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心灵的散文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篇一:描写儿童心灵的散文
心灵散文

三月,明媚而忧伤、

不知道是否还会遇见、

也许,早已消失得无影无终、

睛天,享受着阳光的明媚、

雨天,倾听着雨丝的忧伤、

就这样,一晃神,一转身,我们就垂垂地死去、

【描写儿童心灵的散文】

[三月,雨季的来临]

三月的雨,如雾,一丝一丝地,落在身上却带着寒冬的冷。

三月的雨,留下的,是上天的怜悯,还是我的眼泪。【描写儿童心灵的散文】

天空中的雨越来越大了,可是我竟然没有发觉。踩着地上那如镜子般的积水,踢起一朵朵的水花,静得出奇。

越来越多的雨水向我涌过来,我依然站在原地,远眺着周围的人群。他们撑着明媚颜色的伞,游走在这个雨季中,谁知道明天又会遇见谁呢。

看着灰白色的天,在尽头的那边,也许可以看到阳光的影子。三月,预示着雨季的来临,也预示着阳光的结束。

有时,我们以为,有些东西会念念不忘,可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时候,慢慢地,忘却得一干二净。【描写儿童心灵的散文】

[三月,听风的诉说]

挂在窗边的风玲玎玎噹噹地响着,仿佛在诉说风的忧伤。一个人趴在桌子上,懒懒地,看着窗外的景物,总觉得今年的风来得比以往快。

好想拿起身边的风筝,快乐地奔跑在田野之上,重拾小时候的时光。那时的风,是快乐的,它承载着我们的梦,飞得很高很高。

倾听着风,风诉说着它的经历,诉说着它的快乐,诉说着它的忧伤。风从遥远的太平洋来到这里,只是为了一个使命,告诉远方的人们,春天来了。到了最后,风会在玉门关那里停下,走完了它的生命。在风的旅途中,什么都没有留下,也不会有人记得它曾经来过。 风,只是一道明媚的伤…

【描写儿童心灵的散文】

[三月,没有梦的季节]【描写儿童心灵的散文】

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

小孩,都是不快乐的。

他们,用自己的笔触,

写下,太多的忧伤了。

用自己的心,写下的文字去编织一个梦,苍白,荒凉,竟是那样的脆弱。

半夜,会突然地惊醒过来,心中的那道伤痕又被触动了,手心会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的忧伤。慢慢地,习惯性地用冰冷的手指敲击着冰冷的键盘,写下一段段冰冷的文字,以这样的方式来告慰心中的伤。

三月,是个没有梦的季节。

三月的风,吹碎了我所有的幻想。

三月的雨,带走了我所有的伤痕。

写在最后:

转身之后,回眸前世,竟发现,所有的一切,都留下了太多的忧伤。就如这潮湿又寒冷的三月。

花开三月,孤身单飞,仰望着,尘世的点滴,尽是带泪的烟雨楼台。就如这忧伤而明媚的三月。

手中的笔在A4纸上无力地画着,想画下这三月的一景一物。最后,嘎然而止的画笔落到了地上,画纸上留下来的,只是被泪水打湿的一片模糊。

篇二:描写儿童心灵的散文
“小”卡片里的“大”文章——用文学滋养学生心灵

【描写儿童心灵的散文】

“小”卡片里的“大”文章——用文学滋养学生心灵

苏教版小学教材,选编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字通过老师的智慧解读,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向学生传递着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随着年段的升高,我们发现许多名家名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高年段,文学史上的大家们更是频频露面,冰心、鲁迅、高尔基、海伦·凯勒、萧红……编者把他们以“小卡片”的方式放在了教材的后面。大多数老师有意无意会让学生去读一读这些小卡片,目的是出于更好地理解课文或者为了应试(考试有可能考到相关知识);也有老师或许会忽略它的存在。教材无非是一种载体,语文教学如果急功近利,我想,它无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我们不妨放慢脚步,沉下心来,挖掘文学的东西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浸润在文学的芬芳里,在“小”卡片里做“大”文章。

一、感悟一种品性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在“作家卡片”中,是这样来介绍她的:冰心,原名谢婉莹。她一开始写作,就跟小朋友结下可不解之缘。她在她的第一首诗中写道:“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就是在她赴美留学期间,也不忘为国内的孩子写作。她将在旅途和国外的见闻及感受,陆续写成了二十多封信,寄回国内,在刊物上发表,跟小朋友们交流。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也非常爱读的《寄小读者》。在这段介绍中,集中体现了冰心“热爱儿童”的思想,这和她“爱的哲学”的追求是一致的,她认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因此,除了用它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还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冰心“爱的哲学”中,去品味一种博大,感悟一种无私的品性。读她的《繁星春水》,读她的《纸船》,读她的《雨中》,读她的《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母爱、童真、自然,这是冰心作品的三大主题。她以委婉真挚的语言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也赞颂大自然。徜徉在鲜活的文字语言中,学生的思想在流淌,情感在喷发。

二、走近一种风格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这位在中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我们在《早》这篇课文中初步认识。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鲁迅的笔,是最犀利的,郁达夫曾这样评价:“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举重若轻,言简意丰,辛辣干脆,极尽讽刺,这是鲁迅作品的风格。读作家卡片,就要读出他的写作风格。

如鲁迅在小说中常采用人物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主人公便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58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