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刺猬的故事
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第一篇

刺猬的故事

从前,在树林住着一刺猬。一只狡猾的狐狸盯上了它。可是,刺猬一身的“武器”怎么办呢?狐狸脑筋一转有了一个好办法,一天刺猬唱着歌在疏头,狐狸自作多情的说:“刺猬妹妹。森林里在选美呦”“真的吗?”刺猬说道,“当然了,狐狸大哥我还能骗你不成,你可能获胜,但是你的刺不如绵羊弟弟的卷毛好看。”刺猬听啦就去理发厅了。长颈鹿理发师说:“刺猬你不能把刺卷软,刺是你身上武器,”“少费话快弄我的事你不要管”刺猬说道,长颈鹿无奈得给他卷了毛。刺猬高高兴兴回家的时候遇到拉狐狸。刺猬说:“狐狸大哥,我好看吧!”狐狸说:“什么好看不好看,我只知道你的肉好吃”说完就把刺猬吃啦。

刺猬这是自作自受。

周村小学六年级:肖凯丽

勇敢的小刺猬-故事
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第二篇

故事内容摘要:

森林里的小动物小猴子,在众多伙伴中,最瞧不起小刺猬。可是在一次捉迷藏的游戏中,小刺猬勇敢的刺死了大家都觉得可怕的蛇。小猴子改变了对小刺猬的看法。认识到了自己瞧不起别人的错误。

勇敢的小刺猬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是《勇敢的小刺猬》

在这么多的小伙伴中,小猴顶顶瞧不起的就是小刺猬了。瞧他那丑样儿:满身插着大针,又尖又小的脑袋,老是缩在肚子的下面,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

有一天,小伙伴们在玩捉迷藏,小刺猬也想参加,小猴却不高兴了:“去去去,你凑什么热闹?”

小鹿和小松鼠为小刺猬求情道:“让小刺猬来吧,小猴!” “哼,让他来,他能干什么?呆头笨脑的。”小猴叽咕道。 这话太不公平了!小白兔跳出来打抱不平:“小刺猬并不笨,每天夜里他都能捉几只老鼠。”

【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捉老鼠有什么了不起?”小猴提高了嗓门喊道,“他能像我跑得那样快吗?能像我一样爬上这棵树吗?”

大伙儿不吱声了。小刺猬那圆乎乎的身子动了动,悄悄地退到一边去了。

捉迷藏开始了。小白兔撒腿往草丛里跑,雪白的身子被长长的草遮住了。

忽然,小白兔惊惶失措地叫了起来:“蛇!蛇!”

小伙伴们都从藏身的地方跑出来,问:“蛇在哪儿?” 不等小白兔回答,只听得“刚刚”一阵响,那条蛇已经爬到他们跟前了。 身体又粗又长,三角形脑袋,

嘴里的毒芯一伸一伸,还发出了“哧哧哧”的声音,怪吓人的。

小猴大喊一声“快跑!”他第一个转身就跑。小白兔、小松鼠还有小鹿跟在后边。蛇拉直了身体,拼命地向前追。

经过小刺猬跟前的时候,小刺猬一下子咬住了蛇的尾巴,然后把头缩进了肚子底下。

蛇把头抬得高高的,凶狠地摇了摇,想咬死这只小刺猬。可是小刺猬一点儿也不害怕,还是紧紧地咬住蛇尾巴不放, 蛇盘成了一团,想绞死这只小刺猬。

小刺猬鼓足了劲,弓起背,全身的刺尖尖地竖了起来。 蛇的身上被刺了无数个小洞,挣扎一下,最后一动也不动了。 小伙伴们都回来了,看到小刺猬把凶恶的大毒蛇给刺死了,七嘴八舌地夸奖起来:“多亏你救我们!”

“小刺猬不但能捉老鼠,还能斗毒蛇,真了不起!”

小猴红着脸,低着头说:“小刺猬,你勇敢,我以前小看你了,请原谅我吧!”

小刺猬的故事
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第三篇

小 刺 猬 的 故 事

在森林里有一只小刺猬名字叫花花。长了一身的刺,又长又尖,十分帅气,但是别的小动物们都不喜欢它,因为他长了一身的刺,很容易伤到人。

春天来了,小兔子和妈妈正在林间的空地上放风筝。结果风断了线,把风筝架在了树上。小白兔和妈妈想尽了所有的办法,都没有能把风筝弄下来。失望的走开了。花花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当他们走后,花花就想去爬树把风筝那先来但是爬两三米就落了来 当它即将要拿到的时候,又滑了下来,但他还是不死心,最终拿到了风筝。但它没有立即送给小白兔,因为怕伤害他,所以他一直等到晚上,等他们睡了花花才偷偷的将风筝放在了那里。并且留下了一封信: 亲爱的小白兔:

我担心你见到我会害怕所以我才偷偷地把风筝拿回来,再偷偷地 放在这里,希望你们能高兴。

【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不久森林里边传来了小刺猬帮助小白兔的故事,顿时动物们觉得 小刺猬没有那么的可怕而觉得到很亲切,纷纷来找花花做游戏。花花也为了安全给自己的每一根刺做了一个毛线套,这样就不会伤到别人了!

