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篇一:《古诗《小儿垂钓》》

改写古诗《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的童趣。

2、展开丰富的想像,扩充古诗的内容,并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我先来考考大家,背诵《小儿垂钓》?全班齐背《小儿垂钓》

二、进入情境,把握原文

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看一些难懂字词的意思,一起来读一读。

1、请一个同学把诗的大意说一遍。

要把它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仅要理解诗的原意,还要观察插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意拓展开来。

三、想象扩展

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结合插图)

(1)让我们一起穿越回一千二百多年前小孩学钓鱼的河边,首先我们来读读一、二句。观察小孩的外貌,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指名说)

(2)生活当中你有过钓鱼的经验吗?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我想我们的小孩也是这样钓鱼的。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师生进行情景表演。老师演路人,学生演小孩。注意观察表情、动作,

想想小孩的心理。

(2)请学生说说当小孩听见有人问路时,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3)采访小演员,当你听见有人大声问路时,你心里怎么想?

3、指名让学生整体说一遍。谁能把我们刚刚说的这两部分连起来说一说。

四、改写

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情景呀!小孩那么专心地钓鱼,路人走来问路,而我们的小孩生怕这声音吓到了池塘里的小鱼,连忙远远摆手。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小孩。难道此时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动人的场景写下来吧!注意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清楚。

五、交流修改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篇二:《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教材简析:

(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激趣

1、同学们,钓鱼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课件显示钓鱼图片。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2、钓鱼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技巧之外,还应该保持安静,要专心致志。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看看这位小朋友是怎样钓鱼的?“垂”字的横画比较多,写的时候也有讲究:中间这一横写得稍微长一些,字就站稳了;“钓”字这里面是一个点儿。

4、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课件出示示意图:鱼线、鱼钩从鱼竿上垂到水里,静静地等着鱼儿的上钩。钓鱼可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5、课件出示全诗:(教师配乐范读)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每人读上两遍,在不理解的词儿旁边打上问号。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7、在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咱们一块儿来看看:稚 侧

“稚”是翘舌音,“禾”字旁,“稚子”就是小孩的意思,跟这个字相似的还有:困难的“难”,唯一的“唯”,推动的“推”,一堆土的“堆”字。“侧”字读平舌音。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然后读给同桌听听。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8、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有七个字,我们读的时候一般是在每句的第四个字后面适当停顿: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先听老师读一读,请同学们也来大声地读一读,注意适当的停顿。 (flash:读一读)

9、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建议大家先自己读读诗,再看看图,然后同座间讨论讨论。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0、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首诗,“垂纶”的“纶”是“”旁,这里是指钓鱼用的丝线,“垂纶”就是“垂钓”的意思。那为什么不说“学垂钓”呢?我们读读就知道了,自己读读看。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11、如果是“学垂钓”,诗歌就变为: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古诗讲究押韵,说垂钓就别扭、不顺耳了。 12、“莓苔”就是青苔的意思。

第二板块:细读品趣

1、诗读正确了,词语也理解了,那么诗中的趣味有没有发现呢?如果你再去轻轻地读读,一定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画面。把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轻声读、圈画)

2、大家都圈画了哪些词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与同座交流交流。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同座交流)(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3、好!我们一块儿来看看:

①蓬头:是说小孩头发不是梳得整整齐齐的,而是有点蓬松零乱,我们可以想象:这小儿可能早早地起床,没有顾得上梳头就赶到河边,由此看出小孩的迫切心情。“蓬头”中透着野性和本真,真是野趣十足呀!

