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龙秋养殖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台湾龙秋养殖
王超泥鳅养殖 不爱钻泥的台湾大泥鳅随时能卖

  [每日农经]不爱钻泥 大个子泥鳅随时能卖(20140418)

  记者:现在咱们老百姓对这个吃可是越来越高了。有人喜欢吃绿色生态的,就有人喜欢吃稀奇古怪的,您就比如说在四川当地就喜欢吃泥鳅,不过我听说在内江有一种泥鳅这就有点不同寻常了,你说我们平时吃的泥鳅就手指一样粗,可您见过大四五倍的泥鳅么,您说他长这么大个,他还是泥鳅么,咱们找个地方去问问,看看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泥鳅。

  说到泥鳅大家可能都见过,并不特别,可像志鹏说那么粗的泥鳅,可真少见,我们的记者真能找到这种泥鳅么,看来,还真不好说。

  志鹏: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大泥鳅的养殖户王亮。在王亮的带领下,来到泥鳅塘。可是眼前的情景不仅让记者产生了怀疑。

  记者:这是泥鳅吗

  王超:这是泥鳅阿。我把它舀起来给你看。

  王超:我舀给你看。不得了啊。你看。这个个儿大吧。

  记者:你别说这个泥鳅还真是挺活泼的还。

  王超:对。

  王超:不钻泥,不冬眠,捕捞比以前的泥鳅好多了。以前的泥鳅到了冬天价格高的时候怎么捕捞都很难捕捞。因为它就钻泥,冬眠了。这个泥鳅到冬天也不冬眠。

  这种不钻泥吧,在水里游的泥鳅叫台湾大泥鳅 ,在台湾比较多见,三条就可以达到一斤左右,这种大个的  泥鳅在个头上就要比普通大了四五倍。

  王超:这个养4个月。你看养了4个月这么大。

  记者:4个月就能长这么大。

  王超:对对对。

  记者:多重?

【台湾龙秋养殖】

  王超:这一条差不多3两多。

  那么为什么这种泥鳅会长这么大个呢?

  专家:生长快,不冬眠,一年四季都能吃食。

【台湾龙秋养殖】

  说到这,我们的记者志朋似乎明白些了,原来泥鳅之所以能长这么大个,是因为,这种泥鳅,不钻泥吧,长期活动在水中,没有冬眠,它四季都可以进食。

  在当地,老品种的泥鳅池塘,水面波澜不惊,除了有飞鸟经过,很难用肉眼看到泥鳅,由于一般人工养殖的泥鳅西息在池塘的底泥中而且当气水温低于15度时,泥鳅就开始不进食,进入冬眼期了。

  养殖户:一般都一两都达不到。它长得很慢。

  因为老品种的泥鳅爱钻泥土,也给捕捞带来因难,无法进行网捕,人工捕捞全靠,地笼,不但工作强度大,而且捕捞率低,严重制约了泥鳅的人工养殖发展。

  养殖户:我们这种捕捞泥鳅就中间的价格高一点。到了冬天就不好捞了。捕捞就困难一点。因为泥鳅它得达到20多度的水温。水温到达20度,它才活动,活动它才能

  钻泥吧,是泥鳅的天性,难道大个泥鳅真的不钻泥么您看,这是当地的普通泥鳅个个都是钻泥巴的高手,您再看这大个泥鳅,它还真不吃这套,就是不钻。

  而我们记者在大泥鳅在养殖场里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泥鳅一天喂食四次,而且还要给泥鳅喂草,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记者:您喂得是什么呀?

  王超:草啊。

  记者:草啊。

  王超:对。

  

  记者:这是什么草呀?

  王超:黑麦草。

【台湾龙秋养殖】

  记者:为什么还喂草呢?

  王超?因为这个泥鳅它的品种不一样,它非常喜欢吃这个草。

  记者:吃草有什么好处么?

  王超:对,以前的泥鳅不吃草的。吃了草以后它的身体好。而且增加它的粗纤维,增加它的蠕动力。然后包括它吃了草的泥鳅它口感肉质非常好。

  记者:那一天喂多少?

  王超:一天200斤左右。

  记者:200斤?

  王超:对。

  记者:喂这么多啊?

  王超:对。

  记者:那光吃草就不用吃饲料了吧。

  王超:要吃饲料,饲料吃个600斤左右吧。总共我这个池有20000多斤鱼。

  难道,光吃草,泥鳅就能长大个么?

