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巧妙骂人的对联篇一
《巧妙对联与对联故事》
巧妙对联与对联故事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据史载,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之主孟昶题写于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一.寿诞联
中国民间一向重视祝寿,缝十寿辰,谓之大寿。凡大寿古来有专门称谓:30岁称“壮寿”,40岁称“强寿”,50岁称“艾寿”,60岁称“耆寿”,70岁称“希寿”,80岁称“耄寿”,90岁称“耋寿”,100岁称“期颐寿”。
七夕是生辰,喜功名事业从心,处处带来上天巧。 百花为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 ——(清)李渔 周雅赓歌,如山如川如日月;
箕畴敛福,曰富曰贵曰康宁。
——(清)硕彦
人间贤母曾推孟;
天上仙姑本姓何。
——(清)梁际昌
十一月十一日
八千春八千秋
——(清)刘凤诰
刘凤诰是清代文学家,他富有才情,文思敏捷,不时涉笔成趣,留下许多文坛佳话。有一次,有个早年间告老还乡的老翁过80大寿,他的儿子预备了贵重的笔墨纸砚,专门差人请刘凤诰写副寿联。见到寿星后,刘凤诰深施一礼,恭恭敬敬地问:“老仙翁何时出生?”老翁笑道:“十一月十一日。”于是,这位才子就在撒金的大红纸上挥毫落笔,写下:“十一月十一日”。老翁看了不由得纳闷,便问道:“这是何意?”刘凤诰不慌不忙地答道:“这就是上联呀!”老翁暗暗叫苦,他的家人也面有怒色,在场的众多宾朋更是莫名其妙。刘凤诰镇定地问老翁:“见年多少岁了?”老翁说:“正好80岁。”话音刚落,刘凤诰随即写了下联:“八千春八千秋。”
原来他早已成竹在胸!老翁顿时大喜,称谢而去。
此联通俗晓畅,一字千金,大智若愚,简单的数字背后,有着不可言说的人生味和生活积淀,表现了高度的文字功力和思想凝练。此联上句是脱口而出的俗语,且只是一个日期,看似游戏,从而给下联带来极大的难度。可是作者机智应变,以“八千春八千秋”来祝福寿星,这样夸张的形容,非常符合符合人渴望长寿的心理,所以反而是恰到好处。
巧妙骂人的对联篇二
《对联》
对联.txt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其中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把“夫”家添了一撇,“人”字加了两横。
第二天,老进士请来的宾客都来了,大家一见这副对联,都交头接耳,偷偷暗笑。老进士闻讯出来一看,只见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那老进士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不由得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百姓们则拍手称快
名人读书对联拾趣
古往今来,读书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涌现出了许多妙联。
明代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题留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数百年来这副对联曾激励和鼓舞过许多仁人志士走出小家为大家,步出书斋奔天下。
清代蒲松龄科举屡试不中,很不得志。为了鞭策自己,他写了一副对联悬于书房:“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巧妙地嵌入了项羽破秦。勾践灭吴这两个历变故事,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读书写作,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自勉联。以此来督促自己甘于寂寞,认真读书,写出有价值的文字。范爷爷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实践了诺言。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过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青年时代的他就见解独到,志向宏大。他认识到要改造旧中国必须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必须走出书本,学以致用。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也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如一日暴十日寒。”从中可见毛泽东主张坚持不懈的读书方法,反对疲劳战和冷热病。
某日侍郎、尚书、御史三个高官走在路上,看见一只狗从三人面前跑过。
御史藉机会问侍郎:『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侍郎脸都绿了:『是狗。』
尚书和御史都大笑:『何以知道是狗?』
侍郎:『看尾毛,下垂是狼,上梳是狗(尚书是狗)。』尚书脸也歪了。
侍郎:『也可以从食性看。狼是肉食,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竹子拆开为个个,苞字拆开为草包,合起来就是个个草包
诚恳劝告的话叫(忠言)
坦率表白的话叫(直言)
狂妄自大的话叫(狂言)
开玩笑的话叫(戏言)
讨人喜欢的话叫(甜言)
应允别人的话叫(诺言)
不满抱怨的话叫(怨言)
虚假伪装的话叫(佯言)
诽谤攻击的话叫(恶言)
欺骗臆造的话叫(谎言)
胡说八道的话叫(胡言)
挑拨离间的话叫(谗言)
违背事实却有意加以传播的话叫(谣言)
不守诺言的话叫(食言)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人生的12个经典领悟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3、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说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注: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4、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带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注: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5、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6、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厎」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注: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7、理由充份
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后面紧紧地追赶着这辆车子。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须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注: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后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份展现出来。)
8、原来如此
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在你面对冲突和争执时,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
9、误会
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而且满囗黑牙的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一声:“猪!”
