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事业单位】
2015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
财税〔2014〕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党委宣传部、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14〕15号)有关规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现就继续实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税收政策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以享受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三)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四)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转让或划转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契税等,符合现行规定的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五)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发行单位处置库存呆滞出版物形成的损失,允许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上述所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指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事业单位。转制包括整体转制和剥离转制。其中,整体转制包括:(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新华书店、艺术院团、电影制片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影剧院、重点新闻网站等整体转制为企业;剥离转制包括: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等部分,以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机构,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
上述所称“转制注册之日”,是指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并进行工商注册之日。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前已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则按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之日或核销事业编制的批复之日(转制前未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起确定转制完成并享受本通知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本通知下发之前已经审核认定享受《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4号)税收政策的转制文化企业,可继续享受本通知所规定的税收政策。
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转制文化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根据相关部门的批复进行转制。
(二)转制文化企业已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
(三)整体转制前已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转制后已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
(四)已同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
(五)转制文化企业引入非公有资本和境外资本的,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变更资本结构依法应经批准的,需经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文化资产监管部门批准。
本通知适用于所有转制文化单位。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的认定,由中央宣传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确定并发布名单;地方所属转制文化企业的认定,按照登记管理权限,由地方各级宣传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部门确定和发布名单,并按程序抄送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
已认定发布的转制文化企业名称发生变更的,如果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可持同级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具的同意变更函,到主管税务机关履行变更手续;如果主营业务发生变化,依照本条规定的条件重新认定。
三、经认定的转制文化企业,即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持下列材料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一)转制方案批复函;
(二)企业工商营业执照;
(三)整体转制前已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需提供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的证明;
(四)同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证明;
(五)引入非公有资本和境外资本、变更资本结构的,需出具相关部门批准文件。 未经认定的转制文化企业或转制文化企业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不得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已享受优惠的,主管税务机关应追缴其已减免的税款。
四、对已转制企业按照本通知规定应予减免的税款,在本通知下发以前已经征收入库的,可抵减以后纳税期应缴税款或办理退库。
五、本通知执行期限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宣部关于转制文化企业名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05号)自2014年1月1日起停止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宣部
2014年11月27日
本文摘自:
国办发【2008】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拟订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八年十月十二日
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
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积极稳妥的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关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
1.财政部门履行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职责。
2.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资产变动事项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其中,涉及重大国有文化资产变动事项的,文化行政部门应当报请党委宣传部门审查把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监管企业所属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资产变动事项,应当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批。
3.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与原主管主办单位脱钩的,其资产财务关系在财政部门单列,由财政部门履行文化企业的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职责;转制后与原主管主办单位国有资产隶属关系不变且符合国家规定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维持不变。
4.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过程中已对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探索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探索实践,逐步调整、完善和规范。
5.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同时,应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尽快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关于资产和土地处臵
6.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对清查出的资产损失按规定报经批准后进行核销;转制后执行《企业财务通则》。
7.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发行单位,转制时可通过资产清查,对其库存积压待报废的出版物做一次性处理,损失允许在净资产中扣除;对于出版、发行单位库存呆滞出版物,超过一定期限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不采取税前提取提成差价等准备金办法。转制企业已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呆滞出版物,以后年度处臵的,其处臵收入应纳入处臵当年的应税收入。
8.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其使用的原划拨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仍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确定后,以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臵,转增国家资本。
三、关于收入分配
9.转制后在职职工执行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职工工资分配应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合理拉开差距。
10.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的经营者收入分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1.对在职职工现在工资外补贴、津贴、福利等项目进行清理,其中合理的部分纳入工资分配;对经营者在交通、通信等方面的职务消费,应结全相关制度改革,逐步纳入其个人收入。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中由转制企业所属集团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集团拨付。
12.有关部门根据文化企业劳动力市场价位,对转制后的企业的收入分配进行指导和调控。
四、关于社会保障
13.转制后自工商注册登记的次月起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14.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转制后这类人员离退休待遇支付和调整的具体办法,按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2号)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财政部、科技部、原建设部《关于转制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5号)相关政策执行。
15.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在转制后5年过渡期内,按企业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退休办法计发的退休金,其差额部分采取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具体办法按劳社部发[2002]2号文件的相关政策执行。各地在做好社会保障政策衔接的同时,应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差问题。
16.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中,原享受公费医疗的,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上,可以参照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实行医疗补助。
17.转制后具备条件的企业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并通过企业年金等方式妥善解决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缴费分别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五、关于人员分流安臵
18.对转制时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在与本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企业办法办理退休手续。
19.转制时,要按照《中化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转制后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办理。转制后根据经营方向确需分流人员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处理劳动关系,对符合支付经济补偿条件的,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20.转制企业应当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转制时,对提前离岗人员所需的基本待遇及各项社会保险费、分流人员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可从评估后的净资
产中预留或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净资产不足的,财政部门也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六、关于财政税收
21. 财税部门应认真落实现行税制中适用于转制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22. 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中由财政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财政部门在预算中拨付;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23. 为保证转制工作顺利进行,同级财政可一次性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主要用于资产评估、审计、政策法律咨询等。
24.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
25. 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26. 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具体优惠政策由财政部、税务总局根据转制方案确定。
27. 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七、关于法人登记
28.转制后的企业名称,可用原单位名称(去掉主管部门),或用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其他名称。
29.转制后需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
八、关于党的建设
30. 根据中央要求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要按照党章规定,根据转制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同步组建、改建或更名党的基层组织,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转制后企业内部的党组织设臵,也要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党员分布状况的变化,及时进行充实调整,充分发挥转制后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转制后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关系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原则确定。
上述政策适用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地区和转制企业,有关名单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执行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
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 关于财政税收
1. 中央财政和有条件的地方财政应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的使用和管理办法,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
2. 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3. 2010年底前,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财政部、税务总局批准,免征营业税,期限不超过
3年。
4. 对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等按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境外演出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5. 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二、关于投资和融资
6. 对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并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附加费用。
7. 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执行。
8. 经批准设立国有或国有绝对控股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改制重组和并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9.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利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推动大宗文化产品出口,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可给予一定的贴息。
10.针对文化企业的特点,研究制订著作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质押办法,引导商业银行对文化企业给予贷款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的贷款担保服务。
11.通过公司制改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鼓励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
三、关于资产和土地处臵
12.发生合并或分立、公司制改建以及整体出售情形的文化企业,可依据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清查全部资产,清查的资产损失可以依次冲减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
13.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超过一定期限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不采取税前提取提成差价等准备金办法;不采限税前提取提成差价等准备金办法;已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呆滞出版物,以后年度处臵的,其处臵收入应纳入处臵当年的应税收入。
14.国有文化企业使用的原划拨土地,改制前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改制后,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仍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确定后,以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臵,转增国家资本。
四、关于工商管理
15.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非货币财产作价入股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国有文化企业应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上述政策适用于所有文化企业,执行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文化系统单位改革】