现在,在森林里时不时地还会传来花花与同伴们欢快的笑声。

可 敬 的 小 女 孩

虢国路小学 芦璐 早上,雨刚停,我帮妈妈去寄信,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件值得赞 扬的事。

因为刚下过雨,那箱前有一滩水,一个小女孩和他的爷爷也过来 寄信。突然一辆摩托从我们前面风驰而过,我低头一看发现自己成了 一个“大花脸”,全身上下都沾满了泥点,扭头一看小姑娘浑身也脏 兮兮的。

我连忙从口袋里,掏出纸再擦,这时,小女孩做出了一个令我影 响不到的举动。她用自己干净的小手绢,去擦拭她身边的信箱。我的 脸一下红到了脖子根,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邮箱经过小女孩仔 细地擦拭,又恢复了原来的光亮,小女孩甜甜地笑了。一阵风吹过, 杨树在哗哗的响,似乎也在为小女孩的行为向她演奏。

小女孩虽然只做了一件小事,却展现了她高尚的品格。

两个刺猬相拥取暖的故事
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第四篇

两个刺猬相拥取暖的故事

在冷风瑟瑟的冬日里,有两只困倦的刺猬想要相拥取暖休息。但无奈的是双方的身上都有刺,刺的双方无论怎么调整睡姿也睡的不安稳。于是,它们就分开了一定的距离。但又冷的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了一起。几经反复的折腾,两只刺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又能互相取暖,又不至于刺到对方,于是舒服的睡了。

这个故事不禁让我们想到了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多远呢?无疑,刺猬理论给了我们最贴切的答案。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领导者要想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较为亲密的关系,这样容易赢得下属的尊重,下属在工作时也愿意从领导的角度出发,替领导考虑,并尽可能的把事情做好。但同时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尤其在心理距离上。这样可以保持领导的神秘感,而且减少下属或下属与下属之间的胡乱猜疑,避免不必要的争斗。但有以下几种情形还要区别对待。

1、当你只有一个下属的时候。在很多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企化部等部门的人员往往都很少。大多数都是一个经理带着一个“兵”。在这个时候往往两者之间的距离很亲近,有种共生或相依为命的感觉。这时的管理通常很简单,不必使用过分复杂的管理技巧和手段。多数时候只要经理吩咐,下属就会照做,但在绩效上的效果通常不会很好,但还可以完成。因为员工和经理的距离很近,经理通常布置工作后不好意思催促或监督下属工作,即使有时不痛不痒的说了几句,也因为关系亲密被忽略了。所以在这种条件下的管理最应该注意心理距离的问题,在工作中不应经常带有日常的感情,并不要交流过多关于个人的隐私问题,虽然这对增进感情很有好处,但由于过分亲近又没有竞争的压力,如果在加上管理不当,会造成工作拖延、懈怠,绩效低下等不良现象。

2、当你有几个下属的时候。情况通常会很复杂,假如你的下属是和你一个办公室,也就是说和你在一起办公时。这时,你的下属通常会分为几个不同势力的小圈子。圈子的中心就是在你面前的红人。当然也可能出现最不好管理的几个人围成一个小阵营。这个时候领导最重要的工作是平衡自己与各个阵营的关系和距离,而不是只局限于与各人的关系中。通常要注意的就是日常工作的安排是否合理、绩效考核是否公平和每个红人之间距离的问题。但无特殊情况下,领导者要尽力保持各个阵营的势力均衡,避免某些阵营势力过大,造成管理的不便。同时又由于大家日常在一起工作,领导也要注意和下属沟通的亲密程度以及次数,但正式的沟通或工作安排则不必要回避。以免引起误会或不必要的猜想。假如你的下属不经常和你在一起,比如管理销售人员,这就又要复杂一些。这时实际上你对员工的工作情况和思想情况掌握的并不会很多。他们对你感情和距离也难以捉摸。经常会有很大变化,但基本会保持尊敬。他们会因为你无意和他们的闲聊,距离突然拉近。也会因为一次销售的失败,对你、对公司同时失去信心。昨天还兄弟天长地久,今日就离你而去。所以这种情况,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在可以保持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和下属保持比较近的心理距离,把握下属的心理,才能合理的使用管理模式,取得较好的管理绩效。

3、当你的下属有几十个人以上时。这时的管理者多数是在扮演你所在职位应该扮演的角色,而不是做你自己了。这时领导者做的很多工作都要注意自身形象和地位的维护。与员工的距离也要保持适当,甚至可以略远一些,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权威的体现。但在工作之余可以和员工走的近些,尽量平易近人,这样员工在工作中会表现的比较尊敬和畏惧。但切不可距离很近,这样很容易暴露个人的缺点,影响下属对领导的敬佩,甚至造成失望。 寓意:其实管理无定论,领导与员工的关系也如镜中花、水中月,也会因为管理者的性别和其他因素有近有远。但刺猬理论却给我们提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提示,无论远近,舒适、温暖就好。

三年级作文训练:小 刺 猬 的 故 事
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第五篇

听说训练:

