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摘抄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三毛作品摘抄篇一
《三毛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摘抄》

三毛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

读书笔记摘抄

书名:《撒哈拉的故事》 人名:三毛

内容概要:三毛以率真、乐观的笔风记叙了她和丈夫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有她和丈夫之间的生活琐事,有当地的民俗民风等等,属于散文形式。她并没有这段波折的故事里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就是那几句轻描淡写的字句仍可以使我们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里的苦不堪言却爱莫能助. 好词好句:当时我多么痛恨自己的贫乏,如果早先我虚心的学些摄影的技术,能够把这一切我看见的异象,透过我内心的感动,融合它们,再将它创造记录下来,也可能成为我生活历程中一件可贵的纪念啊!

感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也许做人,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洒脱。

其实故事很短,但我看了很久,09年一直看到10年的现在。其实这样已经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了,也不是想写什么读后感,也写不出读后感,只是想借这个理由更博罢了。

既然是以这个理由,又要忍不住叽叽喳喳几声。看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因为它神秘;我想去内蒙,因为有大草原,因为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因为去内蒙要路过的嘛,因为表弟在那里读书,有导游了额;我想去厦门,因为都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因为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看来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现在能去得成的。 --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这剩下来的两年,我不能到两年后的今天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不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是真的想去旅游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伟春,可以是晓群,可以是妞,可以是宁姐,可以是还有很多人,我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曾经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

我想象着我们背着旅行包站在广袤的大地,镜头拉得很高很远,这样的我们就显得很渺小,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想象着我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间,感受着真实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想象着我们登长城那种痛苦却也畅快淋漓的样子,我继续想象,想象异域风情,想象海阔天高。

记起来要把自己拉回现实。为了这些梦啊想的,我还是奋斗去吧!

更多相关的读书笔记摘抄推荐: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

《双城记》读书笔记摘抄

《夏洛的网》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威尼斯之夜》读书笔记摘抄

三毛作品摘抄篇二
《《三毛作品集》大全》

《三毛作品集》大全

《三毛作品集》大全弥勒内院看门人

《三毛作品集》大全

三毛,原名陈懋(mo)平(后改名为陈平),汉族,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县小沙镇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年仅48岁。她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人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人死灯灭却这样快捷吗?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哭三毛:贾平凹 目 录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不死鸟》

《明日又天涯》

《云在青山月在天》

《归》

《梦里梦外》

《不飞的天使》

《似曾相识燕归来》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个男孩子的爱情》

《我的写作生活》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在风里飘扬的影子》(西沙)

《童话》(西沙)

《两极对话》

雨季不再来

《序》(舒凡)