(7月15日《中国文化报》)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几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的改革经验,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缺乏整体性改革思路和配套的改革条件,尤其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许多过于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致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阻力和困难重重。
第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市场化,事业资源及其价格的市场化,以及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求等等,致使事业单位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运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从总体上看,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与企业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比较,相对滞后。
第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仍是表层改革,缺乏应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期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拓宽事业经费来源上。但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事业单位的职能划分、界定和转换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适当收缩、有效转换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而只是停留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表层改革。
第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尚处在单项推进、局部试点、各行其是的探索阶段,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各自为政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甚至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给改革增添新的困难。
第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仍存在许多误区或禁区。由于“事业单位”地位、性质、功能、目标、隶属关系、投资渠道、运行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诸多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而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禁区,又必然导致改革行动上的迟缓。从这个意义上讲,错误的认识和落后的观念是改革的最大障碍。
第五,政府对媒体的管理,有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媒体的“喉舌”性质,重视宣传功能却忽视了其提供娱乐和信息沟通的功能;二是目前大多数媒体实行的“双轨制”的管理,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间“游移”,文化单位一方面承担着宣传责任,一方面又肩负经营的压力,而管理原则也没有就这样的双重身份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区分,双轨制的矛盾造成其目标冲突。
根据文化的产业属性,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各项事业的管理经验,针对中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我认为,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国家的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局面;实现政事分开,改革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增强其发展活力,提高事业管理效率,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具体说来可以有如下模式:
第一,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模式。中央和各地方可以择优举办少量的示范性艺术事业团体,实行政艺分开,其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同时吸收其他资金。其余绝大多数现有国家艺术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等文化单位,均应逐步推向市场和社会,实现企业化与社会化。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艺术发展目标和政策,开展艺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管理艺术市场,通过设立各类艺术基金来择优资助和扶持艺术事业,而不再直接参与各类艺术事业组织的经营管理。
第二,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文物保护事业的管理模式。其经费来源以中央及地方财政供给为主,也可以接受社会各界捐赠。这类事业机构应按社会化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具有明确的事业发展目标和责任,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尽量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不得在公共服务项目上“创收”。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公共文化政策和法规,以继承、吸收、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成果。
第三,新闻媒体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运营中,可实行内容生产和编播分离、出版与发行印刷分离。对内容部分严格管理,但其经营部分如电视制作、发行印刷、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机构等产业化,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行,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依法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关于公布第二批不在试点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
试点单位名单和新增试点地区名单的通知
【财税[2007]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总局、地方税务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各直属海关:
按照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号)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号)的规定,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了第二批不在文体化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度点单位名单和文化体制改革新增试点地区名单。
现将该名单发给你们,名单所列不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和新增试点地区的所有文化单位。从2006年1月1日起,均按上述两个《通知》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特此通知。
附件:1、第二批不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度点单位名单(略)
2、文化体制改革新增试点地区名单
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2:文化体制改革新增试点地区名单
天津市:河本区 西青区 河北省:保定市 邯郸市 山西省:太原市 阳泉市 晋城市 晋中市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鄂尔多斯市 通辽市 赤峰市 辽宁省:大连市 锦州市 葫芦岛市 鞍山市 抚顺市 本溪市 盘锦市 吉林省:长春市 通化市 辽源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大庆市 鸡西市 江苏省:南京市 苏州市 无锡市 常州市 准安市 宿迁市 安徽省:合肥市 准化市 芜湖市 安庆市 黄山市 蚌埠市 巢湖市 福建省:厦门市 江西省:南昌市 赣州市 萍乡市 河南省:郑州市 开封市 洛阳市 安阳市 商丘市 湖北省:武汉市 襄阳市 黄石市 宜昌市 仙桃市 武穴市 湖南省:长沙市 岳阳市 常德市 张家界市 广西自治区:南宁市 柳州市
海南省:海口市 三亚市 文昌市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区 四川省;成都市 绵阳市 雅安市 贵州省:贵阳市 遵义市 安顺市 铜仁地区 黔东南州 云南省:昆明市 大理州 楚雄州 迪庆州 曲靖市 红河州 保山市 陕西省:安鸡市 甘肃省:兰州市 嘉峪关市 青海市:西宁市 海南藏族自治区 宁夏自治区:银川市
文化系统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安组通〔2016〕10号文件精神,市文化局党委高度重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前调研,精心制定了调研方案,抽调具有丰富的党务经验的4名同志组成调研组网,于今年4月份,深入全系统各个基层单位,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发现了文化系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系统党员队伍基本情况
(一)党员构成情况
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党组织23个,其中党委2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19个。共有党员208名,其中党政机关党员56名,事业单位党员152名。在性别比例上,女党员60名,占党员总数的28.8%;在年龄层次上,35岁以下党员32名,36岁至45岁党员48名,46岁至54岁党员46名,55岁至59岁党员15名,60岁及以上党员67名;在学历结构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党员1名,大学本科学历的党员44名,大学专科学历的党员56名,中专、高中学历的党员44名,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党员63名。
(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情况
多年来,我市文化系统党员队伍在市委、市政府和文化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生产、、学习和生活中,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比较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注重理论学习,在各单位的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成为本单位的中坚力量。在2016年“非典”防治中,为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和安全,全体党员同志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二、当前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文化系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明显老化,比例不够协调。
全系统208名党员,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仅32名,占党员总数的15.4%;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共101名,占党员总数的48.6%。党员队伍年龄及学历结构呈老龄化、低学历的趋势,老、中、青悬殊较大,而且离退休老党员多,在职在岗青年党员比例少,致使全系统党员队伍缺乏生机与活力。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单位的党员队伍已接近空档。比如市电影公司现有党员19人,其中12名党员已正式离退休;由于该单位的主营业务已在电影体制改革中被政策性终止,因此又有2名党员被安排内退或待岗;由于单位生存困难,另有2名党员自行离岗多年、自谋职业,目前仅有1名党员在岗任职。又如市鼓楼影院现有党员6名,其中5人已离休或退休,仅有1名是在职党员。
2、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单位的部分党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个别党员党性观念不强,起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影响其他同志的情绪。在安阳艺校,当学校发展遇到困难时,个别党员思想悲观,精神不振,不思进取,消极等待;甚至极个别党员组织纪律涣散,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普通群众。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极个别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奉献精神淡漠,进取意识衰退,作用发挥一般。尤其是一些离退休老党员,基本不参加组织生活,在单位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常常因为离退休工资不能全额发放、医疗费不能全额及时报销和单位拖欠养老金等问题,到信访部门进行上访。
3、基层组织党的生活不够健全。
文化系统事业单位一般人员较少,党员也较少,党的组织生活常常不能正常开展。有的党组织虽然能够正常开展组织生活,但是党内学习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单调,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有的单位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自我批评多、相互批评少,谈问题涉及自己、不涉及别人,自我批评表面现象多,深挖思想根源少,很难起到统一思想、促进团结的作用。还有部分困难影院,党员流动性较大,党组织生活很不健全。以东方红影院为例,该单位自2001年因消防安全不合格被关停后,全体职工下岗回家至今。4年来,没有完整的支部组织,下岗党员无法保证完整地参加组织生活,个别党员与组织联系松懈。
(二)原因分析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市文化系统面临着经济转轨所带来的新考验。部分文化单位也正在由国家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在体制改革和机制转轨过程中,许多单位生存困难,正在进行租赁、拍卖或股份制改造。这种情况给基层单位党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导致党的组织生活不能正常开展
,党员教育松懈,制约了党员素质的提高。
2、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组织生活软弱涣散,对党课等学习活动不够重视,抓党员培训教育不力,形式不灵活,枯燥乏味,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党员同志对此兴趣索然。
3、一些经济困难单位对党员学习教育力不从心,尤其没有对离退休老党员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关心,对停产关闭后的下岗失业党员没有理顺组织关系,对“口袋”党员、“挂空”党员听之任之。
三、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对全系统党员队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经迫在眉睫,必须以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对全体共产党员开展一次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教育培训。使全系统党员队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对党的事业忠诚执着;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求真务实,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好本职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党员政治理论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兴市”战略。
在调研中,我系统党员同志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了很多非常中肯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条:
1、要抓好对党员队伍的新思想、新形势、新任务的教育,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队伍的头脑,使他们牢记“两个务必”,增强党性观念,理解先进性内涵,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
2、要使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此次教育活动,带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要精心组织,认真部署,研究制定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确保学习的实效,坚决杜绝图形式、走过场;
3、要购置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器材,结合实际,采取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形式搞好教育活动,比如开展义务劳动、重温入党誓词、学习许振超、开展优质服务竞赛等,不要满足于文件书籍的学习;
4、要以教育活动为契机,对基层单位党组织进行整顿,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的党建,规范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使“三会一课”经常化,认真开展学习、交流、谈心活动和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解决思想、组织和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5、要高度重视老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及时更新观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单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发挥余热,为社会贡献力量;
6、要以此次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发展新党员,改变党员队伍年龄及学历结构老龄化、低学历的趋势,为党组织增添新的血液,注入生机和活力。
市文化局党委办公室
2016年4月30日
第1篇: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树立“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进文化强企战略,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营造“企业有生气、产品有名气、领导有正气、员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不竭动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完成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目标,探索出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同时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要求和进程,主要体现为四大板块的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谓精神文化,就是塑造企业“灵魂”,挖掘和弘扬企业精神内涵,形成一整套能让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理念;制度文化,就是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考核体制,加强制度化建设水平,将企业发展导入科学的管理轨道,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行为文化,就是大力推进行为管理标准,使员工的行为养成规范,编制并完善《员工手册》,并抓好推进落实,提倡具有特色的“德高作风”;物质文化,推行CIS(企业识别系统)战略,运用物质形象建设的手段,来营造企业整体文化氛围,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力求一年形成氛围、两年见到成效、三年见到实效。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探索当前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规律,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文化体系,为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力量源泉。
