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失意的诗句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人生失意的诗句篇一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

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话题,不过,字里行间却折射出对人生的感慨,令人产生无

限遐想。以我而言,在人的一生中,诗意与失意是一对孪生兄弟,时时相伴。好比

人的一双脚,左脚迈出的诗意,右脚紧跟着迈出失意,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回头

一看,有失有得。所以,它们是互相矛盾,互相依托,互相包容的。天底下没有一

个人能把它们分开,独立支配,独立享受

年龄不同,出身不同,智商不同,所经历的环境不同,各种人对人生的感悟也

不同,一人一个样。

年轻人,从父母的呵护环境刚刚走出,对人生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美丽幻想,可

以说为日后的一生怀着美好的词意。可现实无情,就业不对口,爱情不如意,哭过,

闹过拼搏过,父母有力使不上,最终还是不尽人意,失意万分,怀揣着诗意,再一

次拼争。

中年人,经历了少年的冲动,心地不再浮躁,家庭,事业虽已初俱规模,但看

看旁人,样样比自己强,不服输的劲头又一次爆发,向更加诗意的人生进发,不管

前面有多少失意,毫不退缩,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英雄气概。

人到老年,夕阳西下,回首往事,不由地感叹,人生苦短,一生经历了波澜壮

阔的辉煌,也度过了平平庸庸的失意,要想从头再来,迟也。直到临闭上眼的一刹

那,还对人生发出诗意的留恋。

身体健康,生意兴隆,事业蒸蒸日上,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些充满吉祥的词语,

是人民对生活充满诗意的企盼。可谁又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每一篇诗意的人生

背后,又有多少无尽的失意伴随。而失意的人生中,更显示出多少丰富多彩的诗意。

人生的诗意,是理想,目标,美好未来的代名词,包括不如意的失意。而失意,

是诗意的动力。人生越失意,对诗意产生的动力就越大,对诗意的幻想越美好,失

意的压力就越沉重。不是吗?那你说,人生,是诗意还是失意。

人生失意的诗句篇二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人们能作出这么优美的诗句,这些美丽的景观可就如意了,而不被赞美到的呢,它们就一再地感到失意。当然,在当今社会上,人生的诗意和失意也都在不停地互相交换着。其实,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诗意和失意可是一对亲兄弟,他们长得一模一样,是神仙。但多数时候他们是在人间停留的,只是我们人类是看不见的罢了。他们在人间干什么呢?他们可不是来玩的,要知道,他们的工作可是不容易做的。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吧!诗意呢是弟弟,如果这是一个好人,那么诗意就会把这个人的资料记录在一本魔法本子里(这里面是记录所有的好人好事的),然后让他一生都生活在诗意的生活里。但是,如果这个人后来又干了坏事,那么诗意的哥哥失意就要出场了,他也有一本魔法本子(但是里面是专门记录某人干了什么坏事的),然后将其资料记录下来,让他的人生落入失意的境地,而这时候弟弟诗意那边的魔法本子里就会自动删除掉这个人的资料。就这样,每个人的命运在这两本魔法本子里交换着。这两本魔法本子里还有一个功能哦!那就是,这里面记着所有学生的名字,诗意和失意两兄弟每天都会以最快的速度看一下世界上的每一位学生(要不怎么说他们的工作不容易做的呢),他们边看便记录着学生们的资料。用功的学生呢,他们的资料就会被记在弟弟诗意的魔法本子里,这样,弟弟诗意就会让他们在考试时考出一个好成绩,然后让他们以后的生活过得诗意;还有些不学习只顾玩的学生呢,他们的生活由哥哥失意管着呢!当他们的资料被记录在哥哥失意的魔法本子里时,他们的命运可就不好了,考试考不出,生活也就过得十分失意。所以,生活的诗意和失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并不能简简单单地说这个人的生活诗意,而那个人的生活失意;也不能就说“我想过诗意的生活”或者说“我不想过失意的生活”。当然,要想过怎样的生活,也是由你来决定的,只是多了一个步骤罢了,那就是——行动。要知道,只有付出行动了,弟弟诗意才会喜欢你,才会在他的魔法本子里接纳你哦! 

