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篇一:文学概论重要题目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的历险,充分表现出孙悟空的英雄气概。为追求成功坚持不懈的英雄形象,塑造了孙悟空这一虚幻形象。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3.意境: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4.意象(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5. 意象(审美意象):本质特征:哲理性;表现特征:象征性;形象特征:荒诞性;思维特征: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奖赏特征:求解性和多义性。

6.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7. 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8.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文学言语的特点?

答:由于文学言语是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所以这个系统中的“言语”,总的来说已与一般言语有了明显的不同。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指向现实世界。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等,明显地违反客观事实,但它不是“外指性”的,而是“内指性”的,即指向诗中特定的情境,它所表达的重点已不是客观实在事物,而是这些事物在人们内心世界即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里引起的体验,只要符合诗意逻辑中显现的人类体验的真实就行了,而不必再受外部世界的局限,所以它们是佳句。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中的词语,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和“鸟”,已被伤感的、悲戚的心情所浸染,人们仿佛可以拧出情感的汁液来。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春天”、“冬天”、“风”,都已被诗人那种希望、神往、憧憬的情绪浸泡过,与普通言

语中的“春天”、“冬天”、“风”已大不相同,更富于心理蕴含性了。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当主人公葛利高里埋葬了爱人之后,抬头看那刚刚升起的太阳,却有许多难解之处:已经出了太阳,天空却是黑色的;太阳明明是光芒四射的,却成为黑色圆盘;太阳变成了黑色圆盘,却又是耀眼的。当主人公的爱人死后,主人公的眼中一切都变了色,虽然仍是白昼,却犹如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这增加了读者的感知难度,成为一种不让你轻易理解的阻拒化、陌生化言语。它可以使你反复品味,从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

1.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称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为深层结构。

2.行动逻辑(行动序列):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3.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1.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

2.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答: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中景有灵有性,情趣盎然。诗中之情,也不是空洞和概念之物,而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诗人的内心活动既千变万化,又细微幽渺,无法用一般的言语直接表现,所以,常常接具体的景物描写,写出独特而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特定的自然景物被加以精心组织,构成两个极富特征性的画面。这种构图样式是极简化的,虽然知觉样式并不复杂,但是所暗示的意义却很丰富。这不仅真实的再现了塞外辽阔空寂的独特风光,而且充分地表现了昂扬与伤感、豪放与孤寂复杂交织的情怀。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风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曲借景抒情,但前两句景语,却因“断肠人在天涯”而尽染强烈的愁苦情调。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 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

1.文学消费:泛指文学阅读活动。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文学接受:以文学文本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3.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种商品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答:文学消费具有明显的一般商品的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记。而文学消费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首先,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作品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其次,一般

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字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往往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而与其中寓含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一般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其使用价值随着消费中的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但是,文学产品则不然,各个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却具有超时代性,它们以其永久的艺术魅力而为历代读者所共享。例如中国的《诗经》、楚辞、唐诗等;最后,一般物质商品是名符其实的消费,而文学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并且往往具有在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 接受心境:欣悦、抑郁、虚静。

3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4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概括地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5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6余味:又叫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7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答: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比如一个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的读者,会期待着文学作品更富于豪迈乐观的情调,能够更为充分地展现那些不畏艰险、奋勇进取的人生故事。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表现在文学阅读中,孩子们会期待着看到以花、鸟、虫、鱼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青年人会对传奇故事、爱情小说更感兴趣;老年人则会希望看到对人生哲理的冷峻揭示,对世态炎凉的描写刻画等。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的区别:传统批评模式有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现代批评模式为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现代批评模式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础和理论上发展与创新发展起来的,比传统模式更完善,从各种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篇二: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 文艺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2.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3. 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方面。

4.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接姆斯(M.H.Abrams)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四个要素组成。

5. 在现代,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6. 作品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

7. 文学的完整活动必须考虑到作家、生活、作品、读者这几个方面的联系。

8.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9.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10.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和体验说。

11. 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理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12. 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3. 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4. 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15.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16.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教化说”。

17.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18. 独立说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19. 托·斯·艾略特的名言: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20.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强调读者阅读 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21. 文学观察嬗变的原因:①时代原因,②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22. 中国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列了“时序”篇,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3.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24. 文学定义的五个主要命题:①文化形态;②审美意识形态;③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④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⑤一种语言艺术。

25. 文学的文化意义有以下几点:①提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②叩问人的生存意义;③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④憧憬人类的未来;⑤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26. 文学的文化意义分为:①品质阅读,②价值阅读。