张三越想越纳闷,也越想越气,於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
才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后生发悔意。)
10、后生可畏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麽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11、不必紧张
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医生说:“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之前,我该做甚麽?”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后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时间了。”
(take it easy,放轻松放轻松些,生活何必太紧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面对。担心不如宽心,穷紧张不如穷开心。)
12、钥匙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麽我费了那麽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巧妙骂人的对联篇三
《钟云舫灯杆会上写对联骂县官》
14
2013年7月30日星期二责编吴秀萍美编黄景琳
农村版
文/庞国翔
亮。分枝三盏名三官灯,其余为太平灯。三根灯杆的灯全部点亮,照得庙内灯火辉煌。十里八乡观看的百姓和信众齐集庙内,热闹非凡,大家在灯下还要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灯杆会成为当时江津城乡百姓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元宵节一过就撤下灯杆,打碗熄灯。
光绪年间,“会首”都会邀请一个重要的客人参加———在县城阙氏祠塾馆执掌教务的钟云舫。钟云舫是当地有名的塾师,德高望重,是闻名巴蜀的楹联高手。请他参加是因为他能写一手好字,特别是能撰写很有意义的楹联。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东德州附贡武文源充任江津知县,他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家伙。当年巴蜀大旱,田裂苗死,庄稼绝收,哀鸿遍地,但武知县不体恤民情,反而篡改粮章,加租加收,全县民怨沸腾。武文源长得一副瘦长鬼影,加上头发稀少,百姓就送他一个绰号“武光棍”。大家对这个心毒如蛇的县官无比憎恨,但多是敢怒不敢言,只希望他早点滚蛋。
灯杆会到了,钟云舫写完鼎山寺的楹联后来到古塔寺,这寺庙很大,离县城又近,信众和看热闹的人更多。他见寺院内的大坝上呈“品”字立着三根高高的灯杆,杆上花灯大放异彩,于是创作的灵感马上就来了。他抓住灯杆如“光棍”的这一特点,一挥而就写下三副对联,“会首”马上将楹联贴在灯杆上。
其一:独木难支,这光棍居然发亮;几天就倒,那小子才不经燃。
其二:万象争辉,此火气真个高明,只须防烈火烘烘,转眼昏昏黑黑;一齐发亮,这光棍居然认真,唯不免勾勾挂挂,横身素素圈圈。
其三:一木冲天,看光棍如何发火;三星照地,扯圈子原是办灯。
此三联一贴上,有人看出了楹联文字中藏着的玄机,这是对武知县辛辣的讽刺,大家拍手称快。第二天上午,这事就传到了县衙。武知县气得七窍生烟,但又不敢公开派人去倒毁这灯
“打整”钟杆,只好忍着,只得寻思怎样来暗中
云舫。
座寺庙很有名,一是古塔武城山,这里原有一高登道盘旋而上,如入云有高约丈余的塔基。道,在塔基四周修建了四合。寺内悬有大钟,晨钟,与古塔寺相代成宗年间,清代多横观音庙。因两寺离县江津一年场所。
