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高筑墙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朱元璋 高筑墙篇一
《朱元璋的故事。高筑墙1》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涌现出一位杰出的统帅。

公元1352年农历润三月初一,有个剃光头颅、高大壮实、粗眼浓眉的青年,奔走在去濠州城的路上。他是朱元璋。

朱元璋是离濠州不远的钟离县农村的穷苦农民。十七岁那年父母去世,连棺材墓地都买不起,好心的邻居帮助他安葬了双亲,介绍他到附近的皇觉寺做小和尚,挑水打杂,赚口饭吃。但是年成不好,寺庙也很困难,没过几天,庙里连粥也吃不上,他像其他和尚一样,带着木鱼与食钵,外出讨饭。他流浪了三年,走过许多州府,看到了民间疾苦,也增长了社会见识。

他回皇觉寺后,听说刘福通在颖州举义,接着又有人说郭子兴就在濠州城里举旗造反,他决定去投奔。

郭子兴是定远县(今安徽定远)的财主,行侠仗义,因为受不住官吏的窝囊气,与几个江湖朋友,聚集几千人,杀掉濠州州官,做起了元帅。他们共有五个元帅,以义气相交,不讲纪律,不相统率。郭子兴很希望有个得力的助手,一改现状。他一见朱元璋就爱上了,留他在身边作亲兵,后来升为亲兵长(侍卫队长)。又将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马氏女非常聪明贤德,是朱元璋的贤内助。

朱元璋性格刚强,作战勇猛,而且聪明睿智,沉着镇定。其他元帅与郭子兴有矛盾,一天,竟把郭子兴扣压起来,要加谋害。郭子兴的家属及部将急得没了主意。朱元璋则利用元帅间的矛盾,略施计谋,就将郭子兴解救回营。经过这场风波,朱元璋的威望迅速增加。

但是,朱元璋感到在这样的队伍里,难有发展,便征得郭子兴同意,回到家乡,组织自己的队伍。他很快就拉起七百多人,其中有他幼时亲密的伙伴徐达、汤和、邓愈、花云等。这些人以后都成了他最亲信、最得力的将领,明朝开国的功臣名将。 朱元璋很快打了几个胜仗,收编了元军好几万降军,军力急速壮大。他奉郭子兴命南攻滁州,公元1353年又攻占和州(今安徽和县)。

朱元璋此时还只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员大将,但是他胸怀大志,希望在这群雄蜂起之中,脱颖而出,统一中华,重建太平。他很注意听取一些有学问、有远见的读书人的意见。

打和州之前,定远人李善长来投奔他。他听说李善长善于计谋,便诚恳地问:“李先生,目前天下大乱,怎样才能太平呢?”

李善长有针对性地答道:“秦朝时候也天下大乱。出身亭长的汉高祖气量大,能容人,又不滥杀人,所以很快就统一了天下。将军能学习汉高祖,定当成就大业。” 后来,许多读书人都对朱元璋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李善长的话很有见地,认真地照着李善长的话去做。并留下他做谋士,自比为汉高祖得到谋臣萧何。 他严禁军队在战争中伤害百姓。打进和州城的时候,亲兵带了几个老百姓来向他哭诉。一问,知道从滁州跟来的部分将领流寇习气很重,竟纵容部下抢劫百姓的财物,

还掳掠妇女,滥杀无辜。朱元璋很生气,当即召集众将领训话,说:“我们起兵是为了推翻暴政,安定民生。你们公然抢人家的妇女与财物,与盗贼有何区别,怎能得到民众拥护?”

他督令将所有抢来的妇女、财物,立即归还老百姓,严惩了犯事的将士。此后的战争中,朱元璋多次向他的将领重申了这条禁令。

公元1355年,朱元璋准备渡过长江寻求发展。这时,老儒陶安来见朱元璋。朱元璋便向他请教过江后的方略。陶安称赞朱元璋胸怀济世安民大志,不像其他拥兵割据的人胸无大志,只知抢掠些妇女、财物,预言朱元璋一定能平定天下。他建议大军渡过长江,占领太平(今安徽当涂)后,应该迅速夺取龙蟠虎踞的金陵,作为平定天下的根据地。朱元璋很同意陶安的意见。

朱元璋迅速渡过长江,攻取了和州对岸的太平,接着,他挥军向集庆(今江苏南京),也就是陶安说的金陵发动进攻。

这时,郭子兴已病死。他的小儿子郭天叙被小明王封为都元帅,朱元璋被封为副元帅,但实权全操在朱元璋手里。打集庆时,郭天叙战死。郭部的所有人马便都都集中到朱元璋手里,他的军力得到增强。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

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 但是,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尽管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还只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仅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在金陵,仅仅称吴国公而已。

他还非常清楚粮食等物资对支持他的政权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尽管军务繁忙,他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任命专管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

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实际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他非常地高兴。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的。