小 刺 猬 的 故 事

在森林里有一只小刺猬名字叫花花。长了一身的刺,又长又尖,十分帅气,但是别的小动物们都不喜欢它,因为他长了一身的刺,很容易伤到人。【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春天来了,小兔子和妈妈正在林间的空地上放风筝。结果风断了线,把风筝架在了树上。小白兔和妈妈想尽了所有的办法,都没有能把风筝弄下来。失望的走开了。花花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当他们走后,花花就想去爬树把风筝拿下来,但是爬两三米就落了下来。 当它即将要拿到的时候,又滑了下来,但他还是不死心,最终拿到了风筝。但它没有立即送给小白兔,因为怕伤害他,所以他一直等到晚上,等他们睡了,花花才偷偷的将风筝放在了那里。并且留下了一封信: 亲爱的小白兔: 我担心你见到我会害怕所以我才偷偷地把风筝拿回来,再偷偷地 放在这里,希望你们能高兴。

不久森林里边传来了小刺猬帮助小白兔的故事,顿时动物们觉得 小刺猬没有那么的可怕而觉得到很亲切,纷纷来找花花做游戏。花花也为了安全给自己的每一根刺做了一个毛线套,这样就不会伤到别人了!

【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现在,在森林里时不时地还会传来花花与同伴们欢快的笑声。

小刺猬的故事

有一天,小兔子、小乌龟和小松鼠坐在公园的木凳上看书。正在这时,一只小刺猬也拿着一本书走过来,小乌龟和小松鼠坐在一个凳子上,于是,小刺猬就和小兔子坐在了一起。大家都默默地看起书来。突然小兔子尖叫地站了起来:“哎呀!真刺人,好痛啊!”小乌龟和小松鼠惊讶地看着小兔子,小刺猬也赶快站起来看着小兔子。这时,小兔子对小刺猬说:“你的刺扎到我了。”小刺猬连忙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你坐吧!”站在一旁的小兔子摸着头,脸红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小乌龟灵机一动,对正准备走的小刺猬说:“你别走了,我跟你坐在一起吧,我有坚硬的龟壳,不怕刺的。” 最后,它们四个又一起高高兴兴地看起书来。【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积累:圆溜溜的小眼睛 蓬松的尾巴 乌黑的毛 湿漉漉的鼻子 锋利的牙齿 有力的双腿 尖尖的牙齿 宝石般的眼睛 灵机一动 不好意思地说 默默地看着

阅读训练:

有趣的小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 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 枝)很短,跑起来很快。它 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án juǎn)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 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但能用硬刺(保护 保卫)自己,而且还可以用它来 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 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 (bēi bè i )着瓜溜走了。

1、选择( )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用√”表示。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来。

3、根据短文填空。

刺猬的头( ),眼睛和耳朵( ),牙齿( ),门牙( )。 它 们四肢( ),跑起来很快。爪子( )、( )。浑身长满了 ( )。

4、下列句子中哪个是打比方的,在( )里打“√”。

(1)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

(2)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 )

5、仔细读读短文,看看刺猬的硬刺有哪些作用?

6、有很多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你能试着找一种动物写写吗?【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习作训练: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出它样子的特点,最好能抓住它的一个部分详细地介绍。

2016法学院毕业致辞
刺猬保持距离的故事 第六篇

法学院毕业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圆满完成了学业!只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遵循强世功老师的教导,在湖光塔影之间,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

亲爱的亲友团成员,特别是爸爸、妈妈们,祝贺你们的孩子毕业了!我想,也许你们不会有异议的是,你们身边的孩子,是你们一生最大的成就。特别是今天。

尊敬的嘉宾和校友代表,也祝贺你们。因为有一批和你们当年一样优秀,甚至可能更加优秀的北大学子,马上要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一起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当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也会来抢你们的饭碗、逼你们退休……正如你们当年一样!

还有尊敬的法学院的同事们,也祝贺我们自己。今天,我们的产品光荣下线了。所以,对我们来说,今天也是一个秋收的盛典。当然,这可能也是一个戒慎恐惧的日子,因为我们的产品要进入流通了,如果产品有缺陷,类推适用《侵权责任法》第41条,我们是要承担产品连带责任的。

很荣幸,今天能够再一次作为你们的老师,来说几句话。只有这么一点时间,说些什么呢?我想,作为一个法学教授,还是让我们来聊一

聊社会心理学吧。Why not?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的远期目标是研究德国人是否更倾向于服从权威,并且因此而导致他们轻易地顺从了纳粹政权屠杀犹太人的命令。为此,他准备先在美国做实验,将来再去德国。

被招募的志愿者被告知:这是一个教学实验,目的是测试“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果”,你们扮演的是教师;如果坐在隔壁房间的学生答错了你们测试的题目,作为惩罚,你们应当按一下机器上的按钮,对其进行电击,而每次电击的电压都要升高,从45伏一直升高到450伏。在实验中,假扮的学生故意答错问题,并在受到电击后,发出了越来越凄厉的惨叫和哀求。实验发现,尽管教师们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担忧,但是在工作人员告知其无须承担任何后果,并且指令其继续测试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了继续测试并继续施加电击惩罚,直到450伏。只有少数人中途拒绝接受指令而退出实验。

