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少儿兴趣】
篇一:《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白老师有感)
带着作文班的几位孩子去观看《孔子》这部片子。想让孩子们感受一下真正的文化,受受熏陶。但大多数孩子不太感兴趣,想看柯南、喜洋洋。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在下一代身上表现得很严重。本以为电影真像评论家、网友所评没什么可看的。但看后孩子们津津乐道,我更是觉得不虚此行,这种胜于雄辩的真实观看比什么百家讲坛的质疑、专家抨击、网友的贬评更有力。我认为再权威的评论也不会苟同,好!值得一看!回味无穷!大家都去看!
片子挺长的,足足两个小时。原来印象中冷冰冰的“孔子像”忽然变成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了。转身亲切的微笑、登临高处胸怀苍生的大气、“堕三都”的坚毅、与鲁庄公比箭时的沉着、与妻子的挚爱、与众弟子相伴时的慈祥亲和,以及“给个话儿”这样鲜活现代的“子曰”,都展现出一个丰满、真实、人性化的“圣人”风采。孔子在上任短短一个月内就将鲁国都城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关于孔子的一生,从严肃的学术和历史角度来说,基本上是有可靠脉络,也有丰富材料的。学者钱穆写过《孔子传》、匡亚明写过《孔子评传》,时人何新也写过《圣》(孔子年谱),这都是比较严谨的的关于孔子生平思想研究的著作。
整场下来,我哭了至少四五次,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颜回。之前也曾几度读过历家对这两处的记载,虽然影片没有能够如实记录“孔子哭颜回”的经典,但是,师生之情同样让人感动。在外人看来,孔子三千弟子中,出身寒门的颜回看上去头脑迂钝、不善言辞。但在孔子心中,只有颜回最得自己“仁”的真传。那场凄美感人的冰河救书大戏,颜回不仅仅是在抢救老师的书简,更是在抢救孔子的精神和文化传承,那是义无反顾坦然赴死的慷慨。颜回始终伴随孔子左右,无论是孔子朗朗书生
的学堂之上,“夹谷之会”、“堕三都”等危机四伏的政治斗争中,冰天雪地里孔子周游列国的缓慢车队当中,或是孔子失意后的病榻前……忠诚无二的颜回俨然成为孔子的异姓子嗣,与孔圣人的师徒情、父子意更为亲切感人。颜回的英年早逝显然给孔圣人的打击非常大,孔子连续4个小时抱着颜回冰冷的尸体悲痛万分垂泪痛哭,这一幕谁人看后不流泪?
有一段演得情真意切,十分动人。孔子结束周游列国,自卫返鲁,跪拜在鲁都曲阜的城门前,一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老泪纵横、百感交集。当初孔子作为一个周游列国十四年的游子终于回到阔别的故乡,这种感情是真挚的、可以想见的,看到这一幕我这个观众是流下眼泪的。周润发回眸的那一刻,鹤发童颜中颇有哲人风范,透露着智慧和沧桑。我看见那个孔子正在慢慢的老去,时间和生命倒退到51岁开始,那个时候的空子正值壮年,当他走到了鲁国的宫殿前,他的那一跪,和别人的嘲笑混杂在一起。那个时候的孔子,心怀天下,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主张。只是这一拜不知道日后的辛酸是多么的无尽和苍茫? 从意气风发的一带圣人到最后穷困潦倒的一介丧家人。孔子从曾经的用几百人就夺回来汶上三城到后来穷得连一碗汤都要分吃--我似乎开始走近这个引导了中华人民前年文化的巨大生命文化精神象征。 正如孔子所说的;"前面没有富贵的生活,没有路是平坦的,是一片茫茫的平野。"
我被这部电影折服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而是因此联想到了我自己。 为什么每个革新的年代,都要这样的人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呢? 我自己仰望苍穹的时候,叹息,一个人落寞,是不是正是因为思考得太多才必须承担如此之多的悲伤? 所以,当我看见孔子,以那个半跪着的姿势,从目光中透露出坚定的眼神中我知道,即便这条路也是如此的苍茫和渺茫。 顺着他的脚步,我和他一起来了一场心灵的放逐和流浪。 我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是否还有实现的那一天? 只是,我们都太过
