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在咱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了,特别是在山东、河南一带,养斗鸡的人不少,训练出的斗鸡也是出了名的。一般人养斗鸡就是为了让它们去打斗,养它个十只八只的就不得了了,可山东鄄城的高翔一养就是近千只。而且,但他养的这些斗鸡,图的却并不是那个“斗”字。
其实,他最初养斗鸡并没有别的想法,就是一门心思培养它们打斗,但一大群斗鸡中真正能成为打斗好手的却很少,高翔花心思把一群鸡养到6个月大,也就挑出一两只来。
继续养着,没多大用处,可也不能放着不管了。看着这些被淘汰的斗鸡,高翔突然就冒出一个念头,这打斗不行的话,能不能成为肉用鸡呢。抱着这个大胆的想法,他一声不吭的把斗鸡端上了桌,想看看吃的人是啥评价。
现在的人吃东西讲究的就是口感。因为善斗的斗鸡原本就比其他品种的鸡多出一份野性,这斗鸡肉也就多了一份野味。看到大家都喜欢,高翔就开始大胆地尝试起养殖“肉用斗鸡”的计划了。
散养的斗鸡,在自然环境中吃草、吃虫,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又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养出来的肉质自然更有风味,但高翔心里有一个担心,这打斗是斗鸡的天性,从笼子里拿出来的话,他们能安静的呆在一群里不打斗吗?
一看打上了,高翔和饲养员小冯赶紧忙着拉架,要知道,动作稍微慢一点都会造成死伤。十几只鸡打成一片,可人只有两个,这可是他拉过最难拉的一次架了!看见这些斗鸡一个个斗性高昂,高翔真是感到没辙了。这么大的地方,他们怎么就被不能相安无事呢。
混战终于慢慢平息了下来,就几分钟的时间,这些鸡就被打伤了不少,还得赶紧帮它们治疗。原本想大规模的散养斗鸡,就是为了让它们好好的长肉,可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个打的头破血流的,更别提长肉了。想一想,散养这条路上困难太多,只能试试笼养了。
重新回到笼里的斗鸡变乖了,隔着笼子,想打也打不起来。这笼养下来,鸡倒是长了不少肉,效果还挺好的。可这批鸡卖出去后,好多品尝过斗鸡肉的人说,这肉没有原来那么好吃了。
也难怪,这笼子里丁点儿大的地方,斗鸡别说运动了,最多只能撅个屁股、原地转个身。天天在笼子里只吃不动,这肉质就变的松懈、脂肪也开始淤积,笼养虽然防止了打斗,可也降低了肉质。要想保留斗鸡肉的特色风味,这笼养的路也走不通了,想来想去,还得回归散养。
摸清了原因,就有了解决的办法。高翔重新拉了隔离网,划出新的养殖区域,大的、小的分开来养,即保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有了这层隔离网,大鸡再想以强欺弱也不能够了,隔着网子,就算打起来也不会受伤。别看方法挺简单的,可效果真不错,逐渐的,打斗现象越来越少,基本上都能安静的呆在一个群里了。本以为和平时代就要到来了,可谁知道大月龄的那群斗鸡长到快6个月的时候,战火又被挑起!
原来,6个月大的小斗鸡到了青春期,于是乎斗性大发,而且总有个别分子属于斗性特别强的那种,到处惹事,找这个打一架、朝那个叨一嘴。别看就几只,它们这么一招惹,整群鸡也就不得安宁了。
中国斗鸡原种场场长高翔:这个鸡发脾气,就啄伤我,啄伤我当时就打了它两下。后来我再去,它听见我说话就跑过来,我以为它过来还是欢迎我,我都没在意……从后面上来就踢,飞上来就打。
这些好斗分子一斗起来居然连主人都不认,谁拉就打谁,而且还小心眼的记仇,逮着机会就偷袭报复。高翔于是痛下决心,绝不能任这些好斗分子再在鸡群里折腾下去了,必须要采取点特殊手段。
一旦关起来,就不能再放出来了,不然它们会打得更凶,但关禁闭并不代表被淘汰,这些斗性强的鸡虽然不能再放回散养鸡群中,但可以被培养成斗用斗鸡,身价不降反增;而且没了好斗分子生事,鸡群很快也就平静了下来,真是两边受益。
通过大小分群和关禁闭这些措施,终于做到了散养合群。吸取教训,既然斗鸡因为大小有差异才打的这么激烈,高翔在养第二批鸡的时候,就大规模的孵化出同一批次的小鸡来。21天后这批小雏鸡一起出壳了,虽然一出壳就能看出斗性来,刚从蛋壳里爬出来就会互相叨啄,不过慢慢的一起长大,就像兄弟姐妹,大家混个脸熟,和平相处起来就容易多了,群内也很少有打斗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