②侧坐:就是侧身而坐。(教师做动作)不是这样的一本正经地端坐,而是这样,这样随意地坐。好悠闲的姿势!我们想象一下,或许小孩已经长时间地坐在这儿,感觉有点累了,他得换一个感觉舒服的姿势。 ③草映身:(出示图片)河边长着青草,小孩子就坐在草丛中,那绿草映衬着小孩儿的形象,显得格外的自然和谐。或许小孩故意寻找一块长满草的地方,他认为这样不容易让鱼儿发现。

④“学”:不是“玩”,小孩似懂非懂,或许是刚刚学会钓鱼,所以这般的专注认真。

⑤“遥招手”,(教师动作)为什么不是“摆手”呢?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flash:议一议) 如果是“摆手”,等于是告诉对方:你不要吵。或者是:我不知道!当然,也不知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假如是“招手”呢?等于告诉人家:我知是知道,可惜我不能大声说给你,我怕惊扰了即将上钩的鱼;还可能是:你还是过来吧,让我贴着你的耳朵,悄悄地告诉你好了。

⑥“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怕”什么呢?他担心鱼儿不上钩呀!

6、现在请同学们连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先自己试着说说,待会儿全班交流。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7、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这时有人向他问路,他就向问路人招招手,他不敢大声应答,担心鱼儿被吓跑。

8、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这位问路人靠近小孩的时候,小孩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说说。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9、现在我们再来读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第三板块:表演探趣

1、多么有趣的情景。能把这种情趣表演出来吗?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演一演,然后我们来全班交流。

表演建议:(1)可以两人来表演,一位同学作“稚子”,一位同学当“行人”;(2)可以几个人一起演;(3)可以用原诗做解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说;(4)可以适当增加人物的问话。

(flash:演一演) 2、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演场景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

3、《小儿垂钓》这首诗,短短四行28个字,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孩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图》。 4、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适当慢一些,声音可以低一点。教师配乐范读。

5、请同学们也来试着吟诵这首诗。自己先练练看,待会儿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6、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你熟悉的旋律唱出来?选择你最喜欢的旋律,在小组内试着唱一唱。

(flash:唱一唱)

第四板块:拓展赏趣 1、古诗中描写童趣的诗还真不少,除了我们刚刚学过的白居易的《池上》,老师还给大家推荐了几首,分别是: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高鼎的《村居》:草长鹰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认真地读读,体会体会其中的童趣。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朗读) 3、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用心记录下童年的每一天„„

4、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5、下面就是一位同学根据这首诗写的一篇短文。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天刚刚亮,小牛娃就起床了。他脸都没顾得上洗,头也没有来得及梳,就急急忙忙地拿起头天晚上就准备好的钓鱼工具,向河边飞快地跑去。

牛娃高兴地来到了河边。小河并不宽,河边长着青青的草,有的草儿开了花,可美啦。河水绿绿的,上面零星地点缀着美丽的荷花呢!

小牛娃捡了一块地方,侧着身子,坐在了莓苔上。青草映衬着小牛娃显得格外好看。

小牛娃在鱼钩上装好鱼饵,把鱼钩向河里一甩,只见鱼钩“刷”地一下沉入河中,鱼漂静静地浮在水面上。牛娃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漂。可是鱼漂一动不动。小牛娃把鱼钩轻轻地提起来,又放了一些鱼饵,再甩出去。

过了一会儿,鱼漂还是一动不动,于是他又提起鱼竿,在鱼钩上又放了一些鱼饵,再把鱼钩甩出去,静静地等啊等。不一会,只见鱼漂在水面上动了一下,又一下,他屏住呼吸盯着鱼漂,心儿跳到了嗓子眼。正在这时,一位过路人向他喊道:“小朋友,请问去张大人家怎么走啊?”牛娃坐着哪敢多动,只是向问路人轻轻地招了招手,意思是说:哎呀,请你声音小一点,鱼儿快要上钩了!就在这时,鱼漂动得更厉害了,小牛娃把鱼竿猛地向上一挑,嗨!一条大鲫鱼被钓了上来。

他把鱼放到鱼篓里,收拾好鱼具,对那问路人说:“是去张大人家吗?我认识他家,跟我走吧。”

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篇三:《古诗词教案-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疏通古诗,释词明意。

2、引导多元理解和深度理解,品词析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3、诵读古诗,传情达意,陶冶情趣。

教材学情

简析

这首诗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描绘对象,学生对钓鱼的生活体验也是比较丰富的,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明了诗意,感悟形象,丰富意境,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重点难点

辨析精妙词语,感悟小孩形象和作者匠心。

教具准备(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课件

师生活动

环节

一、引入古诗,整体感知。

1、谈钓鱼,引入古诗。

师:同学们,钓过鱼吗?第一次钓鱼是在什么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教师谈自己的钓鱼感受:①享受和乐趣,②成就和满足。)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专门为我们写的,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听老师朗诵一下,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在干什么?

