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蝉声诗句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描写蝉声诗句篇一
《描写蝉的诗句》

描写蝉的诗句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 司空曙《新蝉》)。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 白居易《早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宋 杨万里《听蝉》)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宋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唐 雍陶《蝉》)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唐·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蝉》

——唐·许浑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蝉》

——唐·李郢

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

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

《蝉》

——唐·陆龟蒙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

——唐·张乔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

——唐·罗邺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蝉》

——唐·罗隐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蝉》

——唐·徐夤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蝉》

——唐·薛涛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蝉二首》

——唐·子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衰柳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

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蝉》

——宋·苏轼

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

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

1、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

2、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早蝉》

3、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4、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

6、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 《闻新蝉寄桂雍》

7、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8、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9、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听新蝉寄张昼》

10、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11、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 《垂丝钓》

12、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13、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14、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咏蟹》

15、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16、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17、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风蝉》

18、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19、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六月三日夜闻蝉》

20、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闻蝉》

21、娇声娇语。恰似深闺女。三叠琴心音一缕。趓在绿阴深处。 《清平乐(咏蝉)》

22、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新蝉》

23、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早蝉》

24、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25、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 《早蝉》

26、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新蝉》

27、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咏蝉》

28、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赋得弱柳鸣秋蝉》

29、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若逢

描写蝉声诗句篇二
《描写蝉的诗句》

描写蝉的诗句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 司空曙《新蝉》)。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 白居易《早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宋 杨万里《听蝉》)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宋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唐 雍陶《蝉》)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唐·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蝉》

——唐·许浑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蝉》

——唐·李郢

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 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 《蝉》

——唐·陆龟蒙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

——唐·张乔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

——唐·罗邺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蝉》

——唐·罗隐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蝉》

——唐·徐夤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蝉》

——唐·薛涛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蝉二首》

——唐·子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衰柳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 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蝉》

——宋·苏轼

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 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

描写蝉声诗句篇三
《描写蝉的诗句》

描写蝉的诗句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司空曙《新蝉》)。“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宋杨万里《听蝉》)“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宋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唐雍陶《蝉》)《蝉》——唐·李商隐

描写蝉声诗句篇四
《关于几首写蝉的诗》

关于几首写蝉的诗:一是虞世南《蝉》 ,二是李商隐《蝉》 ,三是骆宾王《狱中咏蝉》分析这三首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并说说有什么不同。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

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描写蝉声诗句篇五
《古诗中蝉的意象》

描写蝉声诗句篇六
《诗歌》

描写蝉声诗句篇七
《古诗鉴赏》

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模拟、联考试题分类汇编

十一、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8.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9.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8.(4分)答案要点: ①身在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

忧民);④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⑤秋景凄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 9.(4分)答案要点:1.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

遂有感而作。

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了一种并作赏析。(4分)

8.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2分)②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意思对即可)

9.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

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3分)(意思

对即可)

示例②直抒胸臆。(2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

真意切,质朴自然。(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9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

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

心上,无计相回避。

8、有人认为"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句写得极妙,请简要分析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9、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

8. 此句描写寒秋时节夜晚,秋叶纷纷坠地的景象,营造了寂寥悲凉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孤寒处境的感受。

9.这首词上片从夜静叶落写起,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清风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8.(8分)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这些意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了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乡思;暗示了作者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注]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 此词为王安石晚年罢相后隐居金陵半山时所作。

8.前两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9.“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

8.“闲”。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诗人摆脱宦海远离尘世

的村野情趣,表现了作者安然闲适的生活态度。(3分)

9.设问,引起读者对诗人生活环境的思考。以黄鹂叫声中的闲情照应开头的“闲”字,

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抒发了诗人洒脱放达之情。(3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8分)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8.“幽恨终难洗”中的“洗”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9.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4

分)

8.京口经春雨“洗”后,“春容”更显清丽,但春雨却洗不去作者胸中的乡愁,通过这一实

一虚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4分)

9.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身为宦游之人又身不由己的痛苦。(4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①丁香结②,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①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②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近体诗中的,诗中的“”字可以看成是全

诗的“诗眼”。(2分)

(2)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请结合全诗,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芭蕉

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6分) 答:

10.答案要点:

(1)七言绝句 “愁” (2分) (2)这两句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寓情于景,借景写情。(2分)诗人描写........