人生失意的诗句篇三
《人生是失意还是诗意》

人生是失意还是诗意

摘 要:在恢弘的赶考队伍中,有一个失败了一千多年的士子,用他的笔,将他的失败,镌刻在历史中,雕镂在文化中。当然,这并不是他的初衷。可是“人生失意无南北”,众多的“天涯沦落人”将他的失意传唱过千年的时光,摩挲成万古的忧伤,吟咏为永恒的守望。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长长的榜单上竟没有容纳下“张继”这个名字。于是,这个“失意者”创作了那首不朽的名篇——《枫桥夜泊》。

关键词:月落;乌啼;霜;愁眠;钟声

一、从视觉、听觉、感觉写景象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分别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西斜、栖鸦啼叫、霜气弥漫天地之间,三个主谓短语并列,通过简洁鲜明的形象,将所见的 “月落”,所闻的“乌啼”,所感觉的“霜满天”写了出来。张继。这个可以称作“失意者”的“诗意者”,在枫桥夜泊,一夜之间,他的多种思绪齐上心头,眼观上下,耳听远近,身感秋时,心愁客旅,他准确地抓住了这些形象,并把这些对象化作诗的形象,物化了艺术的审美感受。

二、主体、客体巧妙地融合而成的和谐优美的艺术境界①

其次,诗人追叙天明以前的情景。他睡在船中,从船中正好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舟中的火光。“江枫”是指当地的两座桥,一是江桥,二是枫桥,但江枫二字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

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一千二百年前的那个夜晚,这个落榜的游子在夜半更深的时候,独自乘船,沿江来到苏州城西的枫桥,将船停泊在岸边,月亮落去,天色顿然昏暗许多,惊鸟啼叫起来,好像满天飞霜竟由此起。江上有渔人的灯光,照见岸上的枫树,火红相映而易见,孤独羁旅,实难入睡。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而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幽美的艺术境界。

三、采用倒叙手法,还是增加艺术特色

诗中的三、四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中。江船夜泊,愁不得眠。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放眼江天,只求静退愁情了。如果没有外界的新触动,或许可以孤舟入梦。可是夜氛越静,愁心越怕,有声响撩拨,偏在这时,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由远而近地来到客船中。诗中没有描绘钟声到客船中会使闻者的心情如何,但前面似乎已经伏笔了“对愁眠”而不能寐的心情。此刻又加上了午夜的清钟敲响了他乡熟睡的梦。“对愁眠者”只能是愁情不胜载孤舟了!

(一)倒叙手法映诗情

“钟声”是夜半所闻,首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天色将晓的所见所闻所感,次句“江枫渔火”是终夜所对,总之,这都是诗人一夜未眠的所遇。全篇的景物,都以“愁眠”贯穿,染上了诗人感情的色彩,写景亦写情。

在一首诗里,诗人把时间最近、印象最新、感受最切的当前景物摆在第一句最先描述②,是古典诗词惯用手法之一。即为全诗发展

的结果而非事件发生的开端。张继这首诗用的正是这种手法。俞平伯先生的这一讲法也并非原创。清人章燮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注疏》里就这样讲过。

按照顺序,应当是先因客愁而睡不着,即“愁眠”,然后看到江枫渔火,听到夜半钟声,最后才接触到天快明时的落月、啼乌、霜气、然而为了突出一夜愁眠,诗人却将生活的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次序,从新作了安排,将最后发生的放在最前面,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而读者不认为它是不合理的。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有它本身的特殊规律,形象思维不应受抽象思维的限制。

(二)诗人诗情显特色

有的读者也许并不同意,认为诗歌总得按照时间顺序一句一句往下讲。果真如此,那么“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在时间上就必须出现于“夜半”之前。乌鸦夜间飞啼并非不可能,但主要由于月光太亮而不是由于斜月西沉。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和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都是“月明”、“月皎”的夜间,至于“月落”而“乌啼”显然是天色破晓时的景色。“霜满天”为凌晨景象,在子夜零点以前也很难见到。这个道理即每当乍暖还寒气候多变的早春或暮秋时节,“凌晨有霜冻”提法是经常出现的。若硬把这种现象移到“夜半以前”,那就不可能是“下霜”,而是“雪”一类的东西了。因此,我更同意俞平伯先生的讲法,这样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同理,宋代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曾指责“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句,认为“三更不是打钟时”。所以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非理有不通的“语病”。但在唐朝,寺庙里确实是在夜半里打钟。唐代诗人作品中涉及夜半钟声的不在少数,如王建《宫词》“未卧尝闻夜半钟”。此外,还见于白居易、温庭筠等诗人的诗中。欧阳修虽是一位大学者,大作家,却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完全无损于此诗的价值③。

这个叫“张继”的“失意者”,用一颗苍凉凄楚的心在那堵白墙上写下二十八个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失眠的夜里,江水睡了,船睡了,岸上的人睡了,唯有张继醒着。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全诗的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却并不问夜半钟声和乌啼是否合乎事实。

岁晚深秋,客舟长夜,羁旅之感,油然而生,愁思萦绕,难以入睡。于是,这个“失意者”用他的诗意留下了千古传诵的《枫桥夜泊》。如今,一千二百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无法查证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哪些名字。但是,我们会记得秋夜客船那个“失意者”,他的“诗意情”,还有他那晚不朽的失眠。

注释:

