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第一篇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语:防风,顾名思义,有“防风”之作用,为中医临床治疗感冒常用药物。本品性缓质润,微温而不燥,味甘而不峻,辛散而窜,尤善祛风,为祛风解表要药,治疗感冒疗效甚佳。但本品祛风以祛外风见长,凡血虚生风、肝阳化风、脾虚慢惊风者不宜选用。现介绍几则有关防风的常用中成药及小验方。

防风通圣丸

属于解表类中成药,为表里双解的名方。主要是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主要用于感冒后出现的高热、怕冷、头痛、咽干、小便量少发黄、大便干等症状,以及风疹、湿疹等疾病。防风通圣丸组方中既有解表清热的药物,又有补气养血的药物,因此它外可祛入侵人体的邪气,内能清郁积之热,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防风通圣丸在临床上除了可用来治疗流行性感冒、猩红热、腮腺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外,还可以用于牛皮癣、荨麻疹、风疹、瘙痒症、湿疹、面部蝴蝶斑、疮疖、扁平疣、斑秃等皮肤病的治疗。此外,防风通圣丸还可以降血脂,对中风、偏头痛和一些过敏性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即使是一些没有病的健康成年人,常服防风通圣丸也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功效。因此就有了“有病没病,防风通圣”的说法。不过,防风通圣丸虽有保健作用,但并非人人可以服用,身体虚弱、大便偏稀的人一定要慎用本药,孕妇也要慎用。

【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防风粥

取防风10~15克,葱白3段,粳米50~100克。先将防风煮水20分钟,去渣取汁。用煮出的汁加清水适量来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切成段的葱白,煮成稀粥,趁热服食。也可将防风放进纱布袋中与粳米共煮,药味较重,但药性作用更大。该粥中的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葱白的发汗作用明显,可以宣通上下阳气,发汗解热,二者合用主治风寒感冒,对老幼体弱病人尤为适宜。最后一定要注意,喝完粥之后要卧床休息,并注意盖好被子以使汗能发透。

【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防风茶

防风5克,茶叶适量,放入茶杯中,加沸水适量,密封浸泡片刻饮服,每日1剂。可祛风解表,防治感冒。 防风散

防风适量,择净,研细,每次10克,放入浴水中足浴,每晚1次。可祛风解表,防治感冒。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第二篇

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排毒解毒 止痛镇痛 祛湿 止痒

禁忌人群:湿热体质的人不适宜食用防风。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防风。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防风。

适宜体质:特秉质

详细信息

目录

防风的食物介绍防风的保存秘诀防风的选购技巧

防风的食物介绍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防风为多年生草本,生于草原、丘陵和多石砾山坡上。防风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当、山东等地。一般于栽种第2年的冬季采收,生长不良者可于3至4年后采收。防风采挖后去掉残茎、须根和泥土,晒至九成干,按粗细长短分别扎成小捆,再晒或炕干。

防风的保存秘诀

防风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防风的选购技巧【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防风以叶多、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七个防风的中药秘方
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第三篇

【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七个防风的中药秘方

防风又名铜芸、百枝,古代名“屏风”,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乃风药中之润剂”,能发汗能止汗,能止泻能通便。

7个有关防风的中药偏方

1.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九味羌活汤。方用防风、羌活、苍术、白芷、生地、黄芩各9克,川芎6克,细辛、甘草各3克,水煎服。【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2.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用表里双解的防风通圣散。方用防风、麻黄、荆芥、薄荷、连翘、当归、川芎、白芍、白术、黑山栀、熟军、芒硝各15克,桔梗、石膏、黄芩各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3.治表虚自汗用玉屏风散。方用防风、黄芪各10克,白术20克,水煎温服。此方“发在防芪收在术”,内外兼顾,为益气固表止汗的良方。

4.治脾胃虚弱所致大便溏泄方用升阳益胃汤。用黄芪60克,半夏、人参、炙甘草各30克,防风、羌独活、白芍各15克,橘皮12克,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9克,黄连6克,加姜3片、枣3枚,水煎服。

5.治中风引起的风秘、气秘用搜风顺气丸。方中用防风配以熟军、车前子、火麻仁、山药、牛膝、郁李仁等,制成蜜丸,口服每次1丸,一日1~2次。

6.治大便带血用槐角丸。方用防风配以槐角、槐花、黄芩、大黄、枳壳、地榆炭、芥穗、当归等,对痔漏下血、大便带血有较好的止血作用;用槐花30克,侧柏炭15克,芥穗、枳壳各9克,加防风、升麻、大黄各9克(均炒炭),共研细末,每日早晚空腹服6克,米汤调服,能入血分而止血。

7.治抑郁所致经闭用防风、陈皮、柴胡、制香附、九香虫、川朴、枳实、川芎、川牛膝、当归各10克,白芍15克,砂仁4克,水煎服,对经行不畅、头晕、乏力等症有较好疗效。

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第四篇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的功效,防风有治疗外感风寒;风湿痹痛作用,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的功效,防风有治疗外感风寒;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头痛身痛;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的作用。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1、防风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
2、防风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本经>
3、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本草经疏>
4、防风杀附子毒。<本草经集注>
5、防风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药类法象>
6、防风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孪,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盗汗,断漏下、崩中。中药防风的功效与作用。<长沙药解>

防风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防风,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防风。

