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望天门山 把酒问月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梦游天姥吟留别 军行 蜀道难 草书歌行 秋浦歌十七首 行路难 其二 月下独酌其一 秋风清 北风行 塞上曲
望鹦鹉洲怀祢衡 子夜四时歌:秋歌 妾薄命 飞龙引 送别
临江王节士歌 襄阳歌
哭宣城善酿纪叟 南陵别儿童入京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战城南 扶风豪士歌 长歌行 胡无人 临路歌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早发白帝不城 咏苎萝山 夜宿山寺 独坐敬亭山 行路难 其一 长干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长门怨 关山月 行路难
子夜四时歌:夏歌 古风 其十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忆秦娥 白鸠辞
将进酒 塞下曲六首 登金陵凤凰台 客中行 送友人入蜀 赠孟浩然 笛 送友人 白马篇 春夜洛城闻笛 古朗月行 江上吟 连理枝 峨眉山月歌 怨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 静夜思 长相思二首 菩萨蛮 渡荆门送别 春思 游...... 白头吟 侠客行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古风其二十四 登高丘而望远 金陵酒肆留别 清平乐 日出入行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
山中问答 江南春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劳劳亭 金门答苏秀才 结客少年场行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远别离 拟古其九 上云乐 于阗采花
寄东鲁二稚子 在金陵作 太华观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玉壶吟 清平调词三首 广陵赠别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子夜四时歌:春歌 学古思边 子夜四时歌:冬歌 乌夜啼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古风其二 菩萨蛮 乌栖曲
上李邕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斌下 独坐敬亭山 古风其十五 梁园吟 阳春歌 阙题
夜坐吟 玉阶怨 采莲曲 久别离 有所思 古风其三 冬日归旧山 句
赠从孙义兴宰铭 清平乐 天马歌
鸣皋歌送岑徵君 时梁园三尺雪. 箜篌谣 上清宝鼎诗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御见招隐黄山
僧中孚 过汪氏别业其一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月下独酌其二
湖感古作
南奔书怀 夜泊牛渚怀古 梁甫吟 古风其三十四 少年行其一 句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越女词其三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赠清漳明府侄聿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地藏菩萨赞 炼丹井 野田黄雀行 门有车马客行 古风其七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桂殿秋 秀华亭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九日登山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酬崔五郎中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行行游且猎篇 横江词其一 结袜子 句 赠僧崖公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感兴其一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
沙丘城下寄杜甫
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 白纻辞 其一 古风其二十
猛虎行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彬下 沐浴子 句
幽州胡马客歌 古风其十八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 上清宝鼎诗
经乱後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松山作 济充泛舟赴华阴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雪谗诗赠友人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赠张相镐其一 时逃难在宿屏风叠
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 天台晓望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大劝入高凤石门山 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 句 句 宿无相寺 少年行其二
别匡山 阙题 荆州歌 听蜀僧浚弹琴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栖贤寺 杨叛儿 渌水曲 公无渡河 横江词其五 洛阳陌 句
酬张司马赠墨 宣城见杜鹃花 越中览古
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
丁都护歌 ( 都一作督 ) 上留田行
秦女休行 ( 魏协律都尉左东海有勇妇 代关中有贤延年所作, 今拟 古风其一 咏方广诗 赠韦秘书子春 送别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感遇其一 留别金陵诸公
女 钓滩 题楼山石笋 古意 越女词其四 登瓦官阁 月下独酌其三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
江夏送友人
子伯禽 江夏行 书情题蔡舍人雄
悲歌行
赠钱徵君少阳 (一作送赵云卿)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赠崔司户文昆季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题宝圌山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
赠江油尉
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桃源
寻雍尊师隐居 白毫子歌 古风其四 独不见
殷十一赠栗冈砚 惧谗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 望庐山瀑布其一 望黄鹤楼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月下独酌其四 越中秋怀 越女词其一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淮海对雪赠傅霭 ( 一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 ) 赠从弟冽
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
中山孺子妾歌 紫骝马 古风其五十九 登高丘而望远 蔡氏五弄·渌水曲 春日行 古风其三十一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寒女吟 赠闾丘宿松 陈情赠友人
