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实体店关店潮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2014实体店关店潮
这些熟悉的品牌实体店也陷入关店潮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实体店生意不好做。有多不好做,不妨来看看下面,曾经我们耳熟能详的巨头企业也面临着关店的危机之中。

  百货阵亡篇

  1、梅西百货:关店加剧,梅西百货在2015年关了14家门店后,在2016年春已确定要关36家店,涉及到加州、纽约、德州等多个州。在这些商店关闭后,梅西公司名下约有730家门店。

  2、西尔斯百货:掉队中,2015年关了235家店。曾经是美国最好的百货之一,成立于1893年的希尔斯百货,在其诞生后的近一百年中几乎是美国民众的唯一选择。当时,四分之三的美国消费者会到希尔斯购物,其销售额甚至一度占到美国GDP的1%。

  3、万达百货:变革调整,2015年关店46家,关闭济南、唐山、江门、温州、荆州等多个地区的严重亏损的门店,剩余的上海宝山、泉州、襄阳等地区的有希望的个别门店进行调整,压缩经营面积。

  4、塔吉特百货:变革调整,2015年退出了加拿大市场,2015年11月初宣布3个月内关13家百货店。塔吉特百货是美国第四大零售商,全球500强第33名,在美国47个州设有1330家商店。5、百盛:调整逆袭,3年在中国内地关了9家门店,目前在中国33个城市拥有58家分店。

  6、彭尼百货:优化式调整,2015年彭尼百货(J.C.Penney)关了40家门店,2016年初目前计划暂关7家门店。关店后,仍然在美门店数超在全美有超过1000间门店。

  7、NOVO百货:惨烈的下坡路,曾经是中国时尚百货的标杆,2015年已关5店,已退出上海及武汉市场。目前门店总数只剩下10家左右。

  8、尚泰百货:逼离中国,跟着华润万象城闯中国,陆续开出3店,至2015年中期已全面退出中国内地。

  奢侈品牌阵亡篇

  1、LV:中国市场退潮中,2015年底关闭了三家中国门店,即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三家门店。目前LV中国市场约50间门店,2016年中期前,或将关闭中国约20%门店。

  2、香奈儿:严控中开启电商模式,香奈儿中国门店数为11家,是最多店铺时期的一半。

  3、Prada:一路下滑,Prada2年在中国关了16家店,2016还未大调战略止血的话,预计将进一步关店。

  4、Burberry:关店并调整中,2015年中国关10家,最终门店总数为68家,2016年则暂计划再关5家。

  超市阵亡篇

  1.卜蜂莲花:布局失利,去年关闭两店今年或关一店

  2、沃尔玛:美国洗牌,2016年初沃尔玛宣布全球关269店。美国境内的沃尔玛受影响最大,154间店铺将被关闭,有102间是沃尔玛2011年开始试水的沃尔玛便利店。

  3、乐购:大衰退中,2015年在英国关闭了43家店,包括规模较小的Express与Metro门店。中国则把目前在内地经营的135家门店卖给了华润,并全改为“华润万家”,在华原门店正大清洗中。

  5、家乐福:风口已过,2015年家乐福在华关店数量超过15家,陆续关闭了昆山、合肥、嘉兴、南通、萧山、宁波、佛山、绍兴、长春、焦作、大连、西安、杭州等城市店铺。

  6、人人乐:2014年关18家门店,将转型社区超市

篇二 2014实体店关店潮
关店潮仍在继续,新开门店却是关店数量两倍

  来源:界面

  零售实体店并非只关不开。今年上半年,主要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一共新开门店208家,差不多是关店数量的两倍。在竞争激烈且消费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零售门店的马太效应就会凸显,于是出现了关店潮与“逆袭军”的冰火两重现象。

  赵晓娟 

  图片来源:CFP

  10月20日,哈尔滨秋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秋林集团,600891.SH)发布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实施情况报告书》,就以13.58亿元的价格收购深圳市金桔莱黄金珠宝首饰有限公司(下称深圳金桔莱)100%股权一事做了披露。

  这是一家年满115岁的老百货公司。根据公开资料,1867年,俄国商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在俄国伊尔库斯克创建了秋林公司,1900年在哈尔滨创建了秋林洋行,即现今秋林集团的前身。

  2015年上半年,秋林集团以2.17亿元的营收、0.3亿元的净利润,跻身联商网9月底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零售业上市公司(共101家)营收排名》的盈利团队之列。

  但并非这101家零售上市公司都有好运气。提供零售业态相关行业数据的联商网统计了《2015年上半年零售业上市公司(共101家)营收排名》,有42家零售企业的业绩出现负增长。2015年上半年营收(营业收入/销售款项总额)排名前三的百货购物中心类企业分别是:万达商业、百联股份、大商股份。这三个企业旗下的百货业态营收增幅分别为17%、1.7%、-7.4%。

  是什么促使一家以传统百货零售业为主营模式的老百货商店,决定转战黄金珠宝业?2014年的年度报告中,秋林集团就指出,该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电子商务带来的市场风险,其二是同业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基本上,所有的实体零售店,都不得不面对这两种风险。

  导购员等零售业态的从业者往往最能感知水温。

  康丽(化名)是位于北京大红门银泰百货中一家深圳设计师品牌女装的导购,她习惯性地把自己服务的品牌称作“我们家”,让客人听起来,这个才入驻银泰百货5个月的服装品牌就像康丽自己家的店一样。

  康丽的烦恼是,百货店生意比以前难做多了。即便自家店中的服装品牌没有流入淘宝、唯品会等电商渠道,很多情况下,促成交易真要依靠导购员的个人魅力加努力才能达成。由于多数导购员的收入都由“底薪+提成”两部分构成,康丽的微信朋友圈便成了为自己增加收入的重要阵地。

  与一般导购员紧追不舍的做法相比,康丽给顾客更多的选择自由,只向顾客提供搭配建议、倒茶等贴心服务,而不是一味地让其试衣服。不忙的时候,康丽还和顾客坐下来聊天,如朋友一般。如果顾客愿意,康丽会和他们互加微信,然后在朋友圈上提供一些新款、折扣等信息。康丽搭配的品味以及服装本身设计感较强,很多顾客并未屏蔽她,反而记住了“她的店”,并给她带去了更多客户。

