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伯牙绝弦的大意篇一
《伯牙绝弦意思》
绝 :断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善 :擅长,善于。 善哉:太好了。 若 :好像。 洋洋 :广大。 谓 :认为。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复:再,重新。 乃 :就。 破琴:把琴摔破。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伯牙绝弦的大意篇二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对于关系最好的朋友,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
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知心”,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什么不称“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没有谁知道“知音”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见了高高的山峰。伯牙又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非常不错,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如果让你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取个标题,你觉得取什么好? 生:《伯牙绝弦》。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就叫《知音的故事》
生:《知音的来历》
生:《伯牙与钟子期》
师:都很好,可见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其实,“知音”这个词到现今已有快三千年的历史了。刚才,这位同学用今天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起知道将近三千前的古人是怎样记载这个故事的? 生(齐):想。
二、自读
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且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多媒体展示)
弦(xian)哉(zai) 峨(e) 兮(xi) 曰(yue)
三、导读
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这里,“绝”是什么意思?
生:断绝。
师:对,“绝”就是“断”,绝断绝断,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一个字的意思总有它最原始的意义,就像每条河都有它的源头一样。“绝”的最初意思就是“断”。到今天,一些成语中也有这个“绝”字,比如说:恩断义绝中的“绝”,“断子绝孙”中的“绝”,都是什么意思?
生:断。
师:很好。学习文言,就是学习最初的文字,就是到文字的源头那里去看看。现在,我想问你们一个常识性问题。凭你的经验,你说是坐在舞台上弹琴更难,还是坐在台下听琴更难?弹琴可以成为一门特长,听琴可不可能成为一门特长?
生:我觉得听琴更难。因为,听琴的时候,要能理解琴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听琴者更难,因为听琴者需要对琴技、琴声非常熟悉。
师:(微笑)都觉得听琴更难呀?今天学校招特长生的时候,弹琴可以成为特长,听琴可以吗? 生:我认为还是弹琴的更难,因为弹奏好一首曲子,需要长时间练习。
生:弹琴不容易,弹一支曲子的时候,他要通过小小的指尖将自己的心声完美地表现出来。 生:我还是认为善听者更难,因为善听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听出琴音里的意境。 师:其实,弹琴与听琴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们一起看看课文开头如何写的?
齐读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读)
师: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写的文字,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懂吗?(能懂)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义,几千年不变,像这个句子中的“琴”“听”,还有“伯牙”与“钟子期”这样的人名;还有些字,意义跟今天的差不多,比如“善”,可以解释为什么?(善于,擅长。注意:擅长的“擅”是如何写的。)假如文言中全是这样两类字,那我们读文言的感觉与读今天的话没有多大区别。问题是,还有些字的意义,古今差异很大。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所要重点关注的。比如这个“鼓”,是什么意思?(弹),今天说“鼓”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种乐器)。
故事打头一句就说“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注意,在这里,“善鼓”与“善听”是平起平坐的。从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样写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下面的文字。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全班男同学与女同学分角色读,交换角色读)
师:刚才我们说了,学习的重点是那些古今意义变化较大的字词?现在,如果你是小老师,要给同学们提醒学习重点的话,你会提醒哪些地方?
生:“志在高山”中的“志”,这里是“想”的意思,今天是“志向”。
师:有个词语叫“意志”,“意”就是“志”。“志在高山”相当于“意在高山”,就是心理想着高山。 生:“哉”与“兮”都是文言里的语气词,今天都不用了。
师:今天有哪些相应的语气词?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峨峨”是“高”的意思。
师:峨可以组词为“巍峨”,巍与峨都是“高”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是“峨峨兮若泰山”,“兮”与“峨峨”连在一起,而不是“兮若泰山”。 师:真是好老师,这个提醒相当重要。
生:我提醒“若”是“好像”的意思。
师:有个成语叫“若无其事”,那个“若”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师:“洋洋”这个词,你们没有提醒。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宽广。
生:浩荡。
师:“浩荡”更好。
师:我发现一个秘密:这几句都在写钟子期“善听”,好像并没有写伯牙“善鼓”呀?这是为什么? 生:实际上也写了伯牙“善鼓”,因为,钟子期总说“善哉”!
