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文档频道与你分享!
长城的故事
【篇一】
长城义乌兵后裔故事
400多年前,在荡平为患东南沿海多年的倭寇之后,一万余义乌兵随戚继光北上戍边抗虏、驻守长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保家卫国,好男儿志在四方”。据史料记载,从抗倭到戍边,最终回到家乡的义乌兵,只有“十之两三”。其中,除了战死沙场的,更多的是留守在河北、辽宁、天津一带的长城沿线,形成一个个义乌兵后裔小村落,世代守卫长城。
今年7月6日,《义乌丛书》·义乌兵系列在河北山海关举行首发仪式,《千古长城义乌兵》是其中一本。26万字《千古长城义乌兵》,由义乌籍军旅作家王贤根和义乌市志办主编吴潮海合著,故事依据实地采访、真人真事,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向大家翔实地呈现了义乌兵北上故事,而全书最浓墨重彩的是,义乌兵后裔们现今的生活以及跟义乌的联系。
在这本书的市场发行版封面,有莫言的赋诗推荐:“东海波涛永难平,黄河之水何时清。义乌自古多义士,强将手下有强兵。”莫言与书作者之一王贤根曾是战友,他说,《千古长城义乌兵》,值得一读。
万余义乌兵北上戍边、修守长城
一些长城敌楼以他们姓氏命名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起,戚继光先后四次到义乌募兵2.6万多人,历经近八年战斗,与抗倭名将俞大猷等人,基本扫平东南沿海倭患。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戚继光奉调北上,为气数将尽的大明王朝抵御来自北方鞑靼的侵犯。后戚继光主持蓟镇军务,在山海关至北京昌平长城上先后修建了1337座敌台,也称敌楼。
据史料记载,明隆庆(公元1567~1572年)年间,戚继光曾两次征集义乌兵,调防北上,修守长城。第一次征召了3000余名将士,戍守边疆、训练北兵。之后又进行更大规模的征召。据统计,当时北上的义乌兵共达万余人。现在可考的,包括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入海长城,都为义乌兵将领带人修建。
当时,长城沿线山险林密,荒无人烟。修守长城的士兵,生活异常艰苦,为稳定军心,明朝特许军士可带家属戍守边疆,每一家族驻守一座空心敌楼。故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董家口、城子峪一带长城的敌楼,多以军士姓氏命名:如王家楼、耿家楼、张家楼、陈家楼、孙家楼等。守楼的将士和家属们除了守楼外便开荒种地,称为“屯垦戍边”。守楼人去世后多葬在其守护的敌楼之下或附近,现在城子峪村的长城脚下仍存有几百座古墓遗址。这些古墓大多面朝南方,一些墓碑上清晰地写着“祖籍浙江金华府义乌县(易武县)”。
要在长城上守一辈子
“帐下共推擒虎将,江南只数义乌兵”,曾随戚家军赴闽抗倭的徐渭,这样描写当时的义乌兵。
几百年过去了,《千古长城义乌兵》一书中,对义乌兵后裔刚正勇猛、敢于承担的性格也多有着墨,他们世代守卫长城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
许长福是河北抚宁县板厂峪长城段的守护人之一,他是义乌兵后裔,祖籍义乌许宅。他的叔叔许国华,2010年曾到义乌认祖归宗。板厂峪并不富裕,主要财产有纵横几十里的林木。20多年前,许国华将25岁的侄子许长福叫到跟前,“咱板厂峪是三县交界,什么人都有,想利用长城发财的也不少,我们不只看山,长城也要保护。我们老许家几百年前是修长城、守长城的,后来一辈辈地看长城,你太爷、你爷爷都是保护长城,我们这辈不能断了,长城的砖,谁要动一块都不成!”
