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花机视频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弹花机视频
[我爱发明]弹花机 弹棉花棉被机(发明人)

  [我爱发明] 20140708 弹花一指间     本期视频主要内容: 被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陪伴我们每个人一生最长的物品之一。但传统做被子太费时费力。发明人卞常坤为弹棉花世家,他发明的新型弹花机通过刺辊和拉丝条,用机器代替了手工,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改变了从业者的工作环境,对家族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我爱发明》 20140708 弹花一指间)     发明人联系方式:卞常坤 13839350145     《弹花一指间》花絮:为了拍这次节目,我们专门从江西请来两位手工弹棉花传承人。他们接到电话,二话没说就来了。他们不愿老祖宗传下的东西,在他们手上断送掉。然而机械代替人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两位师傅看到机器出来的棉花时,那种五味杂陈的心情令人动容。     发明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弹花机给花装置,它包括弹花机本体,该弹花机给花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弹花机本体上的上进花辊、下进花辊、罗拉和托棉板,所述上进花辊与所述下进花辊之间形成进花道,所述进花道的出口对应设置[来源:           

篇二 弹花机视频
废畜毛制作毛毡的技术

  相关知识:

    利用废畜毛制作毛毡,技术简单实用,效益可观。制作技术如下。

    1.将收集的废畜毛剔除杂物,放置缸中用温热碱水浸泡洗涤(碱水的配比为100份水加1份浓度30%的烧碱溶液,温度为40℃),浸泡4~6小时。如搅拌,时间可缩短一些。

    2.浸洗后的畜毛晾干至表面无水分,然后按不同种类分别送入弹花机初步加工变成蓬松状,再用轧花机将畜毛轧成棉絮状。

    3.按照加工产品的不同,如门帘毡、帐篷毡、鞋料毡等规格的大小//更多文章到创业第一步网

    4.将竹帘包扎的毛絮捆放在滚毡机上来回滚动,滚动时间视毛絮自身的品种、厚度等因素而定。待毛絮纤维充分互相牵连成毡后下机。接着把毡从竹帘中取出,用80~90℃的热水浸泡半小时,洗掉表面油污脏物。

    5.洗涤过的毛毡悬挂展开,两面刷上配有适量防腐剂的工业淀粉浆糊。再次滚毡,使浆糊深入内部。然后洗刷,除去表面浮浆。

    6.经2次滚毡、洗涤后,毛毡基本成型。将它挂起,日晒干燥。如果出现局部收缩或变形,以手工整理;再经烘干机烘干内层即得成品。

篇三 弹花机视频
文献法

篇四 弹花机视频
中国文学史 (下)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

一、当代文学的分期

以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为标志,形成不同阶段的文学特点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一阶段:1949年—1966年

史称“十七年文学”。延续延安文艺和解放区文艺的方针和政策。

实用理性和狂热的政治激情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普遍应用。自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狂热性。五四传统依旧存在,形成潜在的对抗。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个突破:

1、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其代表作有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李国文的《改选》、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2、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体现这一突破的作品,有巴人的《况钟的笔》、秦似的《比大和比小》

3、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这一方面的作品有宗璞的《红豆》、李威仑的《爱情》、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刘绍棠的《西苑草》等。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

史称“文革文学”。其特点:以样板戏为代表的公开发表文学创作高度政治化,而与之相对应的潜在创作则以民间化的形式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愿望,写作理想。(所谓“潜在创作”就是指文学作品没有公开发表)虽然和十七年文学有相似的地方,但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阴谋文化”的渗透,对十七年文学的彻底否定使文革文学呈现出“文化专制”“极端政治化”的特征。 *“文化大革命革”十年文艺思潮(1966——1976)*

特殊时期形成的三种文学:

1、“阴谋文学”:是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与操纵的文学,是“文

革”中的主流文学,这一类文学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创作原则:“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三突出”原则就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创作理论:“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2、“地下文学”:高压专制下产生的一种传抄之作。其特点:自发创作、自发

传播。如:典型代表《第二次握手》和“天安门诗歌”。

3、“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这类文学通过种种形式抵制“左”倾思潮,

维护艺术尊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小说《万山红遍》、《春潮急》、《闪闪红星》等;戏剧《万水千山》、《三上桃峰》、《园丁之歌》等;电影《创业》、《海霞》、《李自成》(第二部)等。

