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第一篇

俗话说“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林徽因与陆小曼正是两个典型的按照“富养女儿”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民国闺秀。

同样出身富贵之家,同样从小就读诗书、精外文、学钢琴跳舞、习山水绘画、拿著名女校的文凭、请举止优雅的外教;同样的天生丽质和天资聪颖,又同样出落得仪态万方、才情兼备……

可是纵观两人的一生,林徽因却更符合我们今天“富养女儿”的期待,她是真正把富养转化成了“高起点”和收益一生的“高姿态”。

而陆小曼却把富养当成了“挥霍”,挥霍了钱财与容貌,挥霍了才情与爱情,挥霍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与人生。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到底在哪里?女儿又到底应该如何富养?

真正富养的教育

不是附庸风雅

而是为孩子找到一生的志趣

林徽因和陆小曼,从小都接受当时最优质的教育,后来俩人在诗歌、外文、绘画、钢琴上的造诣也是各有所长、难分伯仲。

那么她们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答案也许就在教育的目的和境界上。

陆小曼受到的教育,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家有一名媛,不仅意味着貌美婀娜、修养高贵、风华万千,更是豪门之家的“象征”和“荣耀”,甚至可以通过她在社交场合的游走,为家族带来更深的权利结合、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利益。

所以那个年代里,很多富贵之家的女儿,都自小被按照名媛的标准、向着名媛的方向打造,这样的富养教育,带着功利和虚荣色彩,不但附庸风雅,也显示出父母的自私——他们的教育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真正为女儿着想。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则不同,他是一个清官,犹如清风一缕,满身正气。他还喜欢结交文人雅士,自己也工诗文墨法。所以他培养女儿,是有意朝着艺术家和学者的方向。

所以说,富养仅仅只是条件,教育的目的以及父母自己的境界,才是决定教育结果的根本。这目的和境界是为了带给女儿什么?便是找到一生的志趣。这个志趣有了,女儿一生的路也便定了、稳了,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比如林长民在林徽因16岁带她游历欧洲,使她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建筑也由此成为她一生的志向和兴趣。

富养女儿,根本上其实是为孩子创造更丰厚的条件,使孩子可以有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积累学识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和找到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

志趣,绝非一份工作、一项谋生手段、一份经济来源可比,它是人一生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所在,可以让人当下有着眼落脚处,长期有奋斗的梦想。

没有这份真正的志趣,就会如陆小曼,即便养尊处优和衣食无缺,精神世界也是荒芜而寂寥的,需要拿更多的声色来填满。

真正富养的品味

不是时尚奢华

而是拥有更高审美和高雅气质

陆小曼爱漂亮的衣服,常常穿着华服忙着赶场、听戏、打麻将。民国的名媛们,在置衣打扮和上层交际上都不遗余力。她们的生活,迷恋于奢华和耀眼。

比如与陆小曼有“南唐北陆”之称的唐瑛,就有一段相关记录:她有十口镶金大衣箱,昂贵的裘皮大衣挂满大橱;最喜欢的一件旗袍,上面镶满红宝石和金丝线;有专配的裁缝;但凡法国贵族小姐所有,她一应不缺……时髦和前卫水平,旁人无法企及。

林徽因呢?也是个极其爱美之人,但是她更有品味。相关的记录是这样的:

她穿一身合体的旗袍,既朴素又高雅,自从结婚后,她就这样打扮。质量上好、做工精细的旗袍,穿在她均匀高挑的身上,别有一番韵味,东方美的娴静、端庄、轻巧,全在里头。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曾经也位居翰林,却喜欢穿一身青衣布衫,像普通百姓一样出入街头巷口,低调却又难掩一身儒雅之气。可见家风对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女人天生爱美,追求美,这是一件美好的事。今天富养女儿的观念里,也十分强调打扮和品味的重要性。但真正的品味不是时尚骄奢,而是拥有更高的审美情趣。

换句话说,真正的品味是拥有一双懂得欣赏美的眼,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女儿的富养,就要从这里着力。仅仅停留在外表的装扮,将来只会“招蜂引蝶”,对孩子只有害处。只有内在散发出的高雅气质,才能为孩子铺出一条高尚的路。