防风散药方1
功效:主治妊娠中风卒倒,口噤肢强,或痰气上升。
组成:防风, 桑寄生, 葛根, 各五分; 家菊花, 细辛, 防己, 秦艽, 羚羊角(镑), 当归, 桂心, 茯神, 甘草, 各三分。
用法:水煎,入竹沥半合服。
功效:祛风解痉,化痰通窍。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四。

防风散药方2
功效:主治热毒风痰壅,头目晕闷,心神不宁。
组成:防风(去叉。三分)、枳壳(麸炒。三分)、沙参(半两)、秦艽(去苗。一两半)、犀角屑(一两)、升麻(一两)、木通(一两)、羌活(一两)、甘草(炙。一两)、茯神(去木。一两)、龙齿(一两)、前胡(一两)
用法: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时温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防风散药方3
功效:主治小儿五脏积热、惊风,头面赤热,口舌生疮,好饮冷。
组成:防风(去芦头)、甘草(炙草)、柴胡(去苗)、连翘、山栀子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五分,煎三分,去渣温服。一岁儿一服可分四次;三岁儿可作二服饮之。
来源:<刘氏家传>引李琬方(见<幼幼新书>卷十九)。

防风散药方4
功效:主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日久必成衄血。
组成:黄芩 人参 甘草 川芎 麦门冬(去心)各30克 防风(去芦)4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食后沸水调服,每日三次。
来源:<宣明论方>卷一。

防风散药方5
功效:主治眼泡内生毒如菌。
组成:防风、荆芥、黄芩、石膏、栀仁、薄荷、赤芍、连翘、生地黄、甘草。
用法:水煎服。
来源:<医钞类编>卷十一。

防风散药方6
功效:主治伤寒时气,头痛壮热,恶风,百节痠疼,肩背拘急,面赤虚烦,声重咳嗽,寒热不除。
组成:厚朴2两(去皮,姜汁制),陈皮2两(去白),甘草2两(炙),藁本2两,独活3两,防风3两(去芦),桔梗(微炒)3两,苍术(于木臼内略杵去皮,却入布袋内打,净称)2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沸汤点亦得。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一。

防风散药方7
功效:主治中风不语,两目不开,手足抽掣,发歇往来,昏塞涎潮。
组成:防风1两(去芦头),羚羊角屑1两,独活1两,赤箭1两,当归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秦艽半两(去苗),麻黄2两(去根节),桂心1两,前胡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九。

防风散药方8
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头痛掣动。
组成:防风30克(去芦头) 川升麻30克 黄芩30克 赤芍药30克 蔓荆子30克 石膏30克 葛根30克(锉)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12克,以水17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人淡竹沥30毫升,再煎一二沸,温服,不计时候。
禁忌:忌羊肉、饴糖。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

防风散药方9
功效:主治风虚多汗恶风。
组成:防风(去叉)1两1分,泽泻3分,牡蛎3分(煅赤),桂(去粗皮)3分。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3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2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三。

防风散药方10
功效:主治腲退风,肌肉虚满,肢节缓弱,皮肤不仁,骨节疼痛。
组成:防风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芎䓖1两,白蒺藜1两(微炒,去刺),麻黄1两(去根节),桂心1两,海桐皮1两(锉),当归1两,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半,独活1两,细辛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渣,食前稍热服。
来源:<圣惠>卷二十三。

防风散药方11
功效:主治风头眩,旋运欲倒。
组成:防风3分(去叉),芎䓖3分,山芋3分,人参3分,白术3分,远志3分(去心),独活3分(去芦头),桂3分(去粗皮),茯神(去木)3分,莽草半两(去根,酒洒,焙),天雄(炮裂,去皮脐)半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半匕至二钱匕,食前浸菊花酒调下,日再夜一。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六。

白术防风汤
功能与主治:若服[羌活防风汤"有自汗者。
处方:白术(四钱) 防风(八钱) 黄蓍(四钱)
用法与用量:上分二贴,每贴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后服。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防风败毒饮
功效:主治痘发瘾疹及麻疹发热。
组成:升麻、葛根、防风、赤芍、甘草。
用法:水煎服。外用活蚬子不拘多少,以水养5-7日,旋取其水洗,用天水散拭之。
来源:<万氏家抄方>卷六。

解毒防风汤
功效:主治痘痂落后,热毒未尽,而疮瘢复起成凸者。
组成:金银花5钱,甘草1钱,木通1钱,防风1钱,荆芥1钱,连翘1钱,牛蒡子1钱。
用法用量:同紫草煎汤服。外用蚬子水摩之。
来源:<痘麻绀珠>卷十七。

防风枳实汤
功效:主治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头脑痛。
处方:防风3两,枳实3两(炙),茯神4两,麻黄4两(去节),细辛2两,芎 3两,前胡4两,生姜4两,半夏4两(洗),杏仁3两,竹沥3升。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 防风汤(<千金>卷十三)、防风枳实散(<普济方>卷四十七)。

防风酒
功效:主治肉苛。
处方: 防风(去叉)2两,白术1两半,山茱萸(并子用)1两半,山芋(干者)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半,细辛(去须叶,轻炒)1两半,独活(去芦头)1两半,秦艽(去土)1两半,茵芋(去粗茎)1两半,杏仁(汤浸,退去皮尖双仁,炒)1两半,紫巴戟(去心)2两,桂(去粗皮)2两,麻黄(去节,先煎去沫,焙干用)2两,生姜(切,焙)2两,磁石(生,捶碎如大豆粒,浸去赤汁)半斤,薏苡仁(炒)3两,生地黄(净洗,细切,焙)2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生绢囊盛,以无灰清酒3斗,浸6-7日。
用法用量:空心温饮4-5合,以知为度。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

