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经典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史记中的经典第一篇
《史记经典语句》

1、太史公自序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2、(史记·项羽本纪)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嗟夫,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彼可取而代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

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3、(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孔子世家

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

5、管仲列传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6、屈原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7、赵世家

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

慢民众的埋怨。

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

成名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治国有常规,利民是

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

8、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

人,愿公子忘之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史记·淮阴侯 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天雨粟,马生角。(刺客列传)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史记中的经典第二篇
《《史记》经典名句》

《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

《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周公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高祖本纪》

P44: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P49: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P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 P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 P5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 P56:《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P57: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孔子世家》

63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

65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67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管仲列传》

69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69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屈原列传》

7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项羽本纪》

• P81: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P8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 P8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 P8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83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

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89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滑稽列传》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

《刺客列传》

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 唐代章碣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诸儒坑尽一身余, 始觉秦家网目疏。 枉把六经灰火底, 桥边犹有未烧书。(经下邳 明? 袁宏道)

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 。(元 胡天游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赵世家》

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

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

《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淮阴侯列传》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生’

史记中的经典第三篇
《经典阅读-史记》

《史记》今读今论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富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的古典史学名著,它叙述了上起尧舜,下至武帝的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网罗“六经异传”、“百家杂语”以及“天下放矢旧闻”,并以一个真正的史学家的“考信”和“实录”的可贵品格,终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一部开启纪传体记史先河的“史家之绝唱”,司马迁所著之史记不仅真正的完成了其先父之夙愿:“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为后世世代代所称赞和学习,成为后人研究先祖事迹的宝贵资料;也真正实现了司马迁之理想:“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书中所述之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游侠隐士,非胡乱堆砌,然有意为之,让人读来时而激昂,时而伤悲,时而笑而不语,时而掩面沉思,顿感哲理之丰富。由此原因,我一直想好好拜读一下这部“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巨著。

由于时间不多及考虑到自己的古文基础薄弱的原因,我读的是老师推荐的韩兆琦编著的《史记》,该书只是史记的选本,选取了史记中部分非常精彩经典的篇章,但也足够让我感受到史记中所述人物的纷繁复杂,特点各异;并且我在品读史记的过程中,总感觉到每一个人物身上总或多或少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及其最终结局,都让我或感上天不公,嫉贤妒能,或感理所当然,本该如此!所以我以“《史记》今读今论”作为此读书心得的标题,以述我今日读史记之收获。

五帝本纪中知官员任免之事

《五帝本纪》记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圣明的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本书中选取的是尧、舜的故事。众所周知,史书应以“不虚美,不隐恶”为原则,要如实著录,而有关上古帝王的事迹大多“荒诞离奇”,只是因民间广为称赞而代代流传下来,其中许多神话传说实无可考之处,可司马迁为什么还是以史学家的身份将五帝传说中比较“可信”的材料选取出来,记述在史书中,并作为史记的开篇?拙以为五帝一直被世人称为“圣人”,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品格和道德修养非常人所能及,其美名特别是尧、舜“禅让”的故事更是被后世传为佳话。尧、舜两位古代帝王,无疑是《史记》中最使司马迁尊崇的大公无私、毫不为己的理想帝王,所以司马迁之写尧、舜,实则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自己的君王能如尧、舜般贤明。

读该篇,知舜帝乃“盲者子,父顽,母嚚,第傲,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犹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种品格在当今社会可谓是少之又少,而舜帝却能处糟糠之中保持自身之清高,不同流合污,没有囿于世俗,实乃不易,向舜帝这样从极度困境中发迹的贤人在史记中数不胜数,在现代社会中却有时难觅诸人,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身处困境之中却不能继续保持自身品德,继续努力,而去悲天悯人,做出一些违背良心,有悖道德之事呢?实为生计苦哉?环境逼迫乎?吾不得而知。

该篇中,尽管舜帝品格高尚,世人称赞,但尧帝并没有完全听信旁人之言,就妄然将帝王之位传与舜,而是“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交给他一系列管理天下,改风易俗的重任,在舜将其都完成的比较令人满意之后