三、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的最重要资源,企业文化模式始终做到以人为中心,充分反映员工的思想文化意识,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发挥创造精神,企业才能有生命力,企业的企业文化才能健康发展。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并把强调“人”的重要性有机地融合到追求企业的目标中去;另一方面,强调员工不仅是企业的主体,更是企业的主人,企业要通过尊重和理解员工来凝聚人心,激发热情,开发潜能,极大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更有凝聚力。正确处理企业领导倡导与员工积极参与的关系,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员工参与,每一项政策出台都得到广大员工认可,自始至终形成一个全员参与、相互交融的局面,最终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升华和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和员工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2、讲求实效的原则
切合企业当前实际情况,符合企业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借助必要的载体,建立并逐步完善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文化塑造,重点突出、稳步推进。
3、系统运作、重在领导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坚持“打持久战”的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作出整体设计,分步推进,按层次落实。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根据目标来进行具体操作和建设。领导干部率先,不仅在理念上要领先,更重要的是能将领先的理念转化为公司的理念、机制、规则。管理层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先进、深入、带头,有创新、有建树。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承担起应负的责任,集中每一位员工的智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员投身企业文化建设。
4、突出特色、追求卓越的原则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突出企业的鲜明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特色、优势和差异性。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重视挖掘和提炼,整理出具有本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走有“德高”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道路。同时要体现出先进的时代水平,要让全体员工都能欣赏我们的企业文化模式,从而在这种先进卓越的企业文化中与企业产生共鸣。人人都追求卓越,人人都创造出卓越的绩效。但是,绝不能满足现状,止步不前,要始终坚持追求卓越,激动人心的目标一个接一个出现,从不满足,不断追求完美和第一,从而推动企业文化的不断健康发展。这也体现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思想。
四、实施目标
1. 规划目标
远景目标: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遵循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程序,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系统。从精神、行为、制度、物质四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系统运作,构建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并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当中,成为企业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期目标:两年计划纲要
(1)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理念(企业宗旨、企业愿景、经营理念、企业战略等)深入人心,全体员工对于企业理念做到熟知熟记,并且能在具体行动中自觉实践。
(2)形成企业核心理念体系,坚持以理念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
(3)构建学习体系,形成规范的学习制度并自觉实践,学习借鉴并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论,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行业操作技术,提高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层面的整体素质。
(4)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标识和企业品牌形象在企业内部和同行业内部的认知程度要达到100%,企业客户的认知度要达到95%以上。
(5)全体员工对于企业形象标准、管理者形象标准、员工形象标准能做到熟知并自觉践行,遵守行为规范程度达到99%以上。
(6)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达到规范化、程序化和个性化。
(7)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的标准。
两年工作重点
20XX年:形成完整的《员工手册》,逐步推行制度规范建设,归纳并提炼企业精神文化内涵。完成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工作,员工的行为规范初见成效。企业核心理念在企业内部认知认同程度达到90%以上,学习体系构建完善并熟练操作。
20XX年:整合并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企业形象,达到地区性企业文化建设示范标准。
近期目标:一年行动计划
突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统一三个系统——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理念识别系统、以企业标识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及以员工形象为核心的行为识别系统,导入CIS概念并组织实施和逐步规范。重点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做文章,建立富有德高特色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文化体系,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从感性文化向梨形文化延伸、从无形文化向有形资源延伸、从管理文化向文化管理延伸,全面优化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和员工队伍形象,做大做强企业,全力打造企业竞争新优势,实现企业管理效能的不断增强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五、具体措施
(1)贯彻宣传企业理念,使企业的宗旨、愿景、战略、人才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和行动口号深入人心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认同,树立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
(2)制订并完善《员工手册》,下发并组织全体员工深入学习并贯彻,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实施责任追究和分责管理,严肃制度,加大考核,提升管理水平,让制度成为文化的载体,使员工在思想上逐渐完成从“要我遵守”到“我要遵守”的升华,在行动上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跨越。为取得真正良好的效果,可以在学习培训后组织《员工手册》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
(3)整体推进VI识别系统,在办公区、宿舍区悬挂企业理念宣传标牌;在办公区设立带企业名称的铭牌;办公用品、形象宣传品、会议及接待用品、印发的文件材料、电子杂志、信封、会议桌牌、标语、视板、工装、太阳帽、包括平时喝水的一次性纸杯等均要带有企业标志,并严格监督。
(4)抓好企业宣传栏、员工活动中心、企业报栏、阅览室等文化载体和阵地的建设,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
(5)创办企业内部刊物,进一步弘扬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对所有部门的优秀员工进行奖励,提高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6)组织管理层人员开展大讨论活动,探讨问题为:企业凭什么凝聚人心?借此机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避免企业仅仅依赖职位和金钱作为奖励员工的单一方式。
(7)倡导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文化,实现工作目标的刚性到位,树立“必须执行、立即执行、深入执行”的理念,做到忠诚企业、雷厉风行、重视过程、服从全局。
(8)倡导亲情文化,实现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想方设法为员工排忧解难,调整夫妻员工的工作时间,建立员工生日档案,制订并完善《员工慰问暂行规定》,对员工家有红白喜事、生病住院、子女升学等方面的情况,认真落实规定,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9)规范员工日常行为,讲究礼仪,提高员工品位,提倡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可以请一些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主讲“现代礼仪常识讲座”,促进全体员工做到“懂礼、知礼、用礼、善礼”。
(10)发挥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及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关系。通过企业党支部并尽快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利用自身企业舆论优势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根源上改变员工思想。
(11)组织开展符合本企业工作需要的各类技能比赛、文化娱乐活动,如营销策略比赛、员工拔河比赛、员工联谊晚会等,元旦暨优秀员工颁奖晚会等,并在活动之后加以跟进,使活动能取得促进员工关系、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实在效果。
(12)组建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企业各部门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增强号召力,同时也有助于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好舵,起到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切实抓出成效来,在制订各项具体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切实可行,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敷衍了事。领导小组对于每一项计划均要严格落实,及时监督检查,对于开展的各项活动要及时进行评估和指导,按阶段做好各项工作流程。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实施方案是开放性的,其具体内容需要随着外部环境和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不断发展完善,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形成具有德高特色的企业文化。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第2篇: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根据单位的工作部署,从今年开始,启动本单位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举措。特提出本方案。
一、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1、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的,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优良作风、行为规范、标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它能够激发和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全体员工的头脑,统一员工思想、规范员工行为,塑造企业形象。因此,通过构建符合本单位实际、具有本单位特色的文化体系,以提升本单位的管理水平,不断增强本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
2、加快本单位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本单位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并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文化单位深化体制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内部管理需上新台阶等新课题,迫切需要建设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个性鲜明的文化管理模式,为报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推进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与和谐社会、和谐办报相适应、与本单位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正确引导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迫切需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长期艰苦的战略任务,不可能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着眼于本单位发展的战略目标,立足于系统建设、配套建设和长期营造,立足于领导和管理层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立足于全体员工持之以恒的学习、培养和参与。
二、建设本单位企业文化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1、思路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提升本单位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为出发点,树立与本单位发展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创新力强、凝聚力强、竞争力强、事业心强的团队。构建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努力建设具有科学发展理念、优秀企业文化、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员工队伍,使企业文化成为本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
2、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服从和服务于本单位的发展战略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本单位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实践来进行,从战略目标、发展方针、管理模式、队伍状况等实际情况出发,为促进本单位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服务。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把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激活员工潜能、激励和凝聚员工为共同目标奋斗作为中心任务。
第三,重在领导的原则。要树立“领导者首位”思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不仅个人的理想要领先于他人,更重要的是要把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各级干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带头思考、带头实践,为员工作出表率。
第四、坚持循序渐进、创新发展的原则。从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企业文化建设,按步骤、有重点地不断推进;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
第五、坚持尊重群众、全员参与的原则。
本单位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要积极挖掘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在企业精神、企业愿景和管理理念体系的构建上,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员工的心中,形成共识。
三、建设本单位企业文化目标和重点工作
1、目标
紧紧围绕本单位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深化员工对以“和谐办报”为主要特征的理念体系的认同、信奉和实践;全方位塑造本报形象,进一步提升《某某某报》品牌效应,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2、重点工作
第一、注重实践,构建有“某某报”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建设本单位企业文化实践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灌输某某报的文化理念,提高干部员工对本单位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实际,总结提炼具有报业行业性质和本单位特点的企业文化理念。
第二、规范管理,加强制度行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要内外兼修,以理念为核心指南,以制度为外部规范,把优秀的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制度和职工的具体行为。要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道德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培育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和习惯养成,把价值观内化在头脑里,外化在行动中,努力提升员工的文明素质。
第三,文化育人,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坚持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培养高素质、高境界和高度团结的员工队伍。建立一种团结和凝聚员工的文化力量,培育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增强员工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
四、实施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拟采用先易后难,先简单化后系统化的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3篇: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 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公司创立二十多年来,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 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树立“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的理念 ,要对原有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营造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强企战略,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企业 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营造“企业有生气、产品有名气、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为把公司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 能源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不竭动力,根据国资委《关于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集团公司20XX年工作会议 精神,结合公司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完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所设计的目标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企业实际的中国式企业文化建设之路,同时 考虑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进程,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思路为:主攻精神文化,规范制度文化,推进行为文化,提升物质文化。主攻精神文化,主要是通过全员性企业文化审计,挖掘和弘扬企业精神内涵,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理念,塑造企业“灵魂”。规范制度文化,主要是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加大制度文化建设力度,使之导入科学化管理轨道,从而有效规范企业 管理行为,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进行为文化,主要是大力推进“6S”行为管理标准,抓好员工的行为养成规范,建立并完善《员工行为规范》,并抓好推进落实,提炼和倡导“XX作风”。提升物质文化,主要是制定公司《物质文化建设标准分册》(CI手册),做好环境刷新和视觉识别系统开发工作,运用物质形象建设手段,营造企业整体文化氛围,提升企业整体形象。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符合企业个性化需要的文化体系,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力量源泉。
