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擂茶视频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安化擂茶视频
安化擂茶的制作方法视频

  擂茶就是把茶和芝麻、花生等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擂茶在中国南方多有分布,但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

  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湖南的桃花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为主,放入碾钵里擂碎,之用白开水冲泡,再放点白糖。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口上各有不同。

  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谓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清明前的山梨叶、大青叶(不分季节)、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

  安化擂茶:

  安化县的擂茶稠如粥,香中带咸,稀中有硬,通俗地说,就像一香喷喷的稀饭。每碗擂茶里面,有嚼的,有喝的,喝上一碗,就是一餐不再吃饭,也不会觉得饿。因此,如果说你有机会去湖南省的安化县,有谁家请你去喝擂茶,你最好是空着肚子去。

  安化的擂茶制作非常讲究,原料也多种多样。除了茶叶以外,还有炒熟了芝麻、花生、黄豆、玉米、大米、绿豆、番瓜子,以及生姜、食盐和胡椒,其中主要原料是大米和茶叶。当地人把炒熟的大米等用石磨磨成粉备用,再把茶叶、生姜和芝麻用擂钵擂成糊状,和磨成粉的原料一齐倒入锅中滚开的水里面,一起煮成糊状,就成了擂茶。

篇二 安化擂茶视频
安化黑茶加工技术

  [农广天地]安化黑茶加工工艺(20120315)

  安化黑茶是黑茶中的一个独特品种,因产自中国湖南安化县而得名,属于后发酵茶,以不易受潮霉变等著称,其特色的千两茶,堪称一绝。其独特的加工过程,尤其是微生物的参与使其形成了安化黑茶特有的色、香、味。本期节目介绍安化黑茶的加工工艺。

  相关知识:

  安化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其独特的加工过程,尤其是微生物的参与使其具有特殊的中医药理功效,其富含茶多糖类化合物被医学界认为可以调节体内糖代谢(防止糖尿病)、降血脂、血压、抗血凝、血栓、提高机体免疫力。临床试验证明,黑茶之特殊功效显著,是其他茶类不可替代。

  正宗真品“安化黑茶”产地应在湖南益阳安化县;原料是以云台山大叶茶(国家级优良茶树种)为代表的安化大叶茶群体品种,用传统独特工艺(杀青、揉捻、渥堆、松柴明火烘焙)初制和精制(包括自然陈化和人工后发酵)而成的、具独特品质风味的黑茶,才是正宗的“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安化黑茶加工技术如下:

  一、杀青: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 为了避免水分不足杀不匀透,一般除雨水叶、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都要按10∶1的比例洒水(即10千克鲜叶1千克清水)。

  二、初揉:黑茶原料粗老,待嫩叶成条,粗老叶成皱叠时即可。

  三、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渥堆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后的茶坯,不经解决立即堆积起来,堆高约1米左右,上面加盖湿布、蓑衣等物,以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匀。堆积24小时左右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茶团粘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

  四、复揉:因渥堆后的茶条有回松现象,需复揉使茶条卷紧,进一步整饰分形,破损细胞,使其破损率达30%以上,从而增进内质改进外形。

  五、烘焙:茶坯经过渥堆后,解决复揉并及时干燥。黑茶传统的干燥方法有别其他茶类,采用松柴明火,分层累加湿坯和长时间一次干燥法。通过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即油黑色和松烟香味干燥判断标准:茶梗易折断,手捏叶可成粉末,干茶色泽油黑,松烟香气扑鼻时,即为适度。

  六、自然晾置:我们称自然晾置干燥法为传统干燥工艺,现在黑砖仍采用这种传统工艺,茶叶踩压成包压制成形后,置于阴凉通风之处,10-15天时间。千两茶百两茶等则用日晒夜露49天的干燥工艺,让水分缓慢干燥。

