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 少儿兴趣 |

【www.guakaob.com--少儿兴趣】

10以内数认识反思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第一篇

10以内数认识反思

赵元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理“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幼儿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幼儿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积极思维,认真计算,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接着,再引导幼儿们观察算式的排列顺序,让孩子们自己说出应该怎样排列,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掌握整理算式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们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想想怎样才能记住它。幼儿们的思维再次被调动起来,并在此处得以升华。 整理加减法时,先向孩子们出示不完整的加减法表,只在表中填出一些具有提示性作用的算式,其余的放手由孩子们自己去整理、填写,让幼儿们直接参与到加减法算式排列的过程中,并说出自己的排列规律。这样孩子们对发现的规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中,我潜心设计了“小小邮递员”“击手掌”“对口令”“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幼儿们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互相交流,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让幼儿们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们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幼儿们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10以内连加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第二篇

《10以内的连加》教学反思

——从实际出发结合新教材让抽象的数学课活起来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经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景:如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等。我就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来设计本节课的。

下面是部分的课堂实录:

师:小明家养了许多鸭子,你想与他们见个面吗?

生:想。

师:出示课件(鸭子分3只、1只、2只分别游出河面)(利用了现实生活中生动有趣的鸭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请大家继续来想想你有什么方法能把鸭子的只数算出来?

生1:2+1=3 3+3=6

生2:3+1+2=6

师:通过讨论得出:3+1+2=6的方法是最好的。再引导出连加的含义。(把主权交给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你看上面的3+1+2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通过比较,我发现了这条算式比以前所学的加法算式多了一个加号,还多了一个加数。

师:那么像这样的有3个加数和2个号以上组成的算式,就叫: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连加

师:请同学们看小鸡图,出示挂图,说图意思,观察图里的小鸡分几部分?分别用那些数字来表示。(重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生:分3部分,分别用5、2、1来表示。

师:怎样列式子呢?

生:5+2+1

师:引导连的计算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数学书的P72页的“做一做”。(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连加与以前学的加法的不同。)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进行组与组,男与女来计算比赛好吗?

生:好!(利用比赛来促进集体的力量与学习的热情。)

师:小结:巩固连加的计算方法,出示:自编的连加计算方法诗歌

跺跺脚,连加方法要记好,点点头,前面得数要记牢,弯弯腰,最好得数别漏掉。(边做动作,边读诗歌,同学们非常的喜欢。这样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巩固连加的计算方法。)

师:下面老师与大家一起来玩“找朋友游戏”。(通过玩“找朋友游戏来反馈学生对当前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师:1、请同学出来当一回小老师。(要求出一道得数小于或者等于10的连加算式题。)

2、4人小组互相出题做。(小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师: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逛商场,好吗?出示课件。(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帮老师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好!

师:老师身上有10元,你能帮老师选择买什么吗?

生1:能买火腿肠,可乐和薯片。

师:那么我不想要可乐呢?你还能帮我选择其它的吗?

生2:能,再买点果冻和QQ糖。(利用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景,商场买东西,这样的设计不仅生动有趣,还能发展同学的思维。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总之,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处处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连加的含义与计算方法。让数学知识更准确,学生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讲究实效。

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动态中感知,在静态领会

低年级教学,首先要创设情景。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使学生通过感知说出图意,这样便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表达能

力。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相比较,让他们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出连加。为了让学生深一层理解连加的意义,我还让学生举出连加算式。同时渗透了相同加数的连加,为乘法初步认识作铺垫。

2、在教学中重视算法,突破知识中的重难点

连加重难点在于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而学生又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这一环节并不是死板地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说出怎样计算的,所以我要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并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如: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必须要把哪个数记住?你又是怎么记的?”一定要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本环节我比较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联系生活。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课件出示中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身上有10元,你能帮老师选择买什么吗?”

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用到的连加计算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列式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说的问题新颖而且切合实际。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通过本节课,我也发现有不足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所答的问题是我没以料到的,我就不敢给予充分的肯定。偏要自己点一个较聪明听话的学生起来讲出我所要的答案;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在教学与听取有经验教师经验之谈的同时,我在不断的思索,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听取好的教学建议,并从中摸索,开拓创新。每一次都是飞跃,都是进取。我相信,只要认真努力、大胆地去尝试就一定能成功。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复习课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第三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时,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思维,认真计算,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自己说出应该怎样排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整理算式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想想怎样才能记住它。学生的思维再次被调动起来,并在此处得以升华。

整理减法表时,先向学生出示不完整的减法表,只在表中填出一些具有提示性作用的算式,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整理、填写,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减法算式排列的过程中,并说出自己的排列规律。这样学生对发现的规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中,我潜心设计了“小小邮递员”“击手掌”“对口令”“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互相交流,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第四篇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练习二第1—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数数、写数练习,初步学会用不同方式数数,,能进一步熟练地数数、写数、读数,能写出直线上的点表示的数;能进一步认识和判断几和第几;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写出比一个数大或小的数。