才放心的把天下交给舜,也才有了后来的天下大治,四方之夷皆来臣服的胜景。上古之任人即如此之谨慎、严苛,作为当今社会的官员任命理当如此,虽不说硬要派这么多的人贴身监视他,不必硬要做出可歌可泣的成绩,但必须要任人唯贤,要对他们有一定的考量和观察,而不能仅凭一人之言或以沾亲带故之原因就排挤某人或重用某人,如此对天下百姓必有弊而无利。

楚汉之争见知人善任之重要性

项羽本非真正当上帝王,而司马迁却将其列为帝王,作《项羽本纪》,以无限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地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但对于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由于政治思想落后,政策方针错误,以及他个人性格上的种种缺点所导致的最终失败,则寄予了极大的惋惜和同情。史记中对刘邦和项羽的叙述,既有英雄的伟大: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都无不表现出了项羽和刘邦的年少轻狂,胸怀大志;也有普通人所常有的弱点:项羽的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刘邦的阴险狡诈等,让此二人物栩栩如生,血肉丰满。

但是当聊及项羽的最终悲惨结局时,总不免让人扼腕叹息,然细细一分析,项羽之灭亡确应是必然,虽项羽和刘邦同为楚怀王共事,都各有优缺点,甚至可以项羽之于陷阵杀敌之功夫远高于刘邦,两人都起于贫困,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称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而刘邦是从市斤之徒发迹的。然而为何最终是项羽身陷垓下,楚歌四起,自刎乌江旁,“不肯过江东”呢?从他们用人策略和对待士卒的态度中就可以得出答案,项羽虽然力能扛鼎,勇气过人,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干的人,这样他就不过只有匹夫之勇,胜人如暴虎冯河;并且项羽对待士卒不能赏罚分明,对于有功之臣不能及时赐封,任人唯亲,且“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此项羽之所以失民心,败垓下也!而刘邦之“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一语道破梦中人!

由此可见知人善任的重要性,这在当代社会中表现的就是团队合作的问题,“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天,我们不能也不太可能完全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我们要能礼贤下士,各尽其能,才能做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况且辅佐刘邦之辈哪里是什么臭皮匠,由此可知项羽之悲剧命运的必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是如果我们能扬长避短,与人和睦,各相互补,便能成大业;反之,如果处世随性,偏听敝明,则必然会落得个四面楚歌的窘境。

从商鞅变法中论当今之改革

史记中《商君列传》记述了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得秦国空前富强的丰功伟绩。读此传,确实收获不少处世之道:“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的确如此,无论何时何地,有人钦羡你的才能就

必然会有人憎恨和嫉妒你的能力,所以为人处世应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过于锋芒毕露,也不必完全保持沉默,当取中庸之道,随机应变;还有从“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这句话中更是提醒了我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关变革之事,商鞅说:“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点确实是这样,就拿中国的各种改革来说,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的遵循过去的旧习俗,老体制,还是不愿接受新的思想,那么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如此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不会有各种体制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也就不会有从过去的计划经济过渡到现在的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不会有从过去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故如商鞅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更何况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全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能达到便国利民的政策和方针是可以认真考虑后实施的,阻碍我们发展的旧规陋习该舍弃的应该坚决舍弃,在这一点上,现在中国所实施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与商鞅的思想是不谋而同的。

以上乃改革变法之初定阶段,然而至于实施阶段,不仅秦代时,就连现在也会出现“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的局面,何为?然“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每一项变革或新法的颁布,或多或少都会触及一些位高权重之人的利益,他们的从中作梗,以致改革不能真正落实到位才是改革没有见到成效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今社会的众多变革及政策一定要设法保证其能真正落实到位才能最终收获像商鞅变法之后“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应有的成效。