防风薏米煎
功效:散风除湿。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配方:薏米30克,防风10克。
制法:薏米洗净,与防风共煎,取药汁约2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1次服完,连用1周,停3日后可再用。

防风当归丸
方剂主治:肝经有风,血得风而流散不归经,以致妊娠下血。
药物组成:防风、当归(去尾)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药为丸。
用法用量:每服1钱,白汤送下。
处方来源:<医钞类编>卷十七。

防风丸1
功效:主治热痹。
组成:防风(去叉) 羌活(去芦头) 茯神<去木) 牛膝(酒浸,切,焙) 桂(去粗皮) 人参 枳壳(去瓤,麸炒) 五加皮(锉) 芍药 丹参 薏苡仁 玄参 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各30克 磁石(煅,醋淬)120克 槟榔(锉)60克 松子仁 大黄(锉,炒) 木香各15克
用法:上十九味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空腹时用温酒下。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

防风丸2
功效:主治小儿瘰疬结核,寒热。
组成:防风(去芦头)1两,连翘1两,桑根白皮(炙,锉)1两,牡丹皮1两,白头翁1两,黄柏(去粗皮,微炙)1两,豉(炒令黄)1两,独活(去芦头)1两,秦艽(去苗土)1两,海藻(洗去咸,焙)3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米饮送下,早晨、日晚各1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防风丸3
功效:主治心脏中风,惊悸,言语混浊,烦热恍惚,心神不安。
组成:防风3分(去芦头),茯神1两,人参3分(去芦头),麦门冬1分(去心,焙),天麻3分,白鲜皮1两,薏苡仁3分,小草3分,犀角屑1两,天竺黄3分,牛黄1分(研入)。
用法:上为末,加研了牛黄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糯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四

防风丸4
功效;主治风气,肢节疼痛,四肢少力,头痛烦闷。
组成:防风(去叉)2两,桔梗(锉,炒)2两,丹砂(研)2两,天麻1两,细辛(去苗叶)1两,独活(去芦头)1两,秦艽(去苗土)1两,芎䓖1两,木香1两,天南星(用牛胆制者)1两半,由跋(炮)1两半,甘草(炙,锉)半两,茯苓(去黑皮)半两,藿香叶3分。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用量:每服1丸,食后、临卧荆芥汤嚼下。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二

防风丸5
功效;主治五脏风热毒气攻目,或赤或涩,或昏或痛,翳障不明者。
组成:防风(去叉)1两,玄参1两,决明子(炒)1两,车前子1两,茯神(去木)1两,地骨皮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龙齿1两,甘菊花1两,苦参1两,大黄(锉,炒)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量:每服20丸,食后温浆水送下,临卧再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

防风薏米粥
功效:清热祛风行痹,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材料:防风1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水煮至米熟,每日1剂,连服1周。

防风败毒散1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麻痘发热。
组成:生地、防风、连翘、升麻、荆芥穗、牛蒡子、玄参、酒柏、人参、桔梗、甘草。
用法:水煎服。
来源:<片玉心书>卷五。

防风败毒散2
功效:风寒霍乱。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枳壳、陈皮、葛根、甘草。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川芎防风散
方剂主治:积年脑泻。
药物组成:川芎1两,防风1两,羌活1两,干姜1两,荆芥1两,甘草3钱,甘松3钱,白芷半两。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食后酒服;不能饮酒,茶清汤服。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五十七。

当归防风散
方剂主治:伤寒汗多亡血发痓。
药物组成:当归、防风、川芎、生地、白芷、羌活、人参。
加减:恶寒自汗,加桂枝、白术。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处方来源:<伤寒全生集>卷四。

地榆防风散
功效:主治破伤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头微汗,身无汗者。
组成:地榆、防风、地丁香、马齿苋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
用法:每服9克,热米汤送服。

防风当归汤
方剂主治:血痹,皮肤不仁。
药物组成:防风1钱5分,当归1钱5分,赤茯苓1钱,独活1钱,秦艽1钱,赤芍药1钱,黄芩1钱,杏仁、甘草5分,桂心4分,生姜5片。
用法用量:水2钟,煎至1钟,食前温服。
处方来源:<杏苑>卷五。

竹叶防风汤
功效:治妇人产后伤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宜服竹叶防风汤。
材料:淡竹叶(半把) 防风人参桂枝 苦梗 甘草(各半两) 葛根(一两半)
用法: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使汗出。颈项强,用附子炮去皮脐,锉如豆大,抄一钱同煎。呕者,加半夏煎服。

防风白芷茶
功用:祛风,燥湿,镇痛。
主治:头痛起于感受风寒之后,其痛或连项背,或痛连眼眶、颊部,恶风寒,喜裹头戴帽。舌淡苔薄白,证属风寒头痛者。
组成:防风、白芷各120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服用茶叶6克,加水3o0毫升煮沸,取汁置保温瓶中,兑入药末12--18克,盖闷15分钟后摇匀,代茶分次服用。每日1剂。
宜忌:阴虚血热者忌服。
出处:<普济方>