朱元璋 高筑墙篇二
《度势之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600》

度势之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明史》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过多次农民起义,起义简单,但是要依靠起义成就一番霸业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其中有一位从起义中走出的杰出人物便是朱元璋,在经历了农民起义等活动之后,朱元璋也在一次次的历练中登上了帝王的宝座。朱元璋乃是一介草民出身,毫无治国经验的他又是凭借什么巩固了自己的江山呢?总的来说,就是朱元璋的精明,他懂得依照形势来做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一代统帅朱元璋是如何成就伟业的吧。 朱元璋出生于平民百姓之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平日里的温饱都难以得到保证。在朱元璋十七岁的那一年,他的父母因为饥饿相继离世了,贫苦的他不仅无法将父母厚葬,甚至连一口最简单的棺材都买不起,只有依靠周围邻居的帮忙才勉强让父母入土为安。为了让朱元璋的生活能够有个着落,不至于像他的父母一样被饿死,有人便将他介绍到了皇觉寺去当和尚,平时给寺庙里做些杂事,多多少少的挣口饭吃。

处于饥荒年代,即便是寺庙也好过不到哪里去,有的时候寺庙里的和尚都难以吃饱,朱元璋也无法幸免,只能跟大家一起挨饿受冻。无奈,朱元璋只好与其他和尚一起拿着木鱼外出化缘,在这个过程中他真正见识到了人间的疾苦,也不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这使得他后来成为君王之后也可以很好的体察民情打下了基础,毕竟都是贫苦大众出身,朱元璋作为一代君王是最能够深入到百姓之间的。这些并没有什么,真正使他懂得审时度势的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得力助手。

话说朱元璋在离开皇觉寺之后,便投奔了郭子兴的队伍,他的骁勇善战和足智多谋使得他在战场上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后来脱离郭子兴,朱元璋迅速组建了自己的队伍并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逐渐的,朱元璋也成了数万人的领导者,这时候的他开始思考,应当如何壮大自己的队伍,并最终成为一代君王呢?这时候上天的眷顾带给他一个得力助手,这个人就是李善长。

当朱元璋对李善长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疑惑,李善长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善长认为“秦朝的情况跟现在的情况是非常相近的,同样都是天下大乱,局势四分五裂。汉高祖之所以能够一统江湖,在于他这个人非常的有气量,而且讲道理,从来不会滥杀无辜,正是因为如此才赢得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将军您能够将汉高祖作为榜样去效仿,那么一定可以成就一番大业。”朱元璋听闻此言之后表示非常赞同,确实,现在正处于打天下的关键时期,自己必须要沉得住气,分得清局势,跟着局势的发展做事情。

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之后,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他禁止自己的军队滥杀无辜,在战争中尽可能的减少伤害。在作战途中,曾经有几个亲兵带着当地的老百姓来跟朱元璋告状,朱元璋这才知道自己带来的士兵在这个地方居然胆大妄为的对百姓实施掠夺,不仅抢走了他

们的财务,还奸淫当地妇女,朱元璋听后大为恼火,当下便召集手下训话,他告诉自己的手下,“起义的目的是为民谋福利,你们这样欺负人家,跟小偷强盗有什么区别?我们起义的意义何在?”他勒令讲师将所有的财务归还百姓,并对手上的妇女做出了补偿,在此后的起义过程中,朱元璋也一直将这条军令坚持了下去。

在之后的战役中,郭子兴不幸病死,其子将剩余的兵力转到了朱元璋手下,朱元璋的实力也因此大大增强。尽管如此,朱元璋仍然感觉自己的军队还不够强大,所以一直在默默的强化军队实力,想要让自己的队伍更加壮大。除此之外,朱元璋从未放松过粮食生产,曾经挨过饿的朱元璋深深的意识到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的百姓、自己的军队陷入饥饿当中。所以无论军务如何繁忙,他都会抽时间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情况,还采取屯田的方式发展农业。

在徽州的时候,朱元璋也曾经像谋士朱升寻求建议,朱升告诉他应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在此后的发展中也是一直遵循这一轨迹的,而不是在根基还不稳的时候匆忙称王,最终在合适的时机登上了帝王宝座。

【插画建议】砖画形式。内容建议是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朱升在他旁边进言。

朱元璋 高筑墙篇三
《明太祖朱元璋》

三.成功之路:草莽中走出来的“真龙天子”

朱元璋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末陈胜首先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战斗口号,激励着历代英雄豪杰逐鹿中原。但是成功者寥寥,虽有布艺刘邦为帝的先例,但像朱元璋那样年幼时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苦境却无先例。朱元璋备受磨难是第一人,集中表现为和尚称帝。安徽凤阳县龙兴寺有一副对联: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巧妙地概括了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朱元璋原籍江苏沛县,后来迁居泗水,再迁濠州,濠州即凤阳。朱元璋一家颠沛流离,因为生计所迫,不能到处谋生。朱元璋父母子女众多,兄弟姐妹共八个,夭折二个,存活六个。朱元璋最幼,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知道加入郭子兴义军后,才取名朱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生性好强,从小志气不凡。他迫于生活,出家为僧,但不愿当小和尚,进3寺刚15天就去做游方僧人。他在云游四方中接触当时秘密结社的白莲教,知道人心思乱,元朝的气数将近。朱元璋曾口占一诗+云:“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腿,恐把山河一脚穿。”这首诗是朱元璋野心勃勃地梦想登基大位的心理写照。后来他终于成功了,无尺土之封靠个人奋斗而开创三百年大明江山,因此民间流传着他许多奇闻异事。