①《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傅德岷,卢晋,长江出版社 ②《古典诗词札丛》,吴小如,天津古籍出版社

③《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棻,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姓名:刘欣,性别:女,籍贯: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生日期:1990年6月25日,学校学院专业:沈阳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

人生失意的诗句篇四
《诗意人生》

《诗意人生》诗意人生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人生中偶有失意,失意中也有诗 意。我循着漫漫历史的曲径,去追溯那一个个诗意人生的印记…… 清秋的傍晚,细雨点点滴滴,打在梧桐叶上。绮户前有一个人儿在倾听秋雨的声音,一滴滴,一声声,强烈地震颤这她的心扉,她就是易安。她长叹一口气,身倚在床沿,夜又来了,如今已惧怕长夜的到来,辗不眠的痛苦有谁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闭上眼,嘴角泛起一丝苦笑,幽怨的细雨还在滴答着。桌上香炉里的紫烟飘着一个个圈儿,那已不是斜飞宝鸭衬香腮了,青春流逝了……晚来风急,再也没有他为我披上青衣。只是独守窗儿,孤灯作伴罢了。没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没有了和羞走,倚门回首的豆蔻年华,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有的只是愁呵!”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杯盘狼藉在案上,酒坛睡在地上,醉得如泥的青莲强撑着身子站起来,又歪倒撞到柱子。步履蹒跚地走出酒馆,坐倒在柳树底下,脸上漾着红晕,发丝有些凌乱。“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未醉未醉。”青莲呢喃着。月光隔了树照过来,长短交错的柳条投下斑驳的黑影。青莲双眼眯缝着望着月,“月,你才是我的知己啊!”他低吟着,似醉非醉。“赐金放归,呵,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心谁知?”他拿起手中的酒壶往口里送,酒液倾入愁肠,全是辛酸苦水。“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曾经的壮志豪情都无处可实现,我辈仅是醉酒人了吧! 船停泊在姑苏城外,渔人将风灯挂在船头沉沉地睡去,张继却未能入睡。“已经是第三次落榜了,别人早已披红戴花,马踏长安城游街庆贺,你呢?”不知是多少次的叹息了,满腹愁思叫人如何入眠。他向船外望去,江面升起了蛰楼似的瘴气,夜半了。他拿起笔在纸上挥舞一番,写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放下笔,张继身走出船舱,寒意袭身,夜无语,他亦无 语……  人生难免失意,诗人亦如是。失意的过程是漫长和痛苦的,但其中也有精彩的伏笔:易安愁,却成了一代词宗;青莲愁,却是斗酒诗百篇;张继愁,却流传后史。失意中他们有了更多的诗意。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是的,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中的失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别再哀叹路途坎坷,拿起笔写下些什么,失意也是一

种诗意。 让我们诗意地生活吧!

人生失意的诗句篇五
《伤春惜花诗》

人生失意的诗句篇六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_朗费罗诗歌品读_柳士军》

***第29卷第2期

Vol.29

No.2

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4月Apr.2009

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

———朗费罗诗歌品读

柳士军

(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

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朗费罗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职业诗人,享有“美国牧歌之花”的美誉。其《潮水升,潮水落》向世人传达了一种悠

悠的哀伤,淡淡的哀愁。此诗情调忧郁,采用了民谣体的诗歌创作方法和叠句的技巧。论文同时重点讨论了“潮水”与“行人”两个意象。

关键词:朗费罗;潮水升;潮水落;民谣体;叠句中图分类号:I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9)02-0099-03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最后写到:“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会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这一片无际的蔚蓝,一方苍茫的水面,浩淼的空间,曾经是多少诗人作家创作的源泉,孕育了多少经典传世的诗篇,他们用细腻的感情、敏锐的思想、锐利的笔触写下了一首首、一篇篇关于海的不朽诗文。在普通人的眼里,大海毫无诗情画意可言;诗人眼中的大海却别有洞天,是另外一番景——海涅曾视大海为知音,向她悲痛地诉说自己的爱情;华象—

兹华斯将大海当作道德感化的力量;在马休·阿诺德心中,大海的咆哮是命运之声,传达的是生命的失意和人生的绝望;安徒生的大海是美丽、善良、热情而沉静的化身,向孩子们展示了它哀婉而感伤的美。享有美国大海诗人盛誉的朗费罗借大海向世人传达了一种悠远的忧伤,淡淡的哀愁。作为含英咀华的诗人,朗费罗的一生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海已经成为他半个世纪创作生涯中反复咏叹的对象,表现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朗费罗笔下的《潮水升,潮水落》就是他的人生自画像。

潮水升,潮水落,/天色晚,鷸鸟鸣;/踏着黃沙,/旅人前行,往小城。/潮水升,潮水落。屋頂、墙垣沉入黑暗,/黑暗里,大海呼号;/细浪又软又白的手/抹去沙上的足迹。/潮水升,