渺小。路只有靠自己走。我们可以选择走,也可以选择不走。现在的我,决定坚持自己的梦想走下去,只要选择了,就要无悔的走下去。 与其说孔子是一个思想上的名师,不如说是我心里的一盏灯,摇曳的心灵的深处用一种中华渊博灵魂的感官熏陶着我。
片子里所诠释的是一种很中国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让人感到亲切的。包括季氏对孔子的排挤、卫公对南子的言听计从、鲁国大难临头对孔子势力的怀念、齐国君臣面对鲁国虚假部队到来而不得已的唱双簧,都把中国人的人性弱点和价值缺失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贯穿前半部的三桓勾结,把中国官场勾结与利用、信任和背叛的精髓表现的极其到位!最后的孔子死去的安详而又从容,如同童话中的一个仙人,代表了一种中国最古老而又最高的人生境界。那种唯美而又玄妙的境界,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我知道孔子是个好学的人,孔子的《论语》《春秋》被后人奉为经典,我也深受裨益,我感到研读孔子的思想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净化自己的身心,也能启迪智慧,很是受教,对我观世、正己、待人、处事都有很大启发。电影《孔子》中,我感觉孔子见老子那段宛如仙境的镜头里,老子的话就对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交代说明,使我对孔子的理解也就更近了一步。春秋时代孔子经历很多磨难和考验,看尽世间的野蛮和杀戮,对那时君不君,臣不臣,礼不礼深恶痛绝,激发他内心的仁爱和推广自己仁爱思想的决心。电影中子见南子,南子说得好:“世人能看到孔夫子的痛苦,却看不出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体会并非领悟之境界。当孔子主张隳三都失败遭鲁国君臣冷落而颠沛流离周游列国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与弟子们的艰难处境,但要领悟孔子渴望实现理想、传授仁义道法之境界就难了。人与人之间难的就是领悟啊!百家讲坛诚信孔子观后感。
坚持为善者必识大体。孔子尽管遭误解冷落而被迫周游列国,历经磨难,但最后鲁国迎请他回国时,他还是非常乐意地带弟子们回国传授正道,仅提出不要以政扰他,他只想教书育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识大体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是由他坚持为善的积淀造就的。现在有些人受点小委屈、吃点小苦就怨天尤人甚至恶言相向,更有“扔纱帽”的荒唐之举。实乃狭隘。乐观可以战胜暂时的困难。孔子奔波在春秋列国,生活堪为艰辛。特别是当他们到达陈蔡交界处时,已无丁点粮食,弟子饥饿难忍,孔子抚琴鼓气,展现了一个乐观坚毅的孔子,渴望用内心战胜一切的孔子。
孔子——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
篇二:《孔子观后感》百家讲坛诚信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白老师有感)
带着作文班的几位孩子去观看《孔子》这部片子。想让孩子们感受一下真正的文化,受受熏陶。但大多数孩子不太感兴趣,想看柯南、喜洋洋。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在下一代身上表现得很严重。本以为电影真像评论家、网友所评没什么可看的。但看后孩子们津津乐道,我更是觉得不虚此行,这种胜于雄辩的真实观看比什么百家讲坛的质疑、专家抨击、网友的贬评更有力。我认为再权威的评论也不会苟同,好!值得一看!回味无穷!大家都去看!