师:呵呵,“善哉”是什么意思?(就是“好啊”)真、善、美,古人将“善”看成最好的标准,叫“止于至善”。你们看电视剧《西游记》里,谁最喜欢念“善哉,善哉”呀?
生:唐僧。
师:如果不是伯牙弹得好,钟子期就不会发出“善哉”的赞叹。这是哪个角度的描写?
生:侧面描写。
生:还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时候,就能用琴声来表达,这当然是“善鼓”。
师:很好。但我们看起来,这里的侧重点依然是在表现子期“善听”。其实,如果联系上下文,你会发现,这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要侧重写“善听”?
生:越是写出钟子期“善听”,越是体现他是真正的“知音”。这样写,就会后面写到的“绝弦”举动,作了铺垫。
师:你太厉害了!我非常认同你的观点。不过,伯牙真是如此“善鼓”,钟子期真是如此“善听”吗?我想问:他们是不是只有在弹奏高山、流水这些曲子的时候才能这样心意相通呢?
生:不是。
师:请你在文中找找证据。(指一名未举手的学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对。但这里还是藏着问题。请你们讨论:前面都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里却说“伯牙所念”。我想将“念”改成“志”,行不行?说说理由。
生:不好。伯牙弹琴弹得特别好,一点点念头,一点点想法,都能表达。而这一点点念头,居然都被钟子期感受到了。这更能体现他们是“知音”。
生:“念”是名词,它表达的是伯牙弹琴时所想到的东西;“志”是动词,是伯牙一边弹奏一边想着。 师: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念”在这里,不是名词。
生:“志”好像是一个曲子的主题,而“念”没有那样明确,一个念头,一点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什么“念”都晓得,都理解。
师:“念”写出了“善鼓”与“善听”的境界。以前,有个同学默写课文时,漏了这个句子中的“必”字,你觉得会有影响吗?
生:有影响。“必”是“必然”“必定”的意思。
生:“必然”说明没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师:理解百分百。是吗?我们一起再次齐读这两句,思考:你发现,钟子期的话有什么特点?
(生齐读)
生:我发现,钟子期的话里都用了“善哉”这个感叹词。
生:钟子期的话都用了“兮”这个语气词。
生:钟子期的话里都有一个像“峨峨”“洋洋”这个的重叠词。
生:钟子期的话是对仗着写的。长短一样,句式差不多。
师:对。刚才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自己的创意力与表达力。仿照
“志在高山”这样的句子,来造句。
(多媒体演示)
志在春风,钟子期曰:“——————————”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生跃跃欲试)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轻抚。
生:志在春风,徐徐兮若微风。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母爱。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盘。
生:志在明月,皎皎兮若玉璧。
师:同学们的创造力相当强!我想问,如果文章只写到这里,那题目能叫“伯牙绝弦”吗?生:不能。根本还没有写到“绝弦”的事儿。
师:如果不叫“伯牙绝弦”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伯牙觅知音》。
师:呵呵,钟子期就在他面前,要“觅”吗?
生:《伯牙遇知音》。
生:《伯牙巧遇知音》
师:是啊,要是这一对知音永远这样琴瑟和谐就好了。然而,生命总是有限度的,子期死了。你想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悲痛。
师:不是悲痛,而是极其悲痛。
指名读最后一句:“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师:“死”字该怎样念?
生:低沉,饱含悲伤。
师:(齐读)体会“死”字如何读。
师:这里有个“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谓”的古今差异很大,在古代它是“对……说”的意思。
师:请圈出句子的“知音”。如果我再问你,“知音”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能回答我吗?
