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芦花荡》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单纯就课堂效果而言,我发现这堂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导致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在做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
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 “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
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评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三上《芦花荡》,渐入文本深处
代立然
一、文本定位
2012教学设计:经典的小说文本
2015教学设计:严肃的战争文学文本
二、教学定位
2012教学设计:如何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把握小说内容?
2015教学设计:如何正确地看待战争,如何欣赏评价战争文学作品?
三、理念定位
2012教学设计: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2015教学设计:为什么这样写?
四、导入
2012教学设计:从地域环境导入(距文本较远,有激趣作用)
2015教学设计:从生活热点导入(贴近文本,有较强的比较作用,激趣作用强)
五、主体环节
2012教学设计: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 选点研读,分析人物;
3. 质疑问难,创新作业
2015教学设计:
探究活动一: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芦花荡里?
探究活动二:人物并不完美,为什么?
探究活动三:情节真实可信吗?
六、收束
2012教学设计:过于简洁
2015教学设计:问题延伸 诗意延展
七、一些观点
1.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学习语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要从文本表面逐渐走向文本深处。
2.文本解读不仅要解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些问题,更要深层追问“为什么这么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等问题。
3.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要能够运用所学应对并解决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4.语文学习的目标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5.语文课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应试训练,但千万要注意我们是教语文的,而不只是教学生做语文试卷的。
6.课堂教学是艺术,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语文教师可以参考别人的课例,但一定要注意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教学的个性化追求。
《芦花荡》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芦花荡教学反思】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各学习小组自2
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 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 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芦花荡教学反思】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1
《芦花荡》教学反思
八年了每天的生活很单调:上课——吃饭——再上课——再吃饭、睡觉。周而复始。除却开始的激情,剩下了只有对钱的渴望,如果不是因为生活,我估计没有几人愿意当老师,我自是不例外。但今天的课却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一种成就感。现就今天的课纪录如下:
师:现在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本课的两个情节,“一次 的护送,一场 的报仇”。
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声音最响亮的是“惊心动魄”一词。原以为学生说的是“一次惊心动魄样的护送”,因为答案就是这样的。没想到学生的意思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报仇”。
师遂问其原因:“为什么是惊心动魄的报仇?”
黄鑫同学回答:因为文中第58段说了在最危急的时刻“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师:哦,就此句看来确实惊心动魄,那你知道船此时为什么走不动了?
黄鑫同学回答:老头儿这时候“张皇失措”。(不错文中就是这么写的)
但其它同学不同意了,他们纷纷说:“老头儿这时候根本不慌张,因为是他自己选择去报仇的,所以他不会慌张。”
另一同学立刻反驳:“我也认为他慌张,因为第59段说‘眼前是【芦花荡教学反思】
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从这句看出老头也忘了,所以他走错了,现在陷入困境了。”
立刻就有同学反对:“那里有个词‘也许’,意思就是不确定!所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或许这里还是老人家故意布好的呢!”
赵晓龙同学立刻站起来说:“我觉得不是刻意布好的,那是太平年间人们捕鱼的时候用来挂鱼网的,后面不是有‘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就说明上面有钩子,是用来挂鱼网的。”
师问:“你是巴图湾的吧?”
赵晓龙同学回答:嗯。其他同学笑,老师说:“难怪你对捕鱼这么清楚。”学生再次崇拜的笑了。
同学们这时好像争议不大了,到此为止似乎这个问题就成了:老头来这是找鬼子报仇的,结果碰上鬼子在洗澡,所以在躲的时候侥幸逃脱。于是老师再次提醒:既然是来“报仇”的,就说明老头事先应该是有备而来的,不是来了后碰上鬼子的吧?
立刻一位同学说:对,鬼子在这洗澡文中说是“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一个“又”字说明不是第一次,老头也是经常出入其中,说明早就明白他们的行踪。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很认真的去看书了,这里说的很有道理。而且老头的视力确实好。文中有没有证据?
生答:文中形容老头的外貌时说“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师:那“鱼鹰”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尖利,动作敏捷。
师:说的很好,这里比喻恰当的说出了老头的特点。大家作文时也应该适当的用比喻句。
赵晓龙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再说了老头经常在水上飘来飘去,哪能让船停在那动不了!(看来自我否定了开始)
同学们再一次“哗哗”大笑,笑他说人都可以飘来飘去。
师:同学笑他用词不恰当吗?金庸的小说中不是有个人外号就叫“水上飘”的么,怎么人就不能飘了?