  这些客户给康丽带来更多收入。通常情况下,这家店的客单价大概在1000-1500元左右,很多熟客的成交额往往在2000元以上,并且购买的频次比较固定。这让康丽的提成收入增加了约20%。

  尽管如此,康丽仍然有种危机感。因为,尽管餐饮、电影院以及地铁站点为银泰百货带来了客流,但真正导入服装楼层的客流却不多。这儿既不像西单、王府井之类的纯商业圈那样具有天然的客流量优势,又因服装品牌过少将所有女性年龄段的服装集装至一个楼层。在导购员眼里,“整个2楼女装的客流量还不如楼下的优衣库人多”。

  今年5月份,有“吸金利器”之称的韩国衣恋旗下E?LAND、TEENIE WEENIE、ROEM三个品牌同时从这家银泰百货撤走,主要原因就是客流量太低。

  位于一楼的一个珠宝店店主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自己从今年年初刚进驻银泰百货就感受到“寒意”。这家店从工厂转变为零售门店,为了节省成本,老板自己当店员,同时在微信上开店,让线下店铺成为自己微信店铺的展示平台,邀请消费者来线下体验,以谋得消费者信任。虽然到目前为止并不亏损,但每个月1万元以上的租金让他觉得压力很大。至于未来打算,这位老板表示,“希望会在更多百货商场开出自己的连锁店,但前提是大环境要好起来,百货店们不要动不动就关闭了”。

  关店潮仍在继续

  2014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百货、超市)共计关闭201家门店,同比增长474.29%,创历年之最。但事实是,2015年的关店潮仍在继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10月15日,香港《信报》援引LVMH集团首席财务官Jean-Jacques Guiony的话称,若中国个别二线城市有两家店铺以上,或会关闭其中一间。

  10月14日,杭州市欧尚石祥路店停止营业。

  9月1日,华润系麾下的时尚概念健与美零售连锁店“采活(VIVO)”正式声明全线关店停业。

  ……

  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

  2015年上半年,不管是百货购物中心业态的万达百货、马来西亚零售品牌百盛,还是超市类的人人乐、家乐福,抑或鞋履连锁类的达芙妮,都纷纷传出关店的消息。

  联商网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0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除了上述提及的万达、百盛,关闭门店的还有马莎百货、天虹商场、金鹰百货、远东百货、阳光百货、华堂商场等百货;超市业态关闭95家,包括麦德龙、北京华联、农工商、新华都、华润万家等内外资大卖场。

  在深圳唯实慧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零售咨询师陈怡看来,关店的原因有三类: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电商冲击、产能过剩。

  陈怡给界面新闻记者举了个例子,“10年前种的树,到现在肯定会有的果子不好吃,有的果子好吃。所以无法改良的果树就得砍掉,跟门店一样。现在关掉的门店很多都是2004-2008年间零售业繁荣时期跑马圈地时开的,彼时租金、人力成本都低,消费者对电商接触甚少,大卖场基本上开一家火一家。”而现在那样的时代已经结束,关掉亏损店铺不可避免。从大环境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的零售业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0.6%,但增速较2014年同期的12.4%出现了下滑。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10月14日发布的零售监测信息,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累计同比增长0.4%,低于今年上半年累计增速。其中,9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1.6%,增速相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由此预测四季度商品销售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电商的冲击毋庸置疑。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在接受自媒体《第三只眼看零售》的采访时表示,电商销售的增长,就意味者实体店销售的流失。业内普遍预测,网上零售的每年的增长幅度在20%甚至30%,而实体零售的整体增长是个位数的增长。所以对于很多业态来讲,竞争压力都是电商分流造成的。

  除了外部原因,百货店近年来随着商业地产快速发展过程中盲目产生的增量在不景气的环境中也成了负担,有的甚至未过培育期就面临关停的风险。

  裴亮分析称,整个零售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零售业最重要的KPI指标就是商业面积,近年来新开的百货店和大卖场,商业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实际销售和消费的增长。产能过剩之后,当经济一下滑,便会出现拐点。拐点的出现就意味着大量的店铺会被空置,就意味着很多店会关闭,大的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卖场甚至一些小店都不能避免。

  如果经济还是保持低速减缓,这次零售业遭遇的萧条,在裴亮看来,是“从1990年代开始大发展到现在,零售业可能会遭遇最严重的一次下滑”。

  当然,零售实体店并非只关不开。根据联商网监测的国内主要零售企业开关店情况,今年上半年,主要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一共新开门店208家,差不多是关店数量的2倍。

  陈怡指出,在竞争激烈而且消费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零售门店的马太效应就会凸显,那些管理不善或者失去租金红利和客流的企业就会关闭,而能抓住消费者新需求、敢于创新的大卖场仍然会越开越多。

  转向何处?

  在“怎样才是正确的转型姿势”的疑问声中,百货业态逐渐站成了两列纵队。以成商集团(600828.SH)为代表的逆向收购、横向整合队,以及以银泰、王府井为代表的“拥抱电商队”。

  2015年10月16日,成商集团披露了新一轮资产并购详情,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成商控股以25亿元的价格收购成都老牌高端百货卖场“仁和春天”。6月时,成商集团还披露过一个重组预案,拟以7.37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11.61亿股,向控股股东茂业商厦等多方购买其持有的和平茂业、深南茂业、东方时代茂业、珠海茂业和华强北茂业的100%股权,拟置入资产作价86亿元。

  成商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也是茂业系掌门人黄茂如已出具承诺,将分阶段整合旗下百货资产,并借机注入成商集团,届时其营收有望从现在的20亿元扩大至100亿元以上。

  老百货秋林集团则是“两条腿”走路。除了以深圳金桔莱为契机介入黄金珠宝业外,还计划建立互联网跨境交易平台,将与该公司颇有渊源的东欧特色食品,引入国内市场,同时将秋林食品利用传统俄式工艺生产的产品带回到俄罗斯,满足东欧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更多的传统零售企业在拥抱电商。