27. “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

28. “价值阅读”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29.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义形态。

30. 文学与社会关系:①文学源于社会生活;②文学改造社会生活。

31. 什么是审美: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32. 审美的特点:①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②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33. 审美实现是如下三个层面的协同合作:

①主体心理层,②客观对象层,③中介层。

34.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①广阔的包容性;②思想的深刻性。

35.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1)从性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2)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36.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完整体,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

37. 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38. 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性?①情感的诗意化;②意义深刻化;③感受的个性化。

39. 德国美学家、“移情”论的创立者是里普斯。里普斯说明“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40. 文学创作中的体验,也应该是这种“移情”的体验。

41. 文学文本:一种认为文学文本由言、意两层面构成,另一种则认为由言、象、意三层面构成。

42. 四层面说: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了“文学文本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43.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

44. 音律的基本类型: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45.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46.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内指性,②音乐性,陌生化。

47.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48.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韵效果的特性。

49. 陌生化: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50.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①艺术世界的有机性;②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51.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①具体可感性;②艺术概括性;③审美理想性;④审美属性。

52. 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可分为:①写实性形象;②抒情性形象;③表意性形象。 其高级形态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象构成。

53.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

54.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特征性;②丰厚历史意蕴;③艺术魅力。

55. 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无穷魅力;②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③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56.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自然主义者左拉提出:要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动。

57.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①相互依存的关系;②互相性关系。

58.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①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②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③生命律动;④韵味无究。

59. 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①景中藏情式;②情中见景式;③情景并茂式。

60. 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①表诚挚之情;②状飞动之趣;③传万物之灵趣。

61. 王国维分类法:“有有我之境,有无和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62. “无我之境”并不是 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63. 意象的四种含义:①心理意象;②内心意象;③泛化意象;④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64.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①哲理性;②象征性;③荒诞性;④求解性。

65. 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①寓言式象征意象;②符号式象征意象。

66. 从德国学者黑格尔提出性格是性格是现代艺术的真正中心到恩格斯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人物性格为中心、以反映社会历史真实为主旨的现实主义叙事理论走向了成熟。

67. 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就是小说。

68. 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电影和电视叙事比小说影响更大。影视文学又成为比小说更大众化、更具社会影响的叙事文学样式。

69. 叙事的层面:①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②叙事三个层面:(1)故事内容;(2)语言组织;(3)叙述行为。

70. 叙事的研究借鉴热奈特的三分法,分为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71.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72. 叙述内容:从事件、情节和情景这三个方面对故事进行分析。

73. 人物:①“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②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③“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④典型人物。

74.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75. 抒情的本质:①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②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76. 抒情的原则:①古典主义的把情原则;②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③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④抒情的一般原则:一是诚挚性原则,二是独特性原则,三是感染性原则。

77. 抒情的策略:①语法策略;②修辞策略:隐喻、典故、悖论是重要的四种。

78.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题例示:(1)伤春与悲秋;(2)离情与别绪;(3)思乡与

怀远。

79. 原型意象是: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

80. 抒情作品最主要的样式是抒情诗,抒情诗是抒情作品的典型象态。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体。

81.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82. 关于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得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83.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采、情调、韵味、气势、氛围。

84. 文学风格的特征:①文学风格的独创性;②文学风格的稳定性;③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85. 文学风格的划分:中国的简分法是“刚”、“柔”两类。

86. 艺术直觉:所谓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7. 艺术灵感的特征,特殊的思维状态有如下三大特征:①突发性;②迷狂性;③创造性。

88.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①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艺术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②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则没有具体的对象;③与前面两点相关,艺术灵感是随机性的、偶然的,艺术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89. 英语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讲到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说情感的再度体验是诗人创作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创作。二是说情感的再度体验不仅仅是一种对原有情感的回忆,而且还创造新的情感。三是说情感的再度体验是一种作家或诗人以自己的内在世界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无论这种被回忆起来的情感原来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对它的再度体验都会使人产生美感享受。

90. 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

91. 艺术想象的类型: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92.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一是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二是创作动机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内容。三是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93. 艺术构想:所谓艺术构想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篇三:文学理论 论述题题 第五编目

第五编文学理论 文学消费与接受 论述题题目

1、试谈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

答:1、文学生产;2、文学消费;3、辩证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着消费(对象、方式、需要);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制约着文学消费(最后完成、方式和规模、目的和动力)。

2、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答: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文学消费既具有商

3、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对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就实际存在而言,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客观的亦是复杂的;2、就形态功能而言,对意识形态的反应有三种模式: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为被统治阶级夺取政权服务;非意识形态化。3、具有特殊性。

联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或初层次的文学

接受,而文学接受是高级状态或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4、”隐含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答:1、隐含读者;2、制约因素:A、作家的创作动机;B、思想内涵;C、选材及文体特点。

5、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导“?

