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第一篇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桃 园 三 结 义

捉 放 曹 操

温 酒 斩 华 雄

小 霸 王 孙 策

青 梅 煮 酒 论 英 雄

草 船 借 箭

赤 壁 大 战

大 意 失 荆 州

火 烧 连 营

捉 放 曹

割须断袍

三 顾 茅 庐

三 国 归 晋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补充一下:

诸葛:不谋而合 鞠躬尽瘁 万事齐备,只欠东风

《三国演义的成语,歇后语,诗词》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第二篇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歇后语,诗词学海泛舟 2008-12-11 20:13:07 阅读1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4、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5、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6、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7、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8、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9、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0、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2、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13、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4、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5、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6、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1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1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2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21、言过其实(马谡):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22、宝刀未老:(黄忠)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23、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4、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25、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26、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27、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8、欲擒故纵: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29、刮目相待:(吕蒙)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30、妄自菲薄:(出师表)自己看不起自己。

31、手不释卷:(吕蒙)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32、坚壁清野:(荀彧)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三)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俗语、歇后语。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司马懿称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4、与《三国演义》有关的诗词:

(1)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5)刘禹锡《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6)李商隐的《东阿王》:“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7)杜宣的《江陵怀古之二》:“春风吹遍古荆州,西蜀雄关壮两眸。三国英雄茅屋里,纶

巾羽扇说千秋。”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第三篇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恣意妄为—— 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执鞭随镫——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张灯结彩——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有机可乘—— 有空子可钻。

隐介藏形——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衣架饭囊——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一面之词——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摇摇欲坠—— 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佯输诈败——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扬幡招魂——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血流成河——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揎拳裸袖 ——犹言揎拳捋袖。

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虚废词说 ——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

心术不正——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心怀叵测—— 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心胆俱裂—— 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笑容可掬—— 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闲杂人等——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物伤其类—— 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无名小卒—— 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卧床不起——病卧床上,不能起来。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望风而逃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万死不辞——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土鸡瓦犬——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童颜鹤发—— 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天崩地塌——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手无寸铁—— 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誓不两立—— 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拭目以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尸横遍野——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声威大震—— 声势和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神鬼难测——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色厉胆薄——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肉颤心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柔能克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

仁义之兵——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情同骨肉——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切齿痛恨—— 形容愤恨到极点。

强词夺理——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器宇轩昂—— 轩昂:精神饱满。形容人精神饱满,风度不凡。

器宇不凡——器宇:指仪表,气度。不凡: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仪表、风度很不平常。

弃暗投明——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凄然泪下——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剖肝沥胆—— 比喻开诚相待。

泼油救火—— 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爬山越岭—— 越:过;岭:山岭。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怒气填胸——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目不邪视——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谋事在人—— 谋:谋划,安排。根据个人的能力策划事情

命若悬丝 ——比喻生命垂危

鸣金收军—— 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灭虢取虞——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闷闷不乐—— 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漫山遍野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落荒而走—— 〖解释〗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落荒而逃 ——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略无忌惮—— 〖解释〗毫无畏惧。形容非常放肆。

泪流满面——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老弱残兵—— 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老成练达—— 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旷世逸才——旷世:绝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开基创业 ——指开创帝业

军令如山——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必须贯彻执行【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举止失措——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锦囊妙计—— 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将功赎罪 ——拿功劳补偿过失。

假途灭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急于求成—— 不顾一切地想马上取得成效。

极天际地—— 形容十分高大。

惶惶不安——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黄口孺子—— 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缓兵之计——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虎入羊群—— 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虎踞鲸吞——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鬼神不测—— 测:猜想,估计。鬼神也预料不到。形容极其神奇奥妙。

诡计多端—— 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光辉灿烂 ——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

骨肉未寒——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

割恩断义—— 舍弃恩德,断绝道义。

割肚牵肠—— 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放龙入海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犯颜苦谏——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反客为主——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反覆无常 ——指变化不定。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峨冠博带—— 峨:高;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蠹政病民——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东荡西除—— 指四处征伐。

抵足而眠—— 脚对着脚,同榻而睡。形容关系亲密,情意深厚。

等闲之辈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等闲视之 ——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单刀赴会——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大雨滂沱—— 滂沱: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寸下得很大。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初生之犊不惧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初出茅庐—— 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踌躇不决—— 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赤身裸体—— 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

赤膊上阵—— 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成群结队—— 成:成为,变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长驱直进—— 犹言长驱直入。

苍生涂炭—— 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才薄智浅—— 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步罡踏斗—— 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

步步为营—— 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不置褒贬——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不可造次—— 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拨云雾见青天——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兵精粮足—— 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别来无恙—— 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

倍道而进——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背若芒刺 ——犹言芒刺在背。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宝刀不老—— 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把薪助火—— 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

懊悔无及—— 后悔已来不及了。

傲贤慢士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傲睨得志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傲慢少礼——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态度傲慢

昂然而入——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安营下寨—— 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第四篇

1、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2、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3、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4、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6、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7、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8、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9、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0、一身是胆(赵云):攻取汉中时,赵云偃旗息鼓大败曹操,得到刘备赞扬,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形容胆量极大。

1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12、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13、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14、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着勋名。

15、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6、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17、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8、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9、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44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