稍扁,直径4-6MM,与赤小豆的主要区别在种脐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

性味归经:甘、酸,微寒。归心、小肠、脾经。

功效:利水消种,利湿退黄,解毒排脓。

应用:

1、协小豆为甘酸微寒之品,药力平缓,可食性强,且善走中下二焦,偏行水道,而能渗利水湿,消肿退黄。其入膳尤长夏暑湿鼎盛之季的保健养生为宜,且无论男、女、老、幼,入药则适用于治疗湿邪困滞所致的水肿尿少,坐卧不得,或湿热下注,膀胱不利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协商涩滞,或湿执业郁蒸于肠胃,气血阻滞,肉腐成脓所致的痢疾暴泻赤白黏冰,里急后重等症。

2、因其性寒清热,而有解毒排脓之功。故适用于治疗一切痈疽疮疖及赤肿,如痄腮、乳痈、肠痈、丹毒、烂疮等病。

今可用于治疗急性胃脾炎、乳脾炎、急性皮肤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产后浮肿、盆身边性浮肿、慢性肾炎水肿、妊娠水肿、肾结石、膀胱结石等病。 用法用量:入膳宜煮粥、煲汤、饮料等,每日常用量10-15g,入药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等。 使用注意:由于本品性渗利而善逐津液,久用恐有伤津之弊,故阴虚津伤者宜慎服,尿多者书忌用。

成分药理:

1、化学成分:赤小吓着含碳水化合物、三萜皂甙、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

2、药理作用:赤小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其含有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有较强的不可逆争性抑制作用。

药膳举例:

1、赤小豆粥:赤小豆15g,大米50g,白糖适量。制作时,先将赤小豆、大米淘洗干净,将赤小豆研碎,与大米一同放入锅中,加入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可。

红小豆的功效与作用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第二篇

红小豆的功效与作用

红小豆的功效: 红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红小豆的功效与作用是通乳,除热毒,散恶血,消胀满,利小便,红小豆的营养价值也很高,红小豆的副作用是阴虚而无湿热者及小便清长者忌食红小豆,红小豆煮汁食之通利力强,消肿通乳作用甚效,但久食红小豆则令人黑瘦结燥。【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红小豆的作用: 1、红小豆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等有抑菌作用。

2、红小豆煮汤饮服,可用于治疗肾脏、心脏、肝脏、营养不良、炎症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水肿。

3、红小豆中含有多量对于治疗便秘的纤维,及促进利尿作用的钾。此两种成分均可将胆固醇及盐分对身体不必要的成分排泄出体外,因此被视为具有解毒的效果。

4、红小豆还可用于治疗心脏性和肾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浮肿和外用于疮毒之症,都有一定效果。

5、红小豆配赤茯苓,清利下焦湿毒力大,可用于湿热蕴结小便不利,尿血,下肢浮肿,或泻痢。

6、红小豆配当归,渗湿清热,活血行瘀,使热去湿除则出血自止,可用于湿热便血,腹痛,尿血。

7、红小豆配麻黄,二药均可利水,但赤小豆清热利湿而消肿,并能解毒,麻黄宣畅肺气下达膀胱而利水,相配有宣肺利湿,清热功效。

8、红小豆配商陆,逐水除胀,常用于水肿胀满等症。

9、红小豆配连翘,既能解心经之火,又利湿热而解毒,可用治湿热内蕴之黄疸,湿热下注之淋症,妇科盆腔炎急性发作和产后高烧。

10、红小豆配鲤鱼,治脚气及大腹水肿。

11、红小豆配鸡子白,调涂治热毒痈肿。

12、红小豆配白茅根,在增强利水消肿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凉血通淋之功,可用于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淋闭尿血等症。

13、红小豆配瓜蒂,酸苦涌泄,催吐作用甚捷,又得赤小豆护中保胃气,使快吐不伤正,可用于痰涎壅塞胸中,宿食停滞上脘而泻利不能及者。

14、红小豆能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产书方》)

15、红小豆治妇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温服,以滓敷之。(《妇人良方补遗》)

16、红小豆治风瘙瘾疹:赤小豆、荆芥穗等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纲目》)

17、红小豆治食六畜肉中毒:烧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18、红小豆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19、红小豆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20、红小豆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21、红小豆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22、红小豆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23、红小豆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千金方》)

24、红小豆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25、红小豆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26、红小豆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27、红小豆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叶末。(《纲目》)

28、红小豆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方》)

29、红小豆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搅取汁饮。(《肘后方》)

30、红小豆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31、红小豆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32、红小豆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红小豆用药禁忌:

1、阴虚而无湿热者及小便清长者忌食红小豆。

2、红小豆煮汁食之通利力强,消肿通乳作用甚效。但久食红小豆则令人黑瘦结燥。

红小豆和赤小豆的区别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第三篇

红小豆和赤小豆的区别

红豆是很常见的豆类食物,却很少有人知道红豆有红小豆和赤小豆之分。那么红小豆和赤小豆是什么呢,又有何区别呢?下面请跟着礼仪之邦集食惠一起来了解吧!