2.使学生提高数10以内数的能力,感受不同的数数方式;体会直线上点与数的对应关系,了解1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与大小关系,培养初步的数感;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0以内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认识不同的数数方式。

教学准备:10以内数的数字卡片,学生准备10个圆片。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任意出示10以内数的卡片,让学生读一读,并摆在黑板上。

2.引入新课

二、练习数数写数

1.做练习二第1题。

谈话:在生活里,我们经常要用数来说明什么有多少。小朋友学了10以内的数,能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

说明:我们想知道什么有多少,可以数一数,就能数出是多少个。

2.做练习二第2题。

(1)谈话:现在就来数一数平时餐桌上能看到的一些东西。请小朋友看第2题,老师一边读,小朋友一边数一数、填一填。好吗?

学生交流填写的结果,结合图画集体订正。

(2)提问:筷子有8根是怎么数出来的?(可能一根一根的数、两根两根数)

引导:筷子有几个两根了?仪器数一数。(领学生数:一个两根、2个两根、3个两根、4个两根)

你能两根两根的数出8根吗?我们一起来数:2、4、6、8.

让学生自己两根两根的数一数,再集体数一数。

提问:你能两个两个地数数你们小组有几人吗?

说明:数数时除了1、2、3……这样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像刚才那样两个两个地数。

(3)引导:苹果一盘几个?有几个3?(引导数一数:1个3、2个3、3个3)

你能几个几个地数出苹果是9个?一个一个数、三个三个数)

启发:哪位小朋友来三个三个地数出9个苹果?老师指着图,你来输给大家看一看。

(4)提问:蛋糕每盒几块?你能怎样数出有8块?【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追问:几个4块是8块?

小结并板书:一个一个地数 几个几个地数

3.做练习二第3题。

引导:请小朋友给正中间的一个涂红色,再数一数它的左边、右边各有几个,填在括号里。

学生交流,并举手表示左右。

4.做练习二第4题。

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盆花。

引导:第一盆有3朵花,从图上找一找,是从哪边数起的。

学生交流数、填的结果,结合图上看数的对不对。

追问:几和第几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能用几和第几说一句话吗?

三、练习大小比较

1.做练习二第5题。

谈话:直线上的点可以表示数。你能把这些数填出来吗?

提问:5和7中间的数是几?与6相邻的数各是几?哪些数比8小?哪些比7大?

追问:比8小的数排在8的哪边?比7大的数排在7的哪边?

2.做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有不同的填法,说说每题可以填哪些数。

3.做练习二第7题。

让学生数一数蓝色三角形和灰色三角形各有几个,说说哪种三角形多。 追问:蓝色三角形比灰色三角形多,就是几大于几?

4.做练习二第8题。

引导:你能看懂这题要怎样做吗?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左边画几个圆圈?右边呢?你是怎样想的?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第9题。

(1)从左边起,看看每个图里涂了几个格子,同桌讨论有什么规律?你接着在后面图里涂一涂,并在括号里填上每次涂的是几格。

学生交流每次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启发:小朋友能从2开始两个两个的数到10吗?我们一起试试看。

(2)引导:数一数,每个图里都有几个小格。

你任意选一个数,看看10个小格又分成几个涂色的和几个空白的,和同桌说一说。

2.做练习二第10题。

引导:我们来一个铺地砖的游戏。你先数一数:图里已经铺了几块红色的方砖?

还要几块就能铺满呢?

五、练习总结

1.小结

这节课你练习了10以内数的哪些知识?有哪些新的收获?

2.做思考题。

指着图引导思考:2根短绳连在一起,要打( )个结;3根短绳连在一起,要打( )个结;42根短绳连在一起,要打( )个结。

想想看,照这样把8根短绳连在一起,要打几个结?看谁先想到。

学生交流结果和想的方法。

教学反思:

课题: 认 识 图 形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

课前准备: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呀?

看,它来了!(机器人)

机器人介绍自己:我是由各种形状的物体组成的。你想认识我吗?那就一起来先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吧!

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引导:按照形状不同分一分,,看看怎样分的,互相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你把这些物品分成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1.按会不会滚动或有没有棱角分成两类;2.按有没有平的面分成三类;2.按形状分成四类。)

3.认识图形。

引导:这里每一类物体的形状都有名称,你知道这里哪些形状的名称呢? 学生互相说说名称,了解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形状的已有认识情况。

(1)认识长方体。

呈现分类物体里的长方体,说明像这样的形状是长方体。并让学生说“长方形”。(板书:长方形)

引导:看看长方体是什么样子;再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画图:长方体画出来是什么样子的?你平时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2)认识正方体。

呈现分类物体里的正方体,明确像这样的形状是正方体,并让学生说“正方体”。(板书:正方体)

引导:看看正方体长什么样子,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画图:在黑板上画图,并说明正方体画出来是这样的。

比较:你觉得正方体和长方体哪里有不同。

指出:长方体有长长的、方方的面,正方体每一个面都是大小相同、方方的。

你能说说见过哪些正方体的物体吗?