篇三 2014实体店关店潮
中国零售业结构性调整分析-2014年中国零售业关店报告_洪涛

中国零售业结构性调整分析

——2014年中国零售业关店报告

课题组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048)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消费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受品牌快速扩张、运营成本快速增长、供需矛盾加剧、市场形势变化以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零售企业关店现象频繁出现。零售企业关店是我国零售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表现,对此要辩证地看待。短期看,关店会导致销售额下降,影响零售企业业绩;但长期看,有利于企业调整战略,提高整体利润率与行业集中度,降低外资零售企业影响力。未来零售业销售渠道将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拓展下沉,兼并整合将成为零售业自然规律并促使多业态零售商崛起,价格低廉将不再是网络销售的优势,网络销售必须依靠便捷省时、货品丰富齐全来吸引消费者,实体店将逐步演变为全体验性业态,以更好地适应消费者全体验性消费的需求。在我国零售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大背景下,零售企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努力提高单店效益,以更好地实现调结构转方式的目标;必须转变商业运作模式,改变营销思路,打造新的营销模式,开展多渠道营销;必须适应市场形势,线上线下相互配合,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关键词:关店现象;零售业;体验性消费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3-0001-09

[1]

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15.03.001

一、2014年我国零售业发展状况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

(1)百货店。2012年我国百货店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4%,较上年略有提升;百货店销售毛利率17.5%,较上年略有降低。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统计表明,2012年81家大中型百货零售企业销售

[2]总额2282.7亿元,同比增长8.92%,与2006-2011

1.主要业态分析

几年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和消费增速放缓,零售业关店现象频繁出现。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22.7%,后来受经济增速放缓、“八项规定”政策等影响,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3%,2013年增长13.1%,2014年大概增长12%。

2012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速创

年间年均16.5%的增长速度相比,其增幅明显下滑,一些传统百货商店俨然沦为了电商的“试衣间”和“展示柜”。比如,上海市第一百货淮海路店、四川北路春天百货、二百永新于2012年陆续关闭。上海市54家百货店2013年实现零售额309.93亿元,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1.3%,与其他零售业态7.9%的增速相比低得多。

截至2014年11月30日,全国仅有19家百货企业新开了42家门店。2014年以来传统百货首次出现集中关店潮,2014年上半年全国共有8家百货企业的12家门店关闭;截至2014年11月30日,全国共有11家百货企业的18家门店关闭。2014年

1

1999年以来最低,零售额实际同比增长8.0%,增速新增门店、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7.6%、9.9%,增幅

比2011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2013年连锁百强再现个位数。而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进入调整增长期,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10.82万亿元,增长26.8%,网络零售额1.85万亿元,增长41.2%,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估计超过12万亿元,增长20%;网络零售额估计超过2万亿元,增长30%多。对我国零售业发展

11月底,具有62年历史的北京会城门百货商场闭店。2011年买手制NOVO成都春熙路第一城店关闭,2012年NOVO百货北京望京店关闭,2013年NOVO百货重庆国贸店关闭,2014年NOVO百货成都天府广场店关闭,目前NOVO百货还有13家店。2013年百货店关店相关情况可参见表1。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连锁百强》数据显示,在50家主要百货企业中,门店增长率为负的有9家,关店率为两位数的占了大约一半。其中,深圳百佳华关店率高达25%,居首位;利群集团关店率21.2%,居其次。据统计,2015年万达将关闭余姚、浑南、东莞等10家亏损严重的百

[3]货店,并压缩25家经营不善的百货楼层。2014年

是购物中心发展的影响;三是受到海外代购和海淘的冲击;四是节日促销拉动效应减弱;五是所经营品牌重复率过高;六是受到电商及网购的冲击。

(2)超市。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超市业态市场接近饱和,在零售业销售额、就业人数、营业面积方面所占比重趋于稳定,大概为20%。目前,超市业态发展速度放缓,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例如,主要面向餐饮企业的麦德龙“餐饮通”超市进入上海两年后于2012年底宣告试水失败。与传统麦德龙门店相比,“餐饮通”超市营业面积为其传统门店的1/3左右,商品中90%为食品,其中生鲜商品所占比例高达45%。2013年连锁百强企业中的联华超市、农工商超市、北京京客隆商业集团关店率超过开店率,平均关店率3%,2013年快速消费品百强企业中的14家企业门店扩张率为负,形势非常严峻。

2013年,超市业态关店19家,百货业态关店

1-11月全国主要百货商店关店情况参见表2。

导致百货店关店的主要原因,一是百货店数

①量过多,已超过实际需求,且同质化程度较高;二

表12013年百货店关店大事记

地点沈阳石家庄成都重庆

关店时间百货店名称伊势丹百货店

百盛店太平洋百货春熙店继NOVO百货北京店停业后

百盛第四家店停业

备注

16家,国内主要连锁零售企业关店数量达到35家。2014年上半年,我国主要零业态关店数量最多,为146家。2014年售企业共计关闭门店158家,其中超市11月受经营亏损、业态升级调整、租赁到期等影响,人人乐成都人民南路店、永辉常州百盛店、金华三江购物选择关停。

表22014年1-11月全国主要百货商店关店情况

业态

企业华堂商场

城市北京北京济南

百盛百货

常州北京常州

摩登百货新光百货

百货

宝莱百货尚泰百货中都百货南宁百货春天百货天虹商场

广东增城佛山青岛青岛沈阳杭州杭州湖州南宁青岛杭州

王府井百货广东湛江

门店望京店北苑店泉城路新北店东四环店新塘店南海店李沧店即墨店万象城店庆春店临平店安吉店金湖店湛江店青岛店萧山店

关店时间

开业时间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9号望京国际商业中心F座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大羊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189号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通江中路108号丰臣国际广场

正方京城店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局前街180号正方京城5号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港口大道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平西路1号南海新天地广场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宝龙城市广场山东省即墨市振华路88号宝龙城市广场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庆春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北大街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青年大街288号万象城内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胜利西路

广西省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98-3号金湖广场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椹川大道1-3号江霞广场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山东路9号春天广场

数据来源:联商数据库2014年数据。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通惠中路28号柠檬公寓1-5楼

2

全年开业40-60家的目标。2014年1月15日,永辉“农改超”项目也将顺利试水上海市场。

2014年,永辉超市合计新开门店54家,实现了

业态成为业态转型的方向。比如,南京东郊奥特莱斯拥有超过240家折扣零售商店,每天提供超低

[4]

