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第一篇

囫圇吞棗

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后引用为成语。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别[1] 不求甚解。字面意思为:一下子吃掉一个枣。 中文名囫囵吞枣 外文名Gulping 拼 音hú lún tūn zǎo ,

注 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繁 体囫圇吞棗

本 义把整个枣吞下

目录

1基本信息

? 解释

? 相关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2详细解释

? 出处

? 译文

? 例句

3寓言故事

? 故事介绍

? 寓意

4中医观点

? 引言

? 专家观点

1基本信息

编辑

解释

【基本解释】囫囵:指整个儿的东西。[1]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别,不求甚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相关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穷原竟委 咬文嚼字 寻根究底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偏正式。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偏重于不求甚解。[1]

【英译】

1. to swallow dates whole;

2. to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3. to read without comprehension 2详细解释

编辑

出处

《反义词》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第二篇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一、 反义词。

鹤立鸡群—默默无闻 星罗棋布—寥寥无几 美不胜收—千疮百孔 不动声色—大惊失色 小心翼翼—粗心大意 了如指掌—糊里糊涂 车水马龙—冷冷清清 一丝不苟—得过且过 近在咫尺—天涯海角 忐忑不安—泰然处之 腰缠万贯—一贫如洗 困惑不解—恍然大悟 大公无私—自私自利大雾漫天—云开雾散如饥似渴—心满意足默默无闻—举世闻名 赞叹不已—骂不绝口马马虎虎—一丝不苟专心志致—三心二意不可计数—屈指可数 栩栩如声—死气沉沉万古长青—昙花一现奋不顾身—贪生怕死震耳欲聋—鸦雀无声 一触即溃—牢不可破隐隐约约—清清楚楚安居乐业—流离失所仰望天穹—俯视大地 兴高采烈—没精打采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同心协力—各行其是 成竹在胸—胸中无数 迫不及待—从容不迫 别具一格—千人一面 不假思索—殚精竭力 绝口不提—赞不绝口 波澜壮阔—风平浪静 毫不犹豫—举棋不定 聚精会神—漫不经心 任劳任怨—拈轻怕重 眉开眼笑—愁眉锁眼 面目全非—依然如故 亭亭玉立—东倒西歪 深情厚谊—薄情寡义 恍然大雾—百思不解 匠心独运—平淡无奇 盛气凌人—平易近人 安守本分—惹事生非 满腔怒火—满腔欢喜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兴致勃勃—兴味索然 水流湍急—水流湍急 端端正正—歪歪斜斜 越来越近—越去越远 垂头丧气—昂首阔步 不计其数—寥寥无几 又小又苦—又大又甜 得意洋洋—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谈笑风生 专心致志—漫不经心 无影无踪—蛛丝马迹 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惊慌失措—沉着冷静1

风平浪静—大风大浪 心惊胆战—安之若泰 筋疲力尽—精神饱满 朦朦胧胧—清清楚楚 滔滔不绝—吞吞吐吐 肃然起敬—不屑一顾 流连忘返—归心似箭 显而易见—扑朔迷离 毫不犹豫—犹豫不决 生机勃勃—奄奄一息 整整齐齐—歪歪斜斜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横七竖八—井井有条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又窄又深—又宽又浅 完好无缺—破烂不堪 囫囵吞枣—细嚼慢咽 连绵不断—断断续续目不转睛—东张西望省吃俭用—铺张浪费挨挨挤挤—稀稀疏疏 随身携带—到处乱放自我介绍—他人引见晶光闪耀—暗淡无光 端端正正—歪歪扭扭 朦朦胧胧—清清楚楚筋疲力尽—生机勃勃准确无误—漏洞百出 神采飞扬—暗无光采 密不透风—稀稀疏疏细细游赏—粗粗浏览一无所获—受益无穷 精神失常—精神正常 张冠李戴—养尊处优 名副其实—名不副实 波涛汹涌—风平浪静 窃窃私语—高声喧哗 恍恍惚惚—清清醒醒 轻而易举—困难重重 性情温和—脾气暴躁 津津有味—索然无味 稳稳当当—晃晃悠悠 携家带口—独身一人 不容争辩—据理力争 人声鼎沸—悄无声息妄自菲薄—自高自大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 粉身碎骨—毫发无损 风烛残年—风华正茂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纤尘不染—同流合污 摇摆不定—平平稳稳 物产丰富—资源贫乏 颤颤巍巍—稳稳当当 纷纷赶来—迅速离去 慢条斯理—风风火火 缓缓上升—急速下降 坑坑洼洼—平平整整 震耳欲聋—悄无声息 藕断丝连—一刀两断 自惭形秽—自高自大 翻来覆去—一动不动 大同小异—姿态不— 勤俭节约—铺张浪费 气魄雄伟—平淡无奇