任何一个伟人成功的奋斗,不是坐等恩赐,而是把握命运之弦不断进取。朱元璋一无权势,二无文化,他是靠郭子兴一旅之众打天下。他的成功,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不漏声色缓称王。各路义军,攻城略地,还没站稳交脚跟就急于称王。朱元璋纳儒士朱升建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公元1359年,朱元璋早已是一支士马精强的独立豪强,但他仍不称王,而接受宋政权小明王的赐封,为江西行省左丞相,仍尊奉小明王为宋帝。其二,待时而动避敌锋芒。朱元璋在势力壮大之前,避免与元军主力决战。他曾在六合打败元军,但当时自即力量弱小,不堪于元军主力相抗,于是主动交还所获战利品,始终向元军通好,纳款效顺,委曲躲避元军锋芒,这一策略运用的十分成功。其三,把握天时蚕食江南。朱元璋利用各路反元大军作掩护,不失时机在长江中游发展。他以大宋做羽翼,感居小明王之下,不显山露水,而是积极发展实力,开拓地盘。他以集庆为中心,北面有刘福通阻挡元军,东面有徐寿辉作遮挡。朱元璋利用这一时机先向江南发展,击其空虚。当元军扫荡了刘福通和徐寿辉后,朱元璋也同意了江南。

中国专制主义政体,军队是政权的支柱,所以大凡开国之君都在战争中练习了不凡的武功。也可以说,战争考验了伟人的智勇和识力。朱元璋制定的北伐计划,把他的高人一筹的聪明才智表现的淋漓尽致。大将徐达,常遇春建议立即以大军直捣元朝的大都,朱元璋认为不可。他指出:元军还有数十万,不能轻敌。况元都城池坚固,孤军深入,驻于坚城之下,北伐军将陷入重围,元兵四方来援,岂不倾覆?孤军深入,实为兵家之忌。审时度势,朱元璋制定了谨慎而必胜的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其都;鼓行向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克席卷而下。这一杰出的战略分析与部署,完全按预料的发展,北伐一举成功。

为了筑明王朝世代永继,朱元璋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洪武九年(1376)废除行中书省,设置市政使思,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权;洪武十三年(1380)在中央取消中书宰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督察院监察百官,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控制臣民。朱元璋还大兴文字狱和制造大规模株连的冤案为子孙削棘。朱元璋认为太子柔弱难以驾驭桀骜不驯的功臣,他要在死前为子孙铲除障碍。太子老师宋濂,早年追随朱元璋襄赞军事,立有大功,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誥。朱元璋 借故杀死他,太子见老师问斩,流着泪替老师求情。朱元璋为了开导太子,就拿来一根满是棘刺的木杖放在地上,命太子拾取。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就教训说:“有棘刺的木杖你不取,我替你削掉棘刺怎么样?太子十分聪明,明白朱元璋之意,但并不以为然,委婉地权健父亲朱元璋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

尧舜之民“言外,为君不能残暴。朱元璋十分恼怒,随手抄起一把椅子向太子砸去。这个故事说明朱元璋坐上龙椅以后,把功臣视为棘刺。他深知,取天下要在马背上,守天下要在马下。狡兔死,走狗烹。天下一统,用不着武臣,朱元璋为了子孙的安全就要他们开刀。用文臣治天下,朱元璋仍不放心,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加强皇权,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朱元璋兴大狱。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谋反”案,株连冤杀达3万多人,洪武十六年(1393)蓝玉“谋反”案,株连近两万人。朱元璋一批又一批削棘,总计达六七万人。朱元璋还让特务机关锦衣卫公开活动,从幕后走向前台。朱元璋在晚年还颁布《皇明组训》条例,要求子孙及臣工遵守“祖宗之法”,规定后代有改祖宗制者杀无赦。朱元璋把闭关也列位组训,显然是消极守成的“祖训”,给明王朝政治带来深远的影响。如果朱明不为清朝所灭,按明朝坚守长城的闭关政策,中国能否保有现代疆域,却是一个问号。

朱元璋为大明万世江山苦心安排,为子孙削棘,颁布祖训,但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坟土未干,叔侄争权,他的祖训就被第四子朱棣所破坏,朱棣就是明成祖,他抢了帝位,迁都北京。朱元璋诛杀功臣,以致内战爆发,无人可使独当一面,自己选定的继承人长孙朱允炆死于兵火。他里铁榜严禁宦官干征,而明成祖扩大宦官为二十四衙门,宦官掌管特务机构,明朝成了宦官为祸最剧烈的朝代。朱元璋置重兵于辽东,嘱咐子孙固守北疆,明王朝恰为关外少数民族所颠覆。历史证明,一切雄主暴君美梦都不会长久,因为雄主和暴君个人主观欲望最强烈,距离客观也就更远。

中国落后西方始于明朝。造成这种落后有很多原因,而其中墨守朱元璋专制统治的成法,尤其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集权政治下的权力经济,束缚着经济的发展的光津制海禁制,匠户制滥发通货等等是主要原因。此外,明朝束缚人们思想的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主义,也是构成中国发展停滞落后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对历史的功与过,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四,众多纷纭:最有争议的开朝之君

洪武三十年(1398),在卧病一个月后,朱元璋结束了其71年的一生。临死他还不忘杀人,命侍寝的宫人一律殉葬。据史料记载,陪这位老皇帝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得,继续侍奉他,供他驱使玩弄享乐的嫔妃有46人之多,宫女12人。

