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第一篇

1、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生产方式的更迭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

发展:

(一)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巩固完善阶段

政党制度的形成

文官制度的形成

法制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制度的建立

(二)从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军事官僚国家机器阶段

德、意、日等国走向法西斯化的阶段

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的阶段 资产阶级民主制进一步完善,公民权利普遍增大

政府行政权力进一步高度集中,国家军事机器进一步增强

2、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主权在民”原则

• “主权”即国家主权,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布丹(法国思想家):1576年 《国家论六卷》中首次提出国家主权论 霍布斯(英国思想家):进一步阐述君主主权论(代表作:1640年《论政治体》,1651年《利维坦》 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在《政府论》中提出议会主权论,认为国家主权应当主要由议会掌握。 卢梭(法国政治思想家):在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民主权论的思想,以天赋主权论代替了神授权力观。 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最早写上了“主权在民”原则,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第三条指出:国民是一切主权之源。

代议制,又称代表制,是指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公民通过选出代表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以议会维核心的政治制度。

洛克(最早提出代议制)强调代议制在国家政权中处于中心地位。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进一步论述了代议制思想。、

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原则,

代议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体现就是由民选议会掌握立法权,议会中的两院至少有一院的议员由选举产生(现今除英国等少数国家外,议会两院均由选举产生),这是代议制在制度上的保证,是国家制度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分权与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组织原则和运行机制。

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含义,是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行使三权的国家机构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

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原则是由洛克首创,孟德斯鸠加以发展的。

实行代议民主制 • • • • • 国家权力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 • •

• 20世纪,西方国家分权制衡机制普遍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由以立法权维重点的平衡,转化为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平衡; 二是普遍加强了利益集团、新闻舆论、各种社团及公民对国家机构的监督。 法治的含义:一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二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得很好的法律。 法治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体现 人权是资产阶级对公民权利的通称。 人权的提出:洛克、卢梭 资产阶级人权原则的局限性和欺骗性 政治统治和管理方式实行法治 人权原则

3、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含义、内容、意义与局限性

4、主权在民(了解相关内容)

5、宪法(名词解释)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对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尤其是根本政治制度作出规定。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国体、

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系统、组成、任期、权限与活动原则、国旗、国歌、国语、首都等。

宪法具有国家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是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是统治阶级巩固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重要武器。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宪法分为各种不同类型:

从性质上:资本主义宪法、社会主义宪法

从构成形式上: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

从修改程序的繁简程序上:刚性宪法、柔性宪法

从制宪主体的差异上:钦定宪法、民定宪法 • • •

6、现代意义的宪法的含义和特点

• 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产生的。资本

主义国家的宪法首先在英、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较早的国家中诞生。只是由于三国的具体国情不同,所以三国宪法的产生又各具特色。

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具体化、法律化(内容包括:①实行代议制度②以三权分立为组织原则建立政府机构③用法治代替人治④确认公民基本权利)。

以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把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当作首要任务。 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一般特征: • • •

7、英国宪法的特点、美国宪法的特点(对比分析)

英国的特点是:

它是世界上制定宪法最早的国家,是资产阶级宪法的策源地。

英国的革命史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它的宪法是通过逐步限制王权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途径来实现的,所以它没有制定一部统一的、完整的成文宪法,而只是由各个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和形成的惯例所构成,其中有些宪法性文件和惯例甚至是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比如在1215年为限制王权的“自由大宪章”、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等。因此人们通常把英国看作是资本主义国家不成文宪法的代表。

表述二:

一、从宪法的结构上看,具有复合性特点

二、从宪法的内容上看,具有重复和不明确的特点

三、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具有柔性的特点

四、从宪法监督上看,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也没有专门的监督机制。 •

美国的特点是:

它是世界上制定成文宪法最早的国家。

这一宪法一直未被废除过,只作过27次修改,因此它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一部宪法。它与美国封建势力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强大、统治地位比较稳定有直接关系,与英国形成鲜明的对照。

• 该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三权分立、人民权利等原则,后来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

效仿。

表述二:

一、首创成文宪法

二、首创总统共和制

三、首创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四、首创三权分立制度

五、保留了奴隶制 • •

8、美国宪法的内容

一、说明了制宪目的

二、规定了国家机关的建制、权力的分配、相互之间的关系、产生的方法和活动的原则等

• 三、规定了各州的有关事宜

• 四、规定了宪法的修改程序和要求

• 五、规定了联邦的地位

• 六、规定了宪法本身的批准手续和程序

美国联邦宪法是美国联邦政府体制的蓝图,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研究美国宪法是研究美国政治制度的入门。 • •

9、政党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政党的概念:

1.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代议制自由民主制度的产物。

第一种情况:议会中的不同派别或联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独立政党,这与代议制和普选制密切相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

第二种情况:这是议会之外建立起来的政党,一般由社会运动或利益集团发展而来。

• 起源于17世纪英国的辉格党(Whig“马贼”,代表工商业资本家和资本化的新贵族)

和托利党(Tory“孬徒”,代表贵族、地主和王权),由议会中的政治派别发展为政党,1833年托利党改组为保守党,后来辉格党改组为自由党,1924年,英国工党取

代自由党。

2.政党是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中坚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利,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力图取得、维护或影响政权。

政党是为赢得执政权力(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的人们组织而成的团体。

政党的特征:

(1)政党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重要桥梁;

(2)政党一般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政治纲领;

(3)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它有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

(4)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合法性。

政党的作用:

1.代表。常被视为政党的首要功能。指政党回应和表达党员与选民意见的能力。

2.培养和录用精英。负责向国家输送政治领导人。训练培养,提供仕途之阶梯,政治人物借助党职获取官位,总统竞选人≈党的领袖,多数党领袖≈总理。

3.制定目标。政党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为了获得选民支持(通过会议、代表大会和竞选宣言等)而拟订施政纲领。提出政策选项,供选民做出选择。

4.利益表达和聚合。在形成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政党也会帮助表达和凝聚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同利益。

5.社会化和动员。通过内部辩论和讨论,以及竞选活动和选举竞争,政党成为政治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媒介。

6.组建政府。政党组建或帮助组建政府;使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能促进议会与行政两大政府部门的合作;在竞争性体系中,政党是政府内外反对和批评声音的极为重要的源头,负监督之责。

10、两党制、多党制(名词解释)

两党制:即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竞争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例如英国与美国。

一般认为,两党制具有如下优势:

(1)这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选择明确;

(2)比较公平,鼓励竞争,有效防止对政府权力的长期垄断;

(3)鼓励温和的政治活动。

多党制:即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

一般认为,多党制有一些劣势:

(1)选民无法直接决定组阁政党;

(2)关键政党影响力超出其选票;

(3)多党制鼓励意识形态竞争;

(4)多党制容易导致政治不稳定。(伦理、宗教和阶级问题与政府不稳定。)

11、选举(名词解释)、选举制度、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选举:

选举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对被选择者进行选择、举荐的行为。

选举常常是产生公众代表和公职人员的有效方法。

选举制度:

(1)狭义:指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主体、客体、原则、程序等

规定的总称。

(2)选举制度与世袭、任命、抽签、依某种资格递补等产生国家公职人员的方式。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普选原则: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广泛性。是基本原则,又称普选制。

2.平等原则:“一人一票,每票等值”

3.秘密原则:自由选举,又称无记名投票原则。

4.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下院议员选举与上院议员和总统选举有差别。

12、如何认识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本质和功能?

本质: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巧妙工具

功能:

1.政治功能

 普选制是代议制的前提和基础

 普选制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 普选制是西方国家权力交替的方法

2.社会功能

公民能够通过普选制表达各阶级、阶层人民的利益要求;公民能够通过普选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治权利和政治参与,这对提高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有重要作用;公民也能够通过普选制对政府官吏进行监督,这对于防止腐败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执政者如果有腐败等丑闻,选民就可通过下一届选举使其下台。

13、美国选举制度的特点

• 1、选举时间长,程序繁琐 2、美国选举成为两党垄断的游戏 3、金权政治,合法贿赂

14、国家元首、虚位元首、国家元首的基本权力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关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地居于首脑地位的部分。

基本内涵:人格化的国家机关;政权体系的首脑;国家最高代表;礼仪上的殊遇。 虚位元首:

 各国国家元首的职权由各国宪法规定。

 通常根据国家元首是否拥有实权把他们分为虚位元首(nominal monarch)和实权元首

(power-hold monarch)两大类。

 在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元首一般不直接掌握国务实权,只以国家的名义,从事一些

象征性和礼仪性的活动,因而被称为“虚位元首”。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元首为国家最高政府首脑,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均负有实际的直接的责任,拥有很大的权力。

国家元首的基本权力:

(1)公布法律权

(2)发布命令权

(3)召集和解散议会权

(4)外交权

(5)任免权

00316 西方政治制度考前重点讲义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第二篇

导言

2.【记忆】简述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指导意义包括:

(1)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指导比较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社会经济基础

(3)历史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不应停留在孤立地、静止地描述某一种政治制度,而是要说明它为什么是那样的原因。

(4)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道下研究政治制度,就应该看到,影响各国政治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情。

3.如何理解一国政治制度与该国国情的关系?

答: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与该国国情的关系应这样理解:

(1)把政治制度放在一个国家的国情中来认识,就应避免简单地用好与坏来对某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做出评判

(2)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职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是永恒的,不可能超越时空而存在,都不会是抽

象的、绝对的好或坏,而只能是相对地适合或者不遁合某个国家在某一历史阶段上的经济关系和基本国情。

(3)适合或者基本适合,就是有利于这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如果不适合就要改革,拒绝改革就可能崩溃。

(4)既然任何政治制度都是一个国家所特有的,都要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那么适合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却不

可能适合其他国家。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建立本国特有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4.【记忆】简述系统分析的含义?【201110单选】

答:(1)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的方法引进政治学研究而产生的一种分析方法。

(2)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制度,首先把政府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内部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

(3)政治系统又与其他系统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心理系统、文化系统、生物系统等相互作用,构成了更

大的系统。

(4)系统分析对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把政治制度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来认识,有助于揭示政治制度与

其他系统的关系。

(5)倡导将系统分析方法引进政治学的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是“由环境包围着的”,

这个系统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并反转过来影响环境。

第一章 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1. 【识记】简述城邦、城邦的社会结构及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答:一、城邦:西方政治制度的摇篮。

城邦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建立的一种小型的城市国家,即以一个单独的城市为中心和周围乡村组成的

城市国家。

二、城邦的社会结构。

城邦的整个人口划分为具有不同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三个主要阶段:奴隶、外邦人和公民。

三、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1)政体形式的含义:

政体形式是指“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政体“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

(2)古代希腊出现过的多样性政体:

①君主政体是指城邦最高统治权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中,即所谓一人统治。

②贵族政体是指一种由少数贤人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政体形式。

③民主政体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共同行使决定城邦公共事务和城邦管理的一种政体形式。

2.【记忆】简述雅典民主制的形成和发展?【201201多选】

答:雅典民主制指在古希腊城邦雅典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雅典民主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雅典民主

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容包括:

一、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其目标是建立一种能使双方共容共存的制度,其宗旨是对平民来说,

“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梭伦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经济改革 (2)社会结构改革 (3)政治改革

二、克里斯梯尼改革,使贵族寡头势力一蹶不振,宣告了氏族社会的终结和国家的成熟,标志着雅典民主制的最

终胜利。

(1)在社会结构上,他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作为城邦的行政单位,取消了原来的四个氏族部落,把全雅典划

分成10个地域性部落,打乱了旧的部落,消弱了贵族后裔的势力。

(2)建立“陶片放逐法”制度。该制度规定公民大会有权通过投票决定放逐被认为是危害国家的分子。

(3)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梭伦时的议事会的规模扩大为500人,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并执

行公民大会的决议。

3. 简述雅典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201110多选】

答:一、雅典民主制的主要内容有:

(1)公民大会。 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年满20岁的雅典公民都有资格参加。

(2)议事会。 梭伦和克里斯梯尼建立的议事会是雅典最重要的统治机构。

(3)陪审法庭。 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整个城邦民主制度的拱顶石,它以全体公民的名义行使权力,不仅是雅典城邦的最高审判机关,而且可以对各级官吏行使检察权。

(4)十将军委员会。 雅典城邦的最高军事机构,但在经常会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十将军的作用和权力会进一步加强。

二、雅典民主制的特征有:

(1)直接民主。雅典城邦民主制是一种直接民主,它通过各种制度安排让所有的公民有机会直接但与城邦事务的管理,其基本形式就是创立了所有成年公民都能自由参加的公民大会作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2)抽签选官。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中,抽签的办法呗广泛地用于选择公职人员,为了抽签方便还发明了抽签机。

(3)轮番为治。“轮番为治”是在一定范围内轮流担任某种官职,无论对任职者来说从政是好事还是坏事,必须 按年或按其他规定的时期,其他轮流的程序交替执政。

4. 简述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意义与困境?

答:一、雅典的城邦民主制,不仅增大大地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对雅典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特别是西方政治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型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主权在民原则。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公民的主权,为后世民主政治理论提供了一个主权在民的原型。

(2)法治原则。 在古希腊的政治思想中,已经有了区分宪法与法律的观念,宪法是城邦的最高法律准则,宪法是城邦政治组织的依据。

二、雅典城邦民主制历史的局限和制度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雅典城邦民主制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雅典城邦自由公民的民主制度,就其城邦人口总数而言,仍是少数人的民主。

(2)在雅典居民的生活中,存在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尖锐冲突。

(3)在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制度下,在强调多数人裁定的时候没有相应地保护少数人的权利,这很容易导致多数暴政。

(4)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制度设计中大量采用了直接民主、抽签选举等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

5. 简述古罗马国家的形成和发展?【201201单选】

答:(1)王政时代。 古罗马的王政时代类似与古希腊的英雄时代(荷马时代),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的时期。

(2)共和时代。 公元前509年,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国家的发展进入了共和国时代。罗马共和国主要是指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土地问题成为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中心内容。与土地相关的是债务

问题。

(3)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前27-192)和后期帝国(193-476)两个阶段。

6. 【记忆】简述古罗马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201201单选】

答:一、王政时代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有:

(1)库里亚大会。 罗马的人民大会,由全体氏族成年男子参加,按库里亚分组议事,在通过决议时30个库里亚各有一票表决权。

(2)长老会议。 由300个氏族族长组成,相当于库里亚大会的预决机构,有权预先讨论向库里亚大会提出的重大问题。

(3)王(勒克斯)。 王主要是军事首长,身兼最高祭司和审理某些案件的审判长。

二、共和时代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有:

(1)人民大会。 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包括森杜里亚大会和特里布大会两种形式。

(2)元老院。 罗马共和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机构,由王政时代的长老会议发展而成,控制着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

(3)行政官员。 包括执政官、独裁官、行政官、监察官和保民官等。

三、帝国时代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有:

1、罗马帝国的三种统治体制:

(1)元首体制 (2)四帝共治体制 (3)君士坦丁体制(彻底的君主专制政体)

2、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古罗马国家为统治征服地区而建立的一种管理制度。

9.中世纪封建时期的西欧政治制度p66

(1)封建君主制度:1.贵族君主制2.等级君主制3.专制君主制

(2)中世纪自治城市的政治制度:1.商业的复兴与中世纪城市的兴起2.自治城市的政权组织形式

(3)基督教教会统治体系。

9.【记忆】简述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影响?【201301简答】

答:中世纪封建制度对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包括:

一、中世纪孕育了现代宪政主义:

(1)封建契约精神促进了现代西方契约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2)封建制度的多元权力并存促进了现代有限政府的规念和制度。

(3)封建等级会议孕育了现代会议。

二、自治城市的政治实践对西方立宪制度的影响。

城市市民自主的政治活动创造了一整套新的政治、行政与司法制度体系,尤其是城市市民选举产生的代表制机构时常通过颁布法规这样重大的发明来进行“管理”,几乎可以称得上最早的宪法试验。

10. 简述资产阶级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201201单选、201201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国家,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资产阶级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鼓励人的创造能力和肯定人的世俗幸福。

(2)宗教改革。是由马丁-路德及其后的加尔文发动的一场反对罗马教廷、提倡个人直接与上帝交流、不需教会作为中介的改革运功。

(3)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西欧的一场反封建专制、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11.1787年宪法确立的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确立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原则: 一、分权和制约与平衡原则。

二、联邦制原则。

三、权力有限的政府。

四、司法审查原则。

13. 【重点】简述治理型政治与统治型政治的区别?【201110 简答】

答:一、治理型政治:

(1)治理是一个多个主体间的管理活动。

(2)治理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3)多元共治还意味着社会自主管理。

二、统治型政治:

(1)国家是处理公共事务的唯一的权力主体。

(2)统治型政治意味着政府作为社会的公共权力机关,运用合法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

(3)统治型政治意味着国家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为名合法地垄断公共权力,并垄断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第二章 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1.主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一.布丹的主权理论

二.从君主主权到人民主权:

(1)霍布斯的君主主权理论

(2)洛克的议会主权

(3)卢梭的人名主权

1. 简述主权在民原则在西方各国的确立?【201110单选、201201多选】

(1)最早把主权在民原则写进宪法而确定下来的是法国。

(2)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是两个重要的宪法性文件,由此确立了英国的基本宪政。

2.【记忆】 简述政治合法性的含义、意义及其与人民主权的关系?

答:一、政治合法性又叫政府合法性、政权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或政府的统治获得社会成员的服从和忠诚的问题。

二、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治合法性关系到公共权力的顺利行使。

(2)政治合法性有助于减少统治和管理成本。

三、人民主权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是:

(1)从理论上讲,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政治生活中的服从问题,其本身就是一种论证政治合法性的理论。

(2)从实践上看,建立在人民主权原则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一种最具有政治合法性的政治制度。

3. 【记忆】简述代议制的含义及被西方各国采用的原因?【201110名词解释】

答:一、代议制指人民并不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而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

二、代议制在英国产生后,很快就传到了西方各国并被普通接受和采用的原因有:

(1)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要求实行民主制。

(2)现代国家无论是领土还是人口都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4. 【记忆】西方国家代议制度通行的具体原则有哪些?

答:代议制在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行中遵循的具体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1)人民通过代议机关行使国家主权。

(2)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

(3)代议机关必须遵循严肃的议事规则。

(4)少数服从多数与保护少数原则。

(5)代议民主并不排斥直接民主。

5.【记忆】简述法治的内涵?