一模一样—迥乎不同 疲惫不堪—身轻体快 狼吞虎咽—细嚼慢咽 一成不变—变化莫测 面如土色—红光满面 提心吊胆—心安理得 奇妙无比—平淡无奇 金碧辉煌—穷困潦倒 如雷贯耳—闻所未闻 烟消云散—风起云涌 所向披靡—弱不禁风 气势磅礴—波澜不惊 张牙舞爪—规规矩矩 一成不变—瞬息万变 欣欣向荣—枯枝败叶 持续不断—断断续续 初出茅庐—老谋深算 不慌不忙—慌慌张张 口若悬河—结结巴巴 二、近义词

风光秀丽—风光绮丽 争分夺秒—分秒必争 缓缓上升—徐徐上升 满天繁星—满天星斗 结结实实—牢牢实实 恍恍惚惚—迷迷糊糊 熊熊大火—熊熊烈火 翩翩起舞—翩然起舞 窃窃私语—悄声细语 一望无际—无边无际 摇摆不定—摇摇晃晃 雷霆万钧—排山倒海 诚心诚意—虚情假意 一脸严肃—笑容满面 垂头丧气—趾高气昂 成竹在胸—胸中无数 一动不动—纹丝不动 阳光明媚—阳光灿烂 和蔼可亲—和颜悦色 纷纷赶来—纷纷前往 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金光闪闪—金光四射 随风飘动—随风摇动 慌手慌脚—手忙脚乱 景色奇异—景色瑰丽 光彩夺目—灿烂夺目 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风驰电掣—疾驰而过 目不转睛—东瞅西看 健康长寿—多病短命 千军万马—单枪匹马 功成名就—一事无成 五光十色—五颜六色 稳稳当当—妥妥当当 晶光闪闪—晶光闪耀 恭恭敬敬—尊尊敬敬 颤颤巍巍—摇摇晃晃 欢歌笑语—欢声笑语 挨挨挤挤—稠稠密密 波涛澎湃—波涛汹涌 物产丰富—物产富饶 世界闻明—世界有名 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色彩缤纷—五光十色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 形态各异—姿态不一 恋恋不舍—依依不舍 议论纷纷—你言我语 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神采奕奕—神采飞扬 坚忍不拔—坚不可摧 迥乎不同—迥然不同 信心十足—信心百倍 变化多端—变化无穷 生气勃勃—朝气蓬勃 头昏目眩—头晕眼花 千姿百态—多姿多彩 铺天盖地—漫天卷地 前赴后继—前仆后继 无坚不摧—锐不可挡连绵不断—连续不断 絮絮低语—窃窃私语 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饱经风霜—含辛茹苦轻快灵活—灵巧自如 坚强不屈—坚贞不屈 一望无际—无边无际纷至沓来—连续不断阳光明媚—阳光灿烂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高大魁梧—高大挺秀心惊胆战—心惊肉跳井井有条—井然有序 漫不经心—心不在焉 置之不理—置之不顾得意洋洋—春风得意情不自禁—不能自己 迥然不同—截然不同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五湖四海—世界各地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推推搡搡—拉拉扯扯 神气十足—精神饱满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滔滔不绝—连续不断 温文尔雅—温柔恬静 语重心长—苦口婆心 风平浪静—波平浪静 一动不动—纹丝不动 无影无踪—不翼而飞 垂头丧气—丧气垂头 目瞪口呆—瞠木结舌 目不转睛—聚精会神 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心悦诚服—心服口服 张冠李戴—东拉西扯 絮絮叨叨—唠唠叨叨 横七竖八—乱七八糟 一针见血—一语道破 震耳欲聋—惊天动地 肃然起敬—敬若神明 叫苦连天—叫苦不迭 连绵起伏—连续不断 精疲力竭—筋疲力尽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 得意洋洋—大摇大摆 兴高采烈—兴致勃勃 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安居乐业—安家乐业