(3)认识圆柱。

引导:展示圆柱,让学生说“圆柱”,并说说圆柱的形状。(板书:圆柱) 说明: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有两个圆的面。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圆柱。

(4)认识球。

提问:剩下的这一类是什么形状?【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你觉得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圆柱哪里不同呢?

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球呢?

(5)小结。

4.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5.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

6.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三、巩固认识,综合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四、总结拓展

你能拿出不同的物体向同学介绍是什么形状吗?

五、能力检验:练习与测试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1-10的认识》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第五篇

一年级《1-10的认识》教学反思

从这个学期开始,自己由教了4、5年的品德转行教起了数学,说实话刚开始知道自己教数学的时候压力不是很大,翻翻一年级的数学课本,内容很简单,几个简单的数字、简单的加减法,心里觉得这还不好教,其实事实远远不是这样。就拿这节10以内数的认识来说,看似简单的几个数字,蕴藏了很多的教学技巧和数学习惯,如何让孩子在学习这些简单数字的同时上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才是重点。

1--10的认识,内容很简单。学生在幼儿园都会读、会写,然而学生对这些数的概念却不清楚,书写也并不标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先从生活中寻找到数,再用小手指表示数,再用小圆点来表示,最后通过动手摆一摆,组织学生进行从抽象到具体的操作练习。

另外1--10的认识,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生写数字,起笔,笔顺,终点,在格子的哪个位置等等。并且要严格要求学生写好,养成认真

2015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第六篇

反思一: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刚上完了10以内数的认识,有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给我更好的建议。

首先,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其次,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第三, 在分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反思二: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上得比较顺利,我又把孩子们领进了多媒体电教室,通过观察主题图、画一画、伸手指等活动,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但持续的时间短,我利用切换电脑的间隙让学生闭眼休息,当他们睁开眼睛发现屏幕上又是一片新天地,又兴奋起来。对学生的发言我首先鼓励,然后提出建议,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进步。因为能够熟记学生的名字,对每个人的特点也有了一点了解。因此,本节课能够很好地组织驾驭课堂。看来,要想让低年级孩子安静地坐下听课,除了培养习惯外,兴趣的激发也很重要。

虽然总体上感觉不错,但还是有些许遗憾。反思这节课中的一些细节,发现自己还是太粗心了。一直在研究教材的使用问题,这节课我却没有把教材用好。

上课铃响后,学生按我的要求准备好数学书、田字格、文具盒,我把他们带到了电教室。孩子们看着可以自动升降的大屏幕都惊呆了,一双双小眼睛都向我这里看过来。我顿时来了激情,与学生互动起来。做练习时,我让学生打开书,可是,有10几个学生都说带错书了,原来他们把语文书带来了。昨天,我已经带领他们认识数学书了,怎么还会拿错呢?仔细观察,原来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大小、颜色和厚度都很相似,加上今天孩子们把所有的书都包上了书皮,所以很难辨认。都怪我,没有帮他们检查一下。结果应该沙沙地在纸上写的练习又变成了热热闹闹的集体作业。

本节课主要认识10以内的数,但“找一找”这个环节的主题图只提供数量是1、2、10的事物。其它数字的认识都是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能不能从情境图中找到用其它数字来表示的数量呢,也许我们发现?下课后我拿起书仔细寻找,结果没有找到。但发现我制作的课件里的图片跟教材上的插图有很多差别:“找一找”中,白云和小鸟的数量都是3,而教材上的插图中是2,“说一说”第二题中,戴蓝帽子的小朋友由3号换成了2号,“练一练”第一题中的鱼和麦子的图由横向排列变成了纵向排列。这么多的差别,都是我在下课后才发现的。课件上的图片是我从“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站”上的电子教材中复制的,我所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第三版教材。也就是说“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站”上的电子教材与我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从这些细微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数学教材越来越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了。比如,“练一练”第一题中的鱼和麦子的图由横向排列变成了纵向排列,这样的改变便于学生连线。在为自己的粗心而自责的同时我也在庆幸。通过反思,我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但我更希望网络资源能及时更新,给教师带来方便。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我发现对教材的使用,不仅要把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同一版本教材的变化情况也要及时关注,正所谓“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材的使用问题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呀!