羌活防风汤
处方:羌活、防风、川芎、藁本、当归、芍药、炙甘草,各二钱,地榆、细辛,各一钱。
功能:治破伤风,初得在表。
用法与用量:上分作二贴,每贴水二盏,煎至八分。热服。若大便闭,加大黄,缓缓令过,加黄芩。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羌活防风汤
药物组成:羌活(去芦头)3两,防风(去叉)4两,桔梗3两,柴胡(去苗)1两半,败酱3两,桂(去粗皮)1两半,大黄(锉)2两,羚羊角(镑屑)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方剂主治:产后腹中坚硬,两胁满胀,手足厥冷,心中烦热,引饮干呕,关节劳痉中风。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相次再服之。

防风羌活汤
功效:祛风散寒。
药物组成:防风、川羌活、姜半夏、黄芩(酒洗)、白术(土炒)、炙甘草、川芎各10克,姜南 星4。5克,北细辛3克
药方用法:水煎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防风苍术汤
方剂功效:散风邪,健脾疏壅。
方剂主治:风壅肝木,损伤脾土,不能输布水湿,飧泄身热,脉弦腰重,微汗头疼。
药物组成:麻黄8分,防风1钱,苍术2钱,白术3钱。
用法用量:水煎熟,热服。取汗。
处方来源:<杏苑>卷四。

防风黄芩丸
功能主治:主妊娠肝经有风热,血崩,便血,尿血。
处方:条芩(炒焦)防风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米汤或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备注:妇人妊娠,风热之邪侵入血室,胎孕因此不安,导致血崩、便血,治宜清热祛风。方中黄芩清热于里,防风疏风于外,二味相合,使风热两解,经脉清和,出血得愈,胎孕得安。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

天麻防风丸1
功效:主治一切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精神昏聩,痰涎不利。
组成:白僵蚕(去丝、嘴,炒) 干蝎(炒)各15克 天麻(去苗) 防风(去苗) 人参各30克 朱砂(研飞) 雄黄(研) 麝香(研) 甘草(炙)各7。5克 牛黄3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2丸,薄荷煎汤化下,不拘时服。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天麻防风丸2
方剂主治:风湿麻痹,肢节走痛、注痛,中风偏枯,或内外风热壅滞,昏眩。
组成:防风5钱,天麻5钱,川芎5钱,羌活5钱,白芷5钱,草乌头5钱,白附子5钱,荆芥5钱,当归5钱,甘草(炙)5钱,白滑石2两。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用量:酒送下。
处方来源:<医林绳墨大全>卷五。

防风二仁饮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慢性肝炎兼风寒湿痹患者食用。
配方:防风9克 桃仁6克 苡仁20克 白糖20克
做法:
1、把桃仁去皮、心、尖,洗净;防风润透切片;苡仁去杂质,洗净。
2、把苡仁、防风、桃仁同放炖锅内,加水250毫升。
3、把炖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煎煮50分钟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防风藿香粥
功效:散寒燥湿、治舌苔薄白、肢体酸痛。
材料:防风12克,藿香6克,白蔻3克,葱白3茎,粳米100克。
做法:将防风、藿香、白蔻、葱白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另将粳米加水煮至近熟,加入药汁,煮成稀粥。

附子防风散
主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组成:白术30克 白茯苓23克 柴胡45克(去苗) 五味子30克 干姜23克(炮裂,切) 甘草23克(炙微赤,切) 附子23克(炮裂,去皮、脐) 桂心15克 防风23克(去芦头)
用法:上药捣碎,研为粗末。每服9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4片,煎至9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泻肝防风散
方剂主治:肝实热,梦怒惊恐。
药物组成:防风3分(去芦头),犀角屑半两,赤茯苓半分,葳蕤半两,射干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细辛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白鲜皮半两,沙参半两(去芦头)。
用药禁忌:忌炙煿、热面。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三。

桂枝防风汤
功效:疏风解肌,调和营卫。
主治:婴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急,口中气热,呵欠烦闷,舌淡,苔薄白,脉浮。
组成:嫩桂枝4。5克; 杭白芍6克; 北防风4。5克; 炙甘草3克。
用法:上作一剂。加老生姜3克 大红枣5枚,水煎,热服。
来源:<幼幼集成>卷二。

防风芍药汤
主治:泄泻、痢疾初起,身热,头痛微汗,腹痛而渴,脉弦。
组成:防风 芍药 黄芩各15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5--30克,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滤清温服。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加味防风粥
功效:治疗小儿泄泻风寒泻型: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苔白腻,脉浮紧。
材料:防风5克,藿香5克,葱白2茎,白蔻仁克,苏叶3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前5味药水煎,沸后约10分钟,取汁去渣,另用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

荆芥甘草防风汤
功效:解痘毒。
主治:小儿疮疹,邪在太阳,疹出不快,脉浮者。
组成:荆芥半两,防风半两,甘草3钱。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温服。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六五引<疮疹方>。

