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诗歌白桦大全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仿写诗歌白桦大全篇一
《人教版 白桦 叶赛宁》

仿写诗歌白桦大全篇二
《白桦》

仿写诗歌白桦大全篇三
《轻叩诗歌的大门 6. 白桦》

仿写诗歌白桦大全篇四
《白桦_优秀课件》

仿写诗歌白桦大全篇五
《《白桦》赏析及作者简介》

《白桦》赏析及作者简介

白桦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作者简介

谢尔盖·亚历山徳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成分的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应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

文章大意与情感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

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读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仿写诗歌白桦大全篇六
《六年级语文上册诗歌《白桦》PPT课件》

仿写诗歌白桦大全篇七
《太阳的话 白桦》

仿写诗歌白桦大全篇八
《六语《太阳的话》《白桦》一课时》

仿写诗歌白桦大全篇九
《《太阳的话》、《白桦》》

( 十一 ) 册 语 文 备 课 笔 记

仿写诗歌白桦大全篇十
《俄罗斯永恒的白桦 作业》

俄罗斯永恒的白桦

——读叶赛宁

俄语系 2012110111 姚江华 18811574586

摘要:

叶赛宁是深受俄罗斯人民喜爱的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诗人之一,是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领域的优秀代表,他的诗歌作品给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叶赛宁的诗歌创作风格随着人生经历的变换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将以他的五个主要人生阶段为基础,体会其不同人生阶段的心路变化,并解读诗人在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

关键词:叶赛宁 诗歌 浪漫 民族

在俄罗斯璀璨的诗歌殿堂中,有这样一位充满田园气息同时略带忧伤的抒情诗人,他才华横溢,热爱乡村,热爱祖国,却在矛盾的爱中英年早逝。俄罗斯人民视他为白桦树的化身,世世代代传诵着他的诗歌,这个人就是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 至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早期诗歌创作。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 一年后退役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 的美好憧憬。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 1921年离开意象派。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式的酒馆》,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 11月因抑郁症住院治疗, 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叶赛宁的诗歌创作风格随着人生经历的变换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人民钟情于他的诗歌,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无论他的笔下写出什么样的诗句,你可以感受到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一切都浸满了俄罗斯的民族气息。接下来,本文将以诗人五个人生阶段为基础,解读他不同时期的诗歌特色。

一,早期诗歌创作,对大自然和祖国无限热爱。

少年时期的叶赛宁一直生活在梁赞省奥卡河畔,每日欣赏着祖国最纯净的自然风光,目睹乡村人们快乐自由的生活,这一切成为了诗人早期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以诗人最早公开发表的诗歌《白桦》为例: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雪绣的花边,

缀满毛茸茸的树杈,

一串串花穗,

如洁白的流苏垂挂。

在朦胧的寂静中,

伫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

闪着晶亮的雪花。

徜徉在白桦周围的,

是珊珊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以冬日亭亭玉立的白桦树为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景,寄托了自己对纯洁美丽的白桦的喜爱。诗歌中运用了大量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如:把缀满雪花的毛茸茸的树杈隐喻成流苏,把披在树身上的雪花比喻成银霜,极大地增强了诗歌带给读者的画面感;用徜徉,姗姗来迟等词语将朝霞人格化,令语言活泼生动,俏皮可爱。

叶赛宁早期的诗歌,如《寒冬在歌唱,又像在呼寻》,《纺歌》,《日出》等,都是诗人用文字的画笔勾勒了俄罗斯乡村的美丽图景,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民丰富的劳作和娱乐生活,借此表达自己纯净又热烈的对自然的爱,对乡村的爱。这一时期,诗人对祖国也同样怀着赤诚的情感,诗人在《罗斯》一诗中沉痛地写道:“黑压压的乌鸦哇哇地叫,这是无数可怕灾难的预兆。旋风使森林的树木七扭八歪,湖面上溅起的浪花像寿衣似的飘摇……”虽然一改浪漫的笔调,但同样用真情触动着读者,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诗人心中的悲泣,听到诗人叙述的战争给农民带来的苦难的沉痛声音。

凭借着这些动人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富有俄罗斯特有的民族风情的图景,叶赛宁为当时死气沉沉的俄罗斯诗坛注入了清新的空气,如同从梁赞省飞来了一只金丝雀,唱响了一曲婉转动听的歌谣。

二,革命时期,对祖国的未来殷切期待。

随着革命的浪潮,诗人亲眼目睹了农民分得土地后的幸福场景,十月革命的风暴带来了叶赛宁诗歌创作上的转折,使他面向革命题材。如这一时期的《约旦河的鸽子》

“人们啊人们,我的兄弟!