“黑八论” 之说:“文革”期间,阴谋家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

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

“八个样板戏”: “文革”期间,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

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被江青一伙封为“革命样板戏”。 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

第三阶段:1976年—1989年

史称“新时期文学”。特征:思想解放,恢复了五四文学传统。伤痕→反思→改革→先锋派→寻根→新写实→市井小说。人性、人道主题。知青文学、朦胧诗等。个人文学话语的初步确立。

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

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宏大叙事向个人化叙事的转变。主旋律、消费型纯文学三分天下。

二、建国以来三次大的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1951年)

《武训传》于1950年12月在全国上演;武训终生以行乞而兴办义学,受到统治者的赏识;不久,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开展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等相继发表文章批评这部电影;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从1951年11月起,全国文艺界进行了范围广泛、声势浩大的整风学习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文艺思想;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54年)

俞平伯是现代很有影响的一位红学家,在学术上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研究的方法乃至观念颇受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当李希凡、蓝翎著文对此进行批评、置疑之时,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一场反对“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从针对俞平伯进而发展为针对胡适,由文艺界迅速扩大到全国思想战线,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5年)

胡风把世界革命文艺理论及其实践经验与五四新文学战斗传统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1952年《人民日报》批评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是、

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1955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举行扩大会议,决定对胡风文艺思想展开批评,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批判运动,不久就升格为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1979年中央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平反;这是建国后文艺界历时最长的一场悲剧。

二、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

一,50-70年代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家:马烽《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李凖《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 、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收》、西戎《宋老大进城》、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等着重反映农村和农民的新气象;而像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西戎的《赖大嫂》、赵树理的《实干家潘永福》、张庆田的《“老坚决”外传》等则对农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揭示。

二,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总体特征

① 内容上,紧密反映农村“现实斗争”,图解国家政策;以现实生活为主,如“土改”“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 风格形式上,公式化、概念化明显,个性色彩淡化;

③同时继承了西方两个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柳青继承了鲁迅的启蒙文学传统,周立波继承了沈从文的田园浪漫传统。

④表现出新时代的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

表现农业合作化的作品: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暴风骤雨》柳青《创业史》 话剧 海默《洞箫横吹》 中短篇小说:周立波《山外边人家》、李凖《李双双小传》、《耕耘记》、马烽《第一个上级》这些作品大多表现农村新时代场景,具有时代精神。

柳青的小说创作

1936年用柳青笔名发表第一篇作品《待车》。 1946年创作了第一部反映陕北解放区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创作了第二部表现陕北农民英勇支前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原计划写四部,“文革”到来,作者的写作计划被迫中断。

柳青《创业史》——旧农民形象

1.资本主义发家致富道路的代表:“三大能人”——阴险、贪婪、好色的富农姚士杰,狡猾、自私、精明的富裕中农郭世富、“最势利眼”、老谋深算、骄横强悍的新中农郭振山。

2.梁三老汉:是传统意义上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他勤劳、淳朴,有着在几千年的私有制中形成的生活和伦理观念,希望通过在自己的土地辛勤劳动,过上幸福安康、老幼同堂的生活,充满对富裕的崇尚和敬慕。

3.高增福是梁生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坚定支持者。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土改情结”,仇富心理重。

新农民形象:梁生宝

1.具有天然的新农民本质。

“无父”的孤儿,“养子”使梁三老汉对他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党是他新的父亲。无父→代父→寻父→认父,使农民英雄能彻底摆脱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

社会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这成为文革文学中的模式之一。

2.对私有制有本能的仇恨。

3.体现时代精神的农民英雄。

继承了老一代农民忠诚厚道、勤劳简朴、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更有目光远大、朝气蓬勃、聪明能干、诚信自律、克己奉公、富于牺牲精神的时代品格。喻示着历尽艰辛的中国农民终于具有了自己的时代本质。如与徐改霞的感情,爱情服从于事业。最后发展成为“高大泉”式的人物。

