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翠婉鱼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致富经翠婉鱼
[致富经]陈鹏养鱼养殖翘嘴红鲌鱼的财富故事

  ◆本期创业故事看点:

  ①退休副局长被逼创业

  ②养鱼能手为何连拉三网拉不上大鱼

  ③拱手白送独一份的生意

  见到陈鹏以前,高青县水产局局长和当地人是这样介绍陈鹏和他的鱼场的。

  高青县水产局局长 苗光勇:目前是第一家,整个淄博市也是第一家养殖的。起到了一个开创性的作用。

  高青县高城镇庄头村村民 董其森:没想到他发展到这个程度,陈鹏这个中国梦他实现了。

  这里就是陈鹏的水产养殖基地,见到陈鹏后,记者很想看看水产局长口中的特色品种翘嘴红鲌鱼是什么样子,在当地开创了一个先河的陈鹏到底养得怎么样。在记者的要求下,陈鹏组织了二十多人拉网捕鱼。

  二十多分钟以后,网拉上来了。可让记者感到奇怪的是,网里的鱼大多数是常见的四大家鱼,只有很少的一些三两左右的翘嘴红鲌小鱼。陈鹏是这样对记者解释的。

  陈鹏:有一半个,清池的时候没清好啊,可能是落下来几个。

  事实真像陈鹏说的这样么?

  第二天,在记者的要求下,陈鹏又找人拉了第二次网。可这次更加意外,除了一些小杂鱼外,居然一条能过一斤重的翘嘴红鲌鱼都没有!

  陈鹏:跑了。

  第三天,记者请陈鹏换了一个养殖翘嘴红鲌鱼的池塘拉网。这次终于看到了一些一斤多重的翘嘴红鲌鱼,但里面有很多都是死的。

  陈鹏不是远近闻名的翘嘴红鲌养殖户么?池塘里怎么没有多少翘嘴红鲌鱼呢?而此时,陈鹏忧心忡忡的样子让记者更觉得蹊跷,他也没多讲,只说了一句话。

  陈鹏:我这个人性格很刚强,自己有苦,自己有啥在心里,一般不会外露。

  带着疑惑,记者开始采访陈鹏的家人, 他的女儿刚一面对镜头就哭了起来。

  记者:为什么突然一下子这么激动?

  女儿 陈娟:主要觉得我爸弄这个特别辛苦。其实他自己也应该是压力很大,但是他从来不会跟我们说。我心里都知道。

  采访时,不仅陈鹏的女儿,他的妻子也潸然泪下。

  那么,当地水产局长口中带领村民探索致富新路子的退休干部陈鹏,为什么连续三次拉网都是失败?他的家人为何一提起陈鹏创业都潸然泪下?陈鹏到底经历了什么?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致富经翠婉鱼】

  陈鹏今年58岁,退休前在高青县司法局当副局长,妻子、女儿都在县城有稳定工作。

  2007年大年初二,从副局长岗位上内退下来的陈鹏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老家村子,可当他来到自己小时候生活劳作的地方时,眼前的景象让陈鹏恍如隔世,原来的一些地怎么变样了?

  陈鹏:我一看,这个地方变样了,原来我劳动过的地方成了一片水了,高洼不平,又没长任何东西。我从小在这个地方生长的,我从小跟着老人们在这个地方种这块土地了。一百多亩土地荒废到这里,总是感到很可惜。

  带着疑问,陈鹏找到村支书董其波,却没想到这一问,却问出事来了,不仅改变了这片100多亩荒地,也让陈鹏原本安静的退休生活开始变得跌宕起伏。

  陈鹏:把我的后半生都改变了。不问的时候就没这个事儿,我不干这个事儿的时候,过一个轻松的日子,颐养天年。

  朋友 谢连祥:年龄这么大了,再去搞这个事儿,很难啊。我没想你一个单位机关干部,没想到他搞得这么出色。

  2007年3月,陈鹏找到村支书董其波询问荒地的事情,却没想到董其波非常痛快地跟陈鹏说了这样的话。

  高青县高城镇庄头村党支部书记 董其波:瞎着荒着呢,也没用处。成功以后呢,还能为村里做贡献。

  陈鹏一听懵了,这毕竟是106亩的地,咋还能白用呢?