生:那是假的,他是踩在木桩子上跑得!
师:踩在木桩子上跑得那是裘千丈,他是要冒充他哥哥骗人的。而裘千仞人家的本领是真的!(似乎跑题了,但学生好像很崇拜原来古板的老师也知道武侠,遂无人反驳)
师继续说:文学作品中为了将人物形象写活,所以作者要用一些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难道我们本文没有写到老头的小船是飘来的吗?
立刻有同学高兴的说:有!有!然后赶紧翻书。熟悉课文的同学已经找到了。
师曰:哦,第二段中确实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那么一个“飘”字说明什么?
生答:说明小船轻。
立刻有同学反驳:不是,说明老头驾船技术好!
师:这就明白了,因为老头驾船技术好,所以老头早就发现了鬼
子,而鬼子却没有发现老头,更衬托了老头的神勇。
学生异口同声说:对!
师:那现在看来老头来这是事先安排好的还是误闯进来?进来以后是真得无法走动,还是专门引鬼子上钩?那一切都在老头的掌控之中,这还叫惊心动魄吗?
一切的答案自然不言而喻,更有学生说:“是我们不明事理,在这瞎紧张!”
师:我看是你们不相信老革命!众生笑。
师:那现在再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报仇行动,应该用哪个词更恰当?
众生答:欢愉喜悦、酣畅淋漓、激动人心„„
师:那前面所提到的‘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顺理成章的回答:为下文老人引他们上钩埋下伏笔。
师:那老头儿,不,在文章结尾已不称他老头了,而是称他为?(生答:英雄)对,老英雄的形象你能简单的说说吗?
生各抒己见:勇敢的、顽强的、老当益壮的、爱国的、厉害的„„ 七嘴八舌答案很多,不过都能紧扣中心回答。
看来如果引导到位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以上是我在XXX班——一个平行班所上的一切课的效果,当时上课的那心情那叫一个字“爽”。一直觉得慢班同学的反应不如实验
班好,上课自然就少了激情,今天突然发现正因为平行班同学有很多不明白的问题才能将所讲内容很自然地扩散开来,而实验班同学往往给出的答案都是惊人的相似,这是很值得我深思的一点。
新的学期开始了,面对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们一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教务处本学期的工作要点,本学期,我们一年级语文组老师将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发展学生。继续以打造高效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化课题研究,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课组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抓实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
1、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渗透趣味性,活化教学内容。通过穿插游戏、编儿歌等形式,让学生在动中学、趣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识字教学实行认写分开。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放手让学生借助图认字、猜字、游戏识字等方式,恰当地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让学生自己寻求认字方法,使学生从过去的繁重识字负担中解放出来。
3、在识字、阅读教学中,随时掌控时机,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环境,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4、努力抓好学生的学习常规,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抽测。
(二)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1、形成学习性备课组。保证每周组织教师学习。开展学习语文新教材、新课标活动,帮助解读新课标、新教材,领悟新课改精神实质,让教师们能及时广泛地了解教育动态、教改情况,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把它用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做研究型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研究课题,坚持带着课题备课、上课、评课。平时,勤于动笔,及时总结得失,撰写反思性的教学后记、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突出质量意识。
3、开展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认真组织听课、评课,做好课堂即时指导。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教导处组织的课例教研活动。
4、注重课堂教学。
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将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要善于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本学期教研工作的重点、难点。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渗透趣味性,活化教学内容。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恰当地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在识字、阅读教学中,随时把握时机,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环境,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5、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表演、竞赛、游戏、音乐等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形成能力,逐步提高语文素养。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这样促使学困生也有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6、每上一单元的课,组内教师就及时进行单元测试题的研讨与测试形式的商定,做好单元形成性检测,并针对检测情况,各班进行比较,及时查漏补缺,让平行班均衡发展,力求做到大家共同进步,均衡发展;同时在班级和年级组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活动,评选出“拼读小能手”,“识字小明星”、“故事大王”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7、利用组内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好语文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掌握体系结构,明确教学目标,感受思想方法。
(三)抓好习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1、针对一年级新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能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较适当的评价、发言有序响亮、活动操作有条有理、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等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每上好一单元的课及时进行单元形成性练习;同时在班级和年级组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活动,如每月一赛,我是“拼音小能手”,“识字小明星”、“读书明星”等,做到竞赛有记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感觉。
3、加强课外阅读积累。
①选读《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中的文章。
②阅读一年级学生课外推荐读物,积累好词好句好诗好段。
③学写16篇小文章。
④组织学生认真背诵一年级学生推荐古诗。