折扣的世界顶级时尚品牌商品。海南万宁首创奥【2014实体店关店潮】

微店正式上线,电商平台估计2015年中期上线,其

(3)便利店。便利店销售额、营业面积、从业人数在零售业中的占比约为2%-4%。便利店充分利用自身门店数量多、区位便利等经营优势,不断拓展并延伸服务内容,2012年增长势头良好,但地区发展不均衡,在北京的发展明显不如上海。2014年4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排名显示,北京在26个样本城市中排倒数第二位,在饱和度、增长率、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处于中下

水平。2014年,便利店仍在不断增开新店,特别是

特莱斯迎来了古驰(Gucci)、普拉达(Prada)、巴宝莉(Burberry)、范思哲(Versace)等四大国际一线品牌的正式进驻,开业期间推出多种优惠活动,继上述四大国际品牌开业后,又有一批国际一线品牌

[5]

陆续进驻开业。湖南永州新中国服装批发城一层[6]品牌折扣店盛大开业。大连位于香炉礁物流园区[7]的百年港湾奥特莱斯项目即将开业。帝客(Dick⁃[8]ies)上海南站折扣店开业特卖。米高歌斯(Mi⁃[10]扣店佛罗伦萨小镇广东广佛店2015年开业。

[9]

chaelKors)折扣店广州海印城店开业。奢侈品折

顺丰优选在全国开设了近4000家“嗨客”店。(7)网店。2012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增至6.3%,比2011年提高了近两个百分点。2012年底,国内企业对消费者(B2C)、消费者对消费者(C2C)以及其他模式的零售电商企业达到24875家,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4125家,同比增长19.9%。2012-2013年,全国网务交易额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全年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增长41.2%,增幅逐年放缓,正在由“成长期”进入“发展期”。

随着旧电商向新电商转型,网店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如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大约有700万户网商,其中小微网商占多数。淘宝网上仅店主一人经营的店铺占58%,员工在5人以下的店铺占97%,而天猫上雇用员工3-20人的卖家占到了络团购网站倒闭现象非常严重。2013年,电子商

(4)专业店。在零售业销售额构成中,专业店占比最高,高达37%,所占份额已经连续多年超过1/3。受网络交易冲击,传统实体专业店2012年以来销售增长速度变缓,2012年专业店销售仅增长了5%,占整个零售业销售额、就业人数、营业面积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4%、0.8%、0.8%。2014年12月1日,北京华堂商场西直门店关闭。

(5)建材家居。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8月起,北京各类建材家居卖场已有12家正式关闭,2012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累计销售额7792亿元,同比下降6.84%。2012年我国建材家居行业销售额大约2000亿元,而家居卖场总面积在40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50%的卖场面积严重过剩。2013年,东方家园合肥店倒闭,已经营16年的蓝景丽家北京丽泽店受北京旧城改造及拆迁政策影响主动关店。2013年12月,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为101.86,环比下降了12.45点,同比下降了4.62点;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1095亿元,环比下降了14.22%,同比上升了8.78%。

【2014实体店关店潮】

81%。目前,消费者对消费者个人网店的实际数量表明,截至2013年12月,实际运营的个人网店数

表3中国2014年建材家居业新店开业情况

企业居然之家美克美家红星美凯龙特力和乐宜家集美

个数地点

重庆、山西吕梁、临淄、兰州等哈尔滨、重庆、金华、合肥、杭州北京、昆明、无锡成都、苏州、上海武汉北京

正趋于减少。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

与关店形成对照的是,建材家居市场两大集团“集中”加剧。1986年创业的红星美凯龙2013年底门店达到130家,2014年达到140家。2013年,居然之家逆势继续保持增长,新开了17家店铺,集团营业额接近300亿元,2014年门店达到104家,销售额超过360亿元。此外,集美家居还计划到国外新开店铺。参见表3。

(6)折扣店(奥特莱斯)。2014年,在业态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物美价廉的折扣店(奥特莱斯)

数据来源:各企业官网2014年数据。

3

【2014实体店关店潮】

量1122万家,同比减少17.8%,2014年我国个人网

[11]店数量估计下降到918万家。

具体包括2012年关闭的上海虹桥店、贵阳金凤凰店,2013年关闭的贵阳鲜花店、石家庄店,2014年关闭的济南店、北京东四环店,目前还有56家店,2012-2013年新开的10家店经营亏损达1.93亿元。

(6)福喜。2014年,美国百年企业福喜集团旗下的上海福喜被曝光大量使用过期原料生产肉制品,并提供给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棒约翰等国际餐饮巨头,且未被这些以供应链监管严格著称的餐饮巨头检验出来。事件被揭露后,福喜被迫关门退出中国市场。

(7)麦德龙。与上述频繁关店现象不同,麦德龙2014年新开店铺10家,如新开的“合麦家”便利店、FSD(FoodServiceDelivery)青岛店等,迄今为止在54个城市拥有78家店。

(1)家电品牌。这里主要选择苏宁云商、国美集团两家进行分析。从苏宁云商的情况看,2013年上半年苏宁云商实现总营业收入555.33亿元,同比增长17.68%;综合毛利率15.43%,同比下降3.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4亿元,同比下降58.17%。线上业务所占比重提升,但由于线上线下一系列联合促销活动的实施,反而导致毛利率水平出现了下降。2013年全年,苏宁云商销售额1380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年关店率为给国美集团带来利润,反而导致整体亏损了5.974.6%。从国美集团的情况看,2012年电商并没有亿元。国美上市公司部分2013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了1.4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3.22亿元,同比增长153.0%。2013年全年,国美销售收入133.34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年关店率为5.9%。2012年10月底,国美集团进一步延续关闭低效率门店的策略,关闭了上市公司资产包的200家分店,并将继续关闭亏损与预期增长较小的分店。

2013年苏宁和国美竞相转型,弱化品牌的电271.14亿元,同比增长10.2%;综合毛利率18.3%,

3.品类关店分析

2.外资店情况分析

根据联商网统计数据,2012年外资商超关店数量共计18家,2013年主要外资零售企业关店数量共计31家(家居、电器除外),增幅高达72.2%。占关店总数的75%。2014年底,百思买出售五星电器业务,最终退出中国市场。具体分析如下:

(1)沃尔玛。沃尔玛2012年关闭了深圳的3家“惠选”便利店,2013年关闭了11家业绩不好的门店,并计划3年内关闭30多家门店,2013年底沃尔玛拥有门店407家,门店增长率仅为3%。2014年,沃尔玛超市关店数量超过了开店数量,也超过了2013年关店的数量,按照沃尔玛的规划,关店会一直持续到2015年。