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第五篇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是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肋胀痛、寒热往来、疟疾、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1、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清胰汤i号)
2、柴胡治劳黄,
3、柴胡治口糜生疮:柴胡(去苗)、地骨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细细含咽之。(<圣济总录>柴胡汤)
4、柴胡治疟疾,寒多热少,腹胀:柴胡、半夏、厚朴、陈皮各二钱。水二碗,煎八分。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不拘时候服。(<本草汇言>)
5、柴胡治舌本强,两边痛:柴胡(去苗)、升麻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熟水调下,日三。(<圣济总录>柴胡散)
6、柴胡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煎服。(<衷中参西录>升陷汤)
7、柴胡治眼暴赤肿痛:柴胡、苍术、甘草等分。上为末。白水煎;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服)。(<朱氏集验方>柴胡散)
8、柴胡治积热下痢不止:柴胡、黄芩各四钱。水煎服。(<圣惠方>)
9、柴胡治肾虚牙齿龂肿,膈上热:柴胡(去苗)一两,枳壳(去瓤,麸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烟尽)各三分,黄连(去须)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用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分二服。(<圣济总录>柴胡汤)
10、柴胡治肺疟,烦热呕逆:知母一两,柴胡二两(去苗),人参一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11、柴胡治妊妇寒热头痛,不欲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柴胡一两,黄芩、人参、甘草 (炙)各一分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类证活人书>黄龙汤)
12、柴胡治眼赤痛微肿,眦赤烂多:柴胡(去苗)、蕤仁 (去皮,研)、黄连(去须)、升麻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滤去滓,微热淋洗,如冷再暖,洗三两遍。(<圣济总录>柴胡洗眼汤)
13、柴胡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滓。任意时时服,一日尽。(<孙尚药方>)
13、柴胡治大人小儿口疮:柴胡、吴茱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一钱,好酒调敷脚心。(<普济方>)
14、柴胡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柴胡一二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15、柴胡治伤寒初觉发热,头疼脚痛:柴胡(去苗)半两,黄芩(去黑心)、荆芥穗各一分。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汁一合,白蜜半匙,更煎三五沸,热服。(<圣济总录>解毒汤)
16、柴胡伤寒壮热,头痛体疼,口干烦渴:石膏、黄芩、甘草、赤芍药、葛根各一两,麻黄(去节)、柴胡(去苗)各半两。上捣罗为散。三岁小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葱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滤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汗出为效。量儿大小加减。(<局方>柴胡散)
17、柴胡治耳聋不闻雷声:柴胡一两,香附一两,川芎五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医林改错>通气散)
18、柴胡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嗽: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柴胡汤)
19、柴胡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柴胡二钱,川芎、枳壳 (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服。(<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20、柴胡治伤寒日数过多,心中气闷,或发疼痛,狂言不定,烦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柴胡(去苗)一两,大黄一两,朴硝一两,甘草半两,枳壳一两(去穰)。上五味为末。每服三大钱,水三盏,煎至六分。温服,一日只二服,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博济方>柴胡散)
21、柴胡治肝黄,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语蹇涩,爪甲青色: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决明子半两,车前子半两,羚羊角屑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柴胡散)。

柴胡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煎服,3--9g
禁忌: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柴胡。

柴胡散
主治:妊娠心烦,头目昏重,心胸烦闷,不思饮食或呕吐。
组成:柴胡45克 ,赤茯苓、 麦门冬各30克、 枇杷叶(去毛) 、人参 、橘红 、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40毫升,去滓温服。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柴胡散2
主治:瘴疟十四日外,寒热不已,不潮时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10克(去芦)、 半夏4。5克(汤泡) 、桂心4。5克(去皮)、 白芍4。5克(炒) 、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来源:<瘴疟指南>卷下。

柴胡散3
主治:劳黄。证见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不食,鼻中干燥,身热疼闷,渐觉羸瘦,寒热不定。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茵陈15克 、犀角屑15克 、麦门冬30克(去心)、 鳖甲60克(涂醋,炙微煮,去裙襕)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柴胡散4
主治:伤寒百合病,羸瘦,不食少力。
组成:柴胡(去苗)1两,白茯苓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瓢,焙)1两,知母1两,桔梗(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百合2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三。

柴胡散5
主治:妇人骨蒸劳热、咳嗽,胸膈痰壅,腹胁妨闷,不欲饮食。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半夏15克(汤洗七遍去滑)、 川大黄22克(锉碎,微炒) 、枳壳22克(麸炒微黄,去瓤) 、百合22克 、桑根白皮30克(锉) 、麦门冬60克(去心) 、赤茯苓30克 、秦艽22克(去苗) 、紫菀22克(洗,去苗、土) 、黄芩22克 、赤芍药22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知母22克、 木通22克(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柴胡散6
主治:妊娠心烦,头昏躁闷,不思饮食,或时呕吐。
组成:柴胡1两半(去苗),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半两(去芦头),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柴胡散7
主治:伤寒后肺萎劳嗽,连连不绝,四肢烦热,两颊色赤,饮食全少。
组成:柴胡3分(去苗),桔梗3分(去芦头),紫菀3分(洗,去苗土),知母3分,贝母3分(煨令微黄),诃黎勒皮3分,乌梅肉半两(微炒),百合3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下地黄汁半合,搅匀,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四。

柴胡散8
主治:时气5日,热毒不除,心神烦闷,大小肠秘涩,或时头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栀子仁1两,黄芩1两,石膏1两,大青1两,川芒消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五。

柴胡散9
主治:大肠实热,气壅不通,心腹胀满,发歇寒热。
组成: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1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芩3分,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汉防己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来源:<圣惠>卷六。

柴胡散10
方剂主治:眼目暴赤肿痛。
药物组成:柴胡、苍术、甘草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
处方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九。

柴胡散11
主治:肝脏风热,眼中生疮肿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川升麻1两,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车前子1两,决明子1两,防风(去芦头)1两,羚羊角屑1两,马牙消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玄参1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来源:<圣惠>卷三十二。