得出实验结论后,米尔格拉姆不无感伤地说:“我不认为还有必要去德国进行实验了。”的确,此后在美国以及很多其他国家的类似实验都表明,当存在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人士或者制度,特别是,当它声称要追求一个高尚的目的时,大多数人会轻易地听从它所发出的不合理的、残酷的甚至邪-恶的命令。而人类的历史,包括20世纪的中国历

史,也印证了实验结论。

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通过观察纳粹暴行的实施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平庸的恶”。她认为,很多时候,邪-恶只是一种很肤浅的、平庸的状态,也就是一种“拒绝思考”的状态。一个人,可能将自己同化于一个体制、一个权威,服从它的命令与安排,成为它顺从的执行者,而不再思考这个体制所可能带来的不道德。即便有良心的不安,也将过错推给这个体制,而不认为自己应当负担任何的道德责任。

这些研究告诉我们,要警惕人性中的幽暗。你可能从未有意地放弃你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当你的社会角色处于服从者的地位的时候,这种角色可能会悄悄地瓦解你曾经的信念,甚至将你变成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冷漠甚至残酷的人。你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挣脱这可怕的无形之手。而这个努力的起点,用阿伦特的话来说,就是思考。 亲爱的同学们,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思考,永远不要丧失思考的能力。

法学的训练,应当是一种思考的训练。你们学习了很多复杂的专业知识,比如犯罪构成理论,物权行为,还有对赌协议。但是,这些知识是为了武装你们,而不是束缚你们;是你们继续思考的起点,而不是让你们停留在那里。

你们要思考,为什么法律会成为这样,它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法律是否可以或应当是其他样子。我们知道,正当的目的,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达成,于是,我们理解了公法上的比例原则。我们学习过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学习过拉德布鲁赫、富勒和哈特的学说,也学习过刑法上的共同犯罪理论,所以我们知道,在道德上,甚至在法律上,所谓“履行职责”、“执行命令”甚至“执行法律”不能简单地成为免责的理由。我们要忠实于法律的目的与价值来解释法律,也知道法律本身,包括法律价值本身,同样是反思、批评的对象。

所有这些,都需要独立、谨慎、理性的思考。而法律人的这种思考的训练,这种思考的能力,是中国最稀缺、最宝贵的。 可是,当你走出校园,进入法院、检-察-院,进入政府,进入律所、银行、企业、跨国公司,你只是或大或小的社会机器中最新的零件,也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当然,你会成长,但是仍然不能摆脱这种宿命。即使你变成更加重要,也仍然只是一个零件而已。在学校,你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获得高分。可是,走出校园后,你的观点必须要服从领导、服从机构,甚至,你连提出自己观点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你唯一的任务就是执行。

毫无疑问,对权威的服从是一个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得以运转的的

必要条件。但是,仍然请你记住,不要忘记思考。请你记住,不要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思考能够让你努力去辨别是非,让你知道羞耻,让你和各种声称的真理保持距离,让你不会简单地服从。思考,还可以让你迸发出力量。

当然,阿伦特的理论,不应当成为对普通人进行道德绑架的工具。社会充斥着各种问题,我们无法成为事事“较真”的刺猬。也没有人有资格要求我们成为英雄、烈士。我们只是普通人,都需要一份工作来赚取收入、获得体面的生活,我们希望自己的职位能够晋升,获得社会的尊重。我们都希望家庭平安,而不是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些都是最正当的需求。 但即使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我希望你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要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让你的良知如同刚刚走出校园时一样新鲜、一样敏感。并且把它传递给你的下一代,传递给身边的人。如果你感到了良心的折磨,请保持这种折磨,因为那是你还活着的最好证据。 我希望,如果代价可以承受,请坚持你的专业判断、坚守你的良知,不要沦为任何人、任何组织的驯服工具。各种社会体制都有反映意见的渠道,你有没有妥当运用,而非仅仅因为担心领导不高兴而保持沉默?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体制让你良心上的冲突达到极限,并且你无力改变体制,你会怎么选择?比如你是一个薄熙来时代的重庆检察官,当领导将李庄案或其他更可耻的案件交给你提起公诉,你

怎么办?或者,你被任命为主审法官,你怎么办?你能否确信,你真的不是在参与一个道德甚至法律意义上的“共同犯罪”?是的,即使你辞职,你也不能改变什么,因为总会有人承担起这个任务,而且比你更冷漠。但是你能否说服自己,你的所得与所失,真的合乎比例原则? 我希望,在你们自己或者亲人成为不公平的社会机制的受害者的时候,请选择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抗争,而非默默忍受。

我还希望,对于那些比我们更有勇气的人,我们至少可以给他们一点温暖,比如在默默点个赞,转个微博、刷个微信。因为围观也是一种力量。

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要完成从帝制到民治的转型,自鸦片战争开始,至少需要两百年。这是一个惊涛骇浪般的大转型,就像航行在凶险的长江三峡。但是,历史三峡总有通过的一日。我们有幸从1978年之后,迎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正航行在最后一个险滩,那就是宪政与法治。所以,我们法律人,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我相信,经过一代一代北大-法律人、中国法律人和中国人的努力,法治会渐渐在中国扎根,会从书本走进现实。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就此别过,互道珍重。你们会继续成长,并且像你们的老师一样,也会渐渐老去。北大见证了你们的青春年华,也还会伫立在这里,见证你们下一次归来时的人生故事,也见证中国的

