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将相和对蔺相如的看法400字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读《将相和》有感》
读完将相和对蔺相如的看法400字 第一篇

读<<将相和>>有感

读了<<将相和>>之后,我非常敬佩蔺相如与廉颇.

<<将相和>>是由三个故事组成的,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读完 “完璧归赵”与“渑池会见”之后,我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与巧舌如簧.同时我还感觉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忠诚.读“负荆请罪”的时候,开始我认为廉颇说蔺相如只靠说话而升到比它高的职位,而心生怨恨与不服,所以廉颇一定是坏人.可读完全文之后,我就不这样觉得了,因为廉颇知道自己做错了之后就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相如原谅了他,两人成为了刎颈之交.这让我改变了对廉颇的看法,也更加佩服蔺相如的大气.

我与同学讨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说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巧舌如簧,忠诚爱国的人,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顾全大局,勇敢忠诚的人,我也这样觉得.

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有关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我更加敬佩廉颇与蔺相如了,因为他们的大局观与大气使得他们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促使赵国更加强大繁荣.

学完文章我感觉到了团结与宽容的重要,我更加敬佩廉颇得知错

就改与顾全大局,和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忠诚大气.

我要向他们学习,以取他们的长补自己的短.

1

《将相和300字》
读完将相和对蔺相如的看法400字 第二篇

赵王得到了无价之宝的和氏璧,被秦王知道了,秦王想把和氏璧骗到手,就假装用十五座城来换,结果被蔺相如揭穿了,用机智和生命把和氏璧拿了回来。赵王封他做大夫。

后来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见。秦王借此机会侮辱赵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帮赵王巧妙的反击了秦王。赵王又封他做上卿。

廉颇知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他不服气。想为难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一直躲着廉颇。后来廉颇知道了,觉得自己错了,背上荆条来蔺相如家负荆请罪,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缩写)

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然而,秦王却占不到一点儿便宜。就为了这件事,蔺相如立了大功,官职也比廉颇高,这让廉颇很不服气。 一天,(廉颇)他对自己的手下在抱怨蔺相如,还想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这话被蔺相如知道了,于是他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第二天,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马过来,他立马叫车夫调转马头,往回走。这时他的手下就开始说起来:“这蔺相如怎么这么怕廉将军呀?”蔺相如见他们这么疑惑不解,就告诉他们了原因。这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仔细得想了想,也有道理,也知道自己错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了立马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缩写)

将相和缩写作文300字 | 2015-02-03 08:38【读完将相和对蔺相如的看法400字】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听说赵王有一件宝贝叫和氏璧,就说愿意拿城换璧,真在赵王为难之时,蔺相如挺身而出,帮助赵王解决了困难。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秦王在渑池上侮辱赵王,蔺相如威胁秦王,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不服气,蔺相如知道了,请病假,不上朝,有一次出门遇见廉颇,赶忙往回赶,他手下人不服气了,蔺相如解释说这都是为了赵国,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从此,他们俩就成了好朋友。

#4楼回目录

缩写《将相和》

将相和缩写作文300字 | 2015-02-03 08:38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到了一件宝贝,秦王知道后写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交换。赵王就让蔺相如带着璧去了秦国。到了秦国,秦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想了一个办法,,成功的带回了璧,赵王封他为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到了渑池,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鼓了一段。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就让秦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三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再不答应,我就和你拼了!”秦王只好击了一下缶。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又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都高,廉颇很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

有一天蔺相如遇见了廉颇,就让车夫赶紧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手下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我们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解释了一番。这些话传到了廉颇耳里。廉颇仔细想了一番,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对,就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一起保卫赵国。

莱西市城南小学五年级:孙浩华

#5楼回目录

缩写《将相和》

将相和缩写作文300字 | 2015-02-03 08:38

战国时期,秦国最王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秦王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蔺相如见了秦王发现他没有拿城换壁的意思,回到客栈,就叫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秦王的诡计没有得逞。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赵王让蔺相如跟在身边,让廉颇在边界上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秦王要赵王鼓瑟。蔺相如看不顺眼了,以生命的代价来要秦王击缶。秦王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蔺相如听到了。整天避着廉颇。并对手下人说:“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是因办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国家的力量,我之所以躲着廉,是为了我们赵国呀!”