三、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资源。企业文化模式必须以人为中心,充分反映人的思想文化意识,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 积极参与,发挥首创精神,企业才能有生命力,企业文化才能健康发展。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需要强调对人的管理,并把强调“人”的重要性有机地融合到追求公司的目标中去。另一方面,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的主体,而且还是企业的主人,企业要通过尊重人、 理解人来凝聚人心,企业文化要通过激发人的热情,开发人的潜能,来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更有凝聚力 。在企业文化建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企业领导倡导与员工积极参与的关系。必须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员工参与,每一项政策出台必须得到 广大员工认可,自始至终形成一个全员参与、相互交融的建设局面,从而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 值和员工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2、讲求实效的原则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要切合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借助必要的 载体和抓手,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企业文化 的塑造,在实施中起点要高,要力求同国际接轨、同市场接轨,要求精求好,搞精品工程,做到重点突出,稳步推进。要使物质、行为、制度 、精神四大要素协调发展、务求实效,真正使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
3、重在领导的原则 要树立“管理者首位”思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家(群体)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 理念的升华,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缔造者、推行者,不仅个人的理念要领先于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把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 企业的体制、企业的规则。各级领导干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带头思考,带头实践,时时事事给员工做出榜样,要在 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创新、有建树。各级管理领导者,都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并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起全体员工 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全员的力量投身企业文化建设。
4、系统运作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它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能凭空想像一蹴而就,要树立“打持久战”的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铸基”和“铸魂”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它的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搞好整体设计,分步 推进,分层次落实。必须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管理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实践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只有上下戮力同心,协调运 作,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5、突出特色的原则 企业文化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文化。工作中必须运用创新的方法去思考,去实践。搞好企业文 化建设关键在于突出企业的鲜明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特色、优势和差别性,培育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能够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 健康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企业历史、现状、未来的实际情况,重视挖掘提炼和 整理出具有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来,走出一条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6、追求卓越的原则 建塑企业文化,要表现出21世纪一流的水平,使企业员工都欣赏这一模式,并在这种体现卓越的企业文化模式中与企业产生共鸣。在卓越的企 业文化模式里,人人都追求卓越,个个都表现出卓越的绩效。但是,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往往容易满足现状,失去新的追求,变得 保守起来,使企业文化的“文化力”减弱,也使企业丧失对卓越的追求。因此,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坚持卓越的原则,使企业和员工始终感到 总有一股追求卓越的激情在激励着他们,激动人心的目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即使是在其他企业都感到满足的时候,企业仍能保持创新上的不 满足,崇尚革新,与时俱进,不懈地追求完美和第一,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目标要求
1、规划目标
①远期目标: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规划。按照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建设程序,建立起一套基础化、程序化、科学化的企 业文化建设系统。在“继承”、“学习”、“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整体推进、系统运 作,构建一个切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便于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体系,并把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成为企业整体规划的一部分。
②中期目标:五年发展纲要
②.1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五年发展目标:
⑴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深入人心,公司员工对企业理念达到熟知、熟记等程度,并在 具体行动中自觉实践。
⑵系统地整合和完善核心理念指导下企业文化支撑体系,坚持以公司的核心理念为企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形成以核心理念 为主线的系统管理体系。
⑶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成体系,阶段性成果明显。公司形成规范的学习制度并自觉实践,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和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 管理模式,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国内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公司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⑷公司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标识和品牌形象在集团公司内部和行业内部认知程度达到100%;公司用户的认知程度达到 100%。
⑸员工对公司的企业形象标准、管理者形象标准、员工形象标准等,能够做到熟知,自觉行动,而且遵守行为规范自觉程度达到100%。
⑹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达到规范化、程序化和个性化。 ⑺打造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强势企业文化,建成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②.2公司企业文化建设5年重点工作:
⑴20XX年重点工作:形成完整的《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公司企业文化视觉识别手册》,归纳提炼形成企业精神文化内涵。
⑵20XX年重点工作:完成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规范工作,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工作初见成效。
⑶20XX年重点工作:企业核心理念在企业内部的认知和认同程度达到90%以上,学习型组织成熟运作。
⑷20XX年重点工作:整合并完善企业文化支撑体系,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化管理体系。 ⑸20XX年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建成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②近期目标:三个主题活动年
⑴20XX年,开展“企业文化推进年”活动,是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起步和推进之年。全面实施“13311”工程。
突出“一个核心”,做到“三个统一”,抓住“三个重点”,形成“一个体系”,实现“一个目标”。“一个核心”就是突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三个统一”就是要统一和规范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理念识别系统、以企业标识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以员工形象为核心 的行为识别系统,全面导入CIS。“三个重点”就是重点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个体系”就是年内构建时 代特色浓、个性特色强、符合企业实际、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特色文化体系。“一个目标”就是形成强势企业文化,锻造企业竞争优势, 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⑵20XX年,开展“企业文化发展年”活动,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提高年。全面实施“1234”工程。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两个推进”, 做到“三个延伸“,实现“四个提升”。“一个目标”就是打造文化管理企业运行机制。“两个推进”就是继续推进“三个统一”,推进“三 个重点”。“三个延伸”就是从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延伸、从无形文化向有形资源延伸、从管理文化向文化管理延伸。实现“四个提升”就是 不断提升企业的执行力、竞争力、凝聚力和形象力。
⑶20XX年,开展“企业文化创新年”活动,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年。全面实施“3221”工程。完成“三个规范”,抓住“两个重 点”,做到“两个争创”,实现“一个目标”。“三个规范”就是完成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的进一步规范工作, 全面优化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和员工队伍形象。“两个重点”就是突出管理文化、安全文化。“两个争创”就是争创学习型企业,争创“热爱 XX、献身XX”标兵。“一个目标”就是做大做强企业,全力打造企业竞争新优势,实现企业管理效能的不断增强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2、实现目标 按照培训、普及、形象、规范、深化五个步骤,最大程度地调动集体智慧的能量,产生“聚能效应”,形成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使公司企业 文化氛围日益浓郁,企业形象不断提升,走上一条成功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文化系统单位改革】
①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显象文化,它是企业生产、经营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一个 企业的文化氛围、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物质文化的提升主要是指:制定公司《物质文化建设标准分册》(CI手册),完成CI视觉形象系统的 导入,并按照CI整体设计的基本系统和应用系统标准,统一企业标志、旗帜、歌曲、徽章、色彩等多种企业标识;规范企业建筑风格、建筑色 调,规范公司及各部门简称,规范公司车体外表,规范办公设备、办公器具,设计并规范员工着装款式及色调,统一企业宣传标牌、广告牌的 装置规格和设置区位;崇尚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现代化,建立和推行《生产现场管理办法》和《公司环境建设标准 》;在工业广场、生产车间、煤矿井下巷道、办公楼、会议室等处制作大量企业理念的牌匾、图板、灯箱,使企业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企业文 化的感染力;作好企业和产品的广告宣传,打造企业品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抓好广场、公园、俱乐部、报纸、电视、图书 活动室等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
②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和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 活动,另一类是关于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活动。推进行为文化主要是指:规范礼仪、仪式、会议、公司活动规格和标准;抓好员工的行 为养成规范,综合参照德、美、日等国员工行为养成要素,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确定并推广职工行为养成“6S”管理标准,即清理、清洁、 准时、标准化、素养、安全。强化对员工的职业化训练,使其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建立并完善《公司员工行为规范》,并抓好推进落实;提炼 和倡导“作风”;选树和宣传优秀的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典型反映公司的文化品位,树立公司和人的良好形象;深入开展“职业道德、社会 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员工“三德”标准和良好行为。
③制度文化:是与管理科学息息相关的,它体现了一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并影响着企业行为,又处延到外显文化中去。规范制度文 化主要是指:在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强企业管理过程中,主动导入企业文化概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 ;牢固树立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意识,使企业文化与加强企业管理融会贯通,密不可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的劳动制度、人 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制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并且日益与国际管理接轨;进行专业化扁平化管理流 程再造,使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运作轨道;干部员工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按照贯标及认证标准,修改和完善公 司的各种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认真抓好落实;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考评机制;结合公司改革实际,继续完善、推行《岗位规范》;形 成在“以人为本”原则指导下,以法治企、特色鲜明的“管理文化”。
④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对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管理信念、企业用人之道以及企业内部的主导标语口号和企业对外宣传用语的确 定和宣传贯彻落实,使之成为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信念和准则。主攻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完成全员性企业文化审计,挖掘形成企业精神内涵 ,总结提炼企业价值观,总结提炼公司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人才理念等,规范精神文化用语,完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的编辑出版;在一 个较长时间内通过宣传教育,倡导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企业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时 代要求的“四有”职工队伍,为企业发展注入显著文化动力。
五、推进方法
1、始终坚持总体上抓体系,推进中按步骤,实施中做到精炼、实用、有效,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整体向前推进。
2、抓好企业文化知识的培训。鉴于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科学的新潮流,刚开始还不能为全公司员工所认识和接受,有的甚至存在模糊认识的现状 ,要组织编写有关“宣传提纲”、“知识讲座”类宣传材料,利用报纸、电视、黑板报以及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宣传和培训。采取培训骨干 和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使全公司干部员工普遍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70%以上的管理干部能结合实际,写出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探 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章;全体干部员工的基础知识考核合格率100%。
第1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粤发[20XX]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社会功能为依据,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我市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现有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个类别。公益类事业单位再划分为三个小类别,即公益一类、二类、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部门自行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不作为依据。
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即对获批准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予以保留,将其经营服务性职能剥离,并交由其他机构、社会组织;对编制数少于6名的行政类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回归行政部门,机构与相关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对申报未获批准单位,则根据其社会功能划定相应的公益类别。