信陵君窃符救赵—其真世之美谈乎?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一直为信陵君能不畏强秦,机智的窃取兵符最后率领军队打破秦军的壮举而感到敬佩,以为世间美谈。然而在真正看完了史记之后我不能不说我对此有了自己的见解。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昭王进兵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信陵君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魏国本想救赵,但由于害怕强秦的报复一直未敢出兵,然而信陵君却仅因担心的自己的姐姐会受苦就出此“窃符救赵”的计谋,最终大破秦军,同时也与秦国结下了仇恨。单从窃符救赵这件事来看,确实体现了信陵君的不畏强秦,有勇有谋的品格,但理性分析,这件事信陵君做的不是很妥当,是其以一己之私心,而置魏国君王于不顾,“于魏则未为忠臣也,”这是一种做事没有考虑后果的做法,由此使得魏王大怒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然而后来秦果然日夜出兵伐魏之时,信陵君却没有主动想到要前往救魏,由此吾窃以为信陵君之举实不可取也。

也许我的看法可能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但从我自己的层面来看,我认为我是从原著中找到根据的,是在根据史料的叙述中得出这种看法的,尽管司马迁在书中可能更多的流露出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赞美和敬佩;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对同一件事件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尽相同,一个开放民主的社会应该是能允许这种纷繁多彩的思想的存在的,不能因为某一个人提出了一个与大家想法都不相同的点子就不加分析的就一票否决,这显然是不利于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

《游侠列传》—平凡之中见伟大

《游侠列传》是司马迁专门为汉初以来社会上存在过的“布衣之侠”所立的类传,对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的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难,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表现了无比的钦佩;对他们的不幸结局表现了极大的愤慨。此钦佩,此愤慨,其实也是司马迁对自己遭遇的自怜和愤懑,自己就如同这些游侠一样仗义执言,才招致极刑之祸。所以司马迁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为此类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歌颂了广大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此种叙述才应该是史学家应当做的事:不仅著录伟人之事,亦需言平凡之人的事迹。因为从这些平凡之人的身上,我们也能见其伟大之处,只因时运不济,奸臣当道,才使得他们不得翻身,常被人误解,然“要以功见言信,狭客之义又何少哉!”我们不能否定他们的作用,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以此观今,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游侠之士”呢?他们或默默无闻,时时刻刻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在村官的岗位上劳累至死;或不求回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扎根穷乡僻壤,只为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受一点教育;或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诸如此类的“游侠”,数不胜数,每一个都足以让人称道,足以感动中国!

《太史公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读《太史公序》,不能不让我对司马迁的一生生发诸多感慨,在他身上,苦难、挫折、天道酬勤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他本为一介平民,也曾过着耕田和放牧的生活,后因家父司马谈为宫中史官,自己也有幸能呆在皇帝身边游览各地,然而至武帝封禅大典之时,作为史官的司马谈却因病重没能亲自参加,“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行,是命也夫,是命也夫!”他看到了孔子死后,至今四百多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等应该论述的人物,他作为一个太史而没有去论述,废弃历史事业,甚为惶恐。于是司马迁受父遗命,“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开始了漫漫著史之路。然命运有时总是会戏弄人,四十八岁的司马迁,仅仅由于他的良心、直言和公正,为李陵辩护,便遭到了牢狱之灾,惹来杀身之祸,汉武帝时代,犯死罪的人,根据两种旧例可以免死:一种是拿钱赎罪,另一种是受“腐刑”。而司马迁官小家贫,肯定无法走用钱赎罪这条生路,如此,要么受腐刑,要么选择死。命运如此残酷,竟逼的一个肩负重任的、理想未成的人走到了悬崖边上。

“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徙徒则心惕息。”这是一场内心的战斗,司马迁被推到浪口尖头,选择死:则一命呜呼,生前所有事,都付烟云中,然自己著作未成,家父遗愿未达,“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选择活:则苟且偷生,忍辱负重,然或可以“死有重于泰山”,赢得身后名。他想到了“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历史上的这一系列人物,也都是在遭遇了不幸之后,发愤著书,以鸣其不平于天下后世的。于是司马迁终于选择了忍辱含垢,坚持自己的著作理想,“就极刑而无愠色”,