举行灯杆会,一般为正众自发组织,由“会作,如组织信众、筹集经为高六七丈的杉木杆,每圈置菜油或桐油斤,先后点燃,再由下盏灯名玉皇灯,最为明
文/何龙飞
龙门阵
周幺婶和王大妈在院坝纳凉聊天。这时周二毛开着车回来了,从车里拎下两口袋东西。王大妈笑着说:“二毛,又给你妈带杂包儿回来了哟?”二毛笑着回答:“啥子杂包哦,是周胜的换洗衣服,他放了暑假要回乡下来耍。”周胜是二毛的幺儿。
重庆方言“杂包儿”,从字面上看,就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包在一起,一般多指吃的。
记得小时候,只要母亲走人户,回家的时候总会给我带杂包儿回来,或是几颗糖或是一把瓜子,其实这些都是母亲舍不得吃给孩子带回来的。
以前在农村还流行一种包杂包,现在几乎断绝了。那时大家生活都不富裕,逢年过节或者过生日的时候才会有肉
文/夏红波
吃,所以走人户坐席便成了大家解馋的一种方式。走人户送礼要么是一把面条,要么是五斤米,亦或是几块钱。一家人一般都是只去一个人当代表,吃完后,主人家会用土碗包点杂包儿让大家带回去,让家里的人也尝尝。桌上的东西基本上是一人一份,自己只吃自己那份,有的人在席上舍不得吃,把自己的那份用芭蕉叶等包起拿回让家里人吃。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平时大家都是大鱼大肉的,年轻人谁还会去包那杂包儿。吃席时很多菜都没动,从苦日子过来的老人总会摇头叹息,好浪费哟!
现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为了避免舌尖上的浪费,包杂包又开始流行了:在外面吃饭,吃不完的饭菜都打包回家,下顿吃前热一热。
盛夏伏天,雨水少得可怜,旱情日趋严重,田土干裂,影响秧苗的抽穗、闪籽、壮籽,这时便需要放秧水解旱情。
放秧水是件慎重的事。生产队里的大塘是大集体时众乡亲投劳投工修建的,平时蓄够了水,专供夏天抗旱灌秧田用。水性好的人扎一个猛子入水,抠掉大塘最下部的一个楼眼,水便流进排水道和渠堰。
水有了,各家各户须抽出一人组成巡护队,不论白天黑夜,负责沿线渠堰的巡查、漏水的治理,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排除安全隐患,用石块、稀泥堵漏,确保放秧水的顺利进行。同时,为了公平、有序,巡护队员发现这家秧水放够后,就填其水缺,满足下家的需求,直到大家都放够秧水为止。对个别不守规矩、弄漏渠堰“偷”水的行为,巡护队员发现后,不仅堵其漏,还会对其批评教育。
白天,巡护队员须戴草帽、备水,以防中暑,晚上,则须用电筒照路。电筒光亮和队员们燃着的烟头火,一起点缀黑夜,一起构成晚间独特的风景。累了,巡护队员席地而坐,或猛吸几口香烟,提神醒瞌睡,或讲讲故事,说说笑话,开开玩笑,在谈笑风生中驱赶瞌睡虫,或倒在地上的草丛里、树枝上小憩一会,养足精神继续巡护。
那时那地,秧水哗哗地流,说笑声、鼾声,路人经过时的问候声,树上的蝉鸣声,协奏出夏夜的天籁。
除巡护队员看水外,每家每户都得安排好人力,看护自家的秧田:打开水缺,保证水流通畅;秧水不能放得过满,否则,易垮崩缺;待秧水放够后,要及时筑缺,以防水流失。放秧水须熬更守夜,很辛苦,可乡亲们一想到“丰收”、“口粮”、“希望”等字眼,就强打精神,吹起了口哨,又在夏夜演绎放秧水、看秧水、保秧水的动人乐章。
在众乡亲的共同努力下,家家户户都放够了秧水,丰收有了保障。望着那些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的秧水,乡亲们脸上的笑容分外灿烂。
如今,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在家多是“386199”部队,参加统一巡护的人员少了。时下,又是盛夏三伏天,听父亲在电话里说家乡干旱,以前放秧水的片段就如放电影般浮现在眼前,记忆犹新。
巧妙骂人的对联篇四
《浅谈对联的用字技巧》
浅谈对联的用字技巧
谢五八
