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反思
白慧容
蓝孔雀幼儿园颜老师因为好玩就把男童的两只耳朵拎着往上提,并叫同事拍摄;孩子不听话就用透明胶封住嘴巴。还有其他幼儿园的老师因为不会做算术题,5岁女童被老师狂扇70记耳光;因为不认真做操老师狂摔孩子造成孩子偏瘫„„近期频频曝光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深深刺痛着广大家长的心。从最后的处理结果来看,相关责任人被刑拘,幼儿园停课等等,但事件引起的思考已不是处理几个当事人那么简单。对孩子照成的影响却是抹不去的阴影。
偶然的事件实则蕴藏着必然性,这不仅仅是师德或个人的道德底线的沦落,还有准入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双重坍塌。我也是一名幼儿教师看到此事颇为震惊。 坦言而论师德何在,“人之初、性本善” 虐童老师的善已被恶掩盖。创始人欧文曾这样告诫教师:你们的职责是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以人道主义对待孩子。不同的孩子同样的爱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爱是让孩子成长的关键,正如德国学者斯普朗格曾经将“爱”比喻为教育的“根”。孩子就像是一颗颗的树苗,而老师的“爱”就是为其茁壮成长提供必需的各种“营养”。
世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有的时侯,对孩子的爱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十分在乎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不管是不听话的孩子还是内向的孩子,有时候老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会让孩子很高兴,而且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我曾经看到的一句古话中说的:“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还应该把幼儿当作自己的朋友,容忍幼儿的缺点,尊重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一个孩子,热爱每一个孩子。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像陈鹤琴所说的那样:“公平地对待儿童,将使教师在儿童心目中建立很好的威信,如果教师不能公平的处置日常生活上的某些问题或是对儿童有所偏爱,便将失去威信,同时又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还有教师在把同样的爱分给不同的孩子的同时,还要发觉孩子的长处,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聪明的火花。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帮助幼儿把他的闪光点放大,让所有的人都看到,这就是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孩子们的国度里,大人们的爱,老师们的爱,周围人们的爱都是可以使他们成长的营养,所以我们不要再吝啬的把爱藏起来,我们应该大方的把爱分享给
每个孩子,不管那个孩子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我们所教的学生个性千差万别,但是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城镇的还是乡村的,富裕的还是贫穷的,俊美的还是丑陋的,聪慧的还是迟滞的,温顺的还是叛逆的,善良的还是自私的,坚持的还是脆弱的,高尚的还是暂且不高尚的,我们都应该给以爱。就让我们用无限的爱心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支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相信这才是对学生最真实、最自然的教育。
“虐童事件”反思
近期,网络和新闻里报道了多起虐待儿童的事件,“虐童事件”的集中爆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陈年旧账”也相继被翻了多来,可以想见这类事情并不鲜见。虽说虐童案事后得到了及时处理,不过还是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家长的心头仍然笼罩着一片阴云,他们开始质疑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到底能不能放心。就连我身边的朋友也曾在事发后问过我“幼儿园真的这么黑么?”“你们幼儿园也有这种现象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那么“虐童事件”频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我认为,虐童事件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幼师师德沦丧。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首要必须加强幼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训。加强政治学习,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提升专业素养。幼师不是保姆,不是在“带孩子”。不懂业务、没有专业文化的幼师是做不到让孩子全面成长的。只有德艺双馨的幼师才是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二是要提高幼儿园的办园准入门槛。这方面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应该制定统一标准,对幼儿园的办园办班规模、人员配备、园舍要求、保健和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严格把关。三是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全面监督、严厉惩罚,保证孩子们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在分析“虐童事件”频发原因的同时,我也在想,不能因为“一颗老鼠屎”就坏了“一锅粥”,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来重塑幼师的形象,让家长们重拾对幼儿园的信心,让他们能够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幼儿园。
一是要自我提高,既要提升道德修养,同时提高专业素质,优化教育方式 二是加强幼儿园教育的透明度。举办公开课,邀请家长前来参观。
由幼师虐童事件反思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教师虐童事件反思】
近日,一张幼师虐童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一位打扮得根本不像老师的幼师,在活动室里把一孩子的两只耳朵拎着往上提,并叫另一老师用手机拍下这一幕——孩子在痛哭,而该幼师脸上居然挂着欢笑。这张虐心的图片让网友迅速开始了“人肉”,证实为来自浙江温岭的颜某,网友们还找出了大量颜某其他的虐童照片。让人愤怒的是,颜某称她这么做仅是“为了好玩”。而更让网友们痛心的是,类似的事件已经太多了。这位“幼师”不仅让孩子钻垃圾桶,把水桶盖在孩子头上,用胶布把孩子与桌子连起来,还把这些照片上传到其个人空间,甚至还在每张照片上标注“叫你不听话”、“我把他扔进去了”的字样。这简直就是把孩子当玩具,这样的人,还配的上称教师吗?