普照寺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王昭君其一 君马黄 北上行 乌牙寺 赠裴十四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兴唐寺 相逢行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
上崔相百忧章(时在浔阳狱)
学士 王昭君其二 从军行 桃源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春日独酌其一
雉朝飞 君子有所思行 阳春曲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金陵其一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江行寄远 友人会宿
示金陵子 (一作金陵子词) 送梁四归东平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双燕离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金陵凤凰台置酒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早望海霞边 流夜郎闻酺不预 越女词其二 寄崔侍御 东山吟 横江词其四 赠张相镐其二 小桃源 送别 古风其三十五 禅房怀友人岑伦 前有一尊酒行二首 古风其五十六
奔亡道中其一 秋下荆门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从军行 五松山送殷淑【别中都明府兄】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
北山独酌寄韦六
塞垣 怀仙歌 赠参寥子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赠崔郎中宗之 时谪官金陵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
赠别从甥高五
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 日出东南隅行 发白马 飞龙引其二 相逢行二首 金陵歌,送别范宣 古风其四十四
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 东武吟 ( 一作出东门后书怀留别翰林诸公 ) 古风其四十六 长门怨二首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古风其四十八 古风其四十 折杨柳 月夜金陵怀古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绾 ( 一作春归桃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司马将军歌 代陇上健儿陈
古风其三十六
安
古风其二十一 送贺宾客归越 南陵五松山别荀七 赠僧行融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古风其十四 题舒州司空山瀑布 观鱼潭 簿 赠崔侍郎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别中都明府兄
笑歌行 ( 以下二首 苏轼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云是伪作 )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口号 (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泾川送族弟□ 【金享】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时欲东游遂有此赠
洞庭醉後送绛州吕使君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君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流澧州 ( 果一作杲 一作翁) 送杨山人归嵩山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避地司空原言怀 江上望皖公山 宿巫山下 苏台览古
送范山人归泰山 对酒 感遇其二
送韩侍御之广德 放後遇恩不沾 酬崔侍御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潭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金陵其二
在秋浦桃胡陂下 金陵白杨十字巷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下途归石门旧居 宿虾湖 【虾换鱼旁】
上三峡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过四皓墓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纪南陵题五松山 (一作南
金陵其三
军 陵五松山感时赠别 岘山怀古 九月十日即事 焦山望松寥山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 拟古其六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自代内赠
送岑徵君归鸣皋山
苏武
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登太白峰 江上答崔宣城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九日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感兴其二 拟古其三 对酒 白田马上闻莺
咏山樽二首 ( 此首一题咏
观放白鹰其一
柳少府山瘿木樽 ) 独酌 观猎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送长沙陈太守其一
夏日山中 咏槿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一 越女词其五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
江夏送张丞
逆旅见赠 送二季之江东 寄淮南友人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留别西河刘少府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 送杨少府赴选
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饯校书叔云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赠饶阳张司户燧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 江夏赠韦南陵冰 哭晁卿衡
劳劳亭歌 在江宁县南十五里. 古送别之所 短歌行 上之回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江上寄元六林宗 金陵白下亭留别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赠溧阳宋少府陟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赠柳圆 金陵新亭 横江词其六 千里思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
赠华州王司士
崔少府叔封昆季 赠嵩山焦炼师 赠友人其二 流夜郎赠辛判官 邹衍谷
少年行其三 ( 此诗严粲云是伪作 ) 树中草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赠常侍御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邯郸才人嫁为斯养卒妇 枯鱼过河泣 古风其十七
怨歌行 长安见内人出嫁.