(2)家乐福。2010-2012年,家乐福在我国连续关闭了6家门店。2012年,在新开的18个家乐福门店中,11.1%分布在一线城市,38.9%分布在二线城市,50%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整体店铺布局与销售渠道向三四线城市延伸。截至2013年底,家乐福共有门店236家。

2010年赢利23.49亿元,2011年赢利2381万元,2012年营业额106.77亿元,亏损3.92亿元。2013年1月4日,卜蜂莲花关闭了已经营七年之久的北京草桥店。2013年底,卜蜂莲花将8家严重亏损门店从上市公司中剥离,全年销售利润率仅0.5%,经过此次战略调整,预计2016年才能恢复赢利。

(4)Tesco乐购。2012年8月,乐购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乐购中国地产部从首席执行官开始的所有人员均被裁撤,连续关闭了4家门店。受自有品牌缺乏、卖场定位过低、经营费用高企、裁员后支出未受控制等各方面因素影响,2013年乐购又陆续关闭了上海、青岛的3家门店。2014年5月,华润万家收购乐购获得我国相关政府机构批准,华润持有80%的股份,乐购持有20%的股份,合资双方将组成多元化的零售企业,经营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现购自运业务以及酒类专卖门店等零售业务。2015年,乐购位于我国大陆地区的135家门店将更名为华润万家,以实现品牌扩张。

(5)百盛。2012年以来,百盛共关闭店铺6家,4

(3)卜蜂莲花。2008-2012年间,卜蜂莲花仅2014年上半年外资零售企业关店数量达到118家,

器色彩。苏宁朝着“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新定位转型,国美从场地经营、供应商经营、实体店

经营的主要模式向商品经营、客户经营、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转型。

从2014年两家的经营状况看,2014年前三季度,国美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46.45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7.2%;实现净利润10.18亿元,比2013年

同期增长74.9%。2014年前三季度,苏宁云商实现销售收入796.75亿元,同比略降0.58%,亏损达到10.79亿元,亏损额同比大幅收窄。

(2)餐饮品牌。2013年餐饮业销售额25392亿

司登总营业收入增长了1.4%,达到了28.5亿元,但其增长皆因波司登通过贴牌来补贴生计,期间其贴牌业务销售额大幅飙涨54.8%,总盘子高达的缺口,所起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为其贴牌加工的毛利率反而下跌了2.9个百分点。

(4)服装品牌。2012年,服装行业整体赢利水平大幅下降。商务部发布的千家核心商业企业零售指数显示,2012年核心服装企业零售指数均在9%以下,其中10月份是7.5%,与2011年平均近15%的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1月,在连续13个月中,我国服装出口数量一直呈现负增长。2014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额2970.3亿美元,增长5%,其中出口2728.2亿美元,增长5.7%,进口242.1亿美元,下降2%,累计顺差2486.1亿美元,增长6.5%。

(5)高端品牌。根据宝姿时装2013年半年报数据,其上半年营业收入10.76亿元,同比增长9.2%,净利润1.4亿元,下滑了10.3%。历峰集团旗闭了7家,仅剩42家,关店率高达14%。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经济形势尚未恢复,市场需求不足;二是企业转型后未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6)药店。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实体药店46万余家,但在销售额增长率上,线下实体店2012年为11%,2013年下滑至9.3%,2014年上半年仅为8%。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网上药店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4亿元,一路上升至2013年的42.6亿150%。可以看出,网上药店的优势逐渐显露,而传10.11亿元。但是,尽管其贴牌加工弥补了销售额

元,受“八项规定”政策影响,增长率仅为9%,结束了之前持续22年之久两位数增长的历史。尽管如此,与GDP增速相比餐饮业增长速度仍然比较高,

[12]且大众餐饮依然非常活跃。2013年,湘鄂情亏损

5亿元,经济效益继续下滑,为止损关闭了6家门

③店。2014年,湘鄂情创始人孟凯为过年关,作价

2.3亿元出售包括湘鄂情、湘鄂缘、湘鄂情深等在内

的一系列商标。目前,餐饮业正在结构调整中恢复发展,2014年1-11月限额以下餐饮企业收入增长了13.2%。

1200家,安踏关闭门店110家,中国动向关闭门店361度2012年全年关闭门店96家,特步2012-2013

(3)体育品牌。2012年上半年,李宁关闭门店

569家,匹克2012年前三个季度关闭门店1067家,年关闭门店180-200家。截至2012年底,上述品牌关闭门店数量至少超过3000家,大约平均每天

[13]关闭10家门店。2013年以来,体育品牌关店步

下的本土高端品牌“上海滩”,2012年全球门店关

伐放缓(仅361度关店数量增加),为更好地去化库

存,李宁等多家运动服装品牌开始通过电商网站等多种途径甩卖尾货。网络零售对线下实体零售的冲击日益加大,尽管线下实体零售业态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2012-2013年相关体育品牌店铺总数及2013年关店情况参见表4。

2014年4-9月短短半年时间内,波司登关闭羽

绒服零售网点3436家,日均关闭19家,将网点数量砍掉了30%。对于此次大举关店,波司登的解释是利用淡季促使零售网络布局更加合理,关闭那些销售没有达到预期的零售网点。关店后,波【2014实体店关店潮】

表42012-2013年体育品牌店铺总数及2013年关店数

店铺总数/家关店数/家

元,2014年更是超过了12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统实体药店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出现了闭店浪潮。

据《中国药店》杂志报道,2013年在北京几大主流连锁药店中,金象大药房直营店减少了21家,医保全新大药房关闭门店4家,好得快大药房关闭

[14]

门店2家,永安堂药店关闭门店1家。

品牌中国动向李宁匹克体育安踏体育特步国际二、关店现象原因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时代,我国零售企业关店现象频繁出现,分析这种现象背

[15]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快速扩张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

5

篇四 2014实体店关店潮
零售业关店潮来袭 为何便利店却初露头角

零售业关店潮来袭 为何便利店却初露头角

6月21日上午,记者在环球中心的负一楼体验到了来自香港的POP's啵啵斯亚太首家便利店。体验现场当天,客流源源不断,对于刚刚建立的全国首家POP’S波波斯便利店,一些消费者还是带着几分好奇。