成长。希望我们每次重逢的时候,除了知道你们一切安好,我还依然能够在你们的眼睛里,看到青春和理想的光芒。也希望我们的每一次重逢,中国都离那历史三峡的出口越来越近。甚至,也许我们都可以活到那一天,中国已经完成了这漫长而痛苦的旅程,并且,我们还有机会共同举杯,为她庆祝、为她骄傲。

而我们,都曾经为了这美好的一天,奉献过我们的泪水和汗水!

法学院毕业致辞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家长、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在这样一个特殊日子里,这样一个特殊时刻,我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亲历清华大学法学院2016届毕业盛典,并受邀演讲,这对我本人来讲,是一种莫大的殊荣。

首先,我要向2016届即将毕业的同学们送上最热烈的祝贺 !

向你们伟大而光荣的家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4年前,你们在百舸争流中脱颖而出,进入清华;如今学成毕业,即将带着清华人的光环走进新的人生旅程。

你们高兴吗?你们自豪吗?

水木清华,闻名遐迩。始建于1929年的清华大学法学院有着光荣的法学传统,孕育和培养了民族的法治先驱,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法学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执教于此毕业于此的法学泰斗星光璀璨,张奚若、钱端升、燕树棠、王化成、王铁崖、陈体强、端木正,等等,无以悉数。

自1995年恢复法律学系,1999年重建法学院以来,新一代清华法律人秉承传统,筚路蓝缕,精诚奉献,再造辉煌。今天的清华法学院,适逢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大潮,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成绩斐然,这是法学院全体师生的骄傲。

我与清华有着很深的情缘。远在1995年,出于对清华人的尊重和敬意,在我的倡导下,刚成立2年多的金杜律师事务所在复建的清华大学法律学系设立了金杜奖学金,结下不解之缘。那时的金杜只有10多名律师;今年,为纪念清华百年华诞,金杜再拨专款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法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事业;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有毕业于清华法学院的杰出年轻法律人加入金杜律师事务所,包括今天在座的2016届的同学中,也有即将加入金杜的同学。此外,这里有很多我在吉林大学法学院的学长、学弟,其中就有我著名的学长,崔建远教授,车丕照书记;几年前,我和我所敬仰的贾春旺检察长、张福森部长等一道被聘为清华法学院的顾问,成了法学院的家里人。

收到来这里演讲的邀请后,连日来我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刚才听了振民院长的讲话,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振民院长对即将离校的各位弟-子们的爱护与期望,令人感动与振奋。 今天,在这样一个时刻,面对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新一代法律人,作为年长于你们的同行,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们,讲给你们,告诉你们?

我想我无法做到振民院长那样的华章文采,但我可以和他一样的真诚,实实在在地和各位年轻朋友们说说心里话。

我想讲三点内容。

第一,我想谈谈全球化、国际化,谈谈年轻一代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全球化与国际化。 你愿意,或是不愿意,已在国际化里。不能拒绝,不能逃避。

全球化、国际化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美国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全球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我们今天所处的即是第三阶段,那就是随着互联网等其它高科学技术发明的应用,人类社会的全球性伸展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任何形式的自我封闭,无论是个人、企业,国家还是社会,都是不可能的。地球上的人类从来没有变得如此紧密和息息相关,我们惟有怀着更加开放的心态来认识世界,学习、认同、积极融入,充分地把握与利用,并在其中奋力赶超,逐步发挥引领作用。 1

在清华大学法学院2016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10周年,国家的进步与成就明显。但在国际化的浪潮里,在国际大家庭中,中国仍然被妖魔、围堵与边缘。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如何在国际融入、国际交往与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赢得更多的国际尊重与发展空间,已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与崛起之路上面临的重大挑战。

最近,国际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位置的南北之争。“二战”后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国际金融体系,包括IMF、世界银行等在内的众多国际金融组织的领导权一直控制在欧美发达国家阵营。尽管近年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已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此次IMF总裁的争夺中,看不到中国候选人的身影,因为我们并没有准备好。几十年来,放眼联合国的各类众多机构,不要说秘书长等高层管理班子,就是一般层级的官员当中也几乎看不到占世界五分之一多的中国人的身影。那么,中国的全球领袖在哪里?实在的讲,能引领群雄并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领袖人才,我们目前基本上看不到。这里的因素很多,是我们中国人不才吗?当然不是,那就表明我们的政治、经济、法治、文化、教育等综合环境发展不够,我们的国际化程度不够,我们融入国际社会的能力不够,甚至国际化的观念和意识都不够。