一、法治与自由。

作为宪政制度的基本原则,法治与自由联系在一起。

二、法治与自然法

(1)法治概念的第二个涵义在于是否承认高于制定法的自然法的存在。

(2)自然法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是生而具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被称为自然权利,即依据自然法所享有的权利。

6.【记忆】简述法治与宪法、宪法与宪政的主要内容?【201110论述】

一、法治与宪法:

1、在现代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最高的统领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最高的法律,被称为根本大法或基本法。西方各国宪法一般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两种类型。

(1)成文宪法是指将国家基本组织、人民权利义务以一套法律文书形式表达的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是指没有专门的统一的宪法典,而是由带有宪法性质的各种历史文件即各种宪章,含有宪法内容的议会制定法、法院判例以及各种宪法惯例组成的。不成文宪法典型国家是 英国。

2、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一般法律既有所不同,具有其特殊属性,又具有与一般法律本质上的一致性。

(1)宪法除了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外,还规定国家政权机关组织和确认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2)宪法仍然是法,在本质上同普通法律一致。“宪法首先是 法,其次才能是 更高的法 或 基本法 或 根本大法”。

二、宪法与宪政:

(1)在实践层面,宪政就是依宪法建立政治制度,开展政治活动。

(2)在制度层面,宪政主要是指称一种近代以来形成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以宪法为标志、以人民主权为合法性基础、以代议制民主为行使权力的方式,实现了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等一套制度结构。

(3)在西方宪政制度的运行中,法治是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宪政制度中洋溢着法治主义的精神。在宪政制度中,宪法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谁也不能违反宪法。

7.【记忆】简述法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法律必须是普遍的和公开的。

1.法律的普通性含有两个内容:

(1)法律的适用不是针对某些特定的人群,而是所有的人和一系列相同的事物,这意味着不能选择性地立法和执法。

(2)法律的规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规范,它们都是不因时间、地点而变化的永恒法则。

2.法律的公开性就是一切法律都必须公布于众,因为法律旨在为所有人提供一般性的行为准则,国家有义务公布法律,公民有权了解国家所制定的法律。

二、法治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维护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不仅是法治的目的也是法治的价值所在。近代宪政制度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调节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问题。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公民不分性别、职业、种族、信仰、文化程度等均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享有公民投票权。

(2)随着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政策的废除,少数民族和有色人种开始享有同白种人同等的政治权利,同等的劳动权、教育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也可以平等地参与竞争性政府的公职,担任公共机构的职位和职务。

(3)包括总统在内的任何政府官员,凡触犯法律皆绳之以法,任何人都没有法外特权。

(4)最重要的是司法平等

四、司法必须独立。 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权由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加以干涉。

西方政治制度选择题重点整理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第三篇

西方政治制度-阶段测评单选题

1、近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是由16世纪法国律师布丹首先提出来的。

▲也可以变题型为:最早提出近代主权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早期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 布丹

2、近代史上第一个确立了宪政制度的国家是 英国

3、雅典城邦人口中有权参加城邦政治生活的是公民

4、在罗马共和国的政制中,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

5、在布丹的国家主权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自然法理论,系统论证了君主主权理论的是霍布斯 ▲也可变题型为:霍布斯的主权理论所要论证的是君主主权

6、在王政时代,罗马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7、最早把主权在民原则写进宪法而确定下来的是法国

8、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是麦迪逊

9、 标志着共和政体在法国的最终确立的是《1875年宪法》

10、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

11、目的在于保护公民自由免遭国家专横行为之害,被说成是消极的权利的人权是 公民和政治权利

12、在主权学说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了议会主权理论政治思想家是 洛克

13、创立了较为完整、科学的三权分权理论的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14、王政时代时期的政治制度表现出军事民主制 的色彩

15、在雅典的一系列改革中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的是梭伦改革

16、对代议制进行系统思考的政治思想家是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密尔

▲也可变题型为:系统、全面论证代议制政府理论的思想家是密尔

17、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大会

18、共和时代的罗马政治制度仍然是以大土地占有为基础的新老贵族联块执政,全体罗马公民有限参与的寡头民主制

19、到 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人全盛时期。

20、雅典最重要的统治机构是 议事会

21、最初只有平民参加,又称为平民大会,成为罗马民主程度最高的人民大会的是特里布大会

22、有世界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但是在宪法里却没有直接提出主权在民或者类似的问题,只是在宪法序言中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精神的是美国

23、四帝共治体制由戴克里先 创立

24、欧洲中世纪晚期,作为封建割据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之间的过渡形态的政权形式是等级君主制

25、罗马社会从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时期是在王政时代

26、罗马共和时代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问题

27、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国家是英国

28、雅典城邦的最高军事机构是十将军委员会

29、 既是"议会之母",也是代议制度的发源地的是英国

30、近代自然法理论最先是由荷兰法律学者格劳秀斯 提出来的

31、封建君主制的最高和最后形式是专制君主制

32、标志着雅典民主制的最终胜利的改革的是克里斯梯尼改革

33、在罗马共和国的政制中,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的是元老院

34、在罗马共和国时代,最初是一种以军事内容为主的大会,后来成为公民参政性的最高类型的人民大会是 百人队大会

35、可以对各级官吏行使监察权的雅典城邦的最高审判机关是陪审法庭

36、基本上被排除在政党竞争的行列之外的政党是体制外政党

37、环境保护组织属于公共利益集团

38、认为在选举过程中发生纠纷,应当由国家的政治机关而不是法院在选举诉讼中承担审判职能的是政治主义

39、在美国,第一个授予妇女选举权的州是怀俄明州

40、在美国普选制确立的过程中,第一个把选举权与财产彻底分离的州是马里兰州

41、政党区别于社会政治组织和其他政治团体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政党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42、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晚期,通常都以某种社会等级和身份如贵族、僧侣或地主作为选民资格的限制条件,实行 等级选举制

43、将政党分为地方党、民族党、国家党三种类型的标准是以政党的活动范围为标准

44、在美国,黑人选举权真正得到全面实现是在1970 年

45、设置专门机构对选举进行监督的典型是法国

46、以选举过程有效作为前提,对候选人当选的有效性提起的诉讼是当选诉讼

47、英国成年公民的普选权最终完全得以实现是在1969 年

48、美国的两党制得以确立是在1884

49、最早建立多党制的国家是 法国

50、目前实行两党制的最典型的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也可变题型为:世界上最早创立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英国

51、最早建立法西斯一党制的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52、主要以向政府和社会施加压力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利益集团被称作压力集团

53、法国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得以最终确立是在1848 年

54、无论是当权者还是社会思想家大都把政党看成是政治生活中的"有害之物"是在政党发展的公开排斥时期

55、日本“55体制”结束在1993 年

56、英国自治市的工人获得选举权是在1867 年

57、两个半政党体制是属于哪个国家的德国

58、英国女性首次获得选举权是在1918年议会通过的《国民参政法》

59、人类社会选举制度的萌芽出现在原始社会 ,是一种"古代自然形成的民主制"。

▲也可变题型为:选举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原始社会

60、法国妇女在历史上首次获得选举权是在1944 年

61、集权型提名方式是指候选人的提名是由政党的中央机构或领袖决定,采取这种提名方式的典型国家是以色列 。

62、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前身是托利党和辉格党

63、英国宪章运动的首要目标是年满21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

64、下列国家实行职业代表制的是爱尔兰

65、英国的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的时期是一战以后

66、分权型提名方式是指公职候选人的提名基本上由选区的党组织决定,以英国 最为典型。

67、设置专门机构对选举进行监督的典型是 法国

68、美国宪法规定,移民取得国籍 9年后方可竞选参议员

69、首创秘密投票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70、两党制最初起源于英国

71、参议院由各州政府按人口比例指派3至6名州政府成员组成的是 德国

72、在西方国家,被称为"选举出来的独裁者"的是 英国首相

73、英国的议会进入"全能时期"是在 19世纪40—60年代

74、议会最原始的权力,是议会控制、监督政府最有效的手段,常常被称为"钱袋子权

力"的是 财税监督权

75、半总统制是一种兼有内阁制特点和总统制特点的混合型政府体制,又被称为 戴高乐体制

76、英国首次通过选举产生上院议长并废除大法官职务是在 2006

77、在英国形成了内阁需要对议会负责的先例是在 沃尔波内阁

78、 意味着骑士阶层以及社会等级更低的市民开始走上全国的政治舞台的是“西门国会”

79、总理及内阁要对议会负责,也要向总统负责的政府体制是 半总统制

80、于1629年解散议会,开始了长达11年的"无国会"时期的是 查理一世

81、参、众两院是典型的两院平等的例子的是 美国

82、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到期全部改选;参议院议员任期6年,每3年改选半数的是 日本

83、西方国家议员的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是 参加和应付定期举行的选举

84、西方国家议会的基本权力,也是议会最重要的权力的是 立法权

85、在西方国家,几乎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君主"的是 法国总统

86、在议会一届会期或一次会期期间一直存在和进行活动的委员会是 常设委员会

87、总统与总理分享行政权的政府体制是 半总统制

88、上议院议员由下议院议员互相选举产生的是 挪威

89、议会的细胞,议会组织中的最基本单位是 议员

90、国家规定总统卸任后进人参议院成为终身参议员的是 意大利

91、集政府首脑、议会领袖和党魁三个重要职务于一身的是 英国首相

92、众议院议员任期两年,期满后全部改选;参议院议员任期6年,不举行全部改选,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的是 美国

93、美国宪法规定,移民取得美国国籍 7 年后才能竞选众议员

94、国家议会法规定,执政党领袖如出任政府总理或部长,则不得担任议会党团主席的是 德国

95、英国名义上的最高政府机构是 枢密院

96、立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 审议法案

97、参议员每州两名分配,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美国

98、 由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的是 美国

99、实行总统制的典型国家是 美国

100、主张一院制的学者是从 卢梭的公意理论 出发

101、联邦与州之间的职能划分更多地表现为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分工,而非是管辖范围

的不同的是 德国

102、地方政府的设立旨在满足所辖地域各项事务的综合管理需要,除此之外并没有其

他特殊目的的是 —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103、英国废除大陪审团制度是在1948年

104、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市议会和市长来掌握并相互制衡,但巿长在与市议会的关

系中处于优势地位的这样一种城市政府组织形式是 市长议会制

105、在宪法上分别列举联邦政府和联邦成员省政府的权力,而将没有明确授予省的权力保留给联邦政府的是 加拿大

106、市议会和市政府合二而一、市议会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市议会负责作出决策并组织其设立的若干城市委员会来执行的城市政府组织形式是 议会委员会制【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也可变题型为: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合二为一的城市政府组织形式,称为 议会委员会制

107、市长亦由市民选举产生,不得兼任市议员,他既是本市礼仪上的首脑,又是行政长官,有责任领导本市各行政部门执行市议会的决议的是 议会市长制

108、城市政府大多采用市长议会制的政府组织形式的国家是 法国

109、在英国,审理案件必须召集陪审团的是 皇家刑事法院

110、在法国,既是行政首长也是中央政府代表的是 市镇长

111、标志着近代大陆法系的模式的确立的是《法国民法典》

112、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市议会和市长来掌握并相互制衡,但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这样一种城市政府组织形式是 议会市长制

113、议会督察专员制度起源于 瑞典

114、各城市普遍实行议会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英国

115、市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的有一定任期的议员组成,既是立法机关又是行政机关的是议会委员会制 116、法国的地方分权改革是通过"权力下放法案"对原先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进行了深刻的结构性调整,地方政府被赋予了更多的自治权是在 1982 年

117、作为地方政府中占主导的且数目最多的一种类型是 —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118、下列属于英美法系的国家是 加拿大

119、法国通过了《关于共和国地方分权化组织法》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宣布自己是一个"地方分权"的国家是在 2003 年。

120、 议会一经理制主要实行于 美国 的一部分中等城市和多数小城市

121、 西方国家大多数基层政府共同的特点是 规模过小

122、法国最基层的审判机关是 初审法院

123、美国的强市长制可以归入 市长议会制

124、 直接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的地方政府,称为 最高层地方政府

125、典型的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是 法国

126、以民法法典为基础,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的是 大陆法系

127、市议会专门聘请一位市政管理专家任经理,由其主持市政府行政工作并实行专业管理的一种城市政府组织形式是 议会经理制

▲也可变题型为:议会 - 经理制是指市议会聘请一位市政管理专家任市经理、主持市政工作的城市政府组织形式,它主要存在于美国

128、在美国被称为"弱市长制"的是 议会市长制

129、相对而言,在地方政府的各层级中,最不稳定的是 中间层地方政府

130、联邦法院和州法院是同一个系统,联邦法院在各州没有另设联邦下级法院,州法院就是联邦法院的下属法院,各州法院不仅执行州的法律,也执行联邦法律的是 德国

131、单一制国家中央主要通过 行政控制 来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132、 美国唯一由宪法直接规定设立的法院是 联邦最高法院

133、一个主权国家的中央政府将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设立相应的地方政府的一种结构形式是 单一制

134、在古代罗马共和国时代,控制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的机构是元老院

135、在西方国家发展史上,“共和国”观念最早产生于古代罗马

136、按照1791年宪法的规定,法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

137、西方法治思想的源头是 自然法学说

138、第一次以分权学说来为资产阶级用民主形式组织国家进行经验总结并为以后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思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洛克

139、把分权制衡理论运用于美国宪政实践的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奠基者 杰斐逊

140、英国政治体制权力制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政与立法密切结合

141、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选举制度应该说是产生于 奴隶制国家

142、在西方各国,普选权的实现主要完成于20世纪中期

143、英国最终确立普选制的标志是 1949 年制定的 “ 人民代表制法 ”

144、选举制度中的“一人一票,每票同值”的要求体现了平等原则

145、现代选举活动依据选举单位划分方式的设想主要区分为 地域代表制和职业代表制

146、由获得本选区最多选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当选,无须超过半数或达到一定的比例,此种选举制度称为相对多数代表制

147、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得选票数,按比例分配议席,此种选举制度称为比例代表制 148、现代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政治组织的最重要的特征为以夺取和维持政权为目标

149、雇主组织、工会和农业工会等属于“结社性”利益集团

150、在英国,首先在职能上完成由封建机构向全国性政治机构——早期议会转变的是大会议 151、英国资产阶级议会的雏形为 等级代表会议

自考西方政治制度复习重点笔记资料整理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第四篇

西方政治制度

导言

01、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中起决定性部分是(国体),内容决定形式,一个国家的国体决定的是(政治制度的形式)。 02、 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如何组织自己的政权指的是(政体),国家形式的重要内容是(政体)。

03、 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统治者如何进行统治的是(政体),“政府”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府指(国

家中央行政机关)。

04、 (国家结构)决定了调整和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权力划分的基本准则。

05、 “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这句话指(国家结构)。作为一政治概念,“西方”指的是(欧

美地区的资本主义世界)。

06、 作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是政治制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在地理概念中,“西方”指的是(欧

美两大洲)。

07、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建立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基本上仿照了英、美两国的制度)。

08、 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形式是(国家性质)。指导比较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09、 (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科的创始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句话

出自(马克思)。

10、 “人们不应该停留在孤立地、静止地描述某一种政治制度,而是要说明它为什么是那样的原因”,这句话反映

是(历史唯物主义)。

11、 “经济因素并不是决定历史过程的唯一因素,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句话反映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

义的观点)。

12、 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制度时,下列观点正确的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

13、 最早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18世纪中影响了所有欧美国家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作者是(孟德斯鸠)。

1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被喻为政治学创立的标志,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的比较研究)。

15、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分析),它阐述了(政治统治的一般原理和法的精神)。

16、 “对某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并要求对研究对象国的政治制度及其赖以产生、形成、发展和运

行的环境做深入的考察”这句话描述的是(国别研究)。

17、 “要求占有两个以上的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资料,直接进行比较分析”,

这指(跨国研究)。

18、 统治阶级是经济上占优势的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这个阶级是(资产阶级)。

19、 充分肯定“资产阶级的共有制、议会和普选制”认为“所有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看,是一大进步”的是

(列宁)。

20、 明确指出“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么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的是(列宁)。

21、 “要求我们必须占有丰富的史料,澄清基本的历史事实,按时间顺序理清历史发展的次序和线索”,指(历史

分析的方法)。

22、 从制度入手研究政治现象的这一传统的创造人是(亚里士多德),要求我们注意制度化了的政治的是(制度分

析)。

23、 “要对国家的政治结构、法律框架和程序规则具有一种敏感性,关注政治中的组织机构、制度、规章、程序、

惯例等问题”,这句话描述的是(制度意识)。把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的方法引进政治学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方法是(系统分析)。

24、 政治系统是“由环境包围着的,这句话出自(戴维·伊斯顿)。

25、 倡导将系统分析方法引进政治学的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这个系统在环境的影像下反过来影响环

境”这个环境指的是(政治系统)。

26、 政治制度的形式有很多方面,主要包括(政体、政府制度、国家结构、政治体制)。

27、 政体指的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如何组织自己的政权,即政权组织形式,具体内容是(国家机关如何组织、国

家机关如何产生、权力如何划分、如何相互配合和牵制)。

28、 当代人们在划分政体时主要依据(最高国家权力的构成、最高国家权力的产生方式和任期、中央国家权力机

关的设置、中央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权力分配、中央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29、 广义的“政府”包括的内容有(元首、司法部门、立法部门、行政部门、作为国家统治机器的所有部分)。

30、 国家结构在制度安排上具体表现为(如何规范和维护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

的权力分配关系、全国政府成员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

31、 政治体制的具体内容包括(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国家机构的具体形式、国家机构运作的具体方式、国家机

构运作的具体程序、国家机构运作的具体环节)。

32、 政治体制是(政党活动的方式和规则、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对公民权利的实现和保障、利益群体和社会团体

的活动、利益群体和社会团体的管理方式)。

33、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式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同时还受到这个国家具体国情的影响,主要包括(历史发展过

程、文化传统、国民构成、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34、 当我们在了解西方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时,始终要注意分析的是(如何表现资本主义的本质内容、如何服务

于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如何被限制在资本主义范围之内的)。

35、 国情不仅包括经济制度,而且包括(历史特点、文化传统、民族构成和民族习惯、国际环境、阶级力量的对

比)。

36、 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制度时应谨记的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国家

政治制度要适合(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该国的生产方式、该国国情)。

37、 比较政治研究的研究取向包括(国别研究和跨国研究)。

38、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在坚持比较分析为研究取向的前提下,有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作为研究西方

政治制度的分析工具。这些方法包括(系统分析、阶级分析、制度分析、历史分析、文化分析)。

39、 在系统分析中引入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包括(系统论和信息论)。

40、 由系统分析发展出的分析方法包括(行为分析、结构—功能分析、文化分析)。

41、 国体指的是由社会各阶段、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哪些阶级是占统

治地位的,哪些阶级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由此决定的国家的阶级属性,或者说,就是国家的性质。

42、 国家结构是国家形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指的就是国家的各个部分是如何整合而成其为一个国家的,即国

家的整合形式,制度安排上则具体表现为如何规范和维护国家整体与部分(包括地域的、行政的、民族的,等等)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或全国政府与成员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

43、 政治体制指的是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和具体形式,国家机构运作的具体方式、具体程序和具体环节,如国家

机关产生和选举的具体方式、具体形式,国家机关的决策程序,政府机构的具体设置和规模、中央对地方实行领导和控制的方式和手段、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选用和管理方式,等等。

44、 政治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个政治统治形式,不仅包含国体,也包含政体;不仅涉及政体、国家结构和政

府制度,而且涉及国家机关、政府机关之外的一切政治单位或政治角色(公民和选民、政党和利益集团、新闻和大众传媒,等等)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具体环节。