【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为女儿创造条件,多读些文学名著,多欣赏些高雅的艺术作品,多培养些艺术上的兴趣爱好,胜过一切奢华名贵的衣服和首饰的总和。

真正富养的圈子

不是达官显贵

而是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说起林徽因的圈子,有名的便是“太太的客厅”。且看这厅中的座上客:

政治学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文学家沈从文,大学者胡适,艺术史家邓以蛰,哲学家金岳霖,大诗人徐志摩……以及清华、北大和燕大的教授与名重一时的学者。

这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思想、谈流派,笑谈中西古今,俨然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同一时期在上海,以陆小曼为中心也有一个“太太的客厅”。

这客厅往来的则都是富贵公子和社交名媛,他们有钱又有闲,在一起无非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觥筹交错间,她们享受着跳舞、打牌、听戏带来的欢愉,还有男男女女的刻意恭维……

这样的圈子,带给她的是麻木萎靡和纸醉金迷。

如今所谓的富养女儿,刻意追求的往往是陆小曼这种,拼命地择名校、择小区,自己也挤进更好的圈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人脉环境,其实错的离谱。林陆不同的人生结果,正是反映和证明。

真有条件,就要为女儿创造条件,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那些真正有深度、有思想、有文化水准的人。记住,孩子的圈子是怎样的,她人生的格局和质地就是怎样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是什么人,她最终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这就是圈子的重要性。决定着孩子是成为风雅高贵的“精英”,还是声色犬马的“土豪”。【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真正富养的高贵

不是随心所欲

而是自尊自爱并拥有大爱

富养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希望给女儿更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定要给她包装上公主的身份、豪门的背景、华丽的服饰和贵族的教育,只是希望她有一天独自走入这繁华社会时,不至于被男人的一粒糖拐走。

换句话说,这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份高贵,拥有心灵上的自尊,与肉体上的自爱。

本来万般美好的陆小曼,就是因为缺乏这种心灵和自尊和肉体的自爱,被离婚、堕胎、吸大烟一步步推入了万丈深渊。

她在思想上任性,在身体上无畏。为了爱情而仓促堕胎,在堕胎中又伤及身体,为减少身体的痛苦又染上大烟,此后便欲罢不能、缠绵烟塌,离不开烟、钱和那个带她吸大烟的男人。

相较之下,林徽因确实要做得好得多。

她在16岁的豆蔻年华,就能经受住徐志摩的猛烈追求,明明心曳神摇却没有一味跟着感觉走,保持住了一份理智和自重、自爱。

后来她在老北京的建筑保护和战火纷飞面前,表现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那种勇敢、坚决和满腔热爱,反映的则是心中有大爱。这种大爱则源于心灵的高度和胸怀的博大。

自尊自爱,与心有大爱,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格局决定高度,高度决定细节。

所以富养女儿,绝不能忽略对孩子格局和高度的培养,以及对自尊自爱的教导与引导,这非常重要。

虽说女性都是感性的,但让她们多接触一些博大厚重的东西,诸如家国情怀、历史素养、文化眼界,是绝没有坏处的,也是必需的。

本文不是要在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一较高下,而是要在她们明明都是富养却结局迥异的事实下,获得富养女儿、教育女儿的有益启示。女儿的教育其实比儿子更应费心,因为她们将来面临的诱惑和危险更多,因此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案例就更加值得家长们研究、体会和重视。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第二篇

林徽因与陆小曼,两个典型按照当下“富养女儿”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民国闺秀。

同样出身富贵之家,同样从小读诗书、精外文、学钢琴跳舞、习山水绘画、拿著名女校的文凭、请举止优雅的外教;且是同样的天生丽质和天资聪颖,又出落的仪态万千且才情兼备……

可是如果纵观两人的一生,或者林徽因更符合我们今天“富养女儿”的期待,她是真正把富养转化成了“高起点”和受益一生的“高姿态”。而陆小曼却把富养当成了“挥霍”,挥霍着钱财与容貌,挥霍了才情与爱情,更挥霍了自己这独一无二的青春与一生。

究竟,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1、真正富养的教育,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找到自己的一生志趣

林陆二人,从小就接受着当时最优质、最丰富,且是中西结合式的教育;从后来看,俩人在诗歌、外文、绘画、钢琴上的造诣,也是各有见长,难分伯仲。 那么她们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吗?