生:就是懂得音乐,懂得琴声。
师:懂得琴声就是懂得心声。
师:看看“破琴绝弦”这一句。今天我们说“破琴”是指破烂的琴,这里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这里的“破”是个动词。摔破。
师:很好。能想象当摔琴的情形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眼里一定噙着泪水。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心量一定很舍不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他一定有悲伤的叹息。
师:伯牙那么卓越的一个琴师,照理说,一个琴师爱他的琴,就是将军爱他的马一样呀。为什么他舍得让它的弦断掉?你怎样评价“伯牙绝琴”的举动?
生: 世上只有钟子期是他的知音,知音死了,他的弹琴再也意义。因为摔烂它,挑断它。
生:他弹的曲子无人能欣赏,留着琴没有用。
生:他跟钟子期那么知心,现在钟子期死了,伯子看着它伤心,不如摔了。
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深,观点却都差不多。
生:我觉得伯牙没必要摔琴,他应当在子期死的时候,跟他再弹一曲,然后将琴与子期一起埋葬。 生:我觉得伯式可以借这把琴来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思念。
师:你们都非常懂得感情。真不错!
四、拓展
师:文言文,最初没有标点,也不分段的。我们今天学的《伯牙绝弦》,只有一段文字。(多媒体展示)现在,如果让你来按“回车键”给这些文字分段,哪些地方该敲“回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善听”之后要分开。这里是“总写”。“必得之”之后要分开,这里具体写了伯牙子与钟子期如何心灵相通的。最后,是故事的结局。
师:理解得非常好。相信大家都会认同这个思路。
师:伯牙鼓琴时所想的是高山,是流水,所以高山流水后来亦指知音。伯牙是几千年前的古人,怎样评价他的这种心理?如果换上是一个现代人,一个现代城市人,你说,他可能会“志”在哪里?
生:可能会志在别墅。 生:可能会志在美女。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
“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伯牙绝弦的大意篇三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我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动课文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去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理解、彼此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的无穷魅力。
自主学习:
课文我读了( )遍,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朗读小妙招: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恰当呦!)
按要求填空。
(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 )次,一种意思是“擅长、善于”,文中含有这个意思的“善”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意思是“太好了”,含有这个意思的“善”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绝弦”中的“绝弦”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乃破琴绝弦”中的“绝弦”意味着 _______________,向世人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又把课文读了几遍,然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出了课文的意思,现在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了。
合作探究:
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说说伯牙与子期为什么能成为知音?
2、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从“绝”字中你能读出伯牙的所思所想吗?
3、面对伯牙在子期去世后的表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达标测评: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
(1)伯牙弦( ) 。
(2)伯牙鼓琴。( ) 。
(3)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 )
。
2、想象一下,琴声还表现了那些动人的情景?假如你是子期,会怎么赞叹?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伯牙绝弦
学习目标:
1.我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我要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要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3. 我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习过程
一、 回忆所学,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题目是《 》。文言文不仅语言精
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来学习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
《伯牙绝弦》
2、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我要先把课文认真读一遍,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我要反复读课文,达到流利,做到声音响亮,语速适当。
3、课文中有一些难理解的词语,我要与大家交流交流。
四、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借助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句子同桌讨论或询问老
师,把句子的意思弄懂。
2、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知道“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伯牙
因为 而绝弦。
五.快乐检测。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善哉: 善听: 鼓: 若:
志在高山: 峨峨: 洋洋: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B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2.我能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伯牙和子期是 关系。从课
文 句子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这种关
系。
二、再读课文,感悟知音。:
1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钟子期对伯牙鼓瑟的欣赏。
2 从 这句可以体会到两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是互相理解和
欣赏的。
3 当钟子期死后,伯牙做出了这样的举动 ,我能体会到两
人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展开想象,深悟知音。
伯牙既然“善鼓琴”,那么想一想,除了能弹高山、流水,还能弹出什么?试着仿
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四、伯牙绝弦谢知音深深打动了我,我要读出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并把它背
诵积累下来。
五、拓展延伸。
这是由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
请你写出一些关于友谊的名句名诗吧,要写明作者和出处
伯牙绝弦的大意篇四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因此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同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查资料了解俞伯牙、钟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下载《高山流水》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
1.(课间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板书:伯牙绝弦)读题,“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呢?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
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以见得对音乐艺术的酷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摔琴绝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3.请5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平翘舌音等)
4.字音是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5.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6.解决初读课文要求的第二个问题:
“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7.读着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
板书:伯牙 子期
(1)指名对照注释说说意思。(“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怎么说?)