反思虐童事件,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个别幼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缺失。非正规幼师学生都是15至18岁的花季少女,她们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但由于这些学员多学习差、升学无望,来上幼师多是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而非主观愿望,所以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在她们身上出现。网上调查称,有48%的同学是因为没有别的出路,才来上幼师的,34%的同学是家里硬逼来的,专业不是自己选择的,存在不情愿和逆反的情绪。75%的同学认为学习太枯燥,45%的同学认为学习就像应付差事,付苦役,希望学校多放几天假,38%的同学对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在乎;42%的同学总觉得心情不好,57%的同学觉得人生是一件痛苦的事, 52%的同学不知怎么的,老爱发火。60%的同学选择做幼儿教师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想当做终身职业,62%的同学认为做幼儿教师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显然,这种状态下出来的幼师,素质差,不了解幼儿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不爱学习,不爱孩子,不爱事业,自私自利,更谈不上教育方法,她们往往自己就是“问题少女”,怎能期待她们去教育比她们还小得多的孩子呢?
其次,幼儿园管理者思想道德教育培训跟不上。作为幼儿园管理者,要及时了解教师心里动向,经常对在岗教师进行法律、专业、道德方面的培训指导,和老师交朋友,谈心,了解她们的需要,发现她们的问题,把问题在刚露头的时候解决掉,教师的道德素质是要靠领导者引领指导、教育培训的,如果连体罚学生是违法的都不知道,还说什么只是觉得好玩,拍照的教师竟然不阻止不报告,根本不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就不仅仅是教师本身的问题,园方有用人不当、监管无力的责任。
第三,从大环境讲,幼儿教育或者是2、3线市乡镇的幼儿教育没有被重视。幼儿园经费紧张,自收自支,导致幼儿园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很低,幼儿教师大多是在校就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或者是被淘汰的心里不健康的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法律,具体的落实措施模糊,执行不力使得违法行为屡屡成为法律监管空白,没有给与及时发现和严厉处罚。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国家应该给在校大学生政策倾斜,让有专业性,责任性,心理健康的优秀学生就业于幼儿教育。在很多发达国家从事幼儿基础教育待遇及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说到底幼儿教育需要国家政策正确引导,需要更加优秀的教育人才走进幼儿园,需要各级管理者关怀指导,需要全体幼儿教师自觉学习反思,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宽容、平和,用心关爱
——浙江温岭虐童事件反思 吴小国 近期,网络曝光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教师颜艳红,双手拽着学生双耳将孩子从地上拎起的照片,接着被曝光大量虐童照片,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一系列虐童事件发生后,教师这一职业引起了大量家长的质疑。想要树立崇高的形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可是想要毁掉教师的形象却只需要几个颜艳红就足够。他们只是广大教师队伍当中的一员,可是却毁掉了家长和社会对老师的信任和尊敬。在感慨这几位无良教师的无良行为时,我也在反思,作为一名年轻男教师,我该如何来教育学生呢?