古风其十六
友人令余代为之
古风其二十二 古风其四十一 古风其四十七 凤凰曲 捣衣篇 掌茶 咏桂 落日忆山中 鞠歌行 古风其三十七 古风其八 古风其十二 陌上桑
宫中行乐词其八 估客行 ( 行一作乐 ) 南都行 鞠歌行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一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一 赠历阳褚司马 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 赠友人其三 宿白鹭洲寄杨江宁 赠郭季鹰 和卢侍御通塘曲 送友人游梅湖 别韦少府
早过漆林渡寄万巨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送鞠十少府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古风其二十三 山人劝酒 古风其五十八 秋夕旅怀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詹事,余时流夜郎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万愤词投魏郎中
古风其五 古风其四十九 古风其五十四 代别情人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 襄阳曲 寓言三首 古风其三十九
古风其三十二 古风其四十五 湖边采莲妇 怨情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夜坐吟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古风其五十七 古风其四十三 古风其六 古风其十一 鸣雁行 宫中行乐词其六 对酒行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春感 对雨 宿清溪主人 赠王汉阳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淮阴书怀寄王宗成 (一作王宗城 )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僧伽歌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
君道曲 梁之雅歌有五章
古风其四十二
今作一章 古风其十九 古风其九 宫中行乐词其一 出自蓟北门行
入朝曲 ( 一作鼓吹入朝曲 ) 横江词其二 戏赠杜甫 会别离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二 赠宣城赵太守悦 赠闾丘处士
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 赠范金卿其二 东鲁见狄博通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题情深树寄象公 早春寄王汉阳 送储邕之武昌 送杨燕之东鲁
古风其二十七 古风其十 宫中行乐词其三 秦女卷衣 秋思 横江词其三 送友生游峡中 初月 赠武十七谔 狱中上崔相涣 巴陵赠贾舍人 赠僧朝美 寄弄月溪吴山人 温泉侍从归逢故人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
送杨山人归天台
京
留别广陵诸公 (一作留别
别东林寺僧
邯郸故人) 寄上吴王其一 寄当涂赵少府炎 寄王汉阳 酬谈少府
别鲁颂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送王孝廉觐省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四 巴女词 代美人愁镜其一
代美人愁镜其二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李白诗全集卷 十四 (古近体诗三十四首)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
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
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
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
解带挂横枝。【别中都明府兄】
歌鼓川上亭。【别中都明府兄】
曲度神飚吹。
( 一本无上二句,却添
南歌忆郢客。
东啭见齐姬。
清波忽澹荡。
白雪纷逶迤。
一隔范杜游。
此欢忽若遗
三韵 )
云归碧海夕。
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
茫然空尔思。
别鲁颂
谁道泰山高。
下却鲁连节。
谁云秦军众。
摧却鲁连舌。
独立天地间。
清风洒兰雪。
夫子还倜傥。
攻文继前烈。
错落石上松。
无为秋霜折。
赠言镂宝刀。
千岁庶不灭。
别中都明府兄
吾兄诗酒继陶君。
试宰中都天下闻。
东楼喜奉连枝会。
南陌愁为落叶分。
城隅渌水明秋日。
海上青山隔暮云。
取醉不辞留夜月。
雁行中断惜离群。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一作别东鲁诸公)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饮酒诗的文化内涵及积极意义
( 海滨学院 应用电子 应电091班 200936616137 )
摘要:中国的酒文化对诗人的精神世界,创作心态及作品风格产生着深远影响,本文联系中国诗人饮酒的渊源、历史,讲述李白的饮酒诗的文化内涵,以及为后人遗留下来的积极宝贵财富。