根据省编制部门的审批程序规定,行政类事业单位审批权限上收到省,并由省按程序报中央编办。在分类时,市编制部门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调整,对拟定为行政类的事业单位要求申报部门和单位列出法律法规授权依据,并依照省的规范格式和要求汇总,按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报批。改革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公益类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这类单位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
(1)公益一类:指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权利、政府必须予以保障、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只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由政府确立并严格监管,不得从事任何的经营活动。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严格管理,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予以保证,履行责任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具体包括:党校(行政学院),基础性或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军队退役人员服务管理机构,行政服务中心,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政府资金和项目管理机构,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康复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人事、教育考试机构,承担义务教育的少年体校,公益性宣教、咨询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彩票管理事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文献情报、档案馆,地方志编纂机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技馆,土地储备、土地整理机构,地震、气象、环境等监测预报机构,基础测绘和地质调查机构,离退休(老龄)服务机构,应急救助机构,战略物资储备机构,强制性检验检疫机构,完全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信息机构、基础或公共科研任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教育助学机构等。
(2)公益二类:指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政府予以支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主要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相关标准开展活动,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行政性事业性收费,要按规定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具体包括: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政府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基础应用科研院所,一般性技术推广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对外交流促进机构,职业病疗养机构,运动项目管理机构,体育训练基地,公共体育场馆等。
(3)公益三类:指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与市场接轨能力较强,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自主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受政府委托承担有关公益任务的,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相应支持。具备转企条件的逐步转为企业。具体包括: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一般性疗养机构,咨询服务机构,一般性评鉴机构,非强制性检验检疫机构等。
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根本属性,在分类改革中要进一步清理整顿事业单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公益类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一是改革要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进行。对实行大部门体制进行整合的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要统筹考虑,优化业务流程,进行结构调整,整合重组;对工作任务相同、相近或在一个区域内重复设置的,要打破条块、部门界限进行重组;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但仍有社会需求的,要予以合并;对公益服务任务萎缩,工作量严重不饱和或工作任务已完成的,要予以整合或撤销。二是改革要充分体现区域覆盖,资源整合。对检验检测,要打破部门壁垒,按照优化、效能的原则,整合技术设备、技术手段相同或相近的的检测、检验机构,以及同在一地、任务不饱满的同类检测、检验机构。解决政府重复投入、检测资源浪费问题,全面提升公共检测能力与水平。对信息机构,要结合电子政务建设,以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进信息机构的分类调整和资源整合。部分公共管理职能重的部门可依托信息机构建立完善政府决策咨询机制与平台,促进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对投诉机构,要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统一的投诉受理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监督和资源共享,实现一个电话受理,一个窗口对外,方便群众投诉。三是对混合型事业单位,即: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属性的事业单位和其它目前难以确定类别的事业单位,应对其职能进行剥离、调整后再确定类别;对由多个不同类别属性的所属单位组成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各个单位的不同类别;对职能混合不宜进行剥离的,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类别。
3、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已经实现或经过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对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转企;对部分既开展经营活动又从事公益服务的,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无市场前景、转企成本过高或转企后难以生存的,予以撤销。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目前仍列为事业单位管理但不应列入事业单位的行业学会、学术联谊、咨询经纪、鉴定评估、公正、认证等机构以及承担非强制性技术检验、检测的事业单位,要转为民间性社团或社会中介组织,依法独立开展活动。具体包括: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工程勘察设计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体育场馆等。
4、暂不纳入分类改革的事业单位:根据全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1)人民群团(不含其下属事业单位)暂不分类。具体包括:清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远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清远市科学技术协会、清远市残疾人联合会、清远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清远市红十字会、清远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清远市佛家协会等8个单位。(2)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主要按标准进行管理,中央和省正在制定或修订相关机构编制标准,故暂不分类,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等维持现状。具体包括:清远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清远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等4个单位。(3)根据省文化专项体制改革的精神和部署,文化系统事业单位暂不列入此次分类改革。具体包括:清远日报社、清远广播电视台、清远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报、清远广播电视台经营广告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技术传输中心、清远广播电视台网络中心、清远市民族歌舞团、清远市演出公司等10个单位。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求各地成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法制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文化系统单位改革】
(二)召开动员大会
4月20日召开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会议,由机构编制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市直副处级以上单位工作人员参加。转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印发《清远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会议既是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动员部署,也是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的业务培训。
(三)时间安排
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因地制宜、分级组织;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稳妥推进。改革于20XX年4月启动, 11月完成,12月检查验收和总结。市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具体安排:
4月-6月,受理市直所有行政类事业单位的材料和上报工作;受理审核农业局22家、林业局18家、民政局9家、残联6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2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局4家、旅游局1家、法制局1家,科学技术局2家、教育局6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8家、卫生局11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家,合计98家事业单位的送审材,6月底前按程序报批。
7月-9月,受理审核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6家、城乡规划局6家、国土资源局6家、气象局3家、国资委1家、交通运输局10家(其中,清远市交通运输开发公司隶属市国资委)、公路局(含公路局)14家、水务局5家、发展和改革局2家、审计局1家、统计局1家、物价局2家、财政局7家、经济和信息化局3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1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2家、民族宗教局1家、司法局5家、城市综合管理局(包括市环卫处及其下属单位)11家,合计97家事业单位的送审材料,9月底前按程序报批。
10月-11月,受理市委2家、市政府9家、清远经济开发区10家、无线电管理处(含无线电管理处)2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含机关事务管理局)4家、市政府金融工作局1家、红十字会办公室4家、社会科学联合会1家、科学技术协会2家、市委组织部2家、市委宣传部2家、市委统战部1家、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1家、总工会3家、妇联3家、检察院1家、广东丝源蚕业有限公司1家,合计53家事业单位送审材料,11月底按程序报批。同时,对分类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暂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处理,一并上报。
12月,对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写出总结材料上报。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审慎实施。具体工作由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法制等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分工,统一思想,通力协助,针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沟通研究,提出办法和对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分类改革期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确应需要新增机构或编制的,采取机构有撤有设、编制有减有增的办法,实行部门或行业、系统内调剂,动态管理。任务取消、下放和转移的,编制相应核减。有明确规定必须增事业设机构的,严格按“撤一建一、总量控制”的原则办理。确需新增财政补助事业编制的,要根据“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在经营管理类型相同的机构之间内部调剂解决。
(三)严肃纪律,强化监督。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大局观念,改革期间,暂停人员调动,不得利用改革之机突击提拔、评聘职称;要严肃财经纪律,严禁隐瞒、侵吞单位国有资产。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第2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为推进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晋发〔20XX〕16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的意见》(晋办发〔20XX〕1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X中、X中、X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积极配合政府机构改革,本着规范、搞活、发展的宗旨,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建立起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公益服务体系和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布局结构合理、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要求,适当调整现有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性质,规范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使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坚持分类管理、衔接配套的原则。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要与财政预算管理方式和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各行业体制改革相配套、相衔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四)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保障改革所涉及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操作,确保改革顺利有序推进。
三、目标任务
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对保留的事业单位重新规范,并根据其职责任务,进行科学分类,实行分类改革和管理,实现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科学、单位名称规范、职责界定清晰、经费渠道适宜、编制职数合理、内设机构精干、类别划分准确、管理规范有序,逐步理顺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改革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事业单位生产力,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清理
根据社会事业发展需要,采取“撤、并、转”的方法,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应予撤销:
(1)长期不开展工作或不能正常运转的;
(2)长期无正式在编工作人员,其日常工作由机关工作人员或其他外聘人员承担的;
(3)所承担的职责已完全划入行政机关的;
(4)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
(5)任务严重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差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应成建制合并,确因工作需要的,可保留牌子:
(1)分工过细、规模偏小、工作量不大、社会效益不佳的;
(2)职责任务相近、工作任务交叉、设置不合理的;
(3)同一部门所属多个单位承担执法职责的;
(4)随主管部门划转,需进行合并的;
(5)具有不同隶属关系,业务相同相近的。
3、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事业单位,应逐步转制:
(1)现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营利性活动的;
(2)属于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收费服务的;
(3)现承担的工作任务可由市场调节解决,或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其他社会组织承担的。
(二)规范
1、机构名称。事业单位的名称应当规范、准确,能够反映其机构的性质特征、举办主体、所在区域、主要职责、组织形式等内容。除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冠以局、办外,其他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再称局、办。严格控制事业单位增挂牌子,除法律法规或上级规定必须增挂外,一般应通过明确职责或变更单位名称的方式予以解决。
2、职责任务。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要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规定为依据,科学合理地界定,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的属性特点,并与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
3、机构规格。事业单位的规格一般要比其举办主体的规格低一格,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规格要比事业单位低一格。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现行规格与上述要求不符的,要重新确定规范。
4、经费形式。事业单位的经费形式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类别和职能属性合理确定,具体可分为财政拨款、财政补助和自收自支三种类型。国家规定可以获取规费收入并实行管理费开支的,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财政拨款类。对承担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难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其经费形式确定为财政拨款。
财政补助类。对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市场运作或运用自身条件开展有偿服务,能够取得一定数量的经济收入,但不足以抵补本单位经常性支出的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确定为财政补助。
自收自支类。对业务活动具有公益属性,通过市场运作,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开展有偿服务,获取比较稳定收入并能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确定为自收自支。
5、人员编制及结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根据其承担的工作量及内部岗位设置要求,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核定。凡国家和省有定编标准的,按照标准从紧核定;无定编标准的,要结合财力状况,本着从严从紧的原则,综合考虑单位性质、职责任务、工作需要等因素合理核定。对承担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应从紧核定并适当精简;对承担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应严格控制在履行公益职能所必需的范围内,并要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对编制数与承担的工作量明显偏离的,其编制应予裁减。在清理规范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在重新核定事业单位编制的同时,要对其人员编制结构进行规范。以管理岗位为主体的单位管理人员编制不少于50%,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体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少于70%,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体的单位工勤人员编制不少于50%。