潮水落。廊里驿马长嘶,/天亮了,它听见马夫呼唤;/白昼归来了,那位旅人呢,/他却永远不再回海岸。/潮水升,潮水落。

传说天鹅死前会鸣唱凄美的哀歌,这首诗堪称朗费罗的“天鹅之歌”。《潮水升,潮水落》写作时间是1880年,这时的作者已73岁高寿,到了人生的暮年。此诗是一位垂暮老人在一天中的垂暮时刻———黄昏,面对潮起潮落的壮阔大海,看到沿着沙滩匆匆走过的行人,在抒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慨。这首诗歌源于作者以宁静的心情回忆起来的感情,将平凡的事务染上一层梦幻的色彩。朗费罗的诗是美国大自然的产物,我们喜欢他的诗歌是因为他的诗歌是按照他们的日常语言写成的。平淡自然,朴素清新的诗风,是诗人长期的生活感受中的提炼,日月运行于天穹,风飘飘吹拂不止,草萋萋生长不息,朗费罗将深沉的感情与深邃的思想融合或浑然一体,沛然如肺腑中流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看不见有斧凿痕。惠特曼说质朴是艺术的极至,文学的光荣和篇章灿烂的源头,我认为朗氏的质朴是美国早期人民质朴的反光。

《潮水升,潮水落》的情调充满忧郁和哀伤。诗者:根情。情到深处是感伤。大凡文学作品,还是音乐,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而往往越是忧郁伤感凄美的越会打动人们的心灵。法国作家谬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泪水,他高度认可诗歌的忧伤。爱伦·坡也认为“不论何

*[收稿日期]2008-11-10

**[作者简介]柳士军(1973—),男,河南商城人,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与中西诗歌

比较。

99

种美发展到最高阶段时候必然引起敏感的人落泪。忧郁是所有诗歌的情调中最正宗的”[1](P48)。无论同时代的人曾经是多么恶毒的攻击朗费罗,但在诗歌的情调上他们却有惊人的吻合。朗费罗在年轻时代提出诗人的三大任务:鼓舞,教诲,引导。他也写出了很多乐观主义、鼓舞人心的好诗歌,如《人生颂》、《更高的目标》。但是由于理想世界生活的渺茫,妻子的仙逝,孩子的夭折,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没有跳出个人的天地,诗人情不自禁唱出感伤的曲调。《潮水升,潮水落》的创作充分的体现席勒的诗歌审美标准即素朴性格和感伤性格的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这是因为朗费罗三游欧洲,拜师学艺,翻译他国名著,练就自身诗艺,德国的古典美学,尤其是席勒的艺术思想,以及但丁的诗歌艺术都对朗费罗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为了更充分传达忧郁、伤感、凄美,朗费罗采用了民谣体的诗歌创作方法和叠句的技巧。英语民谣起源于12到13世纪,兴盛于14到15世纪,复兴于18到19世纪,对英语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研究学者指出:民谣体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复兴,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是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诗歌规整精巧而充满宫廷气息的英雄双韵体的反动,另一方面也是人民精神觉醒的反映。歌谣的形式对朗费罗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他写道:“现在我很想尝试一种更为高超的旋律,一种更为崇高的歌。多年来,每当我心情舒畅的时候,它们那种美妙的旋律总是不断地在我的灵魂中高吟低唱。我坚信这些旋律不久就会汇入一个交响乐中,这首交响乐不但能配得上主题的庄严,而且能为生命中烦恼和愤怒、悲哀和神秘提供相应的表现。”[2]朗费罗的这首民谣体抒情短诗把传统英国民谣那种简洁而明快的音韵形式与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想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合理地继承了英国优秀民间文学的传统,又赋予了古老的民谣以新的形式和内容,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确定了创作体裁之后,为了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朗费罗采用了叠句的技巧,读者的阅读快感也正是来自同一感:重复感。在这里,“潮水升,潮水落”重复五次,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回味和联想。这种看似单调的形式的重复,恰好描绘出了诗人情绪发展的完美轨迹。总体构思上也是匠心独运,结尾部分与前面相左,但与开头遥相呼应。诗人写得不动声色,可是,怅然若失的意绪仍然弥漫开来,读之异常感伤。