朱元璋的嗜杀性格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在历史上他成为最有争议的开国皇帝。 让我们先从朱元璋的相貌说起。

目前反映朱元璋相貌的画像有五六妇,但这些画像上朱元璋的相貌却不尽相同。 南京明孝陵的一副,朱元璋坐在便椅上,头戴软方巾,脸特别长,额骨隆起,脸上布满大大大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胡须,两眼炯炯发光,眉毛又农又粗,眉毛都向上吊竖着,鼻子很大,鼻孔向上翘起,耳朵很长,几乎垂到肩膀上,醉又大又宽,下巴比上额突出很多,其相貌,使人感到威严凶狠。这画像顶端写有“太祖遗像”四个篆体字。一般认为这就是朱元璋真相。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副朱元璋像,这幅朱元璋的画像轮廓与明孝陵那副遗像相似,但显然进行了艺术加工,其相貌显得和善很多了,而且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感觉。、

另外还有朱元璋的帝王画像,这都是根据帝王的要求画的,画中朱元璋正襟危坐,龙袍玉带,脸庞丰富,神态慈祥,一派帝王形象,与其本人相貌差距更远了。

这些不同画像都有不同的来历。开始。朱元璋下旨征召当时有名的肖像画家孙文纵进京为他画像。孙文宗一丝不苟地画,画的惟妙惟肖,孙文宗信箱皇帝看了准会很高兴,水蛭朱元璋看了却并不满意。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又召见另外一个肖像画家沈希选为他画像,沈希远比孙文宗画的还更传神,但朱元璋看后仍不满意。后来,一个叫陈远的肖像画家悟出其中的奥秘,他在给朱元璋画像时,只是把面貌花的轮廓画得很像,其余尽按帝王模式画,因而看起来仁善雍容华贵,朱元璋看到这幅画像后十分满意,并让陈远另画多幅分赐给诸王。

陈远为此也得到了官位。

这位开大明200余年江山的明太祖的容貌如何呢?恐怕要成为永远解不开的谜了。 就如同他颇有争议的相貌一样,作为一个集明君和暴君于一身的皇帝,明太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皇帝。他不如汉高豁达大度,不及光武儒者气象,没有魏武的文学修为,不具有唐宗的贵族气质及,宋祖的宽厚仁慈,更不若康熙的博学多才。但这位农民出出身的皇帝,却打败了各路豪杰,最后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不能不让人折服。而朱元璋成功的关键,就是他具有出众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这对于一个开国君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朱元璋的强项。

他恨奢靡,深知物力维艰。建造宫殿,他吧图像中的雕琢考究部分统统删去。部下送来镂金床,他说这是用珠宝做尿壶,统统打碎。

他恨装神弄鬼。朱元璋是脚踏实地的人,他对历代帝王崇信的佛天之境空虚之境恨鄙视。朱元璋曾对人说:“秦始皇汉武帝好神仙,宠方士,妄想长寿,末了一场空。他们假使能用这份心思来治国,郭怎么会不治|?以我来看,人君能够清心寡欲,做到百姓安于田里,有饭吃,有衣穿,快快活活过日子,也就是神仙了。‘

他恨奸贪舞弊,欺压百姓,他很酸腐官气,他恨结党营私…..

当然,朱元璋也有所爱。他最爱的就是读书,特别是读史书,汉书宋史于尤甚。他常说,用武如砌墙,用文如粉涮,治天下要文武相资才不会坏事。

上述种种,说明朱元璋堪称明君。遗憾的是,他也是个暴君。特别是他建立锦衣卫的特务制度,后患无穷。他为整肃朝纲,用严刑重罚,株连九族的办法,也极为血腥。

明清两代对他的评价极高。明朝当代喜欢把他和汉高祖相比,但是说他比刘邦的成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朝的皇帝对他的评价更高。如清圣祖康熙说:“朕观《明史》,洪武涌了都是有道明君。

据东华录记载,清圣祖下江南时 ,经过明孝陵,一次是他让人抬辇的人从侧门进,随从们认为抬辇的人弄错,后来才知道是皇名。一次是在坟茔前路过时,圣祖亲自下辇,步行而过。而清高宗对明太祖更是恭敬,南巡时亲自祭拜明孝陵,并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朱元璋 高筑墙篇四
《朱元璋的功过剖析》

2009年2月第32卷第1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AcademicJournalofShanxiProvincialCommitteePartySchoolofC.P.C

Feb.2009V01.32

No.1

朱元璋的功过剖析

粱镇恒

(山西省水利勘察设计院,山西

太原030012)

[摘要]文章深刻分析了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功绩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朱元璋的功绩在于,战略上接受并

贯彻“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实施仁政;众揽人才励精图治;大史灭亲,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的严重不足和过失是自卑、好色、大量杀戮功臣、错用胡维庸、错立朱允蚊以及大搞特务统治。

[关键词]朱元璋;以猛治国;明律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09)01-0086--03

近来电视、书刊论述朱元璋的东西不少,吴晗的《朱元璋传》,张笑天的《传奇皇帝朱元璋》等,读者议论纷纷。但我认为这些名人们对朱元璋的功劳讲得不深,对其过失讲得也比较含蓄。本文试图对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功劳和过失讲深讲透,与同行们共同研究。

一、朱元璋功绩评析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削平群雄、打败元朝、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明朝帝国的开国皇帝,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胜利,而在历史上留下丰功伟业呢?这主要是:

(一)接受九字箴言,并付诸实施

朱元璋接受了大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箴言,在削平群雄,推翻元朝统治的事业中,从战略高度予以实践,这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就是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要在力量不足时不要称王,以免群雄联合攻击,以免枪打出头鸟。朱元璋从抓军训而强兵,抓屯田而积粮;占领南京后,加固城墙,并尊小明王为君,很长一段时间屈居称臣,这些英明的战略观点,是朱元璋以弱胜强逐渐强大夺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二)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实施仁政

朱元璋出身低贱,当过和尚,讨过饭,因而在他的思想中有一股强大的主流,就是体恤民情。

他登基后首先一条就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虽然以猛治国,却是实实在在施行仁政。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即位当年即下令,凡是老百姓提出的关于水利的建设,地方官吏必须奏报。后来他还专门指示工部大臣,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水防止旱涝的,都要依

照地形加以修治。到洪武十八年,全国开塘堰40,987处,疏通河流4,162处,修建坡堤渠岸5,000多处。这些都为发展农业生产,老百姓吃饱穿暖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还奖励屯田,解放生产力。洪武二十四年,全国屯田面积达874,746项,比洪武六年增加—倍以上。洪武二十六年收入比洪武六年增加了三倍,人口增加了700多万。

(三)众缆人才、励精图治

当他错杀江南才女、美女苏坦妹后,引起了浙西四贤不满,他当即立了罪己碑,吸引浙西四贤之首的刘伯温等先后投其帐下。在他周围文有刘伯温、李善长,前者多谋善谏,堪称朱元璋的魏徵、赵普:后者修明律,掌管朝中大事,堪称朱元璋的萧何。武有徐达、常迂春能征善战,在削平陈友谅、张士诚、元朝势力中立了大功。

(四)修明律以猛治国。以身作则大义灭亲

他的女婿欧阳伦因贩运私茶遭朱元璋赐死。侄子朱文正因霸占土地受到杀头处分(资治通鉴记载为免去官职发往桐城安置不久死去)。朱文正是马皇后哺养长大,马皇后亲自求情都遭到拒绝。朱元璋以身作则大义灭亲是历代皇帝之楷模。另外朱元璋大力惩治腐败,有名的郭植案牵涉多人均弃尸街头。

(五)加强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废中书罢丞相实行特务统治,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废除地方中书省,设立布政使门,按照皇上意愿管理地方政事。当时全国设有13个布政门,同时地方上还设主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和管理司法的刑按察使,三机构独立并互相牵制。罢丞相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汉武帝时经常更换丞相。明朝开始李善长、徐达为相,李处事谨慎,徐达在外打仗矛盾不尖锐。胡维庸为相后大权独揽,结

[收稿日期]2008—11—12

[作者简介]梁镇恒(1933一),男,山西孝义人,山西省水利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万方数据 

党营私,矛盾加深。皇帝直接抓六部对巩固中央集权有好处。

特务统治虽然弄得人心惶惶,但朱元璋得到了不少情报,对巩周皇权有好处。

(六)辛勤一生

朱元璋为了管好他亲自创立的大明王朝,他不相信大臣,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批阅奏章一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很少有娱乐调剂。甚至缩小并限制相权,直至取消宰相,政权成为由皇帝直接管理的中央集权。

朱元璋办公室贴满了纸条。这些纸条是他随时想起国家大事或一句名言怕忘记而记录下来的。—个皇帝能这样自律,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真是难能可贵。他是—个事必躬亲、举轻若重的好皇帝,同时也是一个不能发挥大家力量(特别是登基以后)的“日勤不怠”的君主。

二、朱元璋的不足和过失(一)自卑

朱元璋出身低下。在他的思想中除了恤民的主流外还有一股支流就是自卑感,他不愿意让人讲他当过和尚,如悟因为当着群臣讲了此事被他关进了大牢,经云奇与皇帝讲情才答应如悟出牢,但还是让朱元璋割了舌头,永远不能说话。

(二)好色

自古皇帝好色不足为奇,但不择手段而集美则有失道德品质。

如打败陈友谅后经胡维庸拉皮条,将陈友谅的皇后达兰暗暗藏到后宫,答应达兰守孝i年而封为妃子,后达兰作了朱元璋的真妃。达兰肚子里怀的陈友谅的种而生的朱梓成为她为陈友谅复仇的工具,后事发被杀。

再如,为了得到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假说郭子兴115终时有口头遗嘱“要郭惠嫁给朱元璋”,后说服了郭子兴老伴假传遗嘱硬从兰玉手中夺了郭惠为妃,后冈与兰玉私通逼其自杀。

另外朱元璋逼江南才女楚方玉当了宫中女宫,企图玷污而未成,楚自杀身亡。

(三)杀害功臣

徐达被朱元璋列为第一功臣,已经回乡养老得了背疽。这种病最忌吃蒸鹅,朱元璋却在他病重时赐蒸鹅给他吃,徐达深知皇帝要自己的命,只好含着泪水,吃了蒸鹅,没有几天就离开了人世。刘伯温是被朱元璋称为先生的功臣,告老还乡后因为一块坟地朱=,亡璋就要处死他,后经郭艮莲的父亲讲情才得救.后来还是被胡维庸用药毒死。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也冈失宠先后被处死。连位居“功臣第一”,年迈退休在家已77岁的李善长及全家70多口人也一齐被杀。