红小豆,又叫红饭豆,个头稍大,就是常用来做豆沙的豆子,有祛湿作用。

赤小豆,个头较小,有红有黑,红如朱,黑如漆,有轻微毒性。有一副中药叫做瓜蒂散,里面就是利用赤小豆的毒性来催吐的。

两者颜色相近,但是形状不同。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稍扁。煮完之后,红豆会变软,但是赤小豆即便泡过之后再煮,也煮不烂,吃着比较硬。【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赤小豆性质平和、味甘、酸,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干豆。在每100克的赤小豆中,含蛋白质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58克,粗纤维4.6克,钙67毫克,铁

5.2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毫克,还有磷,维生素B1、B2、烟酸以及皂草甙等营养物质。

由于赤小豆含有皂草甙物质,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肿的作用,所以常吃赤小豆,可以清血、消除内脏疲劳,对心脏病和肾脏病患者特别有益。此豆还有久食瘦人的说法,对老年性肥胖症,有一定的减肥效用。

专家表示,赤小豆与红豆尽管长相不同,种属却相同,同属豆科植物,性质和营养成分也接近,只是赤小豆的功效强些,所以中医入药都用赤小豆,而红豆则只供一般食用。

如何鉴别

分类区别

赤小豆是豆科植物赤豆的种子,但是有一个别名是红豆,是蔬食红豆,与爱情和相思的红豆无关。红豆是含羞草科植物海红豆、孔雀豆植物种子的统称。

所以人们经常误会它们是同一种东西。

形态区别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赤小豆和红豆易混淆,吃前分清楚。赤小豆呈细长形,颗粒比红豆小,红豆呈圆柱状,表面为暗棕红色。

食用区别

在熬煮时,赤小豆比较难煮烂,一般适合煮汤;而红豆久煮会粘稠,一般适合熬粥;在疗效上,赤小豆除湿的功效较强供药用调理,而红豆主要供食用。《本草纲目》认为,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色者,并不治病。因此,在选择赤小豆时也要有所取舍。

食疗功效

赤豆可整粒食用,或用于煮饭、煮粥、做赤豆汤。赤豆淀粉含量较高,蒸后呈粉沙性,而且有独特的香气,故常用来做成豆沙,以供各种糕团面点的陷料,美味可口,从古代一直深受国人们的喜爱。赤豆还可发制赤豆芽,食用同绿豆芽。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健脾利湿、消积化瘀等疗效,是日常生活必备的家用食材,用于菜肴有“红豆排骨汤”等。

赤小豆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苷等营养成分。

其营养功效:

性平,味甘、酸,能利湿消肿(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清热退黄、解毒排脓。利尿作用,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肿患者均有益。富含叶酸,产妇、乳母吃红小豆有催乳的功效。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预防结石、健美减肥的

作用。

以上就是对红小豆与赤小豆的区别的相关内容,由于这两种豆子的功效差别较大,建议大家在吃的时候注意区分,更多食品安全、营养价值内容请关注礼仪之邦集食惠。

薏米仁的功效与作用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第四篇

薏米仁的功效与作用:薏米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薏米仁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渗湿利尿的功效,薏米仁有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的作用,薏米仁用药禁忌是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服薏米

薏米仁的功效:
薏米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薏米仁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渗湿利尿的功效,薏米仁有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的作用,薏米仁用药禁忌是脾虚无湿,津液不足者慎用,大便燥结及孕妇慎服薏米仁。

名称:薏米仁
药名:薏苡仁
别名:薏米、米仁、薏仁、苡仁、玉秣、六谷米、珠珠米、药玉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儿、赣珠、水玉米、沟子米、裕米、益米等。
性味:甘、淡,凉。
归经:归脾经、胃经、肺经
功效: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渗湿利尿。薏米仁的功效与作用
主治: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煎服,9--30g。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药材基源:薏米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炮制:
1、炒薏苡仁:取拣净的薏苡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即可。或用麸皮同炒亦可。(每薏苡仁100斤,
2、<雷公炮炙论>:凡使薏苡仁一两,以糯米,取使。薏米仁的功效与作用。若更以盐汤煮过,别是一般修制,亦得。

薏米仁的作用:
1、薏米仁药性偏凉,能清热而利湿,配杏仁、白豆蔻、滑石,可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者,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2、薏米仁治久风湿痹,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除胸中邪气,治筋脉拘挛:薏苡仁(薏米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纲目>薏苡仁(薏米仁)粥)
3、薏米仁治脾虚泄泻。本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宜治脾虚湿盛之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4、薏米仁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薏苡仁(薏米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纲目>薏苡仁(薏米仁)酒)
5、薏米仁治肠痈:薏苡仁(薏米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两,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6、薏米仁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本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又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同用。 治水肿喘急,如(<独行方>)与郁李仁汁煮饭服食;治脚气浮肿可与防已、木瓜、苍术同用。
7、薏米仁治沙石热淋,痛不可忍:玉秫(子、叶、根皆可用),水煎热饮,夏月冷饮,以通为度。(<杨氏经验方>)
8、薏米仁治肺痈咳唾,心胸甲错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薏米仁)令浓,微温顿服之。肺若有血,当吐出愈。(<范汪方>)
9、薏米仁治肺痈咯血:薏苡仁(薏米仁)三台。捣烂,水二大盏,入酒少许,分二服。(<济生方>)
10、薏米仁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合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11、薏米仁治消渴饮水:薏苡仁(薏米仁)煮粥饮,并煮粥食之。(<纲目>)
12、薏米仁治肺痿唾脓血:薏苡仁(薏米仁)十两。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许服之。(<梅师集验方>)
13、薏米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薏米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4、薏米仁治湿痹拘挛。薏苡仁(薏米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常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与独活、防风、苍术同用,如薏苡仁(薏米仁)汤(<类证治裁>)。
15、薏米仁治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薏米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
16、薏米仁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用薏苡仁(薏米仁)煮粥服,如薏苡仁(薏米仁)粥(<食医心镜>)。
17、薏米仁治风湿痹气,肢体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薏米仁)一斤,真桑寄生、当归身、川续断、苍水(米泔水浸炒)各四两。分作十六剂,水煎服。(<广济方>)
18、薏米仁治水肿喘急:郁李仁二两。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薏米仁)饭,日二食之。(<独行方>)
19、薏米仁治肺痈,肠痈。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千金方>)。