教师对孩子影响深远,尤其是小学教师对孩子来说可谓是影响一生。在孩子的身上能找到老师的影子,教师自身的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因此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除了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师德修养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应当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尤其是作为一名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更应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用宽容心、关爱心来对待孩子们。不用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可以多标准、全方面评价学生。对于孩子来说,自信心和他人的鼓励非常重要。应该多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发扬自己的优势,改正自己的缺点。
对于孩子们的教育还需要平和心,五根手指尚且不等长,何况40名学生呢?有的孩子学得快,有的孩子学得慢,老师要用平和心来看待,不能操之过急。一旦操之过急,急躁之下就容易犯错,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更是孩子无法承受的。教师是孩子的引领者,而不是孩子的噩梦!
颜艳红虐童事件逐渐远去,留给孩子的是永远的伤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让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此,我们应当严于律己,用宽容、平和之心来关爱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孩子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虐童事件”的反思
近年来,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事件屡屡发生。3岁女童的下体被老师放臵芸豆,7岁男童被逼接受紫外线“消毒”的惩罚,还有7名儿童因上课说话而被老师用电熨斗烫伤……幼师的毒手频繁地伸向了幼小的孩子们,不禁让我们汗颜。幼师原本是孩子们最希望亲近的群体,可是昔日的“天使”和“知心姐姐”,今日为何变成了“恶魔”和“狼外婆”了?这不仅仅是孩子和家长的悲哀,还是幼师和幼儿教育的悲哀,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棍棒下一定出孝子?”不得不承认,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一些地方对于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家长因望子成龙,即使对老师的体罚略有微词,但怕得罪老师误了孩子,也只能忍气吞声。可是这样,孩子的尊严、自由、权利、童年的乐趣,几乎被架空。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失败。教师在教学中有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批评并不等于肆无忌惮的处罚,更不等于毫无理由的虐待。靠体罚来教育学生,本身就是教师无能的表现。真正优秀的教师,决不会靠棍棒来教学。就教育而言,我们不仅要重视教育质量,更要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虐待幼儿事件一再频发,也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敲响了一记警钟,更是引出了幼师鱼目混珠、幼儿园遍地开花、幼儿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一系列沉重的话题。深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虐童事件”的背后是三方的缺位:
一是教师水平普遍偏低。幼师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低,招聘标准也相对较低。一些学校在招聘幼师的时候,只看重个人学历和外在表现,忽视个人内在品德,工作考核也“重量不重质”,幼儿启蒙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带孩子”,现在的幼师职业素质越来越低。还有的幼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就入职上岗了,连幼儿教育的基本常识、幼儿阶
段的年龄性格特征、教育方法等都不懂,耐心更是极其有限,加之管理乏力,这就为“虐童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二是教育机构良莠不齐。“入园难,难于上青天”,这叫喊声早已传遍大地。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问题。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由于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不能纳入国家财政统筹,政策上也没有优惠,经费投入少之又少,幼教从业人员及幼教人才严重不足,致使幼儿教育需求大、供给少、收费贵。随着市场利益的驱使,幼儿教育的公益性在逐步淡化,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公立幼儿园转为民办的趋势。当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被忽视,各级政府将幼儿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社会力量和市场之时,不少不良机构便趁机办起了幼儿园来。他们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敛财,随便招聘一些人来就能当教师,根本不顾幼儿的安全、饮食、起居,类似“虐童事件”的发生必然在所难免。
三是外部监督疲软乏力。几乎在每一次的“虐童事件”后,当事人受到的处罚只是罚款或者辞退,随后便不了了之。更有甚者,从一家幼儿园换到另外一家幼儿园就职,继续将无形的魔爪伸向了幼儿。面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明文规定,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的案例少之又少。简单的处罚根本无法起到震慑作用,加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我们只有看着悲剧一次次上演。
“虐童事件”折射出的“幼教之殇”,不能单纯地将矛头指向幼师。教师、教育机构、政府三方都应从自身找原因,发现问题,加以改进,形成合力,一起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是要加强幼师职业素养培训。幼师职业也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幼师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师师德是最需要良心的工作。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幼师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当前,在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师,也应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无私奉献的爱心、体贴入微的细心、诲人不倦的耐心、纯真质朴的童心,都是一名幼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其次,要加强理论学习,培养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懂业务、没有专业文化修养的幼师是误人子弟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广博的科普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新兴的前沿知识都将是一名幼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源泉。幼儿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职业道德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而自觉地在爱事业、爱孩子,提高专业文化素质,注重自身的形象,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需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二是要提高幼儿园办园准入门槛。