  陈鹏:我说那不行啊,我说这是公家的东西,全村的东西,集体的东西,一个人用绝对不行。至于说承包价,高低那是两回事,我说必须得承包。

  在陈鹏的建议下,一周后,村支书董其波用大喇叭对全村600多户村民播出了公布招标村里那片106亩荒地的通知。

  招标会的这天早上,全村150多号人聚集到村委会。村支书董其波提出了招标条件:20年,底价八万元钱,谁出的价钱多就承包给谁。

  现场的气氛很热烈,大家伙儿在底下争论个不停,可从早上八点一直到中午十二点没一个人愿意承包。

  高青县高城镇庄头村村民 董其俊:看热闹的多,主要是看热闹的多,没人要。你就是五万块钱它都没人要。

篇二 致富经翠婉鱼
[致富经]黄锦华养鱼帮鱼儿减肥卖瘦身鱼年赚千万

    这是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早上五点多钟天刚亮,渔民就开始拉网捕鱼。今天捕是鱼和胖头鱼,根据收购商要求,当地农户把鱼养得又肥又大,重量至少在5斤以上,然后统统由这位叫黄锦华的收购商收购。

    记者:那有多重啊?

    黄锦华:十斤重。

    记者:十斤重啊,买回去直接卖吗?

    黄锦华:瘦身。

    记者:为什么要瘦身啊?

    黄锦华:因为这家公司养的鱼又肥又大条。

【致富经翠婉鱼】

    汕头人1:好好的鱼那么肥,怎么养瘦了呢?我本来有十斤,现在剩下九斤,亏掉了一斤了。

    养殖场翁老板:在我们来说是越肥越好,越肥就越大,越重,在他们来说,养瘦了。

    这真是一件怪事,黄锦华一边要求养殖户把鱼养得又肥又大,重量超过五斤,一边又对收回来的鱼进行瘦身减肥,竟然要帮鱼减掉约15%的体重。

    曾经有不少养殖户帮黄锦华算过账,按一斤草鱼六块钱的收购价计算,减掉15%左右的重量后,每斤鱼黄锦华要损失9毛钱,而黄锦华的收购量每天都在两万斤左右,这样一算,为了给鱼减肥,黄锦华每天竟然要花两万元,他这样做到底图什么呢?

    村民梁文光:本来五斤重,卖给你你养到四斤半,四斤八两是不是很瘦啊,你是不是很笨啊。

    令人奇怪的是,黄锦华好像不担心亏本的事情。从养殖户那里收来的肥鱼,就是在这些池子里被养瘦的。每次放鱼前,黄锦华就像玩游戏,把鱼这样一条一条地滑进池塘,在滑下去之前,还帮鱼做一下简单检查。

【致富经翠婉鱼】

    记者:全部倒下去不行吗?

    黄锦华:不行啊不行啊,有些残身的挑出来,那个不好啊,放到池塘里会死啊,伤了,不好啊。

    只有没受伤的鱼才能减肥,减肥期间,鱼在池塘里呆上四五十天,不吃任何饲料,就能减掉15%左右的体重。为什么别人想法设法把鱼养肥,黄锦华却绞尽脑汁把鱼养瘦呢?谁也料不到,正是靠帮鱼减肥这种独特的养殖模式,5年时间,黄锦华从一个普通养殖户,变成了主导一方水产产业的领军人物,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又是如何靠帮鱼减肥实现财富梦想?

    黄锦华是广东省中山市人,由于家境不好,黄锦华只念三年书就辍学了,童年的时光主要在这条河里度过。16岁那年,黄锦华开始捕鱼卖鱼,经过十几年的打拼,1995年黄锦华拥有了五六百亩鱼塘,然而没过几年黄锦华就发现自己和很多养殖户一样,陷入了一个困境中,鱼的产量虽然越来越高,但钱却越来越难挣。

    黄锦华:养出来大,肥,人家一看不好吃了。

    潮汕商人:卖不起价,价钱卖不起来。

    记者:具体什么表现?