对联是由一个一个字组成的特定句子,因此选词用字自然是最关键、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写对联者必过的坎。字用好了,妙趣横生,吟之感到口有余香,三日不绝。字没有用好,干巴巴的、死气沉沉的,毫无咀嚼之味。所以,写对联必须讲究用字技巧。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下面谈谈常见的十二种技巧。 一、复字
所谓复字,就是在联中将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反复多次,使要讲述的内容更加强调有力。如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的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把“声”字重复了五遍)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事”字重复了五遍)
又如一副学校的对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函数”重复了三遍,“数”重复了五遍)
平线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直线”重复了三遍,“线”重复了五遍)
再如谢微微《感13年上半年朝鲜半岛局势》联 :
昨岁不和,来岁不和,不和调里生存苦;(“不和”重复了三遍) 今天喊打,明天喊打,喊打声中度日难。(“喊打”重复了三遍)
联中连续用三个“不和”强调了朝鲜与韩国之间的矛盾之大,又联中连续用三个“喊打”以凸显朝鲜半岛火味之浓。
二、隐字
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例如在社会上流行很广的一副隐字联:
二三四五;(缺“一”字)
六七八九。(少“十”字)
横批:南北(没“东西”二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又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亡“八”)
孝悌忠厚礼义廉。(无“耻”)
骂人家是“王八”蛋,是“无耻”之徒。
再如:
数声吹起湘江月;(隐“笛”)
一枕招平巫峡云。(隐“梦”)
隐字联有字谜的味道。被隐去的字就是谜底。
三、嵌字
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地名、物名、事务名或其他特定名词字嵌入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但嵌字组句时必须符合上下联句式相同、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对仗工整、意义相关或相对等基本要求,不能“强搭硬配”,嵌入要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不留痕迹。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 ..
九章勾股弦。 ..
其中“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所嵌之字都是双重含义。
又如,嵌“牛头马面”联:
马鞭直指青山面; ..
牛笛横吹古渡头。 ..
再如方振庭先生为罗国勇郎天琼所撰婚联:
国士开怀,喜吟天上人间,春满杏坛歌燕尔; ..
勇夫圆梦,畅饮琼浆玉液,香盈兰圃缔鸳明。 ..
这副嵌名联确定写得好,把二个名字嵌上去天衣无缝,喜气洋洋。
再看肖维宗先生赠书法家周劲松联:
劲力来时,银钩铁画;松涛卷起,虎啸龙吟。 ..
联中不仅嵌入名字,而且紧扣了书法的特点与书法家的身份,是一副上乘的嵌名联。
我们再看唐显达先生为唐育凡、陆小华夫妇撰写的新房联:
育桂境兰,子肖孙聪功不小;凡夫筑宅,楼高庭阔室皆华。 ....
该联把房主人的名字相嵌得很贴切,简直不露痕迹,好像不是嵌名联似的。 再看王旭升先生挽雷雪桃女士联:
雪降西天,八方悲雪域;桃凋东土,十里怮桃林。 ....