柴胡散12
主治:小儿寒热往来,面色萎黄。
组成:柴胡半两(去苗),石膏1两,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麻黄1分(去根节),秦艽1分(去苗),常山1分。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次。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

桂枝柴胡汤
主治:寒疟。寒伤少阳,寒多热少者。
组成:桂枝, 柴胡。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来源:<伤寒论>。

柴胡饮子1
主治:大便闭,有寒热,元气弱者。
组成: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大黄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柴胡饮子2
主治:伤寒发汗不解;或中外诸邪热,口干烦渴;或下后热未除,汗后劳复;或骨蒸肺痿喘嗽,妇人余疾,产后经病。
组成: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温服。日三服。
来源:<宣明论方>卷四。

柴胡饮子3
方剂主治:岚瘴。
药物组成:柴胡、常山、青蒿、甘草、秦艽、人参、茯苓、枳壳(炒)、半夏(汤浸7次)各等分。
制备方法:焙干,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水1盏半,加乌梅3枚,生姜5片,煎取1盏,去滓,食后温服,逐日1服。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九。

柴胡膏
主治:五劳七伤,肢体烦倦,日渐消瘦,行步稍难,饮食不进。
组成:柴胡半两(去芦),红芍药1两1分,蒺藜根1两1分,青橘皮半两,川附子(炮)半两,吴茱萸半两,陈橘皮半两,青木香1分,乌鸡1只(净,去骨皮毛肠肚,唯择肉)。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乌鸡肉内再杵成膏,于瓷器内收贮。
用法用量:每用膏1匙头,食前用盐酒1盏调服。常令患人有酒容,只服2日,便见效验。
出处<博济>卷一。

柴胡黄连膏
功效主治:盗汗,潮热往来。
处方:柴胡(去苗)、胡黄连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和膏为丸,如鸡头子大。
来源:<卫生总微>卷十五

柴胡泻肝汤
方剂主治:郁怒伤肝,胁助痛在左者。
药物组成:柴胡1钱2分,甘草5分,青皮(炒)1钱,黄连(炒)8分,山栀(炒)8分,当归(酒制)1钱2分,芍药1钱,龙胆草1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处方来源:<便览>卷一。

柴胡二连丸
方剂主治:小儿痘后,因肝经实火而致寅、卯、申、酉时热甚,或兼搐。
药物组成:柴胡、宣黄连、胡黄连。
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白汤送下。
处方来源:<保婴撮要>卷十九。

柴胡降脂粥
功效:适用于两胁胀满、情志不畅、烦躁易怒的患者。
材料:柴胡8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粳米20克。
做法:加水量煎至糜烂,每日1次。

加减柴胡汤1
主治:伤寒少阳证,胁痛痞硬,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8分,黄芩钱半,枳壳钱半(炒),牡蛎3钱,半夏1钱半(制),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加减柴胡汤2
主治:实热凑上,心腹作痛,发热不止。
组成:柴胡1两,黄芩7钱半,半夏7钱半,枳壳1两,赤芍1两,山栀子(去壳)4两(半生半炒)。
用法:上锉1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

柴胡青叶粥
功效:清泻肝火。
材料:大青叶15克,柴胡15克,粳米30克。
做法:先把大青叶、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约1000毫升时,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入白糖调味。
用法:早晚分食,每日1剂,可连服数日。

柴胡茶
功效:疏肝、升阳,和解表里;解热,镇静,镇痛,降压。
主治:少阳症寒热往来(即恶寒、发热交替出现)、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材料:柴胡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药茶方。

柴胡煎
功效主治:小儿脑热肺壅,鼻干无涕,喘息不得。
处方: 柴胡(去苗)1两半,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1两半,甘草(炙)1两半,木通(锉)1两半,紫菀(去苗土)1两半,五味子1两半,大青干1两半,百合1两半,款冬花3分,蓝叶3分,人参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大黄(锉,炒)半两,酥1斤,蜜(炼熟,去白沫)1升。
制法:除酥、蜜外,上锉细。水7升,慢火煎至3升,去滓入酥、蜜,同熬成煎,瓷器盛。
用法用量: 5-6岁儿每服1钱匕,食后温熟水调下,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柴胡煎2
功效主治:小儿频惊,壮热欲作痫。
处方:柴胡(去苗)3分,升麻3分,栀子仁3分,芍药3分,钓藤1分,凝水石(研)1两,黄芩(去黑心)1两,知母(切,焙)1两,生葛汁1合,甘草(炙)1分,蜜2合,淡竹叶(细锉)3握,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研)半两。
制法:上10味为粗末。以水3升,入银石铫内,文武火煎至1升,绵滤去滓,再入锅内,下蜜并葛汁、杏仁等,煎如饧,以瓷器盛。
用法用量:百日儿每服如绿豆大,1岁儿如杏仁大,温浆水化破服,每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柴胡煎3
功效主治:热毒痈肿,血不散,初觉憎寒干渴,四肢烦闷。
处方:柴胡(去苗)1两,知母(焙)1两,木通1两半,淡竹叶100片,瞿麦穗1两,连翘1两,防己2两,大黄(生)2两(细锉),生麦门冬汁3合(汤成下),生藕汁3合(汤成下),甜消4两(汤成下)。
制法:先将8味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半,去滓,下甜消令散,次入麦门冬、藕汁等,共分为8服,空腹2服。以溏利为度,余药食后缓缓服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柴胡汤
主治:口糜生疮。
组成: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30克
用法:上二味,粗捣筛。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取少许含咽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柴胡汤2
主治:气分有热发斑者。
组成:柴胡9克 黄芩6克 半夏(姜炒)6克 人参3克 紫草6克 黄连6克 茯苓6克 甘草6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水煎服。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