篇三 安化擂茶视频
擂茶

【安化擂茶视频】

篇四 安化擂茶视频
安化黑茶童谣的详细解说

【安化擂茶视频】

安化黑茶童谣的详细解说 童谣

冰碛岩、七星灶、金花朵朵药; 八木春、九重工、雪峰山水冲; 十两卷、百两饼、茶马古道饮; 千两茶、万年藏、盛世茶都香。

这是湖南省安化县,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唱出了安化黑茶在历史长河中的漫长积累过程,同时也唱出了安化黑茶的功效价值、生长环境、工艺流程、冲泡过程,以及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作用,更体现了安化黑茶能百年收藏、越陈越香的特殊地位。

1、 冰碛岩,是世界稀有的石种之一,其色泽为灰褐或暗褐,质量重,坚而脆,内夹杂有砂石或其他生物化石。由于产生年代久远,冰碛岩亦被称作“长寿石”“吉祥石”, 含锌、硒等人体所紧需的微量元素特别丰富。据考证,安化是世界上冰渍岩最集中的地区,约占整个地球含量的85%,像安化这样大面积保存下来的实属罕见,其厚度及规模和岩石质量称"世界之最",被科学家称为"世界奇观"。

世界上只有安化的茶叶生长在冰碛岩地貌上,其含硒量高于世界茶叶平均水平7倍,也只有安化黑茶才能溢出特有的香甜滋味,喝下一口,久久不能忘怀!

【安化擂茶视频】

2、 七星灶,是安化黑茶特别是天尖黑茶不可或缺的一道烘焙工艺,没有七星灶,就没有安化黑茶特有的烟松香味,也就无法品味其流传近千年的纯正滋味。这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3、 金花茶,金花茯砖,金花黑茶中的金花,其科学名称为“冠突散囊菌”,是对人有益的酵素类菌。“金花”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蛋白质、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湖南农大刘仲华教授已在分子水平上论证金花具有减肥、去脂、降三高等功效。

金花的生成技术被列为国家二级机密,早些年,日本,韩国多次有人到安化,企图窃取金花的生成技术,由于我国政府的严格保护,始终未能得逞。由于金花的各种功效价格,在日本茯茶称为“瘦身茶”,在韩国称为“美容茶”。

4、 八木春,历史上有几种说法:

其一:八木春生,是一个早年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个故事要追溯到公元641

年,也正是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的那一年。

安化民间传说,口口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的那年,安化爆发大规模的瘟疫,瘴气厚积,灾民遍野,被瘟疫夺命者不计其数,困苦不堪。

更可怜的是安化已连续干旱三年,而且这第三年是安化县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年,使得树木枯亡,寸草不生。灾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安化擂茶视频】

而唯独在安化县境内的芙蓉山脉系的大峰山一处悬崖上,有且仅有八棵看似茶树而又不是茶树的一小片木群,共计八棵,葱葱郁郁,长势喜人。

按理说,这片树木也会被饥饿的村民们吃掉,可惜这里一是因为很难看到,二是因为长在悬崖边上,采摘不到。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眼看瘟疫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从山上走出一位白胡子白头发的仙者,命人采摘到了这八棵树上的叶片后,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时辰,擂制出像米糊一样的一味黑茶药,分发给病患食用后,终于控制住了瘟疫,再然后就是,天公做美,接连下了三天三夜大雨!全县度过顺利度过难关。得八木春者,得生存。由此而来

其二:富含冰碛岩石的安化,地理地貌特殊,大部分地方表层土质比较薄(因为土层下都是冰碛岩石),导致茶树的生长非常缓慢,一般至少需要8年的生长期,才适合茶叶初摘,所以才有八木春生,茶味香浓之说。

其三: 在安化特有的一种茶,叫安化擂茶,这个擂茶的“擂茶棍”,必须用一根笔直的,而且至少有18个年轮的茶树棍子,一般是女士手腕大小,长八尺左右,用这样一根茶树棍子擂制的擂茶,会有一种天然的茶香味。每当贵客到来的时候,喝“擂茶”是安化人民的盛情待客之道。

八木春品牌可以说是安化黑茶中的一个天字号品牌,不过这个品牌基本只在内部流传,就好像汽车中的特斯拉,他们家的产品几乎不在市面上出现,鲜为人知。一般能喝到他们家的产品的,都是圈中人士或茶圈贵友才能偶得收藏。

安化俚语有说法:喝了八木春生茶,饿死郎中屋里爷(读 ya),意思是喝了这个擂茶,会身体健康,医生会因为没有顾客,爷都会饿死去!