不计其数—不可胜数 落花流水—丢盔弃甲 昂首阔步—趾高气昂 呆立不动—呆若木鸡 前俯后仰—前仰后合 牢不可破—坚不可摧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心惊胆战—心惊胆寒 震耳欲聋—人声鼎沸 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兴致勃勃—兴高采烈 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梦寐以求—朝思暮想 安分守己—安守本分 赞叹不已—赞不绝口 悬崖峭壁—悬崖绝壁 初出茅庐—初来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同心协力—齐心协力 无拘无束—逍遥自在 大雾漫天—大雾弥漫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忐忑不安—坐立不安 天涯海角—天南地北 五光十色—五彩缤纷惟妙惟肖—栩栩入声了如指掌—一清二楚 美不胜收—眼花缭乱 国太民安—兴国安帮含苞欲放—含苞未放狐假虎威—作威作福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攀山越岭—翻山越岭 如饥似渴—梦寐以求 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完璧归赵—物归原主 神机妙算—神机妙策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自作自受—自讨苦吃 一言九鼎—一字千金 摩肩接踵—摩肩踵接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 无与伦比—无可比拟 迫不及待—刻不容缓 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一贫如洗—穷困潦倒 波澜壮阔—风起云涌 成竹在胸—心中有数 不可磨灭—永志不忘 别具一格—独具一格 困惑不解—疑惑不解 出乎预料—出人预料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 波澜壮阔—汹涌澎湃 一丝不苟—一板一眼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若无其事—神态自若 鹤立鸡群—人中之龙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万般无奈—无可奈何 引人注目—引人注视 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口若悬河—滔滔不决

《反义词大全》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第三篇

担忧( 放心 )贪婪( 知足 )隐藏( 暴露 )暂时( 永久 )

喜欢( 讨厌 )困难( 容易 )起码( 至多 )鼓励( 批评 )

熟悉(愉悦(

悲惨(漂泊(

偶尔(惧怕(

成熟(浮现(

潮湿(凶猛(

漂亮( 陌生 )熟练( 苦恼 ) 幸福 )寂寞( 定居 ) 经常 )稀罕( 勇敢 ) 幼稚 )完整( 消失 ) 干燥 )宽敞( 温顺 ) 难看 )退化( 生疏 )欣赏( 热闹 )模仿( 平凡 )盛开( 残缺 )清澈( 狭窄 )锋利( 进化 )敏捷( 歧视 ) 独创 ) 凋谢 ) 浑浊 ) 迟钝 ) 笨拙 )

躲藏( 暴露 )

勉强( 自愿 )陈列( 收藏 )急促( 缓慢 )特殊( 一般 )

坚硬( 柔软 )坚强(强 )柔和( 强烈 )

稳定( 动摇 )争辩(糊 )诱惑( 坚定 )

和蔼( 粗暴 )温顺(前 )居然( 果然 )

便宜( 昂贵 )爱慕(冷 )淘气( 乖巧 )

明亮( 黑暗 )坚定(全 )连续( 间断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疲惫( 轻松 )忙碌(评 )自豪( 自卑 ) 软弱 沉默 凶猛 讨厌 动摇 悠闲 增 模 提 寒 安 批 )削弱( )清楚( )推迟( )温暖( )危险( )赞扬(【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敬仰( 轻视 )谨慎( 大意 )矫健( 虚弱 )骄傲( 虚心 )

埋怨( 理解 )毁灭( 保全 )损失( 收获 )热闹( 冷清 )

热情( 冷淡 )豪迈(旧 )肃静( 吵闹 )

单调( 丰富 )安慰(浮 )协商( 独断 )

诚恳( 虚伪 )端详(视 )沮丧( 得意 )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信赖( 怀疑 )忽略(览 )给予( 接受 )

唯独( 众多 )慈祥(护 )干涸( 滋润 )

拘谨 训斥 浏览 在乎 凶狠 陈 轻 轻 浏 保 )崭新( )庄严( )瞻仰( )饱览( )欺凌(

附近( 遥远 )简易( 复杂 )蓬松( 结实 )细腻( 粗糙 )

糟糕( 出色 )腼腆( 大胆 )滚烫( 冰凉 )歧途( 正道 )

痛苦( 幸福 )崎岖( 笔直 )坠落( 上升 )准许( 禁止 )

真挚( 虚假 )浓厚( 淡薄 )尊重( 轻视 )胜利( 失败 )

拘束( 豪迈 )

端端正正( 歪歪扭扭 ) 念念不忘(置之度外)

毫不犹豫( 犹豫不决 ) 喋喋不休(一言不发)

破烂不堪( 完好无损 ) 凉飕飕 (热乎乎 )

藕断丝连( 一刀两断 ) 囫囵吞枣(细嚼慢咽)

与众不同( 千篇一律 ) 不求甚解(融会贯通)

小心翼翼( 粗心大意 ) 忐忑不安(心安理得)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 举世闻名(默默无闻)

失魂落魄( 镇定自如 )

转眼间,就到了2024年了,我正是一名科技人员,我所发明的东西还挺受人们的喜爱呢!人们还称我“爱迪生二世”!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第四篇