你们知道当今国际社会最流行或最通行的语言是什么吗?是法律!因为国际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就是清晰完备的国际规则。法律语言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政治交往、国际贸易活动、国际军事互信的基础和最受尊重与信赖的交流方式,一个不了解国际规则或不尊重法律的国家或个人,无法真正地融入国际社会。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的国际领袖人才决不仅仅只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职业外交家和政府官员,具有创新意识,精于法律思维,拥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法律精英在其中必有担当,这是一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的担当。

今天,做好中国的事情,要有全球视野,做好个人的事情,须有全局眼光。面对全球化,今天的青年一代,一定要有开阔的眼界,坚定的理想信念,渊博的学识,良好成熟的品格人格,超强的国际融入能力,富于发展意识、责任意识。

我相信,未来的国际领袖中一定能够看到清华法律人的身影,也许,他们就在今天即将毕业的清华法学院2016届的各位同学当中。

同学们,全球化不仅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领域,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传统的法律体系与法律观念。近20多年来,法律全球化演变发展为跨国法律规范的大量涌现。一个国家的法制影响力在其综合影响力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与显著。事实表明,正是英美等国法律的发展适应了后工业社会以及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社会需要,推动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面进步。清华法学院令人尊敬的何美欢老师曾说过,“法律全球化意味着中国必须拥有一支有能力在最尖端层面上运用法律去改变和影响世界的精英法律人队伍”。说句实在话,就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律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而言,还远远没有跟上深入发展的全球化步伐,和影响、改变与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国际社会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一句话,面对国际化,年轻一代法律人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第二,我想谈一谈法治进步和法律职业的精神。

除了全球化、国际化之外,法治是当代人类社会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过去30多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举世瞩目。今年两会期间,吴邦国委员长向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目前的法治水平与快速增长变化的社会需求相比,与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与老百姓心中的法治理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

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刻地理解现代法治,如何科学的定义法治社会,如何认知法律职业的精神与其核心价值,及其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与定位;如何结合党和国家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与战略目标,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中国国情出发,并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进步模式,从制度、体制、机制上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是当前我国法学理论研究、政治理论研究与司法行政实践上的双重课题。

我们知道,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因为它体现着人类社会进化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

法律职业是一个以法律为使命的群体。法律职业的精神是指曾激励如此众多伟大的法律人去热爱、研究、宣传、教授、实践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实现法治理想的那种信念。一个充满这种精神的法律人,从不迷失在自己的利益或是自己客户的利益之中,他超脱于世俗藩篱成为真理和公平正义的真正捍卫者。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每当法律职业的影响力居支配地位时,就会产生杰出的法官、检察官、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和行之有效的司法管理;而一旦那种影响力屈从于帝王、官僚机构、政治或商业的压力时,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因此,只有当这种职业精神避免了法律之外的任何支配时,我们说,法治进步的时代到来了。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社会问题、腐-败问题、民生问题,等等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法治不张,根本出路也在于如何加强和运用法治的力量。

当代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即是法治精神,法律职业的精神。现在社会上人们对法治、法律职业认识不够,甚至误解误读,恰恰说明我们法律人做得不够。

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时代英雄,当代中国呼唤职业精神指引下推动法治进步的时代精英。如果说过去百年,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是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那么,摆在今天中华民族面前的历史任务就是如何去继续战斗,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真正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法治国家。 同学们,这个过程不可能是和风细雨、一帆风顺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遗存和种种形式的桎梏与偏见。

唯其如此,更需要信心。“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安”。法治衰,则国弱民穷;法治兴,则国强民富。法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为了法治的理想,法律人当自强不息!

第三,我想和年轻朋友们谈谈人情世故。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毕业典礼,意味着你们将从学校走进社会。如果说学校是书本知识传授的教室,那么社会便是实验教学的大课堂。社会是什么?社会是人类生活的载体,人在社会,不能不懂人情世故,不能不讲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人们社会生活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是每个人学习、理解、认知、融入社会的基础,是赖以生存的需要,也是创造并实现生命价值的基本要求。“人情世故”的学习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是精神力量积蓄与修养历练的过程。

在这样的时刻,与各位时代法律精英们谈学习人情世故,显然不是指低俗的交际、私利的交易或利用,更不是指社会厚黑,而是指如何历练个人的优良品格与加强精神修养。 你们今天完成了学业,即将真正意义上的进入社会,好比是年轻的水手在浅滩初识水性即将奔赴大海;好比是雏鹰展翅即将飞翔蓝天,真正的生活考验刚刚开始,真正的学习刚刚起步。像水手要搏击大海波涛,像雏鹰要经历电闪雷鸣,你们在社会大课堂中要一辈子不断

学习的一部大书就叫做“人情世故”,这是一辈子也无法读完、读全、读透的生命之书,也是一辈子都需要感知、感悟、感念的继续教育。

人情世故的学习,是指对人、人性、父母兄弟姐妹、婚姻、家庭、好友亲朋、单位同事、同学战友、社会礼仪、习俗习惯、利益利害、纷争、疑义、偏见等等一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总合的经历、体验、观察、洞悉、适应、了解、理解、融入,进而赢得改善、提升、发展和进步。它伴随个人生活、生存与生命的全过程。它是一个起点,一种底蕴,不高深,但很重要。