从此之后,他的写作得到了更大的力量,他的余生只为完成这部史学著作。终于,在历经种种磨难与不幸之后,他留给了后世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家之绝唱”。这不免让我想起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日”一词道出了大鹏鸟的开始的忍气吞声,暗自努力的艰辛,只为等到时机一来,便一飞冲天。司马迁也正是如此,他的悲惨遭遇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史、伟人史。

作为在当今竞争激烈,尔虞我诈的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司马迁的这种在极度困境之中仍能坚持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经历应该可以让我们明白有时放下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一时之忍气吞声是为了成就大业,现在的所有拼搏与付出是为了将来能看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丽景观! 后记:其实读这本《史记》带给我的收获与感慨远不止这些,本读书心得只是叙述了我感悟最深、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正所谓“读史可以明鉴”,今日一看,确实如此,这些史书文献虽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里面的人物描写和蕴含的道理在今日看来依然熠熠生辉,活灵活现,让人感慨万千。所以不管你是身处物欲横流之中,整日忙忙碌碌也好;还是能享受生活之欢愉,偷得浮生半日闲也罢,我们都应该抽出一点时间,安静的在史书之海中畅游,读一读这些文化之瑰宝,掩卷沉思,收获意外之惊喜!

参考文献:

【1】《史记》(中华经典藏书)司马迁著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

【2】《司马迁》(大家小书)季镇淮著北京出版社2002

史记中的经典第四篇
《《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

《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

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周公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高祖本纪

P44: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P49: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P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 P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 P5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 P56:《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P57: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孔子世家

63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

65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67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管仲列传

69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69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屈原列传

7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项羽本纪

• P81: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P8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 P8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 P8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83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89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

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滑稽列传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

刺客列传

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 唐代章碣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诸儒坑尽一身余, 始觉秦家网目疏。 枉把六经灰火底, 桥边犹有未烧书。(经下邳 明? 袁宏道)

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 。(元 胡天游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赵世家

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

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

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淮阴侯列传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生’

史记中的经典第五篇
《古代典籍精读论文 看史记中的经典女性角色》

中文系

由《史记》中的妻子形象浅析司马迁女性观

[摘要]:鸿篇巨制的《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如何描写女性人物,特别是妻子形象的女性人物,为浩瀚书海中的男性史林中增添色彩,丰富历史画廊。同时司马迁本人的女性观带有的进步性也是不可多得,在尊重历史尊重女性的前提下,对历史进行还原,给我们展现了不同性格的立体的、鲜活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史记》 司马迁 人妻 女性观

司马迁的《史记》做为一部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鸿篇巨著,

在一百三十篇中,出现的人物共有四千多个,其中又以百余个做为重点叙述的对象,不得不说人物塑造在《史记》的文学叙述上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寓论断于叙事”,我们在这样一本书中所感受到的人物,绝对不是文字和文字加工到一起的平铺直叙,而是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各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既遵循着“实录”的原则,又加上太史公神笔马良的描写和刻画,让历史还原到那个年代,投射到我们眼前一幕幕精彩、立体同时又不矫揉造作的历史图景,同时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

女性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长河里,历来是作为一种卑微的附属品地位存在,

即使是地位很高的贵族女性,也很可能沦为政治的牺牲品。不可胜数的文学典籍中,女性的出现确是凤毛麟角,而在偶然的文本阅读中,看到了白寿彝先生在《<史记>新论》中谈到“在写妇女历史方面,司马迁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引起了笔者对于《史记》中女性形象的探研。在本文中,仅对《史记》中以人妻身份出现的女性进行整理,并同时以疏才浅学的根底,尝试着浅谈史公的女性观。