6、内设机构。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应根据单位职责任务、内部分工和岗位要求综合设置,不宜过多过细,一般不设4人以下的内设机构。业务科室不少于70%。
7、领导职数。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应根据事业单位自身规模、工作任务等因素从严从紧配备,提倡党政领导交叉任职。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阳泉市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中的标准核定。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事业单位现有领导职数超过规定要求的,或单位需要撤销、合并的,在过渡期保留现有人员的相应待遇。
(三)分类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即从事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工作,并按照行政机构方式运行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即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四)改革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依据《行政许可法》规定,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革。完全或基本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有行政编制或可以调剂行政编制的,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目前不具备划转条件的,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划转。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将行政职能收回行政机关。对一时难以收回的,依法予以授权或委托,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的职能必须取消。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后,原事业单位机构进行综合设置,该归并的归并,该撤销的坚决予以撤销。今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目前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依法进行企业注册,撤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不具备转企条件的,作为过渡暂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财政也不再以任何形式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拨付经费。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区域覆盖、就近服务、优势互补和精简效能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布局结构,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机构设置。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严格执行国家确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不开展经营活动,不收取服务费用;履行职能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能自主支配。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提供公益服务取得的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其他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并依法纳税。
——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实行经费自理,自主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和相关经营活动。根据需要,政府购买其有关服务。
(五)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配套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的要求,对事业单位的管理逐步从微观转向宏观,重点是管政策、管规则、管标准、管监督,逐步建立既能充分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又能有效约束其行为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事业单位的类别,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和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探索新的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创新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政府“以办为主”向“以管为主”转变,让事业单位充分享有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
1、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聘用合同管理制度,聘用制必须在编制内进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科学设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逐步建立岗位分类管理、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和各类人员特点的具体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完善未聘人员安置政策体系。通过改革,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激活事业单位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3、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推进财政投入制度改革。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完善财税优惠政策,保障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需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事业单位财产、债权、债务的管理,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经费全额拨付、按照项目拨付、购买服务、适当资助或给予其他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公共事业,保障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与合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
5、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监管,妥善做好撤、并、转事业单位的经费、物资、房地产等资产处置工作。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登记、造册和债权、债务清算工作。要根据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国有资产划转、移交以及重新分配。
四、组织实施
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市和县区要统一步骤、同步推进。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清理规范(20XX年10月—20XX年6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要制定《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清理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理由,清理规范后事业单位机构名称、机构规格、经费形式、职责任务、人员编制、编制结构、内设机构、领导职数、隶属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并于20XX年3月底前报同级编办,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定或报批。其中,市直全额、差额事业编制总量及副县级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规格、领导职数要报省编办确认;县区全额、差额事业编制总量及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规格、领导职数要报市编办确认。
第二阶段:合理分类(20XX年7月—12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要提出《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意见》,包括单位的拟定类别、划分类别的理由及依据,于20XX年10月底前报同级编办。编办根据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认真审核、科学分类,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定或报批。
第三阶段:配套改革(20XX年1月—10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根据批准的事业单位类别和有关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组织实施财政配套改革,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和资产管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转换用人机制;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着力推进上级已做出部署的文化体制、水管体制和勘测设计等单位的改革。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20XX年11月—12月)。市直各主管部门和各县区,对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进行认真自查和全面总结,并写出专题报告报市编办。市编委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市直和各县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情况上报市委、市政府。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为确保改革工作整体顺利推进,成立以市长、市编委主任为组长的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协调组,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协调组成员包括市编委组成人员和市纪委、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审计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协调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协调并组织实施改革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编办。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严格落实责任,务求取得实效。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是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调研,制定工作计划,及时了解和掌握改革动态,及早发现和妥善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强化协同配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纪检、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相关工作。组织部门负责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的及时调整和配备;财政部门负责制定配套财政政策,做好事业单位机构整合过程中国有资产清算、移交和债务清理等工作,并根据清理规范后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合理安排财政预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协助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做好人员的调整安置工作和涉及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审计部门负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加强事业单位转制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做好机构变动单位资产划转处置等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相应工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圆满完成。
(三)严肃工作纪律。各县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不得擅自定机构、定编制、提高机构规格、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进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实施期间,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除上级有明确要求外,一般不再审批新的事业单位。要严肃组织、人事、财经纪律,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不得突击提拔干部、评定职称、分钱分物。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3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我省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XX〕5号),结合江苏实际,现就分类推进我省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公益事业,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功能定位,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进取,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整体配套衔接,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目标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前,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江苏特点的公益服务体系,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前。
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20XX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2015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二、工作任务
(一)按照社会功能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在前期清理规范的基础上,明确事业单位分类范围,规范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严格事业单位分类程序。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
(二)稳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是否完全或主要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从严认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等作为依据。
对已认定为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在其他职责剥离后,在规范和调整其行政职能、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改革中涉及行政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
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依照现行机构编制、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政策规定实施管理。
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按照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政职能的改革方向和管理要求,今后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三定”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时,原则上不再授权或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
(三)积极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1.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要周密制定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事业单位转为国有企业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机制,并依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其国有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鼓励事业单位转企的同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依法组建公司制企业、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转企改制单位要按规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商登记,并依法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或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2.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为平稳推进转企改制工作,可给予过渡期,一般为5年。在过渡期内,对转企改制单位给予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在离退休人员待遇方面,转企改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和省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待遇调整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转企改制前参加工作、转企改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在医疗保障方面,离休人员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企改制前已退休人员,转企改制后继续按规定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等待遇。有条件的转企改制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要进一步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四)深化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
1.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公益事业的统筹规划,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大社会公益项目立项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对接,为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事业留下足够空间。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整合职责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提升公益服务能力。优化事业单位层级分布,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省级主要举办承担全省性、示范性或者跨区域、跨流域公益服务事业单位。
2.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任。