这副挽联的特点是:“雪桃”的名字在联中出现了二次,比一次镶嵌增加了难度。我们楹联学会会员运用相嵌手法很娴熟,有许多相嵌佳作问世,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嵌字联的格式有很多,如鹤顶格、燕领格、鸢肩格、蜂腰格、鹤尾格、燕翎格、凤尾格、魁斗格、云泥格、蝉联格、碎锦格、长联中的颠倒参差格,在此不展开讲了。
四、叠字
所谓叠字,就是将联中某些字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例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又如: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再如:
一盏清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绝诗施施施施主之才。
还如: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五、拆字
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使其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例如:
蚕为天下虫;鸿是江边鸟。
又如:
古文故人做;禾火秋心愁。
再如:
踏破磊桥三快石;分开出路两重山。
还如:
卡在一处难上下;愁情几聚满秋心。
六、合字
所谓合字,就是与拆字相反,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例如:
少水沙即现;(合三点水和“少”为“沙”)
是土堤方成。(合“土”“是”为“堤”)
又如:
二人土上坐;(合“二人土”为“坐”)
一日月边明。(合“日”“月”为“明”)
再如: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合“长弓”为“张”,“奇马”为“骑”,“单戈”为“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合“家女”为“嫁”,“乃子”为“孕”,“生男”为“甥”)
还如:
竹寺等僧归 双手拜四维罗汉;(合“竹寺”为“等”,“双手”为“拜”,“四维”为“羅”)
木门闲可至 两山出大小尖峰。(合“木门”为“闲”,“两山”为“出”,“大小”为“尖”)
七、针顶
针顶也叫顶针,就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分句首尾相连。按顶真单位分为字顶真、词顶真等,按联中的顶真位置,可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例如:
大肚能客,容天下难容之事; ..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
又如:
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 ......
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头。 ......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
巧妙骂人的对联篇五
《对联典故》
1楼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
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
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
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
拂袖而去。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
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
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
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
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
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纪晓岚释对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
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斗狗山上得绝联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狗山。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
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出一句对联:
斗狗山上山狗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因而高兴万分。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
师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昆明大观楼对联
作者是清代康乾时诗人孙髯,著有《永言堂诗文集》,三原县人,后迁居云南。他厌恶清朝官场的黑暗腐败,不参加科举,终身贫困潦倒,晚景更惨。他写的大观楼联寓意深刻,为人