《潮水升,潮水落》有了合适的体裁和技巧之外,就是它的主题。这首诗首先是自然诗,描写了大海边的景色———夕阳笼罩下的大海,潮涨潮落,鸟鸣马嘶,行人赶路,黑暗的房屋,轻柔的白色浪花,沙滩上人的脚印这样的细节都写到了。其次是哲理诗,他添加了一些别的东西,如“行路人匆匆往城里赶”,然后“从此形去影消”,包含着某种哲理和对人生的感悟。人生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文学家们常常悲叹人生的虚幻无常和神秘莫测,感到手足无措。如果仅认为朗氏《潮水升,潮水落》诗歌提供了简单的日常生活哲理及美国式的智慧,那就是一个错误;同样,如果认为他的诗歌易于理解而觉得浅显无比,那简直是再愚蠢不过了。通读朗氏所有的诗歌,即使是那随意描写风景诗歌也可能很深奥很复杂。《潮水升,潮水落》与一般的写景诗不同,“情”与“景”,“理”与“景”互相交融,但是

它更多的是“理”的内涵。这里还须指出的是,它的景都是“动态”的描写:麻鹬鸣叫,行人赶路,马儿踏蹄嘶叫,细浪抹去脚印等是“动态”的;时间的变化(“暮色渐浓”,“白昼又来到”),大海的潮涨潮落,更是“动态”的,尤其是“潮涨,潮落”这两句形成每一小节的末尾的叠句,回环往复,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一切都在变,加之“小”与“大”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类觉得天地的辽阔,人类的渺小;更能领悟到时光的无穷如“夕阳无限好”,人生的短暂如“只是近黄昏”。

《潮水升,潮水落》的意象是海潮,结合这首诗歌海潮有三层含义:潮升,潮落,这是自然的规律,波涛澎湃和朝夕万变,它们是大自然的歌者。在朗费罗的诗篇中,我们常常读到皓月正当空,海风迎面吹来……脚下海水翻滚着泡沫四下飞溅,头上桅杆高高地扬着风帆,在月光下一片洁白。眼前美景和帆船悦耳的节奏中,一时竟悠悠然魂弛神外。读者感到无比的自由!整个身心都溶进海水里,和白帆、飞溅的浪花、眼前的美景、悦耳的节奏,和帆船、星空融为一体!引起读者对大海的无限神往与陶醉之情。其次,海潮象征着无常的命运:它时而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时而缓缓退向远去,像诗人一样,陷入久久的沉思;时而又动荡不定,既呈现出历史和人生的困惑,也展示着它无尽的激情和魅力。第三:潮升,潮落暗示了70余岁老诗人他对自己的文学地位的担忧,而这种担忧无情的变成了现实:美国文学发展从来没有一种潮流或倾向能够在一个时期内一统美国文学的天下。美国作家敏感、好奇,往往正是一个浪潮未落,另一浪潮又起。作家们永远处在探索和试验的过程之中。身前朗费罗的声誉,在他们那个时代,实在大得惊人:在英国,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丁尼生;英国女王在高贵的王宫为他设宴;林肯总统为他的生日送去祝福。他的伟大可与华盛顿相比:华盛顿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他的政治领域作出了巨大的成就,而朗费罗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文学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19世纪主流诗坛占主导地位的朗费罗在当时的影响连一向保守的英国诗坛也乐意接纳这位美国大诗人,居然把他死后的骨灰安葬在伦敦西敏寺的诗人之角,而这里是英国国王加冕和著名人物下葬之所,从给他的这份殊荣里也足见他的盛名在当时鼎盛到何种程度。盛名之下的朗费罗去世后受到同时代和后来者激烈的批判和冷漠。尤其是庞德的意象派、艾略特的学院派和威廉斯的客体派的出现,朗费罗在现代、后现代评论家的作品中没有立足之地。这位19世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诗人到了20世纪几乎被所有的读者和批评家遗忘了,这在美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近半个世纪了,在中国,朗费罗的研究很少有人问津。

[3]

我们真诚希望《潮

水升,潮水落》这首暗喻诗歌在“潮水落”之后是更大的“潮水升”,让当代的诗歌作者、研究者重估朗氏的诗歌价值。《潮水升,潮水落》意蕴丰满、完整而含蓄;结构上则显得适度、匀称,诗行均衡,音节优雅而且华美。但是,最让我达到感情共鸣的是朗氏对“人”的描写。《潮水升,潮水落》全诗只用意象,绝无明示,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大海、鸦啼声中的黄昏和匆匆而过的旅客。年青人的意气风发不见了踪影,旅客进城做什么谁也不清楚,海浪随即就把他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抹平了。人生一世,真地会象这过客一样悄然无声地匆匆而逝吗?诗人并没有发问,也没有哀叹人生的短促或命运的无常,读者尽可以仁者见

100

仁,智者见智,产生各自不同的共鸣。于我而论,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在我心中凝作一丝淡淡的惆怅和隽永的谐美:这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落寞;这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惘。老诗人忆往昔文华横溢、才思敏捷、激扬文字、指点诗坛;追随者、鲜花、掌声、女王的笑容、总统的祝福已化过眼烟云,留下了落潮的无语倾诉,晚风的一声叹息。“廊里的驿马跺蹄长嘶,/天亮了,它听见马夫呼唤;/白天回来了,那位行人呢,/他却永远不再回海岸。