品格是凝结人情世故的结晶体。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有言,品格高尚的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人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

一。人性中的真善美,都最大限度地体现在高尚的人格中。亲爱的同学们,品格就是力量,就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完美人生的根基,是快乐的智慧,是让人尊重的源泉。

人立于社会,首先要注重从身边的人情世故学起,去砺炼完美的人格。我想,这也是清华大学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所蕴含的真义。无数人的生命经历表明,只有具备优良品格并拥有远大理想的人,才能被广泛和持久地尊重,才能最终走向成功,才能做出令人惊叹的贡献。

砺炼完美品格常常要从小处做起,要从利他、公益与无私做起,要学会尊重、理解、宽容、随和,要懂得感恩与敬畏,要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合作,如何与人Team work,要学会能享受快乐,要懂得忍耐、坚持、讲原则,要有理想、信念和意志。

同学们,今天的这番话,不是说教,仅是一位比你们年长的法律人,在这样一个圣洁庄重的时刻,怀着真诚,送给你们的人生感受。

你们不一定愿意去懂,也不一定愿意接受或认同,但当5年、10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后,你们在比较谁是社会这个实验教学大课堂里最优秀的学生,如何界定一个更成功的人生时,相信你们会分享我今天的感受。

同学们,再过几天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90 华诞。站在这90年的两端,世界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一个大党的历程,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如此深切地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命脉!当我们以炽热的情感去纪念这段伟大历程,去解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奇迹”时,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从回望中汲取营养,从追寻中找到力量,明白理想信念的价值,认清所处的历史方位,更好地把握国家民族的发展机遇,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一个更加文明富强的法治国家。

不久前,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清华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他指出,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千万名优秀人才,对年轻一代清华学子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马克思曾极而言之,只有一门科学,那就是历史学。追寻历史轨迹,我们坚信,最终的答案源于最初的理想,是信仰的旗帜造就了理想的传奇。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既是总结,也是出发。明天的答案,就蕴藏在这一刻的启动之中。“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花”;法治者,文明之基石,富强之翅膀。相信秉承优良传统、沐浴时代精神的清华人,会为国家、民族、社会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祝福你们,骄傲的年轻清华法律人!去尽情释放青春,奋力拓展未来,为了国家的昌盛,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法治的理想,去谱写你们自己的乐章,活出你们的份量与精彩!

谢谢大家。

法学院毕业致辞 [篇3]

2016年7月5日,北京大学校礼堂

亲爱的同学们: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圆满完成了学业!只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遵循强世功老师的教导,在湖光塔影之间,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

亲爱的亲友团成员,特别是爸爸、妈妈们,祝贺你们的孩子毕业了!我想,也许你们不会有异议的是,你们身边的孩子,是你们一生最大的成就,特别是今天。

尊敬的嘉宾和校友代表,也祝贺你们。因为有一批和你们当年一样优秀,甚至可能更加优秀的北大学子,马上要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一起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当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也会来抢你们的饭碗、逼你们退休正如你们当年一样!

还有尊敬的法学院的同事们,也祝贺我们自己。今天,我们的产品光荣下线了。所以,对我们来说,今天也是一个秋收的盛典。当然,这可能也是一个戒慎恐惧的日子,因为我们的产品要进入流通了,如果产品有缺陷,类推适用《侵权责任法》第41条,我们是要承担产品责任的。

很荣幸,今天能够再一次作为你们的老师,来说几句话。只有这么一点时间,说些什么呢?我想,作为一个法学教授,还是让我们来聊一聊社会心理学吧。Why not?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的远期目标是研究德国人是否更倾向于服从权威、并且因此而导致他们轻易地顺从了纳粹政权屠杀犹太人的命令。为此,他准备先在美国做实验,将来再去德国。

被招募的志愿者被告知:这是一个教学实验,目的是测试“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果”,你们扮演的是教师;如果坐在隔壁房间的学生答错了你们测试的题目,作为惩罚,你们应当按一下机器上的按钮,对其进行电击,而每次电击的电压都要升高,从45伏一直升高到450伏。在实验中,假扮的学生故意答错问题,并在受到电击后,发出了越来越凄厉的惨叫和哀求。实验发现,尽管教师们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担忧,但是在工作人员告知其无须承担任何后果、并且指令其继续测试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了继续测试并继续施加电击惩罚,直到450伏。只有少数人中途拒绝接受指令而退出实验。

得出实验结论后,米尔格拉姆不无感伤地说:“我不认为还有必要去德国进行实验了。”的确,此后在美国以及很多其他国家的类似实验都表明,当存在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人士或者制度,特别是,当它声称要追求一个高尚的目的时,大多数人会轻易地听从它所发出的不合理的、残酷的甚至邪-恶的命令。而人类的历史,包括20世纪的中国历史,也印证了实验结论。

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通过观察纳粹暴行的实施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平庸的恶”。她认为,很多时候,邪-恶只是一种很肤浅的、平庸的状态,也就是一种“拒绝思考”的状态。一个人,可能将自己同化于一个体制、一个权威,服从它的命令与安排,成为它顺从的执行者,而不再思考这个体制所可能带来的不道德。即便有良心的不安,也将过错推给这个体制,而不认为自己应当负担任何的道德责任。