薏米仁的食用方法:
红豆薏米仁汤
材料:红豆、薏米仁、冰糖
做法:
1、先将红小豆挑拣去杂物,洗净后浸泡在清水里一晚上涨开。
2、把薏米仁也筛选一下,在清水里浸泡。
3、然后将泡好的薏米仁和红小豆一起倒入煮锅里,加入清水煮至酥烂(有高压锅和电炖锅,更方便按下20分钟时间炖煮酥)。因为红小豆和薏米仁果仁比较硬,所以如果是煮锅的话要提前一天浸泡,煮熟酥的时间就可以节省快一些,如果是高压锅,那就不用提前浸泡,可以直接焖煮即可。)
4、吃时,加入适量冰糖搅匀化即可。(夏日添加冰块或放入冰箱冰镇后,更甜糯凉爽)。

薏米仁南瓜饼
材料:南瓜300克、薏米仁30克、糯米粉(边和南瓜泥边放)、蜂蜜随意、油、面包糠。
做法:
1、薏米提前浸泡20分钟,南瓜去皮切成块(厚薄随意,薄容易蒸烂),把薏米和南瓜块隔水蒸熟(南瓜先熟烂移出,继续蒸薏米),把熟南瓜捣成泥同时薏米也熟了(薏米不须要捣烂),南瓜泥中放入薏米粒和蜂蜜拌匀。
2、南瓜泥中再加入糯米粉,边拌南瓜泥边慢慢倒糯米粉,直至揉成不粘手的南瓜面团。把面团揪分成一小剂,取其中一剂揉圆再按扁。
3、两面粘上面包糠,平底锅内抹上食用油,下南瓜饼,小火煎至饼两面金黄即可(南瓜泥和薏米仁都是熟的,不要煎太长时间)。
注:把蜂蜜换成白糖也很好吃。

奶香薏米仁南瓜粥
材料:薏米仁、红南瓜、大米、炼乳、白糖
做法:
1、南瓜去皮去籽洗净,切成小块
2、薏米仁和大米淘洗干净
3、锅里倒水烧开,倒入薏米仁、大米、南瓜煮开
4、再转小火熬成粥,最后,加炼乳和白糖煮开,拌匀,即可。

葛根薏米仁粥
材料:葛根120克、薏米30克、粳米30克、盐1克。
做法:
1、将葛根去皮,洗净,切片;
2、生薏米仁、粳米洗净;
3、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稀粥,随量食用。
功效:清热利尿、高血压病、冠心病属肝阳亢盛或痰湿塞者,症见头晕头胀、胸闷心烦、口苦咽干、肢体麻木、小便不利,亦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疼痛,属湿热者肾虚高血压病不宜食用本品。

薏米仁汤1
组成:薏米仁(炒) 防己 赤小豆(炒) 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风肿在脾,唇口瞤动,或生结核,或为浮肿。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薏米仁汤2
处方:薏米仁(一两) 当归(一两) 芍药(一两) 麻黄(一两) 官桂(一两) 甘草(炙。一两) 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挫炒。一两)
主治:治中风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难以屈伸。
用法与用量:上挫,每服七钱半,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自汗减麻黄;热减官桂。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薏米仁方1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和胃止呕等作用。
组成:薏米仁、粳米各60克,藿香、连翘各10克,大枣6枚,白糖适量。
做法:藿香、连翘水煎取汁,人其余3味煮成粥,加白糖调味即可。
用法:每日1剂,分2次食用。

薏米仁方2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和胃等作用。适用于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
组成:薏米仁、大米各60克,茯苓12克,冬瓜皮100克,食盐、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做成:茯苓、冬瓜皮水煎取汁,人薏米仁、大米煮至粥将成,加入后3味煮成粥即可。
用法:每日1剂,分2次食用。

薏米仁茶
材料:薏米仁10g、茉莉花茶3g。
用法:用薏米仁的煎煮液300ml,冲泡茉莉花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健脾补肺,泄热利湿;降血糖,抗肿瘤。
用途:水肿泄泻;湿痹,筋脉拘弯、屈伸不利;脚气;白带;淋浊;胃癌;宫颈癌。
来源:传统药茶方。

薏米仁银耳羹
功效:滋阴润肺、养胃生津、慢性胃炎
材料:薏米仁150克,银耳20克,白糖、糖桂花、湿淀粉适量。
做法:
1、将薏米仁用温水浸泡,银耳用水泡发洗净撕成小片。
2、锅中倒入清水,加入银耳、薏米仁、白糖,用旺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焖烧至薏米仁熟透。
3、用湿淀粉勾稀芡,加入糖桂花即可。