(2)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品析重点句
学习文言文要抓住关键字词的解释来疏通课文,我们来学习一下。
出示句子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擅长 弹
2.出示句子2:
(1)听音乐想像: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陪同钟子期,去感受伯牙的琴音吧!(播放《高山流水》节选音乐)现在你就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引读: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拓文本,丰富意象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钟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微风,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春雨!”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炊烟袅袅 雨雪霏霏
明月皎皎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云雾蒙蒙„„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4.你看,伯牙琴声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引导学生说)
想 一定 代词,这里指伯牙心里所想的。
(1)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必)小组读。板书:所念 必得之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1)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知音?知音之间可以做什么?
6.身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追问: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山野樵夫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也许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撞见钟子期,是伯牙一生中最幸运的邂逅。)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生命的心灵的知音)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学到现在,你明白了伯牙为什么要把最心爱的琴摔碎了吗?
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认为 于是,就 断
绝 再
2.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最后一句话。(多名学生读、齐读)
4.拓文本,勾哀思
当时的情境是这样的-----(出示坟头摔琴的现代文)
5.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归整体,背诵积累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让我们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课后延伸,升华认识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课后去读读。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所念
知音
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的大意篇五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因此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同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查资料了解俞伯牙、钟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下载《高山流水》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
1.(课间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板书:伯牙绝弦)读题,“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呢? 庄佳佳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 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以见得对音乐艺术的酷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摔琴绝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3.请5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平翘舌音等)
4.字音是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1)听音乐想像: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陪同钟子期,去感受伯牙的琴音吧!(播放《高山流水》节选音乐)现在你就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引读: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拓文本,丰富意象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钟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微风,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春雨!”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炊烟袅袅 雨雪霏霏
明月皎皎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杨柳依依 „„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4.你看,伯牙琴声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引导学生说)
想 一定 代词,这里指伯牙心里所想的。
(1)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必)小组读。板书:所念 必得之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1)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知音?知音之间可以做什么?
6.身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追问: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山野樵夫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也许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撞见钟子期,是伯牙一生中最幸运的邂逅。)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生命的心灵的知音)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学到现在,你明白了伯牙为什么要把最心爱的琴摔碎了吗?
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认
为 于是,就 断绝 再
2.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最后一句话。(多名学生读、齐读)
4.拓文本,勾哀思
当时的情境是这样的-----(出示坟头摔琴的现代文)
5.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归整体,背诵积累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让我们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课后延伸,升华认识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课后去读读。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所念
知音
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的大意篇六
《伯牙绝弦》
泾 源 县 第 三 小 学 语 文 导 学 案
班级: 姓名: 日期:
课题:25 伯牙绝弦 书写课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巩 固 提 升 达 标 训 练 题
1、读一读,正确地写出汉字或拼音。
gǔ xī tài jué
( )琴 峨峨( ) 若( )山 乃破琴( )弦 善( ) 曰( ) 哉( ) 2、辨字组词。
鼓( ) 诲( ) 泰( ) 峨( ) 彭( ) 悔( ) 秦( ) 蛾( ) 3、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4、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6、我会填空。
(1)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 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 》、 《 》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2)由于《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 7、阅读回答问题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 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一样的诗句是 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 (2) 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积累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和成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酒逢知己千杯少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士为知己者死 莫逆之交 管(仲)鲍(叔牙)之交 刎颈之交 忘年之交 患难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