答案是:教育的目的和境界不同。

陆小曼的教育,是那个年代里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那时“交际花”一词(非贬义)刚从西欧舶来,在中国的上流社会里极为推崇,且在意识形态中强化了“血统”的概念,由此催生了“名媛”的阶层。

家有一名媛,不仅意味着此女貌美婀娜、修养高贵、风华万千,更是豪门之家的“象征”和“荣耀”,甚至可能通过她们在社交场合的盘旋,带来家族更深的权利结合和社会影响。

所以那个年代里,如唐瑛、盛爱姬、章含之、王映霞等,多半自小就朝着名媛的标准来打造,她们学习诗词歌赋,或者本身没有特别目的(打发下时间),或者是从众心里(跟随主流形态),甚至带着一些功利和虚荣色彩……总结起来,即是为学而学、附庸风雅。

而林徽因则不同。其父林长民在当时也算是个与众不同的官员,不仅是清官一枚,且犹如清风一缕,满身正气。他好结文人雅士、工诗文墨法,他那个时候培养女儿,也是有意朝着学者的方向,而非名媛而去。

林徽因在16岁那年随父游历欧洲,正是吻合了今天“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以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的富养女儿观念。她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由此,成了她一生的志向和兴趣所在。

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是为了获得一份真正的志趣。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个谋生手段、一项经济来源,它更是一个人一生提纲挈领的灵魂,扯着一个人的精气神,让人总有奋斗的梦想和着眼的落脚。

而没有这份真正的志趣,则如同陆小曼,即便养尊处优和衣食无缺,精神世界也是荒芜而寂寥的,需要拿更多的声色来填满。

2、真正富养的品味,不是时尚奢华,而是懂得装扮和用心体会

民国的名媛们,在置衣打扮上也绝对不遗余力。陆小曼爱漂亮的衣服,穿着华服忙着赶场、听戏、打麻将。而与之有着“南唐北陆”之称的唐瑛,更有一段与之有关的详实记录:

她有十口镶金大衣箱,昂贵的裘皮大衣挂满大橱;最喜欢的一件旗袍,上面镶满红宝石和金丝线;有专配的裁缝;但凡法国贵族小姐所有,她一应不缺……时髦和前卫水平,旁人无法企及。

而林徽因呢?倒也是个极其爱美之人。但恰巧也有段记录,说明着她的品味: 她穿一身合体的旗袍,既朴素又高雅,自从结婚后,她就这样打扮。质量上好、做工精细的旗袍,穿在她均匀高挑的身上,别有一番韵味,东方美的娴静、端庄、轻巧,魔力全在里头。

看到这段文字,不由让人想起其祖父林孝恂。时为翰林的他,常喜欢以一身青衣布衫,像普通百姓一般出入街头巷口,很是低调却又难掩一身儒雅之气。

女人对美丽有追求,这事本身应点赞。包括今天富养女儿的观念里,也十分强调拥有品位和经营外表的重要性。但品味不是时尚骄奢,不是拥有名牌,而是懂得通过更高的审美情趣,去选择与自己真正相宜的东西。美人与美物,本是相得益彰,而不是为其所累。

【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而更高一个层次的品味,是懂得用一双质朴的眼和一颗细致的心,去发现万事万物所蕴藏的原生美好和独特所在。一花一草皆是美,品味的高低在于有没有能力去体会。

3、真正富养的圈子不是达官显贵,而是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说起林徽因的圈子,人们不难想起那闻名遐迩又饱受争议的“太太的客厅”。且不说这客厅是不是女主人的一份别有用心,且单看这厅中的座上客:

【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有政治学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有文学家沈从文和、胡适,有艺术史家邓以蛰,哲学家金岳霖,大诗人徐志摩.……还有清华、北大和燕大的教授和名重一时的学者,还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他们谈文学、谈思想、谈流派,笑谈中西古今,林太太的客厅,俨然是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而客厅的女主人,则成为京派文学的中心人物。