3.规范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贯彻落实《江苏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项。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用好用活现有编制资源。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预算等综合约束机制。加快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公益性职责履行情况的定期评估制度。探索对事业单位部分岗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
4.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管理。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照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结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根据改革进程,不断探索完善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类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和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
7.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积极研究并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8.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事项和年度报告要向社会公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务事项要进行社会公示和听证。
9. 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党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事业发展、完成本单位中心任务中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
(五)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1.大力发展公益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拓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益服务需求。
2.强化政府责任。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先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公益服务,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把公益服务资源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差距,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公益服务。
3.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国(境)外资本,以出资创办、入股联办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兴办公益事业,或通过捐赠等形式参与公益服务。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采用政府购买、合同外包、特许经营、投资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疗、科技、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公益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六)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对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公益事业优先保障。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财政政策,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严格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合理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健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财务收支状况等,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3.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强化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与执行,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行为。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审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三、组织实施
(一)健全领导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改革信心,坚持改革方向,加强组织领导。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审议改革政策,协调处理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改革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编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的改革负总责,要抓紧建立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和具体办法,并抓好组织落实。
(二)加强协作配合。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机构编制、组织、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按照领导小组明确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所属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要按照现行的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动行业体制改革。
(三)积极稳妥实施。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按照有利于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注重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平稳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严格遵守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和财经纪律,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加强新闻宣传,把好宣传口径,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第4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XX)5号)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及省编委有关安排部署,为切实解决事业单位存在的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就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稳步建立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分类改革、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确定不同的改革目标,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制订不同的管理办法。事业单位改革按计划、分步骤、分行业稳步推进,市、县区分级负责组织实施。
——坚持明确职能、准确定位的原则。依据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有关要求,明确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各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准确界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明确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事权界限,实行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分开、事业单位与企业分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公共事业,逐步推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部门由“办事业”向“管事业”转变。
——坚持政策配套、协调推进的原则。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法人治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等配套措施相结合,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综合执法改革、后勤服务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实施公务员法工作相衔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强化监管,完善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稳妥的原则。始终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别轻重缓急,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注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改革内容
(一)开展清理规范
在对现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情况等基础信息进行认真核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组织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清理。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擅自设立的,原承担职责任务已消失、划转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批准设立两年以上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的,等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机构设置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服务对象单一、社会效益不佳的,职责相同相近的,任务严重不足的,等事业单位,打破条块、部门界限,予以整合。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暂保留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重新规范其机构名称、隶属关系、职责任务、机构规格、经费来源、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人员结构等事项。
(二)合理确定类别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具体分类目录另行制订。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并按照行政机构方式运行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已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将这类单位具体划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入公益一类;面向社会提供非义务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三)分类推进改革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原则上是逐步将其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对有法律、法规授权并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剥离其经营、服务性职能,划归其他机构或社会组织后,暂予保留;对无法律、法规授权,但按规定履行行政委托(含党委部门委托)手续后承担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暂维持现状;对既无法律、法规授权,又未依法履行行政委托(含党委部门委托)手续而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其职能收归行政机构或党委部门,机构予以合并或撤销。此类事业单位承担的非强制性技术检验、检测及鉴定、仲裁、评估、认证等职能,逐步剥离划归其他相关机构或社会中介组织。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依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实施管理。今后,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再批准设立新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原则上是逐步转为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由市场配置资源,条件成熟的,直接转制为企业,注销事业法人资格,核销事业编制,并依法进行企业登记注册。为平稳推进转制工作,可给予过渡期,一般不超过5年,在过渡期内,对转制单位给予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转企改制可参照国有企业改制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和地域、行业、隶属关系界限,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兼并或转让国有产权等方式进行。鼓励非国有单位、个人参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转制为国有企业的,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行管理。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革。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强化公益属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机构设置,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公平的公益服务。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严格控制,其宗旨、主要任务和业务范围由事业登记管理部门确定并严格监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证;履行责任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国库集中支付;募集的基金应规范管理,并严禁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要根据其工作任务科学设置机构,合理核定人员编制;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政府按照法律、法规、政策、单位业务特点和财务收支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其公益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由政府规定,其他业务活动项目与收费标准接受政府指导;其服务质量执行相关标准;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纳入单位预算。
第1篇:九江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7月26日,市委副书记冯静主持召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会,总结前一阶段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商讨解决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冯静强调,在下一步工作中,切实做到后续工作要抓紧、部门支持要到位、思想工作要做细,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熙宁,副市长廖奇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今年2月中旬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市上下形成了议改革、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全市6个国有文艺院团改制按照“划转一批、转企一批、撤销一批”的原则全面完成了改制任务。广播电视台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全面完成政事分开、局台分离、两台合一改革任务。截至目前,我市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总的来说,工作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把改革列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把改革当作一场攻坚战,组织领导到位,政策保障到位;三是把改革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做到定期调度,定点督查。
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冯静对前一阶段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后续工作要抓紧。要坚持改革方向,把握政策,掌握重点,理顺各种利益关系,积极稳妥地完成改革任务。要依据省、市的政策,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重点是要做好人员安排和社会保障。二是部门支持要到位。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全局出发,进一步强化责任、主动作为、通力协作,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做到全过程参与、全过程指导、全过程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要尽快下发实施方案。三是思想工作要做细。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清讲透有关政策、方案,保护和发挥好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确保队伍思想稳定、工作正常进行。
第2篇: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会召开本网讯7月7日上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会在市行政中心召开,市委副书记沈强在会上指出,要认真解决遗留问题,全面做好文化体制改革扫尾工作。
会上宣读了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表彰通报。通报指出,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加快改革步伐,攻坚克难,提速增效,于6月25日基本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给予通报表彰。
会上,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对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总结。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三县一区有关负责人分别就各自工作作了发言。
听了发言后,沈强就各单位反映的问题一一作了协调部署。沈强指出,现在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入了扫尾阶段,一定要认真解决好遗留问题,做到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不做夹生饭,全面完成全市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沈强要求,要认真谋划亳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与县区做好衔接、形成联动,共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要学习借鉴外地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的先进经验,融入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改革方式,保证改革稳定,确保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市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宣传部部长汤涌主持会议。
第3篇:文化体制改革经验的梳理和总结中央电视台记者: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孙部长,近来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涉及的领域广泛、情况复杂,我们今天取得了这些突破性的进展这样的成果,其背后有哪些情况或者经验值得梳理和总结?