关键词:李白 饮酒诗 酒文化 诗人创作
酒是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着的;诗是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产生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和情感需要,而历数中国古代的骚人墨客,十之八九都与酒这种神奇饮料结下过不解之缘,古诗词中有关酒的作品也是不可胜数。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对诗人的精神世界,创作心态及作品风 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听说诗人都解饮”,“宜言饮酒者莫如诗,饮,诗人之通趣也。” 诗酒精神是诗与酒结 缘后的产物,诗人在精神的沉醉和情感的激荡中创造出大量的作品。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不少诗人都写到了酒:曹操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竹林七贤” 以狂饮著名, 其代表人物如阮籍、稽康写下了有关酒的诗篇;至晋末陶渊明,人称其诗“篇篇有酒”,是历史上第一个把酒大量写入诗中,并写出饮酒心境与乐趣的诗人。到了诗歌成就极辉煌的唐代,更出现了许多既嗜酒又大量写 酒的诗人。其中最典型的是李白,王安石认为李白“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陆游则说:“白诗乐府外,及妇人者实少,言酒固多,比之陶渊明辈,亦未为过”。酒在李白的笔下,直接变成一种情趣饱和,独立自主的文学意象,影响其创作心态,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改变了他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本文就从李白的大量饮酒诗着手,分析中国酒文化的内涵。
一、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盛赞李白“一斗诗百篇”,皮日休说李白“醉中草乐府,十幅笔一息”,释贯休说李白“御宴千钟酒,番书一笔成”,陆游说他“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就连不喜李白的王安石也承认“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这些人在评价李白诗歌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诗人的嗜酒豪饮。李白才思敏捷,素有“天才”之誉,而在他的创作中,酒常常参与了艺术境界的酝酿,刺激其创作冲动,触发其灵感,饮酒使诗人的心灵进入一种激动兴奋的状态,使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的许多诗都是在酒后狂草而成,酒刺激着诗人的精神和情感,鼓荡起创作的欲望。此时的诗人无所顾忌,只求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欢乐,愤怒与忧伤以及心灵中感受最强烈的东西一吐为快,在这种状态下,许多作品便由此一挥而就,成为流传不朽的佳篇名作。
酒精的刺激和催化作用,使李白“兴酣落笔而不自觉,然逸气横生”。诗人的整个情绪系统得到自然释放而不受任何世俗的约束和限制,甚至对人们平时畏惧的那些帝王公侯也可不予理睬,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一醉累月轻王侯”,
他曾经醉草吓蛮书,在宫中扶醉填词,虽“拜舞颓然”而“取笔杼思,略不停辍“,写下了华美艳绝的《清平调》三首,更写了《月下独酌》、《把酒问月》、《将进酒》、《襄阳歌》等著名诗篇。
李白在酩酊醉意中,他邀明月对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其一);他貂裘换酒,将船买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游洞庭》其一),他飘然若仙:“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蟹螯即金液,糟邱是蓬莱:(《月下独酌》其四)把 自己的奇想:无边的自信,夸张的词句溶在一起,豪言壮语尽在诗中,他“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莫惜连船沽美酒”,放荡不羁而才华横溢。
李白酒后作诗,完全以自我为主,随情绪变化来安排诗歌气脉的曲折和节奏的缓急,明江盈科《雪涛诗评》云“青莲是快活人,当其得意,斗酒百篇”。李白使饮酒超越了口腹之欲,而升华为文学的创造,并进而影响其创作风格,形成雄奇飘逸的诗风,他在政治抒情中表现出狂放傲岸的性格,在 日常吟咏中又流露出赤子之心,当诗人在诗与酒的交溶处,在一种独特心境中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创作能量时,它所创造的作品比起一些完全受制于理性作用而产生的作品更接近和反映出艺术的真实,它真实无饰地展现出诗人丰富而深邃的内心世界,也正是酒后的真性情才使李白写出了那么多率真自然的好诗,所以后人将他评别人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转而评价他的诗句。