依旧,东方破晓,那位行人一去不复返。在大海与行人消失之间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为读者和诗人自己留下永恒的遐想:一位无名无姓无目的无所终的行人匆匆而至又匆匆而去,潮水细浪抹去(他)的足迹,在潮水的涨落构成及其单调与无情的音乐背景下,诗人忧伤的情绪与读者的悠远的遐想一起起伏低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潮水升,潮水落》没有《雪夜林边驻足》中美丽的树林、农舍、白雪和冰湖让世人留恋往返,没有《雪夜林边驻足》所呼吁人必须履行自己对社会、家庭以及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更多的是一种禅的境界: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无为、恬静、淡泊、清高和雅洁,这些正是朗费罗的高明之处,也是他人难以超越之处。

/潮水升,潮水落。”面对人生的选择,朗氏的诗歌所给予的答

案远比他的后来者弗罗斯特要睿智得多。且看弗罗斯特在他的名诗《雪夜林边驻足》中给出不同的答案。《雪夜林边驻足》呈现给读者一幅美丽的冬景图画:树林、农舍、白雪和冰湖。诗人于某个雪夜途径新英格兰的某乡村一片树林,冰雪覆盖、万籁俱寂,诗人情不自禁地驻足观赏,深深地陶醉于美景之中,虽留连忘返,但又不得不继续自己的行程。诗的结尾写在人生的旅途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自己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阐释了人的责任和义务,人在结束自己人生旅程之前,应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履行自己对社会、家庭以及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弗罗斯特认为一首诗歌“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P83)

参考资料:

[1]董衡巽.美国19世纪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柳士军.论朗费罗的诗歌特征[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3).

——朗费罗的商籁体诗歌解[3]柳士军.行将遗忘的绝唱—

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

[4]刘保安,柳士军.美国诗歌艺术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2006.

但是《雪夜林边驻足》的“终于智慧”要比《潮水升,潮水落》

逊色得多,这是我青年时代所读此两诗歌与人到中年所读的不同的感受。且读《潮水升,潮水落》:驿马长嘶而归,潮水涛声

[责任编辑王海峰]

OnLongfellow’sTheTideRises,theTideFallsAppreciation

LiuShijun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XinyangNormalUniversity,Xinyang464000,China)

Abstract:LongfellowwasanoutstandingprofessionalpoetintheearlyAmericanliterature.TheTideRises,

theTideFallsdeliversakindofremotelonelinessandsorrow,whichisadoptedthewritingskillofballadryandrefrain.Atthesametime,Ialsodiscusstheimageon“tide”and“man”

Keywords:Longfellow;TheTideRises,theTideFalls;balladry;refrain

101

人生失意的诗句篇七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新乡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清远与旷达,豪放与潇洒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姓 名

学 号 所在学院名称

专 业 名 称

年 级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杨富霞 0902032019 文学院 语文教育 09级 王建亮 讲师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字 2 Abstract 2 Key word 2

一、人生的转折 3

1、早期的苏轼 3

2、不幸的开始 4

二、黄州的思索 5

1、初到黄州 5

2、思索人生 6

三、凝聚于赤壁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9

内容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少年成名,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步入朝廷,踏进官场。但苏轼的仕途并不平坦,相反他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不幸和打击,可谓是九死一生了。然而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在他的词作中处处体现出他达观、旷放、豪迈自信的人生观,展示出他超乎常人所拥有的人格魅力。

关 键 词:坎坷 旷达 豪放 人生观 诗词 Abstract:Su shi i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 flower.He young famous, with "learning and optimal is shi" as the goal, to enter the court, and step into officialdom. But su shi's political career is not smooth, instead he has experienced many in their misfortune and strike, it may be said is dying. But he has never been the pain and sadness that down, according to situation since the comfortable, make the best of it. In his word is reflected in the desert, he take things philosophically, put the heroic confident outlook on life, showing he more than ordinary people have the personality charm.

Key words: frustration broad-minded Bold and unconstrained Outlook on life poetry

引言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继李韩白之后的又一全能词人。他虽一生坎坷,但仍保持者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他,就是苏轼。苏轼把他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入了他的诗词中,因此不论是哪个阶段都能从他的诗词中看出他的人生观和他对人生的态度。