《惑》

《秋恋》

《月河》

《极乐鸟》

《雨季不再来》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

《安东尼·我的安东尼》

《赴欧旅途见闻录》

《我从台湾起飞》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翻船人看黄鹤楼》

《平沙漠漠夜带刀》

《去年的冬天》

《三毛——异乡的赌徒》

《访三毛、写三毛》

《飞——三毛作品的今昔》 稻草人手记

《序》

《江洋大盗》

《亲爱的婆婆大人》 《西风不识相》 《这样的人生》 《士为知己者死》 《警告逃妻》

《这种家庭生活》 《塑料儿童》

《卖花女》

《守望的天使》 《相思农场》

《巨人》

温柔的夜

《他们说三毛》 《寂地》

《五月花》

《玛黛拉游记》 《温柔的夜》

《石头记》

《相逢何必曾相识》 《永远的马利亚》

《附录:我不是三毛迷》 哭泣的骆驼

《尘缘》

《收魂记》

《沙巴军曹》

《搭车客》

《哭泣的骆驼》 《逍遥七岛游》 《一个陌生人的死》 《大胡子与我》 《哑奴》

撒哈拉的故事

《妈妈的一封信》 《回乡小笺》

《沙漠中的饭店》 《结婚记》

《悬壶济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沙漠观浴记》 《爱的寻求》

《芳邻》

《素人渔夫》

《死果》

《天梯》

《白手成家》

送你一匹马

《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 《爱马(自序)》 《蓦然回首》

《惊梦三十年》 《回娘家》

《故乡人》

《看这个人》

《我所知所爱的马奎斯》 《逃亡》

《往事如烟》

《梦里不知身是客》 《野火烧不尽》

《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 《学期作业报告》

《你是我特别的天使》 《朝阳为谁升起》 《一生的战役》 《送你一匹马》 《衣带渐宽终不悔》 《陈老师(跋)》 万水千山走遍

《大蜥蜴之夜》 《街头巷尾》

《青鸟不到的地方》 《中美洲的花园》 《美妮表妹》

《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 《附记》

《药师的孙女》 《银湖之滨》

《索诺奇》

《夜戏》

《迷城》

《逃水》

倾城

《女儿》

《我的小姑》

《小姑》

《我的小姑》

《我也叫她小姑》

《一千零一夜的阿姨》 《三毛,一位认真的玩童》 《胆小鬼》

《吹兵》

《匪兵甲和匪兵乙》 《约会》

《一生的爱》

《紫衣》

《蝴蝶的颜色》 《说给自己听》 《爱和信任》

《简单》

《什么都快乐》 《天下本无事》 《还给谁》

《轨外的时间》 《狼来了》

《一定去海边》 《他》

《不负我心》

《夏日烟愁》

《倾城》

《评'胆小鬼'》

《读三毛的'倾城'》 背影

《逃学为读书》 《背影》

《克里斯》

《荒山之夜》

《离乡回乡》

《浪迹天涯话买卖》 《雨禅台北》

《周末》

《永远的夏娃开场白》 《赤足天使》

《亲不亲,故乡人》 《黄昏的故事》 《饺子大王》

《拾荒梦》

闹学记

《序一》

《序二》

《闹学记你从哪里来》 《如果教室像游乐场》 《春天不是读书天》 《我先走了》

《经验之谈》

《爱马落水之夜》 《我要回家》

《求婚》

《孤独的长跑者》 《长歌杨柳青青》 《导读罪在那里》 《遗爱星石》

《吉屋出售》

《随风而去》

《E·T回家》

《新天新地重建家园》 《后记》

谈心

《自爱而不自怜》 《祝福中国》

《人生何处不相逢》 《隔离与沟通》

《不满、不满、不满》 《真聪明的好孩子》 《没有找呀》

《教书不是塔》

《最重要的是被爱吗?》 《为什么、为什么?》 《读书和迷藏》 《不弃》

《不逃》

《其实都不是问题》 《不能给你快乐》 《写作不难》

《我喜欢把快乐当传染病》 《狱外的天空也是你的》 《是美德还是懦弱》 《“喜欢”有千万种...》 《读书不能只读一个月》 《五个对话》

三毛作品摘抄篇三
《三毛作品集》

三毛作品集目录

三毛作品集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不死鸟》 《梦里梦外》

《明日又天涯》 《不飞的天使》

《云在青山月在天》 《似曾相识燕归来》

《归》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个男孩子的爱情》 《我的写作生活》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在风里飘扬的影子》(西沙) 《童话》(西沙)