5、 雪峰山水冲,安化黑茶冲泡流程讲究天然山水或井水冲泡,这样茶更加纯正,或者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返璞归真茶。

6、 九重工,是说安化黑茶必须经过九道加工工艺,

一重、采摘;二重、杀青;三重、初揉;四重、渥堆;五重、复揉;六重、烘焙;七重、筛分;八重、压制;九重、发花。其中每重工艺中还有很多重复杂的技术。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工艺在6大茶类中是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

7、 茶马古道饮,早在唐朝,安化茶人就开辟了从安化顺资江水路下洞庭,经汉口、长安、包头至今天的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其分支从包头经陕西运往新疆蒙古等地。为了方便运输,安化人将茶叶压成砖,做成卷(千两茶),打成包(天尖一包为50斤) 。置于马背,运抵恰克图,为中俄边境的安定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8、 万年藏,安化黑茶有一个说法叫,叫“可以喝的古董”,因为这是安化黑茶的特质决定的,可以存放、收藏百年,而且越陈放越香,越陈越好喝,这样价值也越大。2005年,央视二套《鉴宝》栏目对一位陕西茶商存储的一篓1953年的一公斤安化天尖进行了验证鉴评,拍出48万元的天价, 200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茶业博览会上,奥运纪念版“千两茶”以200万元的价格被神秘夺走,堪称“茶王”。

篇五 安化擂茶视频
擂茶

篇六 安化擂茶视频
擂茶与客家擂茶考论

【安化擂茶视频】

篇七 安化擂茶视频
益阳市境内桃江县擂茶

益阳市境内桃江县、安化县两县,喝擂茶早已成为习俗,几乎家家户户备有陶制擂钵、擂钵架、擂茶棒(长约1.67m的油茶木)。做擂茶时,先将茶叶擂烂,次放芝麻、

擂茶制作

生姜、花生米,均擂成糨糊状,还有各式口味,用白糖开水调制而成,像豆浆、似乳汁,喝起来清凉可口,滋味甘醇,四季可饮,尤以暑季为盛。有客来时,用大碗盛满,客随喝随添,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是高兴。这是接待常客。若有稀客来,一边喝擂茶,一边还摆上自制的茶食,如油炸红薯片、炒黄豆、炸巧果皮、爆米花、酸豆角、辣椒萝卜等。80年代后,已有生产擂茶的加工厂,亦有临街专卖擂茶者的经营户。

编辑本段制作方法

擂茶,用生米、生姜、生茶叶,为提高香气也可加入芝麻、花生仁等。将“三生”置于上宽下窄、内径约一尺半,壁内有沟状竖纹的陶瓷擂钵中,然后用几尺长的山楂木或上等油茶木制作的擂茶棒旋捣,并加入少许冷开水,使成糊状,冲以沸水即成。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口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谓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现在因发展,大多的擂茶都是以芝麻和花生为主 ,提香也可随意加入少许的其它配料,成后乳白色。而只有在一些小的节是加入些特别的配料:谷雨,加生茶叶等!

编辑本段擂茶功效

擂茶只当作一般饮料。若当药用,如祛风寒、消暑气、清火解毒之用,可添加如细叶金钱、艾叶、小叶客食碗(马蹄金)、班笋菜(荠菜)、黄花、薄荷等,同茶叶一起擂烂。各种配料,易熟品,切碎后,放入钵内由开水冲熟;难熟的,放入锅内煮熟,同开水一起冲入钵内。

【安化擂茶视频】

擂茶功用 擂茶只当作一般饮料。若当药用,如祛风寒、消暑气、清火解毒之用,可添加如细叶金钱、艾叶、小叶客食碗(马蹄金)、班笋菜(荠菜)、黄花、薄荷等,同茶叶一起擂烂。各种配料,易熟品,切碎后,放入钵内由开水冲熟;难熟的,放入锅内煮熟,同开水一起冲入钵内。 编辑本段擂茶习俗

在祖国博大精湛的茶艺中,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一说,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流传于闽、粤、赣客家居住区。