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酒不仅是创作的刺激物,也是文学创作的题材之一。中国历代名人逸士,饮酒者多有异癖,醉中言行惊人,酒后豪气骇世,传为掌故轶事,载于历代笔记典籍,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容。李白不仅诗不离酒,且有许多诗专门吟咏那些善饮的古人,李白“自幼好酒„„平居多饮”(《太平广记》卷二),“少任侠,不事产业 ,名动京师”(唐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魏颢《李翰林集序》中也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不仅好酒好侠,而且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如《侠客行》中他描写候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状写他们仗酒使气舍身赴难的豪侠行为;其《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亦酒亦侠的少年英雄形象,他“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侠客们的豪气总是与其豪饮联系在一起的,既是侠客,又是酒客,这就是李白年青时仰慕的英雄。
在“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期间李白曾写过一首《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离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辊》。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 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诗中的“山公”指西晋山简,他与其父山涛一样,是既做官又以纵酒放达闻名当时的人物,李白此诗以歌咏山简起兴,实为其 自画像 ,把那种佯狂放诞的醉态和醉中之想象描绘得精彩异常,所着意刻画的是 自己狂放不羁的性格,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到一个旷达豪放,昂扬奋发的诗人形象。李白清狂疏放的性格使他乐于与酒国中那些前辈高人亲近,与他们在诗中进行超越时空的沟通与交流。
李白同样很欣赏“寄酒为迹”的陶渊明,现存李白诗中咏及陶潜者凡二十多
处,所咏不离其洒,“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戏赠郑漂阳》)“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别中都明府兄》),他喜爱陶潜之洒脱放达:“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但陶潜的终于弃世与李白的人生观不合,他对那些弃世绝俗的高人隐士是持否定态度的。
我们试看李白笔下的隐者:“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月下独酌》其四),“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梁国吟》),“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山人劝酒》),在诗人看起来“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圣贤是寂寞的,不足效仿的,“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他更推崇的是那些狂醉豪饮的猖介之士和“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场面,兀傲不羁的醉者,并非真醉,而有如阮籍、刘伶一类醉酒佯狂、放浪形骸的名士,渴望个性的自由伸展。
所以李白诗中无论是仗酒行侠的豪迈,把酒啸歌的闲适,还是滥饮狂喝的放诞,其实都是醉的不同表现,所谓醉,未必醉于酒,而是借助饮酒的形式,表述一种境界,达到一种审美状态,醉成了展示天性的媒介,放歌豪饮的酒徒只被同道中人理解,李白是深得酒中真味的,所以饮者才成为他吟咏的对象,写出大量以饮酒为 题材的诗歌,他本人也因而获得“诗仙”、“酒仙”的雅号,成为历代饮者中的典型人物。
三、一代诗人名谁与共 ,千秋酒态自堪怜
鲁迅在谈到魏晋文人喝酒时说“稽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作文章的”,陶渊明诗不离酒,戴叔伦是“每因一樽酒,重和百篇诗”。晏殊则称“一曲新词酒一杯”„„都是能饮善诗的大家,但是人们对李白的酒最感兴趣,并非因他酒喝得多,也非因他的诗写得好,而在于其饮酒诗表现出一种鲜明个性。诗人的情感一旦在诗与酒的交融处找到自己的领地,就不仅成为审美活动的动力,而且伴随着诗人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李白既然终生嗜酒,又常于酒后作诗,其咏酒之篇就会时时处处情不自禁地呈露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我们通过他的酒态看到其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李白在安陆期间写过一首《襄阳曲》(诗略,见前文),此时的诗人尚未成名,郁不得志,所以兴起功业未立,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提出世态炎凉,应及时行乐,通篇充满着愤世忧生的感情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执着,是热情、天真、才华横溢而又放荡不羁的诗人形象。