巧的是,同一时期在上海,以陆小曼为中心,也有一个的“太太的客厅”(当时的另一种说法,冰心“太太的客厅”或指陆小曼)。

陆太太的客厅,往来的则是富贵公子和社交名媛,她们有钱又有闲,在一起无非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觥筹交错间,她们享受着跳舞、打牌、听戏带来的欢愉,还有男男女女的刻意恭维……这样的圈子,带给她的是麻木萎靡和纸醉金迷。

要说圈子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潜移默化有多重要?看看林徽因和陆小曼就知道。今天我们强调富养,拼命的择名校、择小区,自己也挤进更好的圈子,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人脉环境。这些本身或者没错,但真正有营养的圈子,不是要多富贵,而是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4、真正富养的高贵不是世界唯我,而是自尊自爱并拥有大爱

记得曾经在富养的理论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父母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定要给包装上公主的身份、豪门的背景、华丽的服饰和贵族的教育,只是希望她有一天独自走入这繁华社会,不至于被有心男人的一粒糖拐走。

或者说,我们富养女孩所期待的真正高贵,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像花蕾一样把自己严严的包裹起来,和那些臭小子保持距离,永远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如果说离婚、堕胎、吸大烟,将本来万般美好的陆小曼,一步步推入万丈深渊。那么这背后的根源,是她自我身体的不够保护和重视。作为已婚女人的“翡冷翠一夜”(虽然没有带来什么影响),是她在思想上任性、在身体上无畏的开始。接着,为了爱情而仓促堕胎、在堕胎中又伤及了身体,为了让身体减少痛苦而染上大烟,此后更是欲罢不能、缠绵烟塌,离不开烟、钱和那个带她吸烟的男人。

可以说陆小曼,是真正热爱自己的灵魂,在思想的国度任性游走,却不真正爱惜自己身体的女人。而相较之下,林徽因确实要做得好的多。

她在豆蔻年华之时,遇到徐志摩的猛烈追求,没有一味的跟着感觉走,而是先与父亲沟通商量,视为懂得自重与自爱(虽不敢说林长民的选择一定对,但就这种

坦诚沟通的家庭氛围,却是我们所真正期冀的);后来她在老北京的建筑保护面前和战火纷飞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勇敢、坚决和满腔热爱,可视为心中有大爱。

我们所希望的富养和高贵,不正是懂得身体的自尊自爱,在精神境界却又博大而宽怀吗?

富养与富养的差别,看似毫厘,却又相距千里。与其说穷富、富养、散养、用爱养,都是爱的方式,不如说这是爱的分寸与技巧。中国人历来讲究中庸、平衡、和谐,在爱的国度里也是一样。本文不在于非要拿林徽因和陆小曼一教高下、说个淋漓,而只在于,在那条通往爱的路上,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用尽一生去体会。

浅谈林徽因和陆小曼的别样民国风
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第三篇

浅谈林徽因和陆小曼的别样民国风

摘要:民国时期出现了两位才貌并举的女子,林徽因和陆小曼有着那个时期知识女性的共同特点,也有着属于二人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和爱情观。二人没有孰优孰劣,只是各领风骚,共同造就了这丰富多彩的唯美民国风。

关键字:民国 知识女性 才貌

在上个世纪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有那么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玫瑰,虽历尽磨难,却愈发芬香,她就是著名建筑师、作家、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林徽因。还有那么一个娇妍似火、名噪一时的红玫瑰——北京名媛陆小曼,她擅长绘画、戏剧,也写得一手的好文章。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传奇,才色俱佳,深受世人的吹捧。他们注定在风格上是不同的,共同演绎出了一场流传后世的唯美民国风。