45、 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的方法引进政治学研究而产生的一种分析方法。

46、 简述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意义:1、了解和认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助于我们分清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

治制度的根本区别;2、了解和认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我们面向世界、学习外国的需要;3、了解和认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把握西方各国的内政外交及其走向,分析其内外政策的形成根源和制定过程,分析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向,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策略;4、了解和认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助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一、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01、 以一个单独的城市为中心和周围乡村组成的城市国家是指(城邦),古希腊城邦中的第二个主要集团是(外邦

人)。奴隶处于第三集团,奴隶和外邦人不能参与城市政治生活。

02、 古代世界普遍流行的制度同时也是城邦经济特有的制度是(奴隶制度)。城邦人口中有权参加城邦政治生活的

03、 公民概念的核心是指(权利)。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的起源是(城邦政治制度)。被视为希腊的同义语的是(雅

典)。

04、 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政制相承而没有变动的,我们就可以说这是同一城邦,凡政制业已更易,我们就说这是

另一个城邦”。这句话指出城邦的重要特征是(政治制度)。他认为“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指(政体)。

05、 君主制是一种古老的政体形式,约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岛)产生了君主制国家。

06、 由少数贤人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政体形式被称为“贵族政体”,(雅典)是曾经出现过比较完备的贵族政体。 07、 民主制是指全体公民享受平等的权利,共同行使决定城邦公共事务和参与城邦管理的一种政体形式,民主制

整体最典型的是(雅典)。

08、 由于各个城邦历史不同,政体有可能出现其变态形式的是(僭主制),它在(叙拉古)存在的时间最长。被认

为是最恶劣的政体。

09、 在古希腊城邦中,雅典最为有名,一是因为它的整体发展过程具有代表性,二是因为它的政体曾鼎盛一时,

其政体是(民主制)。

10、 雅典早期城邦的阶级矛盾和对立主要表现为城邦贵族和城邦平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到公元前600年已变得不

能忍受,引起了平民与贵族间的激烈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改革是指(梭伦改革)。

11、 梭伦创立的雅典司法机关是(陪审法庭),雅典最重要的统治机构是(议事会)。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拱顶石

是(陪审法庭)。

12、 伯里克利曾说“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里”。

这句话说明最能体现主权在民观念的制度是(公民大会制度)。

13、 (图里乌改革)瓦解了罗马的氏族制度,一个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开始形成。

14、 罗马共和时代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问题)。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是在(395年)。

15、 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被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是在(476年)。古罗马形成的时期是在(王政时代)。

16、 王政时代,作为“王”的顾问,握有收税、征兵、媾和等权力,能够操纵库里亚大会并对王施加决定性影响

的是(长老会议)。

17、 王政时代的军事首长,身兼最高祭司和审理某些案件的审判长是(王《勒克斯》)。罗马民主程度最高的人民

大会是(特里布大会)。

18、 下列改革标志着罗马氏族社会向罗马国家转变的是(图里乌改革),罗马共和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机构是 (元

老院)。

19、 共和时代的罗马政治制度是以大土地占有为基础的新老贵族联袂执政,全体罗马公民有限参与的(寡头民主

制)。

20、 共和国最高的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国家处于紧急状态下由元老院任命的特殊官职是(独裁官)。

21、 独裁官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下享有最高军事权和民政权,但只能在一定的委托范围内行使,权力的有效期不

超过(6个月)。

22、 行政官员中负责诉讼方面的最高长官是(行政长官)。(监察官)主要是审查元老院的名单、进行公民调查、

管理公共财产和公共工程。

23、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重要成果是(保民官)。罗马帝国统治体制的核心特征是(个人独裁)。四帝共治体制是由

(戴克里先)创立的。

24、 罗马元首体制时,作为元首的顾问团的是(御前会议),负责管理元首办公室,作为宫廷内务的助手待臣的是

(内务府)。

25、 君士坦丁废除四帝共制,成为罗马世界唯一的统治者是在(公元323年)。罗马政治制度对后世最大影响在于

其(混合政体)。

26、 指出“国家乃人民的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

结合起来的集合体”的是古罗马的政治家(西塞罗)。中世纪盛行的主要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封建君主制的早期形态是(封建君主制)。

27、 罗马法特别是罗马私法是“人们所知道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的形式”。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8、 封建采邑制是国王建立的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与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西欧封建国家主要的政治形

态的统称是(贵族君主制)。

29、 日耳曼蛮族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王国一般都采用的统治形式是(封建割据君主制)。

30、 欧洲中世纪晚期的一种政权形式,是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是(等级君主制)。

31、 欧洲各封建王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君主制为主体,11世纪以后,少数自治城市采用(城市共和制)。

32、 在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各种政治势力的相互冲突中,日益占据优势地位的是(王权)。中世纪城市普遍奉行的

政治方针是(自我主义)。

33、 人们冲破中世纪的神学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成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改革”的是

(文艺复兴)。

34、 有万圣教堂门口贴出《关于赎罪劵效能的辩论》,正式点燃宗教改革烈火的是(马丁·路德)。

35、 强调“因信称义”,即信徒只能凭信仰与上帝相通,领悟上帝的救赎之恩,从而获得拯救的观点的是(路德新

教)。

36、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西欧的反对封建专制、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

37、 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

性为基础的社会是(启蒙运动)。 近代史上第一个确立了宪政制度的国家是(英国)。

38、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议会与国王发生内战,内战以(查理一世)被处决而告终,英国废除了君主政体,建立

共和政体。

39、 1689年1月,英国议会宣布废黜詹姆斯二世,承认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议会同时向威廉提出了一个

权利宣言,并于当年10月经议会正式批准为法律,这部法律是《权利法案》。

40、 1701年,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的

法律是《王位继承法》。

41、 北美殖民地爆发了独立战争是在(1775年)。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范本的是

(《独立宣言》。

42、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

利的是(《独立宣言》。

43、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确立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原则的是(1787年宪法)。

44、 美国1787年宪法中要求在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配政治权力的原则是(联邦制)。

45、 开启了法国近代宪政制度历史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指导法国大革命和政治制度创建的纲领性文件是

(《人权宣言》)。

46、 1792年8月巴黎再次爆发起义推翻了君主立宪派统治,随后的选举中,取得优势控制了政权的是(吉伦特派)。

47、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是在1804年。颁布了《法兰西民法典》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48、 19世纪以来,民主化不断推进,主要表现为公民政治权利的扩大,尤其是(普选权)的实现。

49、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大大扩大了行政权力,被视为“帝王般的总统”。

这体现了(行政集权化)。

50、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是(行政集权)。

51、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兴起一场政府改革浪潮是(新公共管理)。大陆法系国家的地方自治制度的基

础是(团体自治理论)。

52、 英美法系国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自治机关的监督以(立法监督)为主。英美法系国家的地方自治制度的

基础是(人民自治理论)。

53、 雅典民主制是指在古希腊城邦雅典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

54、 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制度因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政体形式。

55、 在西欧的历史分期上,中世纪是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近代国家产生这整整1000年的历史

时期。

56、 贵族君主制又称封建割据君主制,是封建君主制的早期形态,广泛存在于9-13世纪的欧洲,是与土地分封制

相适应的。

57、 等级君主制又叫做等级代表君主制,是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58、 所谓自治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身自由、司法自治、行政自治。自治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享有独立的行政、

司法、财政以及对外宣战和媾和等权力。

59、 宗教改革是由马丁·路德及其后的加尔文发动的一场反对罗马教廷,提倡个人直接与上帝交流,不需教会作

为中介的改革运动。

60、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西欧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61、 权力的分立原则是指政府的权力应该分开来交给不同的政府机构,宪法起草者把联邦政府分为三个部门,去

执行他们认为的政府的三种主要职能,立法职能即通过法律的职能给予国会,行政职能即实施或执行法律的职能给予总统,司法职能即解释法律的职能给予最高法院。

62、 联邦制度是要求在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配政治权力,以防止权力集中在任何一个群体手中。

63、 司法审查指的是司法部门裁决各级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的权力。

64、 所谓“治理”,就是多元主体的协同公共管理过程,治理意味着一种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新的政治形式,治理

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共治”。

65、 所谓权力依赖,指的是1、致力集体行动的组织必须依靠其他组织;2、为求达到目的,各个组织必须交换资

源、谈判共同的目标;3、交换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各个参与者的资源,而且也取决于游戏规则以及进行交换的环境。

66、 所谓地方自治,是指在国家主权允许的范围内,基于地区居民的意愿,由作为法人而独立于国家的地域性公

共团体的自治机关自主处理一定的地方性事务。

67、 简述古希腊出现过的多样性不同政体:1、君主制政体,城邦最高统治权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中,即所谓一个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统治;2、贵族制政权,这是一种由少数贤人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政体形式;3、民主制政体,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共同行使决定城邦公共事务和参与城邦管理的一种政体形式。

68、 简述梭伦改革的具体内容:在经济上,颁布“解除债权令”;在社会结构上,以财产而不是按血亲划分社会

等级;在政治上,削弱贵族会议的权利,提升公民大会的作用,成立400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69、 简述克里斯梯尼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地区原则划分的新选区替代按氏族部落组成的旧选区;以500人会议替

代以前的400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预决机构;建立“陶片放逐法”。

70、 简述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制度安排:1、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年满20岁的雅典

公民都有资格参加;2、议事会。梭伦和克里斯梯尼建立的议事会是雅典最重要的统治机构。议事会负责筹备公民大会的召开,准备和起草公民大会讨论的所有议案,执行公民大会的决定,接待使者和处理城邦的日常事务;3、陪审法庭。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整个城邦民主制度的拱顶石,它以全体公民的名义行使权力,不仅是雅典城邦的最高审判机关,而且可以对各级官吏行使监察权;4、十将军委员会。十将军委员会是雅典城邦的最高军事机构,但在经常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十将军的作用和权力会进一步加强。

71、 简述罗马共和时代的政治制度:1、人民大会。人民大会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包括森杜里

亚大会和特里布大会两种形式;2、元老院。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机构,由王政时代的长老会议发展而成,控制着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3、行政官员。行政官员包括执政官、独裁官、行政长官、监察官和保民官等。

72、 简述罗马的行省制度:1、行省制度是古罗马国家为统治征服地区而建立的一种管理制度;2、行省设置约始

于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公元前130年前后已建立9个行省。随着罗马国家的领土扩张,行省数目不断增加,遂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3、每建一个行省,都由元老院制定治理该行省的法规,确定该行省的区域范围、城镇数目以及行省居民的权力和义务,规定该行省应缴纳贡赋的品种与数量。行省的土地、资源等被宣布为罗马国有财产,由国家经营、转让或出租;4、元老院向每个行省委派总督1人、副总督3人和财务官1人。总督通常由卸任的执政官担任,在行省内拥有生杀予夺的全权。

73、 资产阶级的三次思想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74、 简述1787年美国宪法确定的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原则:1、分权和制约与平衡原则;2、联邦制原

则;3、权力有限的政府;4、司法审查原则。

75、 简述19世纪以来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经历的改革和变化:1、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由于公

民政治权力的扩大尤其是普选权的实现;2、行政集权化。行政的集权化使得议会的权力相对削弱,而政府权力加强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的管理;3、多元共治。由政府统治向多元共治的转化在一些发达

考点一政治制度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第五篇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2)宗法制。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1) “始皇帝”。(2)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2)君主专制的演进:①中外朝制度;②三省六部制;③中书门下;④中书省。(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废丞相、设内阁。(2)军机处。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要点】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还有物资和武装

(3)基础:井田制

(4)对象: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先代贵族、殷商降族

(5)权利和义务

权利:任免官吏;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征收赋役;建立军队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6)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

列;

④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传播了周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

化基础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①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其最大特点)

②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另一特点)

(3)作用:①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

切的结合在一起

③巩固、完善了分封制。

3.礼乐制度:政治生活的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向专制方向发展。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形成:秦朝

1.内容

(1)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家天下”(特点)

(2)三公九卿制

①职责: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②影响:三方互不相属,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县制

①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有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②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特点:细密、严苛)

2.形成原因:(1)政治上:国家统一

(2)经济上:小农经济

(3)思想上:法家思想

(4)分封制的教训

(二)基本矛盾 1.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2.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三)三大趋势

1.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1)西汉

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削藩、平叛、收权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刺史制度、酎金夺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北宋

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作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消极:形成了“三冗”、“两积”的局面。

2.君主权力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西汉: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中朝”是决策机构,“外朝”为执行机构。

(2)隋唐:三省六部制

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评价: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

强皇权。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北宋: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兵权)、三司(财政)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明朝

①废丞相,权归六部。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历史上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内阁制度

形成过程: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成祖时形成内阁制度,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并拥有票拟权。

地位: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备顾问,升降与职权由皇帝决定。

(5)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

①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②影响:简化了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思想专制不断加强

(四)发展历程

这一制度在战国时期萌芽,秦朝时期进一步确立,西汉得到巩固,隋唐时得以完善,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强化,清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达到顶峰,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

(五)评价

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1.积极作用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内政局的稳定,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

(2)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3)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容易造成暴政和腐败。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三、其他制度

(一)选官制度

1.西周:世卿世禄制

2.秦朝:军功爵制度

3.西汉:察举制和征辟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容易形成小集团。

4.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5. 科举制:隋朝建立,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明清腐朽,1905年废除。 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二)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2)西汉:刺史

(3)北宋:通判

(4)明朝: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按察使司

2. 谏议制度 (1)隋唐:门下省

(2)宋代:谏院

3.评价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积极: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1.以君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

2.虽有法律,但人治高于法治

3.不断发展完备,高度成熟。

4.儒家经典是理论基础。

5.保留宗法制残余,父权观念渗入政治制度中

6.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学法指引】

1.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以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为特点的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贯穿于专题知识的始终。

2.要抓住两对基本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范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属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上述矛盾典型地体现在秦汉、唐朝、北宋、元朝、明朝时期

3.要注意对重要概念的讲解和训练。如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军机处等。并能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加以评价和分析

4.对本专题的重点概念加以纵横比较。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制衡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等

考点二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考纲要求】

1.雅典民主政治:(1)了解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罗马法:了解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知识梳理】

一、雅典民主政治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历史条件

1.地理环境:依托海洋,多山地,良港众多。

2.经济: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要求有公平的法则以及较自由、宽松、民主的氛围。

3.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4.阶级: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二)雅典民主制的进程

1.准备条件: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2.引上道路:前594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3.正式确立: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

4.黄金时期:伯利克里时代

(三)雅典民主制的表现及具体内容

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大事;

运行程序: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2.五百人议事会

性质:公民大会附属机构

职能:为大会提案并主持大会,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产生方式:抽签产生、比例代表制

3.民众法庭

性质:司法机关

职能:审查公职人员人员资格,审理刑事和民事案件

原则:公正;避免行贿舞弊

4.行政和军事机关

职能:分管军事、财务、宗教、工商等事务。

原则:集体领导,少数服从多数

(四)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1.人民主权: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即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

2.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

3.法律至上

(五)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或评价)

1.积极:

⑴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方式

⑵促进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科学文化的繁荣(民主政治下形成的自由宽松的学术条件和允许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地发展的氛围)。

⑶公民表现出极高的爱国主义热情。

2016期中考试反思检讨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第六篇

期中考试反思检讨

期中考试刚刚结束,一部分科目的成绩已经公布。在关注成绩的同时,不得不说,这次考试对我们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态、态度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个很好的反应。

我这段时间的学习状态非常不好。上课时经常走神,听讲效率低,记笔记手笔凌乱;下课时不能积极主动利用时间,做一些预习复习工作;家庭作业完成速度慢,对学习兴趣不高。对此我深刻做出检讨和反思,并采取一些相对措施:首先,在课上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而且我现在坐在前排,更要认真把握机会),其次用心记好笔记,自觉利用下课时间,主动找老师问问题,最后提高做事学习效率,不要拖拉。

至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马虎,另一个一时不会。马虎的现象是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首引起的,也和答题技巧有一定关系。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如果出现难题一时间很难想出或概念不清的(不管是考试中的,还是作业中的),我要把它在原卷上打上标记,在试后有针对性的询问老师或复习。

期中考试毕竟不是期末考试,我还是有机会的。下一次考试,我要更努力,争取不让老师、家长失望,不让自己失望。我相信自己的实力!!!!

期中考试反思检讨 [篇2]

这次期中考试考得非常不理想,为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是上小科课不认真听讲,导致许多东西都是死记硬背的,并没有深刻理解。二是答完试卷后,没有进行认真检查,导致许多会的问题没有得分。三是历史政治需要背的内容只背大概,扣了许多细节分。四是在课后没有及时复习。五是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平时学习不是很认真,总是马虎了事,学习的态度也不是很端正,再加上自己抱有侥幸心理,所以导致这次考试出了问题,我会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争取下一次考试能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父母对我的要求是对我的关心,是希望我取得理想的成绩,将来有出息。而我却辜负了父母,关于我此次成绩不好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我此次未能考好期中考试的事实已摆在眼前,我在反省检讨错误的同时,已将目光投入在了期末考试。

在今后的每一天里,我都会努力学习,在课后认真复习。小科背题要准,不能只背大概。每一道选择题都要理解。抓紧一切时间,做好各门课程学习和考试的复习。

这次考试,给了我了一个下马威,我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也同时激发了我努力拼搏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确立了以后前

进的目标,树立了信心。我相信,以后考试我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不会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的期望!

期中考试反思检讨 [篇3]

第1篇:期中考试反思

这次期中考试考得非常不理想,为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是上小科课不认真听讲,导致许多东西都是死记硬背的,并没有深刻理解。二是答完试卷后,没有进行认真检查,导致许多会的问题没有得分。三是历史政治需要背的内容只背大概,扣了许多细节分。四是在课后没有及时复习。五是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平时学习不是很认真,总是马虎了事,学习的态度也不是很端正,再加上自己抱有侥幸心理,所以导致这次考试出了问题,我会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争取下一次考试能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父母对我的要求是对我的关心,是希望我取得理想的成绩,将来有出息。而我却辜负了父母,关于我此次成绩不好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我此次未能考好期中考试的事实已摆在眼前,我在反省检讨错误的同时,已将目光投入在了期末考试。

在今后的每一天里,我都会努力学习,在课后认真复习。小科背题要准,不能只背大概。每一道选择题都要理解。抓紧一切时间,做好各门课程学习和考试的复习。

这次考试,给了我了一个下马威,我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也同时激发了我努力拼搏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确立了以后前进的目标,树立了信心。我相信,以后考试我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不会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的期望!