一、人生的转折

1、早期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也是北宋有名的古文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对苏轼、苏辙两兄弟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其母程氏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在苏轼年幼时就以古代名士范滂的事迹勉励他砥砺名节,是苏轼从小“奋厉有当世志”。可以说,苏轼的早年教育是成功的,它不仅从读书中获得启迪,更从母亲程氏那里学得做人的基质。苏轼读儒道之书,不仅可以用心理解,而且为他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基础,也为他人身观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但是也许很多读书人都渴望走上仕途之路,以入朝为官为荣;也许是古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少年时期的苏轼对政治仕途是具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感的,而且儒家孔孟思想中的入世思想在这时已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056年(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首次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而为了避嫌,是他屈居第二名。而后他又在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试中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而一举成名,并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时的苏轼对自己的前途是自信的,乐观的,极其热情的。在他赴凤翔任职前写给子由的诗中第一次流露出他在仕途上的价值观。“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1虽然苏轼即将踏入仕途,但他对“官帽”是很淡漠的,踏入仕途只是圆了一个读书人的梦。而且相对于功名利禄,他更在乎对家人的伦理情感。同年,苏辙作《怀渑池寄与子瞻兄》以赠其兄苏轼,来表达他眷眷的手足之情。苏辙的诗触动了苏轼怀旧的心弦。于是便有了与苏辙唱和的《与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2 在苏轼看来,人生到处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1

2 傅成,穆俦:《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69页。

也充满了不可知。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像什么呢?像一只鸿雁,鸿雁南方北方的来来回回,年复一年,即使脚爪踏在雪泥之上,也无非偶然间留下一个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就会飞走,而痕迹很快也会消失。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过去,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经历来说,岂不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财富?所以说人生虽然无常,但绝不能轻言放弃,不能丧失追求。事实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不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获取功名,实现抱负呢?苏轼的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观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缩微的展现。然而母亲的病故,让刚踏入仕途正欲施展抱负的苏轼不得不离职扶丧归里。因此在嘉佑元年至六年间,苏轼历经应举、奔丧、赴任的颠簸,这些体验让苏轼产生了极深的感悟,并由此形成了他早期的人生观——乐观积极、热情奔放、充满抱负。

2、不幸的开始

熙宁二年,苏轼重新入朝为官。但王安石变法随之而来,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他又得不到保守派的认同,这时他的仕途也因此而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在中国国代大多文人都抱着一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但当现实的黑暗和他们高尚的人格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们大多又饱经打击,因此他们会产生一种怨愤、悲伤和迷惘的感叹。他们慢慢地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于是他们又在感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同时,只好关闭心扉,独善其身。然而,对于被贬的苏轼而言,虽然遭受被贬,被打击,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他在困难面前依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积极乐观地表达着他的人生观——旷达、潇洒。苏轼人生观中的旷达乃是建立在对生命短促和欢少愁多之认识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说,是建立在对人生种种苦难的体味之上。因此苏轼的贬谪词更能体现他的旷达。吴梅先生也曾说:“公天性豁达,襟袍开朗,虽境遇迍邅,而处之坦然。”3熙宁八年,苏轼被贬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词人以打猎的盛况,抒发自己渴望赴边疆抵御外敌,建功立

业的意愿。词中无论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场面渲染,“左牵黄,右擎苍”的自我刻画,还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勇之举,无不体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以及他的豪放潇洒,更体现了苏轼的英雄之志,报国之情。苏轼就这样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愿悄悄地融入诗词中。正如刘熙载在《艺3 吴梅:《词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55页。

人生失意的诗句篇八
《3唐诗里的人生》

人生失意的诗句篇九
《诗哲与人生》

诗哲与人生

今年是最后一次选修课了,是准备好好选一个感兴趣的课程,在每天繁重的课程中有那么几个小时可以舒缓一下自己的神经,让自己书香气浓一点。

没有想到的是诗哲与人生的老师是个英语老师,这让我一度非常诧异。我一直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既然一直在研习,并且教授英语,那一定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怎么还会一门心思的研究孔孟之道呢,不会觉得很矛盾,左右为难吗?

后来听了几次课后,觉得老师真的是很不简单,书法飘逸,能在生活小事中见真知,可见对哲学的理解真的很高深。

我记得在老师给我们介绍完易经的卦象以后,我并没有多在意。过了几天我上QQ时,在邮箱里突然蹦出了一个网页,是用易经给我算的卦象。是个“损”字

突然感觉对自己很有启示,那段时间我刚好下定决心考研,但是由于空闲的时间很多,一直懒散的晃荡着,不知所踪,想学插花,想找个男朋友,但是我明白这些都会占用考研的时间,直到那天看到了这个卦象,虽然是下褂,但在此时此景下对我是个启示的作用,感谢老师让我了解易经,接触易经。

很喜欢这门课,很喜欢这种课堂中略带随意的感觉。不必笔记,无需作业,怀揣一颗恭敬虔诚之心即可。因为从本质上讲,我就是一个随性随意的人。

看看这份作业,说实话我是有点尴尬的,因为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生活经历太少,要谈人生确实有点无病呻吟,有些言不由衷。既然要写点,那就说说这生活。