如今,已五十挂零的许长福,几乎每天都会穿上夹衣、扎上布带,手持柴刀,上山。20多年来,他踏遍了板厂峪境内的46座长城敌楼,寻找、发现并记录着祖先的英勇伟绩。巡视过程中,他曾与山里野兽对峙,也曾从敌楼上重重摔下,但这么多年他无怨无悔。
这样的义乌兵后裔还有很多,一把防身镰刀、一瓶二锅头、一只装垃圾的麻袋,如今再加上能拍摄风景的数码相机,34年如一日守护长城的秦皇岛市抚宁县城子峪村农民张鹤珊;94岁高龄、一生只盼望回义乌老家看一眼的曹成惠;两次来义乌寻根,在城西街道吴坎头村找到根的义乌兵后裔吴玉久……
“1978年,我曾在长城黑家楼发现一块石碑,应该颇有文物价值。几年后我再上黑家楼,石碑已不翼而飞,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保护长城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采访时,张鹤珊这样说。
有关义乌兵后裔的故事,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白描和对话。
逛楼、清明祭等习俗接近
义乌游客去那里很亲切
城子峪村并不大,只有300多人口。34年了,张鹤珊把大量时间花在看护长城上,他说,不能把“历史”丢了。
在河北、辽宁长城沿线一带的一些村落,还有一些特殊习俗延续至今,从未被忘记。每逢清明节,当地村民会携带祭品,到长城脚下去祭奠祖先,然后领着孩子们到祖先当年戍守过的敌楼上走一走、看一看、讲一讲,意为“逛楼”,这种习俗400多年来代代相传。
“逛楼”时,人们不仅要到城楼上去祭祀,回家后还要朝东南方向向祖先敬酒三杯。“逛楼”和祭祀用的猪头、方肉、豆腐、粉条、四碟点心、杀公鸡等习俗,跟义乌非常接近。此外,一些村落的“祭龙头”风俗,也与义乌的迎龙灯风俗接近。
在长城脚下,这样的习俗还有不少,书中对义乌兵后裔的饮食习惯、喜怒哀乐多有体现。书中还详细写了2010年11月,600名义乌兵后裔,乘坐专列南下义乌寻根认祖的感人故事。
义乌兵离开家乡随戚继光北上、抗击敌人、修守长城的故事,也吸引了义乌游客。半个月前,首批义乌游客徐静芬等人抵达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村,受到了当地村民热情相迎。
“30年前,上海人出资修复山海关入海长城,现在山海关人对上海人仍然非常感激,很多景点对上海人免费开放。当地人说,400年前是义乌人修建了入海长城,以后对义乌人要比对上海人还要好。”吴潮海描述当地人对义乌的好感,由衷地开心。
【后记】
义乌在长城脚下有了“亲情友好村”
《义乌丛书》·义乌兵系列著作,书目中还包括《长城有约》、《千古长城乌兵》、《域外长城》等,它们将远隔千山万水的山海关与义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几年来,义乌与长城脚下交流越来越频繁。2001年,《义乌市志》编纂工作启动,义乌市志编辑部将“义乌兵文化”列入新编《义乌市志》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要专题。从2002年9月开始,义乌市志编辑部先后10次北上采访、收集资料,探寻义乌兵踪迹。
2010年4月,义乌市志办等多个部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起,开展“重走义乌兵戍边路”活动。同年8月,“义乌兵后裔桑梓行”活动举行,长城脚下11名义乌兵后裔带着先人的嘱托和心愿,回义乌寻根问祖。几个月后,“秦皇岛—义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周”举行,义乌兵后裔等600多人乘专列回乡寻根,两地政府结下“秦义之好”,更是将交流活动推向高潮。
为了写作《千古长城义乌兵》一书,2010年秋季以来,定居北京的王贤根,三次自费赴辽宁、天津、河北采访,前后延续数月。“听说义乌老家来人采访了,义乌兵后裔都很热情。”王贤根说,2010年秋天,在辽宁绥中县曹家房子村曹长鹤家采访时,他更是跟曹长鹤在同一个炕上睡觉,白天一起走长城、走村串户,一起收割玉米,晚上彻夜长谈。
这几年,对义乌兵故事的发掘越来越深入,义乌兵故事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义乌也与长城脚下的一些村子,缔结为了“亲情友好村”。
【篇二】
战国时候,盛行一种“养士”的风气,将权势的人都喜欢招揽各种人才,他们养在家中,随时为自己效力。这些投靠权贵的人被称为“门客”。当时秦国的相国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这么多门客之中,各个阶层、各种经历的人都有。吕不韦为抬高自己的名声,叫他们收集众说编写一本厚厚的书,题名为《吕氏春秋》。在这中书里。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古今治乱都写到了。书写好后,吕不韦下令把书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同时宣告:有谁能够增加或者减少这本书一个字的,相国赏他千金。几天过去了,始终没有一个人提出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吕氏春秋》真的完美到增减一个字都不行吗?不是的,只不过由于吕不韦当时是权势显赫的相国,这本书又是他立意要标榜自己,用“吕氏”名义写成的,人们有意见也不敢提出来就是了。
启示:后人将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史辞精妙,文章价值很高,一字一句颇有分量。在直销的培训课中,讲师应注意认真准备,力求表达得精炼准确,一字千金以达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