4、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总之,我们一年级组语文老师将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勤勉扎实的优良作风,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造实小品牌而努力。
范文二:七年级语文备课组计划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师备课的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对本学期的语文备课工作拟定以下的计划:
七年级备课组成员有。备课组成员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便于互相交流学习。语文备课本着合作互助的原则,集大成者服务于教案,但同时也不局限教师个人的备课风格。
根据河大版语文教材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科说明》的相关说明,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教学优势,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设计如下。
一、现代文课文备课以作为主备课人。
现代文课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绝对的优势。教材中精选了现代文课文,含金量很大。
在现代文备课中,包含很多语文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每课都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在这里要体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生字词的识记和应用;重点句子和优美句子的理解及仿写句子能力;重点段落和优美段落的赏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个教学步骤都要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课堂信息反馈,教师及时给与回应。在我校推行“小组活动型”教学模式,在备课中要充分体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的学科,在此要体现学科特点,结合具体课文给学生积极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不仅学得到语文知识也受到美的熏陶,体现大语文的先进时代理念。
当然在备课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年龄特点,即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现代文备课可以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备精讲课文,略讲课文,自读辅导课文。
二、文言文和古诗词备课以作为主备课人。
文言文和古诗词在语文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所以文言文大多比较浅显。文言文和古诗词是语文的精华,经过历史淘金保留至今,所以很有学习的必要。
七年级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语感,当然每课也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识记和理解一定的文言词汇,尤其是对实词的学习。这便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言句子的教学,不要仅限于让学生背会为止,应教会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如直译法、意译法。让学生用方法去学习,用方法提高能力。在串通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感知和深入点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做讲解,悉心辅导。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要逐步体现逐步实施,不要急于求成。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小组学习模式的优点,让学生互动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文言文中蕴含着很多高尚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也要善于结合时代和社会的特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很多名篇:《论语》等,在备课中也要体现背诵的基本功。
三、写作实践、综合活动、口语交际以作为主备课人。
写作实践是令很多语文教师困惑的语文教学部分。
为了便于教学,教材进行了精心设计。写作实践的安排贴近单元课文和实际生活。写作实践的难度在于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和体现,所以在备课中要全面考虑,但又不能面面俱到,应有所侧重。紧密结合单元教学,体现单元教学的语文技能。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作文是写出来的,所以作文课就是学生写写写。其实这样做是很让学生为难的,如同大海捞针。
写作实践的备课同样需要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写作实践的技能是综合性的,要结合单元学习提炼浓缩语文技能,让学生明白在这次作文中应运用什么技能或是如何写作。当然重点要体现出来。如第一单元,侧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学生想象丰富,那就是一篇达标的作文。
过程与方法。教师一定把有关的知识点帮学生捋清晰,然后辅导学生写作。这个过程不是模式化的,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如有的学生需要例文,有的学生需要题纲式的辅导,有的学生需要提示思维思路,教师可以巡回辅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文教学不同于课文教学,作文的情感蕴含在学生的作文里。因此在写作之前要帮助学生酝酿情感,“诗言志”,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表达或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从而在写作过程中亲身体验美的情感。作文很注重真情实感,让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情商。
综合活动和口语交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备课中体现可操作性,体现趣味性,当然也要能体现语文的技能。
当然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备课组成员共同合作,从众多的阅读文章中精选好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宽。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备课组成员团结协作携手并肩,语文备课的内容一定丰富多彩。在相互的学习中每个人都会有收获的。
范文三: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针对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情况,本备课组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团结协作,群策群力
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作用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二、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搞好教学定位
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年级的要求,努力工作,达到要求。
2、备课、上课、听课
(1)集体备课,由一人主备,其他老师讨论后,再按照自己所教层次做出适合各层学生使用的教案。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保证一次,不流于形式,定中心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并如实做好备课活动记录。