薏米仁散1
药物组成:薏米仁1两,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半两,小川芎半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宫桂(去粗皮,不见火)半两,川乌(炮,去皮尖)半两,防风(去叉股)半两,茵芋(去梗,锉,炒)半两,人参(去芦)半两,羌活(去芦)半两,白术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独活(黄色如鬼眼者,洗,去芦,焙)半两。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方剂主治:湿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髃,肌肉疾痛,渐入左指中。脚气冲心。
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临卧温酒调下,日3次。
处方来源:<本事>卷三。

薏米仁散2
处方:薏米仁、川芎、桂心,各一两;当归、细辛、前胡(去芦)、羌活、茵芋、生地黄、萆薢、羚羊角屑,各三分;甘草(炙赤。半两)。
制法:上捣罗为散。
功能与主治:治中风,身如角弓反张,心胸满闷。
用法与用量: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稍热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薏米仁酒
配方:薏米仁60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薏米仁洗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酒罐中,盖好盖,浸泡7天即成。 酌量饮用。
功效: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
适应症:主治下焦湿热型肾结石,症见腰腹绞痛、尿频、尿痛、尿中带血等。
来源:<茶酒治百病>。

薏米仁山药粥
功效:健脾除湿,化痰止咳,泻热养阴。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属于脾虚湿聚而生痰者。
材料:薏米仁60克,山药60克,柿饼2克。
做法
1、将薏米仁、山药捣碎,煮至烂熟。
2、将柿饼去蒂切碎,调人粥中。
用法:随意服粥,每日2次,可连服数剂。

薏米仁糙米粥
功效:薏米仁可以利尿消炎,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除水肿,而糙米中的食物纤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有助于减肥。所以薏米仁糙米粥具有消肿瘦身之功效。
材料:薏米仁150克、糙米150克、猪肚100克。
做法:
1、将猪肚洗净,切成细丝;
2、将猪肚、慧鼓仁和糙米一起放入锅中,水分多少依个人喜爱的浓稠度增减,熬煮至稠状即可食用。

山楂薏米仁粥
功效:清热活血、祛湿解暑。
材料:生山楂30克,绿豆50克,薏米仁30克,白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把绿豆、薏米仁、白米洗净,煮粥,待熟后再加入冰糖,拌匀即可食用。

金钱草薏米仁粥
功效:具有利尿,排石,通淋的功效。
材料:金钱草30克,薏米仁90克。
做法:将金钱草加水煎取药汁一碗,薏米仁煮粥3碗,两者和匀即成,随意食用。

莲子薏米仁粥
功效:健脾祛湿、脾虚腹泻。
材料:白莲肉30克,薏米仁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莲子肉浸泡去皮,与淘洗干净的粳米和薏米仁一起放入沙锅中,加水适量,熬煮成粥。

海带薏米仁粥
功效:宣肺、化痰、利水;适宜于痔疮患者食用。
材料:海藻9克,海带9克,甜杏仁9克,薏米仁30克。
做法:先将海藻、海带、甜杏仁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药汁,去渣后与洗净的薏米仁一同熬煮成粥。
用法:每日食用,宜连续食用3周。

白术薏米仁粥
功效:健脾化湿、开胃消食、脾虚腹泻。
材料:白术30克,白米50克,薏米仁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水煎白术去渣取汁,再放入白米、薏米仁同煮成粥。食时加入白糖搅匀即可。

薏米仁芡实酒
功效:除弊换季,健脾利湿,对于脾虚腹泻、关节疼痛、水肿、肌肉酸等颇具效果。
材料:薏米仁2 5克,芡实25克,白酒500克。
做法:将薏米仁和芡实去除杂质,淘洗干净,放入容器内,加入白酒,密封浸泡半月即可,期间宜时常摇动。
用法:每次10-15克,每日2次。

薏米仁红豆汤
功效:此汤水有助养颜美容,益气养血、利水消肿。可以强健肠胃、补血,也可以达到通乳的效果。
材料:生薏米仁20克、红豆30克、冰糖若干。
做法:
1、将生薏米仁20克、红豆30克洗净浸约半日,沥干备用;
2、薏米仁加水煮至半软加入红豆煮熟;
3、再加入冰糖,待溶解后熄火,放凉后即可食用;
适用人群:产妇

薏米仁莲子羹
功效:健脾胃,强筋骨。适用于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材料:薏米仁30克,莲子20克。
做法:把薏米仁洗净,莲子去心,一同放人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用武火煮开后转用文火,煮至莲子肉烂熟即可。

冬瓜薏米仁粥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祛淤;对单纯性肥胖症、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症有疗效。
材料:冬瓜(连皮)500克,薏米仁100克,精盐适量。
做法:
1、把薏米仁拿清水泡20分钟,冬瓜连皮切成块,一起放入砂锅;
2、加水煮到薏米仁熟烂,放精盐,拌匀。
用法:一天两次分食。

薏米仁用药禁忌:
1、薏米仁力缓,宜多服久服;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服薏米仁。
2、津液不足者慎用薏米仁。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第五篇