《创业史》中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形象创造

梁生宝是一个平凡而又高尚、踏实而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在他身上,普通农民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典型地体现了 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他平凡、勤劳、朴实、淳厚,生活的严峻磨练,培养了他的顽强坚韧和老成持重,也培养了他对苦难兄弟乐于相助的美德。而作为经过党培养教育的农民新一代,他身上的传统基质又升华为新的优秀品质:胸怀开阔、克己奉公、无私正直、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梁生宝性格的另一个侧面是对于党的事业的忠诚。到郭县买种子、进山割竹进行生产自救、整顿互助组、吸收白占魁入社等,都是从党的事业着想,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可以说,梁生宝是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 梁三老汉是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作为一个老式农民,私有观念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使他因循守旧,对梁生宝走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甚至反感;另一方面,由于他的阶级地位、旧社会艰难的创业经历和新时代给他的美好印象,使他本能地在精神上与党和政府很贴近,作家通过描写梁三老汉矛盾对立的双重性格,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的影响之深,又写出了党对他们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从而揭示了引导和教育农民的重大历史命题。梁三老汉的形象概括了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真实地再现了老一代农民弃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所经历的艰难、痛苦的思想历程,是一个真实度、典型性非常高的形象。 《创业史》的心理描写

作者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总是对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作一些提示、解说和剖析,以揭示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如对梁生宝遇事爱思考的个性的描写,对富农姚士杰仇恨新社会的阴暗心理的揭露,对郭振山、改霞、梁三老汉的矛盾心理的分析都很精彩。因而,《创业史》可以说是一部表现农业合作化时期各阶段、各阶层人物形象的心理发展史。

分析《创业史》的思想内容.

《创业史》全书由题叙,正文和结局三部分组成,其思想内容就表现在这三部分中: 1,题叙部分,展示了一幅中国农村广阔的历史画卷.小说从1929年叙起,一直叙到解放后合作化运动之前,具体写了梁家三代的创业:梁三老汉的爹,梁三老汉,梁生宝三代人,拼命干活,创业最终失败,说明中国农民的创业是一部耻辱史,饥饿史和劳苦史.

2,正文部分,集中写了梁生宝和"三大能人"的斗争.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是富裕中农郭世富,富农姚世杰,自发势力在党内的代言人郭振山.通过梁生宝与他们的斗争,充分表现了农场两条道路斗争的复杂性.

3,结局部分,概括介绍了蛤蟆滩的变化与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指出私有制变公有制,最终是新中国农民唯一正确的道路.

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是一篇及时反映农村社会问题、密切配合当时政治需要

的作品,率先触及了农村“两条道路”斗争问题。小说触及当时农村中贫富分化的问题,宣传了互助合作的思想。赵树理于1955年发表了《三里湾》,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围绕三里湾合作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通过对村里四户人家两种思想,两条道路,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斗争和变化的具体描写,揭示出合作化运动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农村政治、经济和人的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巨大影响。但是作品也同样存在着一定得缺陷:人物思想转化上,有简单化倾向;新人形象单薄,性格单一;结构前紧后松,故事情节发展缓慢勉强,与作者当时队农村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关。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40年代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闻名。解放后主要作品有《登记》、《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等短篇小说,和《三里湾》、《灵泉洞》等长篇小说,还有鼓词《石不烂赶车》、上党梆子《十里店》等。主编过《说说唱唱》、《曲艺》等杂志。

(2)、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几个特点

①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

②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与创新

③讽刺喜剧手法的出色运用。讽刺里有宽容,批判里藏着期待。

(3)、赵树理的文艺思想

① 问题小说意识和工具论的文艺观

“文摊文学家”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 ② 注重小说的讽劝教谕功能 ③ 紧密反映现实,但不盲从现实,对现实有独立的思考 ④ 拒绝五四新文学传统和外国文学传统,重视民间文化传统

(4)赵树理小说的三大冲突:①干部和个别社员②干部和众多社员③群众和群众的冲突

(5)、赵树理的评价史

①延安文艺时期对赵树理的评价——赵树理方向 ②50年代的毁誉参半

③ 60年代“现实主义深化期”对赵树理的重新评价和称赞。 矛盾、邵荃麟、“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④文革前夕对赵树理的疯狂批判,并将其迫害致死