孙志军:确实,文化体制改革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既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又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文化产品本身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一般产品和商品的属性。所以,如何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当中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主要把握了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定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按照十六大的部署,我们把文化单位区分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满足广大群众多样性、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我们主要是政府为主导,必须是注重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由政府投资提供有关的服务。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主要是以市场为主导,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方面的需求,这样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针对不同情况来加以实施和改进。
二是试点先行、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局部试点,三年多的扩大试点,以及现在全面推开。先行试点主要对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市场经济条件有一定基础的,像出版、发行,包括电影等这样一些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市场发育程度相对不够成熟、底子比较薄弱的,像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我们推进的力度,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它有一个过程,进而保证我们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好的效果。
三是以人为本、政策保障,确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注意总结和吸收其他领域和行业改革的经验,提出来一系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关政策规定,基本的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度法。老人老办法就是保持既得利益不变。新人新办法,是按照改革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中人过度法,所谓“中人”就是在体制改革以前已经进入事业单位,以事业身份在体制改革以后继续留在企业的人员,要保证他们的基本利益通过改革不要受到大的影响。总之,通过这些年政策措施确保了改革的平稳推进。
第4篇: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深化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县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州文产办的指导下,我县于2015年9月份开始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如期完成了调研、方案制定等各项工作,改革和发展工作健康发展。现将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为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打下了基础县委、县人民政府认识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思想文化工作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项工作,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充分把握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为全面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试点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15年9月,全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结束后,县委、政府相关领导听取了汇报,召开县委常委会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安排部署。今年6月,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结束后,结合全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深入学习贯彻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精神,一是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于6月中旬召开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精神;二是在我县开展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上作了传达学习;三是向宣传意识形态口的副科以上领导作了传达学习。充分发挥县内媒体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做法,积极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根据省州文产办的有关精神,经县委研究,及时成立了##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副县长担任,组员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等25个单位、部门领导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领导组对整个工作作了系统的安排部署,保证了整个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前期工作方法形式多样,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提供了保障##拥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核桃之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调研组从了解##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入手开展工作。
(一)抓调研,摸家底。为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项工作抓得有的放矢,县文产办根据领导组的安排,从宣传、文体、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调研组,深入到乡镇、部门进行调研,形成了真实、详细、有份量的《##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随后又形成了《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两篇调研报告。这三篇调研报告为起草《实施方案》打下了基础。
(二)方案结合县情,有可操作性。在三个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形成了《实施方案》,经县委常委会讨论后,报州文产办得到批复。整个方案的实质核心内容是:围绕两大优势,即:一是围绕我县是“中国核桃之乡”的核桃文化优势。用好“中国核桃之乡”金字招牌,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赋予时代特征,充分挖掘和提升核桃文化,大力弘扬核桃文化,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二是以石门关为重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旅游文化,一方面发展以特色旅游为平台的文化,另一方面依托我县独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吸引力,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五个原则。即:一是坚持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统一的原则;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的原则。抓好三大主导产业和一项改革,即:抓好核桃文化产业、是抓好旅游文化产业、抓好广播电视产业和抓好教育改革。
四、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县文产办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文产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州文产办的指导及县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省第七次党代会、州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县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州动员大会上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开展工作,围绕以上工作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任务,相关单位的改革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完成了相关文化单位的改革。县电影公司有各类人员23人,其中,在职职工15人,离退休职工5人,供养人员3人。公司于2002年5月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到2015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启动后,加大了工作力度,重新启动了改革。以通过一次性出售现有资产(改革前),妥善安置企业各类人员的改革方案,共妥善安置退休职工5名,一次性支付3名供养人员生活费,分流安置15名各类职工,基本做到了尽可能合理地安置各类人员,尽可能清偿有关债务,实现了政府、企业、职工个人都满意的目标。另外,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的改革也以政府差额拨款30%的形式完成了改革。
(二)出台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内函发展”和“外延扩张”并重,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协调发展,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强化管理,实现学校产权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手段信息化,努力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率,以及按照县委政府确定的“以高中为龙头,初中为重点,小学为基础,上下协调,整体联动”的教育发展思路,切实把高中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要按外延与内涵发展并举的原则,加快##一中的建设,实现##一中高中部和初中部分离,实现加快普通高中扩招,增加高中容量。二是整体联动,协调发展。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做到高中、初中、小学一起抓,齐头并进,联动发展,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创新机制,推动发展。要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一中实行校长聘任制、年薪制和目标奖惩制;创新办学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办学投资多元化格局,努力扩大和提升高中办学规模和水平;创新激励
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对学校、校长、任课教师及学生都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改革,到2015年,全县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实施了相关文化产业项目。投资107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768平方米的县文化馆;投资52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588平方米顺濞乡文化站;投资34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308平方米的平坡镇文化站;以上项目建设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500万元,占地28。35亩的中国核桃城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了征地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中,目前完成项目总投资232。776万元。
(四)20周年县庆和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把县庆献礼工程中的有关项目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五、试点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建议通过试点阶段的工作,我们充分体会到:首先,领导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我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县委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召集相关会议研究安排部署,在具体工作中经常给予指导,使工作人员心中有底,充满信心。其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并保障一定的工作经费,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开展工作以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体情况,在调研期间抽调了6个人组成调研组进行调研,给试点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给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第三,上级指导、各部门协作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开展试点工作期间,州文产办有关领导以电话、书面形式或亲自到县市给予指导,工作中,县级各部门在相关人员的抽调,有关材料的提供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为做好工作提供了保障。通过试点工作,我们建议:一是州里应明确县文产办的机构编制;二是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
第5篇: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大会在南昌召开今年2月下旬以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帷幕。截止5月底,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8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大会在南昌召开。会议回顾了上一阶段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安排部署了接下来的扫尾工作,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举措和方法。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出席会议,副省长朱虹主持会议。来自省直各厅局及地市相关单位2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传达了省委书记苏荣讲话精神。苏荣指出,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按照中央的相关部署,改革是主动的、认真的、细致的,特别是在改革的方向、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政策、改革的操作过程中,做到了珍惜人才、厚待人才、善待人才,政策明确、完善,不留死角,一次改革成功不留疑点。
今年5月初,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国务委员刘延东分别对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对我省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和发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苏荣指出,这说明我们宣传文化系统广大干部是有战斗力的,贯彻中央文化系统改革的政策是坚决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做的是好的。
姚亚平在讲话中说,尽管我省已完成了全省国有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的改制工作任务,但是还有一些收尾工作,收尾工作要细,反复检查,力争在历史上不留遗憾。姚亚平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意识到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根本性的改革,是历史性的改革,在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后,要下力气研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记者了解到,截止目前,省、市、县三级共80家国有文艺院团,已经全部完成注销事业法人、登记注册企业法人,办理提前退休人员手续、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正在扫尾阶段。建立企业运行机制等工作正在进行,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全省80家院团3378名职工,已提前退休813人,占职工总数的24。1%,调转1393人,占职工总数的41。2%,转企1172人,占职工总数的34。7%。
另外,省级及各地市的广电系统和非时政类报刊,也完成了本系统内的“转企改制”,在100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
第6篇: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大会在昌召开江西新闻广播7月18日南昌讯(记者王莹)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结大会今天(7。18)上午在南昌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姚亚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出席会议。会议由副省长朱虹主持。
姚亚平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果。他说,今年2月下旬以来,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大力推进,我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了100天大变局的崭新局面。目前,我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土地、房产、劳动合同、社保等问题的扫尾工作,确保企业和职工权益落实到位;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和市场运行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抓紧财税优惠和补贴等配套政策的落实,为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姚亚平强调,当前,要迅速将改革的成效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就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明确发展目标,迅速壮大我省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2500亿元,逐步成长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重点发展文化演艺业、数字出版业、动漫游戏业、影视服务业、印刷复制业等五个方面的文化产业,明确文化产业的着力点、突破口;要加大投入,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引领,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大力提高领导干部攻坚克难的能力,不断破解影响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上一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被取消属性
下一篇:事业奖励性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