林徽因出身书香门第,文学造诣天性使然,但她依然选择了女性少有涉及的建筑学,也带领了丈夫梁思成进入这个实用研究学中,并为之奔波终身,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寺古庙里。她虽疾病缠身,心态却那样的乐观积极,为中国近代的建筑学和文学都留下了惊鸿一瞥。陆小曼出身官宦富商之门,接受了最为先进完备的西洋教育,懂英法两国语言,擅长钢琴、油画,算得校园的才女,长大以后在上层社会暂露头角,成为受人追捧的一代民国交际花。在她三年的翻译工作中,处处体现出她的机智、爱国。在面对着外国人藐视中国的语言行为时,她能巧妙应对,挽回祖国的尊严。但陆小曼的作风是不敢恭维的,纸醉金迷,日夜颠倒,颓废消极,最后居然爱上了鸦片这毒害身心的玩意儿。他们不同的人生观、金钱观,已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林徽因遇到了疯狂执念的徐志摩,他带领着年少的她走向了艺术的殿堂,林徽因是徐志摩的女神,他敬她的才华,爱她的美貌,他作了一首唯美伤感的诗《偶然》表明心迹,并为她开起近代离婚之先河。林徽因在面对爱情时是理智的,她了解徐志摩狂热爱戴的女神其实并非是真正的林徽因,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她把握好友情的分寸,让她一直只做诗人心中的女神。家族的安排是最为合适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共赴英国,留学深造,回国后她自然成了他事业和家庭的贤内助,共同打拼,造就了民国才子佳人的幸福佳话。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外情震惊整个北京城,也受到家人和很多文人朋友的反对。但是爱情一旦来了,如来势汹汹的河水快要决堤。梁启超甚是喜爱林徽因这个儿媳妇的,却是不满意陆小曼这个徒媳妇的。在为徐志摩和陆小曼征婚时,他也不留情面地严厉呵责两人各自对婚姻的不忠,要求二人婚后必须好自为之。陆小曼婚后仍旧奢侈铺张,一再导致志摩经济紧张,最后徐志摩为节省资金搭免费飞机,不幸失事。徐志摩的家人、朋友和当时社会上很多人士都将其归罪于陆小曼,其实陆小曼也是痛苦万分,接到噩耗后几次晕厥。在志摩死去后,他虽然仍与翁瑞午纠缠着,继续吸食着鸦片,但她也收敛甚多了,闭门谢客,一身素服,整理徐志摩的诗稿,出版自己的画册,好好的过着徐志摩一直想要她过的生活。

其实他们二人就如同张爱玲笔下的红白玫瑰,各领风骚。他们不同的风格才造就了乱世佳人传说的百花齐放。林徽因好似窗前的一轮明月,美好皎洁,让人敬重的雅典娜女神。陆小曼则如心中无法淡忘的朱砂痣,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爱的深沉、热烈。

参考文献:

1 《林徽因传》 张清平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2、7

2 《陆小曼》 朱丹红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5

女孩富养的真正内涵
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第四篇

女孩富养的真正内涵

张幼仪和陆小曼共同参加过一个饭局,胡适做东,张幼仪弄不清胡适出于什么心理,但她觉得该去。

饭局上,陆小曼喊徐志摩“摩”、“摩摩”,徐志摩喊她“曼”、“眉”。张幼仪想起徐志摩以前对自己说话总是短促草率,她于是最大限度保持了沉默。多年后,对侄孙女回忆道:“我没法回避我自己的感觉。我晓得,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张幼仪比林徽因大四岁,比陆小曼大三岁,有完全不同的处境。林徽因与陆小曼,一个生于杭州,一个生于上海,成长背景相似。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做过司法总长。陆小曼父亲没那么耀眼,却也与林长民同为早稻田大学校友,出任过国民党高官,所以林徽因与陆小曼皆是掌上明珠,得到极好教育,皆入名校。相形之下,张幼仪幼年惨淡,祖上虽做过高官,父亲只是声誉很好的小镇医生。八个儿子四个女儿,母亲只告诉人家,她有八个孩子,因为“女人不值钱”。张幼仪二哥四哥出国留学,父亲觉得女孩接受最基本教育都是奢侈的,母亲还试图给她裹脚,后来在二哥反对下停止。十二三岁时,她在报纸上看到一所学校招生启事,收费低廉到让父亲不好意思拒绝,她又煞费苦心地邀请并不爱学习的大姐一同前往,才为自己争取到进入教学水准