(2)上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起来,同时要保证每节课的课堂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加强当堂练习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听课:要多听高二、高三年级的课,听课时要保证各项目的完整,如实做好课堂记录,并写好评价与反思。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对所听的课进行研讨,学习他人长处,帮助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练习完成课本练习,精选学生补充练习,精讲精练。练习及时批改,可以写一些鼓励性或激励性的练习评语并及时讲评或个别辅导,使练习发挥最大的作用。
4、培优辅差要按要求搞好课外的培优和辅差工作。对学困生的辅导要落到实处。
5、教学目标坚持每单元的集体备课,探索分层教学与辅导的最佳教学模式。
6、备课组要求每个老师准备好教案,要包括教学目标、过程设计、补充资料、亮点探究、提问设计等等,同时归纳课文基础知识(字、词、语句、常识等),并且出好课文的练习题、延伸题、测试题。
每次的活动常规:(1)课题的探讨(中心发言人讲解,其他补充,须有打印材料)(2)探讨一个老师的教案(顺序待定)(3)反馈一周的教学问题(按班级)(4)修订下周的教学内容,确定下周工作。
三、强化教科研,改革教法,做学者型教师
1、加强个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研究课程标准,积极参与我校组织的两先两后课题,组织好日常教学。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科研活动,把握教育教学新动向。
2、做好汇报课、组内公开课帮助教师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范文四: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依法执教,以人为本,兼顾教学环节。教学工作围绕教学对象,教为学服务,以我校初二学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分层教学带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努力减轻师生双方的课业负担。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和生活常识,引领学生不盲目崇拜名人和古人,不盲目跟随时尚某些颓废潮流,而是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感恩情怀,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辱师生的使命。
二、年级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校班级和任教语文老师维持初一原状,大家配合默契,关键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初二年是初中阶段情绪波动最大的阶段,小学学习习惯不好等秉性,即将产生大爆发,这将成为产生学习成绩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可能凝结成小团伙,拉帮结派,帮助这些孩子顺利度过初二危险期,不仅是班主任的任务,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职责。语文教材中的鲜活人物形象极其美好品格,应该成为感染孩子心灵的最佳良药。对基础不同的孩子,作业布置和学习成绩上的要求,应该分类善待,特别是外来农民工子女,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阅读记叙文,要注意叙事性作品中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记叙文,从中了解叙事,描写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3、阅读说明文,注重说明文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知识性的学习,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严密性。
4、阅读难度大一点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大意,能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的内涵和精彩语言,并积累一些生动的文言文词语。
5、能进一步写好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重点,还要能写好短小的说明文。
四、教材简析与教学安排: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五六单元是古文。现在的学生对古文学习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明知道古文很重要,就是疲以应对,甚至讨厌背诵,所以本册教材中两个单元的古文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中的第一位,即先教古文再教现代文,上半学期与下半学期一样。
五、工作措施:
1、备课组活动:
①备课组各成员要抓好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地有目标的进行,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响应上级与学校号召,每节课讲课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②统一课程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命题。每个单元进行单元考,并改卷公布成绩。
③集体备课做到人人参与,体现集体的智慧,备课组活动中心发言人要引导备课组成员讨论教学目标,教学新想法,教学困惑,要集中制定好复习计划及复习的策略和内容。
④备课组成员之间要经常相互听课、评课。
2、课堂教学:
①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语言的品味与积累。
②写作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紧扣教材、以改扩课文促进写作,并要求全年级同题作文。
3、语文课外活动:
①要重视语文学习的环境的设置,多阅读课外读物并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②成立语文阅读兴趣小组。
③、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后等生学习语文。
④通过开展一些作文竞赛、读书竞赛、语文知识竞赛,辩论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9、1—9、4):期初摸底考1日—2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放假
第二周(9、7—9、11):《桃花源记》3节、《短文两篇》2节
第三周(9、14—9、18):《短文两篇》1节、《核舟记》1节、《大道之行也》1、5节
《杜甫诗三首》1、5节
第四周(9、21—9、25)第五单元复习考试与讲评2节,《写作:学会说点儿道理》1节
《新闻两则》2节
第五周(9、28—9、30)《芦花荡》2节、《蜡烛》1节(三天)
第六周(10、8—10、10)《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节、《亲爱的爸爸妈妈》1节、《写作:学习写消息》1节(三天)
第七周(10、12—10、16)第一单元考试与讲评2节,《阿长与〈山海经〉》2,《背影》1节
第八周(10、19—10、23)《背影》1节,《台阶》1节,《老王》1节,《信客》1节《写作:叙事要详略得当》1节,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1节
第九周(10、26—10、30)第二单元复习考试及讲评2节,附录诗前五首3节
第十周(11、2—11、6)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节,期中复习与考试4节
十一周(11、9—11、13)期中考讲评1、5节,《三峡》2节,《短文两篇》1、5节
十二周(11、16—11、20)《观潮》1节,《湖心亭看雪》1节《诗四首》3节
十三周(11、23—11、27)《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1节,《综合性学习》1节,复习考试与讲评2节,名著导读《骆驼祥子》1节
十四周(11、30—12、4)《中国石拱桥》2节,《桥之美》1节,《苏州园林》2节
十五周(12、7—12、11)《故宫博物院》2节,《说屏》1节,《写作:说明要抓住特征》1节,复习考试与讲评1节
十六周(12、14—12、18)《大自然的语言》2节,《奇妙的克隆》1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节