“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教育是成人教育的基础,是最前沿的教育,它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关乎儿童养成、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人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等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为了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保障国民教育的延续性,政府应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支持,适当考虑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相关部门应制定一套科学统一的幼儿教育标准,对幼儿园的办园办班规模、人员配备、园舍要求、保健与教育和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严格把控幼儿园准入门槛,尤其是师资门槛,不让师德不良者混进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对现有幼儿教育机构重新“洗牌”,踢出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幼儿园,把幼儿教育纳入规范的教育管理体系,杜绝类似事情重复上演,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光。
三是要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幼儿又是不能自主维护自身利益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
会的共同呵护和关爱。因此,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对幼教行业从业人员,应有心理健康检查,并建立档案,定期跟踪管理。对给幼儿身心造成伤害的事件,相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以儆效尤,发挥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公民的社会监督和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维护幼儿最基本的权益;还应鼓励更多的社会福利、救助机构和民间公益组织也参与到制止“虐童”的行动中来,保证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时间是个玩跳棋的幼童,王权执掌在幼童手中。”当“执掌王权”的幼童遭受虐待,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多少值得奢求的美好?因此,除了法律的严厉警戒和惩罚之外,我们也应关注到每一个为人师表的幼师,关注到每一个担负起时代使命的幼儿教育机构,尽快建立更完备、更人性化的教育监督机制。只有孩子免予被侮辱和被损害,这个社会才会让人放心;只有孩子拥有明媚而健康的未来,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才可期。
第1篇:鲁迅风筝教学反思
作为揭示亲情的文章,鲁迅先生的《风筝》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词语的把握为重点,运用“词回句中,把握词语”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过程如下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
堕肃杀寂寞诀别荡漾嫌恶惊惶恍然大悟
瑟缩傲然虐杀宽恕笑柄可鄙憔悴苦心孤诣
一、自学字词,把握“音、形、意”。
熟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反复大声的朗读,就诶住工具书或学习资料把握字词的“音、形、意”。
二、词回句中,圈点品悟。把握词语
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对重点词语的学习,学生第一次遇到的或者教材中提取出来的第一次作为重点的词语,往往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应当引起老师和学生注意和重视的。
这样,学习词语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使词语与词语所在的语句、语段有机的融为一体(
三、各个小组讨论,自选1—2个词语,作为学习重点,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比较深入的解读文本。
词语的积累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掌握。文本的情感或复杂或简单都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甚或于每一个标点符号之中。
所在班级共有9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展示一个词语,9个词语足以涵盖作者的情感了。
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学生对词语的采撷的过程如同采撷珍珠,反复推敲,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而老师的作用就在于“缀”,即把每一个小组展示的词语连缀起来,最后,构成作者的情感——是为主题的理解。
第2篇:《风筝》的教学反思本周三上午在县实验中学上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风筝》,《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多方面理解,这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现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二、教学方法得当。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学生很是受启发。评点时,大多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甚至后来连“我”的“傲然”神态都能表现出来。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教师虐童事件反思】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
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第3篇:《风筝》教学反思从这学期开始,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非常注重对作者及课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风筝》这一课时,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绍起作者贾平凹来:“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毕业于西北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班的蒉开沅就叫了起来,“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贾平凹,而是鲁迅。”“你为什么说是鲁迅?”“因为我昨天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风筝》是鲁迅写的。”我明白了,原来他是把两篇同名的文章搞错了。我笑了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学生。这时刘国正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贾平凹啊,你看,课文下面不是写着吗?‘本文作者贾平凹,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话音刚落,蒉开沅就挠了挠后脑勺笑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在是太粗心了,此《风筝》非彼《风筝》也。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其实,有很多文人写过《风筝》,贾平凹和鲁迅就是其中的两位。我们的蒉开沅虽然粗心,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预习的时候,能自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但是千万别粗心,好吗?”听了我的话,蒉开沅又腼腆地笑了。
风筝,飞吧,飞吧!