第2篇:数学期中考试反思

期中考试结束了,结合本次考试的情况反思了下自已的教学:

一、考试存在问题:

1.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如:学生不能认真审题,认真答题。填空题10题圆柱的高与底面积单位不统一,学生就直接计算了,五题(4)小题"如果要少用3天运完,平均每天应运多少吨?"许多学生都把看成"如果用3天运完,平均每天应运多少吨?"再如在列方程解题设时不写单位。

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解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如:一(11)求比例尺时用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忘记乘1/3,。

3.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尤其是学困生的正确率太低,算理不明,不能灵活的运用简便方法。在口算考试中还暴露出学生做题速度慢,平时对学生考试方法指导不够。

4.两极分化严重。学生间的两极分化严重,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优差悬殊,学困生很难跟上学习的步伐,给教学和辅导带来诸多不利。

二、改进方法

1.加强概念教学,特别是概念的推导过程、归纳过程,要让学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这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重要前提。

2.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例如口算、速算、计算中的巧算,常用数值的强记等。另外就是要经常性的的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科学编制一些简易又能强化学习结果的材料,给学生解题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认真做题和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4.注重拓展提高,强化思维训练,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一题多变",平时多收集资料,特别是要多整理易错题、灵活题、实践题,在讲解时要讲清讲透,努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迁移类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培优补差,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针对部分学困生,要经常和他们的个别交流,平时要多给他们开小灶,查漏补缺,及时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和理解。和家长达成教育的共识,齐抓共管,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同时也要让那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尽快脱颖而出,使全班的教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

第3篇:期中考试反思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卷考查内容为九年级数学第一、二章内容。本次考试本着夯实基础为原则,紧紧围绕中考考点,引导学生去关注教材,难易程度适中,注重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应用,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份试题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几乎覆盖所有重点知识点。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适中,题型全面。

二、成绩分析

其中三班23人优秀,33人及格;四班19人优秀,30人及格。三班的及格率、优秀率要好于四班。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答题技巧欠缺,答题的灵活性较差,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反映在试卷上就是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点。

2.不注意审题。做题粗心大意,计算能力太差。本次考试失分较高的题是最后两个大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

1.抓实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熟记知识点、对于重要知识点要反复训练

2.强化答题技巧和方法的训练。如如何审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点、如何学会捕捉有效信息、提高分析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

3.加大训练力度。对于大纲规定的知识点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习题作支撑,强化训练、反复训练。

四.特殊学生分析

1.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有刘淑敏、高子豪、周航、王浩然

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这几名同学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认真听,

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学习。

2.成绩下降的有李凤、曹宁张宁、孟祥玉、李慧、谷梦、刘艳晨、段珂宁、曲学新。 这几名同学的学习状态不佳,基础不牢,学习这门学科有些为难情绪,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经常地鼓励他们,重视他们,还要给他们以具体的方法上的指导。

五、教学反思

分析本次考试情况,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只重视强调、不注重检查,训练的还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做题经验和熟练程度不够。对于和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渗透的不够,还要不断地给学生扩充进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课堂上虽然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但往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总是急于求成地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导致学生懒于动脑,缺乏求异思维。课堂上习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往往忽略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规范性较差。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克服这些弱点,改正这些不足,让学生有更大进步。

第4篇:英语期中考试反思

这次英语期中考试我没有考好,没有达到期中考试前制定的目标。我知道父母和老师对于我有着很大的期望,可是我还是没有考好。对于这点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考试我也想了很多。我知道期中考是一面清澈的镜子,在它面前,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仔细看看试卷发现竟然错了很多不该错的地方。我的基础知识部分扣了很多分,主要是

单词掌握不好。阅读题扣了8分,说明我的阅读量不够,我的阅读速度慢影响了做后面的题,思考的时间少了。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我的这次英语作文只得了8分,这与我的词汇量不够,阅读积累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分析原因,主要是课前没有做好预习,课堂上没有积极的举手发言,课后不认真复习,把写作业当成一种完成任务。于是,在期中考的时候,我得到了我应有的"报应"。经过我的仔细反思,有这样的结果是我在做作业时,囫囵吞枣,没有仔细审题,认真做题,这让我失去了一次特别好的自我提高的机会。我应该把写作业当成一个新的开始,而不是上一段学习的结束,每一次的作业都要当做一次小的考试。我要增加一些仿写和阅读的练习。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在课堂上要积极回答问题做好笔记,多记一些老师拓展的知识点,每天回家要复习一遍老师讲的内容,认真完成一篇阅读与完形填空,我有上进心想去学更多的英语知识,自己努力,超越自己,比别的同学更好。

2015美国政治制度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第七篇

第1篇:美国政治制度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

美国的国家组织是依据三权分立与联邦制度这两大政治思想而制定,当初在起草宪法时因恐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某一部门将危害人民的自由,因而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独立,互相制衡,以避免政府滥权,根据宪法:立法机关是参议院与众议院并设的二院制议会;司法机关以联邦最高法院为首下设11个控诉法院,95个地方法院及4个特别法庭;行政机关是以由人民直接选举的总统为最高行政首长,并以副总统辅之,下设几个行政部门。政府的权力有联邦政府、州政府之分,宪法起草人根据政府必须接近百姓才不致剥夺人民自由的原则,将有关各州自治权保留给州政府,各州政府本身拥有立法、司法、行政诸权限,联邦政府的权力系以一州政府无法单独行使者为限,如课税、财政、国防、外交、货币银行、出入境管理、对外贸易、国民福利和邮政,以及科学艺术的发展援助等。

美国政府是由12个部门及根据法律设立之60余独立机关组成。

美国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政府最高行政首长,陆海空等各军种之最高司令官,总统的任期是4年,期间除了受到议会之弹劾,不会因受反对势力而去职。期满后可以连任一期。依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总统须年满35岁,居住美国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通常被解释为是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为美国公民。美国官职中唯正副总统两职具“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的任职要件。

美国副总统是总统的第一继任人选,兼任美国参议院议长。

总统和副总统领导的行政分支设有15个部和多个专门机构,它们构成日常所说的“zhèng fǔ 部门”。这些部门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提供各种政府服务。美国联邦行政部门,是美国联邦行政机关内最古老成立的主要团体。美国国务院、战争部、美国财政部均于1789年内各相差几星期内成立。每一位联邦政府行政部门首长,均是受政治任命的美国内阁部长;从1792年起,联邦法例规定内阁部长制定为美国总统继任顺序合要求的成员之一。

联邦政府独立行政机构由美国国会通过各法例而成立的独立行政机构;直接向美国总统负责。每建制法定权利(Organiclaw/statutorygrant)受权某独立行政机构自立范围;及若有的,定立联邦监管条例(administrativelaw)的定义。联邦监管条例与一般联邦法律有同等效力。以下为一些联邦政府独立行政机构:

中央情报局(CIA)-职责于公开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海外情报;对海外进行宣传活动(propaganda);并为总统执行秘密行动。中央情报局向美国国家情报总监(DirectorofNationalIntelligence)汇报日常工作。

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CFTC,CommodityFuturesTradingCommission)-监管美国境内期货市场交易。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与各州、本地政府缩减及控制全部环境污染;EPA规定及执行环境标准,评估污染的负影响力;管理清理有毒废料地区的基金。

联邦通讯管理委员会(FCC,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职责于任何境内州际和美国对外通讯渠道的监管、发牌、价格管理等。

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Board)-美国的中央银行;管理及规范银行业、通过买入及售出美国国债来执行货币政策、维持坚挺的支付系统。

联邦贸易管理委员会(FTC,FederalTradeCommission)-职责于执行联邦反垄断、及消费保护法例;调查非公平贸易事件。

美国总务署(GSA,GeneralServicesAdministration)-向联邦政府供应日常物流服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57年创立,负责太空计划,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宇宙研究。

国家档案记录署(NARA,NationalArchivesandRecordsAdministration)-保存、管理美国历史文献遗产。

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NLRB,NationalLaborRelationsBoard)-实施主要联邦劳工法例(国家劳工关系法/NationalLaborRelationsAct);兼受权预防或赔偿非公平营业,保障员工成为和行使组织工会内的权利。

国家科学基金(NSF,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经金钱奖励方式,支持科学及工程的教育研究;鼓励大专院校与全球各地工业及政府科研合作。

人事管理处(OPM,OfficeofPersonnelManagement)-联邦政府的人事机构;兼保持联邦政府公务员的政冶中立。

PeaceCorp-1961年成立,派出训练的自愿人士至海外,未来两年协助发展中地区的基建。

小型企业总署(SBA,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1953年成立,协助美国小型及少数种族企业发展及生存。

社会保障总署(SSA,SocialSecurityAdministration)-管理美国社会保障系统。

证券交易监管委员会(SEC,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保障证券投资者权利;规定上市公司须申报一切营运资料,令有更多透明度;调查和检控公司任何欺骗行为。

美国国际发展局(USAID,UnitedStatesAgency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管理提供外国经济和人道援助的美国金钱。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UnitedStatesInternationalTradeCommission)-向美国zhèng fǔ 部门及国会提供贸易范筹的专门知识;及起诉违犯知识产权违例者。

美国邮政(UnitedStatesPostalService)-1971年起承担全国邮政服务的自治公营机构;经万国邮政联盟互通国际邮件。

美国邮政价格委员会(PostalRateCommission)-1971年成立,专门提倡邮政价格及2015年将获受更大监管权力。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NationalTransportationSecurityBoard)-1967年成立,专责陆、海、空及管线运输的安全及事故调美国总统办事机构

美国的司法权力,赋予一个最高法院,以及国会可以随时制定及设立的次等法院。司法机关的职责是,对向国会的立法提出异议或要求予以解释的司法案件作出裁决,以及审理涉及触犯联邦法的刑事案。在涉及宪法的诉案中,联邦法院具有超越州法的上诉管辖权。联邦法院还负责审理涉及一个州以上的或关系到一个州以上公民的案件,以及涉外案件。

宪法为保障司法独立,规定联邦法官可在行为良好期间任职,实际上是直至他们死亡,退休或辞职。在职期间的法官犯法会像总统或其他联邦政府官员一样受到弹劾,美国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由参议院批准,法官的薪水也是由国会核定,年薪自地方法官的四万四千六百元至首席大法官的六万五千六百美元不等。

美国最高等法院,也是宪法特别设立的唯一法院,设立于首府华盛顿,法官人数为九位,一位首席大法官及八位副手,在每年数千宗入禀案件中最高法院通常只审理约一百五十宗,大部份案件涉及法律的解释或者涉及国家立法的用意。这种司法监察的权力,并非宪法特别规定,而是法院根据它对宪法的解释得出的理论。

上诉法院其设立目的是为了便利案件的处理及减轻最高法院的负担,全国共划分为11个上诉区,每区设有一个上诉法院,每一上诉法院有三至十五名法官,顾名思义,上诉法院复审地方法院的判决。

地方法院全国五十州划分有八十九个地方法院,诉讼当事者能就近进行诉讼,每一地方法院有一至廿七位法官,这些法院所处理的大部份案件都是违犯联邦法律的行为。

特别法庭除了联邦法院的一般裁判权外,另有为了特殊目的而设立的法庭,例如申诉法庭对那些向美国提出的赔偿申诉作出判决。关税法庭对涉及进口货物的税款或限额的民事诉讼享有独家的裁判权,另外还有关税及专利权的上诉法庭,以聆讯不服关税法庭及美国专利局判决的上诉申请。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条,联邦政府将所有立法权力赋予参议院及众议院组成的国会。

美利坚合众国众议院(英语:UnitedStatesHouseofRepresentatives)为美国国会两院之一。美国各州在众议院中拥有的席位比例以人口为基准,但至少会有一名议员。院内议员总数经法律明定为435名。众议员任期两年,无连任限制。众议院议长由议员选举产生,传统上为多数党之领导人。然而多数党领袖(leaderofthemajority)另由该多数党于院内之第二重要议员担任。据美国总统继位条例,众议院议长继任总统之顺序仅次于兼任参议院议长的副总统,为政坛上第三重要的领袖人物。

众议院一般被认为较参议院更具党派色彩。宪法制定者中有很多人企图让参议院(一开始是由州议会选举)成为众议院(公民直选)的制衡机构。于是“建议与同意”权(如批准条约的权力)授权仅由参议院单独行使。众议院也有其独有的权力:倡议岁入法案之权、弹劾政府官员、以及在选举人团僵持不下时选举总统。然而,所有这些权力都可由参议院制衡(counter-check)。参议院一般较众议院及众议员更具威望。参议员任期较长、人数较少、且(多数情况下)较众议员代表更多的选民。

众议院会议厅位于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庄南翼。参议院在同一建筑物的北翼开会。

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英语:UnitedStatesSenate)是美国国会的两院之一。美国每一州于联邦参议院中均有两位议员作为代表,与各州人口无关。所以全院员额为100名议员。参议员任期六年,相互交错,故每隔两年改选约三分之一的席位。美国副总统任参议院议长,无参议员资格;且除非是为了在表决平手时打破僵局,不得投票。

参议院公认较众议院更为审慎;参议员名额较少而任期较长,容许学院派看法与党派之见,较众议院更易自外于公共舆论。参议院拥有若干表列于宪法而未授予众议院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总统批准条约或任命重要人事时,须“采酌参议院之建议并得其认可”(美国宪法第一章)。

美国参议院承袭古罗马元老院(Senate)之名。其议场坐落于首都华盛顿特区,位于国会山庄北翼。众议院则在同一幢建筑的南翼召开会议。

1776-1787年的美国为邦联制国家。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改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联邦中央和地方的具体权限,200年来不断有所变化完善。

州政府

殖民地独立之前,都是由英国君主管辖。在美国成立之后、宪法确立之前这段时间,各州实际上处在自治的状态。所以在当时“费城制宪会议”上,各州的代表一边决定成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机构,一边又强调维护各州的权利。

总体上来讲,完全限定在某一州境内的事务应完全由该州政府决定如何处理,包括州内传媒、财产、工商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州刑法典、民众工作条件等。联邦政府要求州政府必须在形式上是共和制,州内法律绝对不允许违反联邦宪法或国家层次上制定的法律和条约。

州际和联邦行政上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尤其是最近几年,联邦政府在健康、教育、福利、交通、房地产和城市发展等领域中也开始扩展自己的管辖范围。不过一般这种情况都是在两级政府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而非联邦将意志强加在地方州政府头上。

同国家机构一样,州层次上也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和司法,功能和管辖范畴都和国家层次上的对应机构大致相同。一个州的行政长官是“州长”(governor),由州内公民普选产生,通常是4年任期(有一些州是2年)。除内布拉斯加州仅有一个立法机构外,其他州全都分上下两院。上院叫参议院(Senate),下院叫众议院(HouseofRepresentatives、HouseofDelegates或GeneralAssembly)。不过混乱的是,有的州把整个立法机构都称作GeneralAssembly,上下两院都包括其中。大多数州内,参议员4年任期,下院议员是2年。

各州的“宪法”虽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和联邦宪法是一致的,包括民权宣言、组织政府的计划等。在商业、银行、公共设施和慈善机构经营等领域内,“州宪法”通常要比联邦宪法更加细致明确,不过规定最终权力属于人民,也会将一些特定的准则和原则定为建立政府的基础。

市政府

美国已经从原来的农业社会发展到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80%左右的公民居住在城镇或城郊中。所以市政府在美国行政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市政府比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更加直接贴近人民,管理一切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如警务、消防、卫生、医疗健康、教育、公共交通和房地产等等。

大城市的管理极为复杂。仅从人口上来讲,纽约市一个城市就要大于50个州中的41个州。经常有人说,除美国总统外,最艰难的行政职位就是纽约市市长。市镇政府的职能由州宪章规定,但在很多领域中,城市独立于州独自运作。然而在大部分大城市内,因为居民众多管理极其复杂,同州、联邦组织合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市政府的类型全美各地都不同,不过都有一个中央政务委员会(公民投票选岀)、一位行政长官(带领下属部门的部长)管理城市事务。市政府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种:“市长—议会制”、“委员会制”和“议会—经理制”。很多城市的政府都是这几种制度混合而成的。

市长—议会制(Mayor-Council):是美国最古老的市政府体制,一直到20世纪初期,几乎所有的美国城市都是通过此方式管辖。结构和州、联邦政府相仿,市长由民众投票选出作为行政部门最高长官;负责立法的议会也是民众选出,代表市内不同的区划。市长指任市各部门的部长和其他官员,有的时候还需要议会通过。市长有权否决市法令,负责筹划市运营的预算。议会则负责制定市法令,规定税率,在不同部门分配资金。随城市逐渐扩大,议会的席位也随之添加。

委员会制(TheCommission):立法和行政机关合并在一起,人数通常三个以上,由全市居民投票选出。每一位委员监督下属一或多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由一位委员担任主席职位,通常也叫做市长,不过其实际权力和其他委员没有区别。

议会—经理制(Council-Manager):因为民选岀的官员不一定有专业的能力来处理城市中复杂多样的问题,所以就雇用一位“经理”来解决这些事务。市经理必须拥有岀色的管理能力,能够行使大部分行政权力,包括执法、分配拨款等等。

此体制正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选用。民众选举岀一个小型议会,负责制定法律;同时雇用一位行政长官(即市经理)来管理城市事务。经理负责筹划预算,监督大部分下属部门。一般来说没有任期限制,只要议会对其工作满意,就可以一直干下去。

郡政府

美国行政区划中的“郡”(county)是州的一个下属区划,经常(但不是绝对)涵盖两个以上的城镇和一些乡村。事实上,美国多数的郡拥有比“市”更高的层级,因此不适合完全用中国的“县”来相比。纽约市是个明显的例外,因地域太大,下属又划分了5个独立的郡。另一个相反的例外是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郡(Arlington),它与华盛顿特区隔波托马克河(PotomacRiver)相望,郡内城市和郊区并存,仅由一个单一的郡政府管理,没有下属区划。这种情况称作“市郡联合政府”(consolidatedcity-countygovernment),也出现在美国其它一些较大城市中,如加州的旧金山市与郡(CityandCountyofSanFrancisco)和夏威夷州的檀香山市与郡(CityandCountyofHonolulu)等地。

美国大多数郡内,通常会选某个城镇作为郡政府所在地。小型的郡内,官委会(郡政委员组成)一般由此郡不分区选出,惟大一些的郡内,其官员分别代表不同的选区。委员会负责征收税务,借贷款项,规定郡公务员的工薪,监督选举,建筑道路桥梁,管理国家、州、郡的福利项目等等。而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几个州内,郡仅仅代表地域区划而已,并没有任何政府管理职能。

村镇政府

村镇政府仅负责修建道路,供给水源,执法消防,建立卫生设施,垃圾、污水处理,税收等当地事务,同时也要与州、郡政府合作,直接管理当地的教育体系。请注意在很多州内,“town”这个词并不是特指“镇”,仅仅是表达居住地的意思,非正式用语。另外在有一些州内,“town”就是“市镇”的意思。也就是说“town”这个词所涵盖的行政概念,各州是不尽相同的。

政府事务由一个选举岀的议会或委员会管理,具体名称各种各样。委员会可以设立主席职位,主席作为行政长官进行管理,或者也可以由民众选举出一个市长。地方公务员可以包括文职、司库、警察、消防、卫生和福利官员等。