(四)晚年错用胡维庸、错立朱允蚊

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是会识人的,但智者千虑也有失误之处。朱元璋之用胡维庸就为其才能和小聪明所误。胡维庸是心术不正野心勃勃的小人,刘伯温虽劝朱元璋说用胡维

万 

方数据庸不是走的快慢而是会翻车的,朱不听所劝,胡从为达兰拉皮条做起,进画师李醒芳,拉帮结派,培植党羽,直至伙同达兰造反以及害死刘伯温、谋害徐达,干尽坏事。后来虽然遭到车裂,但很多人跟其遭难。

太子朱标病死后,立谁为太子这是朱元璋马上要办的一桩大事。他深知四子朱棣有魄力有胆识是为君之才而不立,却遵照嫡庶长幼的老规矩立了朱允妓。结果不久朱棣推翻了朱允妓,不仅害了朱允炊,老百姓也多受了几年战争之苦。用人遵循嫡庶长幼之老套而不是任人为贤为清廉。

(五)大搞特务统治

先是锦衣卫后改为东厂,大张旗鼓地收集百官情报,以东厂威胁百官,楚方玉的遗作中说“大臣们上朝每天均与家人告别,好像上朝后不一定能再回家”。朱元璋用东厂威胁百官,不准后宫干政,其子孙只有信任宦官。明朝宦官专政为历代之最,太监魏忠贤为九千岁,大将袁崇焕带兵打仗,其监军仍为宦官.这些人不懂历史,不懂军事,没有知识却要指挥将军,真是历史罕见。这砦都是受明朝皇帝的老祖宗朱元璋的影响。

另外朱元璋使用酷刑车裂胡维庸、兰玉,动不动就灭九族,这九族中老师也是一族,是不是太过分了,这是历朝历代少见之事。也说明朱元璋性格巾残忍的一面。

(六)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朱元璋为何悯怒孟子,主要是孟子“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的语言。朱元璋是极度A尊、刚愎自用的,他登基以后唯我独尊,哪能理解孟子“君为轻、民为贵”之说,孟子的“民本”思想他无法接受。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宝”,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朱元璋虽然有体恤民情之主流思想。但对孟子的要为民所想,不要把人民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以德服人”的政治称为“仁政”格格不入,因为民若影响其皇权则忘掉一切,这就是朱元璋。晚年他命令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保留170余条,删掉80条,日《孟子文》。但到目前为止,人们仍以《孟子》作为范本。综合分析,朱元璋其人文化素质低,对儒生有偏见,对儒教之说虽用之皆生吞活剥而来。没有一套正统的理论是朱元璋性格中矛盾所在。

三、结语

朱元璋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削平群雄、打倒元朝的统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明朝后注意发展生产,体恤民情,为推动社会前进起了很大作用,总来说是应当肯定的。但其缺点也很突出,杀戮功臣为历代皇帝之最。好色而不择手段也十分惊人,搞特务统治。晚年用人错误造成损失也令人发指。朱元璋用刑之残酷殷纣王之外无人与之相比。

责任编辑刘宁

朱元璋的功过剖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梁镇恒

山西省水利勘察设计院,山西,太原,030012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2009,32(1)0次

相似文献(3条)

1.期刊论文 汪火根 朱元璋治国思想初探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布衣天子朱元璋,因其"以猛治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刻薄、残忍的帝王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其实朱元璋推行猛政,实乃当时形势所迫,乃权宜之计;稳定小农经济,强化封建礼教,达到稳定和谐社会秩序之营造,才是他真正的理想归宿.

2.期刊论文 石瑾.王东仓 朱元璋德政思想及实践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21(4)

朱元璋以猛治国,是以滥杀而著称于历史的古代帝王之一.作为开国之君,他似乎违背了用刑宽大以结民心的历史成律.但是他的刑罚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他刑罚上大夫,礼能下庶人,修身正家,常思"修德致和";取才唯德,驱吏向贤;广施教化,惠及万民.明朝国祚绵延几近三百年,朱元璋的德政思想及实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期刊论文 王军福 述论明初"文人多不仕"现象 -理论导刊2007(9)

读书做官历来是中国文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最佳价值抉择.然而,中国历史上明朝初年却出现了"文人多不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五:明朝官俸太低;朱元璋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部分文人的封建正统观念.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1年4月23日

朱元璋 高筑墙篇五
《朱元璋靠什么得天下》

朱元璋靠什么得天下

—— 偷窥江湖(11)

廖保平 1月13日 10:36

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邮箱 新浪微博 Facebook Twitter

元末江湖造反波澜壮阔,前后十几年间,有刘福通、芝麻李、韩林儿、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造反,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这个放牛娃笑到最后?过中原因相当复杂,我们不防看看朱元璋与和他争霸天下的最大劲敌陈友谅在对待自己的恩人、大哥上的差异,庶几可以判断一二。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郭见他“壮貌奇伟,异于常人”,遂安排为亲信兵;后又因朱勇善战,才能出众,升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郭子兴是朱元璋生命中的贵人、恩人。