  记者:不能光吃草,您现在看水面波澜不惊,可我要是反饲料撒下去了,那可就不一样,这水里面立马就沸腾了,加上刚才的绿草,真像一锅沸腾的泥鳅汤。

  您还别说,这大泥鳅真是胃口好,身体就好,眼前就是大泥鳅的水花苗,别看它现在和别的泥鳅 水花苗没什么区别,四个月后就可见分晓了。

篇二 台湾龙秋养殖
陈煌奇:台湾商人罗非鱼王养殖台湾大泥鳅的创业故事

[致富经]台湾商人抓住滑溜溜的财富 20160920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台湾商人抓住滑溜溜的财富 (2016.9.22)

  陈煌奇创业打拼二十年,在行业内,赢得了罗非鱼王的美誉,年过六十的他打算荣归故里,享受生活。可是当他看到这种大泥鳅,心中重燃创业激情。没曾想,行家一出手,却先失了手。坚持还是放弃,看奋斗二十多年的陈煌奇,如何再战商海。

  陈煌奇: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

  今天,陈煌奇跟着工人们7点就开始工作了。半个多小时后,这长100米的大网,终于可以合网了。这些大泥鳅的主人就是陈煌奇。见到记者时,他就特别想告诉我们,他的这种泥鳅有哪些特别之处。

  记者:这太难抓了,它身上分泌的这是什么呀?黏黏的?

  林森庄:基本上它身上的这些黏液,是一种保护作用。

  记者:好难抓呀。

  林森庄:对对对,因为它本身也没有什么特殊能力逃生,就靠着它身体的特殊结构。把这个头部先稳定了,它看不到,我们就轻轻抓起来了。

  员工:你要安抚它,安抚它,摸一下。

  记者:乖。

  林森庄:把它眼睛蒙起来。不要用力哦。

  记者:它不会咬我吧?

  林森庄:不咬,顶多是亲你一下。

  记者:太黏了,你看我手上都是黏液。她要把她的手套给我借用一下。借用了只手套,有个工具试试。好了,现在好像好了。慢慢的,看,这大泥鳅,有我的两只手这样撑平这么大。这个泥鳅多重啊?

  林森庄:这条大概有380克到400克。

  记者:差点掉我衣服里。

  为了让大伙印象深刻,陈煌奇还专门找来了我们平时比较常见的泥鳅做对比。

  

  林森庄:这一条就是正宗的黄板鳅。它本来就是只有这么大。

  记者:这就是咱们以前说的那种小泥鳅。

  林森庄,成熟的黄板鳅只有这么大,大的台湾泥鳅有这么大。

  记者:以前好像都经常见这种小泥鳅,这样对比就很明显了。这小的和大的。

  这种俗称的大泥鳅,行业内又叫做台湾泥鳅。陈煌奇从2010年开始关注这种大泥鳅,如今他的养殖面积有500亩。每年能销售种鳅五万多斤,泥鳅苗1亿尾,销售网络遍布全国16个省市。

  记者:好,眼睛蒙住了。它现在比较稳定了。来,给我们的观众看一下,大泥鳅。看到了吗?我觉得这个泥鳅还真的挺大的,我还是第一次见。那陈总您当时第一次见它是什么时候?

  陈煌奇:我是回台湾,到我姐姐那边,我姐姐刚好买了一斤多给我外甥吃,我看到这个泥鳅怎么那么大?我都不晓得台湾泥鳅变成这么大。

  陈煌奇是我国台湾高雄市人,1990年来到广西南宁市创业,通过20年的奋斗,成为了国内罗非鱼行业响当当的人物。高峰时期,他在南宁,海南一共有2000多亩的罗非鱼养殖基地。罗非鱼苗的年产量高达4亿5千万尾,销售地区覆盖了二、三十个大中城市。

  同行:罗非鱼供不应求。刚过来的时候做的人少,而且是新的品种,所以市场空间非常大,所以他来了以后,应该是说他就捷足先登了。

  同行:他秉承我们中国台湾人的细心,耐心,用心,可以讲是我们台湾人的光荣。在(罗非鱼)这个领域。

  记者:您对他评价很高?

【台湾龙秋养殖】

  同行:不是我对他评价很高,是他真的很杰出。

  离家闯荡大半生,陈煌奇此时已经61岁了,他准备退休回到台湾养老,这也是家人期盼了二十多年的事情。

  可就在这个时候,陈煌奇看到了台湾大泥鳅,这让他上了心。因为即使从事水产行业多年,陈煌奇也没见到过这么大的泥鳅。他嗅到了绝好的商机,内心深处的创业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了。

  陈煌奇:那我看看基本上都是这种小泥鳅,我看这肯定是好的,因为我已经二十几年的经验了,(对这个行业)很敏感。这个(泥鳅)太小了,我们这个台湾大泥鳅那么大,我知道这个东西在这里一定会受到欢迎的。本来说想退休了,但是我想说我一定要继续把它搞起来。

  陈煌奇是响当当的罗非鱼王,可真的要做大泥鳅,他还是个门外汉。放弃悠闲的退休生活,再次搏击商海。陈煌奇已不单单是为了赚钱了,而是想找回那份奋斗的激情。可如果想把这件事情做起来,必须找个懂技术的合作伙伴来帮助自己,在台湾打听了好多地方,一个叫林森庄的人,进入了陈煌奇的视线。可和对方一接触,却发现对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

  林森庄:(别人)对这个工作不积极。以我个性来讲我完全不能接受。

  记者:那您个性是什么样的?

