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瓷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瓷器生产工艺 陶瓷生产过程

  [农广天地]复苏的克拉克瓷(20120113)

  克拉克瓷是花卉图案具有典型欧洲风格的青花瓷器,也是中国青花瓷器在欧洲的叫法,其主要特点是图案随心所欲,自然洒脱,且画有开光,在开光内绘画杂宝、花卉等图案。至今,大英博物馆以及日本、美国等重要的博物馆都有不少“克拉克瓷”藏品。本期节目介绍克拉克瓷的制作工艺。

  农广天地视频同步解说词:

  公元1602年,荷兰武装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截获了一艘装有大量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有约合十万件的瓷器,随即被运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意外的是,这批瓷器在第二年的拍卖中,一举轰动了整个欧洲。但是当时由于拍卖方不知这批瓷器原本来自哪里,因此在拍卖时根据船号克拉克命名,称之为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青花瓷,另外也有一些红绿彩瓷器。克拉克瓷主要特点是图案随心所欲,自然洒脱,且画有开光,在开光内绘画杂宝、花卉等图案。

  那么,克拉克瓷究竟是出自中国哪个窑口呢?在它们的背后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四百年后的今天,随着水车那吱吱的转动和一声声的敲打声,好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向我们诉说着,诉说着那克拉克瓷的传奇故事。数百年来,关于克拉克瓷产地的争论始终困扰着世界学术界。当历史的车轮迈进二十一世纪,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传了出来,克拉克瓷产自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的西南部。史书记载,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平和的名字源于平定仁和。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即使在今天,这里仍然以和谐安宁的姿态面对着一切。然而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当年是何等的人声鼎沸,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拥有规模庞大的制瓷工业。震惊世界的克拉克瓷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

  在今天的博物馆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四百多年前被拍卖的这批精美的瓷器,这些瓷器包括盘、碗、瓶等诸多品种。其中以盘的数量最多,盘上的画面整体构图严谨,繁而不乱,洋溢着东方文化的浓郁气息。

  现在福建省漳州窑,正在用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复苏克拉克瓷。但是,克拉克瓷制作工艺是否真的能够浴火重生呢?下面就请大家跟随着我们的摄像机去揭开那神秘的克拉克瓷制作工艺。

  1、精选高岭土

  当然,要想复苏克拉克瓷第一步就是要找到烧制克拉克瓷的原料,也就是高岭土。只有这种高岭土才可以烧制克拉克瓷。这种土主要含有九种元素,二氧化硅70%左右,三氧化二锂22%左右,三氧化二铁0.02%左右,以及微量的氧化铁、氧化磷、氧化钾、氧化镁、氧化钙和氧化钠等。由于这种瓷土最早发现于景德镇的高岭村,因此这种土质的土统称为高岭土。好像上天眷恋克拉克瓷,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也同样拥有大量的高岭土。所以,利用本地的土就可以烧制瓷器了。但是高岭土要经过精选才可以使用,要求剔除块状的颜色发黄、发黑的土,以免烧制的瓷器不白。高岭土精选完了,可是,这是“生”土,几乎没有粘性,可塑性极差,而我们需要“熟”的高岭土才可以制作,那么,到底我们该怎样让生土变为熟土呢?

  2、撞打生土

  当我们走进现在的漳州市克拉克瓷研究基地时,那一声声的敲打声好像在告诉我们高岭土就是这样翻动打“熟”的!首先我们要向捶打的坑内倒入150千克左右的高岭土,开始用水车进行撞打,水车撞打是古老的打土制瓷方法,它是利用水冲击水车,产生偏心力,水车运转,再利用圆周运动,带动下面的杠杆来砸土。由于制作工艺古老

  3、过滤

  从水车的下方我们看到了几个放满水的大水泥池子,准备复苏克拉克瓷的老艺人告诉我们这几个池子是过滤“熟”的高岭土用的。过滤池共有四个,四个过滤池一个比一个偏低,这样利于水的流动。