客家人热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荤素两种。招待吃素的客人饮用,加花生、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粳米粉干、凉菜等;招待吃荤的人饮用,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甜笋、香菇丝、煎豆腐、粉丝、香葱等配料。

客家人在南迁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渐养成一种坚韧耐劳、向外发展、敢于冒险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给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寻找新天地的原动力。擂茶的品格与客家精神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么?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风霜雨雪;品之,呈优雅闲适之情,增粗犷豪迈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宝,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种饮食文化,无不是生活哲学的一种诗化,一种启迪。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编辑本段安化擂茶

俗话说,五里一音,十里一俗。安化县虽然和桃江县唇齿相依,也同样喜欢喝擂茶,但是,其擂茶的制作方法与味道,却截然不同。 像香喷喷的稀饭

安化县的擂茶稠如粥,香中带咸,稀中有硬,通俗地说,就像一香喷喷的稀饭。每碗擂茶里面,有嚼的,有喝的,喝上一碗,就是一餐不再吃

饭,也不会觉得饿。因此,如果说你有机会去湖南省的安化县,有谁家请你去喝擂茶,你最好是空着肚子去。

安化的擂茶制作非常讲究,原料也多种多样。除了茶叶以外,还有炒熟了芝麻、花生、黄豆、玉米、大米、绿豆、番瓜子,以及生姜、食盐和胡椒,其中主要原料是大米和茶叶。当地人把炒熟的大米等用石磨磨成粉备用,再把茶叶、生姜和芝麻用擂钵擂成糊状,和磨成粉的原料一齐倒入锅中滚开的水里面,一起煮成糊状,就成了擂茶。

以茶待客

每当有客人来访,好客的主人便操起竹筒勺子或者是木制勺子,吧哒吧哒,给客人盛上一大碗,双手恭敬地递到客人手上。芳香四溢的热气,馋得客人直流口水。不懂山里面山规的客人接第一碗擂茶后,都会迫不及待地喝了起来。可是,客人刚刚喝下去一点,眼尖手快的女主人就会操起勺子给你重新添满。因此,喝起来就没完没了。按照当地的习俗,如果说你喝完手里的这一碗就不想喝了,那你就别把手上这碗擂茶再喝下去,让它留在碗内,等到临走离开主人家时,再一口气喝完,然后告辞。 摆“碟子”的习惯

喝安化擂茶,还有摆“碟子”的习惯。安化“碟子”和桃花江“碟子”基本上是一样的。古香古色的八仙桌上,一般都要摆上八只“碟子”,有枯香的壳花生;焦香的油炸红薯片;滚壮的番瓜子;香酥的巧果片和紫色的洋窝„„都是一些自家制作、开胃可口的绿色食品。

为什么要摆八个碟子呢?当地人说两个意思:

一是八个人坐一桌,表示每人都有一份;二是八字是个吉利数字,当地人信奉“桌摆八,有财发”的信条。

安化人除了婚丧嫁娶等喜庆日子举行大型的擂茶会以外,平日自家人在一起也天天喝擂茶,一般用来充当中午饭。

由于安化人常年喝擂茶,而且茶水也较稠,所需的原料十分多,加工起来也颇费力费时,所以,加工擂茶是安化地区家庭主妇的主要任务之一 编辑本段擂茶溯源

1、三国传说

据说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交战,因久旱酷暑,致使瘟疫流行,刘备的军队吃了当地人做的擂茶后,治好了疫病,打了胜仗。湖南省桃花县的百岁寿星范香秀对当地的擂茶也情有独钟。其做法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等放进擂钵内,然后用木棒挤压,速度由慢变快,一圈圈地擂起来,最