  林森庄:要搞就要轰轰烈烈,搞得非常成功。要不然就不搞。就这样。

  记者:所以以前你不想跟(别人)合作的原因,是对方比较拖沓。

  林森庄:对对对,这个不积极的精神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杀伤力。

  林森庄在台湾地区接触研究水产40多年。全程参与了台湾泥鳅的杂交选育推广工作,是这方面的专家。想要跟他合作的人很多,可他一直都没遇到心目中合适的人选。退休之后,发展大泥鳅的梦想也离他越来越远。可就在这个时候,陈煌奇出现了。

  

  林森庄:他的工作态度让我真的非常佩服,这个工作态度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他会成功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2011年3月,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两个都已经步入退休年龄的老人,决定再次出发,一起追寻创业梦想。

  林森庄,陈煌奇:(闽南语)加油加油。

  记者:(闽南语)加油加油。

  陈煌奇:继续努力。

  记者:我看你们两个精神头特足一说到泥鳅。

  陈煌奇:我看到这个东西,我真的觉得爱不释手,这个东西真好。

  林森庄:水产本身就是我的第二生命。除此之外其它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需求。

  陈煌奇:你的第二生命,是我的第一生命。我这个产业一定要把它发展起来。

  林森庄跟着陈煌奇来到海南,一到养殖基地,林森庄就十分兴奋,更加坚信他们能够做成这件事。

  林森庄:这边的环境却是在我看过的几个区域来讲,这边属于最优良的。地域大,地势平坦,比较有发展空间。因为我看过的地方不下50个。另外一个重点,这边的气候跟我的家乡百分之九十五非常类似。

  林森庄个是研究泥鳅多年的专家,陈煌奇实力雄厚,还是从事了20年水产的行家。两人合作可谓强强联手。他们制定了一个5年计划。想要用五年时间把大泥鳅在全国都推广开。可谁都没想到这两个强强联手的人,一出手竟然失手了。

  2011年下半年,俩人制定完方案后,林森庄便回到了台湾,随后给陈煌奇发来了台湾泥鳅的水花苗,投放在7.5亩的池子里。

  记者:你们当时投放了多少泥鳅水花苗?

  陈煌奇:这个放了100多万尾水花苗,0.3厘米那个泥鳅水花苗。

  记者:那水花苗长多长时间能长成小苗呢?

  陈煌奇:现在这种差不多一个月了。

  记者:一个月就长成这种苗。

  陈煌奇:对

  记者:这种苗就是可以销售了,

  陈煌奇:可以了,这种苗是安全苗了,它都肠呼吸了。

  记者:那像这种苗它需要长多久才能长成大泥鳅?

【台湾龙秋养殖】

  陈煌奇:像这种苗大概三个月到三个半月就可以长到一两了,长到10条一斤。

  陈煌奇按照林森庄的交代,每天早晚都向池子里投放饲料,这个时候他发现,养殖泥鳅就是和罗非鱼不一样。每次投放饲料,养殖泥鳅苗的池子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唱歌: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唱着这首童谣,陈煌奇等待着一个月后即将收获的泥鳅苗。这样的日子过得既舒心,又有盼头。

  唱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一个月后,终于等到了可以捕捞泥鳅苗的日子。陈煌奇怕第一次捞泥鳅苗的工作量比较大,他就召集了全厂工人,信心满满的带着大伙们赶往暂养大泥鳅水花苗的池塘,一网下去,他傻眼了。

  员工:当时捞下去,只捞到虫没有捞到泥鳅苗。就这样的感觉。

  员工:哭他是没哭,但他的心里是非常着急了。

  记者:你们怎么看出来他着急的?

  员工:看那个表面,他没有笑脸了。

  员工:捞不上几条,我们心里很着急。就怕我们老板搞不成功。就没有工资发给我们了,我们怕这方面的事情。

  7.5亩的水池,捞不到一条泥鳅苗。陈煌奇从对梦想的渴求,一下坠落到现实的残酷。虽然这点损失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可他不甘心,再次出发却品尝失败。他觉得他只有一棵救命稻草,就是远在台湾的林森庄。

  林森庄:你把工作放下快来,因为我捞不到泥鳅我急,我急得要命啊。

  记者:他很着急?

  林森庄:他肯定着急,真的急得差点哭了。他说你再不过来,真的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在电话里,林森庄让陈煌奇把池塘的水放干,看看情况。直到把池塘的水放干,陈煌奇终于捞到了3条泥鳅苗。

  陈煌奇:搞了十几个人排队,用地毯式的搜索。这样一直挖一直挖。挖了泥巴挖过去。一共就三条了。

  记者:那一个池塘就三条?

  陈煌奇:嗯,就三条,也像这么大的。就三条。很失望,太难过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4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