  通过四个水池的过滤,较大、较重的颗粒就会沉在水底,而这些是不能用的,最后漂浮在水面上最轻、最细的泥料就是我们要用来制作克拉克瓷的原料了。

  4、沉淀

  漂浮的这层泥料最终将流进沉淀池进行沉淀。一般沉淀大约需要12小时左右就可以了。之后还需要捞出来进行晾干。那么我们的克拉克瓷复苏计划是否就已经标志着第一步圆满成功了呢?老艺人耐心的告诉我们要想复苏克拉克瓷每一步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就比如这晾干吧,里面的学问可多着呢!

  5、泥土晾干

  所谓的晾干就是将沉淀好的泥浆倒进布袋里,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铁架把布袋支起来。倒好泥后,将口绑起来,扎紧。接下来把袋口压到袋子下面,再垫上木板,之后压上石头,这样有利于整袋泥土的受力均匀,水也能被挤压出来,有利于快速干燥。在晾干一个小时左右后,需要将布袋翻过来压,这样也能受力均匀。之后同样晾置1小时左右,就可以将布袋堆放起来了,所有的布袋挤压在一起,可以提高泥土的干燥速度。这样放置24个小时左右,将布袋口打开,看到泥土表面有点湿润,泥土成块状,稍微有点硬度,但也能用手捏动,这时,就可以拿去陈腐了。

  6、陈腐

  在自然条件下,将晾干的泥土整块的堆放在避免雨淋的地方,然后用塑料膜包好。一般来说,泥土陈腐的时间越久越好。但最少要2个月以上才可以使用,这样才能增加泥土的可塑性,而且水份相比之前分布更均匀,有利于以后的工序。

篇二 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的制作工艺

  

    克拉克瓷是花卉图案具有典型欧洲风格的青花瓷器,也是中国青花瓷器在欧洲的叫法,曾经风行国外,深得欧洲王公贵族喜爱,国内罕见收藏,知之者甚少。至今,大英博物馆以及日本、美国等重要的博物馆都有不少“克拉克瓷”藏品。本期视频介绍克拉克瓷的制作工艺。

    什么是克拉克瓷器: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被称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

    克拉克瓷器的特点:

    克拉克瓷的特点是宽边,青花瓷为多,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克拉克瓷的生产可分万历至清初和康熙两个时期,前者为开光的青花瓷,后者则胎薄。 万历克拉克青花盘使用浙料绘画,有翠蓝、灰蓝、淡蓝几种色调,运用分水技法,形成三至四个色阶,为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画师们熟练地运笔,无论勾、点、染皆随心所欲,自然洒脱。凡是勾勒圆圈,皆是用两笔拼凑而成,这也是明末清初瓷画的一个特点。这种花卉图案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的青花瓷器,也是中国青花瓷器在欧洲的叫法,专指这种深得欧洲王公贵族喜爱的外销瓷。

篇三 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的工艺复古(一)

克拉克瓷的工艺复古(一) “早在明代,中国产的克拉克瓷如同今天美国产的Iphone4

一样,风靡全球。”——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建新

在欧美国家较为传统的家庭、大小古玩店,及艺术品的拍卖场上,会偶尔看得到一种中国明代的青花瓷。器物之上,除了当时民众喜闻乐见的纹饰外,往往还会有多帆船、城堡、郁金香等符合西方人审美的元素。不仅如此,它们还有一个纯西方的称谓——克拉克瓷。 400多年前,这批精美的青花瓷被运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进行了公开拍卖,此次拍卖几乎轰动了整个欧洲的上流社会。因为昂贵、稀有,这些青花瓷基本只用作陈设,很少实际使用。初见青花瓷器的欧洲人当时也不知道它的名称,因为是从克拉克号上卸的货,就有了“克拉克瓷”的别名。