反思三: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本人认为有如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教学时我能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三、在分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反思四: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名师孙瑛老师和唐艳芳老师前来指导,心中倍感压力。经过第一次授课后,孙老师和唐老师都给出了不少建议,我对课件和教案做出更改,在后面的三次授课中,一次次进步,每次都有不通过的收获。在此,特别感谢这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同年级老师的支持。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是这种数数大都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开始让学生猜一猜一堆杂乱的小棒有多少根,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拐弯数”的下一个数是几十以及“几个十是几十”。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数出100根小棒的,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认识数的时候,我们借助了一个好帮手“10”,肯定10根10根数的方法,告诉他们每十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

本节课内容及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会正确的一个一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100,这节课主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并对数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之,对自己的教学,我要加强反思,努力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取得进步。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第七篇

反思一: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认为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本节课《10以内的加减法》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措施: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

1.儿歌复习游戏。上课开始我没有用以前的10的组成口诀来进行复习,而是将口诀填入到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中进行复习,势必比一味地与学生对答效果要好。

2.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我与学生玩“寻找小猫咪”的游戏。我先扮成小猫“喵”几声,然后学生根据我的几声,再接着“喵”与我的凑成10。这样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1.提供思考素材。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思路。出时以一幅图让学生自由提自己的数学问题,简单得一带而过,新知识板书重点讲解,这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再后来的几幅图一出示,学生基本上能自己读懂题意,并且能按照要求写出一图四式了。

2.留有思考空间。当我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知识的深奥,并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反思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学生认识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事实上,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一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思三: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口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口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计算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习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四、通过比较练习,发现最优方法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思路教给学生一般的口算方法。在学生掌握一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找出比较简便的口算方法。在口算的过程中,学生会说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这时,应及时对提出新的计算方法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积极思考的精神给予表扬。然后,再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比较简便?经过讨论,让学生发现最优的方法,并向学生说明,在以后地计算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尽量要用最优的方法。

2016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第一学期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第八篇

范文一: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班级情况分析:

2016—2016学年度上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班和一年级(2)班数学课和两班副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一(1)班和一(2)班都有50名学生,其中(1)班有男生27名,女生23名,少数民族学生33人,(2)班有男生26名,女生24名,少数民族学生30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还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乐园;认识图形(一),活动园地;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最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我们的校园,数学实践活动;总复习。

四、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表达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6、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范文二: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一定的求知欲,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五、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六、课时安排

(略)

范文三: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教学进度

(略)

范文四: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

(略)

2015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教学反思 第九篇

第1篇: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分与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该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等活动中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

本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有以下收获:

1、《分与合》中主要是对4和5的合成进行教学。对于4和5的分与合的掌握,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了,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通过分红花对“4和5的分与合的合理性”进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所以在教学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在强调有序思想时,我也是充分地尊重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请学生自己说一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4和5的分与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自然渗透有序的思想方法。

2、在游戏中练习,寓教于乐。在课堂上,我通过“猜一猜”、“出卡片”等游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玩中学”的乐趣。在课的最后,我没有丢弃我的故事情景,继续利用虎妈妈过生日,请我的学生自己把小礼物(缺了叶片的向日葵)补完整送给虎妈妈,不仅及时巩固了今日所学,而且也使得整堂课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3、及时肯定、及时表扬。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我应充分地利用并及时写出来、及时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分与合。同时,对于那些动脑筋、发言积极的孩子,也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4、做到完全放手。4的分与合是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的,相信有了4的基础,5的分与合对于学生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因此,我多给学生机会,把2、3的机会让给他们,让他们多说多练,淋漓尽致地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色彩。

然而,我还是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看到孩子们如此高的学习积极性,希望我能尽我所能,把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继续延续下去!

第2篇: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现三种不同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第30页例题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通过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3篇: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③ 第33页第1、2题,第36页第1题,第37页第1题,教学6、7、8、9、10各数的分解后,专题练习这些数的“合”。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

(2) 除2以外,3~10各数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如5的分解:

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教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这种对称。

① 教学4的组成,虽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对称的,但考虑到初步教学数的组成,重点应放在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和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上,暂时不揭示这种对称。

② 教学5的组成,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541和 51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③ 教学6和7的组成,根据一幅图写出数的一组分解,虚线框里的表达直接从左边得到。感受研究6、7的组成,只要进行三次操作就够了,为提高8、9、10的组成的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④ 教学8、9、10的组成,通过“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从这些数的一些分解说出另一些分解。体会较大数的组成,只要记住其中的一半,就记住了另一半。

第4篇: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互动,使得原本比较抽象得教学设想变成了生动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并解决,而且更建立起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经过这节课,我也有不少的体会。

1、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教学中我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767287.html

    上一篇:有兴趣撩我吗

    下一篇:心情忧郁的文章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