以父系氏族为系的中国古代社会,权利的分配和构成并没有给女性任何优势,

因此对比男性形象,《史记》中的女性形象无疑少的可怜,但正是因为数量少,且又有一些“奇”的成分在,在《史记》中的女性形象也不可谓不深入人心。据前者统计,在《史记》中,约出现210位女性,一方面,若按身份地位来划分,她们其中有的是王后国母、王妃姬妾、大臣女眷等贵族女性;有的是出身平民,为帝王、诸侯、大臣家的奴仆杂役,或者是一些小官的女儿。另一方面,史公重

视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对历史的影响,在文中我们主要以是否与政治有关来划分

并分析《史记》中的妻子形象。

一. 与政治有关的人妻形象

由于女性隶属于男权之下,因此其婚姻关系常常是卷入大至国与国的错综复

杂关系之中,不自觉的被卷入桩桩件件的政治事件中,因此说她们与政治有关,

并不是夸大其实。有机会“被卷入”的,其中大多是贵族女性。所谓的“有关”

是指对于历史有无影响,有一些是起着正面影响,有一些则是负面。《外戚世

家》的开头,史公说:“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

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架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娥,时之

杀也壁姐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擒也淫于褒拟”,这是史公从

正反两个方面较为科学和辩证地看到了女性对历史的影响。

正面影响的女性首先是周室三母中的太姜和太任(或大任),《史记·周本记》

有云:“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

妇人,生昌,有圣瑞。”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儿子,她能够以身作

则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而且太王每遇到大

事,必定同她商量,没出过一件坏主意;而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

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生育周文王,辅佐季历。其二人被太史公称为贤妇

人,“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如是矣。

《晋世家》重耳夫人齐女目光长远、深明大义,劝重耳切勿留恋于温柔之乡,

继续光复晋国大业。

后成为春秋霸主;赵惠文王后深明大义,听从触龙的劝告,为国家利益,将

爱子长安君送到他国作为人质。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中记载的薄太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嫔

妃、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巧避吕后的迫害,躲入代,精心抚育的刘恒被称为整

个汉朝口碑最好的皇帝。

同时还有在《史记》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吕雉,在本纪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点,不能仅仅以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对其所作所为进行评