答:1、由于经验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前理解“,”正解“”误解“;2、”误解“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6、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答: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经验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会出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两种情况。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这部作品对读者经验期待视野的丰富和补充的程度,也就是超越读者经验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

7、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8、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1、具有实践性、倾向性、论争性和社会性的特质。因而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与确立和维护一定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它通过批评话语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2、从根本上说是由批评对象的性质和批评本身的交通决定的。

9、比较伦理批评和审美批评两种批评形态,并论述其不同特点。

10、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因为它既反应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具体:1、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又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2、微观的艺术解析只能在美学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砂到应有的准确惊讶;3、制约着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11、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

涵及两者的关系?

答:1、思想标准、艺术标准;2、思想标准”三性“状态:真实性、倾向性、情感性;艺术:文体、形象、意蕴评价;3、互相联系,互为表里。

12、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较,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

答: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13、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答:1、市场经济兴起发展的现实,带来文化与文学的巨大变化,从而使文学批评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文学正统的狭小圈子;2、西方文化研究以及后现代文化思想的全球性传播;3、中国的文学研究、文学理论和文学批

评。

14、试论述文学批评的系统地位和作用。

答:1、将文学批评置于文学接受的系统中加以考察,它是文学接受的高级阶段;2、置于文学活动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它是文学创作的理性反馈和升华;3、置于文艺学科系统中加以考察,它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篇四: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 文艺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2.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3. 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方面。

4.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接姆斯(M.H.Abrams)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四个要素组成。

5. 在现代,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6. 作品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

7. 文学的完整活动必须考虑到作家、生活、作品、读者这几个方面的联系。

8.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9.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10.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和体验说。

11. 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理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12. 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3. 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4. 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15.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16.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教化说”。

17.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18. 独立说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19. 托•斯•艾略特的名言: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20.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强调读者阅读 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21. 文学观察嬗变的原因:①时代原因,②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22. 中国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列了“时序”篇,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3.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24. 文学定义的五个主要命题:①文化形态;②审美意识形态;③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④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⑤一种语言艺术。

25. 文学的文化意义有以下几点:①提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②叩问人的生存意义;③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④憧憬人类的未来;⑤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26. 文学的文化意义分为:①品质阅读,②价值阅读。

27. “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

28. “价值阅读”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29.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义形态。

30. 文学与社会关系:①文学源于社会生活;②文学改造社会生活。

31. 什么是审美: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32. 审美的特点:①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②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33. 审美实现是如下三个层面的协同合作:

①主体心理层,②客观对象层,③中介层。

34.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①广阔的包容性;②思想的深刻性。

35.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1)从性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2)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36.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完整体,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

37. 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38. 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性?①情感的诗意化;②意义深刻化;③感受的个性化。

39. 德国美学家、“移情”论的创立者是里普斯。里普斯说明“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40. 文学创作中的体验,也应该是这种“移情”的体验。

41. 文学文本:一种认为文学文本由言、意两层面构成,另一种则认为由言、象、意三层面构成。

42. 四层面说: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了“文学文本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43.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

44. 音律的基本类型: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45.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46.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内指性,②音乐性,陌生化。

47.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48.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韵效果的特性。

49. 陌生化: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50.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①艺术世界的有机性;②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51.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①具体可感性;②艺术概括性;③审美理想性;④审美属性。

52. 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可分为:①写实性形象;②抒情性形象;③表意性形象。

其高级形态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象构成。

53.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

54.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特征性;②丰厚历史意蕴;③艺术魅力。

55. 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无穷魅力;②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③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56.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6. 自然主义者左拉提出:要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动。

57.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①相互依存的关系;②互相性关系。

58.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①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②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③生命律动;④韵味无究。

59. 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①景中藏情式;②情中见景式;③情景并

茂式。 60. 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①表诚挚之情;②状飞动之趣;③传万物之灵趣。

61. 王国维分类法:“有有我之境,有无和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62. “无我之境”并不是 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63. 意象的四种含义:①心理意象;②内心意象;③泛化意象;④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64.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①哲理性;②象征性;③荒诞性;④求解性。

65. 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①寓言式象征意象;②符号式象征意象。

66. 从德国学者黑格尔提出性格是性格是现代艺术的真正中心到恩格斯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人物性格为中心、以反映社会历史真实为主旨的现实主义叙事理论走向了成熟。