后变成糊状。值得一提的是:该地是我国的长寿地区,当地人都有吃擂茶的习惯,范香秀的长寿与其吃擂茶也不无关系。

2、曾全国风行

茶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茶坛堪称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是中国。即远在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据记载我国的饮茶的方式似乎丛开始就与粥擂茶有关,即把茶叶碾成末,掺在米中煮成粥,称为米茶,或叫茗粥。三国魏张揖的《广雅》已有关于米茶的记载,时人已习于用葱、姜、桔皮等作飧料。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中曾出土堵塞茶叶以及用茶叶做成的苦羹,有专家认为这种苦羹就是用茶与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说来,秦汉以前人们饮食茗羹已成普通的习俗。到了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人们的饮茶方面军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米茶渐趋灭迹,但茶叶中掺葱、姜、桔皮等的习俗仍存在。有人认为,擂茶是客家人的特产,似乎除了客家,其他地方就没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人了。看了前面的介绍便可知道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以前,中原地区即已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习俗了,并且曾经风靡过全国的许多地方。不过,随着岁月的推移,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却逐渐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人及我国西南的个别少数民族继承下来并不断地创新和光大。据有关资料记载,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有的地方甚至还非常风行,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颇能说明问题。

3、制法大同小异

擂茶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人而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二种,一为米茶,二为香料条。米茶就是古人所称的“茗粥”。制法是将茶叶、生米、生姜等用水浸泡,然后放在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并形成细牙的陶制的擂钵里,用2 ~4 尺长、杯口粗的油茶木或山楂木等可食杂木做成的擂槌,反复碾磨成糊状,复拌入韭菜、番薯丝等,倒人锅中煮成稀粥。食用时,再撒上适量的油炸碎花生米、芝麻及另行炒熟的菇、笋、肉丝等佐料。香料茶也叫庵菜或盐茶,现在人们所说的擂茶主要就是指这种茶。它的基本原料是茶叶、中草药和油、盐、姜等。在有些地方,如宁化,所谓茶叶的范畴很广,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老茶树叶外,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药薯(即淮山)叶等,经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大量制备,都当作茶叶,常年备用。中药有川芎、肉桂、小茴香、白芷、陈皮、甘草等香料型。草药的食用则随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春夏湿热,用艾叶和薄荷等;秋季风燥,用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

用竹叶椒等。制作时,将上述原料同置钵中,手握擂槌,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频频擂转,直至原料碾成茶泥。然后将茶泥分署一个个碗中,注入开水,风味独异的香料擂茶就算做成了。有的在茶碗中还撒上芝麻、米花、粉条、干果、菇笋,肉类等,用匙搅匀。因为服擂茶是要咀嚼的,所以严格地说,用“饮”字用“喝”字或用“吃”字,都欠准确,客家人均用“食”字来表达。食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食人越多。若有客人来,尤其是女客,则宾主音在饭桌边团团围坐,邻居主妇亦不邀而至,并携来各种茶点,如炒花生。盐酥豆、桔饼、油炸糕等,都用小碟子装着,整个桌面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主人一边依次献茶,一边频频举署,“食啊,食啊”,动作既热情,声音又甜美,情切切,意绵绵,一席擂茶宴把人们的心扉都打开了,把人们的情感都沟通了。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这样一种“下里巴人”的氛围在“阳春白雪”的大都市是很难领略到的。可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食擂茶的文化效应。客家擂茶文化擂茶起源于中原地区,以葱、姜、盐及香药入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主要的饮茶方式。到了唐代,擂茶已进入它的鼎盛时期。

4、斗茶对擂茶的影响

但从北宋开始,一股“斗茶”风悄然兴起,人们的注意力开始移到品尝茶的原味上来。如苏东坡曾写有茶诗几十首,其中《次韵曹辅寄壑源试培新芽》描述的就是作为贡茶的福建团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沙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东坡对泡茶用的泉水也很有讲究,在《汲江煎茶》诗中云: 活水还须活水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些诗所歌咏的显然都不是擂茶。所谓“新芽”就是“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芽茶,泡芽茶自然要有好的泉水,说明至迟在北宋以前,芽茶冲泡法已经发端了。于是拌有姜、盐等物的擂茶不仅被士大夫阶层所讥笑,南方的广大地区也逐渐摒弃不用了。这种现象,从《东坡志林》即可看出:“唐人煎条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挎’„„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但由于种种原因,擂茶在北方民间却仍十分流行,有苏辙《和子瞻煎茶》诗可以证明:“北方茗饮无不可,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6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