其他地方政府

以上涉及的各层政府并没有涵盖美国行政的方方面面。美国人口调查局(商务部的下属)统计,全美有超过84955个地方政府单位。

美国成立初期,很多工作都是民众自己进行的。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任务也慢慢转移到政府肩上,美国人也越来越依赖于政府的职能。殖民地时期,即使在大城市内警察和消防员也很罕见,政府不负责安装路灯、清扫街道等工作。民众都是各自为政,自我保护财产安全。

到了现代,这些工作一般都是政府的某些部门来处理。即使是在很小的村镇,公安、消防、福利、卫生等事务也是由政府组织。因此造成美国国内各地的管辖权划分极不统一。

很多美国制宪元勋当初都痛恨政党这个理念,因为政党更关心怎样和对手竞争,而不是为国家着想。他们希望个体的公民能够投票给个体的竞选者,免受某些组织的影响,但历史的发展却完全没有遵循他们的意志。到了18世纪90年代时,国内已经产生出了不同的治国理念,人们都在想方设法和自己政见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来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追随者将自己称作“联邦党”。这些人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保障商业生产贸易的繁荣。而托马斯·杰弗逊的追随者称自己为“民主共和党”。他们支持建立一个非集权的农业共和国,联邦政府仅拥有有限的权力。到1828年,联邦党作为一个组织已经消失,后为美国辉格党所取代,此党是因为反对安德鲁·杰克逊而成立。另一方,“民主共和党”变为“民主党”,由此便产生了美国的两党争霸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因此美国尽管历史不长,但其政党的历史却很古老。

1850年代中,奴隶制成为美国政治舞台的中心问题,社会分歧很大,尤其是在关于西部新域是否应该允许奴隶制的问题上分裂更是极端尖锐。辉格党采取了骑墙的态度,结果导致直接灭亡,1854年被美国共和党所取代。而共和党当时的主要政策就是要消灭美国国土上所有的奴隶现象。六年后,林肯赢得1860年大选,新生的共和党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当时的环境下,政党的地位很高,是统治著全国的政制机构,因此党派的理念就成为了大多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某党的忠诚由父辈传给子辈,党派活动(包括大型宣传活动、正装行进活动、火炬游行等等)是很多社区群体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到了1920年代,这种全民皆党的热闹现象就已经很大程度上消失了。市镇管理进行了改革,改善了行政机关的文职事务,通过了一系列反腐败法案,为了抵消国家大会上政客的强大势力,还建立了总统大选的初选制度……这些都有助于净化了美国的政治环境,但同时也让政治活动变得沉闷了许多。

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美国的政党内部组织非常松散,原则上是一部“选举机器”,平时不发生太大功能,只有在各级选举时才组织运作。尤其是两个大党在全国层次上根本没有正式的组织来控管会员、活动、政策制定等事宜,不过由一些州层次的组织负责管理此类事务。所以如一个美国人说自己是民主党或共和党,这其中的意义和一个英国人说自己属于工党或保守党是有很大不同的。美国选民可以自由注册成为某个党派的成员,可以自由投票给某个党派,不过这些都无法限定选民的选择,也不会带给该选民针对该党派任何特殊的权利或义务。选民可以今天参加一个当地的某党会议,明天又参加另外一个党的。同样地,登记的选民也可以依法、依程序“随时”变换政党。

当某人决定竞选时,他/她的党派身份就变得正式起来。在大多数州内,这就意味着他/她想要获得某个党派的提名,并参加初选来竞选某个职位。接下来各党派内负责选举的委员会就会选择究竟同意哪一位候选人来获得提名。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要参加初选的投票者来决定,而且想要知道谁会去投初选的票是非常困难的。

这种体制就造成美国各政党内部的中央组织都十分软弱,也几乎没有一个共同的意识形态指导,只有在一些大小问题上意见是相同的而已。只要某个人在初选中一旦胜出,无论他/她是否过河拆桥、是否突然变脸公开反对此党派的政策,这个党派也根本没有办法阻止其获得正式党员的身份。

在联邦层次上,两个大党都有自己的全国委员会,功能是筹款、组织宣传活动,尤其是积极准备总统大选。委员会的成员构成都不同,但都主要由州层党派的代表、附属组织和其他党派重要人士组成。不过全国委员会并没有权力去指导党派内个人的行动。因此,虽然每个党都有一个主席,但这个主席并不真正是此党派的“领导”,一般也很难说谁掌握著美国政党中的领导权。通常那些游说其他会员追随自己领导的人可以视作是党派的领导。不过经常来讲,官居高位的人是实际上的党派领导人,比如美国总统、上下两院的领袖等。而且说是“领导”,也要别人自愿跟随才可以,无法强求。

两党都有单独的委员会负责选举工作。最重要的委员会要算“国会山委员会”(Hillcommittees),负责选举岀竞逐国会的议员。

全国性质的大党在五十个州都有自己的分部,根据各州法律不同随之更换组织结构和工作职能。

究竟为什么两党制会在美国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大多数官员都是从单一代表制的地方区划中选举出来的,而这种制度叫做“最多票数当选法”(又称“第一过杆制”),也就是说谁得到最多的选票就获胜,并不按比例计算。这种制度对两强争霸的局面起到了推动作用:一家政党执政,另一家在野;如果在野的党派联合起来,就有可能下次击败当前的执政党。有的时候第三党也会冲出来,赢得自己一席之地,并保持一段时间。近年来美国最成功的第三党是H。罗斯·佩罗(H。RossPerot)的美国改革党,1996年总统大选时曾赢得8%的选票。佩罗自己在1992年总统大选时赢得了19%的选票,不过当时改革党还未成立。另一个表现不俗的小党派是美国自由党(USLibertarianParty),在全国拥有超过400个选举出的官职。杰西·文图拉(JesseVentura)1998年当选明尼苏达州州长,成为第一个赢得州层官职的改革党人。其他还有两位无党派人士拥有州层官职:参议员詹姆斯·杰佛玆(JamesJeffords)和众议员伯尼·桑德斯(BernieSanders),两人都是佛蒙特州的(佛蒙特只有一个众议院席位)。大多数小党派生存很困难,因为两个大党经常采用这些小党最受选民欢迎的某些主张,从而夺走小党派的选民。

波多黎各有自己单独的政党,主要有波多黎各新进步党、波多黎各人民民主党和波多黎各独立党。

美国宪法和法律条文规定,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最终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宪法和法律限制的。联邦宪法和法律一方面规定公民享有人身保护、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财产权和选举权等权利;另一方面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此外,各州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也有规定。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为了保证两党的统治地位,一般实行单名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

1787年,美国制定并颁布了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将国家元首(总统)的选举权交给了人民。215年来,美国的选举制度随着美国的政治气候变化而变化,产生了许多不成文的习惯。原宪法和不成文的习惯同时生效,使美国总统选举变得更加复杂。为帮助广大同学更加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准确把握教材的相关知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作简要介绍和分析。

从选举过程看

美国的总统选举有严格的程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前期竞选准备到正式大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实质性的选举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党内预选。在总统选举年的2至6月,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各州由普通党员直接选举出席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于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明确表示支持哪位总统候选人,因此,预选结果就能清楚地知道各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从某种意义上讲,总统预选也就是普通党员直接选举本党总统候选人的过程。

第二阶段,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选举年的7、8月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本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事实上,在各州的预选过程中,总统候选人的优势已基本明确,全国代表大会不过是为选举的优胜者履行一下正式手续而已。

第三阶段,展开竞选。总统选举年的9至11月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的竞选阶段,总统竞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竞选中两党候选人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手段为自己拉选票,为最后竞选成功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总统大选。总统选举年的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是美国总统大选日,这一天,各州选民到指定的选票站选举总统选举人。

总统选举人被选出后,组成选举团,于12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本州首府集会,分别选出正副总统;次年1月6日下午1时,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全体议员在众议院集会,由参议长主持开票,当众公布选举结果;当选的正、副总统于1月20日宣誓就职。

从选举方式看

美国的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制度,属于间接选举

许多人认为,美国总统是在总统大选日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其实不然,美国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制,即由选民选出总统选举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出总统。由于选民在推举选举人时,已经明确表示选某一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因此,美国总统虽为间接选举,却有直接选举的意义。

另外,总统选举人制度作为美国总统选举中的一项独特的制度,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诸如,各州选举人的数目同本州在国会里的议员人数相等,一些大州议员人数多,选举人数目也就多;选举人的选举实行“胜者得全票制度”,就是说,如果某党获得一个州的多数选举人票,则该党就获得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等等。

政权组织形式

美国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分别进行

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制。美国总统与国会不仅在权力上相互牵制,而且在产生途径上也各不相同。美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总统选举每四年一次,称为“大选”;国会选举则是两年一次,称为“中期选举”。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其中,众议院议员435名,任期2年,每两年全部改选;参议院议员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所周知,美国总统选举获胜的党是执政党,但执政党并不一定是国会中的多数党,执政党往往在国会的一院或两院中占少数席位。当总统所在的党在两院中均占少数席位时,美国的总统被称为“跛鸭总统”。

从政党制度看

美国实行两党制,总统选举是政党选举与公民选举交融结合进行的

美国是两党制国家,其总统的选举产生与国内的两大政党密不可分。美国总统选举实际上是决定由哪个政党执掌政权,成为新的执政党,这是美国两党实现轮流执政的一种方式。美国的总统选举主要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运作和控制的。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必须是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总统候选人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的,要想被确立为总统候选人,首先必须在党内击败其他的竞争者;总统候选人能否在总统竞选中获胜,除其个人因素外,也与本党有密切联系,总统候选人所在党的威信、形象直接会影响到他的支持率;“胜者得全票制度”则保证了两大政党对总统选举结果的控制。在个别情况下,作为总统候选人,也可以是一些小党成员或无党派人士,但这些总统候选人获胜的可能性很小。而两大政党人多势众、势力强大,这就保证了各州的选举人票落入两党手中。

美国总统选举虽然操纵在两大政党手中,但并非与美国的公民没有关系。美国公民拥有选举权,总统选举人是由公民直接选出的。总统候选人为了在选举中获胜,就必须争取选民,在选民中树立良好形象,提出吸引选民的口号和纲领,甚至向选民作出某些承诺。选民的向背,最终决定总统候选人竞选的成败。总之,两党的总统候选人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推举,但能否当选总统是由公民选举决定的,并非由两党决定。

从阶级本质看

美国的总统选举是典型的金钱选举,体现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性质

金钱是进入白宫的钥匙,这从近几十来美国当选总统的情况和历届总统竞选的费用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9位美国总统,大多是富豪。其中,肯尼迪是波士顿财团的大资本家,约翰逊和卡特是大农场主,里根是有名的富翁,布什家族则是美国的制造业巨头。因此,说美国政府是“富豪内阁”是再恰当不过了。

从竞选费用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总统的竞选费用急剧增加。1964年美国总统竞选费用为2亿美元,1968年是3亿美元,1972年为4亿美元,1976年达到5、4亿美元,1980年高达10亿美元,1996年达到创记录的11、4亿美元。美国总统竞选费用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总统候选人个人拥有雄厚的财力;二是政府补助;三是来自大财团和社会各界的捐款。虽然美国的《竞选运动资助法》规定,个人直接给总统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500美元,团体捐款不得超过1000美元,但一些大财团通过各种途径钻法律的空子,为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提供资金,与总统候选人进行“金钱与政策”的交易。难怪有人说美国的总统选举是“钱举”。

从思想取向层面来看

美国两大政党分别代表两种差别极大的政治哲学:民主党--自由主义;共和党--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含义,即使在美国也有不下几十种定义。一般说来,美国当代的自由主义理论推崇革新、容忍与社会平等,主张观念、制度和法律应随社会环境之改变而变迁;而保守主义思想则强调文化延续性,注重传统价值、社会稳定与宗教之作用。

在具体政治领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最大分歧莫过于“大政府”与“小政府”之争。保守主义理论从维护个人自由这个基点出发,坚信政府权力之扩大即意味著个人自由之缩小。这种理论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社会问题的涉入必定会危及美国文明的根基-个人自由。更有甚者,保守主义理论还认为联邦政府的社会福利、高开支、高税收、及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等政策均不同程度的造成或深化了美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生产率下降,通货膨胀,中上阶级收入减少,商企界投资热情不高,懒人依赖政府救济等等。

与此相反,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贫富不均、高失业与一系列其它问题,而高度发达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改变美国社会不平等现象,如种族歧视,妇女权益得不到足够保护等。因此,自由主义理论深信,美国社会的急迫问题不是个人权利受到侵犯,而是社会不平等没有得到纠正。同时,自由主义理论还认为,美国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如此之严重,如此之深刻,非得政府出面参与解决不可。换言之,自由主义理论坚信政府权力不是造成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原因,而是消除这些问题之重要手段。

由于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对大、小政府持不同意见,近几十年间,共和党和民主党在诸如拨款、税收、政府调控经济、民权保障、qiāng支管制、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明争暗斗,针锋相对。美国两大政党关于政府权力大小之分歧在大选年显得最为突出。1980年,罗纳德·里根以“小政府”,作为其竞选基调,猛烈抨击民主党的社会经济政策,认为自由主义派的高开支,高税收及“福利社会”政策导致了高速货膨胀、高失业、高利率、高国债与低速增长。1988年,乔治·布什挟里根保守主义当权八年之余威,再次祭起“小政府”旗帜,信誓旦旦地向全国选民保证,“ReadMyLipsNoNewTaxes”,1992年,民主党时来运转,比尔·克林顿利用美国经济不景气而布什政府应对无力之机,又向全国选民开出沉寂了十二年的“大政府”药方,强调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以帮助人们渡过难关。振兴经济,走出萧条。从以上三例来看,“大政府”与“小政府”的药方均为有效,因为美国两大政党在政府权力与作用问题上早已界线分明,只要社会条件与时机有利,争得中间势力同情,政治钟摆的方向将会很明显。

美国两大党关于大、小政府之争在国会立法中表现得同样激烈。尽管有议员跨党投票现象,总的说来,共和党和民主党对与政府权力有关的议案的表决通常是营垒分明。克林顿1993年当政后,其刺激经济的法案在参议院遭到共和党议员封杀,其联邦赤字减缩法案也受到参众两院共和党议员一致抵制。在布什执政期间,民主党虽在参案两院占有优势,成功地通过了几十个法案,但由于共和党占据白宫,布付利用总统权力将那些与“大政府”有关的法案一一加以否决。四年期间,布什总共否决了近三十个国会两院所通过之法案,只有关于政府对有线电视价格施加控制的一个法案后来又被两院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成为法律,其余均为夭折。克林顿一入主白宫,民主党议员急忙又将被布什否决的一些法案重新通过(如“FamilyLeaveBill”),交由民主党总统顺利签署。关于大、小政府的党派之争并不限于联邦国会,在美国五十州的州议会里,类似的情形同样存在。

民主党与共和党,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关于大、小政府的争执实际上已经延续了一个世纪。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兴起的所谓“镀金年代”里,共和党占尽上风,政府对经济放手不管,任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形式自由发展,这个时期国会所通过的几个“反托拉斯法”也只不过是虚晃一qiāng。二十世纪初叶美国兴起“进步主义”运动,试图解决伴之工业化、城市化而来的种种社会弊病,如政治腐败、商企巨子垄断豪夺、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工作日长,农民生计维艰等。“进步主义”是一个改良主义运动,它的理论基础是刚诞生不久的美国哲学--实用主义。这个哲学流派的集大成者约翰·杜威开美国现代自由主义先河,明确主张利用政府力量帮助消除社会弊病。由此而进,美国现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关于大、小政府之争的帷幕正式拉开,政权之争。

第2篇:美国政治制度

19世纪50年代,北部工业家与南部种植园主的政治斗争白热化。1854年民主党政府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对奴隶制扩展的地域限制,导致1854-1856年堪萨斯内战,促成共和党于1854年7月成立。它由北方民主党中的激进派、自由土地党人和前辉格党的大部分党员组成。主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工人和西部小农的利益。反对在美国扩展奴隶制。至此,美国两党制确立。

共和党创立后在北部深得人心,富有生气。1860年其候选人A·林肯以“言论自由、土地自由、劳动自由、人身自由”为纲领当选第16届总统(1861-1865)。南北战争中,共和党领导北方人民,战胜南部同盟,在全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战后,共和党连续执政20年,以“拯救联邦”和“解放黑人”的“老大党”自称,并与南部白人至上主义者妥协。19世纪80-90年代美国进入垄断阶段。这一时期,共和党长期执政,为东北部和中部财团利益服务。1898年总统W·麦金利(1843-1901)发动争夺海外殖民地的美西战争。翌年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20-30年代,连续执政的3位共和党总统对大企业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经济严重失调,造成商品积压、金融混乱和大批失业,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共和党在1932年总统竞选中惨败,从此一蹶不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党开始得到南部财团支持,1953年其候选人D·D·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任内提出侵略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1969-1976年,R·M·尼克松、G·R·福特相继担任总统。1981年E·W·里根上台,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外提出“恢复经济和军事实力、重振国威”的口号,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同时在加强实力的基础上,谋求同苏联谈判。1984年连任总统。1989-1993年,G·布什出任总统。

该党以大选年竞选总统的纲领为全党政纲。无固定成员,党员人数以每次大选前选民登记为准。只有少数人是经过一定关系和手续加入党的基层组织的党员。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每4年于选举年夏季召开一次,提名本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制定纲领。常设机构为全国委员会,任期4年,设正、副主席、秘书、司库等,负责筹备全国代表大会,主持总统竞选活动。各州设州委员会,主持本州竞选活动。竞选经费由垄断财团资助。

民主党(DemocraticParty)

美国两大政党之一,在美国实行的两党制中与共和党轮流执政。以驴为徽。

[党史]:1791年建党时称共和党,1794年改称民主共和党。又称反联邦党。后该党分裂。杰克逊派于1828年建立民主党。1840年全国第3次代表大会正式定名为民主党。主要代表西南部新兴的植棉奴隶主和旧南部奴隶主、小农、边疆居民和工匠等阶级的利益。

1828年A·杰克逊当选总统(1829-1837在任),他为维护联邦统一、制止分裂危机,进行了政治改革。他扩大了总统及联邦政府职权,实行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提名总统候选人,以州为单位提出总统选举人,胜利者获得本州全部选票的制度;建立健全民主党各级委员会;扩大白人成年男子普选权等。美国学者称之为“杰克逊民主”。此后至1860年,除1841年、1845年、1849—1853年由美国辉格党执政外,均由民主党掌权。

19世纪40年代民主党被大奴隶主控制,主张在新土地上扩大奴隶制。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发生分裂,北部民主党并入共和党;南部民主党则成为奴隶主政党,并挑起美国内战。战后民主党长期在野,代表南方大土地所有者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得到与进口贸易有关的北方工业家和金融家的支持。它长期是“南方党”,直到1932年大选时,才开始打破传统的地域界线。