片子挺长的,足足两个小时。原来印象中冷冰冰的“孔子像”忽然变成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了。转身亲切的微笑、登临高处胸怀苍生的大气、“堕三都”的坚毅、与鲁庄公比箭时的沉着、与妻子的挚爱、与众弟子相伴时的慈祥亲和,以及“给个话儿”这样鲜活现代的“子曰”,都展现出一个丰满、真实、人性化的“圣人”风采。孔子在上任短短一个月内就将鲁国都城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关于孔子的一生,从严肃的学术和历史角度来说,基本上是有可靠脉络,也有丰富材料的。学者钱穆写过《孔子传》、匡亚明写过《孔子评传》,时人何新也写过《圣》(孔子年谱),这都是比较严谨的的关于孔子生平思想研究的著作。
整场下来,我哭了至少四五次,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颜回。之前也曾几度读过历家对这两处的记载,虽然影片没有能够如实记录“孔子哭颜回”的经典,但是,师生之情同样让人感动。在外人看来,孔子三千弟子中,出身寒门的颜回看上去头脑迂钝、不善言辞。但在孔子心中,只有颜回最得自己“仁”的真传。那场凄美感人的冰河救书大戏,颜回不仅仅是在抢救老师的书简,更是在抢救孔子的精神和文化传承,那是义无反顾坦然赴死的慷慨。颜回始终伴随孔子左右,无论是孔子朗朗书生
的学堂之上,“夹谷之会”、“堕三都”等危机四伏的政治斗争中,冰天雪地里孔子周游列国的缓慢车队当中,或是孔子失意后的病榻前……忠诚无二的颜回俨然成为孔子的异姓子嗣,与孔圣人的师徒情、父子意更为亲切感人。颜回的英年早逝显然给孔圣人的打击非常大,孔子连续4个小时抱着颜回冰冷的尸体悲痛万分垂泪痛哭,这一幕谁人看后不流泪?
有一段演得情真意切,十分动人。孔子结束周游列国,自卫返鲁,跪拜在鲁都曲阜的城门前,一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老泪纵横、百感交集。当初孔子作为一个周游列国十四年的游子终于回到阔别的故乡,这种感情是真挚的、可以想见的,看到这一幕我这个观众是流下眼泪的。周润发回眸的那一刻,鹤发童颜中颇有哲人风范,透露着智慧和沧桑。我看见那个孔子正在慢慢的老去,时间和生命倒退到51岁开始,那个时候的空子正值壮年,当他走到了鲁国的宫殿前,他的那一跪,和别人的嘲笑混杂在一起。那个时候的孔子,心怀天下,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主张。只是这一拜不知道日后的辛酸是多么的无尽和苍茫? 从意气风发的一带圣人到最后穷困潦倒的一介丧家人。孔子从曾经的用几百人就夺回来汶上三城到后来穷得连一碗汤都要分吃--我似乎开始走近这个引导了中华人民前年文化的巨大生命文化精神象征。 正如孔子所说的;"前面没有富贵的生活,没有路是平坦的,是一片茫茫的平野。"
我被这部电影折服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而是因此联想到了我自己。 为什么每个革新的年代,都要这样的人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呢? 我自己仰望苍穹的时候,叹息,一个人落寞,是不是正是因为思考得太多才必须承担如此之多的悲伤? 所以,当我看见孔子,以那个半跪着的姿势,从目光中透露出坚定的眼神中我知道,即便这条路也是如此的苍茫和渺茫。 顺着他的脚步,我和他一起来了一场心灵的放逐和流浪。 我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是否还有实现的那一天? 只是,我们都太过
渺小。路只有靠自己走。我们可以选择走,也可以选择不走。现在的我,决定坚持自己的梦想走下去,只要选择了,就要无悔的走下去。 与其说孔子是一个思想上的名师,不如说是我心里的一盏灯,摇曳的心灵的深处用一种中华渊博灵魂的感官熏陶着我。
片子里所诠释的是一种很中国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让人感到亲切的。包括季氏对孔子的排挤、卫公对南子的言听计从、鲁国大难临头对孔子势力的怀念、齐国君臣面对鲁国虚假部队到来而不得已的唱双簧,都把中国人的人性弱点和价值缺失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贯穿前半部的三桓勾结,把中国官场勾结与利用、信任和背叛的精髓表现的极其到位!最后的孔子死去的安详而又从容,如同童话中的一个仙人,代表了一种中国最古老而又最高的人生境界。那种唯美而又玄妙的境界,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我知道孔子是个好学的人,孔子的《论语》《春秋》被后人奉为经典,我也深受裨益,我感到研读孔子的思想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净化自己的身心,也能启迪智慧,很是受教,对我观世、正己、待人、处事都有很大启发。电影《孔子》中,我感觉孔子见老子那段宛如仙境的镜头里,老子的话就对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交代说明,使我对孔子的理解也就更近了一步。春秋时代孔子经历很多磨难和考验,看尽世间的野蛮和杀戮,对那时君不君,臣不臣,礼不礼深恶痛绝,激发他内心的仁爱和推广自己仁爱思想的决心。电影中子见南子,南子说得好:“世人能看到孔夫子的痛苦,却看不出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体会并非领悟之境界。当孔子主张隳三都失败遭鲁国君臣冷落而颠沛流离周游列国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与弟子们的艰难处境,但要领悟孔子渴望实现理想、传授仁义道法之境界就难了。人与人之间难的就是领悟啊!百家讲坛诚信孔子观后感。
坚持为善者必识大体。孔子尽管遭误解冷落而被迫周游列国,历经磨难,但最后鲁国迎请他回国时,他还是非常乐意地带弟子们回国传授正道,仅提出不要以政扰他,他只想教书育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识大体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是由他坚持为善的积淀造就的。现在有些人受点小委屈、吃点小苦就怨天尤人甚至恶言相向,更有“扔纱帽”的荒唐之举。实乃狭隘。乐观可以战胜暂时的困难。孔子奔波在春秋列国,生活堪为艰辛。特别是当他们到达陈蔡交界处时,已无丁点粮食,弟子饥饿难忍,孔子抚琴鼓气,展现了一个乐观坚毅的孔子,渴望用内心战胜一切的孔子。