1、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2、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4、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5、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6、善于读书的人当看不懂时,会自觉地反复重读,直到读懂为止。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囵吞枣地读下去。

7、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8、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9、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0、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11、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12、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13、做事不能囫囵吞枣,14、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5、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6、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17、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18、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9、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2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21、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论语中的成语》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第五篇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中的成语。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论语中的成语。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6、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示例: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8、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示例:大批——,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9、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10、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1、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示例:——,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1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义”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14、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示例: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近义词:废寝忘食用法:偏正式;作补语、定语。

16、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示例:一二小友以为此虽不足以饷名家,或尚非无稗于初学,助之编定,——。(鲁迅<小说旧闻钞·序言>)近义词:情文并茂、奇文瑰句反义词:废话连篇、词不达意、平铺直叙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17、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故事]<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18、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民国演义>第八十回)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比喻兄弟不和。[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引民间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容。]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19、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0、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21、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示例: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22、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示例: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23、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示例:谁知庄大老爷这笔款项情愿报效,只代子弟们求几个保举,更是——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2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示例:<魏书·杨固传>:“臣位卑识昧,言不及义,属圣明广访,敢献瞽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四回:“两个年轻小子,天天在一起,没有一个老成人在旁边,他两个便无话不谈,真所谓‘言不及义’,那里有好事情串出来。”梁实秋<雅舍小品·职业>:“至于弈棋,虽曰小道,亦有可观,比饱食终日言不及义要好一些。”刘心武<钟鼓楼·不是结尾>:“该讨论要抓紧讨论,不要言不及义、推托扯皮!既然是该办的事就不要等!就不能慢!”

25、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26、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7、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28、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29、司马牛之叹: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30、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示例:人如果——,无所用心,那是最没有出息的。反义词:废寝忘食。

31、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示例: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近义词:不为已甚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32、简在帝心: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33、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34、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5、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示例:圣人说:“——”,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近义词: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36、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近义词:少年老成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3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示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38、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示例:杨玉如<辛亥革命先着记>第三章:“那还要经过相当教育,——,不能一革命什么都平等。”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反义词:一步登天。

39、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40、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2、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示例: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近义词: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反义词:推三阻四、临阵脱逃。

43、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44、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示例:沙汀<呼嚎>:“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哑口无言反义词:义正言辞、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45、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示例: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的愿望。(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46、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示例:他绝对自信他不是——的软背脊的人儿。(茅盾<创造>三)

47、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48、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示例:方之<内奸>:“我要对党对同志负责,即使严赤、杨曙是内奸,我也该对他们负责,不能把——都写上。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海外奇谈、齐东野语[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出处]<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4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5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示例:“——”。今既一无所有,纵使大禹重生,亦当束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

51、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示例: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为无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着一个铁君,真是——。(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52、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示例:薛姨妈是个——的人,倒还易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5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4、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示例:酒自外入,机繇内泄。悔从醒生,——。(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55、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示例:趁你们——的时候,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56、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57、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示例: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58、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示例: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鲁迅<华盖集·牺牲谟>)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59、居下讪上: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60、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示例:刘征泰<苏步青>: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61、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示例:郑振铎<桂公塘>:“却从来不曾见过像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义词: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6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论语><颜渊篇>主要讲述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6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65、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66、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近义词:待价而沽。

67、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示例: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脆而不坚……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金玉其表、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反义词:表里如一典故:<左传·文公五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68、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69、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示例: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的窘态。(叶圣陶<英文教授>)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外强中干、虚有其表反义词:表里如一、名副其实。

70、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71、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示例:“陈教授——从容不迫地说:……”(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4章:)近义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反义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72、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3、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示例:我没有——的能力。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74、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5、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76、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示例:老舍<四世同堂>:“手脚又厉害,都只向他点头哈腰的——。”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敬若神明、若即若离反义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形影相随。

77、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示例:夏衍<秋瑾传>第三幕:“——,是革命党的本色。”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反义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78、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79、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唐·韩愈<与崔群书>)[附注]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六回)

82、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示例:公子杨干,乃悼公之同母弟,年方一十九岁,新拜中军戎御之职,——,未经战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

83、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示例:独夫为我,即曰贪贼;——,即曰仁义。(章炳麟<菌说>)

84、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示例:愿天下有心人——而早为之所焉可耳。(严复<原强>)

85、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86、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87、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示例:“他真是一个——的小人。”(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88、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89、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示例:唐·刘禹钖<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古所谓一言兴邦者,信哉!”宋·许顗<许彦周诗话>:元礼首议太真、国忠辈,近乎——,宜得此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44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