所爱。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里就凤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
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却付与
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
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
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
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
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秀才与樵夫
一秀才上山游玩,不小心迷了路。见一担柴樵夫,赶忙上前询问。樵夫见是一个读书人就说:“你是秀才,我出个对联让你对怎么样?”秀才心想“樵夫的对联还能对不上吗?”就说:“请
出上联”樵夫用手一指说:“此木为柴山山出”。
秀才无以为对,即跟着樵夫缓缓而行。走到山下看见村庄时,已是暮色沉沉,炊烟袅袅。秀
才灵机一动有了下联。立即说道:“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皇上与探花
有一独眼之人前去应考,得了第三。上殿面君时,皇上见此人独眼心觉不快,便说:“独目怎登龙虎榜”。此人一听连忙应道:“半月依旧照乾坤”。皇上见此人机敏就说:“我再出一联,对上就用你”。即道:“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朕乃摘星手”。此人从容对道:“春牡
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从此为官。
独目怎登龙虎榜;
半月依旧照乾坤。
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朕乃摘星手;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反对迷信的对联
过去,人死后要请和尚做道场,念经颂德,超度亡灵。有人针对此事写对联一幅,以示反对: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添字联
一书生门对富人家的竹园,故在门上贴对联一幅: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富人见后将竹子全部砍去,此人在对联下各加一字,成: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人一见,干脆将竹子连根挖掉,此人又各加一字,为: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无情对
无情对是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字字相对而上下联意思并不相关。如: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骂人联
形容某处虽小,坏人却多。文革中有一联:
庙小妖风大;
池浅王八多。
谐音联
贾岛和刘伶虽然都才高八斗,却又都嗜酒如命,经常喝的酩酊大醉。有对联为证: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寡妇之子
一寡妇携子度日,暗中与河对岸寺院里的和尚私通,常常夜间涉水过河与和尚幽会。其子虽受人辱骂却只是发奋读书,后终于取得功名且回乡为官。众人皆以为和尚必死无疑,不料其子却在河上架一小桥后不再过问。众人不解,均暗中嘲笑。日后,寡妇亡故。其子才将和尚
抓来处死,且在桥头书对联一幅:
修小桥为母行孝;
杀和尚替父报仇。
苏东坡调笑联
一日,苏东坡至山中游历,见一小庙即入内小憩。道士见来人一介布衣,貌不惊人,态度淡
巧妙骂人的对联篇六
《修辞巧妙,精彩纷呈--从几种特殊的对联看修辞手法的运用》
巧妙骂人的对联篇七
《戏言骂的个中文化》
戏言骂的个中文化
骂,这一词对于文明士君子大多是不愿意提及的,毕竟是个不太文明的字,“君子不口恶”嘛,然这个字的个中文化却是很值得探讨,很有意思的。
就骂的主客分骂人和被骂,骂的方式则分文骂、武骂、阴骂、阳骂等,而骂人和被骂者的表情也充满了个中趣味。有的人骂人未开骂之前自己就怯了阵仗,未开口自己先面红耳赤,口齿不清了。而有的人则是开骂前则气定心闲,态度从容。被骂的人也是态度各异,有的人反唇相讥、刀剑相向,有的则是荣辱不惊、坦然受之。细细琢磨,妙趣横生。
古人好文雅,所谓君子不口恶。所以古人骂人大多亦比较含蓄,故曰:文骂。文骂,外柔内刚,看似无甚锋芒,细思实则暗流涌动、内藏刀剑。这在我们读史,看古人的一些生平轶事中很是常见。三国时期,蜀魏争雄,曹真兵困斜谷,染病不起,被孔明一封信、一身妇人衣物骂的吐血而死,满纸无一个粗字,可见这文骂实利于刀兵。古人最忌将士大夫骂做妇人,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因为古代领军将军大多都不太通文墨,故武骂就比较盛行了。读《三国演义》,常会读到这样的桥段:两军对垒,某军攻城,敌军不敌,高挂免战牌,拒不出战,这时攻城将领无计可施,就叫几个口齿伶俐的士卒去骂城,脏话连篇,骂的天昏地暗,但往往收效甚微。可见这武骂无用且无趣。