孔子——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
篇三:《孔子的诚信观教学设计》
1 孔子的诚信观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以介绍孔子诚信思想为主的社科论说文。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我国文明史,上至约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至约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无不散发着理性的光辉。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悠久,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重拾“诚信”,呼唤“诚信”的回归成了人们共同的期盼。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用“孔子的诚信观”引领读者对“诚信“一词的内涵进行了一次深刻解读。
文章开头从“诚信”一词的基本含义说起,指出“诚”是“内诚于心”,“信”则是“外信于人”,“诚信”即是“诚实守信”的简称,让读者从简明的解释中抓住“诚信”的本质含义。紧接着便切入正题,指出孔子的诚信论述有“为政、处世及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并从这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三个方面在文中是自然断开,结构清楚,一目了然。
第一部分,从“为政”说起。孔子的诚信观在这方面的体现,强
调的是“国家一定要取信于民,使老百姓信任自己的政府”,并以周幽王为政不信而招致国破身亡和商鞅立木为信的例子来说明孔子“民无信不立”的观点,彰显诚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指出孔子认为诚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最基本原则,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孔子不仅自己把“恩义普施众人,取信于友”作为自己一生志向的要义,同时也一直这样教导自己的弟子,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便是孔子思想的真传。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还进一步指出“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是全世界普遍遵守的准则,美国总统林肯的名言更好地说明“人不可能靠欺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第三部分,承接上文进一步论述诚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孔子倡导的“仁”的五种品德中,“信”便是其中之一,并以“曾子杀猪示信”的例子说明孔子的诚信教育对其弟子的影响之大。
文章结束部分,再一次照应开头提到诚信的内涵、强调“民无信不立”的两层含义即“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文章的总体结构为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在分层论述时,每一部分都是以孔子的话做引子,引出下文,具体的论证过程中,使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百家讲坛诚信孔子观后感。
(一)了解孔子的诚信思想,深刻理解诚信对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能正确解读课文,借助课文中起概括、提示作用的语句列出课文内容要点;学习课文“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和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写作方法。
(三)在课堂讨论和课后学习中能够借鉴课文写作方法,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典型实例说明事理,做到理据相谐、条理清晰。
二、课文重点、难点提示
(一)孔子与弟子子贡、颜回、子路、子张的三段对话。
1.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当然,在强调以“礼”治国的同时,不反对逐步改良政治。孔子认为,仅仅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不行的,百姓只会为了不受法律的严惩而守规矩。而用礼仪廉耻等道德准则来引导百姓,让他们觉得做那些犯法的事情是耻辱的,他们就会自觉地不去做那些犯法的事。当然,这需要君主首先取信于民,这样才能达到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的目的。
2.孔子与颜回、子路的对话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问志,学生答志。从表面上看,答案各不相同,可实质上都是以“礼”为中心的。礼,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学生言志,虽然谈的是如何做人,好像有些离题,其实这些正是“礼”的日常表征,孔子的“志”当然就更离不开“礼”了。作为人师,孔子循循善诱,在这样一次日常谈话中,顺着学生的思想,阐述自己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当中,虽然孔子只说到一个朋友“信”之,但要做到“老者安之”和“少者怀之”,“诚信”是最基本的前提。所以,这段对话所反映的其实是孔子诚信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礼治”国家国民的道德准绳。