    潮汕商人:市民看到你这个鱼太肥了,讨厌一样的。

    当时很多养殖户使用饲料养鱼,一亩水面的年产量从400斤增加到三千多斤。然而产量上去了,鱼的口感却下来了,养的鱼又肥又大。再加上产量多,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养殖户都为卖鱼发愁,经常出现滞销和收购商压价的情况。

    当时黄锦华没有什么优势,养鱼的利润越来越低,黄锦华的生意几乎难以为继。但有一次卖鱼的经历,却让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应对卖鱼难的好办法,并开始改变他的命运。

    当时黄锦华就用这种渔船运鱼。把鱼装在船舱里,河水通过船舱的小孔进来,能保证鱼不死。有一次,黄锦华就用这种渔船拉了两万斤鱼,然而一天下来,只卖了3000斤。黄锦华把卖不掉的鱼暂养在船舱里,当时的黄锦华绝对想不到,正是这种无意之举,让他开始走上了一条另类的养殖之路,也是那种鱼舱,10天后会成了2万多斤鱼的葬身之地。

    记者:这个能放多少鱼啊?

    黄锦华:这个舱能放五百斤。

    记者:一个舱能放五百斤一条船有几个舱?

    黄锦华:五个舱。

    黄锦华把卖不掉的鱼暂养在那13艘木船里,一条船能暂养2500斤鱼,几天以后,黄锦华发现了一件令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他在做饭时用了船舱里的鱼,发现船舱里的鱼要比第一天的时候泥腥味淡了一些。

    黄锦华:几个人在这里看住那个鱼,不买菜了,今天抓一条鱼在外面煮饭吃,好吃一点,明天抓一条,又好吃了。

    原来肚子又肥又大的鱼,在船舱里暂养几天以后,肚子里的残余排掉了不少,其肉质改善了一些。黄锦华当时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把池塘里的鱼都放在船舱里呢,让鱼慢慢瘦下来,等改善肉质了再卖。他马上行动,给每个船仓都装上了鱼,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向他靠近,开始的几天,船舱里的鱼还活得很好,然而到了第10天,当黄锦华打开一个船舱盖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黄锦华:全部几千斤鱼都死掉。

    记者:几千斤都死掉,是在船舱里吗?

    黄锦华:是。

    两万多斤鱼几乎全死了,不久,黄锦华才知道,造成鱼死亡的凶手却是河水,对于习惯了池塘稳定水质的鱼来说,河里变化不定的水质显然太难以适应了。

    船舱成了黄锦华的伤心之地,但是为了走出当时卖鱼难的困境,黄锦华接着又琢磨起其它办法来。

    珠三角有一种吃鱼生的传统,其吃法类似于三文鱼,为提高肉质,做鱼生的鱼,要提前放在清水里饿几天,这给了黄锦华灵感。

    2001年,黄锦华决定建一个帮鱼减肥的场所,令人吃惊的是,黄锦华选中的场所竟然是河岸边一块没人瞧得上的沼泽地,那块沼泽地跟减肥有什么联系呢?帮鱼减肥,真的能帮黄锦华走出卖鱼困境吗?

【致富经翠婉鱼】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中山市的汛期,河水经常会漫进这条河边的沼泽地,在这条河的两岸,有很多像这样的沼泽地,基本上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更不用说养鱼了,说不定哪天洪水一来,鱼儿就会跑个精光。

    水利所所长:在岸边养鱼没有这个信心,洪水一来就漫顶或者崩口,所以就一片汪洋一样。

    主任:如果洪水和台风一来就马上叫你破产。

【致富经翠婉鱼】

    黄锦华:他们说那个地方是多难之地,我相信那个地是宝地,是发大财的地方。

    没人看好的沼泽地,黄锦华却偏偏把今后翻身的宝全压在它上面。2001年,黄锦华东借西凑先后拿出100多万元,改造了100亩沼泽地,建成了8口这样的大池塘。池塘建成后,很多人惊奇地发现,黄锦华的池塘跟一般养鱼的池塘不一样,接着,黄锦华说出了一个更令人惊奇的想法,他要用这样的池塘把鱼养瘦了卖!

    主任:养猪也喜欢把猪养肥,养鱼也喜欢把鱼养肥,但是有一个这样的人要把鱼养瘦,觉得奇怪啊,为什么他要把鱼养瘦?