朱元璋待恩人不薄。被困濠州时,郭子兴与孙德崖等诸将领不和,有一次孙德崖设计绑架郭子兴,下属被吓得不知所措。朱元璋挺身而出要去解救,有人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朱元璋说:“郭公有大恩于我,他今有难,我若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他施计平息了派系残杀,救出郭子兴。

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建元龙凤。当时郭子兴已死,韩林儿诏封郭天叙(郭子兴之子)为都元帅,张天佑(郭天叙的舅舅)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念林儿势盛可倚藉,因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清]王源《居业堂文集·刘诚意伯传》)实际上等于甘认小明王为江湖造反的大哥,不像徐寿辉等人虽也号称红巾军,表明和刘

福通、韩林儿是一伙的,但初一得势便另立门户,建国称帝。朱元璋低调行事,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遣部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战死,韩林儿飞檄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主张救援,刘伯温极力谏阻:“二寇伺隙,可轻出乎?”(同上)并提出了很现实的问题:“假使救来,当发付何处?”(刘辰《国初事迹》)潜台词是,把小明王接到你身边,难道你真的把他当大哥,“早请示,晚汇报”?但朱元璋认为自己奉了小明王的年号,即是把小明王当大哥,大哥有难求救,不能袖手旁观,决意亲自赴救。

朱元璋将小明王救出后,并没有放在他的身边,而是“设鸾驾伞扇迎驻滁州,创造宫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奉之甚厚”。(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把他安顿在滁洲,自己的一个老巢,以臣子的名分侍奉韩林儿。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称吴王,张士诚灭亡在即,便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至金陵应天府,途中在瓜步渡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林儿遇难,龙凤政权结束。这时,江湖大哥的名号顺序一排,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朱元璋的头上。

我们再来看陈友谅如何对待自己的恩人、大哥。

陈友谅早年参加徐寿辉的部队,因有文化、有计谋深得到徐寿辉这个大哥和倪文俊的赏识。倪文俊更是把陈友谅当亲信栽培,步步提携,使其独当一面,对陈友谅有知遇之恩,是他生命中的贵人、恩人。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企图弑杀天完皇帝徐寿辉,阴谋败露,逃至黄州投奔陈友谅。岂料陈友谅不念旧恩,杀了倪文俊,收编其军队。

此后,陈友谅羽翼日丰,占领了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地,并移治江州(今九江),“(长)江以南,唯友谅兵最强”。(《明史·陈友谅传》)

陈友谅占领龙兴(今南昌)时,徐寿辉计划迁都于此,“友谅不可”,态度很强硬。不久徐寿辉执意迁都,向江州进发,陈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明史本传》)不但把大哥挟持了,还杀了他的部队,以江州为都,自称汉王。

陈友谅挟持徐寿辉攻下太平(今安徽当涂)、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后,志得意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明史列传第十一》),安排武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天完皇帝徐寿辉前脚一死,陈友

谅后脚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即位之日“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明史本传》),称帝这等大事,居然搞得如此简陋,群臣排列在河岸沙地上称贺,日子也没有选好,风雨大作,很仪式都无法举行,足见他想做大哥之心切,与朱元璋“缓称王”形成鲜明对比。

从朱元璋、陈友谅对待恩人、大哥的态度行为可以看出,一个看重江湖义气,一个漠视江湖义气。这正是朱元璋胜出陈友谅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知道,尚在造反阶段的暴力团伙,在皇权看来,无非乱贼逆寇,江湖中人,而身居江湖必须讲江湖义气。元末造反带有鲜明的教会色彩,譬如红巾军领袖刘福通、韩林儿、徐寿辉、彭莹玉、郭子兴等人,都是白莲教教徒。学界对朱元璋是不是白莲教教徒有争议,说他依附了江湖秘密教会是肯定无疑义的。 白莲教讲“习教者,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宣扬教友相交,生死相托,吉凶相救,患难相扶的江湖义气。元末红巾军一则是江湖啸聚,二则是秘密教派造反,理所当然要讲江湖义气。身处江湖教会之中的朱元璋、陈友谅想不讲江湖义气绝无可能。而恰恰在讲江湖义气上,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差距不是一档两档。

朱元璋在世人眼里是个刻薄寡恩的负面形象,但他身处江湖之时,相对而言,还算是个重情义的人。他不但冒生命之险救了郭子兴,朱元璋带着24人另立新军,而郭子兴在濠州混不下投奔而来时,他仍然尊郭子兴为主子,将自己白手经营起来的数万人马和血拼得来的城池一并交给郭子兴。这种情份,没有一定的义气,是绝对做不来的。

如果说朱元璋对郭子兴的义气本属应该,毕竟郭子兴是自己的岳父大人,那么朱元璋尊奉和急救韩林儿则为他赢得了讲义气重情谊的好名声。要知道,韩、朱都是红巾军,但彼此独立,朱元璋完全可以不奉他小明王的龙凤年号,北面称臣。

从政治、军事战略上看,朱元璋是奉韩林儿年号,是看在其势力强大时可以依靠。救韩林儿是为了守住安丰,为自己立一道屏障。二是“借以号召红军各部,并挟义军盟主以自重”。(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这些分析都没有错。可从江湖的角度看,则是为了讲江湖义气。小王明有点像红巾军的江湖大哥,大哥有难,小弟必须义不容辞伸出援手。朱元璋的义气之举,赚足了道义资源,为其聚集人气增加了吸引力,不少造反小头目听说朱元璋讲义气而投奔了他。此事以主流社会视之,既然朱元璋奉小明王为正朔,名分上是君臣关系,君有难,臣不舍身救主,是为不忠不义,朱元璋不希望自己成为天下笑骂的人,必须伸出援手。在处理大节上,朱元璋要胜其谋臣刘伯温一筹。