67. 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就是小说。

68. 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电影和电视叙事比小说影响更大。影视文学又成为比小说更大众化、更具社会影响的叙事文学样式。

69. 叙事的层面:①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②叙事三个层面:(1)故事内容;(2)语言组织;(3)叙述行为。

70. 叙事的研究借鉴热奈特的三分法,分为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71.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72. 叙述内容:从事件、情节和情景这三个方面对故事进行分析。

73. 人物:①“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②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③“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④典型人物。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篇五:文学概论总复习2012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题

1、文学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2、文学思潮:一定时空范围内盛行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共同潮流、趋向。这种潮流、趋向首先表现在共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方面。

3、价值阅读:通过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发现其中的文化意义。

4、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5、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创作文体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创作客体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进的对象。

6、规范语体: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语言体式,构成其规定性,这种具有规范性的语体就叫规范语体。

7、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及相关规律的科学。

8、文学形象: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的,体现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们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9、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通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

10、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1、再现与表现:“再现说”是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表现说”是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2、艺术传达: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人们普遍认可的艺术形式显现出来。

13、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文学产品而言,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4、文学: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15、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具体环境。

16、期待视野:文学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17、共鸣:接受者被作品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情思强烈地打动,引起思想的回旋激荡,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或与作品中人物同悲欢,共休戚。这种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心理现象叫共鸣。

18、气势与氛围:气势是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氛围是弥漫于作品中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构成的特定意境和情境。

19、艺术直觉: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

方式或心理能力。

20、文采与韵味:文采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由于它们是含而不露的,所以特别需要读者去品味。

21、叙述时间:指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22、体验与经验: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经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这些个人的经历、见闻以及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23、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个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作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狭义文化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24、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的、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25、创作动机:在文艺理论中,创作动机就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26、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27、原型意象: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28、审美:审美是理处于活路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换言之,审美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29、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文学批评的方式所包括的要点。

(1)审美体验。批评家首先要成为接受者,就必须要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

(2)理性分析。批评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过程而以冷静的审视目光对待作品。

(3)价值判断。批评家须对作品做出高下优劣的主观评价。

2、简述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3、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1)哲理性。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2)象征性。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3)荒诞性。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4)求解性。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4、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1)文采。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

(2)情调。指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3)气势。指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4)氛围。弥漫于作品中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构成特定的意境和情境,常见于抒情作品和叙事作品。

(5)韵味。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由于它是含而不露的,所以特别需要读者去品味。

5、简述文学接受者应具备的素质。

(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6、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而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首先,语言结构指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则是指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其次,语言结构是指语言的社会约定俗成方面,言语则是个人的说话;最后,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而言语是一种信息。

7、简述抒情的一般原则

(1)诚挚性原则(2)独特性原则(3)感染性原则。

8、简述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2)表现说

(3)实用说(4)独立说

(5)客观说(6)体验说

9、文学消费和一般消费的异同。

第一,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第二,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第三,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非艺术、文学的精神产品一般也以某种知识、观念的汲取与引用为消费过程的终结,它们都是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构成了消费实现。

10、简述文学文本的层面。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2)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

(3)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文本最深层面。

11、文学批评的意义。

(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

(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

(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文学批评通过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12、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3)从目的功能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13、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是直接地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是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第三是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 第四是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过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对美的渴望。

14、中西抒情传统有什么差异?

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文学传统则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西方的文学成就常以戏剧为标准,中国的文学成就常以诗歌为尺度;戏剧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根深蒂固,诗歌对中国文学的熏陶既深且烈。

15、简述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3)生命律动

(2)虚实相生 (4)韵味无穷

16、简述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对象不同

其次,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再次,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17、简述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的区别。

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于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一部由作者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品”,当其未经过读者阅读时,就还只是文学文本;而当其被读者阅读后,才变成作品。简言之,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等于文学作品。

18、审美的实现层面构成有哪些?

(1)主体心理层(2)客观对象层(3)中介层

19、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2)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20、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性?