    然而在黄锦华看来,在大家都把鱼养肥的年代,把鱼养瘦也许是更好的出路。但该如何给鱼减肥呢?他给鱼做了一个减肥计划,减肥期间不给肥鱼吃任何饲料,等鱼消耗完体内多余的脂肪和排完饲料残余以后再卖,鱼的口感就能好很多。但是要帮鱼减肥,一般的鱼塘是不行的。它对水的要求很高,首先得有活水,这正是黄锦华看中沼泽地的原因。

    黄锦华:江边的水大,从这里放下去,一直走。

    记者:直接就流进来了。

    黄锦华:水慢慢地澄清起来,水很清。

    通过水渠,把河水引进池塘,河水经过澄清和消毒以后,就可以给鱼减肥了,黄锦华给这样的池塘取名瘦身池。

    因为不识字,黄锦华没有参考任何书籍,瘦身鱼怎么养全靠自己摸索,他放了几千斤鱼在瘦身池试试,一个多月后,绝大部分鱼活了下来,而且鱼的大肚子没有了,味道也很鲜美。黄锦华非常高兴,看来给鱼减肥是完全可行的。

    2002年,黄锦华开始大规模地帮鱼减肥。只有五斤以上的草鱼和胖头鱼才适合减肥。鱼从池塘里捞上来以后,要马上运到瘦身池,然后用一条十米长的水槽,非常快速地把鱼一条一条地滑进瘦身池里,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为什么黄锦华要这样放鱼呢,这跟给鱼减肥有什么关系吗?黄锦华用实际行动给我们演示了一下。

    黄锦华滑梯的现场:我的鱼放下去都没有事,我的人一样下去也不怕,我试一下给你们看,好,开机,大哥。

    记者:有没有事?

    黄锦华:没事没事,可以可以。

    黄锦华设计的水槽,非常光滑,连人滑下去都没有问题。黄锦华通过这条水槽,又安全又迅速地把鱼滑下去,保证鱼不受伤,鱼要是受了伤,它们是挨不过四五十天的瘦身期的。水槽的运用提高了减肥鱼的存活率。正当黄锦华为自己的设计洋洋自得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一场灾难正悄悄向他的减肥鱼逼近。

    20多天后的一个清晨,当黄锦华像往日一样在瘦身池边巡查的时候,他和工人看到了一个令人心惊肉跳的画面。

    工人:十多万斤鱼全部浮在水面,把这个池塘全部挤满了。

    黄锦华:二三十分钟以后,鱼全部都浮起来,马上开增氧机。

    当时那口瘦身池里放了10万斤鱼,价值60多万元,随着瘦身池里浮头的鱼越来越多,黄锦华急了,马上打开增氧机,同时给瘦身池换水。但已经晚了,最后一盘点,还是死了一万多斤鱼,黄锦华遭遇给鱼减肥以来的最大挫折。别人把鱼养肥,他选择把鱼养瘦,现在还把鱼养死了,给鱼减肥这条路该不该继续呢?

    妻子:叫你不要搞了,你这种文化水平,你什么都不懂,买一本书给他看他都看不懂。

    在妻子看来,黄锦华就是一个大老粗,却要去搞什么研究,专业太不对口了。

    很多同行也等着看黄锦华怎么收场,别人都卖肥鱼,他偏偏要帮鱼减肥,结果死了一万多斤鱼。黄锦华不服,他一定要找出死鱼的原因,后来他才知道是因为消毒时石灰粉下多的原因,导致鱼缺氧。经过多方请教,黄锦华终于改善了水质,给鱼儿瘦身的水,人也可以直接饮用。

    黄锦华:从江里引过来的水,我自己净化过,所以在我的鱼塘我自己能喝,这个水很清,我自己都能喝。

    记者:能喝那么多吗?

    黄锦华:能喝完一瓶,喝完一瓶都可以。

    有了好水质以后,黄锦华的瘦身鱼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死亡的情况,技术开始稳定。

【致富经翠婉鱼】

    在这样一口8亩大的瘦身池里,最多能容8万斤鱼减肥。只要保证水质干净,鱼儿不吃任何饲料也能健康地活上四五十天,能减去15%左右的重量。减肥前和减肥后,鱼的体质和体格区别非常明显。

    黄锦华:这个没有瘦过身,这个瘦过身,两条鱼一比就知道。

    记者:五十天以后就变成这样?