十七周(12、21—12、25)《生物入侵者》1节,《落日的幻觉》1节,写作《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1节,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1节,附录诗后五首1节
十八周(12、28——1、1)第四单元考试与讲评2节,名著导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节,古诗小测1节
十九周(1、4—1、8)期末复习一周
二十周(1、11—1、15日)期末考试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反思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我们班总体成绩依然领先全年级,但是作为实验班,我们班级的优秀率并不突出,没有起到年级带头作用,同时个别学生成绩偏低,远远低于班级平均分。这些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此我对本次期中考试反思分析如下。
一、学生方面:
1、在试卷整体感知部分中,反映出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文学常识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阅读部分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课外现代文中要求三选一,对文中的三个语句进行评述。有许多学生将这道题目理解成了语句赏析,结果学生普遍出错,反映出审题能力的薄弱。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4、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三、试卷方面:
1、整体感知部分,难度适中学生普遍都能得到14分左右的分数。但是在文学常识回答中,理解性回答依然是学生的薄弱点,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训练。
2、现代文理解部分。这次考试有三篇现代文,两篇出自课内,一篇来自课外小说。《新闻两则》这篇阅读,学生得分情况不错。但是在小说《芦花荡》中,对“老头子”这个角色的性格分析上,学生对“通过行为分析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方法掌握不深,不能深刻地把握作者思路,分析上较浅,回答上缺乏整体性和完整性,部分学生失分较多。在课外阅读小说中,主要失分点是在对文中三个语句的解说上,这一题主要失分原因是学生没有理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思考回答方向错误。个人认为这道题难度较大,很考验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3、古文阅读部分。《桃花源记》属于常考类文言文。考察段落比较单一,问题方向也比较集中。针对性的练习学生也做了不少,所以这篇古文大多数学生都做的不错。但是并不能就此肯定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相反,缺乏课外古文的考察,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反思 [篇2]开学两个多月我们主要学习了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第二章:轴对称图形、第三章分式。两个月的学习在上周接受了检验,平时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一张试卷中得以体现。就这次的数学试卷来看,题目难易适中,以书本为主,以基本知识点为切入点,全面考查了学生对前三章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情况。学生的平均成绩60多点,很不理想。
从学生的试卷上,一部分同学对公式掌握不熟练。我们在七年级就学习了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从那时起就是重点,并且一直在用,现在涉及到用公式法解因式的分式计算,老师多次强调的重点内容,竟然有一部分同学还没记住这两个公式,更别谈解题了。为此,我找了这部分出问题的学生,和他们谈话,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要求他们记住公式。我的做法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被找的大多数同学都意识到自己的学生态度出了问题--不笨,但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一年没会?因为没用心学;如果端正态度,拿出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我的成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极大的进步!学困生只能完成选择和填空部分,后面的解答题全部都是空白——包括比较简单的计算和解方程问题。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对解答题有畏难情绪,根本不去看、不去分析每道解答题的难易程度就主观的认为自己不会做,就在那等考试结束的铃声。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在讲解例题时多找他们分析题意,找他们陈述自己的解题思路,由浅入深,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反思 [篇3]期中考试结束了,这个学期也过去了一半,为了能够查找教学中的不足,更好地做好下一步的教学工作,现就期中考试试题特点、学生答题情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方案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正确认识自我,总结经验教训,为更好指导今后的教学作好准备。 考试情况分析:这次试卷整体来看比较容易,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测试,形式灵活,从整个级段的考试情况看:(1)班与班之间、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都有一定的差距。(2)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选择题和主观题中都出现了比较灵活的实际问题,学生们不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尤其是主观题,学生们不会审题,找不到答题的方法。(3)归根到底还是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好。
下一步的对策与措施,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会举一反三,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针对这些情况,我必须要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先预习后听课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基础知识的习惯;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独立解题、耐心检查和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对解题进行总结的习惯以及要养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应用所学知识的习惯。有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
芦花荡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二:
昨天和今天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两个刚毕业的老师和小段来听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有老师在听课我就对她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这种情况在三个新老师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我尚且手足无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有关。两个新老师反馈说举手的学生太少,怎样设计过渡语,冷场时怎么救。小段课后问我怎样听课,听课笔记怎样写。
上星期的作业有三个钉子户,今天找来谈话。了解到七年级开始他们就不交语文作业了。从去年刚毕业一直就教他们数学的老师那儿 一了解也是一学年不交作业的。我就想让一个刚从大学毕业对教学充满了激情的老师都放弃的学生,那肯定是无可救药的。这些人多可悲呀,连自己都放弃的人,我该拿什么来挽救你们?
芦花荡教学反思三:
《芦花荡》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孙犁。我一直比较偏爱孙犁的文章,暑假中刚看了他的《铁木前传》。孙犁的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荷花淀》。《芦花荡》这篇课文我也教过几次,但感觉中总是没有超过他的《荷花淀》给人的印象来得深刻。
《芦花荡》也算是孙犁比较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了。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位老人在抗日战争中因为一次护送任务完成的不好,觉得自己在两个孩子和游击队员们面前丢了面子,于是在第二天的中午,他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设计一个人对付十几个日本鬼子,并成功复仇的故事。故事情节可以用“一次护送”和“一次复仇”进行简单概括。
文章主要塑造的一位老英雄的形象,他六十多岁了,“浑身干瘦干瘦的,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深陷的眼睛特别明亮”,一位精明干练的“老头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老头子的性格形象特别值得分析的是他的自尊和自信,老头子的功过都是基于这一点。具体授课过程中,学生对这一点的认识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老头子的复仇行为太过于冒险,他的过于自尊和过于自信有可能会害了他;有的认为老头子的自尊和自信是有基础的,这从前文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有这个本领的。他的传奇的故事都是基于这一点自尊和自信。课堂上我没有简单否定任何一方,而是引导学生以理解老英雄的心理活动为突破口,来探讨他性格中的过于自尊和自信,最后统一到对老英雄的赞美、歌颂上来。
小说的景物描写和语言风格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悟孙犁作品的语言风格,我给学生拓展阅读了孙犁的《荷花淀》,两篇文章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孙犁语言平实叙述中的清新自然,景物描写优美动人,即使背景是战争时代,景色也是写的那样美。而且学生们很快发现,孙犁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不是老人就是妇女,应该都是战争中的弱者,应该是受保护的对象,但是他们也拿起武器参加了战争,更让我们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呼唤和平的渴望。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芦花荡教学反思四:
时间过得飞快,几个课时转瞬间就消逝了,本来预计两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却花了三个课时都没有很好的完成,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我对于这篇课文反思如下,希望以后能够借鉴一二:
首先对于这篇课文的整体把握:虽然我们语文组就这篇文章进行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进行了分析,对于知识也进行了整合,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对于整篇文章不能够融会贯通,纵横开阖,前后出现断层的现象,说明了对于课文,以及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本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一是学习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二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三是体会小说的风格。明白了小说学习的主要目标后,才会很好的把握文章的结构,然后设置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所收获,否则无目的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与学习的成功。
其次对于本文的教学设置:我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操作的,先是导入,由战争的残酷,引入到祖国的美丽,再引入为了维护,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老头子就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接着完成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安排学生到黑板上完成,不断的进行检测,完成这个任务后,就进入了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复述故事,采用“谁做了什么事?"的句式说话,在这个环节里,先是让同学们互相说,然后在班上说,说完后进行点评,看看哪个同学讲得好,讲得到位。看谁注意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完成这个任务耗时比较多,接下来进入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分析人物语言,本篇文章大约四千多字,但是语言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语言描写在本文中是个最大的特色,也是需要好好把握的。
第1篇:《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初次教授这篇课文的我并没有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学要落到实处的原则,仍然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能概括项羽、刘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篇文章上下来,学生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起初还挺有成就感的,后来通过听课,同组老师的交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文言文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程度差的学生还会很抵触,很厌倦。这一点在9班体现的很明显。课上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对文言文的美根本无从感觉,也有不少学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长此采取千##第1篇律的授课模式,将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讲的支离破碎,机械呆板,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提问的策略不容忽视。教授本课,我的提问并不多,而且几乎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稍作判断就能回答,可尽管这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寥寥无几。问题太浅,学生不懈,当然问题问的太大、过深,也没有人愿意回答。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么由浅入深,逐层启发,要么才找准切入点,设计提纲挈领的几个问题,把厚书读薄。
最后,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我虽采用了课堂讨论模式,同学们也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但我迫于时间有限,怕教学任务完不成,不得不打断学生,亮出自己预设好的标签式的答案。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并没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堂好课,除了充实,更不可缺的应该是学生的有效参与。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岂不更好?
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完善。
第2篇:《鸿门宴》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知识细雨向学生无声倾注的过程,在《鸿门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