(1)情感的诗意化(2)意义的深刻化(3)感受的个性化

21、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2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

24、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审美效果

(1)文学典型以生命式呈现出无穷魅力

(2)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

(3)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25、风格的诸种理论

(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4)风格是读者辩认出的一个格调

26、创作心理要素

(1)艺术灵感(2)艺术情感(3)艺术想像(4)艺术理解(5)艺术直觉

27、艺术灵感的特征

(1)突发性(2)迷狂性(3)创造性

28、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0)艺术传达(4)修改、润色

三、论述题

1、试述文学创作中的作家应具备的文化修养。

首先,作为作家他们应该有基本的文化基础与基本的技能。

其次,由于作家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并负载着教育人的使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

另外,作家还必须具有对文学的特殊爱好。

2、试述文学审美效果的具体表现。

(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

(3)认识空间的拓展

(4)人格境界的提高

(5)审美能力的提高

3、试述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

首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4、试述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和区别。

二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1) 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是由机体的生理性需要引发的体验;情感主要源于

人的社会需要,是由机体的社会性需要引发的体验。

(2) 情绪产生较早,出生不久的婴儿即有快乐与痛苦的情绪表现;情感产生较晚,它是

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3) 情绪还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可以由一定的情境引发,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即告消失

或转移;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1) 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变化受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

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

(2)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

来的情绪是各不相同的。

5、试述文学与科学文化的互动关系。

文学与科学文化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的世界,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尤其在自然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对象而进入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情感的奥秘,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文学偏重感性,科学偏重理性。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与美,但文学追求的真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做单一的选择,文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又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文化与科学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无法截然分割的。艺术文化可以增强人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科学文化则是增强人的科学素质,而给艺术文化以推动的力量。

6、试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表现形态。其一,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篇六:第八章 文学接受

第八章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艺术生产理论的角度看,它又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密切相关。如果说在文学创造阶段作家是能动的主体,那么在文学接受阶段主体无疑是具有主动性的读者。文学接受者的素质、心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学接受的过程与效果。同时,文学接受也应提升到文学批评的高度。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有了文学消费,文学生产才实现了其对象化的目的,文学再生产才有可能与方向,整个文学活动过程才得以顺利运转。在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经济的条件(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社会化大生产主要是指物质生产,但也包括精神生产,如艺术生产、文学生产、这就是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文学生产

之间不仅存在着一种类比关系,而且制约着物质生产的社会化大生产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精神生产、文学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一般由生产者、产品、流通(分配)渠道、消费者等要素组合,由此形成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与此相应,文学环节。文学生产是指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简言之即文学产品的生产,如文学书籍、报包括发行网络、宣传手段与传播方式,它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文学信息的桥梁,主要由作家、出版家通过文学作品正向传递给读者,但并不排斥读者意见与需求的逆向反馈。由读者充当主角,它包括读者对文学产品不同角度与多种方式的占有、利用,主要指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与接受。

文学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直至接受,构成了环环相扣的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其中文学消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深刻地体现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对等、互动的辩证关系上。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曾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这一段话同样也适用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没有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就没有了对象和前提而不复存在;反之,

没有文学消费,文学生产也就丧失了目的与动力而无法实现。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是互为前提与手段、相互媒介与促进的关系。从艺术生产论的角度看,文学作品是产品或商品,作家是生产者,读者观众是消费者,文学创作是生产,文学阅读与欣赏是消费,就能比较清楚地认识与肯定文学消费的巨大作用。具体而言,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与了消费,并以消费为中心与终极目标。离开文学消费这一最后环节,文学生产变得毫无意义,文学传播失去了对象,文学产品也不成其为真正的现实的文学作品。阿诺德·豪泽尔曾指出:“从社会学角度看,无人阅读的书是不能算存在的,不予演奏或无人听的音乐不能算音乐,仅仅是一些音符而已„„艺术并不具有作为梦幻或纯粹独白的本体性质。一件印刷文本只有被人阅读的时候才会获得美学价值,倘若无人问津,那只是一组文文字而已。” 文学消费不仅对生产起调节作用,而且它本身即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消费产生了生产的动机与需要,从而制约着文学生产的规模与方式。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从这段话所揭示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中同样可以引出另一个结论,即艺术消费创造出适合于它的要求的生产者——艺术家。作家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读者,都有将作品传播于他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作家事实上无法躲避文学消费对自己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消费所塑造。

其三,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文学消费区别于物质产品消费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就在于它不仅是对产品单纯的享用同时也是对产品价值与意义的再生产、再创造。消费者在文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文学产品的被动接受者,他对作品的理解并不与作家完全一致,他完全可以在创造性的阅读与欣赏中使作品增值与丰富。于是,消费者就在某种意义上转化为生产者,成为文学生产的参与者与作家的合作者。接受美学开创者之一的姚斯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永远不停地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评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认识的审美标准到超越以往的新的生产的转换。

(二)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

文学产品作为消费的对象,作为区别于一般物质产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消费的性质。