“快乐着你的快乐,失落着你的失落”,这是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风筝》的心情写照。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受那种什么也不像了却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种快活的喊叫,那种拼命的奔跑,千呼万唤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连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尽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说正值童年的他们。可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鲁迅在《风筝》中的一段话:“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来从不忆及的幼小时候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与其说鲁迅是和贾平凹一样在回忆儿时的情景,到不如说他是在和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鲁迅的确是在向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个“我”存在呢?我们老师是否也在扮演着“我”的角色,成了儿童精神的“虐杀者”,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时时提醒自己,别让这样可怕的字眼加诸在自己的头上。
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太累了,想想我们小时侯,每当双修日,不是赶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乐乎;再想想现在的孩子,双修日学这学那,不停地奔波与各种辅导班之间。累啊!
在家中,我们的孩子是风筝,父母牵着他们;在学校,我们的孩子还是风筝,老师牵着他们。而那条线却是那样的短,以致于风筝从没享受到搏击长空的快感。线,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让这条线成为牵挂孩子的悠悠爱心,别把它变成牵制孩子的条条铁索。风筝,飞吧,飞吧……
第4篇:《风筝》教学反思可以说,这堂课给我和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难度。在备课阶段,我查阅了不少网络资料,参考了多个教案,而记忆最深的课堂表演却纯属课堂灵感。在品析第三自然段时,我发现学生对弟弟对风筝的入迷体会并不深刻(
印象深刻的第二个方面是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而问题意识的养成,首先必须树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得以解放。本堂课中,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积极性高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以及对课文的理解。但因为课文部分语言的理解难度太大,实际收效未能尽如人意
第1篇:《认识内能》教学反思
新课改要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于是有的老师对于学生所做的一切,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从头到尾都叫好,这是肯定不会有问题的。但不知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有没有认真思考一下评价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措施。但这不是让教师无原则地叫好,如果声声都叫好,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呢?因此,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抓住那些闪光的地方。就如《内能》一课里的一样,学生采用了老师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发现,这当然是好(第2篇:内能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就有点难以迁移。在讲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再用宏观表现推渡物体内部的微观表现。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要充分利用内能,就必须设法改变内能,将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功和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或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或是物体对外界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物体吸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物体放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不通过定量计算是不能确定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同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则物体内能的增加就是它们的总和,做功和热传递将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
第3篇:内能教学反思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知识结构,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运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物体的温度有关)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变快)
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快时,所有分子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大)
分子的内能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当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时,物体的内能就会怎样变化(增大)
反之呢(减少)
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动能增加→
物体的内能增加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
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就减少。
温故而知新:冰熔化时有什么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冰熔化时吸收了热量意味着内能如何变化(内能增加)
温度不变→所有分之运动快慢不变→所有分子动能不变
增加的内能是通过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势能)