极低的学校。所以张幼仪说,是苦过来的人。她的成长非常励志,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但是坚强少女无法成为魅力女人,因为一开始就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对世界缺了很傻很天真的信赖,她们不相信能轻易被爱,也就不能明眸善睐说笑自如。在不自信同时对外部世界不信任的情况下,通常选择严肃,选择收紧自己。有几个男人会乐于面对铁板一块?起码活泼的徐志摩不会,尽管张幼仪长得不差,努力上进,他依然视她为一个无趣的土包子。

张幼仪不明就里,一直以为自己做得不够,她后来为徐志摩做得非常多,但这些使徐志摩依赖她、信任她、尊敬她,不能爱上她。而他喜欢的林徽因陆小曼们,则因被爱而可爱,因可爱而更加被爱。她们的父亲对她们的宠爱,使她们在男性世界里自信、活泼、娇嗲,那是自童年形成的气质,这种气质形成催眠,让接近她们的男子感到,不爱她们,天理难容。

女孩富养。这种富养不只是金钱的丰富,还是精神世界的温软包裹,不但让女孩经济独立,还让她精神富足,让她踏实不局促,笃定而不犹疑。女人的异性缘,跟她曾得到多少爱成正比。父爱,是女孩得到的第一桶金,是将来在男性世界的竞争力。

林徽因和陆小曼
林徽因与陆小曼都是富养 第五篇

林徽因和陆小曼

林徽因和陆小曼,都是民国时才貌双全的大美女,身边有无数的优秀的男人仰慕着,但显然林徽因的一生比陆小曼要幸福圆满得多。

林徽因17岁的时候认识了徐志摩,当时徐志摩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徐志摩义无反顾疯狂地爱上了林徽因,以至于不顾一切后果,和自己的原配妻子离了婚。这段感情的结果以林徽因父亲的极力阻止而宣告结束,也给徐志摩带来了极度的痛苦。

1924年林徽因认识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后来他们双双去了美国学习建筑。1928年林徽因梁思成结婚。从此,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心一意的过起了日子。梁思成对林徽因宠爱有加,呵护备至。尽管如此,在他们结婚后,林徽因还是向梁思成摊牌,说她也喜欢金岳霖。 金岳霖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哲学家,也是林徽因梁思成非常好的朋友,长时间的相处,金岳霖深深爱上了聪慧美丽的林徽因,林徽因住在哪,他就搬到哪和她做邻居。金岳霖是一个非常有理智的男人,他以极大的痛苦深深克制着自己的感情。金岳霖的人品让林徽因特别佩服,她也爱上了这个男人。那段时间林徽因特别苦恼,她沮丧地对梁思成说:我苦恼极了,我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梁思成非常诚恳的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会祝福你们。林徽因把这段话同时也对金岳霖说了,金岳霖说:君子成人之美,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林徽因是金岳霖唯一爱过的女人,为了自己爱着的女人,金岳霖终生未娶。再也不会有一个女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

金岳霖梁思成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乘人之危,不夺人之美,这与对爱有着单纯信仰的徐志摩不同,他们没有像徐志摩那样: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而是给了林徽因极大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于是,林徽因放弃了金岳霖,踏踏实实地和梁思成牵手终生。

陆小曼是近代有名的画家,曾拜师刘海粟等一代大师学习绘画,同时也写的一手好文章,而且擅长戏剧,这位集美貌才华于一身的高傲奇女子,一生都在追求完美。这也为后来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奉父母之命嫁给了王赓。当时王赓是陆军上校。可是婚后不久,陆小曼就嫌弃王赓只会赚钱,不懂感情,于是,红杏出墙,爱上了徐志摩。可是与徐志摩在一起了,又嫌弃徐志摩不会赚钱,不能维持她一个月3万元的花销,于是,与徐志摩也不睦。 陆小曼29岁的时候,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当时只有36岁。

看来对待感情应该认真,但不能过于认真,过于认真就成了较真儿,与处处有残缺的人生较真儿不会有好的结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78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