据便利店负责人介绍,公司创立于2015年,目前专注于店内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小而潮”为特点,吸引了一群以90后且注重消费体验的年轻人。“我们以‘潮流、国际、个性、好玩’的理念,开创体验式便利店革命性创新,希望可以借助于此引领一种新的流派。”

在体验式便利店内,记者见到开设的特色服务包括:一站式休息区、极速充电专区、100M-wifi体验、原创设计类产品、港澳产品、动漫专区、跨界小食代、iBeacon摇一摇技术等。

大型超市关门 便利店崛起

在近期的中国便利店大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给出一份数据,便利店业态销售额上较上年增幅15.2%,远高于超市业态的4.1%和百货业态的-0.8%。他还表达了对便利店发展前景的乐观,认为便利店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去年8月,万象城的尚泰百货关门结业了;今年2月底,位于成都天府广场且营业时间长达14年的摩尔百货撤场闭店了;与此同时,连续经营11年的新城市广场百佳超市也宣布结业。这些曾经成都人耳熟能详的地标商业,也一个接一个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实业界三四年前就已经开始唱衰百货业了。随着商业地产的井喷发展,商业物业的集中面市、购物中心的崭新亮相,不少传统百货陷入了销售增长滞缓、利润持续下滑的窘境,并在购物中心的夹击中走向边缘。

去年,成都百货业业绩较2014年相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就连“老大哥”王府井百货销售业绩增长率也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

便利店的春天来了?

【2014实体店关店潮】

作为零售行业的主力业态之一,连锁的便利店业态在90年代末就已经在中国落地。为什么便利店会“火”?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是能解释的合理原因之一。

当前,80,90后消费者已经成为主力消费人群,他们的消费观与之前的60,70后有很大的不同,年轻一代消费者追求的是消费的性价比,主张的是便捷、快速、随性、碎片化的消费,这与便利店的定位完全吻合。

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百货、大卖场的商品被电商平台不断冲击。与此不同的是,便利店业态带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即时和便捷,这是电商平台无法替代的体验。同时,便利店业态依靠其密集的网络,与消费者发生的频繁接触,已经成为O2O落地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行业专家:零售业实体店将发展壮大

成都零售商协会府秘书长欧建瓴认为,目前全国整个零售行业都处于下滑的状态。虽然有多方观点表示认为是由于电商冲击,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所致。“而我们分析认为,现在的零售行业正处于一个自身调整重组的状态。过去开一家店就合一家店,这本身就不符合正常发展的轨迹。

而今,经济形势逼迫着零售业在各自的经营模式,营销手段上进行改进。电商的出现,我认为更多的是积极正面的影响,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使互联网技术融于传统零售销售模式当中。”POP's啵啵斯便利店就定位于“小而潮”,并且细分化了受众人群,直击目标群。欧建瓴表示,未来零售业的实体店在不断转型调整的过程中必定会越来越好。

篇五 2014实体店关店潮
关店关店关店 实体零售只能坐以待毙

关店关店关店 实体零售只能坐以待毙

?

作者: 网易财经 来源: 网易财经

过去两年,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电商冲击、成本上升、模式老化使实体零售业一直处在艰难转型的寒冬。

实体零售业不景气 频繁关店裁员

近日有消息称,全球最大外资零售商沃尔玛打算在今年1月底前再度裁掉数百人。在裁员的同时,沃尔玛还频繁采取关店措施,例如去年1月份仅在美国就计划关闭154家门店。

过去一年里,传统零售业关店潮似乎并没有得到好转,这股自2015年开始刮起的关店风依旧来势汹汹,几乎席卷了实体零售的所有业态。

根据联商网统计数据,2016年上半年,在单体百货、购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业态中,22家公司共关闭了41家店铺。

图1不同业态实体零售店关店情况(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制图:网易研究局)

实体零售店为何陷入关店潮的泥淖?

近几年,不少实体零售店迫于业绩下滑、成本增加等经营压力选择关闭门店。众多门店关停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实体零售业面临的困境。

商超巨头中百集团在2015年财报中指出:受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消费信心不足,收入端增长乏力而人工、租金费用压力刚性上涨,渠道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实体零售行业景气度仍在低位运行,消费复苏缓慢,行业增长压力较大。

结合相关数据来看一下:

图2实体零售行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制图:网易研究局)

网络零售的前景并非一片光明

经过多年的高速扩张,2015年网购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5.2%,已经超出美国、日本以及台湾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网购的流量红利渐入尾声,目前中国网购人数约4.1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约30%,与20岁至40岁人群(网购主力军)规模基本一致。随着网购群体增速的逐步放缓,未来新增客户的获客成本将逐步增加。【2014实体店关店潮】

从上面两幅图可以看到,电商巨头天猫

京东近几年双11的成交额一直保持增长,但是增速却明显下滑。这与电商平台竞争激烈、流量红利渐入尾声等不无关系,可以说电商市场已成为一片红海。

实体零售如何突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王微认为,实体零售商品消费面临三方面的流出:高端消费在向国

外流,中低端在向网上流,而商品消费能力在向服务消费流。分析来看,消费流向海外与生产制造企业的关系比较大,实体零售业想自救,还是应该从线上销售和服务消费这两方面做努力。

第一,实体零售业应加强创新变革,注重体验感和社交化 。

首先,线下零售并非全军覆没,便利店作为一种即买即走并逐渐发展成为提供生活服务(如缴纳水电费等)的一站式渠道,销售额稳健增长,与传统大卖场以及超市的萎靡不振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3快速消费品城镇零售渠道销售额 (来源:《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

2016年8月的调查显示,近四成便利店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据估计,2016-2020年便利店业态销售额增速在8%-10%,增速显著高于其他业态。

其次,随着国内新一轮消费升级,消费重心正从简单的物质满足转向商品和体验的双满足,“婴童经济”、“快乐经济”等体验式业态蓬勃发展,2015年中国健身行业、少儿培训以及连锁餐饮等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分别为14%、19%和11%。线下实体店作为天然的服务载体,未来有望借助体验式业态重新聚合客流,降低获客成本。