俗语云: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然细细推敲一下,这骂人不揭短还让人怎么骂呢?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很常见的,很多地方充满着难以解释和调和的矛盾。如君子在教导人要隐恶扬善的同时却又要求做人当得真性情,“人又恶,勿遮掩”。故而骂人不揭短也只能是书生之见,谁骂人总不能挑着对方的优点招呼吧?那就是歌颂了,所以这句话道出的是骂的技巧也是诀窍。
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在没有掌握技巧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被火烧连营的。比如说在彼方底气十足时,你就要偃旗息鼓、退避三舍。待对方面红耳赤、心虚气衰时,自当摇旗呐喊、鸣鼓而战。记得有次在街上闲走,遇到两个妇女,双手叉腰、怒目而立,围观者赛过旧社会的菜市口。不知道的还以为有人被“弃市”了呢。待军鼓一起,可谓是出口成章,直骂的天地变色,口冒白沫。但竟无一人脸红气喘或者带重样的,如果一方气虚而停,那就是弃城败亡了,留下围观者的遗憾和胜利者的不屑。
谋,分阴谋和阳谋。阴谋,难测端倪:阳谋,刀兵外露。阴骂与阳骂也是如此。阳骂大多没有多大韵味,无非是破口而辱罢了,无师自通,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如果你没有压倒性的实力,劝诸君还是少为为妙,免得皮肉受苦。阴骂可就大不同了,让你咋一听,不甚明白,技高者还能让你大为受用,待细细琢磨,趣味无穷。民国,袁世凯死了,有人给他送了一副挽联,上联:袁世凯千古,下联:中华民族万岁。一听此联第一反应是这不是个对联,第二反应就是这谁拍得马屁。然而再仔细想想,按对联基本要求:对仗,千古对万岁,可袁世凯对不齐中华民族,换言之不就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族嘛。这要比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大总统府大骂一天要可爱和有趣味的多喽,不由不让人拍案叫绝。
文化因为地域的区别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骂人也不例外,南方人骂人多讲究技巧,而北方多比较粗犷。比如江浙地区甲乙两个孩童互骂,甲骂乙:“小畜牲”,乙则回:“小畜牲骂谁”,甲触不及防随口应道:“小畜牲骂你”,乙笑道:“是小畜牲骂我”。如此问答,不知不觉主客倒置,妙趣横生。而北方则不然,他们直爽朴鲁,大多是骂曰:“驴*的”或“小兔崽子”,很直白,也很有乡土气息。
除了怎么骂不同,骂的对象也大有讲究。中外文化差异很大,但在这一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都喜欢往对方的生理上或亲友上招呼。比如“你这个瞎鬼”、“你这个死跛子”而中国尤甚,更喜欢对方的祖宗先辈,例如“我**你**”、“我操你**”,千篇一律的就是想和对方已故几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女性先辈发生肉体恋爱关系,而这一切只有靠挖墓来完成,并且一路要挖到明朝去,如果幸运的挖到了,估计也会恶心死吧。实不知道哪里来的兴趣。
而这一恶习似乎自古就有,《三国志》有记载:袁绍率部讨伐曹操,因为中国人最忌做事“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就让才子陈琳写了一篇檄文,就相当于文革时的大字报,名曰《为袁绍檄豫州文》,将曹操祖宗几代悉数问候了个遍,极富煽动性,因为曹操本姓夏侯,他父亲是太监曹腾的养子,间接造成曹操也就成了太监的孙子。在那样一个重出身,讲名头的年代,这样的揭短,可以说是真正的戳到了痛处。故而后来袁绍兵败,陈琳做了俘虏,曹操旧恨未忘,问陈琳:两军交战,檄文是很正常的,骂骂我也就算了嘛,何乃罪及祖宗焉?陈琳对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爱其才,就没杀他,这除了陈琳回答的巧妙外,也是曹孟德的度量大。而三国里另一个爱骂的才子祢衡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黄祖那破口而骂,被黄祖那个莽夫打发回姥姥家了。
静下心来想想。骂人本也不是多么不可理喻的事,两人言谈不合,君子不动手,动动口也是迫不得已嘛,无可厚非。但“何最及祖宗焉”,道尽了大部分的心情,如若这样,不若动手。动手最起码只是皮肉受苦,亲人祖宗却可以免遭罹难。想想因为你的过错,让亲友先辈遭殃。换位思考,对方却将气撒在古人身上,不让人哭笑不得吗?
拿古人开玩笑,不同的人做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两人谈笑间骂声忽起,幸而双方也只局限于问候各自未故和已故的长辈,未有拔剑而起的态势,嬉笑自诺。至今不明白是养气功夫好,还是数典而忘其祖。就好像吃的饭菜本就不好,又吃到一只苍蝇,却又在公共场合,咽又不是,吐又不是的恶心。
梁任公曾关于“奴性”一词做过解释,《饮冰室文集》中说:他人视之为奇耻大辱,不能一刻忍受,而彼坦然受之,是即所谓奴性也。当别人因为你的过错,而罪及你的父母,如若你不是视之为奇耻大辱,那就难以界定了。我想这这绝对与清高与孤傲沾惹不到任何关系。
如果将来骂人成为一句见面问候语的话,也许就见怪不怪了,像“你吃过了吗”一样,骂这种文化也就发展到极致了吧,不会绝了传承。
年轻气盛,言谈不合,骂两句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怒到极点不是漠然不语就是歇斯底里,所以骂两句又有什么呢?但你可以对天、对地、也可以对人,但你不可以罪及祖宗父母,否则哪天皮肉吃了亏也无所怨恨。
因为这骂的文化太深、太杂,小子无知,也只能列举这些了,算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