在这批克拉克瓷到达之前,欧洲没有瓷器。他们的陈设器、餐具都以金属器、木器和陶器为主。而那次著名的拍卖会后,这种既美观又耐用的青花瓷很快风靡了整个欧洲,进而走入了美洲、亚洲上流社会和平民家庭。

这种特殊的、似乎专用来出口的青花瓷,原先一直被误以为产于江西景德镇,但实际上,景德镇很少出土这样的瓷器。偶有出土克拉克风格的青花瓷,也会比大宗的克拉克瓷更精致一些,其主要产地还是在福建平和。【克拉克瓷】

始烧于明代中期的克拉克瓷,伴随着海禁政策和月港的衰亡,到清代早期已经绝迹。其生产工艺也因此失传。直到福建省工艺美工大师——林俊的出现,才让克拉克涅槃重生,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

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克拉克瓷"传统技艺传承人林俊(右)与国际陶艺鉴赏评论家曲德敬在探讨"克拉克瓷"烧制工艺

陶艺大师林俊:29年坚守只为那笃定的钟情

小心翼翼地打开刚买来的宝贝“碎片”,这次,林俊花了1500块钱。用29年,他从钟情到复兴克拉克瓷,这一路,走得挺艰难,可他从不言悔。

一开始收藏没闲钱,他利用“副业”挣钱买进陶瓷;着手复兴克拉克瓷,靠变卖收藏的汝窑和古董家具,才换取到建立研究基地的资金。

一直以来,林俊有个复兴梦:盼着克拉克瓷能走得更远,未来3年,找到5个以上传承人,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碎片”的底蕴和文化。

29年收藏,只为一份笃定的“钟情”

林俊钟情于陶瓷收藏,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而林俊的父亲,常收藏一些书法、字画、陶瓷。

1983年,林俊开始收藏陶瓷。

“收藏需要资金,但我没有,所以我每天早早把工作忙完,建了一家钢管家具厂,‘下海’赚的钱买进陶瓷。”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人都会把家中的陶瓷卖出,换取现金,因此林俊占了不少“小便宜”,买到珍贵的陶瓷。

“到了1997年,我已经收藏了200多件漳窑(白釉米色,开冰裂纹,又称米黄釉)。后来我接触到漳州窑(青花开光,集中在明清时期生产、出口的贸易瓷),有一部分漳州窑是克拉克瓷。”收藏陶瓷,早就变成了林俊生活中的习惯。

两年后,中国古陶瓷协会开漳州窑研讨会,邀请300

多位古陶瓷研究的专家、学者,林俊也在受邀之列。“我

当时收藏的漳州窑有几百项,成为一个系列,会后有200

多位专家到我家参观,并鼓励我把收藏的瓷器、烧制工艺

等出成工具书。”这次研讨会,是林俊研究克拉克瓷的动

力。

林俊下定决心,要研究陶瓷的化学成分、窑炉结构、

窑具等。早出晚归、寻找标本。而不少次无功而返,林俊总会交代窑址附近的农户,请他们在挖掘出陶瓷后,一定要联系他。

每次淘到新的陶瓷标本,他会带着标本,赶到潮州博物馆、德化等地进行实物核对,确定其特征、造型。

漳州窑的特征是什么?林俊的答案是:底部粘沙、装饰风格呈现明显中西文化的陶瓷是漳州窑,漳州窑的代表是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的装饰图案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受华安写意、大写意的画风影响,迎合了中东人民的喜好,因此克拉克瓷在欧洲很受欢迎。” 一部电视专题,让他开启复兴梦