李白为了实现他宏大的抱负,多方努力,终因其杰出诗才“名动京师”,于天宝二年由玄宗下诏征召进京,在辞家赴京时他写下了《南陵别儿童人京》表达其内心的兴奋:“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人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玄宗的征召,在李白眼前展现了无限希望,以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一天终于到来了,“游说万乘” 的抱负即将实现了,得意之时怎能不饮酒“高歌取醉”呢?“仰天大笑”写出他临去长安时的狂喜,踌躇满志的心情跃然纸上。
李白在安陆十年间,常在佯狂醉舞之态中进发出壮志未酬之慨,人仕长安时他关注的是国家大事,在这位酒者的脉搏中燃烧着的除酒精外,更多的是济世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激情,而“五噫出西京”后他却常常变得以狂饮求解脱。所以,酒不仅与李白的生活息息相关,参与诗人的文学创作,还影响到其创作的艺术个 性和作品风貌,从功名未显时的抑郁深沉,扬名得志时的明快热烈到理想幻灭时
的苦闷愤激,不同的酒态展现出诗人波动的心灵曲线,李白的大量饮酒诗,事实上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酒世界”。在他之前,诗人中饮者甚多,但较少有人像他这样完整地、典型地和长时间地在作品中展现出酒文化与传统诗词的血肉般的关系。
四、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中国文人总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这种自我实现的人格理想,决定了文人们的悲剧命运,无数竞争者拥挤在一条狭道上,得志毕竟是少数,即或有得意之日,君王的反复无常,奸佞小人的谗毁也使他们很难顺利实现理想。但是忧国忧民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传统 ,其结果就注定了自我人格理想的必然破灭,于是诗人们只能把酒高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此为解忧取乐的灵药。
所以自古诗人多饮酒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饮酒不仅能消释人自身的心灵苦闷,且能使诗人的心灵进入一个平日很难达到的既激动亢奋又悠然远致的精神状态,由“酒境”而酿出“诗境”。《世说新语》载“王右军云:“酒正自引人著胜地”,《庄子 ·达生》中有一段名言“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逆故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提出“醉可神全”的说法,这种醉后的境界与尼采《悲剧的诞生》中所描写的酒神状态那种“随着激情的高涨,主观逐渐化人浑然忘我之境”的醉态大体相似,这种情绪境界恰恰是文艺创作赖以产生的心理条件,对这一点中西方美学的观点颇有相通之处。
李白因“醉”而激发起情绪的充溢感(《月下独酌》其四“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在酒的沉醉中调和自我与大我的世界,又因“愁”而获得一种悲剧感,使诗境更具深度,以酒为原动力追求个体的自我否定与复归自然的超我体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这种否定对诗人来说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却可以解脱其他痛苦,使诗人获得与世界相濡以沫的愉悦感。
李白从诗酒中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感悟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沉醉,《月下独酌》其二就表现出明显的哲学意味: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如果说让情感在诗酒沉醉中得到渲泄和释放是合乎自然的,那么在酒的沉醉中作为主体的诗人就与作为客体的自然合为一体,短暂的沉醉,有着齐生死、失天地,陶然忘机,对人生一切真意妙谛的领悟,亦有着不知己身在世,与自然合一的最高审美快乐,正如诗人所说“楼虚月白,秋宇物化。于斯凭阑,身势飞动,非把酒自忘,此兴何极”(《杂题》三),他以诗的“谎言”和酒的“醉态”掩盖现实人生中的心灵苦闷,获取心理的平衡和补偿,其深层仍是现实和人生的两大悲哀。
酒的销愁作用毕竟有限,醉了总要醒,一旦酒精被消化吸收后,所带给人的那种兴奋愉悦和暂忘尘世纷扰的快感也会消失,于是饮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恶性循环;为了解愁取乐而酣醉,醒了之后愁烦依旧,于是再饮至醉,于是又醒而再饮 „„直至生命终结,而人生之愁始终存在。所以李白的诗才会以歌代哭,狂故不羁,他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而不以愤懑之形式出之,却以旷达之词语出之:“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其四),以一方面的狂欢掩饰另一方面的悲愤,“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同上),读其诗,笑中蕴哭,乐中蕴苦,外表旷放而实质是悲极愤极,人只见其狂饮之外形,终未究其外形之底蕴也,那
是诗人一生销不掉的“万古愁”!