绿豆的功效与作用:绿豆又叫青小豆,绿豆的功效与作用是清热消暑、利水解毒,治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绿豆用药禁忌是素体阳虚、脾胃虚寒、泄泻者慎食绿豆,绿豆忌用铁锅煮。

绿豆的功效:
绿豆又叫青小豆,绿豆的功效与作用是清热消暑、利水解毒,治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绿豆用药禁忌是素体阳虚、脾胃虚寒、泄泻者慎食绿豆,绿豆忌用铁锅煮。
药名:绿豆
别名:青小豆。
性味:甘,寒。绿豆的功效与作用
归经:心经;胃经。
功效:清热;消暑;利水;解毒。
主治: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120g;研末;或生研绞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来源:豆科菜豆属植物绿豆,以种子入药。
绿豆具有粮食、蔬菜、绿肥和医药等用途。绿豆的功效与作用。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豆类食物。绿豆蛋白质的含量几乎是粳米的3倍,多种维生素、钙、磷、铁等无机盐都比粳米多。因此,
绿豆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之功。夏天在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出汗多,水液损失很大,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绿豆粥也有类似功效。绿豆还有解毒作用。
绿豆是夏令饮食中的上品,更高的价值是它的药用。盛夏酷暑,人们喝些绿豆粥,甘凉可口,防暑消热。小孩因天热起痱子,用绿豆和鲜荷服用,效果更好。若用绿豆、赤小豆、黑豆煎汤,既可治疗暑天小儿消化不良,又可治疗小儿皮肤病及麻疹。常食绿豆,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炎有较好的治疗辅助作用。此外绿豆还可以作为外用药,嚼烂后外敷治疗疮疖和皮肤湿疹。如果得了痤疮,可以把绿豆研成细末,煮成糊状,在就寝前洗净患部,涂抹在患处。[绿豆衣"能清热解毒,还有消肿、散翳明目等作用。
绿豆含有丰富无机盐、维生素。在高温环境中以绿豆汤为饮料 ,可以及时补充丢失的营养物质 ,以达到清热解暑的治疗效果。绿豆的化学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菸硷酸、叶酸,矿物质钙、磷、铁。所含蛋白质主要为球蛋白,其组成中富含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但蛋氨酸、色氨酸、酪氨酸比较少。如与小米共煮粥,则可提高营养价值。绿豆皮中含有21种无机元素,磷含量最高。

绿豆的作用:
1、绿豆中所含蛋白质,磷脂均有兴奋神经、增进食欲的功能,为机体许多重要脏器增加营养所必需;
2、绿豆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肝脏,减少蛋白分解,从而保护肾脏。
3、绿豆中的多糖成分能增强血清脂蛋白酶的活性,使脂蛋白中甘油三酯水解达到降血脂的疗效,从而可以防治冠心病、心绞痛;
4、绿豆对葡萄球菌以及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能清热解毒;
5、绿豆中含有一种球蛋白和多糖,能促进动物体内胆固醇在肝脏中分解成胆酸,加速胆汁中胆盐分泌并降低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
6、据临床实验报道,绿豆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可治疗荨麻疹等疾病;
7、绿豆解乌头毒:绿豆四两,生甘草二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8、绿豆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遵生八笺>绿豆汤)
9、绿豆治金石丹火药毒,并酒毒、烟毒、煤毒为病:绿豆一升,生捣末,豆腐浆二碗,调服。一时无豆腐浆,用糯米泔顿温亦可。(<本草汇言>)
10、绿豆治消渴,小便如常:绿豆二升,净淘,用水-斗,煮烂研细,澄滤取计,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 。 ( <圣济总录>绿豆汁)
11、绿豆治痈疽:赤小豆、绿豆、黑豆、川姜黄。上为细末,未发起,姜汁和井华水调敷;已发起,蜜水调敷。(<普济方>)
12、绿豆治十种水气:绿豆二台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水三碗,煮熟,空心卧时食豆,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再以绿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别以绿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朱氏集验医方>)
13、绿豆治小儿遍身火丹并赤游肿:绿豆、大黄。为末,薄荷蜜水调涂。(<普济方>)
14、绿豆治小便不通,淋沥:青小豆半升,冬麻子三合(捣碎,以水二升淘,绞取汁),陈橘皮一合(末)。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熟食之。( <圣惠方> )
15、绿豆治赤痢经年不愈:绿豆角蒸熟,随意食之。(<普济方>)

绿豆用药禁忌:
绿豆性寒凉,素体阳虚、脾胃虚寒、泄泻者慎食绿豆,绿豆忌用铁锅煮。

火麻仁的功效与作用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第六篇

火麻仁的功效与作用: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火麻仁的功效:润燥滑肠、利水通淋、活血,火麻仁的作用:治肠燥便秘、月经不调、丹毒,火麻仁别名麻子、麻于仁、麻仁、大麻子、大麻仁、冬麻子、火麻子、线麻子、黄