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民主党在本质上与共和党无异,亦被垄断财团控制。但因其一贯标榜民主颇得工会中上层支持,常以代表劳工自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民主党T·W·威尔逊政府于1917年参战。1920年后共和党执政。1933年民主党的F·D·罗斯福在严重经济危机中击败共和党总统H·C·胡佛(1929-1933在任)就任总统,实行新政,以解决经济危机,并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4次蝉联总统。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后,由H·S·杜鲁门继任。1950年杜鲁门政府派兵入侵朝鲜。1953年杜鲁门下台。此后,民主党与共和党继续交替执政。1961-1969年,1977-1981年民主党执政,J·F·肯尼迪、L·B·约翰逊、J·卡特(1977-1981在任)任总统。民主党对内继续推行“新政”政策,先后提出“公平施政”、“新边疆”和“伟大社会的方针”;对外推行扩张政策。肯尼迪、约翰逊任内强化了越南战争。1994年B。克林顿出任总统。

该党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本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制定竞选纲领。中央设全国委员会,任期4年。负责筹备全国代表大会和主持竞选活动。该机构设主席、副主席、秘书、司库和特别法律顾问等职。下设各州委员会,组织本州竞选活动。该党无固定纲领,以竞选总统的纲领作为政纲,亦无固定党员,党籍自由。党员总数按本党总统候选人投票的结果计算。竞选经费由垄断财团资助。

其他党派组织

社会民主党(SocialDemocraticParty)

美国政党。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新的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逐渐兴起。1897年6月18日,在芝加哥成立了美国社会民主联盟,并选出了执行机构——全国委员会,E·V·德布斯任主席。1898年6月7日,在芝加哥召开联盟的第1次代表大会上,因辩论247纲领委员会的报告而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实施移民计划;建议用组织大批移民到西部去的办法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派主张放弃这种空想,只相信“国际社会主义原则和纲领”,只采取社会主义的宣传方法,并拒绝承认大会以多数票通过的移民计划,宣布退出大会另举行会议,成立社会民主党,并选举一个全国执行委员会。德布斯当选执行委员。新党以参加竞选为政治斗争手段,发展迅速。此后两年,社会民主党在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等9个州指定各州候选人或地方候选人。1899年地方选举中,该党成员中有人当选为市长、市参议员、镇议会议员。1900年德布斯被推选为美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的总统候选人。1900年3月6日,社会民主党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召开第1次代表大会,会上讨论并要求社会主义力量统一起来。1901年7月29日,该党与退出美国社会主义工党的M·希尔奎特派共同组成了社会党。

社会党(SocialParty)

美国政党。1898年美国劳工和政治领袖E·V·德布斯领导并创立的社会民主党,于1901年7月29日同M·希尔奎特领导的社会主义工党温和派合并,取名社会党。总部设在圣路易斯。

党的基本纲领是把工人阶级和同情它的阶级组成一个政党,以参加竞选作为政治斗争手段,以期夺取政府的各项权力,并利用这些权力把现存的生产和分配手段的私有制改变为全体人民的集体所有制。反对通过社会革命途径建立社会主义。1901年有党员1万名,1912年增至12万,遍布各州工会。组织成员比较复杂,有城乡小资产阶级包括许多律师、牧师、小雇主和来自俄、波、匈等国的移民。还有工人,其中国外出生的工人占多数。党内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把持了党的领导权。党的主要领导者左派代表是德布斯,右派代表是希尔奎特。右派曾公开拥护伯思施坦修正主义。

1905-1914年间是社会党活动全盛时期,创办了13种日报、12种月刊和近300种周刊。1912年社会党发生第一次分裂。著名工人运动话动家W·D·海伍德被免除全国委员会委员的职务。他和134名工人党员相继退党。1917年,社会党在左派鼓动下,通过反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议;德布斯与C·E·鲁滕堡因反战活动被捕人狱。1920年总统竞选中,德布斯虽在狱中,仍获得92万张选票。社会党在许多地方工会和美国劳工联合会中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州和地方议员选举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后;党内左派主张抛弃改良主义纲领,直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1919年,社会党再次发生大分裂。左派鲁滕堡等退出,组建成美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劳工党(1921年两派合并为统一共产党)。1924年,社会党支持进步党R·M·拉福莱特竞选总统,以加强资产阶级和工会领袖掌握领导权的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反对垄断资本的统一战线。1928年起,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N·托马斯(1884-1968)连续5次参加总统竞选失败;之后曾又两次参加总统竞选,均得票极少。1960年,德布斯决定退出全国政治生活,致力于教育活动。

60年代末,社会党分裂为左、中、右3派。左派和中派支持民主党。1936年分裂出去的社会民主联盟在1972年与社会党重新联合,更名为社会民主党。

美国共产党(CommunistPartyoftheUnitedStates)

美国工人阶级的政党。1919年8月31日和9月1日左派社会党相继成立美国共产主义劳工党和美国共产党。两党的政治纲领大致相同。不久同时遭到美国政府查禁,1920年1月被迫转入半地下。1920年5月,共产党部分党员先与共产主义劳工党联合组成美国统一共产党,1921年5月该党又与共产党合并,组成以C·B·鲁腾堡为执行书记的美国共产党。美共通过劳工联盟和工人理事会积极开展活动,并支持它们于1921年12月组成公开的美国工人党。1923年4月,共产党与工人党合并,称美国工人党,从而结束党的半公开活动时期。1925年8月,美国工人党改称美国工人(共产)党。

1927年鲁腾堡逝世,J·洛夫斯通担任执行书记。1928年10月,他批判和清洗托洛茨基分子J·G·坎农机会主义集团。以W·Z·福斯特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公开揭露和批判洛夫斯通修正主义路线,1929年7月,美共中央委员会将这个修正主义集团清除出党,并选举福斯特等4人担任书记。1990年党的“七大”又改名为美国共产党。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美共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抗议失业、抗议饥饿和反对削减工资的群众运动,参与组织一系列总罢工和震撼全国的示威游行,并深入南部为维护工人、黑人和农业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益而斗争。美国共产党坚定地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同情和支持中国、西班牙等被侵略国家,1937年组织3000名战士参加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人民。当总统F·D·罗斯福“新政”遭到法西斯分子攻击时,美共从初期待否定态度转而有限度地、批判地支持罗斯福及其一些改革。美共威望迅速提高,30年代末党员人数也增加到10万人。1932年福斯特患重病。1934年4月,在美共“八大”上,E·R·白劳德当选为总书记,但他逐步滑向修正主义。德黑兰会议后,公开主张放弃社会革命,实行改良主义和阶级合作。1944年5月解散共产党另建非党的共产主义政治协会。1945年7月,美国共产党人在福斯特的领导下举行非常大会,严厉批判了白劳德的错误路线,恢复了共产党的组织。1946年2月白劳德被开除出党,福斯特当选为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对共产党人及其同情者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和镇压。1948年美共12名政治局委员被判刑。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美共又受到“反斯大林主义”等国际事变的冲击,党内一部分人发生动摇,甚至提出了把党变成某种政治或’教育协会的主张,党员人数锐减。1957年2月,党的“十六大”批判这种错误倾向,但此后党内修正主义继续泛滥。1958年2月,美共召开全国委员会批判修正主义错误观点。1961年党的领导人福斯特逝世,E·G·弗林继任党的主席。1966年美共恢复合法地位和各种公开活动,1968、1972年均提出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美共“二十一大”以后,把产业工人和黑人作为工作重点。1979年美共“二十二大”通过的纲领指出,要通过和平道路战胜垄断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国。70年代末美共约有党员1、5万人,党组织分布在37个州,G·霍尔任总书记,H·温斯顿任主席。党的中央理论刊物是《政治月刊》,机关报为《每日世界》。

美国劳工组织(AmericanLaborOrganizations)

美国劳工组织包括工会和工人政党两种组织形式。工联主义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工会1866年,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会联合会——全国劳工同盟在巴尔的摩成立。创始人是W·西尔维斯。全盛时拥有十多万会员。包括激进的和改良的组织,并与第一国际建立了联系。1872年衰亡。1869年,U·S·史蒂文斯在费城创立劳动骑士团。1878年前该组织处于秘密状态,后公开活动,是美国工人阶级所创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拥有70余万会员。后来由于T·V·鲍德利领导集团的阶级合作政策,80年代末便急剧衰落。美国劳工联合会(简称“劳联”)取而代之。其前身是美国与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与劳工联合会。该组织于1881年11月在匹兹堡成立。主要创始人是S·冈珀斯。1886年发动了“五一”全国总罢工,年底改组为“劳联”。冈珀斯任主席。19世纪90年代末,“劳联”推行“冈珀斯主义”,即“劳资合作”、“非常派政治”和“行业工团主义”。

1866-1900年间,会员从13万多人激增至近55万人,到1955年与“产联”

合并时,拥有会员约1090万人。19世纪后期,铁路系统出现了5个极端保守的、独立的行业工会,通称为铁路兄弟会,又称“五大金刚”,即:机车司机兄弟会、铁路列车长公会、机车司炉兄弟会、铁路乘务员兄弟会、转辙工人共济会。1893年会员总计约10万人。这些工会迄今存在。1969年,后4个工会合并为联合运输工会(属劳联—产联)。19世纪末,在煤矿、采矿和铁路等部门中出现了第一批产业工会,与劳联等行业工会相抗衡,其中进步力量相当强大。1905年在芝加哥诞生了世界产业工人同盟。其缔造者是当时的三大左翼领袖W·D·海伍德、E·V·德布斯和D·德莱昂。1908年开始演变成纯粹工团主义组织。20世纪20年代末解体,部分成员加入美国共产党。1920年,W·Z·福斯特在芝加哥建立工会教育同盟,有数十万劳联会员支持或参加,美国共产党予以积极的支持和领导。1929年改组为工会统一同盟,成为独立的进步工会中心。1935年,为了工会的统一,宣布解散,所属工会并入劳联。

20世纪30年代中期,劳工左冀和劳联领导上层的中间派联合发动的产业工会组织运动,促进了产业工会联合会(简称“产联”)的诞生。1935年10月在劳联的代表大会上,联合矿工工会主席、中间派J·L·刘易斯等提出在基本工业中组织产业工会的主张,遭到格林右翼领导集团的反对。于是支持这一主张的10个工会,便组成产业组织委员会(“产联”的前身),拥有会员约100万人,不久该委员会被劳联开除。1938年改组为“产联”,刘易斯任主席,成为第2个工会中心。它是产业性的工会联合会,创始之初起过积极作用,在中左联盟的领导下,把基础工业的大批工人组织起来。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P·默里和W·鲁瑟右翼领导集团抛弃以前的进步方针,排斥左翼力量。1955年2月,“产联”与“劳联”在纽约召开合并大会,定名为“劳联—产联”,拥有140多个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工会,约有会员1600万人(占工会会员总数的85-90%,占工人总数的人34%),选出G·米尼为主席和鲁瑟等27名副主席。合并后领导集团继续推行劳联的阶级合作路线。迄今仍为最大的工会联合会。机关刊物为《劳联—产联新闻》和《联合主义者》。

1968年,退出劳联—产联的联合汽车工人工会和货车司机工会发起成立劳工行动同盟,鲁瑟任主席。拥有会员365万人。70年代末,美国共有工会185个,其中120个隶属于劳联—产联,其余为独立工会。总计会员约2000万人,占工人总数的20%左右。

农民协进会(Grange)

第一个全国性农民组织。一译农业保护社。最初是秘密会社,1867年12月明尼苏达州农场主o·H·凯利(1826-1913)在华盛顿创立农业保护社,目的在于维护农业集团的利益。成立之初,由于空泛提倡农民互助和力图通过宣传教育方法改善农民的处境,发展缓慢。1873年爆发农业危机,农民处境急剧恶化。农民协进会广泛发展起来,提出反对抵押贷款制度、反对垄断资本的暴政等口号,要求实现公平的立法,保护农民免受高利贷者、银行和铁路公司的盘剥,制定客货运输合理的最高收费额。随后,该会在中西部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活动,迫使伊利诺伊、威斯康星和艾奥瓦3个州政府制定了对铁路和谷物堆栈的管制法令。1876年,农民协进会运动进入鼎盛时期,会员约85万人,地方分会遍布全国。1874-1876年,农民协进会广泛开展经济活动,建立许多合作商店、粮仓、经营批发业务的机构、保险公司和银行。中西部一些州的农民协进会还投资兴办农机厂和各类农产品加工厂。1876年以后,农民协进会内部出现意见分歧,有的地方分会领导权被富裕农民或农业资本家所篡夺,有的地方则为城镇商人所控制。与此同时,它所创办的许多合作社也在垄断组织的排挤下先后解体,会员数目急剧减少。1880年,由85万人降至15万人。此后,农民运动的重心转向“绿背纸币”运动。20世纪初,农民协进会复兴,特别是在美国东部。1917年农民协进会宣布有56万成员。70年代,达到85万人,其中25%是在纽约和宾夕法尼亚两州。现有7800个地区、州和全国性的组织。

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ColoredPeople)

美国白人和黑人组成的旨在促进黑人民权的全国性组织。总部设在纽约。1908年8月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发生了对两名黑人施以私刑处死的事件,激起一些白人自由主义者的愤慨。在新闻工作者W·沃林、0·维拉德、社会工作者M·欧文顿以及黑人学者W·E·B·杜波依斯的倡议下,1909年5月在纽约召开了关于黑人权利的全国性会议,建立了全国黑人委员会。次年5月,这个组织与杜波依斯领导的、由激进黑人知识分子建立的尼亚加拉运动合并,定名为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杜波依斯是早期领导人中唯一的黑人,担任宣传和研究部主任及机关刊物《危机》杂志的主编。协进会的目标是通过改良的道路,使黑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法庭公平裁判权以及经济、社会、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平等权利。协进会采用的主要手段是法庭诉讼、争取民主立法和宣传教育。20世纪60年代以前,协进会主要为黑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此外,对居住隔离、改善黑人学校条件和公立学校中的隔离制度方面,曾作出一定的贡献。协进会的一些地方组织也积极参加60年代的民权运动。但一些激进的、主张直接行动的团体出现,结束了协进会作为美国最主要的黑人民权组织的地位。70年代后期,协进会拥有45万名会员,在全国各个州中拥有1700个以上的分支机构。目前,仍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黑人组织。

第3篇:美国政治制度构建与成型历史因素及其特点浅究

美国政治制度构建

〈一〉、独立战争前后一段时间的政度

当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纷至沓来。早期殖民者们用一些卑鄙手段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此后各国殖民者为争夺这片富饶的土地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最初的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被法国、荷兰击败,之后英国人又将法、荷击败,夺得主动权。至一七七三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这便是美利坚最初的十三个州。

政治制度上,十三个殖民地分属三个类型:

(一)、皇家殖民地。这些地区直接受英国委派的总督统治,它们虽设议会,但议会由总督指派。

(二)、业主殖民地。英王特颁许可证,准许业主(主要是两大贵族及其后裔)自主统治。

(三)、自治殖民地。只有两个州,数量少但其制度影响深远。由英王颁特许证于地方居民,许其自行选举立法机关,由立法机构选总督、法官。总督无权否决议会决议。

各州以下已产生了市、镇,这些市镇基本自治。当地的市民、镇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议会是常设机关,大会有极广泛权力,这种形式直接影响了后来美国的民主政治。

美国当局在北美的掠夺,激起了当地的不满(

宣言指出一旦政府变得有害于天赋于人们的权利,人们有权改变或废除现政府。同时宣告北美殖民联合组成拥有主权的自由独立合众国。

杰弗逊在宣言初稿中本有谴责贩卖黑奴的文段,但由于南方奴隶主反对而被删去,这样为种族特权制、种族歧视埋下了祸根,至今未除。

《独立宣言》虽非宪法,然对美利坚宪法制定、政治机构构建起了重要指导作用。尤其是天赋人权论及种族歧视对宪法影响很大。

独立战争爆发后,大陆会议于一七七七年通过《邦联条例》,此条例堪称美国首部宪法,规定国名为“美利坚合众国”,不设行政部门,无独立司法部门,国会为一院制,国会为各州代表组成,权力广泛。

条例保证了各州团结,保证了打败英国。但正如其名,邦联乃是一个松散联盟,允许各州有“主权、自由、独立”。国会无权向各州征税,无权干涉各州自主贸易。大陆上金融混乱,各州自有其货币,各州均从自身利益出发,设立贸易壁垒,严重防碍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发展。外贸方面邦联无力保护本国工商业。因此美国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战争中领袖人物均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二〉、美国宪法制定与政治体制构建。

独立战争后至南北战争前。

战后,邦联已不合历史要求,故一七八七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开会,原定修改《邦联条例》,然因其已完全不能适应形势,故会议主题变为制宪。历经三个月讨价还价,完成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此后汉弥尔顿等,在报上撰文,阐述制宪意图、依据:

一:各州不应分别独立,否则无力共同对外且必遭内乱。

此条解释了最关键之问题:美国是保持松散联盟还是建立强力中央政府。汉弥尔顿认为联合的幸福、价值观,很早即诱使北美人建立一个联邦并使之永存。事实亦证明如此!历届美国国会均认为应保证联合永存。

二:人民安全的最好保证在于联合。一般国家当认为战争有利可图时,总要制造战争,特别是专制国家。而一个有力的政府可以防止威胁,维护主权。

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政府可有效调动全国资源、协调利益。

四:十三个州分裂,必然使彼此间经常互斗(这一点在南北战争中得到了体现)。

(一)、宪法与分权

宪法制订者们被称作联邦党人,他们是美国政治政度主要构建者。

他们设想:联邦任务、定义共和政体、选举办法、机构设置。

其中较有特点的是当时较先进的共和政体与机构设置。

美国乃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观点的试验场,其上层人物如杰弗逊等,深受启蒙思想影响,故政体自然为共和制。华盛顿拒绝部将拥立其为王的建议,亦可证明此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分权原则亦是启蒙思想家及英国的洛克等人之观点。

汉弥尔顿等人提出联邦宪法基本原则是把权力均分至不同部门;立法上应平衡;设法院,法官须忠实尽责方能继续行职;议会应人民自选。

他们认为孟德斯鸠的观点是立法行政、司法权集一体、则不论一人、少数人或多数人,不论由世袭、任命或选举产生,均可成为虐政。当然这并非说立法、行政、司法应完全独立,因此部分权力混合是允许的。

麦迪逊认为世袭君主制政府,行政位于支配地位,但共和国立法应高于行政,其立法权力广泛,又不易明确限制,其权易侵犯其它部门权力,故人民应设法预防其权力扩张。所以把立法机构分为两部,一部代表人民、一部代表各州。前一部,大州有利,后一部小州有利。两部共同作用性质及对社会依赖应尽少联系。此原则即为美众参两院设立原则。

行政权由总统掌握,他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宪法制定者认为总统虽有广泛权力,但均受制于参议院。故某些人将总统权力夸大为王权乃至专制暴君之权,自然被斥为“拔弄妖术”。

美国总统有对外代表国家缔约、任命大任、国家官员乃至最高法官之权,对内可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但无特权、无亲教权故起初并无过大影响。