一部电视专题报道,让林俊开始思索,要真正地去复活克拉克瓷。

2007年,央视4套《走遍中国》栏目来到漳州,寻找《复活的克拉克瓷》,拍摄组一

路寻找克拉克瓷的踪迹,最终在林俊家中,拍摄

了仅有的八个开光的克拉克瓷。

而后,林俊请拍摄组再到漳州,拍出《复活

的克拉克瓷》下集。

但复兴的路走得很艰难,漳州瓷艺术馆的解

说员李女士说,这几年林俊为了复兴克拉克瓷,

吃了不少苦,而这些辛酸苦闷,也只有林俊一人

独自承担。原来,当时没有多少钱的林俊,靠变

卖自己收藏的汝窑和古董家具,才换取到建立研

究基地的资金。

2008年,林俊总算如愿以偿,创办了克拉克瓷研究所,担任所长,和一些专家,如陶瓷研究专家、“活国宝”耿宝昌老先生,进行克拉克瓷理论研究。并于同年7月,在平和创办了克拉克瓷研究基地,进行克拉克瓷的复制还原、恢复烧窑制作工艺等研究。

“当时家里,妻子没二话,很支持。而手工制作是最关键的,因为每一个用手工制作出来的成品都是仅此一个。老师傅是我从广东高薪请来的,他的手工艺了得。”除了拉坯师傅,还需要绘画创作团队,这些也都是林俊一个个去求来、请来的。【克拉克瓷】

研究基地建立之初,林俊高薪聘请了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地的传统制瓷老师傅。很快地,他发现要仿制出像样的漳州窑平和克拉克瓷,还得有熟悉平和制瓷传统工艺的当地人。随后,他找来熟悉克拉克瓷传统工艺的师傅,并将基地学徒工的招收范围定格为平和本地人。

过程很艰辛,但复兴之路,他仍旧要走下去。

制作克拉克瓷必须的工序——手工上釉(资料照片)

篇四 克拉克瓷
复活的克拉克瓷

复活的克拉克瓷

作者:罗 溪 张 挺

来源:《南方》2009年第06期

1984年,一家外国公司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办了一场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就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包括大量“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这些精美绝伦的克拉克瓷居然在阿姆斯特丹拍出了约3亿荷兰盾的天价,洋人们赞叹不已,奔走相告。早在400多年前,瓷器在欧洲人眼中,被看成是“白色的金子”。它们只供皇室和贵族们享用,它们是权贵的象征,人们为拥有它而备感骄傲和自豪。

然而400多年前,风靡一时的“克拉克瓷”在21世纪的今天却鲜为人知,一般的瓷器是不可能在80年代拍卖出3亿荷兰盾的天价,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特殊瓷器呢?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一段历史?为什么会有人说它甚至影响了欧洲文明的进程?

克拉克瓷芳踪难觅

叶文程是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会长,他从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克拉克瓷”。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会长叶文程:公元1602年,17世纪初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在海上截获了两条船,船上所载的就是外销瓷,也不懂说,这些瓷器的来源是哪里的,当时这个商船的名字叫克拉克商号,为了纪念它,所以就把这些瓷器的名称叫做克拉克瓷。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克拉克商船上的瓷器进行公开拍卖,这些瓷器在当时就被拍卖到400万的天价,这几乎是整个东印度公司成立时的总投资额。这一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同时也成为后来许多欧洲公司前往远东从事海外贸易的一个契机。

【克拉克瓷】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会长叶文程:早期,我们这个东西(瓷器)还没有外销之前,国外它一般没有生产这种东西,比如说吃饭上的这种饭具是用焦叶包的,到我们这个瓷器销到国外之后,就认为这个是一种生活上的用具。把米饭放在这个盘子里面,大家坐在一起,然后一起吃饭。

近年来,沉没于1600年的菲律宾 “圣迭哥号”、葬身于1613年的非洲西部的“白狮号”,以及埃及的福斯塔遗址、日本的关西地区等相继发现大量的“克拉克瓷”。

人们发现,这些“克拉克瓷”上的纹饰十分独特,它融合了中西方古典艺术的绘画风格,让世人十分惊叹。但是,谁都不知道,这些有着独特纹饰的“克拉克瓷”究竟来自哪里?