了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在春风中对着黄昏,仿佛哀怨含愁的景色,(2分)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而不得相会的郁结不解的愁苦。(2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客发笤溪①

[清]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赴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②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答: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1.诗歌鉴赏答案要点:

(1)诗句运用了比喻、顶针的手法,(1分)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

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2分)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1分)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

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1分)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次韵中玉水仙花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①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②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水沉:即沉香木。 ②酴醾:蔷薇科落叶灌木,初夏开大型重瓣花,色白味香。

1.诗人于首句明确道出“借水开花”是水仙花之“一奇”,请简要说明诗人还在本诗中咏出了水仙的哪几奇?写出了水仙哪些特有的品格? (3分)

诗人还在本诗的二、三、四句中分别咏出了水仙“冰肌玉洁”“幽香”“柔美”之奇。写出了水仙清雅高洁阴柔之品格。

2.黄庭坚在此诗中将水仙花与梅花作了比较,其目的是什么呢? (3分)

黄庭坚在此诗中将水仙花与梅花作了比较,强调了二者皆有色白香幽的特点,突出了水仙花不同于梅花的柔弱性格,其目的是在于揭示水仙花特有的洁雅阴柔之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3分)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3分)

“冻”有“凝滞”之义(释字义,1分)。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

“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描景象,1分,此采分点只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点作用,1分)。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

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争切心情(点出手法给1分,结合语句具体分析1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1分)

描写蝉声诗句篇八
《古诗鉴赏1》

描写蝉声诗句篇九
《三绝诗句》

三首《咏蝉》诗的经典对比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现逐一玩味: 虞世南的《蝉》解析诗人简介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诗词赏析 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虞世南的蝉解析

诗人简介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诗词赏析 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骆宾王的咏蝉解析

诗人简介 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婺州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与同时代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

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 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诗词赏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首联 在句法上运用对偶,写法上启用比兴,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时间:秋天,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地点在狱中,作为“南冠”(囚徒)的诗人,身心不得自由。落魄加上孤寂,此时诗人更加深深怀念家园了。 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不堪”和“来对”将物我联系在一起。自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高唱,而今不但一事无成,还锒铛入狱。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做《白头吟》以自伤。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当权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诚之爱。 颈联纯用比兴手法,两句无一不在说蝉,也无一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不自由。蝉如此,自己也如此,咏物诗写到这种境界,真算是物我融混了。此处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再接再厉,仍用比兴。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自己品性高洁,不为世人了解,反被诬陷入狱,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唱的“世浑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此时有哪一个肯替自己雪冤呢?而今患难之中,惟有蝉能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长吟。

李商隐的蝉解析

诗人简介 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著有《玉溪生诗》。 主要作品 《蝉》《菊》《登乐游原》 《风雨》《 落花》 《凉思》 《北青萝. 锦瑟》 《 无题 其一》 《隋宫(一)》 《无题 其四》 《无题 其三》 《筹

笔驿》《 无题 其二》《 春雨》 《无题两首 其二》 《夜雨寄北 》 《寄令狐郎中》 《隋宫(二)》《 瑶池》《 嫦娥》 《贾生》 诗词赏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咏蝉诗,诗人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情思,“为情而造文”。诗中的蝉,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 首联闻蝉鸣而起兴。“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此种鸣叫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自己因清贫而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但这样的陈情也是白费的。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恨”的正是诗人自己,只是诗人将这种感情寄寓在蝉身上来表达,更显中国诗歌的含蓄之美。 颔联将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了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叫声到五更时分已稀疏得快要断了,可是一树的叶子兀自绿着,并不为蝉鸣的“疏欲断”而悲伤难过,显得那样冷酷无情。此处涉及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绿本无关涉,而诗人却怪树的无动于衷,其实责怪的是有力者不肯出手相助,使自己困顿尴尬的遭遇不能改变。如此看来便顺理成章了。 颈联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将感情挑得更明。“薄宦梗犹泛”,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辛苦辗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头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顿生思乡之情。同时“田园将芜”,思归的理由又多了一层。这两句看似与上文的咏蝉无关,其实正因官小禄微,所以“难饱”“费声”,得力者“无情”,才使诗人动了归隐之心。 尾联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的方法写蝉,同时呼应开头,首尾照应。蝉的鸣叫声提醒我这个与之境遇相仿的小官,“举家清贫”劳心伤神的漂泊生活不如归家弄田。 同为咏蝉,同样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却呈现出如此殊异的面貌,构成了如此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以上三篇,堪称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10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