解释冰吸热熔化,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状态变化了,使分子之间的作用变化,从而使分子的势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却可保持不变。增加的内能是由增加分子势能获得。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势能↑
结论二: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内能与温度关系的教学始终离开学生熟知的概念,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从这一熟知概念出发,层层相扣,将其演绎成小学的数学方法。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内能)。通过使一个因素变大而不改变另一个因素,从而增大和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这一关系,学生容易记住结论且记得牢。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学会,才能达到会学的目的。
第4篇:第二节内能的教学反思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观世界的知识,不像机械能那样直观。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
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
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借助多媒体将微观粒子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得一:大班学习指南心得体会
本学期,幼儿园组织我们每位老师认真学习了《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除了全园教师的共同学习以外,我们在平时的教研组活动中也会一起来学习《指南》,而幼儿园在组织我们集体学习和自学《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学习《指南》书面测试。通过学习我们对学前教育的课程管理、保教常规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管理指南总共由三大章组成,分别是:第一章——课程管理;第二章——保教常规管理;第三章——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利用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我们进行了仔细地阅读学习,总体感觉有喜又有忧:喜的是该管理指南能够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科学规范地实施学前教育课程,改进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忧的是指南对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很多活动的实施有了量化的规定和质的要求。
阅读完《管理指南》,我发现其中的这些条款制定的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每样事情也都是要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地完成,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保教工作更完善。
其中有几条条款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就像 “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类教具及教辅设备;课前熟悉所教内容,做到儿歌能熟练背诵,故事能脱稿讲述,歌曲能熟练弹唱,科学实验事先做过,避免组织无准备的活动”这一条款,其实以前园领导也跟我们提过这样的要求,要求我们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虽然都按照要求做了,但是做起来都不是很规范。自从学习了《管理指南》之后,对于课前的准备,我能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去做准备,在前一天就准备好图片、操作材料、音乐等等,为的就是更好地开展互动活动。一个学期认真地做下来,我的感悟很深:虽然这项工作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甚至做好是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的,可日常教学就是需要老师如此“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带给孩子流畅的新知识和精彩的新技能。不打无准备的战,就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
“科学实验事先做过”这个小小的规定,我也有很多的体会。每个教学活动我都会认真地准备,教材更不用说了,但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实验我却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前事先做过。就像有一个科学活动《摩擦起电》,课前我确实认真看了教学流程和环节,也认真准备了教学用具,但是我却没有将科学实验认真地做一遍。
结果,在活动中我就出现了问题:究竟拿哪两样东西进行摩擦最容易起电,究竟用多大的力最快起电,起电以后去吸哪些东西吸起来能快一点吸起来,这些问题都在活动之后马上呈现了出来。幸好在活动中我运用了一些巧妙的话语将这些尴尬的问题扭转了过来,但是也给了我一个深深的教训:以后的科学实验一定要在活动之前要自己操作一遍,这样面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能有充分的经验和充分的时间来解决。
仔细学习了,感悟也颇多,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种种不足。像幼儿的户外时间还不够充足,碰到西北风呼呼吹的日子和夏天烈日高照的日子,我就怕孩子冻怕孩子晒,没让他们出去活动,通过学习,我也改变了策略,选择了适合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让他们进行愉快的活动。又如:虽然每个星期都会让幼儿进行区域活动,但是我对他们的指导还不够,一直觉得大班的幼儿有自己的主见了,并且也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我对他们的指导很少,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他们。虽然给了幼儿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但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少了,教师不明白幼儿心里的真实想法,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去操作。通过学习,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决定在区域活动中和幼儿多多交流多多沟通,走近幼儿,理解幼儿。
这个学期结束了,但是对于《指南》的学习却远远没有结束,我会在日后的工作中,时时对照《指南》,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将教学活动组织得更棒!效果更好!