文学产品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物质生产相比较,它归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与政治、法律、宗教、伦理道德、哲学等其他意识形成相比较,它的产品具有审美特质与特征。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原始神话艺术地表达了先民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最初认识。然而,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之间的某些一致性看,文学产品又如同一般物质产品一样具有商品的属性。文学产品具有商品性第一,文学产品是作家脑力劳动的物化形态,作为精神产品,它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家通过稿费或版税的形式取得劳动

第二,文学不是作家个人的纯精神产品,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才能流传于世。例如,一本文学书籍就融合了造纸、印刷、出版、销售等各种环节的劳动,一部电影更是综合艺术、复合劳动的产物。因此文学产品的存在形式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学史上,文学不仅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活动的增长而以商品的面目出现,并且还因其商品性而促进文学的繁荣。宋元话本小说,产生于说话艺人在“勾栏”中的商业性演出活动。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是“拟话本”,实际上是为大众消费而生产的通俗短篇小说集。由此可见,商品性是文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发展的润滑油和推进剂。

马克思曾多次论述过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文学生产之间的共性,揭示出在物质生产商品化的社会里,文学产品也会商品化。他在《资本论》中说:“在这里,演员对观众说来,是艺术家,但是对自己的企业主说来,是生产工人。”正是艺术家身份的二重性导致了艺术产品的二重性。对于文学产品来说,它既具有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也担负着商品的功能与效用。 它既是意识形态消费与审美消费,又是商品消费;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如书籍、电影拷贝、音像带等),又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享受;既是产品的欣赏与接受,又是产品的再创造与再生产;既须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如等价交换与市场供需原则),又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商品消费,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审美产品的消费,是既享用又创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篇七:文学接受

第八章 文学接受【字体:大 中 小】【打印】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篇八:马列文论期末复习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篇九:童庆炳教材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文学活动不只是单纯的作家创作活动,还是作品的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文学文本只有经过传播消费和接受活动,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文学活动才能真正完成。

一、文学消费及其性质

1、文学消费的内涵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以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与文学欣赏的活动。这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2)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文学消费的性质

第一、文学消费的物质技术依赖性。

文学消费要经历一个物态化、数字化的过程才能实现,受到文学生产、文学媒介和文学传播的直接影响。首先,作家文学观念的物态化(作品)是文学消费基础和前提。其次,文学作品经由编辑、出版、印刷、数字化处理,才能变为批量制作和广泛传播。所以文学生产、文学媒介、文学传播直接影响着文学消费。 从历史上看,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形态有四种:口头媒介(口头传播)、纸质媒介(书籍、报刊)、电子媒介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互联网传播)。

文学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地影响了文学消费的形态。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传播,使得文学接受深受时空的限制,文学消费的内容呈现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态。文学产生后,特别是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成为可以大量机械复制的消费品,第一次突破了时空因素对文学消费的制约,商品经济和技术社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雅文学与大众文学之前的分化与互渗现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显著。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播、电视诞生,20世纪中期,计算机问世,80年代互联网出现。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使文学消费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可见,文学消费具有鲜明的物质技术依赖性。

当然,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的出现,也对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如,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文学消费与其他消费有何异同?现代商品经济与电子传媒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精神需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批评地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有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认真探讨。

第二、文学消费具有二重性(马克思主义观点)

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的特征。文学消费的一般商品属性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深刻的揭露和分析,德国阿多诺将其称为“文化工业”。近代社会以来,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像一般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一样,必须经由商品流通这个中介环节才能实现。这使得文学产品具有了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要具有商业交换价值、尊重价值规律、追求经济效益等属性。表现为:(1)文学产品的创造不仅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而且作为物态化生产过程的产品,还凝聚了其他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消耗,因而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或价格;(2)文学消费者为取得对文学产品的消费权,就必须以购买或租借的方式,付出一定的货币,使文学再生产得以维持;(3)在文化市场上,文学书籍作为一种物态化商品,也有一个破损、毁坏的问题,这种作为物质载体的耗损与一般商品的耗损是一样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学消费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的,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及审美等精神价值。(1)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2)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往往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而与其中寓含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3)一般的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其使用价值随着消费中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但文学产品则不然,虽然其中有的可能被淘汰掉,但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却具有超时代性。(4)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而文学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并且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

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消费,造成了文学产品及其消

费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并且这二重性既互补又冲突。健康的文艺生态环境要求正确处理好文学消费二重性的关系,发挥文学消费的积极作用,消除和克服不良影响。