2、揭课题,了解作者。

师: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事情,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①板书课题“小儿垂钓”。注意“垂”字的笔顺。

②了解作者胡令能。(呈示课件)胡令能虽然传世的作品不多,只有四篇,但是个个都是精品,反映了他是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3、学质疑,阅读期待。

(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学习的收获就越大。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

二、带着问题,引导发现。

1、归纳问题。比如,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简单板书)

师:这些问题有的有的可以从古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板书: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2、读正确,注意节奏。(呈示课件)

3、自由读,尝试理解。

(蓬头:头发蓬乱;稚子:小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苔:这里泛指野草; 映:掩映、遮掩; 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怕得:生怕,唯恐;应:理睬,应答。…… )

4、试着联结成完整的诗意。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男孩在河边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莓苔的岸边,借着绿草遮掩自己的身子。有人向小男孩问路,他远远地招手,因为他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答别人的问话。)

三、引导想象,丰富意境。

1、继续提问,挖掘空白。

师:现在,我们已经按照古诗的顺序,也就是按照循规蹈矩的方法将古诗的意思弄懂了,也解决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部分问题。但是,这个时候,我想,喜欢刨根问题的同学一定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而且,我认为,好的古诗一半是作者写出来的,一半是我们读出来的。因为作者不可能把眼前所见所闻全都写出来,必然留有许多的空白,需要我们用想象去填补。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还有什么没有写出来,让你产生了疑问,请提出你的疑问。

【预设问题,有效引导:小男孩为什么钓鱼?小男孩除了头发蓬乱,还会有哪些外貌特征?小男孩所处的环境除了“草映身”还有些什么?他是怎样学钓鱼的?路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有何贵干,为何借问,外貌怎样,怎样借问等等?小男孩有什么反应?(或小男孩与路人进行了怎样的对话?)小男孩钓到鱼了吗?】(呈示课件)

师:借助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让古诗变得丰富多了。下面,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将作者没有写到的东西补充进去,让人听了之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给予提示,变序练说。(呈示课件)

①学生练说。

②全班交流。(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四、品析词语,感悟形象。

1、教师质疑,品析词语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头发蓬乱”,丑化小孩?有人看到“稚子”两个字认为小男孩显得很幼稚,作者眼中的小男孩是幼稚的吗?作者为什么写“侧坐”而不是“正坐”?小男孩为什么坐在“草映身”的地方?小男孩为什么远远的“招手”而不是摇手?小男孩只顾自己钓鱼却“不应人”是不是显得太没有礼貌了?(呈示课件)

2、思考应答,感悟形象

师:由此,你发现作者笔下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小儿郎?说说你的理由。(板书: 的小男孩。)

师:是的,作者用细致的观察和写实的手法,把一个……的小男孩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他的样子,听到他的声音,仿佛他那温热的气息拂过我们的面颊。这是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呀,这真是童趣盎然的画面呀!(呈示课件)

3、积累诵读,传达情感。

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这些便是难得的童趣!……

4、尝试背诵,体味童趣。

五、课内拓展,解读“钓”味。

师:其实,古时候的诗人写了很多以钓鱼为题材的诗,这些诗因为出自不同诗人的手,因此有了不同的味道。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钓鱼诗”。(呈示课件)

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篇四:《古诗小儿垂钓的诗意_小儿垂钓阅读答案_作者胡令能》

<小儿垂钓>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胡令能。其全文诗词如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前言]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小儿垂钓的诗意_小儿垂钓阅读答案_作者胡令能。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古诗小儿垂钓的诗意_小儿垂钓阅读答案_作者胡令能。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篇五:《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小儿垂钓古诗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5、苔:苔藓植物。
6、借问:向人打听。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8、应:回应,答应。小儿垂钓古诗
9、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387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