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粥的成语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划粥割齑的成语故事
关于粥的成语 第一篇

关于划粥割齑的成语故事

【成语】: 划粥割齑

【拼音】: huà zhōu gē jīu

【解释】: 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

【成语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关于粥的成语】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关于粥的成语】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关于粥的成语】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

一代名人。

成语与衣食
关于粥的成语 第二篇

成语与衣食

教学目标:

1. 搜集积累有关服饰饮食的成语。

2. 尝试探究相关成语的文化来源。

3. 能运用一部分与衣食有关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

探究成语的文化来源涉及到一些古诗文。

教学过程:

一. 搜集积累

1. 与服饰有关的成语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比如《诗经》、《史记》、《左传》、《后汉书》及诸子著作。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风貌、服饰观、服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轨迹可寻。

1 珠光宝气 : 形容闪耀着光彩。旧时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

2凤冠霞帔:古代贵族妇女往往以凤凰为冠饰。明制,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霞帔亦称“霞披”、“披帛”,以其艳丽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事林广记·服饰类》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为命妇冠服,非恩赐不得服。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妇,皆服用不同绣纹的霞帔。

【关于粥的成语】

3高冠博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出自《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4衣冠辐凑:辐凑:车辐凑集于毂上。达官显贵集聚一处。出自《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唐·杨炯):“金城北峙,玉关西候,山泽骈罗,衣冠辐凑。” 5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漂亮。出自《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6 衣冠济济:济济:庄重恭敬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庄重。出自《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忠顺》(唐•张昭):“衣冠济济,钟磬洋洋。令仪克盛,嘉会有章。”

7短褐不完:形容生活贫苦,衣衫破烂。出自《韩非子·五蠹》:“故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8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出自《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9作嫁衣裳:指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一无所得。出自唐•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0束发封帛:指妇女忠贞不渝。出自《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发堕无馀。”

11两袖清风: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现多数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出自《次韵吴江道中》(元·陈基)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12同袍同泽: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13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汉·刘向):“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

14披襟解带:比喻敞开胸怀,心地坦白。出自《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15颠倒衣裳: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出自《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16衣香鬓影:形容妇女的衣着穿戴十分华丽(多指人多的场合)。借指妇女。出自《春赋》(北周·庾信):“屋里衣香不如花。”

17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们的交通与交往。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18广袖高髻:宽大的衣袖,高耸的发髻。形容风俗奢靡出自《童谣》(汉)城中好大眉,四方眉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19披裘负薪:穿着裘褐,背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洁的隐士。出自《论衡·书虚》(汉·王充)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瞠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之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于姓名!’遂去不顾。”

20绨袍之义: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出自《咏史》(唐·高适)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2.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

与厨具有关的成语:

破釜沉舟、甑尘釜鱼、鼎镬如饴、另起炉灶、杵臼之交、打破砂锅问(璺)到底等。盘是古代常见的食器,“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不堪,“举案(托盘)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包含其它食器的成语还有一瓶一钵、箪食瓢饮、鼓盆而歌、簠簋对举、盎盂相敲、笾豆有楚、金瓯无缺、一口两匙、人为刀俎、亡失匕箸等。壶是古代常见的酒器,“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壶中天地”形容超凡脱俗的境界,包含其它酒器的成语还有推杯换盏、斗酒只鸡、觥筹交错、不胜杯杓、折冲樽俎、瓦缶雷鸣等。

与谷类有关的成语: 五谷不分、不辨菽麦、黄粱一梦、煮豆燃萁、沧海一粟、薏苡明珠、杀鸡为黍、僧多粥少、粗茶淡饭、画饼充饥、糟糠之妻、陈谷子烂芝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与肉类有关的成语: 肉食者谋、兔死狗烹、杀彘教子、脍炙人口、莼羹鲈脍、庖丁解牛、骨鲠在喉、焚琴煮鹤、如蚁慕膻、弹铗无鱼、龙肝凤胆。【关于粥的成语】

与果蔬类有关的成语: 藕断丝连、甘之如荠、芹曝之献、葑菲之采、浆酒藿肉、拔薤击强、断齑画粥、拔葵啖枣、望梅止渴、火中取栗、推梨让枣、怀橘遗母、双柑斗酒、偷吃禁果、二桃杀三士。