3.孔子与子张的对话。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大妥当了。比如,一个人庄重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一个人诚信,仅仅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还远远不能满足被委以重任的要求;至于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就失去了
慈惠的本意,变成了一种伎俩,等等。孔子强调诚信,并不是说有了诚信就有了一切。在人性的各种品德中,诚信是一种最基本的修养,作为一个社会人,讲究诚信等品德是非功利的;如果说功利的一面,那就是人人都能成为“仁”人,这样社会就会和谐,生活就会安康,人类就会大同。
(二)王安石诗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世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课文中,王安石的这首诗是赞扬商鞅的,与商鞅的“立木以信”呼应。但结合王安石自己进行政治改革并失败的经历,这首诗的内涵就丰富多了。王安石改革失败的具体原因固然复杂,但从北宋当时的整体状况看,朝廷失信于民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无论是古代的君主,还是如今的各级各类领导,都会“成于信,毁于随”。
三、教学整体思路
(一)课文定位
人说开卷有益。作为本单元也是本教材的开篇,本课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从主题上说,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在社会诚信体系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技术骨干,具有诚信品质是其职业生涯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该课主题也是本教材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文体系构建的核心,其后的若干主题,如思想空间、职业境界、经典力量等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
篇四:《余世维讲座观后感》
[篇一:余世维讲座观后感]
今天看了余世维先生的成功经理人讲座,讲得非常好,余世维讲座观后感。以下是我看后的一些感想。
余世维先生是时代光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特聘高级培训师,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美国诺瓦大学公共决策博士。现任上海慧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美国富顿集团中国总经理。余世维讲座观后感。曾服务的客户有:日本航空、飞利浦、柯达、联合利华、abb、三得利、3m、西门子、摩托罗拉、中国电信等国内外著名企业。
“管理不是比赛看谁的爱最多!”的确如此,但是,也不是在比赛谁的爱最少,所以,我们还是要爱,爱己也要爱人。
“爱”是非常伟大的!如果因为管理而失去仁爱,这样的学校,至少就我而言,是不会呆下去的。如果学校有一天发展成为“做事不做人”的团体,的世界,这句话说的确实很现实,如果一个人没有执行力的话很多事都做不好,进哪家公司比哪家公司踢出门,或者根本进不了公司。想到这些还真的觉得挺残酷的。
余世维说:“我们这个民族做是有了偏差根本就无所谓!”,先不说这个民族,从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朋友开始考虑、从我们自身开始考虑,很多时候做错了事先是三分钟热度自我反思一下,过段时间好了伤疤忘了痛又开始继续的犯错——这是经常发生的事,不过并非发生于我本身。
看了余世维的演讲我还是受益匪浅的,最起码我明白的执行力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不断地提我们在每个周五的下午看余世维的演讲片,在我看来使我受益非浅。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做到了,以往那些零星的想法,现在自己有了一个总结。
现在的社会中,演讲有很多很多,大谈特谈,包括如何赚钱阿如何调节情感等等,他们讲的都是正确的。象一本书上说的,“圣人说的话都是真理,但都是人们做不到的。”但看了余世维的演讲后我不再这样认为,这部片子的内容有广度更有深度。
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是x-y-z理论与fidler的权变观点,他讲了我们现代管理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管理方式,x理论讲的是强势管理,是对于那种逃避责任厌恶工作,不喜欢工作的人,而y理论相反,是参与管理,是对于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富有潜力的人的一种管理方式,我相信在每个公司中,都不乏这两种人,但最后的解决方法就是z理论,把两种人综合运用,即物质+精神、惩罚+激励、制度+人性。
标榜这种理论的人很多,结果怎样呢?是是而非、模模糊糊,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这不正验证了前面那句话,圣人的书是说给人听的,而不是用来学的。
当然我很赞成余世维的这种观点,用宽松的环境来鼓励一些上进的、富有潜力的人,从而带动那些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如果每个集体都能真正的做到这一点,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团队!