首先,充分发挥文学消费的商品性的积极意义,促进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1)它大大地促进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联系;(2)它意味着艺术生产者要树立市场观念和读者观念,按文化市场的需求来安排生产;(3)它将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潜能,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4)它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促进艺术的多元化,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因而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满足;(5)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还会推动艺术家对艺术观念和协作方法的探索,促进文学生产的繁荣与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提升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将文学商品的商业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尤其要体现后者的主导性。为此,作家、理论家要很好地协调和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有关法律法规,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舆论引导,从而尽可能消除和克服文学消费的不良影响。 第三、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商、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鉴赏,以传播他们所述的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活动,在这种阅读和鉴赏中,维系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进一步转化为接受者的日常生活意识。因此,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消遣,而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以及集团的利益相关,它历来起着生产、传播、肯定或批评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深刻作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而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被有意无意地淡化,正是现当代文学艺术广泛的商品化造成最为不良的影响。

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被资产阶级的文化逻辑所掩盖。资产阶级通过对文学性、审美性和超越性的宣扬,似乎给文学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片纯属个人的自由自在的净土,事实上,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文学非政治性的口号背后掩藏着的正是其意识形态的内容,那就是,让读者在对抽象的人类

价值和永恒的人生意义的孤独的沉思冥想中忘却现实境遇中的忧虑、苦闷,牢骚、不满、矛盾、冲突、分裂等社会问题得到了象征性的客服。他与资产阶级的技术-功利主义一道,构成了互为补充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而到了电子技术高度发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世界进入所谓的媒介社会或图像社会的时代,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被商品消费和形象包装所遮蔽,文学被纳入了商品经济的法则,一切存在都被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形象或类像,一切消费都是形象消费和景观消费而不是物质自身的消费,消费者的闲适生活欲望及参与实现世界的愿望,都可以在形象消费中得到满足,这种形象消费的催眠作用,消弭了现实与表现之间的区别,消解了读者主体与图像世界之间的距离和审美意识,破坏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实践进程,消除了消费者对现行制度的历史性的深度思考,瓦解了消费者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理性要求,从而发挥了更为深刻、更为隐蔽和更为严密的文化权力的作用。

尽管文学消费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它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却非常复杂。(1)从表现形态上看,或隐或显、或轻或重,但即便是被认为纯审美、纯娱乐的文学消费,也往往与意识形态有关。(2)从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看,大致存在三种模式,一是文学消费直接为现行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传播和再生产现行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意识形态;二是为批评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传播着批评现行制度不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观念;三是,声称文学消费与政治无关,即所谓的非意识形态化。声称文学消费与意识形态无关,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3)不同社会状况下的文学艺术与政治关联度不同。一般说来,在社会矛盾激化动荡时期,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往往表现较为明显,而在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时期,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则表现的比较间接和隐蔽。

但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并不直接就是意识形态,也不能直接等同于对政治理论、哲学理论等观念的直接宣传,文学消费的特殊性体现在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消费。表现在它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往往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或更新消费者的艺术感受力,进而影响其对整个世界的感受力。

在我国,文艺事业既是一种文化产业,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个产业部门,但更是一种精神生产,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消

费活动因而应该承担者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崇高使命。具体说,我们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反映大众审美需求,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更好地位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提供审美、娱乐、认识、教育以及人际交往平台的同时,提高读者的精神品位、升华读者的人格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文学消费不同于文学接受。

虽然同属于文艺学范畴,但两者区别较为明显。(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组纯属于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纯粹是一种阅读或鉴赏的精神活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文化知识、阅读能力、消费心理、经济能力、闲暇时间、适当空间等;文学接受更加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等。

二、文学生产及其与文学消费的关系——马克思的观点

1、文学生产概念 广义的生产包括狭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与此相适应,广义的文学生产包括创作、出版、发行和阅读等要素。也即通常所说的文学传播活动。四种文学生产模式:口头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书籍传播方式——视听传播方式(电视剧、电影等)——电子网络传播方式(网络文学)。[因此而有文学消亡论的产生] 狭义的文学生产是指以作家内在的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如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光盘等等的制作。

2、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互动关系

在现代大众传媒的冲击下,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形成了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此有关预见性的说明。“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生产中介着消费,消费中介着生产”,马克思对一般生产和消费的论述,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另一方面,

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篇十: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由___________、意义层、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世界”层等四个层次构成。

2.文本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并与作者构成___________时,才能被称为美学对象。

3.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意境可以区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是___________。

5.隐含的作者是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___________得以存在的___________。