与调味品有关的成语: 酸甜苦辣、添油加醋、盐梅之寄、鸡毛蒜皮、醯醢百瓮、含饴弄孙、刀头舐蜜、姜桂之性、桂酒椒浆、浊醪粗饭、醍醐灌顶、小葱拌豆腐。

与烹饪方法有关的成语:

蒸沙作饭、熬姜呷醋、煎炒烹炸、炙鸡渍酒、脯资饩牵、大杂烩、烹龙炮凤、生米煮成熟饭。

二、探究相关成语的文化源头

1. 清晰地反映了古代服饰风貌

成语“圣主垂衣”语本《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这段文字是说,在黄帝尧舜时期开始出现了衣裳,从而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胡服骑射”则反映了汉民族服饰与外民族服饰交流、融合的史实。语出((史记·赵世家》:“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战国时期的赵国,在与胡人部落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于是,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胡服的引进使中国汉族服饰文化增添了新气象。这次民族服饰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服饰由交流而互进的良好基础。

【关于粥的成语】

从“广袖高髻”、“巾帼英雄”、“风鬓雾鬓”这几个成语,我们看到历代妇女多样的发式和对美的追求。“广袖高髻”反映汉时长安城里妇女流行梳高髻和宽大的衣袖的风气。而“巾帼”是一种假髻,是用假发制成的形似发髻的饰物。“风鬓雾鬓”中的“雾鬓”即“蝉鬓”。蝉鬓是指面颊两旁近耳朵的发薄如蝉翼。梳理蝉鬓,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借助梳妆用品。说明先秦时期,妇女就已经用油脂润发。而“蛾眉臻首”、“杨柳宫眉”、“愁眉啼妆”、“朱唇皓齿”、“美女

替花”等成语则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女性多样的妆容和美丽的姿态。

2、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思想家的服饰观

“被发缨冠”反映了孟子的服饰观。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在儒家看来,衣冠代表着社会身份和人格尊严。衣冠不正,就不是君子。衣冠比生命更重要。公元前4$0年,卫国发生了政变。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子羔都在卫国。当时,子路直人宫廷与武士斗,结果被卫士打断了结冠的缨带,冠就要掉下来了。这个时候,子路高叫: “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止战斗,结缨正冠,结果丧命。这是非常极端的。孟子认为不必太拘泥,所以他说了上述一段话。也就是说,当急于救人的时候,来不及束发、结上冠带也是没关系的。看来孟子的服饰观还是以人为本的。

孔子则倡导“文质彬彬”的服饰美学思想。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没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饰),就像个粗俗的凡夫野人,但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礼”的外在形式,能掌握一种符合进退俯仰的,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美感。的动作(包括着装礼仪),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包括服饰在内的任何外在虚饰,都只能使人感到像是个浮夸的史官。那么孔子认为什么样的着装,符合“文质彬彬”的标准呢?《荀子·子道篇》中记述这样一件事:“子路盛服以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裙据何也?„„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由!’子路趋而出,改服而人,盖犹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孔子意思是:你的衣服华丽,又满脸得意的神色,天下谁肯向你提意见呢?于是子路起身出去换了一身合适的衣服回来,人也显得谦和了。孔子说,好表现自己的人是小人,只有具有真才实学,同时又诚实,具有仁、智的人才算得上君子。儒家强调“中庸”,孔子以为服饰要合乎“礼”的要求,只有着装适度才能体现出社会制度的有序和本人的综合修

养,也才能符合社会规范。

三、积累检测

1.分别写出与服饰和饮食有关的成语各10个。

2. 根据以下材料,写出相关成语

《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销售实习报告范文
关于粥的成语 第三篇

[篇一:销售实习报告]

一年前,我期盼着早日完成毕业实习,走进社会,以为这样不用每天对着课本,过着简单而重复的校园生活肯定会轻松多了,可如今真正实习了,才深深地体会到它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现实社会比起校园生活那是复杂多了,因为有了比较,才使我感觉到校园生活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回味呀!也由此感到一种紧迫感。

今年一月,我开始毕业实习。期间,我不但学会了许多书本没有的专业知识,还从中体检到人生的苦与乐。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检验了课堂理论教学中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扩大了知识面;再者是锻炼和增强了实际动手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676724.html

    上一篇:儿童诗秋叶

    下一篇:刮目相看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