心得二:大班学习指南心得体会
前一阶段,我园进行了一次《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培训,《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指南》特别强调,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要求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以下是我学习《指南》后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思考一:每一个孩子都重要
在健康领域目标2中指出“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与同伴做横向比较。”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强、个性外向、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老师常常能做到发现优点。但是扪心自问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老师能意识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吗?记得前不久再网上看了一篇专题讲座《每一个都重要》,里面说了演讲者从各国学前教育的政策解读、目标定位入手,引发大家对“每一个孩子都重要”这一核心目标的深刻思考。演讲者指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都能达到能够达到的水平,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树立“每一个孩子都重要”的教育观、儿童观。如何诠释、践行这一理念,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思考二:创造机会交流
在语言领域目标2中指出:“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自由活动中的交流往往更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晨间活动中利用孩子自主游戏的时间,老师来到孩子们中间,听听他们谈论的话题、了解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除了自由活动交谈机会,在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活动中多听取孩子的想法的意见,尽可能多的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思考三:教育就在身边
在社会领域解读中指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和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说教较多,幼儿被动灌输一些社会性规则、意识或品质。社会活动取材应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记得以前实习时随同家委会部分家长、幼儿参加了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体验游学。一路上,从乘车、参观、游览、午餐、游戏等环节中,其实就渗透着许多社会性方面的教育,只要我们老师、家长成为有心人。午餐时,小伙伴们的相互分享那样自然,我想,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然情景中不断形成或巩固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指南》中强调坚持三项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想更高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衡量所有的幼儿。
《指南》中更强调“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中,越来越多的社会、老师、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将学习品质视作儿童入学准备与持续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的领域。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教育任务的核心。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理解幼儿学习,珍视孩子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努力使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美好童年。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成标尺去测量幼儿,伤害幼儿,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一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其实学习了《指南》我喜忧参半吧,喜的是能够让我们这些教师科学规范地实施学前教育课程,忧的是尤其是当下有关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的发生,更是把幼儿教师推到了消极的层面上。而且《指南》也要求对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很多活动的实施有了量化的规定和质的要求。我想我应该不断用自身的行为去解读其中的每一条要求,并且把它积极努力的投入到实践中,让《指南》真正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每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表达。再结合《指南》把我们的幼儿园办得更好,使每一个幼儿在幼儿园里都能得到充分的潜能开发和提升。
心得三:大班学习指南心得体会
年12月16日,在进修学校有幸聆听了范老师为我们讲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感觉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教师虐童事件反思】
《指南》从五大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此外,《指南》还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指南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上美术课的时候,一般都会事先准备一幅范画,让孩子依葫芦画瓢。这样孩子画出来的作品大多与我的范画相似,连孩子们涂的颜色都千##第1篇律。并没有发挥出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习指南以后我知道了应该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在幼儿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的干预,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第1篇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这次美术课,让孩子画树。我一改往日的上课方式,活动前一天给孩子布置任务,让他们去公园或在校园里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树的图片。上课的时候让孩子发言,你看见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给了我很多丰富有趣的答案。接着我为孩子们展示各种树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之后再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时,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绘画不再千##第1篇律,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树叶不是单调的绿色。有黄色的、褐色的、橙色的、红色的等等,还有的孩子画出来的树叶是五颜六色的,孩子还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了果实、太阳、小鸟、小草、白云、还有树下纳凉的小朋友。孩子门的表现让我感觉惊喜又高兴。
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指南》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更有义务和责任来认真地学习。《指南》成为我今后幼教工作中的灯塔,指引着我,让我不会再迷失方向。
心得四:大班学习指南心得体会
经过三天时间的学习,六位老师的解读,让我对《指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感觉它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着我在工作中找到了方向,下面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些心得体会。《指南》和《纲要》一样,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
第1篇:《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撮、应声而来、亲昵“等词语。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或者教师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是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
三、练笔激发想象,现次点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原本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爱护、眷恋,但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一来时间不够充裕,二来这个练笔对学生来说一时间要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反思整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