赵树理小说《锻炼锻炼》创作目的:站在青年人的立场上,批评中农干部“和事老”的思想。 在小说中,赵树理既想唱赞歌,又不想说假话,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农民新形象;“小腿疼”和“吃不饱”表现出作家没有回避人物缺点,歌颂赵树理“正气压歪风”的思想。

李凖《李双双小传》1961年改编成电影《李双双》,其电影价值大于小说。《李双双小传》是写农村凭功记分,其中借鉴了二人转,歌颂农民的美好人性和对生活的向往及理想,它是民间艺术作品的胜利,集中表现了李凖小说的喜剧特征和幽默风格。处女作《不能走那条路》揭示了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敏感性,也初步显示出李凖生活气息强、生活基础扎实的创作特点。开始便形成了他的紧跟政治形式的创作特点。

三、现代历史题材小说 现代战争题材小说 “战争”主要指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战争。

一、 现代战争小说的三种类型

篇五 弹花机视频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章 十七年的小说(上)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以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和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

激情的歌颂革命,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

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

地上的“战役”》、王愿坚《党费》。

2.农村题材

A.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

新办》

B.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小说:李准《不能走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康

濯《春种秋收》;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C.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李准《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

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

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家敢

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

野落霞》、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B.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

豆》,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这部小说自1961年出版以来,印数已超过352万

册。江姐、许云峰等英烈坚贞不屈的事迹代代流传。

《红日》: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消灭了蒋介石的74师及其师长张灵甫,吴强的小说

《红日》写的就是这段“战史”,是一部纪实与虚构兼备的不可多得的战争小说。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了

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代

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特殊的韵味。

《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 个“小资”的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的过程

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杨沫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

《保卫延安》:杜鹏程多写重大题材,这部小说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二、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点

1宏伟的建构,史诗的追求

2纪实性品格

3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

(一)农村生活题材

土改

农业合作化

大跃进

人民公社

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

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下章讲述)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李准小说分析

创作历程

一、早期小说揭示问题

《不能走那条路》《白杨树》《冰化雪消》

二、1957年前后干预生活,讽

《灰色的帆篷》、《芦花放白的时候》和《信》(原名《妻子》)。

三、1958年后写符合当时倾向的作品 《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等

小说人物

一、老一辈落后的农民 宋老定、董守贵、孙喜旺等。

二、农村新人

赵树理小说分析

《锻炼锻炼》

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

(思考:电视剧对赵树理形象的刻画)参看教材P107-110

(二)干预生活和爱情题材的小说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红豆》分析

王蒙,(1934~) 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

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

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弹花机视频】

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

季节》、《踌躇的季节》), 《青狐》。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刺鞭挞

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2003年:出版《王蒙文存》(23卷,700万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论文演讲集《接纳大千世界》。

王蒙的作品多是反映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由于其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现已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题思想

小说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小说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其位不谋其政

的官僚主义者。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2.刘世吾形象及意义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

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通过刘世吾形象引发思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涉世的深入,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

3.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

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红豆》分析

宗璞(1928-),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代表作: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中篇《三生石》,长篇《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江与齐因为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选择自己道路的痛苦与欢乐。

红豆的来源,象征意义

倒叙手法

爱情与阶级性的矛盾

矛盾的生成机制:

江玫(父亲是大学教授)

————萧素(人民、大众、学生运动、卖血)

齐虹(父亲是资本家)

(四)其他:茹志鹃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

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 1958年《百合花》问世,开始显露了这位女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此后两三年里,又接连发表了一些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如《如愿》、《春暖时节》、

《静静的产院》等。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茹志鹃小说分析:战争小说与人性美

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

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如《百合花》,再如写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作者从来不去正面描写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搏斗,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在夫妻之间(《春暖时节》)、母子之间(《如愿》《里程》)、婆媳之间(《在果树园里》)、妯娌之间(《妯娌》)、同志之间(《静静的产院》)所激起的波澜,来描写人们怎样与旧的东西告别,向新的目标前进,反映出时代面貌的变化。

写作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参看教材P110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

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

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分析:透过女性视角完成了对两个自然优美的人物的塑造。 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1938年投身

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原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多部。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孙犁