结尾 :生前一杯酒,身后千载名
从前文可看出,酒文化是如此广而且深地渗透到李白的作品中。酒,曾经数十年如一日地熏染甚至浸泡着诗人,改变着他的生活、影响着他的身心,支配着他的笔墨,参与决定着诗的内容和风格。李白的诗文作品大概有六分之一写到了酒,诗人无论是隐居、求仕、得意、流落,人多人少,有钱无钱都要饮酒,酒伴随着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味,既是催发诗思、启迪灵感的兴奋剂,又是浇愁解闷的麻醉剂,还是其得以笑傲王侯而又能避祸全身的良方妙法,“太白触文之强„„狎弄杯觞,沉溺曲药,是真塞其聪,翳其明醒则移於赋咏。宜乎醉而生,醉而死。”
所以酒不但参予诗人创作中艺术境界的酝酿,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而且展现出诗人复杂的心态,然后有“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春 日独酌》其二)的超脱;“一樽齐生死,万事固难审,(《月下独酌》)的安慰;“豪士无所用,弹弦醉金田”(《金陵凤凰台置酒》)的悲愤;“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春 日独酌》)其),“三杯通大道,一斗合 自然”(同上,其二)的感悟,渗透在李白作品中的诗酒精神既表现了诗人精神苦闷面,又表现了沉醉状态下个体生命中审美快乐的一面,痛苦与快乐相交织,愁闷与陶醉相统一,从而构成李白诗歌独具的审美意识。
而李白的诗酒风流其本身又为中国的酒文化增添了许多有趣内容,历代描写李白的稗史小说、戏曲图画 以及歌咏李白的诗篇,多以酒为题,或与酒有关,“太白酒楼”、“太白遗风”的酒旗曾布及中国以至穷乡僻壤,李白喝酒的故事、轶闻更在文人和民间广为流传,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他“谪仙英豪盖一世,醉使力士如使奴”(宋李纲《读李白集戏用奴字韵》)。明代方孝孺说:“君不见唐朝李白特达士,其人虽亡神不死。声名流落天地问,千载高风有谁似?”甚至他的死,也被渲染上传奇色彩,传说李白酒醉捉月,骑鲸升天,至今采石矶尚有“捉月亭”留世,时人称他为“竹溪六逸”、“饮中八仙”之一,李白不但是“诗仙”。同时也是“酒仙”、“醉圣”,诗名显赫,酒名亦显赫,历代喝酒的诗人虽多,而以酒流芳后世的,李白恐怕是第一位,这在中国诗歌史和酒文化史上都是一件极大的胜事。
参考文献:
袁行霈.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杨铁原.李白诗歌崇高美与西方艺术崇高美的比较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 中国展望出版社
<月夜>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方平。其全文诗词如下: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前言]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月夜阅读答案_作者刘方平。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注释]
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月夜阅读答案_作者刘方平。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翻译]
夜静更深,[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如此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具新意。全诗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前言]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咏杨柳,[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我不怨恨杨花已经落尽,恨只恨那西园,百花凋落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作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眼泪。
[鉴赏]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这首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词的上半阙意在写物,描写杨花的随风飘零和若即若离。词的第一句便道出了杨花的本质,似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飘零。第二句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离家”本是无情之举,但它“傍路”又露难舍之意,道是无情却有情。第三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杨花比作思亲的少妇。纤细的柳枝,犹如思妇离愁百结的柔肠;鲜嫩的柳叶,仿佛思妇欲开还闭的娇眼。描写细致生动,杨花飘忽迷离的状态跃然纸上。第四句承接“有思”,少妇为何而思,原来是为远方的夫婿。梦中与夫婿重逢,却被黄莺的啼叫惊醒,如果让人不恼怒!此句化用唐人金昌绪之诗<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词的下半阙旨在抒情,感叹春光一去不复返的遗憾、惜春之情。柳絮飞尽,已是暮春时分,百花凋零;恨春光不再,表惜春之情。晨雨过后,柳絮化作浮萍——不忍看着它消逝,只能借此聊以自慰。春色留不住,终是离去,二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仔细看来,池上的浮萍不是柳絮,却是离人的眼泪,照应了上半阙关于思妇的遐想,思妇久候良人、良人却杳无音讯的幽怨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春色三分”的描写独具匠心,将时光量化的手法并不是苏轼首创,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便是经典名句,但并不如苏轼的寓意灵活巧妙、别出心裁。
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田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古诗词全文如下: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译文]
这首诗写了四幅画面,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田家翻译赏析_作者欧阳修。全诗情景交融,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鉴赏]
以上就“人物形象”和“物象”两个方面谈了诗歌鉴赏,我们要想渐进诗词鉴赏幽深博大壮美的隧道,必须从鉴赏诗词的形象入手。弄清了诗词的形象,几乎就等于掌握了诗词鉴赏的金钥匙。
<苏幕遮>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周邦彦。古诗词全文如下: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翻译赏析_作者周邦彦。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鉴赏]
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
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这首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这在周邦彦以雕饰取胜的词作中当为别具一格之作,陈延焯称赞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词人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乡“天然去雕饰”的荷花所赋予的吗。
上一篇:关于儿童外貌的段子
下一篇:写母爱的比较诗意的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