    黄锦华:对对对,八斤多,这个六斤多,这条鱼很生猛,那条鱼不动。

    记者:太肥了?

    黄锦华:太肥了,跳不动,这条鱼体力比较好很生猛,那条鱼不动。

    减肥后的鱼体力很好,鱼的大肚子没了,鱼体内的脂肪也少了。

    黄锦华:肥肉,肥肠肥肉,那个瘦肉小肠,看出来,那个这么宽,这个这么小,看出来。

    帮鱼儿减肥成功以后,黄锦华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个发财的秘密武器。然而不少同行却在怀疑,大家都把鱼养肥卖,黄锦华却帮鱼减掉15%的体重,即使成功又能怎样。令他们想不到的是,正是靠这种把鱼养瘦的怪招,3年后黄锦华就成了当地养鱼行业的老大,一年创造财富2000多万。减肥后的鱼到底怎么给他带来财富呢?

    村民梁文光:养得瘦的鱼肯定亏本了,亏本怎么养下去啊。

    黄锦华:不怕亏本,我一斤卖贵差不多三元钱。

    黄锦华觉得,鱼减掉了重量,就在单价上把它补回来。2004年,黄锦华的瘦身鱼上市了,卖价比一般的鱼贵两三元钱一斤。然而别人的怀疑很快就得到证实,黄锦华想通过帮鱼减肥来脱离困境的举动,只是徒劳,连帮他卖鱼的工人也看不下去了。

    卖鱼工人:一天就卖两三条,连我的工资都不够,我叫这个老板不要卖瘦身鱼,因为它贵。

    当时瘦身鱼是一种新事物,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不一定能分辨出瘦身鱼和一般鱼的区别,一斤瘦身鱼在价格上要贵两三元钱,很多消费者不买账。

    黄锦华:一般买菜的看不出来,只有吃过才能看得出来,以前没有瘦身的,你一条鱼,我也一条鱼,你为什么贵两块钱一斤。

    鱼摊每天几条鱼的营业额,连工人工资都不够。黄锦华投一百多万把鱼养瘦只得到这个结果,但即便如此,黄锦华却坚持一分钱也不降,把卖鱼的收入全部送给工人。

    黄锦华:我说我三条鱼送给你,你卖了自己卖,不够的我再补一点给你。

    黄锦华稳住了工人的情绪,同时要求工人积极向消费者介绍瘦身鱼。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黄锦华的瘦身鱼逐渐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的瘦身鱼不但比一般鱼要贵两三元一斤,还卖得快。一个档口的销量从开始的一天几条增加到一天四五百斤鱼。2004年黄锦华的营业额超过了一千万。看到黄锦华养瘦身鱼养出了名堂,很多养殖户想效仿,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他们的池塘不适合养瘦身鱼。

    潮汕人:因为我们的水质不行,我们的水质没有他们那边好,河边的水质是活的,他可以放水过来就方便一点,我们这边的水是从珠江口进来到内河,不一样,水就已经挺差了。

    局长:在里边的池塘吊养是不可以的,只有在江河边,江河边的水质好,它经常排进来排出去。

    很多养殖户的池塘没有活水资源,重新在江边建瘦身池,又要投入很多资金和技术,因此他们希望能跟黄锦华合作。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的打开,黄锦华自己养的鱼也不够了,他和养殖户达成协议,养殖户负责把草鱼和胖头鱼养到五斤以上,黄锦华收回来减完肥再上市。以一条瘦完身后5斤重的草鱼为例,按他们的合作方式,只需要6个月的时间,要是在过去,养出类似口感的鱼大概需要一年,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养殖户2:养的鱼一亩地是三千斤,十亩地要三万斤,要是没有这样的人带头,根本上我们的鱼卖不出。

    局长:这个产业关系到,不仅是他有没有收益的问题,还关系到其他养殖户的鱼能不能卖出去的问题,一条生产链条。

    黄锦华给鱼减肥的养殖方式改变了当地的水产养殖结构,解决了当地养殖户卖鱼难的问题,和他合作的养殖户增加到近千户,每天的交易量接近两万斤。现在黄锦华的瘦身鱼已经走出中山,卖到了香港澳门以及其它珠三角城市。

    责编:冯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3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