《山地回忆》对美好情感和逝去了的岁月珍贵,表达重点不是“军民鱼水”的宏大主

题,而是对战争年代相互支持的简单淳朴人际关系的深情回忆。

《铁木前传》友谊和爱情的失落

“共患难易同安乐难”的古老人性母题下的新含义:怎样保持战争年代那种美好的人性与理想,警惕金钱对人的腐蚀,抵制人的异化。

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带有浪漫主义气质,采用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方法。

语言简洁明净,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下) 之革命历史题材

▪ 革命历史小说的界定:1919——1949 在主流文学话语中,是专指以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作品。在新中国文学史上,革命历史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

第一节 内容分类

一、民主革命(解放战争)

▪ 《保卫延安》(杜鹏程)

▪ 《红日》(吴强)--孟良崮战役等 《林海雪原》(曲波)--剿灭东北土匪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渣滓洞 《百合花》(茹志鹃,短篇) 《黎明的河边》(峻青,短篇)

二、抗日战争

▪ 《风云初记》(孙犁),滹陀河畔抗日风云

▪ 《铁道游击队》(知侠),鲁南 《敌后武工队》(冯志),冀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定

▪ 《苦菜花》(冯德英),胶东

三、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 《青春之歌》(杨沫),20世纪30年代前期北平

▪ 《三家巷》(欧阳山),20世纪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风流》第一卷,酝酿达十五年之久,它叙述了一个名叫周炳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

半生经历,力图反映出从1919至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红旗谱》(梁斌),从上个世纪初叶开始

▪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长征时期

四、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 《三千里江山》(杨朔)

▪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五、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第二节 主要作家与作品

一、《红旗谱》 1957.12.中国青年出版社

⏹ “红色文学”代表作之一(参见教材P119-121)(注:割头税指屠宰税) 人物关系列表

朱老巩、严老祥、冯兰池

朱老忠、严志和、冯贵堂

⏹ 小说特色:

▪ 民族传统的继承

▪ 浓厚的地方色彩

篇六 弹花机视频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 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的文学。

2. 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

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 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

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4. 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

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 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 “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7. 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会议”。

8. 《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9. 《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

事的主角。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

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15.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

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16.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我是太阳》、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梁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的

天空》等。

17.《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8.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19.《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20.王蒙90年代的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集中体现了作家晚年的怀旧情结和对

革命的深入思考。

21.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2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

的犁原等。

23.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2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25.邓一光的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和长篇小说《我是太阳》为代表,继续讴歌革命的作品以豪放、壮丽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

26.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

谷鸟又叫了》、孙芋的《妇女代表》等优秀作品。

27.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

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28.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2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

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30.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31.新时期初期的话剧作品主要有金振家、王景愚的《枫叶红了的时候》、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沙叶新的《假如

我是真的》和《陈毅市长》、崔德志的《报春花》、赵梓雄的《未来在召唤》、赵国庆的《救救她》、宗福先、贺国甫的《血,总是热的》、邢益勋的《权与法》、白桦的《曙光》等。

32.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33.1985年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朱晓平等的《桑树坪纪事》,以及魏明伦的川戏《巴

山秀才》、《潘金莲》等。

34.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黄

纪苏和孟京辉等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以外死亡》,以及李云龙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35.何冀平除了话剧创作外,还创作有影视作品《新龙门客栈》、《西楚霸王》、《黄飞鸿》、《创业玩家》、《香港故事》、《新白娘子传奇》等。

36.《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37.廖一梅编剧、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是实验戏剧与商业戏剧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作品。

3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

《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39.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

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40.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41.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

景画。

42.《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43.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弹花机视频】

44.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45.20世纪60年代,蔡其矫曾立志要有系统地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风情,并先从自己的故乡福建做起,出版了《福建集》。

46.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弹花机视频】

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47.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

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48.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

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49.阎连科现实主义色彩书写平中见奇、实中有虚地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

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50.陈应松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

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51.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52.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53.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54.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55.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56.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57.王安忆的“三恋”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58.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59.王安忆的《荒山之恋》讲述了一个大提琴手的婚外恋的悲剧故事。

60.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61.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右派的故事。

62.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63.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88年出版的《玫瑰门》。

64.《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

人的恋情故事。

65.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__蝴蝶___》、《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66.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67.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68.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69.从《黄泥街》到《突围表演》,再到《思想汇报》,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了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