第2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悠悠碧水畔,一位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在老人与世长辞之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何等震人心魄的人鸥深情!前不久,有幸在河南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评比活动现场作课,和学生们一同感受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这份真挚的情感,深深的为其情所打动。
纵观本课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预设理念,达到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留下了多少经验教训,课下我细细品味反思。我认为,主要还是紧紧抓住了“情”这一点,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
一、蓄情,奠定情感氛围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令人感动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那首歌不也正是诉说着人和动物的深情吗?课前我将歌曲深情的导入,一下子就奠定了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入情,体会和谐之美
这篇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以“言”表“情”的。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作品的附属,而是深深地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的。于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鸥的重点段落,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三、激情,产生情感共鸣
备课时,我查阅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报道和资料,被老人那份痴迷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我把搜集的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让学生拓展阅读,并用音乐烘托,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
四、悟情,感受震撼场面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感悟文本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文的后部分,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感人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五、抒情,赞美海鸥老人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会产生急于抒发的动机,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抒发情感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的途径。所以分析完课文后,当学生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时,我设计了一个读诗的环节,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幅幅场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课件出示配乐小诗《海鸥老人》,升华主题,力求贯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
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显得有些仓促,未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到位。
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但是我会不断学习、思考、进步。
向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继续迈进!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真谛而努力前行!
第3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与海鸥之间相依相随的感人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依据本课教学重点,我从口语小练笔和书面小练笔来设计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实施的。
开课伊始,利用文中的词语:让学生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的策略,进行一段话的口语表达,可能是没有听清要求,第一名学生叙述得不够具体,也没有用课件出示的词语表达,第二名同学弄清要求以后,能够用课件出示的词语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到的画面。
课中,通过创设海鸥群吃食的欢快场面,让学生深入文中的角色,并通过拓展仿写老人和海鸥的对话,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景和拓展出示的课外资料,写出了生动、感人、真实的对话。这些对话说明课文中的老人与海鸥已经触及了学生的心灵,不但已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而且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自己也能够仿写这种优美的语言,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还认识到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了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由此说明读写结合点选择恰当,创设情境走进课文的策略和拓展写话的策略也收到了实效。
课尾,通过创设情景,让同学们想象送别老人时,小海鸥又会对老人说些什么?游人看到这一幕,可能会说些什么?以此体会不同角色、不同人物的真实想法的策略,从而多角度进行口语训练,最后回归现实生活。启发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要求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联系社会,谈体会、说感悟。
在作业乐园中,我设计了两项作业:1.摘抄自己感动的句子。这一项是为写作积累语言储备材料;2.写读后感。由课中的一段话,一个片段的感悟上升为对整篇文章的体会,提高写作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运用。课后学生完成小练笔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全班交流,不但互相吸取了写作经验,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第4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首篇课文。它是根据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描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吴庆恒的老人在湖畔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风雨无阻地到翠湖边来喂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盘旋、鸣叫、肃立,场面十分感人。每一次读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与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情”为线索,摒弃了繁琐的课文分析,顺学而导;以“读”为主(
教学中,根据文路我从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这个部分入手,首先出示第二小节,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然后选择老人喂食、呼唤和眼睛的变化这三个方面着重处理,通过品味、想象等方法,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意。其间,在喂食这部分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意图为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回归到十三小节,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读中深化老人对海鸥的爱。
海鸥送老人这部分内容是最让人震撼的。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伤感的意境。我先让学生自由读15~17节,要求划出深深地打动你的语句,并做到多读,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受这份情意。接着在具体教学“看到遗照”这句重点语句中,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比较中体会海鸥的悲,并在朗读中深化。而“瞻仰遗容”、“收起遗像”这两个片段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利用配乐进行朗读指导,从而激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一.整堂课整体性不强;二.每一个环节是环环相扣,但每一环节只是匆匆而过,没有一处给人以亮点;三.对于课堂中的生成,不能做很好的应答,缺乏课堂教学机智等。
上一篇:语文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下一篇:省委党校毕业典礼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