6.在抒情作品的创作中,抒情的途径一般有:一、___________;二、___________。

7.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___________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___________。

8.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的阅读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

9.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先锋小说家的无体裁写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

10.文化阅读区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由于叙述者的叙述视点可以游移,因此,这种叙述又被称作( )

A.游移焦点叙述 B.多焦点叙述 C.无焦点叙述 D.反焦点叙述

2.提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是( )

A.陆机 B.刘勰 C.叶燮 D.严羽

3.现代数码成像技术比古老的神话更善于制造的是( )

A.虚拟现实 B.生活真实 C.悲剧效果 D.喜剧效果

4.作家创作活动的动力是( )

A.表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情感积累 D.生活阅历

5.直接运用巫术说来解释史前艺术的理论家是( )

A.爱德华·泰勒 B.弗雷泽 C.苏珊·朗格 D.萨洛蒙·赖纳许

(以下为多项选择题)

6.从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我们可以将创作动机区分为( )

A.主导动机 B.积极动机 C.非主导动机 D.消极动机 E.以上四项均对

7.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最突出体现新观念的特征的是文本的( )

A.拼贴 B.拼接 C.杂陈 D.并置 E.排列

8.以下属于审美的是( )

A.审丑 B.审崇高 C.审卑下 D.审悲 E.审喜

9.一定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观点及其变化,对文学的重要影响体现在( )

A.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方向和性质

B.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C.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政治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D.不同时期的政治,影响文学的内容与风格

E.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以及个人好恶,影响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10.文学文本区别于一般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 )

A.文学文本具有内指性 B.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

C.文学文本建构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D.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E.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11.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有( )

A.杰姆逊 B.休姆 C.理查兹 D.兰索姆 E.热奈特

12.文学的文化意义包括( )

A.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境遇 B.文学可以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C.文学可以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D.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状况 E.文学可以憧憬人类的未来

13.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

A.内指性 B.音乐性 C.陌生化 D.本色化 E.表现性

1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所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于( )

A.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B.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

C.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D.典型环境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E.典型人物对环境具有反作用

15.以下关于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情绪主要源于人的生理性需要,情感则主要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

B.情绪产生在情感之前

C.情绪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情感不仅有情境性而且有稳定性

D.情绪与情感相互依赖

E.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名词解释1.文学典型2.原型意象3.审美心理结构4.文学思潮5.语音层面

四、辨析题

1.艺术想象就是艺术直觉。

2.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

1.文学的电子传播的特征。

2.文学创作中对于语言的运用有哪些具体要求?

六、论述题

1.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区别。

2.根据你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请区别文学与科学文化。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语音层 图式外观层 意向性状态 2.对话关系 3.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4.象征性

5.讲述行为 一种意识 6.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7.感性形式 心理能力 8.审美和娱乐 求知与受教 批评与借鉴

9.多语体或杂语体小说 自反小说或元小说 10.品质阅读 价值阅读

二、选择题 1.C 2.B 3.A 4.B 5.D

6.AC 7.AD 8.ABCDE 9.ADE 10.BDE

11.BCD 12.ABCDE 13.ABCD 14.AC 15.ABCDE

三、名词解释

1.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

性格。

2.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3.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4.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

段内文学的主要倾向。

5.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

四、辨析题

1. 错。

首先,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有许多共同点,它们都与感性形象紧密相关,都伴随着强烈的美感享受,都具有创造性。 其次,虽然二者具有共同点,但艺术想象不是艺术直觉,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是有意识的,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

无意识的;而且艺术想象的过程是由感性形象到感性形象,期间虽有创造,但也主要是形象层面的加工改造,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从感性形象入手,终结于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韵味的把握。

2.对。

首先,语言中蕴含着语音、节奏、象征、形态等审美的因素,在文学中,通过作家对语言的这些“美的资源”的悉

心开发和铸造,语言本身在意义表达中就会显示出它的独特的“美”来。因此,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资源。

其次,在文学中,语言当其成功地和富于个性地表达了意义时,它本身也会显示出独特的美来,语言美是文学美的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

1.首先,电子传播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

其次,电子传播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合。

再次,电子传播具有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2.文学创作中对语言运用的具体要求有:

(1)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

(2)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透明性。

(3)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独创性。

六、论述题

1.首先,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

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其次,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

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再次,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非艺术、文学的精神产品一般也以某种知

识观念的汲取与引用为消费过程的终结,它们都是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

2.首先,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

自身,但在科学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入科学的视野。

其次,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 再次,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与美,但文学追求的真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科学在必

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文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12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