69.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70.“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

71.“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72.1981—1984年间,张承志的《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邓友梅的《烟壶》、冯骥才的《神鞭》、阿城的《棋王》等,这些作品共同汇成了“文化寻根”的浪潮。

73.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等。

74.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75.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76.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后改编成电影《菊豆》。

77.苏童的小说《_米 》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78.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后改编为电影《生活秀》。

79.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80.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和《我叫刘跃进》都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81.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82.魏巍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创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通讯化”特点的散文。

83.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84.冰心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被散文界称作是新时期散文个性解放的宣言。

85.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

86.杨绛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仨》和长篇小说《洗澡》等。

8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88.周涛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是“新边塞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80年代中期以后,他转入散文创作,出版有《稀世之鸟》、《秋风旧雨集》、《游牧长城》等散文集。

89.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90.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沉默的大多数》。

91._张洁也是新时期“女性散文”的发轫者。1980年前后发表的《挖荠菜》、《拣麦穗》等“大雁”系列的散文,大多是对作家童年的回忆,情感细腻。

92.张中行的《负暄琐话》、《负暄续话》与《负暄三话》被誉为“负暄三书”。

93.余秋雨出版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_》、《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

94.《山南水北》记录了作家离开城市来到他曾经插过队的湖南汨罗县八溪峒乡,过起农民生活的种种经历与见闻。

95.长篇言情小说《海上花列传》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

96.徐枕亚的《玉梨魂》是民初最畅销的小说,与苏曼殊的《数鸿零雁记》同为“鸳鸯蝴蝶派”发韧之作。

97.旧派武侠小说可分为南北两派。时人有“北有赵焕亭,南有不肖生”之称誉。

98.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出版后引起阅读狂潮,并改编成电影《火烧红莲寺》。

99.60年代后,金庸小说进入台湾时,因当局的限制,只好以“司马翎”的名义出版。

100.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震惊文坛,也标志着金庸的出世。

101.金庸把自己的14部小说(除《越女剑》之外)名称的首字连接起来,就成为一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102.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

103.古龙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苍穹神剑》。

10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主要有聂华苓的《失去的金铃子》、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白先勇的《纽约客》、陈若曦的《尹县长》、王文兴的《家变》等。

10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的作品主要有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的《将军族》、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等。

106.高阳的《慈禧全传》、《清宫外史》等小说跨越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鸿沟,具有恢宏的史诗风范和深厚的历史意识。

107.在当代台湾小说中,白先勇的《台北人》、《纽约客》、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的《将军族》、李昂的《杀夫》等被视为经典性作品。

108.出版于1977年的长篇小说《城之迷》是七等生的代表性作品。

109.《饥饿》出版于1986年,是张大春最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110.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现代诗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等。

111.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纪弦。

112.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覃子豪、钟鼎文和余光中。

113.1959年,创世纪诗社以其前卫的姿态和精神,取代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成为了台湾现代诗的大本营。

114.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则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白玉苦瓜》。 115.纪弦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与旗手,最能代表他台湾时期诗歌成就的是《槟榔树》(五集)。

116.在洛夫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117.余光中《乡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但它在表层结构上存在着模仿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一词的痕迹。 118.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二、单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C.王金生)。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B.梁三老汉)。

3.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A.《邪不压正》)。

4.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D.《登记》)。

5.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A.王玉生)。

6.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C.周立波)。

7.《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B.李月辉)等。

8.“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D.《山乡巨变》)等。

9.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A.《我是太阳》)等。

10.《蝴蝶》描写的共产党高级干部形象是(B.张思远)。

11.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B.《亮剑》)。

12.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C.《沙家浜》)。

13.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A.《绝对信号》)。

14.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草木篇》)等。

15.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A.《爸爸爸》)。

16.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C.麦家的《暗算》)。

17.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D.《北极村童话》)。

18.莫言的成名作是(A.《透明的红萝卜》)。

19.张洁的关于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史诗是写于20世纪末的长卷小说(C.《无字》)。