综上所述,实体零售商应加强创新变革,超市、大卖场等可以布局便利店,购物中心则应该加快转变以收租金为主的盈利模式,提升自身的体验感和社交化,适应消费者的新变化。

第二,实体零售业应重视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网购发展初期,线上线下确实存在竞争。但随着网购的不断发展,这种竞争逐步变成合作或融合。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线上与线下打通的商家已经超过100万家。

图4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的优势对比(资料来源: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

制图:网易研究局)

在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看来,线上线下零售业各具优势,其中,线上的优势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而实体店在物流、服务和体验方面具有优势。他认为,如果实体店网点分布均匀,通过发展网订店取、网订店送,可以发挥明显的物流优势。此外,还有服务、体验,都需要面对面,实体店优势明显。如果能够把线上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优势和线下物流、服务、体验的优势结合起来,零售业的优势就会非常大,就会真正发生“流通革命”。因此,实体零售业应注意扬长避短,结合自身条件实施O2O策略或与电商展开合作,让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购买门店提货,进而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

电商资讯第一入口

关注电商新闻 直击电商圈实时大事

篇六 2014实体店关店潮
实体店危机

实体店面对的危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体店主抱怨生意难做,然而电商营造消费热潮的行动却不会因此而减少:六一八、双十一、双十二、圣诞、元旦等,近些年,这些时间节点已成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不成文的“约定”。显而易见的是,线上成为交易的主要平台,实体店、专柜等线下消费空间则很难从中瓜分到太多利益。因此,传统百货、鞋业、服装等实体店的“关店潮”已持续一段时间。百货方面:2012年至今百盛至少已经关闭8家门店;玛莎百货于今年8月前在华关闭了5家店;华堂去年在北京关闭了4家门店;万达集团的文件显示,2015年万达百货将在全国关闭40多家门店。服鞋品牌则表现的更加明显,据部分上市公司公告:波司登上衣财年大举关掉5053家门店,净利润创上市以来新低;百丽鞋业2015年一季度零售网点减少167家;艾格经过2014财年在中国净减236个亏损百货专柜;七匹狼一年内净减少519家门店,转型后业绩下滑并未好转。在线上和海外消费的冲击下,明星企业店铺数量的缩水。

可以说如今实体商业不积极转型必定面临业绩下行的压力,所以经营思路的调整成为商家必然的选择。首先,一些品牌在价格上被迫做出妥协,例如在海外购物的冲击下,香奈儿、雅诗兰黛等品牌降低了在中国的专柜售价,不过如今消费者在层层促销的刺激下已经冷静许多,毕竟不少商品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价差仍然较明显。英国《金融时报》表示,阿里巴巴已经在市值这个重要指标上超越沃尔玛,跻身全球十大最具价值公司的行列。

以中国强大内需支撑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上市短短五十多天就挑战了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世界级零售巨头,行业专家更是坦言“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线上线下融合才是未来趋势

电商找了一万个理由干掉了实体店,却又陷于自身的泥滩,不能自拔,现却反过头来想依靠实体店增加流量。 如果说早期苹果APP Store实体店的大规模开设只是有钱人的一种任性行为的话,那么随后的京东、当当、亚马逊等一线电商纷纷选择开线下实体店的行为似乎就不能单单以一句“有钱烧得慌”就能概括的了,一线电商纷纷转战实体店运营,背后是有其深远寓意的。

如今,电商的发展已经进入到O2O发展的新时期,单纯线上的营销已经不能够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有效手段,线下的实体体验服务的崛起已经能够占据在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心理,而且,消费者对于购物环境以及结伴而行的需求比较大,电商的O2O靠拢以及传统线下的实体店优势,已经越来越成为实体店存在和发展的新境界,亚马逊开设的实体店无疑是整个电商线下触及经营的典范,线下市场的开拓苗头已经显露,抓好线下的市场将成为电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同时跟进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O2O、C2C等热门营销策略流行的今天,互联网+是几乎每个行业的人都能耳熟能详的词汇。无论你是高大上的某国际知名电商品牌,还是小小的微商代理或淘宝店主,你都能利用互联网这个拥有巨大人流量的平台来找寻你的客户群体。然而由于互联网的优势所在,也引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竞争压力大和更新速度过快成了互联网消费的一大弊端。对于电商而言就更是如此,一线电商转战线下实体店,无疑是对品牌的进一步稳固加强。 很多人都有疑问的是为什么在线上做的好好的,就突然转到线下,特别是对于大牌电商而言,他们并不是在网上做不下去啊?其实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线上到线下看似是一种回到原点的无用选择,实则是形成了一种线上线下的完备体系。

以电商疯狂开实体店的鼻祖苹果为例,在网上风生水起的苹果在在多年以前就转战了实体店运营,就是发现只有线上于线下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广品牌,增加消费者的回流率。线上的特点是什么?是其强大的宣传力度。为什么PaPi酱能火到签天价合约?这就是网络的力量。

苹果就是充分的利用了网络的特点,取得了宣传上的大成功,成为拥有全球众多用户的品牌销量电商。然而苹果却不仅仅止步于此,它同时利用了线下的消费体验,加强了客户的粘度。假如你是一位遇到问题的苹果产品消费者,走出家门几步路,就看到了可以解决你问题苹果的实体店。难道你不会觉得欣喜吗?对,苹果卖的不止是产品,更是服务。

更有数据显示,我国电商行业的实际转化率一直在7%左右徘徊,互联网创业的融资难度加大,“如果一味烧钱,电商资金链将会断裂。业绩增长的瓶颈迫使电商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也是诸多电商品牌纷纷倒戈向线下扩张的一个原因”。对于一些一线电商而言,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资金和消费者基础,转战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无可比拟的购物综合体验,如环境、服务(如wifi)、互动等,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发展。而对于一些微型企业而言,同样可以利用实体店众筹的方式来渡过“资本寒冬”,甚至达到扩大市场目的。

去年11月,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开设了一家线下实体书店,为消费者提供与线上销售同样优惠的价格,大半个月后,另一家网上卖书大户当当也做了同样的事——开设实体店,并高调宣布未来三年将开1000家

实体书店。如此一来,在保证图书种类齐全的同时,还能在价格上实行低价销售。那么就能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最大程度的抓住消费群体,促进市场的扩大。

长期以来,线下零售行业的根基一直比较稳固,传统消费者还是对于实体店“情有独钟”,电商虽然发展较快,但是这并不能等同于是实体店的终结者,线下实体店仍然成为体验式营销发展最肥沃的土壤。