这些研究告诉我们,要警惕人性中的幽暗。你可能从未有意地放弃你的道德原则和社会

责任感,但是,当你的社会角色处于服从者的地位的时候,这种角色可能会悄悄地瓦解你曾经的信念,甚至将你变成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冷漠甚至残酷的人。你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挣脱这可怕的无形之手。而这个努力的起点,用阿伦特的话来说,就是思考。

亲爱的同学们,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思考,永远不要丧失思考的能力。

法学的训练,应当是一种思考的训练。你们学习了很多复杂的专业知识,比如犯罪构成理论,物权行为,还有对赌协议。但是,这些知识是为了武装你们,而不是束缚你们;是你们继续思考的起点,而不是让你们停留在那里。

你们要思考,为什么法律会成为这样,它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法律是否可以或应当是其他样子。我们知道,正当的目的,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达成,于是,我们理解了公法上的比例原则。我们学习过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学习过拉德布鲁赫、富勒和哈特的学说,也学习过刑法上的共同犯罪理论,所以我们知道,在道德上,甚至在法律上,所谓“履行职责”、“执行命令”甚至“执行法律”不能简单地成为免责的理由。我们要忠实于法律的目的与价值来解释法律,也知道法律本身,包括法律价值本身,同样是反思、批评的对象。

所有这些,都需要独立、谨慎、理性的思考。而法律人的这种思考的训练,这种思考的能力,是中国最稀缺、最宝贵的。

可是,当你走出校园,进入法院、检-察-院,进入政府,进入律所、银行、企业、跨国公司,你只是或大或小的社会机器中最新的零件,也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当然,你会成长,但是仍然不能摆脱这种宿命。即使你变成更加重要,也仍然只是一个零件而已。在学校,你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获得高分。可是,走出校园后,你的观点必须要服从领导、服从机构,甚至,你连提出自己观点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你唯一的任务就是执行。

毫无疑问,对权威的服从是一个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得以运转的的必要条件。但是,仍然请你记住,不要忘记思考。请你记住,不要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思考能够让你努力去辨别是非,让你知道羞耻,让你和各种声称的真理保持距离,让你不会简单地服从。思考,还可以让你迸发出力量。

当然,阿伦特的理论,不应当成为对普通人进行道德绑架的工具。社会充斥着各种问题,我们无法成为事事“较真”的刺猬。也没有人有资格要求我们成为英雄、烈士。我们只是普通人,都需要一份工作来赚取收入、获得体面的生活,我们希望自己的职位能够晋升,获得社会的尊重。我们都希望家庭平安,而不是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些都是最正当的需求。

但即使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我希望你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要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让你的良知如同刚刚走出校园时一样新鲜、一样敏感。并且把它传递给你的下一代,传

递给身边的人。如果你感到了良心的折磨,请保持这种折磨,因为那是你还活着的最好证据。

我希望,如果代价可以承受,请坚持你的专业判断、坚守你的良知,不要沦为任何人、任何组织的驯服工具。各种社会体制都有反映意见的渠道,你有没有妥当运用,而非仅仅因为担心领导不高兴而保持沉默?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体制让你良心上的冲突达到极限,并且你无力改变体制,你会怎么选择?比如你是一个薄熙来时代的重庆检察官,当领导将李庄案或其他更可耻的案件交给你提起公诉,你怎么办?或者,你被任命为主审法官,你怎么办?你能否确信,你真的不是在参与一个道德甚至法律意义上的“共同犯罪”?是的,即使你辞职,你也不能改变什么,因为总会有人承担起这个任务,而且比你更冷漠。但是你能否说服自己,你的所得与所失,真的合乎比例原则?

我希望,在你们自己或者亲人成为不公平的社会机制的受害者的时候,请选择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抗争,而非默默忍受。

我还希望,对于那些比我们更有勇气的人,我们至少可以给他们一点温暖。因为围观也是一种力量。

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要完成从帝制到民治的转型,自鸦片战争开始,至少需要两百年。这是一个惊涛骇浪般的大转型,就像航行在凶险的长江三峡。但是,历史三峡总有通过的一日。我们有幸从1978年之后,迎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正航行在最后一个险滩,那就是宪政与法治。所以,我们法律人,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我相信,经过一代一代北大-法律人、中国法律人和中国人的努力,法治会渐渐在中国扎根,会从书本走进现实。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就此别过,互道珍重。你们会继续成长,并且像你们的老师一样,也会渐渐老去。北大见证了你们的青春年华,也还会伫立在这里,见证你们下一次归来时的人生故事,也见证中国的成长。希望我们每次重逢的时候,除了知道你们一切安好,我还依然能够在你们的眼睛里,看到青春和理想的光芒。也希望我们的每一次重逢,中国都离那历史三峡的出口越来越近。甚至,也许我们都可以活到那一天,中国已经完成了这漫长而痛苦的旅程,并且,我们还有机会共同举杯,为她庆祝、为她骄傲。

而我们,都曾经为了这美好的一天,奉献过我们的泪水和汗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79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