演讲中还讲到一些讲话方式的问题,如“不要说我不知道、这个事情不要来问我”等等,一些方法不当的用语。人讲话无非是两种作用,一是交流,接受别人的正确看法、二是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如果方法不当,那么别人既谈不上有兴趣和你交流,更不会接受你的意见,那么嘴巴的实际功能可能就剩下吃饭了。讲话是一门艺术,那些著名的外交家,哪个不是靠着机敏的思维和富有思考性的犀利语言为国家争回利益的!
以前常去美术馆,看到好的作品,大加赞赏时,就常会有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同学,来批判你的眼光,每每为了证明这幅画是不是好,是不是应该得奖,而争论的不相上下,现在看来那是审美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起了冲突。就是演讲里所谈到的,我们只注重了争执存在的问题,而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标准。
总之看了这部片子,感触很多,更多的是如何规范自己。里面不仅讲到国内外一些风俗人情,管理方式还讲到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摘简去繁、引经据典的语言方式,使演讲本身增添了不少艺术色彩,也另我大开眼界。
[篇六:听余世维讲座有感]
已经多次听过余世维先生的讲座,每次听总会有新的感想。经典的东西之所以被誉为经典,就在于经得起反复推敲,即使你多次咀嚼,它都能散发清淡的醇香。
余先生的讲座,有时候给经理人介绍自己的经验,指出经理人可能犯的错误,有时候讲企业管理中的共振现象,有时候讲管理者的iq和eq……聆听他的演讲,舒缓的叙述,沉思的韵味,带有浓浓的管理实践和生活气息,我的思维会随着他声音的流泻而漫步在知识的殿堂,久久不愿离去。
余先生给我们讲了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如何做得更好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心得,与友人共勉。
——热爱岗位工作,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首先需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热爱才会将工作做好,只有热爱才愿意为之付出。那么怎样才叫热爱呢?就是要精通岗位工作的业务知识,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不懈,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事实上,一个人“越是对事业爱得深,越感到自己对事业的不尽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只要热爱这份工作,就愿意努力做好份内的事,就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才华,即使工作中偶有不足,也会努力改进,尽力做到尽善尽美。
——注重团结协作,着力打造优秀团队。
一个团队的工作能力都会大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那么,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工作效率,让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呢?余先生告诉我“在不忙的时候,帮助其他人”、“毫无怨言地接受任务”、“对自己的工作任务,主动提出改善计划”。在打造成功团队时,要意识到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尊重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和谐的体现。因为最优秀的团队,并不是最优秀的员工组成的,而是由各个成员团结协作,扬长避短来组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任何环境之下,优点和缺点都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决定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帮助或者阻碍实现目标。一个优秀的员工,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情况,灵活面对自身的优缺点,尽量用优点来面对环境,需要改正缺点时,要毫不犹豫地去改正。
——恪守诚信为本,升华人生价值。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讲信誉、守信用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诚信都是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余先生提到,“成为品牌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让他喜欢你;第二阶段让他信任你;第三阶段让他信赖你”。信赖等于信任加依赖,由此可见“信任”在三个阶段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恪守“诚信为本”的箴言,得到别人的信赖也就得到了整个世界。一名优秀的员工,不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无法做到的事就不要轻易许诺。俗话说,“做事即做人”,要通过诚信塑造个人品牌,赢得大家的尊重,升华人生价值。
每次听余先生的讲座,我只听两个小时。两个小时的内容需要我花两天去吸收。余先生总能给我带来惊喜和欢笑。他寓教于乐的方法,生动活泼的实例,蕴藏哲理的诙谐,总让我沉迷,令我陶醉。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有余先生的相伴和指引,我会毫不犹豫的走下去……
上一篇:酒店管理自我介绍
下一篇:请你写出描写山水风光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