混在江湖的年代,朱元璋对手下,如对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也算够哥们,该给的给,该送的送。这些人则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出生入死。

朱元璋甚至对“敌人”都讲义气。猛将朱亮祖被俘后,朱元璋惜其勇武,立刻委以重任,岂料不久叛归元朝。后来,在一战斗中朱亮祖又被朱元璋俘获,朱元璋不计前嫌,拔给他一支人马,朱亮祖被朱元璋的义气所感动,由此倾心卖力,为朱元璋屡立战功。

历来,不少学者认为,韩林儿为朱元璋所害,我也持赞同态度。不过,朱元璋在杀害大哥(名义上的)这事儿上,做得不知道要比陈友谅高明多少倍。《明史·韩林儿传》云:“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爪步覆舟,沉于江云。”《明史·廖永忠传》则云:“初,韩林儿在滁洲,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爪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历史所载都说是廖永忠害死韩林儿,朱元璋非常悲痛,带着百官到江边哭祭,涕泪满面地为韩林儿设置灵位,然后要处罚廖永忠,最后众人说情,才免了他的死罪。朱元璋和廖永忠,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段配合默契的双簧戏,楞是将韩林儿的丧事办成朱元璋的喜事,将朱元璋塑造成极尽忠义的大好人。

反观陈友谅——如若说倪文俊想在集团内部搞分裂,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杀之尚还说得过去,陈友谅杀大哥徐寿辉,真是操之过急,鸟未尽,弓先藏,愚蠢之极。关键是完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背信弃义的穷凶极恶之徒,将自己置于不仁不义之地。让对手抓住了把柄,朱元璋讨伐陈友谅布告天下,就指明陈友谅背信弃义,使其大失道义分数。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固然是野心家的金科律玉,只是,在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控时局之前,像陈友谅这样将江湖义气无遮无掩地撕毁,弑杀一派颇有号召力的江湖大哥,怎能不让人寒心。

陈友谅敲碎徐寿辉的脑袋自立为帝后,激起了内部的不满:

其一是明玉珍无比愤慨,发誓与陈友谅绝交,自称陇蜀王,不承认陈友谅的政权,建徐寿辉庙,并追尊其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继续奉行徐寿辉所创的正朔。因为明玉珍知道,他从随州一个小村庄走出来,能有如今的成就,都拜徐寿辉的器重提携,他不能忘恩负义。

其次,部将离心率加剧,大批地投降朱元璋,其中包括徐寿辉的两员大将丁普郎和欧普祥倒戈投敌,使陈友谅损失重要臂膀。明玉珍、丁普郎和欧普祥的耿耿忠义,又映衬出陈友谅的不忠不义。

其三,陈友谅被流箭射死的第二天,陈荣就率五万余名残部投降朱元璋,不愿意再打他的大汉旗号继续玩下去。

陈友谅一死,天下江山基本上已被朱元璋收入囊中。

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最后较量,朱元璋胜出,确实与朱元璋讲江湖义气赢得人心有较大关系。成事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讲江湖义气才能在江湖里赢得“人和”。因为江湖义气是江湖规矩的第一要义,而规矩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契约,契约从来是为了平衡责权、利弊的。无契约的社会难于想象,江湖亦是如此。所以江湖义气就是江湖社会里无形的契约,是维系江湖社会的基本“社会规则”,义的背后其实平衡着各个主体的利,义和利常常相关相联,义说到底是为了利,有利则更便于得义。

所以,讲江湖义气就是讲互利互惠,讲利益的合理分配,或者说利益的合理交换。不讲义就等于打破坏了利益分配规则,不讲义的人独吞利益,形成利益分配不均,就是“不够意思”。所以,江湖大哥要想聚拢人气,马仔多多,生意兴隆,必定要讲义,讲义所指导下的合理的利益分配。要是大哥不义,背信弃义,独吞利益,制造利益分配不均格局,引起马仔的不满和背弃,必然成孤寡大哥,倒台只是迟早的事。

多年以后,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回忆起江湖上那些事儿,认为自己赢在“仁义”。说当时群雄并起,张士诚有钱,陈友谅有兵,他朱元璋什么都没有,有的是信义,不好杀人,与兄弟同心共济。这委实不算是夸虚之言。

可是朱元璋是典型的“一阔就变脸”,他打江山时,重情重义,一旦坐江山,就翻脸不认人,什么礼贤下士,不好杀人,江湖义气,统统见鬼去。他把所有的开国元勋、文武耆旧几乎杀了个精光。他深知秘密教派、游民江湖的厉害,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以法律形式明令取缔“左道邪术”。同时严禁游民,一旦有人做了游民,“四邻里甲不能拘拿赴官赴京,此人或为盗,或帮闲为吏,为皂隶,所为不善,犯之日,四邻里甲,同坐其罪”。(《大诰续编·再明游食第六》)用连坐的方式对游民及放纵游民者予以严厉打击。

朱元璋 高筑墙篇六
《朱元璋介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24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