对于电商的发展而言,电商的线上渠道已经成为引流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多渠道的多元化经营为电商带来了更多的流量支持,电商凭借自身实力开设实体店,通过全国性质的实体店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购物体验,线上的引流,以及线下实体店的服务落实,将更好的诠释O2O时代,电商存在的意义,将线上与线下的流量相结合,真正实现对于电商发展的转型。

之前的电商经营主要是侧重于整个的线上市场,希望利用线上市场的流量带来更多的产业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线下转线上的时代已经开始慢慢消失,线上转线下,线上与线下的协同发展才是整个市场发展的重点,电商只有转变自身发展思路,围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展开,才能够在转型发展之中赋予实体店崭新的意义。

有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于购物的预期有了很大提升,71%的消费者期待能从网上看到店内的货品,50%的消费者期望能从网上购买而到店内取货。智能时代,碎片化时间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手机、PAD等购物体验,这也使得他们的购物主动权无限扩大,除了在网上可以购买商品之外,在商店内使用手机购物的方式逐步流行起来。另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日趋成熟,理性化消费、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消费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更注意自己在购买活动中如何防范风险,一旦出现利益受到侵害,懂得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身权益,这也使得一部分消费者对于实体店的依赖更加增强。移动互联网玩法的核心就是用户体验。商品售卖之后,后期服务同样是当下吸住消费者的重要利器。通过微信、微博的互动、电话回访等,建立起完善的顾客评估系统。定期提醒顾客对于产品的护理、使用期限等等,都将使得顾客得到满足温馨的体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消费者的生活主张和购物方式不同于以往,他们在任何时候如早上、下午或晚间,任何地点如在地铁站、在商业街、在家中、在办公室,采用任何方式:电脑、电视、手机、ipad,都可以购买到他们想要的商品或服务时,全渠道消费者真正崛起了。

说到线上线下互联,2015年O2O的发展是互联网业最有代表性的现象,特别是大众点评和美团两大本地生活O2O巨头的合并更彰显了行业内红海竞争格局向寡头竞争转变的趋势。

虽然在流量等指标上,餐饮娱乐等本地生活服务企业受益于“线上线下互联”较明显,但日化、服装、电子产品等占据传统百货绝大多数的品类却出现了更多线下服务于线上的情况。消费者倾向于在线下试用、了解产品,转而去线上寻找更加优惠的购买途径。

总之,线上线下并非对立更非替代,融合分享是大趋势。网购也好,实体也罢,客户是同样的,商业原理是相通的。割裂与对立必将两败俱伤,融合与分享才能共赢共进。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强调,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线上线下互动”成为促进消费的新途径和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对推动实体店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篇七 2014实体店关店潮
中国将大量出现关店潮、倒闭潮、失业潮

中国将大量出现关店潮、倒闭潮、失业潮

(汉姆管理公司) 这是广州市火车站服装批发商圈中的情况,在最中心的世贸服装城,僵尸商铺高达60-80%。上万平方的商城几乎找不到一个客人。

移动互联网冲击下,各行业惨烈大洗牌!让我们看看这几年发生了哪些事?

百度干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超市的事!阿里巴巴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通讯的事!不是外行干掉内行,是趋势干掉规模!先进取代落后!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你干了什么?马云说:“六年前我刚搞出淘宝网的时候,我告诉一位做皮具的老板,把你的生意放到网上来做吧。”他说:“我先看看。”四年前我再次告诉他同样的话。他说:“有时间再说吧。”两年前他找我说:“我的生意都让网上那些小孩抢走了。”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用两只手握住他的手说:“一只手是机会,一只手是方法,机会是网络,方法是网络营销。”传统行业是论资排辈的、很难赶的上,PC网络时代没有把握也马上要过去,移动电商已经来临。这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不要错过这次机会,你错过的不只是一个机会,而是一个时代。

现在,马云又在颤抖!马云说:“我开始害怕微信了!”媒体大量报道了马云说的这句话。众所周知,马云以很高的代价入股新浪微博,足以说明马云在抓住移动互联网,在防御微信,因为害怕,所以要布局!因为微信做到马云做不到的事:

一、微信的势头过猛,14个月就完成1亿的用户,现在已超过9亿并且每天有1.5亿人同时在线!!!在微信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不管是淘宝还是阿里巴巴都难以超越这个数字。

二、马云也做了一个阿里旺旺的app,但下载量与使用量都无法与微信相比。

三、微信开启了新时代,微时代、微营销时代。而马云的淘宝时代已经黯然,竞争格局裂变!

为什么李嘉诚变卖中国财产投资欧洲?为什么马云说:微信的强大让我也感到害怕?为什么影视明星陈坤能够利用微信在24小时内可以狂赚700万?为什么微信推出2年后,雅虎门户网站关闭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您有没有发现最近半年,身边的店铺关门的越来越多?您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人都在说钱越来越难赚了?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2014微营销作为企业“最高战略”九大理由:

一、微信已经突破9亿用户,同时在线1.5亿;

二、微信是到达终端用户最直接、快速、精准的信息通道;

三、微信聚合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

四、未来的移动终端将以惊人的速度普及;

五、不可忽视的未来4G网络时代;

六、腾讯的移动端战略:移动社区+搜索+定位+智能语音助手;

七、全民电商概念的普及和移动电商的应用;

八、第三方支付对移动电商普及应用;

九、四两拨千斤的“微创想”时代。

同样的工具,有人是纯粹的消费者,有人却能把一切资源化为自己所用!后者便是我们这群有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一切为我所用,如何用,企业家的十大思考:

一、您企业的员工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您无法控制,也控制不了,如何把它转换成对公司平台、对个人都有价值的行为?

二、传统营销与微营销的区别在哪里?

三、微营销为企业能带来的实质价值是什么?

四、全球社交化时代,您该如何被社交?

五、未来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请问您的公司及网站准备好“移动”了吗?

六、大数据时代的开启,您该如何精准化营销?

七、全球第三屏大战的开启,如何把您的公司开到消费者的手机里?

八、消费者的习惯正在转移“移动电商”,您的营销习惯准备好开始转移了吗?

九、移动互联网消费时代的到来,将会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您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十、这是一个时势造就英雄的时代,下一个英雄会是“您”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3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