讲到生活,首先会想到的就是琐碎的点滴。上班族的朝九晚五,小商小贩的起早贪黑,学生们的三点一线,大家都不断的奔波着,忙碌着,这些最为现实的部分构成了人们眼中的生活。说起来很奇怪,这些容纳我们自身的,姑且称之为生活的内容怎么躺倒这纸上就会那么的干涩,那么的枯燥无味呢?生活中的人们像一个个提线木偶,活在既定的方程式下,几人创新,几人思考。再看看现今的大学生,有人曾将我们的大学生活总结为一句略带戏谑口吻的话“吃饭、睡觉、打dota”,细细的在心中回想,怎么就能有所改变有所不同?思前想后,疑云满腹。但从最近对本课程的学习,课上的感悟及课下读的几篇古文中,突然地就柳暗花明了。不是孔孟的仁至义尽,没有老子的无为而治,更不用说是佛家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奉献。我的总结是:这其间多的是一份随性与豁达。其中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散文是苏轼人生低谷时期的一片名作,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苏轼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他在此地已经历时四年了,在这穷乡僻壤间任一团练副使虚职,

对于有浪漫主义情怀诗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理想的破灭抱负的落空虽已让他对官场心灰意冷,但这几年间他也体会到一段远离权势斗争的生活,也写出了以闲适心情为主调,其中隐有失意苦闷的一大批作品,而《记承天寺夜游》确是其中的名作。一个宁静的夜晚,作者本欲就寝,奈何月色美好,顿起雅兴。从“月色入户”到“欣然起行”,情节紧凑,一个“入”字更是写活了整个画面,由静而动。“欣然”一词中诗人并没有失眠的痛苦,而转变为另一种心态带着久违的笑容去欣赏月光。怎奈夜深时分,已无伴侣可寻,突然想到同样被贬的怀民兄,起身去寻,原来你今夜未眠之人。两个同性同德之人便信步来到中庭,看看这景吧! 夜晚会让人困顿,但同样也会让人生满情意,无限遐想。

不知是诗情充斥大脑还是此景已非属人间,苏轼看到的流光浮影已跃然于纸上。“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仅仅数言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相交融的境界,让人迷失于“水”,流连于夜。“良辰美景奈何天”,诗人是伟大的,有了景,自当会引出一段情。但苏轼此处却无意缀言,他所表达的不是自己内心的强烈要求,而是身处世外的一份闲适与安逸。“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不是一种矫揉造作的呻吟与独唱,或许我只能理解为是怆然的一叹和随性而为的一种独白。是啊,何处是没有美景的呢?只是我们都很少有一颗安静下来体会美的心。

这就是闲适的人生,豁达相与随性,写意山水。

本打算到此结束了,突然间想到一句喜欢的话来,索性就再续点。这句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人生失意的诗句篇十
《我喜欢的古诗词》

我喜欢的古诗词 唐多令 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解: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

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

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

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

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赏析: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

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漫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李煜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赏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全词双调,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上阕写暮春之景,苦人生之短。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寄托作者的伤春惜花之

情;“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的进一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自己生存状态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吗?所以,此句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二字,流露出词人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环境的感怆。

下阕借暮春之惜,怅人生失意。上阕如果是总体的感受,下阕就是暮春的特写。换头“胭脂泪”三句,聚焦于花瓣,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照应上片“林花谢了春红” 句。联系作者身历,他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恋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用“水长东”喻“人生长恨”,化虚为实。“人生长恨”写出了自己失意的情怀,有命运之悲,又有回忆之慨。而此句对词人的情感已有所升华,反映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李煜后期的词,总是将个人的生命感触融入所写景物之中,人与物在不即不离之间;景中含情,寄情与景,善用拟人和比喻,化抽象的愁绪和伤感之情为具体可见的物,给人绵长的感慨。

柳永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简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暗暗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

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艺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宋 作者: 柳永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离思五首 元稹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相思垢(歌词)

元夜琴鼓奏 花街灯如昼

欢歌笑语飘上船头

被你牵过的手 揽不住永久

雨过方知绿肥红瘦

欲除相思垢 泪浣春袖

船家只道是离人愁

你送我的红豆 原来会腐朽

可惜从没人告诉我

寒江陪烟火 月伴星如昨

可你怎么独留我一个人过

若你想起我

不必抱愧当时承诺太重

聚散无常 怨谁错

相思曲 唐·戴叔伦

高楼重重闭明月,肠断仙郎隔年别。紫萧横笛寂无声,独向瑶窗坐愁绝。 鱼沉雁沓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恨满牙床翡翠衾,怨折金钗凤凰股。 井深辘轳嗟绠短,衣带相思日应缓。将刀斫水水复连,挥刃割情情不断。 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妾身愿作巫山云,飞入仙郎梦魂里。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78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