20.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A.舒婷的《致橡树》)等。

21.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88年发表的(B.《玫瑰门》)。

22.王安忆以雯雯为主人公的小说是(C.《雨,沙沙沙》)。

23.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D.《小鲍庄》)。

24.《玫瑰门》的主人公是(B.司猗纹)。

25.林白以多米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是(B.《一个人的战争》)。

26.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A.《私人生活》)。

27.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拉萨河的女神》)。

28.《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B.洪峰)。

29.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褐色鸟群》)等。

30.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冈底斯的诱惑》)。

31.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B.《山上的小屋》)。

32.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十八岁出门远行》)。

33.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鲜血梅花》)。

34.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C.《棋王》)。

35.《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C.刘恒)。

36.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B.《妻妾成群》)。

37.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D.《一地鸡毛》)。

38.刘震云在2003年发表长篇小说是(D.《手机》)。

39.下列作品中弥漫着北方乡村气息的作品是(D.《狗日的粮食》)。

40.标志着杨朔散文艺术成熟的作品是1956年发表的(C.《香山红叶》)。

41.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A.《秦腔》)。

42.散文集《游牧长城》的作者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A.周涛)。

43.被誉为鼻祖的武侠小说是由唐人杜光庭创作的传奇(D.《虬髯客传》)。

44.以《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为代表,武侠小说第一个创作高潮期出现在(D.清代)。

45.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是(A.《书剑恩仇录》)。

46.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D.《射雕英雄传》)。

47.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C.梁羽生)。

48.在1952年就开新派武侠小说之先声,陆续出版《古琴哀弦》、《碧海青天》、《莫愁儿女》等武侠小说的作家是(A.郎红浣)。

49.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A.《龙虎斗京华》)。

50.曾化名“佟硕之”写作《金庸梁羽生合论》一文的武侠小说家是(C.梁羽生)。

51.古龙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D.《苍穹神剑》)。

52.林海音的女性小说是(C.《城南旧事》)。

53.陈若曦的小说是(B.《尹县长》)。

54.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A.《游园惊梦》)。

55.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D.洛夫)。

56.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是(C.《白玉苦瓜》)。

三、多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1.“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A.束为 B.马烽D.西戎)等。

2.“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A.从维熙B.刘绍棠C.房树民 D.韩映山)等。

3.“茶子花派”的主要作家有(A.韩少功 B.古华 C.周健明)等。

4.《三里湾》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A.“糊涂涂” C.“常有理” D.范登高)等。

5.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A.小满儿 B.双眉 D.妞儿)等。

6.《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有(B.李月辉 D.刘雨生)等。

7.《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B.郭世富C.姚士杰 D.郭振山)。

8.“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B.《林海雪原》C.《红旗谱》D.《红岩》)等。

9.“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古华的《芙蓉镇》 B.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C.张炜的《古船》)等。

10.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A.邓一光的《我是太阳》B.都梁的《亮剑》C.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等。

11.《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A.沙基惨案 B.省港大罢工D.广州起义)等。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主要有(B.王清泉C.韩常新 D.刘世吾)等。

13.王蒙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A.《恋爱的季节》C.《踌躇的季节》D.《狂欢的季节》)等。

14.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A.林震 B.钟亦成D.曹千里)等。

15.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A.刘世吾 C.张思远 D.犁原)等。

16.《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B.王利发C.常四爷 D.秦仲义)。

17.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A.《白毛女》D.《红色娘子军》)。

18.《沙家浜》“智斗”一场的主要人物是(A.阿庆嫂 B.胡传魁D.刁德一)。

19.《绝对信号》描写的主要人物是(A.黑子 B.蜜蜂 C.小号)。

20.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A.李季的《杨高传》B.臧克家的《李大钊》C.田间的《赶车传》)等。

21.郭小川的叙事长诗主要有(A.《白雪的赞歌》C.《一个和八个》D.《将军三部曲》)。

22.海子深受一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他们是(A.雅斯贝斯 B.尼采D.海德格尔)等。

23.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主要指(B.《“漏斗户”主》C.《陈奂生上城》D.《陈奂生转业》)等。

24.汪曾祺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受戒》C.《大淖记事》D.《故里三陈》)等。

25.刘震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A.《塔铺》 C.《头人》D.《故乡天下黄花》)等。

篇七 弹花机视频
2013.CJC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57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