16、17世纪,风行日本宫廷里的青花瓷器和素三彩香盒其实就是被欧洲人称为“克拉克”的瓷器。日本人着迷于“克拉克瓷”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极力在日本寻找这种天价瓷器的出生地。然而遗憾的是,日本人没能在自己的国家找到“克拉克瓷”的古窑址。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会长叶文程:所指的“克拉克瓷”,究竟在我们中国的哪个窑口生产的,当时不清楚,一般的分析就认为说,景德镇是有生产。

于是,人们的目光转而投向世界文明的瓷都——中国的江西景德镇。令人费解的是,这种瓷器在国内却罕见收藏,就连江西景德镇也很难找到它的踪迹。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会长叶文程:景德镇当时窑址没有发现,标本也没有发现。

“克拉克瓷”独特的工艺、风格、文饰成为了海内外各界的一大谜案。专家们分析,这些从海中打捞出来的“克拉克瓷”在400多年前无疑是通过海上商船作为运输渠道,同样,为了便于运输,“克拉克瓷”的产地会不会就在沿海一带呢?

然而,经过多方考察,专家们没能在广州得到满意的答案,人们将目光转而投向东南沿海的闽南一带。

恰好,正在此时,福建漳州平和县的一个文馆员在下乡途中无意中捡到了一一些古代瓷器的碎片,几天后,这位文馆员在一本文化杂志上发现,上面刊登的“克拉克瓷”图片与自己捡到的古瓷片上的花纹极为相似。紧接着,福建省考古队在平和县找到了大量的明代窑址,此时,所有的媒体的目光聚焦在平和县,这里会是“克拉克瓷”的产地吗?如果是,这里必然会大量留下烧制“克拉克瓷”的明代古窑址。

一个江西籍将军让闽南平和成了又一个瓷都

平和县,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建县500多年,四季温暖,雨量充沛,盛产蜜柚和茶叶,却从未听说过这里有过生产瓷器的历史。

我们来到平和县博物馆,一时联系不到博物馆的馆长,无意中发现路边地摊上贩卖的古代瓷器,遗憾的是,地摊上并没有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据老板介绍,在平和乡下,有可能找到我们想要的瓷器。

据说,在平和县的五寨乡有个80多岁的老教师,他知道一些有关明代瓷器的故事。 平和县五寨乡退休教师庄如金:我们这边有个人(祖先去做官)没有回来,五十五年后才回来,回来就买这个东西带回家来给我们家里做纪念。家里的跟它比起来一模一样,就是我们这边生产的。

原来,这件从京城带回来的瓷器即是平和五寨乡生产的,没料到,朝廷知道后,立即派官员收税,老人的祖先赶紧写信通报此事,五寨乡立即将当地的99座窑炉全部用土封住,只留下一座窑炉给收税的官员看,官员见到只有一座窑炉,就认为收了这点税还不够来回的路费,就说等这里的窑炉多起来的时候再加倍收税,收税的官员一走,这些窑主们怕犯欺君之罪,从此再也没有打开过那99座窑炉了。

篇五 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高潮的幻灭

篇六 克拉克瓷
走近“克拉克瓷”艺术馆

走近“克拉克瓷”艺术馆

蔡汉以

2014.11.1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 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在当时是昂贵的瓷器。被当时的王室贵族抢购一空。

那么,克拉克瓷的产地在哪里?400年来,争论持续不休,直到21世纪谜团才得以揭开。

目前,已考证生产克拉克瓷的窑口主要是漳州平和县五寨镇、南胜镇的瓷窑。也有少量来自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

明万历(1573—1620)年间,现在的漳州平和县五寨镇、南胜镇生产的克拉克瓷,从漳州月港(今龙海市海澄) 运往海外。

【克拉克瓷】

到了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漳州月港衰落了,平和五寨、南胜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颓废,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内外成为一个谜!

今天我来到“克拉克瓷”艺术馆, 谜---终于解开!

1

【克拉克瓷】

2

3

4

篇七 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器讲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6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