价。但以刘邦的妻子身份来看,我还是将她放进了对历史的正面作用。吕雉的

性格极端的表现在同时具有刚毅善良,但在后期又主要是阴险残暴,不择手段。

但其在政治事件中起到了前几位不能相比的关键甚至主导作用,善于权变,通

过手段策略面对纷繁复杂的政局。从这一点上来说,吕雉还可算得上是一位有

谋的政治家。

另外还有并没有成功的正面影响但是却体现了其智的女性形象。例如,在《廉

颇蔺相如列传》中,赵奢之妻同时也是赵括之母又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女性。

上书赵王不要任赵括为将,还提出了赵奢赵括两人的不同之处,以此来说明赵

括不具备担当大任的品质,并预言若将任用则必败。最终虽没有被采纳,致使

赵国大败。但我相信,史公对其见地之不凡,并毅然抛却私人感情,用理性为

国家利益权谋的品质也是十分敬佩的。

同时,还有一些对于政治或多或少产生过负面影响的女性。她们有的是为保

自己利益,例如惠后,狄后,妲己,骊姬,齐女,郑袖之流,有的是并非有意

参与政治,但其存在或所作为对政治的负面发展埋下祸根,例如褒姒,萧同叔

子,季姬等。

狄后和惠后的事迹见于《周本纪》和《匈奴列传》。狄后因怨怼周襄王过河

拆桥将自己的后位废掉,于是联合周襄王后母惠后引狄入关,国中在襄王流亡

之后大乱,后经齐桓公一致抗外才得以恢复。骊姬更是红颜祸水的典型。晋献

公宠爱骊姬,骊姬“欲立其子”,于是策划一系列的挑拨诬陷太子申生,致使

其自杀,后又逼迫重耳逃亡,但其最终结果却是自己的子、侄被杀。在太史公

笔下的骊姬,充分显现了其残忍、自私,倾尽心思谋划阴谋的一副面孔。和骊

姬、妲己一样进谗言祸国殃民的还有齐女。卫宣公为太子及娶齐女为妻。荒淫

的宣公为齐女的美貌所动,于是为太子另娶,自己取了齐女。齐女成为宣公正

夫人,生公子朔和寿。她和儿子朔在宣公面前谗恶太子及。在他们的游说之下,

昏庸的宣公便派强盗谋杀太子及,结果齐女的儿子公子寿也一并被杀。公子朔

即位,就是卫惠公。辅政大臣左、右公子怨恨惠公,将惠公赶走,立国君黔牟。

此后又内乱,黔牟又被迫出走,此后一直反复内乱,动荡不安,祸乱五世,直

到卫戴公时国家才归于正道。齐女一人恶谗,乱及数世。还有的女性为了保证

自己受荣宠的地位不择手段,对他人进行打击陷害,郑袖就是一个好例子,其

事迹见于《楚世家》《张仪列传》以及《屈原贾生列传》,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

番五次为保地位而受张仪利用,还有我们熟知的郑袖对屈原的谮害。

这些女子虽然目的不同,狄后是为了报不甘之仇,骊姬为得政治地位,而郑

袖为保证宠爱,但是她们使用的方式和造成的后果大致相同,得一祸水骂名。 与她们有所不同的是,倾国倾城的褒姒,本无意身陷政治。但是当做礼物送

给周幽王,昏庸的周幽王为博佳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由此灭国。这一类女性

岁不曾在政治事件中起到主导的位置,但是却作为战争甚至国灭的导火索。不

仅与其自身个性行为、以及当权者的无道有关,更是因为封建专制的思想下并

没有给女性掌控自身命运的自由。

二.与政治无关的人妻形象

这一类我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因个人德行而得史公一笔的有智有见

地的女性,第二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笔带过的“沉默妻子”。

德行出众的妻子形象多见于平民市井妇。《管晏列传》中的晏子御之妻,其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

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这样一段话说的有理有据且不卑不亢,从丈夫驾车时得意洋洋的姿态与晏子做

比较,再以自己的离去希望激励丈夫上进,而不是狐假虎威,不可谓不贤不智。

史记中著名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更加使我们得一深省的应该是卓文

君这一人物。重点在于一情字。大家闺秀出身却能夜奔相如,并甘于市井,对

丈夫不离不弃,当得一赞。

所谓的“沉默妻子”,被录入《史记》的原因是了某人,或者嫁了某人,且

婚姻与政治大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她们的出现多是叙述过程中的一个名字,

一个符号。也许她们也曾有曲折动人的故事,但是却没有进入被叙述的重点地

带。即使是名字这样一个代号,多冠以本国或者夫国之姓,个人特征被忽略,

并没有在史记中的发声权。

三. 浅谈司马迁女性观

太史公虽然对这些人妻形象甚至是整个女性形象都不曾过多着墨,多数一笔

史记中的经典第六篇
《经典收藏:《史记》全译全解【珍藏版】》

经典收藏:《史记》全译全解【珍藏版】 经典收藏:《史记》全译全解【珍藏版】水城新津书画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报任安书

悲士不遇赋

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周本纪第四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第十

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武本纪第十二

列传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伍子胥列传第六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君列传第八

苏秦列传第九

张仪列传第十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穰侯列传第十二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公子列传第十七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乐毅列传第二十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匈奴列传第五十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汲郑列传第六十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书

礼书第一

乐书第二

律书第三

历书第四

天官书第五

封禅书第六

河渠书第七

平准书第八

世家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世家第二

鲁周公世家第三

燕召公世家第四

管蔡世家第五

卫康叔世家第七

宋微子世家第八

晋世家第九

楚世家第十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郑世家第十二

赵世家第十三

魏世家第十四

韩世家第十五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陈涉世家第十八

外戚世家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二十九

三王世家第三十

素材:网络 编辑:無為居士

史记中的经典第七篇
《理顺四重关系 精读《史记》经典》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26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