柴胡茯苓汤
主治: 腹胀瘦病,不下食。
组成: 柴胡1钱2分,茯苓1钱2分,枳实(炙)6分,白术6分,人参6分,麦门冬(去心)6分,生姜(合皮,切)6分。
制备方法: 上切。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1升八合,绞去滓,分温2服。服别相去7-8里,吃1服。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三三。

柴胡丸1
主治:妇人血风劳气,头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酸痛,心躁烦热,气满腹胀,腰膝无力,经候不调。
组成:柴胡(去苗) 黄连(去须) 知母(焙) 赤芍药 龙胆 黄芩(去黑心)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掐) 茯神(去木) 甘草(炙)各30克 槟榔(锉)22克。
用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 温酒下,不拘时。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

柴胡丸2
方剂主治:时气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食饮。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1两,桔梗(去芦头)1两,子芩1两,赤芍药1两,黄耆(锉)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鳖甲(涂醋炙微黄,去裙襕)1两,人参(去芦头)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备方法: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六。

柴胡饮1
主治:小儿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哺转甚,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多,小便黄色,食减神昏。
组成:北柴胡(去芦,净洗) 人参(去芦) 当归(酒洗) 黄芩 赤芍药 甘草(炙)各30克 大黄(生用) 桔梗(去芦,锉,炒) 北五味(去梗) 半夏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乌梅1个,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温服。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柴胡饮2
功效:清热疏肝,化痰散结。
主治:小儿无辜疳。其证颈项生疮,或项内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者。
组成:赤芍药 柴胡 黄连 半夏(姜制) 桔梗 夏枯草 龙胆草 浙贝母 黄芩 甘草(生)
用法:引用灯心,水煎服。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柴胡饮3
方剂主治:消渴,上焦虚热,心中烦躁。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葛根(锉)3分,芦根(锉)3分,地骨皮3分,百合(干者)3分,桑根白皮(锉)3分,知母(切,焙)3分,萎蕤3分,贝母(去心,炒),茅根(锉),犀角(镑),甘草(炙,锉),木通(锉)半两。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4钱匕,水1盏,加生地黄半分,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柴胡饮4
方剂主治:伤寒柔痉,四肢逆冷,汗不止,腹中痛,筋脉急。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槟榔(煨,锉)半两,五味子(炒)半两,桂(去粗皮)1分,高良姜1分,羌活(去芦头)1分。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柴胡知母汤
主治:热疟及瘅疟。
组成:柴胡1钱半,知母1钱半,苍术1钱,黄芩1钱,干葛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川芎1钱,甘草(炙)7分。
用法用量:上锉作1帖。加生姜3片,乌梅2个,水煎,清晨服,午前又1服。
加减:久疟,加人参、当归。
出处:<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引节斋方。

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草药用于什么 第六篇

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小柴胡又叫一枝黄花,小柴胡有疏风泄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小柴胡有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毒蛇咬伤的作用,小柴胡用药禁忌是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小柴胡。

小柴胡的功效:
中药小柴胡又叫一枝黄花,小柴胡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或根,小柴胡别名野黄菊、山边半枝香、洒金花、黄花细辛、黄花一枝香等,小柴胡有疏风泄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小柴胡有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毒蛇咬伤的作用,小柴胡用药禁忌是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小柴胡。

药名:小柴胡
别名:野黄菊、黄花一枝香、千根癀、土泽兰、百条根、铁金拐、签子草、山边半枝香、洒金花、黄花细辛、小白龙须、黄花马兰、大败毒、红柴胡、黄花仔、红胶苦菜、一枝香、大叶七星剑、蛇头王、金锁匙、满山黄、黄花儿、黄柴胡。
性味:味辛;苦;性凉。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归经:入肝经、胆经。
功效:疏风泄热;解毒消肿。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泄泻;热淋;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2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汁搽。
药材基源:小柴胡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或根。
炮制方法:取全草或带根全草,洗净、晒干、切断、备用。小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亦可鲜用。

小柴胡的作用:
小柴胡能和解少阳,
1、小柴胡治发背、乳痈、腹股沟淋巴腺肿:一枝黄花七钱至一两。捣烂,酒煎服,渣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2、小柴胡治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一枝黄花三钱至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3、小柴胡治鹅掌风、灰指甲、脚癣:一枝黄花,每天用一至二两,煎取浓汁,浸洗患部,每次半小时,每天1--2次,七天为一疗程。(<上海常用中草药>)
4、小柴胡治头风;一枝黄花根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小柴胡治毒蛇咬伤:一枝黄花一两。水煎,加蜂蜜一两调服。外用全草同酒糟杵烂敷。(<江西民间草药>)
6、小柴胡治黄疸:一枝黄花一两五钱,水丁香五钱)水煎,一次服。(<闽东本草>)
7、小柴胡治咽喉肿毒:一枝黄花七钱。水煎,加蜂蜜一两调敷。(<江西民间草药>)
8、小柴胡治小儿急惊风:鲜一枝黄花一两,生姜一片。同捣烂取汁,开水冲服。(<闽东本草>)
9、小柴胡治一切肿毒初起:一枝黄花二两。煎水淋洗,或用毛巾浸药汁温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10、小柴胡治跌打损伤:一枝黄花根三至五钱。水煎,二次分服。(<江西民间草药>)
11、小柴胡治痈肿溃后腐肉不脱:一枝黄花二两,野菊根一两。醋煎熏疮口。(<江西民间草药>)
12、小柴胡清热解毒。<南宁市药物志>
13、小柴胡治破血,通关窍。<广东中药>
14、小柴胡洗肿毒。<植物名实图考>
15、小柴胡能发汗解表。<闽东本草>
16、小柴胡能疏风解毒,退热行血,消肿止痛。<湖南药物志>