我们大家都会在将来,

定居在幸福的村庄里,

在那里踩出一条银河来。

逝去的和正在消逝的,

切莫舍不得把它丢弃,

在盛开铃兰的地方,

定比我们的田野美丽。“

这首诗以及 《天国鼓手》等,都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欣欣向荣的革命事业最美好的祝愿。诗中的第二小节后两诗行,“盛开铃兰的地方”“定比我们的田野美丽然而”,蕴含了旁带的修辞手法,以“铃兰

盛开”代称真正的幸福新世界。当时叶赛宁尚未从根本上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他幻想革命是建立“农民的天堂”以代替农民世世代代所处的不合理的地位。当他渐渐认识到革命的弊端,就转向了诗歌创作的下一个阶段。

三,栖身意象派,颓废诗风备受争议。

这一时期,一方面诗人感觉自己心中的净土——乡村会随着工业化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遭遇了婚姻的破裂,诗人一时间只能在酒馆中萎靡度日,但颓废的生活状态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亦是创作的灵感来源,此时的诗作虽然一改往常的清新,以“无赖汉”自居,援引了很多诸如“粪便”之类的意象,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与其他无病呻吟的意象派诗人不同,即使他在哀叹,那也是来自最真实的对祖国的失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这一时期石破天惊的集大成之作《普加乔夫》。诗人通过塑造农民起义英雄普加乔夫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同情,主张农民应该成为国家主人的思想。只有叶赛宁这样真正热爱这片国土的诗人,才会在任何时候都心寄祖国,心寄人民。

1923年,《小酒馆式的莫斯科》一书的中心组诗《无赖汉之恋》出现了。这组诗的灵感来源与诗人与美国舞蹈家邓肯那惊世骇俗的爱情,诗中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心仪女性的爱恋之情,处处流露了略带悲凉的爱意着实很令人心动。 如诗《蓝色的火焰升腾了》:“我真愿永远忘却小酒馆,并真愿把写诗同时撂下,只要细腻地抚摸着你的纤手,在那秋色似的你的鬈发。我真愿永远跟着你走,回归故里或远奔他乡……头一次我唱起爱情,头一次丢掉胡闹狂。”但是这爱情犹如台风一般来去匆匆,很快叶赛宁就恢复了平静。

四,创作高峰,铸成诗坛明珠。

诗人平复了心情的波动,决心前往诗国波斯寻求新的灵感,但是诗人并没有真正到过波斯,主要从一些相似的著作中汲取原料,最后创作出了俄罗斯诗坛的明珠《波斯抒情》(1924)。这组诗中充分体现了叶赛宁的抒情才能。诗人在诗中探索的是有关生活与幸福的真谛。这是叶赛宁闪烁异彩的爱情与哲理组诗,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此时期还有以叶赛宁初恋为原型创作的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优秀作品。

五,人生波澜过后,诗歌感伤而动人。

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恋情,梦想的破灭,显示婚姻的压抑,这一切使得叶赛宁在人生后期的诗歌充满了感伤, 但或许正是因此,他的诗歌更加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

“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

一切合消逝,如白苹果树的烟花,

金秋的衰色在笼盖着我,

我再也不会有芳春的年华。

我被一股寒流袭过的心,

如今不会再激越地跳荡,

白桦图案花布般的国家,

不复吸引我赤着脚游逛。

流浪汉的心魂,你越来越少地 点燃起我口中语言的烈焰。 啊,我的失却了的青春、 狂暴的眼神、潮样的情感! 生活,如今我已倦于希冀了, 莫非你只是我的一场春梦? 仿佛在那空音犹响的春晨, 我骑着玫魂色的骏马驰骋。 在世上我们谁都要枯朽, 黄铜色败叶悄然落下枫树…… 生生不息的天下万物啊, 愿你们永远地美好幸福! ”

伴随着忧伤的一首首诗歌,诗人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末端,他以为在彼得堡能重拾生活的乐趣,但事实并非如此,1925年12月,诗人写下绝命诗之后就结束了自己年仅30岁的生命。叶赛宁在自己短暂的30岁的生命中,书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语言鲜活,富有极强的感染力,给后世读者带来无尽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王守仁编著,《叶赛宁》, 沈阳:辽海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张建华主编,顾蕴璞译,《叶赛宁诗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68293.html

    上一篇:耳听 成语

    下一篇:春天的儿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