火麻仁的功效:
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火麻仁的功效:润燥滑肠、利水通淋、活血,火麻仁的作用:治肠燥便秘、月经不调、丹毒,火麻仁别名麻子、麻于仁、麻仁、大麻子、大麻仁、冬麻子、火麻子、线麻子、黄麻仁,火麻仁用药禁忌:脾胃虚弱之便溏者,孕妇以及肾虚阳痿、遗精都不太适合饮用火麻仁。
药名:火麻仁
功效分类:泻下药;活血药。
科属分类:桑科。
别名:麻子、麻于仁、麻仁、大麻子、大麻仁、冬麻子、火麻子、线麻子、黄麻仁。火麻仁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甘;性平。
归经: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润燥滑肠;利水通淋;活血。
主治:肠燥便秘;风痹;消渴;风水;热淋;痢疾;月经不调;疮癣;丹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来源: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
炮制方法:
1、火麻仁。火麻仁的功效与作用。取麻子,帛包之,沸汤中浸,汤冷出之,
2、炒火麻仁。现行,取原药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有香气,取出,放凉。 贮干燥容器内,炒火麻仁密闭,置阴凉处燥处。

火麻仁的作用:
火麻仁可将体内多余的脂肪、胆固醇等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既能排毒减肥,又可养阴滋补肾肝。据悉,国内知名养生茶品牌百寿村火麻茶所采用的主要生产原料就是野生火麻仁,长期饮用火麻茶,不仅对慢性神经炎、便秘、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有显著疗效,还有养心益血、延年益寿的作用。
1、火麻仁治聘耳,脓水不止:麻子一合,花臙脂一分。都研为末,满耳塞药,以绵轻拥。(<圣惠方>)
2、火麻仁治伤寒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于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炙、熬,别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伤寒沦>麻子仁丸)
3、火麻仁治赤流肿丹毒:捣大麻子水和敷之。(<千金方>)
4、火麻仁治大便不通:研麻子,以米杂为粥食之。(<肘后方>)
5、火麻仁治瘭疽着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豆,剥之汁出者:麻子熬作末,摩上良。
6、火麻仁治虚劳,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吸吸口燥少气: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外台>)
7、火麻仁治金疮腹中瘀血:大麻子三升,大葱白二十枚。各捣令熟,着九升水,煮取一升半,顿服之。若血出不尽,腹中有脓血,更合服,当吐脓血耳。(二物汤)
8、火麻仁治产后郁冒多汗,便秘:紫苏子、大麻仁各半合,净洗,研极细,用水再研,取汁一盏,分二次煮粥喂之。此粥不惟产后可服,大抵老人、诸虚人风秘,皆得力。(<本事方>麻子苏子粥)
9、火麻仁治小儿疳疮:捣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子母秘录>)
10、火麻仁治大渴,日食数斗,小便赤涩者:麻子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饮之。(<肘后方>)
11、火麻仁治小儿头面疮疥:麻子五升末之,以水和绞取汁,与蜜和敷之。(<千金方>)
12、火麻仁治五淋,小便赤少,茎中疼痛:冬麻子一升,杵研,滤取汁二升,和米三合,煮粥,着葱、椒及熟煮,空心服之。(<食医心镜>)
13、火麻仁治呕逆:麻仁三合,熬,捣,以水研取汁,着少盐吃。(<近效方>)
14、火麻仁治脚气肿渴:大麻子熬令香,和水研,取一大升,别以三大升水煮一大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纳麻汁,更煎三、五拂,渴即饮之,冷热任取,饥时啖豆亦佳。(<外台>)
15、火麻仁治寸白由:吴茱萸细根一把(熟捣),大麻子三升(熬,捣末)。上二味,以水三升和搦取汁,旦顿服之,至巳时,与好食令饱,须臾虫出,不瘥,明且更合服之,不瘥,三日服。(<千金方>)
16、火麻仁治风水腹大,脐腰重痛,不可转动:冬麻子半升,碎,水研滤取汁,米二合,以麻子汁煮作稀粥,着葱、椒、姜、豉,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17、火麻仁治妊娠损动后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以水二斗,煮取汁,热沸,分为三、四服。(<食医心镜>)
18、火麻仁治骨髓风毒疼痛,不可运动者:大麻仁水中浸取沉者一大升,漉出曝干,炒,待香热,即入木臼捣极细如白粉,平分为十帖。每用一帖,取无灰酒一大瓷汤碗研麻粉,旋滤取白酒,直令麻粉尽,余壳即去之,都合酒一处,煎取一半,待冷热得所,空腹顿服,日服一帖。(<箧中方>大麻仁酒)
19、火麻仁治产后血不去:麻子五升,捣,以酒一斗渍一宿,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服一升。忌房事一月,将养如初产法。(<千金方>麻子酒)
20、火麻仁治白痢:麻子汁,煮取绿豆,空腹饱服。(孟诜<必效方>)
21、火麻仁治妇人月水不利,或至两三月、半年、一年不通者:桃仁二升,麻仁二升,合捣,酒一斗,渍一宿,服一升,日三夜一。(<肘后方>)
22、火麻仁治小儿赤白痢,体弱不堪,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末服5克,蜜、浆水和服。(<子母秘录>)
火麻仁常用于体质较为虚弱、津血枯少的肠燥便秘,火麻仁可配合柏子仁、瓜蒌仁、郁李仁、等同用;月经不通者,则火麻仁可与桃仁等配伍,以增活血通经之效;脚气、通身浮肿,大小便涩者,火麻仁可与桑白皮、大豆同用;皮肤风痹顽麻者,可单用火麻仁炒香研末,小便浸汁服。