(一)教师要认真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备课施教的准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正确把握课程进度,最大限度的输出知识。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我认真归纳了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查阅了大量的评论资料,对项羽的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认真研究借鉴了同事们给出的无私的的教学建议,使我在翻译方法指导、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体处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这堂公开课让我有了一个对自身素养全面审视的好机会,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我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缺乏、文化底蕴的相对浅薄,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有些稚嫩;随机应变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课堂上显得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修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训练“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设计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学识,必须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中培养。
(二)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备课施教,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语文课,不应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应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如《鸿门宴》小结课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小结回顾,更是读本《乌江自刎》的导入,是指导学生阅读《史记》一个信号。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和障碍点,预测学生理解问题可能的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好针对性准备,依据教学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回答、讨论结果和观点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时点拨和指正学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表现,通过适当的表扬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维倾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3篇:《鸿门宴》教学反思《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会很抵触,很厌倦,因此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讨论为主,从课文内容,情节入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为:一、李清照诗歌导入;二、对刘、项人物的喜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三、作者的态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阵营。比较分析配角性格特点。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此外,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及待挖掘的宝藏,随时随地都会涌现出惊人的奇思妙想,同时会激活教师的思维,生成很多事先无法设计的方案。而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地总结和记录下来本节课的心得体会,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由于工作繁忙,上完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完善。
45分钟很快过去了,留下的是我不尽的反思。我要不离不弃,再接再厉,在教学一线上铸就成功的丰碑,圆自己一个美好的梦。
第4篇:《鸿门宴》教学反思一、我的教学设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将译文教给学生,也不是简单的把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出题互考、自我评点分析、小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同时将翻译文言文中应当注意的“实词、虚词的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几个方面以“吴老师的几点建议”的方式出现,这样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2、在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中,我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条理的引用课文中或《史记》中的相关语句陈述理由,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手段的灵活性——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的综合运用。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依*板书向学生再现教案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师工作量大、课堂容量小、直观形象性差、教学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板书的效用,使教学任务无法圆满完成。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学生的知识需求在总体的连贯中有局部和阶段的跳跃,教师无法全面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知识需求,多媒体课件围绕课堂主线设计,播放顺序相对固定,无法实时更新内容,只能为教学提供辅助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居于次要地位,而板书展现的是学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进度和现场情况,自由书写和发挥,所以在准备本堂课时,将板书和课件两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处理课件和板书的比例,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努力提高师生间的教学沟通,对我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
(三)教学的互动性——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这堂课的环节时,在教学互动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教师定位。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分别设计一组问题和一组习题,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2、学生定位。我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
上一篇:数学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下一篇:赞美老师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