司法权乃三权中最弱一项,极易受其它权力侵犯,其无军权、无财权又无人事权,既不能支配社会力量和财富又不能采取任何主动行动,故既无强制又无意志,仅有判断。

由于司法最弱,所以必须保护。办法为一,法院有权审查、禁止违宪立法,从而制约立法权。

汉弥尔顿认为法官独立性是某公正之保证,是保卫社会不发生不良倾向之重要因素,故法官如无过失可终生任职。这样亦有利于法官专业合格。法官薪俸固定。

当然立法亦有权约束司法,在法官不称职时弹劾。

从汉弥尔顿等制宪者构想看,制宪会议曾就政治体系构建作过涂谋远虑之考虑。联邦党人致力于建立强力中央政府,反映独立后美国社会发展经济、稳定政治的要求。美利坚政治构架吸取了古希腊、罗马之经验及孟德斯鸠、洛克等人理论,最重要的是总结各州政权建立已有之经验。自然美国政治构架有诸多不足,正如汉弥尔顿所言“不完美之人造不出无完美之物”。然其创建时的思考对人们应有启发。

(二)、宪法修正案

两百年来,美国宪法虽未根本改变,但它却在发展,其中宪法修定案乃重要手段。

重要的修订案在南北战争前有第一至十条《权利法案》,美国人认为其为人权保护之基,但其对选举、对妇女权利未明确规定,更严重的是将种族特权确认,黑人与印第安人处于被奴役地位。

〈三〉、南北战争及其美利坚政治体制变动

由于宪法对奴隶制确认,终生引发了内战。黑奴隶存在乃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故一八六零年林肯主张废奴从而当选总统。南卡罗莱纳州率先宣布退出联邦,之后南方各州纷纷效法,美利坚面临分裂危险,内战终于爆发。这场内战乃是“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和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它只能以其中一方胜利而告终”。

内战延续四年,林肯接连颁发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一八六四年北方终于获胜。一八六五年起,美国会通过第十三、十四、十五条修正案,禁止蓄权、禁止因肤色、种族剥夺选举权。此三条是对《权利宣言》重要补充。

黑奴制已受极大打击,但南方各州依然顽固对抗北方,以南卡罗莱纳为首各州通过州立法继续进行变相奴役黑人,这些地区种族歧视严重,所谓“保守势力”力量强大,即使经历一百年后的黑人民权运动,今天其影响依然存在。正如詹姆斯?威尔逊指出的南北战争虽结束,但“问题并未了结,奴隶制的包袱继续到今天”。

南北战争对政治体制影响还在于国家权力开始集中。战前各州独立性教强,各有其权,宪法规定联邦高于各州,然各州总维护自身利益,州与联邦的权力之争持续一个世纪。

战后,国会通过军事改造法,南方各州受重大打击,独立性削弱。战后统一的经济体政有利于经济发展,至十九世纪末,垄断资本出现,经济的集中导致政治上集中,州权利益削弱而联邦权利益强。一九三三年经济危机后,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联邦权力进一步扩张,二战后,美国基于争霸需要便联州权力对各州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之时,亦是总统权力加强之日,总统成为国家政治之中心。按宪法制定者设想,三权分立,互为制约而国会处于支配地位,建国后一个半世纪,情况与其设想一致。虽有一些强权总统如杰克逊、西奥多?罗斯福等能与国会抗衡,然国会中心地位未曾动摇。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总统权力真正扩张,二战后更是不断膨胀。

司法权此时亦有增强。建国初,如宪法设计者们预料联邦法院很弱,最初五十年,人们并未将其看作国家机构,直至其审理了一些重要问题,它才摆脱了无足轻重的地位。

战后,司法开始增权,其裁决进一步变得很重要。二战后,美国国内民权运动兴起,最高法院维护公民权利作用突显。其在解决重要社会问题如种族隔离、民权争议、立法席位分配、总统与国会冲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司法权由于其本质,目前尚最弱,但其重要性在加强。

〈三〉后记及题外话

美利坚建国二百余年,是个年轻的国家,然其政治却很现代化(不一定文明),这个国家经历了多次历史事件使其政治现代化程度较高。其表现有如下几点。

(一)、司法权渐大。美国人对法律、对法院裁决较服从。就是一个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小锤一敲也掷地有声,也有权让尼克松总统交出水门事件录音带;联邦法院决定黑人有权在白人学校上学时,艾森豪威尔再不情愿也得派兵去小石城执行法院命令,阿肯色州州长布置的国民警卫队也得乖乖走路。如此依法治国,是值得中国学习。

美国法官的权威是有历史根源的,那就是美国的国家规矩是律师制定的,是杰弗逊、林肯等伟大的律师将法律文化注入了美国的文化中。

(二)、民主权力渐大。美国宪政体制构建之初,并不是很民主,选举权对财产、肤色、性别均有要求,美国的有色人种则是极受歧视的。在美国建国后,南北战争是一次民主化战争,此后百年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但这个国家始终未大混乱过,如今的美国人更自认走上了抗议秩序化道路,而美国人民主权确有增强。这是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标致,很能给别人启发。

(结语)如果说人类的发展如一条长河,千年来流淌不息并不断壮大,终于浩浩荡荡,那麽历史的因素便是那河岸,它并不直顺千里,而是宛延曲折,回环多变,使这长河即不会漫出而失去方向,又不会一路高歌猛进、顺利壮大。百川终归海,然由于河道不同,又各具其貌。美国建国二百余年,当它才发源时,地方偏僻,不为人关注,然其源头之水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条文明之河,其生机勃勃即奠定了后来的辉煌,至克林顿时期,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比当年所谓“黄金时代”的柯立芝时代更繁荣,环顾全环其霸主地位重新增强,这确是美利坚之盛世。

然而历史总是曲折的,美国政治体制所依托之物是否合理,各人自有判断。这个二百年未遇大动乱的国家又过二百年会如何呢?

中国正在振兴之路上大过前性行,更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各国好的经验,这样方能使自己少走弯路。

第4篇:论美国政治制度

一、西方政党制

政党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政党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权力核心,是政治制度的实际操作者,也代民主政治的主导力量,具有明显的民主政治功能。民主政治是参与政治,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但民众对政治参与考的是代议制民主形式。那么在此要求上,西方的政党,主要是资产阶级政党,在议会中产生。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党走向社会,并刺激议会外的集团或阶级,从而建立更多的政党。政党是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控制国家政权是其首要目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认为,政党就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根本利益的一部分积极分子,为了通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以实现其政治理想而结合成部分,又是一定阶级从事斗争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政党制度就是指制度化了的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权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政党关系的模式。那么政党为控制国家政权,它应具备什么功能。

对于政党功能的具体表达有很多种。萨托利是从权利和公益的角度论述的,政党是整体的一部分,具有代表功能、民意表达功能,其中表达功能是政党的主要功能。法国着名政治学家让·布隆代尔与意大利政治学教授毛里齐奥·科塔特别提出了政党的政策制订、职务任命和政治恩赐功能。美国着名政治社会学家西·马·利普塞特在《一致与冲突》中,把政党称作“冲突的力量和整合的工具”。从“冲突”与“整合”的角度看,政党既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冲突的力量”,又是“整合的工具”。是导致“冲突”,还是导致“整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党自身的政治意识、社会结构、阶级状况、时代主题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强调阶级斗争的时代,政党的冲突功能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强调社会和谐的时代,政党的整合功能便成为主要功能。巴托里尼和梅尔他们将政党的功能分为两组:(1)代表性功能:包括利益的表达、整合,政策的制订,等等;(2)程序性或制度性功能:包括政治领导的录用、议会和政府的组成,等等。西方学者对政党功能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里我比较认同萨托利的观点。

任何政党都具有代表性,不代表一定阶层、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的政党是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的,也不具有合法性。社会、公众、阶层的利益要得到实现,必须通过政治或非政治主体作为利益代表,为利益的表达、聚合和实现发挥能动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是一种社会常态。即使在同一利益群体内部,不同成员对利益的要求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要求,政党首先是所属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其他群体的整合,以能代表其他社会群体,把各种社会群体力量吸引在自己的周围。麦克里迪斯就提出了政党的利益代表作用,他认为政党的这种作用“有时超过了经纪人的作用,政党是这种利益的表现,是这一阶级或社会这一团体利益的表现,在这方面它的主要职能是保证它所代表的并扩大其利益的直接政治手段”。这种利益的代表职能通过正常的转换,“在这种转换职能下,我们可以把称之为政治原材料的利益和要求理解为转变成政策和决议,就象我们的有机体一样,把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能量,而政党则把利益转化为政策”。在政党制度下,政党“以候选人为中心”。政党为获得选票,政党就必须宣称其能代表选民的利益,不论其是否能真的代表选民利益。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政党功能观点,但归根结底,政党的功能是建立在其目的之上的,其职能只会也只能是为了实现政党利益而建立。所以,不论什么功能的设立,都将围绕着利益,利益代言功能是政党职能的核心。

二、美国政党制

在二百年前,制定的美国宪法规定了奉行至今的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原则。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政府制度,公务员制度和政党制度等;标榜“人民民主”,以代议制为民主的主要形式;政权体制实行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政党制有着美国“第二宪法”之美誉,可见政党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地位之高。

在美国19世纪时,随着选民人数的大量增加,需要一种手段来动员广大选民。为完成这一至关重要的任务,政党遂应运而生。美国宪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但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党是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及由此产生的政策不同而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和党”和“民主党”为名称的两大政党固定下来后,沿袭至今,“两党制”成为美国政党制度的最重要的特征,美国的两大政党在长达近150年的时间里,互相竞争,不时交替执政,其他小党无法望其项背。美国政党的特点有,(1)稳定的两党制。美国历史虽然出现过第三政党的竞争,但仅是昙花一现,都无法撼动两大党轮流执政的格局;(2)政党组织松散,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美国政党,即便是全国性的政党也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各部分之间彼此独立、互不隶属;此外,政党领袖对同党人士没有直接发号施令的权力,也没有对违纪犯规的本党人士进行纪律处分的权力;(3)没有明确的党政思想。在美国,政党都是选举型的,政党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在选举中获胜从而能够掌握国家政权。为此,政党为迎合民众口味,政党适时调整党政思想。

美国的政党制度是竞争性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政党为赢得竞争就必须获得选票。竞争对于政党,特别是西方政党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竞争是西方政党政治活动的起点和政党存在的生命,也是政党活动之所在”。但选票是美国政党的生命。政党不管怎么执政,都必须尽可能争取更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既是政党获取权力的来源,也是执政党合法性的最根本体现。现代政党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合法性和权力来源的正当性,一个得不到民众认同和支持的政党是不可能长寿的。政党为获得选票,获取合法资源,他就要正确处理政党和社会关系,而这关键之处是协调政党的“表达功能”和“引导功能”,且把“表达功能”放在首位。也就是要表达民意。但表达民意和操纵民意仅一线之隔。萨托利对此表现乐观态度。“人们也可以进一步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政党不仅表达、反映民意而且更是在塑造、甚至是操纵民意。……我仅承认,政党也形成和操纵民意。表达和操纵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难以同等对待的。假定政党是双向沟通的渠道,我们并不能得出结论说政党作为向下的传送的渠道和作为向上的传输纽带是同等重要的。操纵、操纵,只要政党是‘部分’,一个政党体系总是倾向于从下而上的表达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操纵”。

且不论政党能否真正的表达民意,政党在这种“以选民为中心”的制度下,政党为获得选票,将会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吸引选民,排挤另一个大党。这次的美国政府关门危机,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一点。因为,一旦政府关门,大约有80万公务员将“放大假”,受影响的包括白宫、各部委、国会和联邦法院,美军军饷也将停发。与此同时,所有国家公园、史密森学会博物馆等都将关门,大多数zhèng fǔ 部门网站将停止更新。曾经就真实出现过政府关门,联邦政府曾在1995年11月14日-11月18日、1995年12月16日-1996年1月5日两度关门。政府短暂关闭期间,美国曾发生国家卫生院的诊所不再接受新病人,数百个站点的垃圾无人处理、20万护照申请延请等乱像,给人们的正常生常造成巨大困扰。受到利益损害的是广大民众。而两大党对此事件仅仅是考虑如何做,才能在下次竞选奠定良好的基础。幸运的是,两党在最后时刻达成一致,避免了政府的关门。但我想,更多是共和党看到了前车之鉴,如果政府真的关门,失去选民的是他们自己,所以才妥协的吧。

此问题造成越来越多民众不关心政治公共领域。在美国,既有的政治体制为真正的政治参与提供的渠道或资源、空间越来越少,而且也无法给人们以未来的希望。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哪个政党掌权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大企业基本上‘控制’着两个政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两党基本上实行相同的政策。”

三、结论

在美国的政党制度下,政党之间强调选举的方式。两党达成轮流执政的默契,形成通过竞选的方式来决定胜负,避免了使用武力或强制手腕去夺取政权或者维持自己的政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国社会的稳定。

但是,选举是统治的基础和前提,有什么样的选举就有什么样的统治。由民选产生政府赋予执政党合法性和正当性。然而,通过这种公开、公正的选举程序合法地选出的领导人就一定代表全体选民了吗?且不说美国选民的投票率之低在西方国家中也是少见的,选举竞争烈度的下降,尤其在国会选举中,也可能歪曲了真实的民意,更何况由于政治捐款,“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厅陡难真正落实,这其中存在着“透明的腐败’捐款多的受益也多。低投票率和选举经费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美国的民主政治。

美国两大党在选举政治中无论是在候选人方面还是在选民基础方面都处于强势,因此自然在统治中垄断了绝大部分公职。此外,由于选举的分散性及以候选人为中心的竞选,大多数当选者都不会特别感激政党组织,他们在就职后也不认为应当对政党负有什么特殊责任,这就使美国的政党治理更加难以进行,且不说由于分裂选票可能出现的府院分治的僵局,即便是选举后形成的统一政府也因选举政治的不统一而使总统在国会遇到挫折。

张友伦说过:“美国的民主制度就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民土制,它适合美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所以能为美国人民所接受,并引以自豪。……但它决不是一种完美无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它有优点,也有缺点,甚至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只可以借鉴,不可以照搬,更不能作为衡量民主化程度的准绳”’。所以我们在借鉴美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时,也要结合我国自身国情,做好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2015高三政治备课组总结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第八篇

第1篇:高三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高三政治备课组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秉承教师本色,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大教研力度,加强与高一、高二政治老师的合作,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各项任务。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内容来补充教材的不足。2、学习课改的精神,落实课改要求。3、学习有关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教师的责任感。

二、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备课、上课、训练和辅导的质量

1.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学期开始,就着手研究高三年级的学生情况,在年级组和教研处带领下,能认真落实好每阶段的内容、进度、教法和作业,每次月考及时作好统计和分析工作,找出弱点,寻找不足,及时补救。认真学习考试大纲,加强组内交流,发挥组内老师的聪明才智。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本学期我们共进行备课组活动18次。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夯实基础,推进备考复习。课堂上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立足学生能力的提高、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设计出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模式,有讨论课、有师生换位课、有辩论课、时政专题讲座课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后练习、作业的布置做到保质保量,避免无谓的重复,并突出上课内容的系统连贯。本学期,本备课组根据计划已基本完成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为下一步提高备考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选习题,加强检查和督促,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学期我们做到了课课有联系,章章有测试,较好地将复习与联系结合起来。

4.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我们抓好时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时政敏感性,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观察时政。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问题的能力。

5.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把握高考动向。

6.适时地探索高考复习的新形式,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日常学习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7.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加强组内教师的相互听课,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坚持听课评课制度,虚心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本学期人均听课节数30节,通过听课、评课、分析研究,寻找不足,研究对策,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在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大家都充分利用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结合政治教研处“自主合作探究式小组学习”教学模式,每个教师都认真制作教学课件,应教研处的要求认真上好公开课,并获同行的好评。

8.注意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心理的观察和研究。多次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倾心交谈,鼓励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充分发挥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通过本学期的探讨和努力,丰富了教学经验,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困难和不足,比如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对政治学科不重视的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将成为是我们今后探索和努力解决的大方向。但我们相信,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第2篇:2015—2015学年度第一期高三政治备课组总结

本期高三政治教学,基本按照计划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适当调整。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更注重实效。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下面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正确分析高考形势和学生实际,精心制定教学计划。

1.备课组成员共同分析了近三年四川高考政治高考试卷模式和社会热点,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即理论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贯穿试卷,但出题的角度多样而难测,死记硬背的题型在总分中所占比例减小,这就要求我们仍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判断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改变原有的学习思维方式。

2.为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能力,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我们的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首先夯实基础,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要求每个学生过关,并对过关情况做好登记。其次,培养政治思维习惯,政治思维方法。通过一些具体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教师的启发、指导,用政治术语规范答题,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不容失分的习惯。最后精选习题,加强检查和督促,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学期我们做到了课课有练习,单元有测试,较好地将复习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二.团结协作,发挥集体力量

高三政治备课组,在备课、教学资源的使用,试卷命题,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统一又有各班实际情况,既有课例探讨又有信息交流,随时随地都有我们探讨、争议、交流的声音。

1.抓好心理教育,助长学习成绩

学好政治,除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如兴趣。一些同学害怕学不好,或一些同学一直考不好,灰心丧气。我们采用了个别交流,指导等,不断关心、帮助,同时教师多走近学生关爱学生、进而激活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提高积极性。

2.把握高考动向,做好高考信息的收集和转化工作。在备考工作中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不但共享备考资源,而且在高考信息的收集和筛选转化以及备考资料的处理上也密切配合。使收集到的各地区的高考模拟试题能及时印发给师生使用。搞好高考信息的分析、筛选和转化工作,使有关信息及时转化为具体的练习供考生使用。

3.由于高考备考工作抓得扎实有效,本学期我校参加乐山市第一次高考诊断性考试,政治平均分继续保持全市第一,高考成绩再创新的辉煌。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1.对教材的研究还要深入。很多内容,没有充分挖掘其应有的思想性,不能根据社会热点和难点,找到高考的切入点。从题目设置上看,有些题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发挥,不能很好的进行知识迁移。

2.辅导效果要提高。无论是作业或试卷面批阅,还是对一般同学的答疑,似乎效果不是很明显。一方面是辅导的学生比较多,一方面是没有找到更科学合理的辅导方法。另外,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辅导明显不够。

3.因人而教还要强化。对于上课,一部分成绩好的的同学,觉得复习课效率不高,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觉得内容深且多,没有把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很好的协调起来。

第3篇:2015—2015学年度第二期高三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回顾过去一期的教研工作,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结合2015级高考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教学成绩。参加乐山市一、二、三次调研考试,继续保持了我组自高一开始长盛不衰的态势,始终稳居全市第一。参加2015年全国高考我校文综又登全市冠军宝座,为2015级高考再创我校新的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向嘉州的父老乡亲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期高三政治教学我组以教学质量建设为中心,以改变教师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努力提高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正确分析高考形势和学生实际,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全力贯彻实施。

1.备课组成员共同分析了近三年四川政治高考试卷模式和社会热点,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即理论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贯穿试卷,但出题的角度多样而难测,死记硬背的题型在总分中所占比例减小,这就要求我们仍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判断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改变原有的学习思维方式。