火麻仁用药禁忌:
火麻仁畏牡蛎、白薇,恶茯苓;火麻仁多食损血脉,滑精气,妇人多食发带疾。
火麻仁是通过刺激肠壁,促进肠胃的蠕动,起通下排便的作用,因此脾胃虚弱之便溏者,即排便不成形且带有水分者,孕妇以及肾虚阳痿、遗精都不太适合饮用。

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 第七篇

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枸杞根又叫地骨皮,枸杞根是清虚热中药,是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枸杞根有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清热滋阴,清热解毒的功效,枸杞根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等,枸杞根用药禁忌是脾胃虚

枸杞根的功效:
枸杞根又叫地骨皮,枸杞根是清虚热中药,是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枸杞根有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

名称:枸杞根
药名:地骨皮
别名: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红榴根皮、狗地芽皮。
处方名:骨皮、地骨皮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经、肝经、肾经。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清热滋阴,清热解毒。
主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痈肿,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未撒或调敷。
药材基源:枸杞根为双子叶植物药茄科植物枸杞等的根皮。
采收储藏: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炮制:拣去杂质及木心,略洗,晒干,切段。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

枸杞根的作用:
枸杞根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痈肿、恶疮。
1、枸杞根治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枸杞根)洗净,捣取自然汁。无汁则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2、枸杞根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枸杞根)(锉)、土瓜根(锉)、栝楼根(锉)、芦根(锉)各一两半,麦门冬(去心,焙)二两,枣七枚(去核)。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饮)
3、枸杞根能壮筋骨,补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4、枸杞根治痈疽恶疮,脓血不止:有地骨皮(枸杞根)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以地骨皮(枸杞根)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5、枸杞根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小豆,剥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糖服之。(<千金方>)
6、枸杞根治赤眼肿痛:用地骨皮(枸杞根)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式,频用洗眼和点眼。
7、枸杞根治骨蒸烦熟(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用地骨皮(枸杞根)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
8、枸杞根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为散,煎服。(<普济方>)
9、枸杞根治耳聋,有脓水不止:地骨皮(枸杞根)半两,五倍子一分。上二味捣为细末,每用少许,掺入耳中。(<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散)
10、枸杞根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五升(锉皮),石膏一升,小麦三升。上三味切,以水煮,麦熟汤成,去滓,适寒温饮之。(<医心方>枸杞汤)
11、枸杞根治时行目暴肿痒痛:地骨皮(枸杞根)(切)三斤。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绞去滓,更内盐二两,煎取一升,洗目。(<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汤)
12、枸杞根治气瘘疳疮,多年不愈:地骨皮(枸杞根)不以多少,杵为细末,每用纸燃蘸絍疮口内,频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饮调二钱,无时,日进三服。(<外科精义>应效散)
13、枸杞根治血淋:地骨皮(枸杞根),酒煎服。若新地骨皮(枸杞根)加水捣汁,每盏入酒少许,空心温服更妙。(<经验广集>地骨酒)
14、枸杞根治痔疾:枸杞根、地龙(捣)。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捣罗为末,每秤一两,别入地龙末一钱,和匀,先以热虀汁洗煠患处,用药干掺,日可三次用。(<圣济总录>枸杞散)
15、枸杞根治足趾鸡眼,作痛作疮:用地骨皮(枸杞根)同红花研细敷涂。
16、枸杞根治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永类钤方>)
17、枸杞根治骨蒸肌热,解一切虚烦躁,生津液:地骨皮(枸杞根)(洗,去心)、防风(去钗股)各一两,甘草(炙)一分。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竹叶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18、枸杞根治肾虚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
19、枸杞根治妇女阴肿或生疮: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20、枸杞根治热劳:地骨皮(枸杞根)二两,柴胡(去苗)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散)
21、枸杞根治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枸杞根)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枸杞根)汤。
22、枸杞根治风虫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23、枸杞根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枸杞根)、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24、枸杞根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二升,小麦二升。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麦熟,药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汤)
25、枸杞根治男子下疳:先以浆水洗过。再搽地骨皮(枸杞根)末,即可生肌止痛。
26、枸杞根治肠风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枸杞根)、凤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黄色)。捣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服。忌油腻。(<经验方>地骨皮(枸杞根)散)
27、枸杞根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枸杞根)各三钱。水煎服之。(<兰室秘藏>地骨皮(枸杞根)汤)
28、枸杞根治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饮亦可。(<肘后方>)