小柴胡的食用方法:
小柴胡茶
材料:柴胡5g、黄芩3g、半夏3g、党参2g、甘草3g、绿茶5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柴胡、黄芩、半夏、党参至水沸后,冲泡甘草、绿茶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效:和解少阳。
用途: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冷热交替、胸胁胀痛、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眼花。
来源:传统药茶方。

小柴胡加大黄汤
组成:人参7分,北柴胡1钱5分,片黄芩1钱,法半夏1钱,炙甘草5分,锦庄黄1钱。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3个为引,水煎,热服。
主治:小儿伤寒里热,恶热,出头露面,扬手掷足,烦躁燥粪,掀衣气粗。
出处:<幼幼集成>卷二。

小柴胡加桂汤
组成:桂枝1两半(去皮),黄芩1两半,人参1两半,甘草1两(炙),半夏2合半,芍药1两半,大枣6枚,生姜1两半(切),柴胡4两。
主治:疟。
用法用量:水7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
出处:<医碥>卷六。

小柴胡加常山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常山3钱(生用不炒)。
主治:疟疾。注:如服后欲吐者,即以手探吐,痰吐尽则愈。
出处<时方歌括>卷上。

小柴胡加防风汤
组成:柴胡2两,人参5分,半夏(制)6分,黄芩3分,生姜7两半,甘草7两半,防风1两,大枣3个。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3盏,煮至1盏半,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上锉。
主治:少阳风痉,汗下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脉弦者。
出处:<此事难知>。

小柴胡加葛根汤
组成:柴胡1两,甘草6钱,大枣3个,人参2钱,黄芩3钱,生姜3分,葛根3分。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3盏,煎服。
制备方法:上锉细。
主治:妇人伤寒,太阳经传阳明,表证仍在而自利。
出处:<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小柴胡加枳桔汤
组成:柴胡1钱,半夏半钱,甘草半钱,人参3钱,黄芩3钱,枳壳1钱,桔梗1钱。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1片,煎6分服。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主治:疮疹后咳嗽胁疼。
出处:<痘疹心法>卷十九。

加减小柴胡合龙胆泻肝汤
组成:柴胡1钱,人参5分,青皮5分,车前5分,龙胆草4分,栀子4分,半夏7分,黄芩7分,甘草3分,白芍1钱,归梢6分。
用法:加生姜1片,水煎服。仍服芦荟丸3次。
主治:肝火盛,胁痛。
来源:<方症会要>卷三。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
1、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少
2、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加味小柴胡汤1
组成:柴胡3钱,黄芩3钱,知母3钱,潞参3钱,鳖甲3钱(醋炙),清半夏2钱,常山1钱半(酒炒),草果1钱,甘草1钱,酒曲3钱,生姜3钱,大枣2枚(擘开)。
加减:疟初起者,减潞参、鳖甲;热甚者,加生石膏5-6钱或至1两;寒甚者,再加草果5分或至1钱。
主治:久疟不愈,脉象弦而无力。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加味小柴胡汤2
组成:柴胡2钱5分,黄芩1钱,人参1钱,生地黄1钱,甘草1钱,半夏6分。
用法:上作一剂。水一钟半,加生姜3片,煎8分,食远服。
主治:妇女热入血室,致寒热如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妄语,血虚大劳大怒,火动热入血室,或妇女经行,感冒发热,寒热如疟,夜间热甚或谵语。
来源:<外科发挥>卷二。

加味小柴胡汤3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当归、升麻、陈皮、泽泻。
加减:无汗恶寒,加苍术、独活;发热过期不退,加葛根;胸腹饱满,加枳壳、桔梗;停食,加厚朴、山查;烦躁谵语,大便闭结,加知母、石膏;汗多身冷,加芍药、桂枝;3月久疟,加人参、杏仁,又加生姜1片,大枣1枚,再加桃枝7条,未发时温服。
用法:水煎服。
主治:疹后疟疾。
来源:<治疹全书>卷下。

加味小柴胡汤4
组成: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黄连、升麻、芍药、元参。
加减:口干,去半夏,加天花粉;咽痛,加桔梗、荆芥;若呕,加陈皮、干姜,去甘草;斑毒,加犀角、大青;胸中满闷不利,加瓜蒌、枳壳;痰火上喘,加知母、瓜蒌、桑皮;喘渴脉数大,加石膏;胸胁满痛,加枳壳、桔梗;心下痞硬,加枳实、黄连。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主治:发斑,往来寒热,或潮热,口苦咽干而渴,耳聋胁痛,胸满心烦而呕,喘嗽等。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三。

小柴胡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小柴胡。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72275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