2.为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能力,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我们的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首先夯实基础,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要求每个学生过关,并对过关情况作出登记。其次,培养政治思维习惯,政治思维方法。通过一些具体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教师的启发、指导,用政治术语规范答题,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不容失分的习惯。最后精选习题,加强检查和督促,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学期我们做到了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测试,较好地将知识复习与能力训练结合起来。

二.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高三政治备课组,在备课、教学资源的使用,试卷命题,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统一又有各班实际情况,既有课例探讨又有信息多流,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我们探讨、争议、交流的声音。

1.抓好心理教育,助长学习成绩

学好政治,除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如兴趣。一些同学害怕学不好,或一些同学一直考不好,丧心信心。我们采用了个别交流,指导等,不断关心、帮助,同时教师应关爱学生走近学生、进而激活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提高积极性。

2.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把握高考动向,本学期我们加强同传统友好学校的联系。

总之,本期高三政治教学,基本按照计划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做了适当调整。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更注重实效。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也有不足之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待日后改进。课堂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承的主渠道,落实教学常规是保证这一渠道在落实“双基”、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十分重要。重视常规教学建设,认真研究、科学整合教与学的关系,着力构建发展型的教学模式外,注意结合实施新课程、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质量的迫切需要,主动积极地开展校本教研。以学校内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查找课程改革中的教与学问题,特别在课堂教学上如何才能科学整合“三维度”教学目标方面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第4篇: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政治备课组活动记录

一、确立指导思想,明确目标

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鼓足干劲、科学备考。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增强高三政治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团结协作、和谐备考。

二、打算科学严密安排,步步为营推进第二、三轮

第二轮:基础知识过关,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拟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进行。即先总体构建知识体系,然后对考点进行高密度讲解,逐条分析,找到知识联系,最后在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严密知识网络,以知识带热点,强化理解记忆。然后根据时政热点专题复习,以热点带知识,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的解决。强化主干知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着重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第三轮:回归知识点综合复习,选择典型热点进行政、史、地综合,强化记忆,培养应试能力、指导心理调节。

三、制定备课组计划(具体见计划),和高三政治复习计划

四、高三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一、班级成绩

任教班级

平均成绩

最高分

最低分

优秀率

及格率

二、具体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错得较多的题目:1、4、5、7、10、13、15总体原因两个:基础不牢和解题能力薄弱(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信息能力弱),学生不能把准题目要求,不善于把握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不能从题目提供的背景材料出发。

1、汇率不会算,计算能力弱;

4选了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1;选了实施走出去战4,没有注意到扩大内需;

5选了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改革1;实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4

7、选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分配1;选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4(家电下乡)

10、选了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忽视矛盾普遍性);D矛盾特殊性中包含矛盾普遍性;B、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

13、选了意识是正确反映1;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反映、反作用)

15、选了B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绝对性

18、选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原因,基础知识掌握不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弱;学生说乱改,答得好的答得不好的一个样,怎么样才算结合材料分析

25、(1)4分。得分一般,基本1-2-3分。原因:回答不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没答。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又好又快,学生说乱改

(2)4分。得分一般,得到1-2-3分。原因:答不全,外交政策表述不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宗旨没写全;中国建设性作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建设性作用写不出来

26、(1)6分。得分3-4-5分左右。原因:人生价值的实现三方面没记住,结合材料分析没有全

(2)6分。得分2-3-4-5分左右。失分在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不知道;结合材料分析不到位

27(1)6分。得分2-3分左右。失分在于审题不到位,只讲利益集团对决策影响怎么样,没讲清楚美国决策的其他影响因素

(2)4分。得分2分左右。失分在于分析不全面。世贸组织的性质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答不出。

28、(1)4分。得分2分左右。改试卷老师要求答案具体、详细,学生答的不够具体

(2)4分。得分2分左右。结合原理分析不到位;主次矛盾写成矛盾主次方面或两个都写了。

(3)4分。得分2分左右。文化塑造人角度,失分在于结合材料部分,大众文化部分学生没想到

二、应对策略

1、用好几本书

考试说明:教材:命题解析:

2、注重知识复习:抓住综字,使知识系统性、结构性基础上具备综合性;抓住一个“热”字。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突破一个“准”字,准确的记忆书本知识点,基本原理(1)把握各模块的逻辑结构,严格按考试说明复习每一知识条目,明确其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2)抓住主干知识(在知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学科体系起支撑作用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3)围绕重点专题,重组知识体系:根据活动主体进行知识重组,。明确其中的三W根据主体知识进行知识重组,明确其中的三W。关注热点,根据社会生活的主题进行知识重组明确其中的三W(扩大内需:三W)根据哲学原理进行知识重组

策略:师讲,教师对易错易混知识点的整理;对经济常识、政治常识重要知识点、哲学原理进行整理,并分发给学生;学生自己列,默写

3、解题复习

(1)让学生阅读重做已经做过的典型题目,错题,易错点,关键点

(2)熟悉各类题型,懂得解答方法(为什么,怎么做,启示类,体现型、计算题、图表题、意义类等);进行专题训练,专门对四选二组合型类;四选三组合型类;体现、反映、表明、说明类;判断推理类选择题专项讲解和训练。同进更要加强对主观题中,填表题;图表题训练;搞好解题技巧专题讲解训练;热点专题讲解训练。

(3)研究考题(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及各地的模拟题),把握命题的方向,精选题目,加强训练,引导学生提高应试技巧,掌握准确的答案答题方法。

4、其他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45分钟上课效率、培优、面改、集体备课等

第5篇:高三政治备课组总结

本学期高一政治备课组根据市、校教研工作计划,围绕有效课堂、校本备课、备课组备课、教学信息化等重点,本着“务实、”的原则,开展了一些教研活动。总结如下:

一、备课组工作思路

1、进一步领悟《新课标》中的新观念、新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并尝试将教学实例、教学理念与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并写成案例,并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及时认真参与教研活动及业务学习。

4、探究有效课堂。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进度,研究教学方法,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

5、教学尽量采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来阐述理论观点,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用政治的观点来分析,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学有所用,又学有兴趣。要让学生提出一些疑难性的问题共同探讨。一方面拉近师生的距离;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学习政治很有“味道”。

二、备课组工作重点

1、探究有效课堂,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学习研究。

3、抓好备课组活动的落实。

在小组备课活动中认真科学地制订授课进度计划,每次备课活动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研究其重点、难点、知识点、思想教育渗透点,研究教法、学法,将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出来,真正使学生“学会”和“会学”。

三、具体措施

1、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参加各类备课组教研活动。

2、加强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有质量有实效的活动。备课做到三知:一知教材;二知学生;三知教法。

3、讲究教学策略,,形成动态的课堂教学。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引发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展现学生的个性。

2016李世默在清华演讲稿全文
美国政治制度,考点 第九篇

李世默在清华演讲稿全文,2016年,李世默在清华大学时事大讲堂上,借用五位政治学学者的理论,分析认为21世纪是靠改革竞争的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必将在此竞争中脱颖而出,因为正处在少年期的中国政治体制在全世界大国中最具有改革能力。在演讲中一起上了一堂“从全球政治学视野看中国共产党与改革”的公开课从全球政治学视野看中国共产党与改革”为题从全球政治学视野看中国共产党与改革”为题李世默在清华演讲稿全文

大家下午好,很开心来清华和同学们交流。我不是老师,我是生意人,但赚钱以外,我的业余爱好是研究中国共产党。首先,我要声明我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小时候试过,但可能因为生活作风有问题,被拒绝了(笑)。后来入党未成,一不小心当上了资本家。我平时是周一到周五做资本家,周六周日研究中国共产党。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我这些年研究中共的一点——不能说是学问——只是一些心得,希望大家能够对我的心得提出意见和批判。

我要讲的题目是《从全球政治学视野看中国共产党与改革》。政治学,英语叫politicalscience,就是政治科学,但政治学是一门软科学,就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研究软的东西

那么科学的方式是什么呢?一般的科学方式是:第一步是要设立一个假定,拿这个假定到实验室里去验证,有的假定被验证出是对的,有的假定被验证出是错的。验证了对的假定可能成为理论。过一段时间又有人有新的假定,新的假定被验证以后就推翻以前的理论,成为新的理论。科学就是这样发展的。我今天讲的所有内容都只是假定。

今天的假定是:全世界都需要改革。

21世纪是一个在改革中竞争的时代。能成功改革的国家将是赢家,改革失败的国家将是输家。

在这场改革竞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在全球大国中脱颖而出。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治理危机,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在说“我们需要改革,不改革不行了”。可是几乎在所有国家,改革都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举步维艰,四面楚歌,为什么?

我想借用五位世界一流的政治学学者的眼光来讲这个题目。塞缪尔·亨廷顿:政治衰败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第一位叫塞缪尔·亨廷顿,大家都知道他写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但在政治学里我觉得他最好的著作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发明了一个概念叫“政治衰败”(politicaldecay),这是近代政治学里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里研究了二战以后新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大环境在发生巨大的变迁,可是他们的政治制度不能相应地改变,去适应新的环境。这种情况下,就发生了政治衰败。他还说在体制很稳定、很成功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政治衰败。意思就是说,现有政治体制发生了所谓的固化,固化到一定程度,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发生了变化,世界变了,可是政治体制没有办法去推动质的变化来适应外部环境和社会内在的变化,那么这个政治体制就发生了政治衰败。

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

第二位叫曼瑟尔·奥尔森,他的代表作是《国家兴衰探源》。他创造的概念叫“分利联盟”(distributivecoalition)。

奥尔森在《国家兴衰探源》里研究民主体制,他说民主体制里边必然出现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通过多年不断积累权力,形成分利联盟。意思就是利益集团权力强大到一定程度,他们可以寻租,他们可以俘获甚至操控政治体制,使政治体制为分利联盟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整体利益服务,甚至以损害整体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分利联盟的利益。奥尔森说在民主体制里,分利联盟俘获政治体制这个问题是一个无解的困境。只有两种东西可以打破这个困境,一个是革命,一个是外部的冲击。如战争。这是非常悲观的一个角度,无解。

弗朗西斯·福山:否决制

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第三位叫弗朗西斯·福山,最近两/fanwen/1545本书叫《政治秩序的起源》与《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福山把前两个人所创造的概念——“政治衰败”和“分利联盟”——组合起来讨论政治衰败。

第一,他说政治衰败在任何政治体制内部都可能发生,无论是威权体制还是民主体制。福山说,现代治理需要三大要素:一是强政府,二是法治,三是民主问责。

福山说美国现在正处于政治衰败中,原因之一是当代美国是强法治、强民主、弱政府。而这个局面使得美国无法推进急需的改革。

福山还提到两种问责制,一种叫自下而上的问责制,一种叫自上而下的问责制,两种制度各有优劣。

自下而上的问责制即通常说的民主制度,你不好老百姓把你选下去。它的优势在于有一个自动回应机制,你做的不好老百姓可以选另外一位。它的劣势在于分利联盟,福山又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否决制”——“Vetocracy”,就是分利联盟把持政治体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损害集体的利益。“Vetocracy”其实就是中国人说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自上而下的问责制,也许中国是自上而下的问责制,私人企业也是自上而下的问责制,它有强大的执行力,这来自于政治独立性,就是福山说的“politicalautonomy”。它的困境和弊端,第一是信息的困境,底下的人不把正确的信息给老板,老板摸不清楚下面到底怎么回事,导致决策错误。第二是福山说的所谓的“坏皇帝”的风险,老板出问题了怎么办?

福山说改革在美国正在失败,美国没有办法改革。为什么?他举了一些原因。第一,民主和透明成了美国改革的绊脚石。美国太多的公众参与,太多的透明,也就是说太多的民主,使这个国家的改革寸步难行。

第二,公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利于美国的改革。公民社会孵化了利益集团的形成,利益集团积累权力形成分利联盟,分利联盟导致否决制。在这样的公民社会里,只要有一个分利联盟不喜欢一件事,它就能把这件事给黄了。要所有人都觉得没问题才能做,结果是什么事都做不成,改革更做不成。

第三,是法治。美国的法治出现了治理的司法化。就是说所有的政治、所有治理都要通过立法。立法的过程遭到分利联盟的俘获,即便立了法,分利联盟再通过司法程序百般阻挠它的执行。

最后,是自由。福山说自由和特权是一步之遥,一不小心自由就变成了特权。美国最高法院今年判决说政治献金没有上限,这是宪法说的言论自由。就是说我自己合法赚来的钱,为什么不能在电视上买广告,说某某政客好,说哪些政策好,哪些政策不好?给政治献金设上限是违反言论自由的。而维护言论自由的后果是什么呢?当然是越有钱越牛,所以自由与特权是一步之遥。

王绍光:中国式共识型决策

王绍光《中国式共识型决策》

第四位政治学学者,是王绍光,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他研究国家能力和国家建设。他近期的著作叫《中国式共识型决策》。王老师用中国在2016年启动的医保改革为案例,仔细阐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如何超越利益集团,成功推动改革。

中国治理模式的三大要素

我认为中国的治理模式有三大核心要素。

一是贤能治理。这是理想状态,贤能治理也会出问题。中国选贤任能的模式,就是中国的官员来自于草根,最有能耐的人通过这个体系一步步往上爬,最终进入中国的最高治理阶层。

二是实验治理。中国几十年来推/fanwen/1545行很多政策,都是从小地方先试起来。失败了就算了。成功了就让各个地方学,再成功了就全国推广。失败的成本较低。这样的实验治理只能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才能实现,在美国不可能,你在旧金山实验一个东西成了,然后华盛顿让麻省也试,做不到的。

三是回应治理。有没有能力回应人民的需求,回应制度到底健康不健康。据我了解,中共其实有非常复杂和有效及时的反应机制。

三中全会是政治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就,也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挑战非常严峻,中国经济模式走到现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这个模式要改。环境变了,经济结构变了,所以要改变这个经济结构,可是在改变过程中增长率就会下降,又会引发其他问题。这个平衡怎么掌握,很难。

腐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环境也是巨大的挑战。这么大规模,这么快速工业化,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造成的环境问题是巨大的。

三中全会好像有600多条改革的政策,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法律改革、经济改革。三中全会开完后,很多学者、媒体都说中国开始实施大胆的经济改革,可是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开倒车。我觉得这是一个误读。

我觉得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几十年来最大胆的政治改革。很多人把政治改革的定义定死了,认为只有往某种方向去改变的政策才叫政治改革,朝其他方向作的改变,再巨大也不叫政治改革。但如果把政治改革作为一个中性词,就是对政治体制动刀,对政治体制做质的改变,我想三中全会是一个里程碑。

为什么是里程碑?我认为有三方面。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发生了巨大变化。三中全会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预算,以前中国的国家税收只有一半在中央政府手里,这次把它变成了全国的预算,这是巨大的权力再分配。

二是党纪和国法的权力分配发生了巨大变化。三中全会对中纪委进行了重组,把地方纪委的决策权力从地方党委那里抽出来。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权力再分配。

三是党和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1949年建国时引进的苏联模式“三驾马车”——人大对应最高苏维埃、党中央对应苏共党中央、国务院对应苏联的部长联席会。三中全会——我认为——把三驾马车的格局打破了。国家成立了很多领导小组和委员会,都是党中央在领导。比如,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国内国外的安全;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经济改革政策。这是一个惊人的权力再分配,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改革。中国共产党走到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前台中央。

所以,我觉得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历程中一个巨大的里程碑,很多人把新中国的60多年分成两个30年,我觉得三中全会启动了第三个30年。第三个30年最重要的两个方向:一是政治治理的完善,一是全方位民族复兴。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动力

近些年来,政治学里流行的说法是,选举民主制国家最善于自我纠正,也就是改革,因为能够通过选举更换执政党。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民主国家普遍陷入治理危机和改革困境。而中国呢?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5年历史,在中共的一党领导下,中国经历的政治、经济变革,幅度和深度是近代史上罕见的,远远超出几乎所有其他国家,包括所有民主选举制的国家。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独特性质的结果。在中国,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共本身就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中唯一的一个拥有这么一个独立于社会又同时来自于社会的政治力量,正如福山所说的,politicalautonomy。中共来自于中国社会的草根,又高于中国社会的所有利益集团,这个机制就是中国改革的原动力。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每种政治制度都有它衰败的一面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论李维》

回到最开始我说要跟大家分享五位政治学家,前面讲了四位,都是我们同时代的人。

第五位是一位古人,这位古人是政治学的泰斗,没有他就没有政治学,他叫尼可罗·马基雅维利,是500年前佛洛伦萨共和国的外交长官。美第奇家族复辟以后,把他打入监狱,施以酷刑,然后将他流放到乡村。在写给友人弗兰西斯科·维托里的信中,马基雅维利讲述了自己的流放生活。在漫长而平静的日子里,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马基雅维利总会换上宫廷的华服,进入自己的书房。在那里,他废寝忘食地阅读先哲遗篇,与古贤心照神交。只有在那样的漫漫长夜里,他才感觉不到饥饿干渴,也不再惧怕死亡。在那里,他写下了流传百世的代表作《论李维》,这本书是所有政治学的基石。

他在这本书里,把全世界所有政治制度归纳成三种:一是君主制;一是贵族制,他说的贵族制是希腊语的贵族,就是我们讲的选贤任能或贤能制,不是后来欧洲出现的世袭制的贵族;三是民主制。

他说每一种政治制度都能够表现得非常好,可是每一种政治制度都有它衰败的一面。君主制会衰败成暴政,贵族制会衰败成寡头制,民主制会衰败成放荡制。

我想留给大家的一个想法,就是也许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东西。我们研究政治学,研究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最值得研究的就是这个政治体制在它的生命周期里,是在哪个点上。如果在少年期那是一种预测,如果在中年期和老年期就是另一种预测。在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政治体制是永恒的。每一个政治体制,不管是君主制也好,贵族制也好,民主制也好——中国现在实行的也许是贤能制,美国是民主制——所有这些政治体制最终都可能走向衰败/fanwen/1545,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政治学的基础就是,把政治体制、社会当人的身体一样研究。把政治体制比作人的身体,就像人小时候经常生病,每年都感冒,病历卡很厚,但是一到发育的时候什么病都没有了,到七八十岁病又回来了,也就临近死亡了。

我经常把当代中国比作美国100多年前,100多年前的美国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快速地工业化,那个时候的美国,它的腐败、它的暴力远远超过今天的中国,但那个时候的美国,它的政治体制在它的少年期,那些再严重的问题也没能阻挡它成为超级大国。中国的政治体制也有很多问题。每个人身体里边都有癌细胞,就看它什么时候出来。每个政治体制的基因里边也有癌细胞。我的假定是,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少年期。美国政治体制,以及整个西方的政治体制,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它们肯定不处在少年期。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在它们的生命周期里边是中年期还是晚年期?如果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一个50岁的人,它还有一次机会可以重新复兴。如果是80岁呢,就像福山讲的那样,政治衰败就是眼前的宿命。

中国的政治体制处在少年期,它具有巨大的活力——也就是改革的能力,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以上这篇李世默在清华演讲稿全文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演讲尽在:精彩演讲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76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