枸杞根引证:
1、地骨皮(枸杞根),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此物凉而不峻,可理虚劳,气轻而辛,故亦清肺。<本草正>
2、王绍隆云,骨中火热为眚,煎熬真阴,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润,不泥不滞,非地黄、麦冬同流。<本草汇言>
3、枸杞根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痫,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本草述>
4、枸杞根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本经>
5、枸杞根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药性论>
6、地骨皮(枸杞根),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枸杞根)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泄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肾而生髓,黄柏、知母泄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也,骨皮益肾生髓,断不可少用而图功。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枸杞根)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骨中之热也。<本草新编>
7、枸杞之滋益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世人但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纲目>
8、枸杞根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别录>
9、丹溪云,地骨皮(枸杞根)能治风者,肝肾同治也;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夫地骨皮(枸杞根)本非入肝之药,丹溪云然者,以肝肾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肾家虚热,则龙火不炽,雷火亦平,自能息肝热所生之风,虽不入肝经,而肝风亦并治也。且骨皮入肾、三焦二经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则不必疑于肝风之不能息也。总之,肾药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肾药兼治肺,金水相涵也。<要药分剂>
10、枸杞根治金疮。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本草别说>
11、四物汤内加地骨皮(枸杞根)、牡丹皮,治妇人骨蒸最妙。地骨皮(枸杞根)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李杲
12、枸杞根去骨热消渴。<食疗本草>
13、朱二允曰,地骨皮(枸杞根)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枸杞根)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本草备要>
14、枸杞根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日用本草>
15、地骨皮(枸杞根),外祛无定虚邪,内除有汗骨蒸,上理头风,中去胸胁气,下利大小肠,通能奏效。入泻白散,清金调气,疗肺热有余咳嗽;同养血药,强阴解肌,调疮痘不足皮焦。以其性大寒,酒煎二两,治湿热黄疸最为神效。牡丹皮能去血中热,地骨皮(枸杞根)能去气中之热,宜别而用。<药品化义>
16、地骨皮(枸杞根),能裕真阴之化源,而不伤元阳,故与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阴中有火,自相蒸烁,而见有汗骨蒸,宜此对待之。须知此味不兼养血,却专以益阴为其功,虽能除热、却不以泻火尽其用,即曰益阴气者,便能泻火,但直以为泻火而用,则此味专以除热,不能治虚矣。彼病后之虚烦地仙散,及健忘之读书丸,心气不足、惊悸健忘之补心丹,并赤白浊之清心莲子饮,可概谓之泻火乎?或曰,兹味治风,风正阳之淫气所化者也,独不谓之泻火乎?不知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所程治效,总完一个阴气耳。其有不病于阴弱阳盛,止由阴气不足而亦用此为滋益之元者。故于各证之治,须当识此义也。<本草述钩元>
17、地骨皮(枸杞根),能清骨中之热,泄火下行,以视桑皮,则寒凉又胜一筹。而清肺热,导气火,亦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不嫌燥烈伤津、破耗正气,则与桑皮异曲同工。杞根皮苦寒清肃,直入下焦肝肾,能疗骨蒸里热,而气味俱清,尚不至铲灭真阳,损害元气,然终属清泄凉降之品,绝无滋养能力。<藏府药式补正>

枸杞根的食用方法:
枸杞根散
组成:枸杞根 槐白皮各60克 胡桐泪 细辛各30克 川椒7。5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用15克,以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热含冷吐。
主治:牙疳,齿龈宣露,脓血口臭。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枸杞根散
药物组成:枸杞根1两。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和腊月猪脂敷之。
方剂主治:小儿湿癣。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枸杞根酿酒
药物组成:枸杞根(切)1石5斗,鹿骨1具(炙,碎)。
制备方法:上以水4石煎取6斗,去滓澄清,曲1斗(须干好),糯米1石,炊,如常法造酒,酒熟,密封头,然后压取清酒。
方剂主治:风冷虚劳。
用法用量:口服。
处方来源:<外台>卷十七引<延年秘录>。

枸杞根酒
配方:枸杞根250克,白酒1公斤。
制法:将上药碎细,布包,酒浸于净瓶中,封口,7日后,滤渣待用。
用法:每日温饮15毫升,渐加至20毫升,不拘时候。酒尽后,再添酒,味薄即止。
主治:脚膝痿弱,体内久积风毒,肩膊胸背疼痛,妇女产后头晕目眩。

枸杞根炖老母鸡
材料:鸡1500克、地骨皮250克
做法:将老母鸡宰杀洗净,鲜枸杞根洗净切段,与老母鸡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开后,改用小火炖3小时即可。
功效:补血、补虚养身、壮腰健肾。

枸杞根决明酒
功效:滋阴平肝,清热明目,养阴明目。适用于目赤肿痛流泪,视物昏花不清。
材料:枸杞根白皮150克,石决明150克,米酒5斤。
做法:将枸杞根白皮洗净,切碎;石决明捣碎,二味一同装入纱布袋中,扎口,放进酒坛内,密封浸泡15天,即可。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活随量饮服,不可饮醉。

枸杞根煮青皮鸭蛋
我们这里的老人说怀孕7个月以后用 枸杞根煮青皮鸭蛋 可以去胎毒,生出来的宝宝皮肤会很好,不知道有没有依据。但是我朋友喝了以后,宝宝出生的时候确实水当当的。
做法:枸杞根洗干净,鸭蛋洗干净,两样材料一块下锅,放水煮。枸杞根加上带壳洗净的青皮鸭蛋一起煮,喝煮的水。
功效:凉血除蒸,清热泻火。孕妇吃此物主要是清胎热,去胎毒,所以说对宝宝是有好处的。
用法:怀孕7个月以后用,一个月喝倆仨次得了。
按语:枸杞根和青皮鸭蛋煮水,是民间流传比较广的一种去胎毒的方法。从中医上讲,枸杞的根也是一味中药,名为地骨皮,能清热泻火,滋肾阴的功效,而青皮鸭蛋也主降火。枸杞根加上带壳洗净的青皮鸭蛋一起煮,喝煮的水,吃青皮鸭蛋可以清内热,去胎毒。另外,孕产妇清除了体内的胎毒,为胎儿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干净、舒适、安全的环境,对胎儿是有好处的。

枸杞根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枸杞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716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