这话传到了廉颇耳里,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门前请罪。从此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楼回目录

(缩写)将相和

将相和缩写作文300字 | 2015-02-03 08:39

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赵王得到了一间无价之宝秦王叫和氏璧秦王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王明知秦王是想骗走和氏璧可有没办法.有一个叫蔺相如说愿意带着和氏璧去和秦王换.到了秦国只见秦王拿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赞赏,绝口不提十五座城.蔺相如看了看借口说这块玉有毛病威胁秦王交出城池,还要举办一个隆重的典礼,秦王只好答应。可蔺相如偷偷把玉送回赵国,秦王理屈,把蔺相如客客气气地送回赵国。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又让蔺相如同行,让廉颇在边界做好准备。会上,秦王叫赵王击缶,赵王不好推辞,击了一下,蔺相如看到很生气,叫秦王鼓瑟,秦王没办法,只好鼓了一段,秦王拿赵王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 蔺相如又立了功,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要为难蔺相如,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较小事,使廉颇很惭愧,廉颇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荆负请罪。从此,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43》
读完将相和对蔺相如的看法400字 第三篇

18、将相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讲读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完将相和对蔺相如的看法400字】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故事?(学生自由汇报)

2、教师总结板书并引入新课的学习。【读完将相和对蔺相如的看法400字】

二、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三个故事。

(一)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快速默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并画出有关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2、理解句子:(出示课件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

师: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了一会儿”?从“想了一会儿”你又看出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事关国家荣辱和生死存亡,必须思考成熟;这是个难题,需要思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足智多谋。)

②、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充分体现出了他的机智)

③、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

理解“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蔺相如为什么能那么“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王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

师:蔺相如真会把脑袋和璧一块儿摔碎在柱子一吗?(他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摔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使秦王不敢强夺,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真的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敢)

④、指导读这句话,要读出“理直气壮”来。

⑤、“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

师: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蔺相如此时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⑥、秦王没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师: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和秦王的“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了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二)自学“渑池之会”的故事 。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第11-15自然段)。

②、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④、渑池之会取得胜利,你觉得应该归功于谁?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①、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让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下来,这是对赵国的侮辱;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了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了,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王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④、渑池之会取得胜利,你觉得应该归功于谁?从哪可以知道有廉颇的功劳?(蔺相如和廉颇;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只好„„可以说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1-15自然段。【读完将相和对蔺相如的看法400字】

(三)自学表演“负荆请罪”,深入体会将相和好的原因。

1、男生读课文第16-18自然段。

①、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他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从这句话你读懂了

什么?(对蔺相如很嫉妒;廉颇觉得赵王轻视了他而偏爱蔺相如,他对赵王和蔺相如都不满。)

②、师:你能把廉颇那种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试一试。(指名尝试读廉颇说的话)

师:对廉颇的这种说法、这种情感、这种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③、这句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课件出示蔺相如说的话)从这段话你看出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高尚品质的人。)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他有罪吗?(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他自认自己有罪,说明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如果他不及时知错就改就有可能成为国家的罪人。)

3、从廉颇的负荆请罪,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错就改,爱国。)

4、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说和做呢?(学生自由交流,同桌练习表演“负荆请罪”。)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蔺相如和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蔺相如: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胸怀宽广,爱国,顾大局、识大体、高尚品质„„;廉颇:知错就改,爱国)

2、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含义。(出示课件)

“完璧归赵”:璧,指宝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渑池之会”:渑池是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负荆请罪”:“负”是背的意思。“荆”是一种灌木,这里是用荆木枝条作成的刑杖。表示主动向别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3、说说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出示课件)

从结构上看,“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渑池之会”和“完璧归赵”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就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共同的认识。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四、课堂训练。(出示课件)

1、“将”的读音( )( )这里应读( )。“将”指( )。

“相”的读音( )( )这里应读( )。“相”指( )。

“和”的读音( )( )( )( )(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 ),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2、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为什么?(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机智勇敢) 完璧归赵

(勇敢、爱国) (勇敢、爱国) 渑池之会 以国家利益为重

(知错就改) (宽阔胸怀) 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由于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46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