《 两极对话》

雨季不再来

《序》(舒凡) 《极乐鸟》 《赴欧旅途见闻录》 《平沙漠漠夜带刀》 《飞——三毛作品的今昔》

《惑》 《雨季不再来》 《我从台湾起飞》 《去年的冬天》

《秋恋》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三毛——异乡的赌徒》

《月河》

《安东尼·我的安东尼》 《翻船人看黄鹤楼》 《访三毛、写三毛》

稻草人手记

《序》 《这样的人生》 《塑料儿童》 《巨人》

《江洋大盗》 《士为知己者死》

《卖花女》

《亲爱的婆婆大人》 《警告逃妻》 《守望的天使》

《西风不识相》 《这种家庭生活》 《相思农场》

温柔的夜

《他们说三毛》 《温柔的夜》 《附录:我不是三毛迷》

《寂地》 《石头记》

《五月花》 《相逢何必曾相识》

《玛黛拉游记》 《永远的马利亚》

哭泣的骆驼

《尘缘》 《哭泣的骆驼》

《哑奴》

《收魂记》 《逍遥七岛游》

《沙巴军曹》 《一个陌生人的死》

《搭车客》 《大胡子与我》

撒哈拉的故事

《妈妈的一封信》 《悬壶济世》 《爱的寻求》 《天梯》

《回乡小笺》 《娃娃新娘》 《芳邻》 《白手成家》

《沙漠中的饭店》 《荒山之夜》 《素人渔夫》

《结婚记》 《沙漠观浴记》 《死果》

送你一匹马

《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 《爱马(自序)》

《回娘家》 《逃亡》

《故乡人》 《往事如烟》

《蓦然回首》 《看这个人》 《梦里不知身是客》

《惊梦三十年》 《我所知所爱的马奎斯 》

《野火烧不尽》 《朝阳为谁升起》 《陈老师(跋)》

《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 《学期作业报告》 《你是我特别的天使 》

《一生的战役》

《送你一匹马》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万水千山走遍

《大蜥蜴之夜》 《美妮表妹》 《银湖之滨》 《逃水》

《街头巷尾》 《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

《索诺奇》

《青鸟不到的地方》

《附记》 《夜戏》

《中美洲的花园》 《药师的孙女》

《迷城》

附录 飞越纳斯加之线

倾城

《女儿》

《阿姨》

《我的小姑》

《小姑》

《我的小姑》 《胆小鬼》 《一生的爱》 《爱和信任》 《还给谁》 《他》 《评'胆小鬼'》

《我也叫她小姑》

《吹兵》 《紫衣》 《简单》 《轨外的时间》 《不负我心》 《读三毛的'倾城'》

《一千零一夜的阿姨》 《匪兵甲和匪兵乙》 《蝴蝶的颜色》 《什么都快乐》 《狼来了》 《夏日烟愁》

《三毛,一位认真的玩童》

《约会》 《说给自己听》 《天下本无事》 《一定去海边》 《倾城》

背影

《逃学为读书》 《离乡回乡》 《永远的夏娃开场白》

《饺子大王》

《背影》 《浪迹天涯话买卖》 《赤足天使》 《拾荒梦》

《克里斯》 《雨禅台北》 《亲不亲,故乡人》

《巫人记》

《荒山之夜》 《周末》 《黄昏的故事》

闹学记

《序一》 《春天不是读书天》 《我要回家》 《导读罪在那里》 《E·T回家》

《序二》 《我先走了》 《求婚》 《遗爱星石》

《闹学记你从哪里来》 《新天新地重建家园》 《孤独的长跑者》 《吉屋出售》 《后记》

《如果教室像游乐场》 《爱马落水之夜》 《长歌杨柳青青》 《随风而去》

谈心

《自爱而不自怜》 《不满、不满、不满》

《祝福中国》 《真聪明的好孩子》

《人生何处不相逢》

《没有找呀》 《读书和迷藏》 《不能给你快乐》 《是美德还是懦弱》 《如果是我的女儿》

《隔离与沟通》 《教书不是塔》

《不弃》 《写作不难》 《“喜欢”有千万

种...》 《如果我是你》

《最重要的是被爱吗?》 《为什么、为什么?》

《不逃》 《我喜欢把快乐当传染

病》

《读书不能只读一个月》

《其实都不是问题》 《狱外的天空也是你的》

《五个对话》

《不要也罢》 《不讲了》 《回不出的书信 》

《小朋友好》 《说朋道友》 《写给“泪笑三年”的少

年》

《不会忘记你要的明信

片》 《愧疚感》 《后记》

《如何死得其所》 《少年愁》

三毛作品摘抄篇四
《从作品看个性_读解三毛》

从作品看个性——读解三毛

□ 三毛,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扬名天下之手段,因此,她的作品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经典性的文学文本。但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三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其文学世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读解三毛作品即是读解三毛。

一、三毛的写作观与人生观

写作观与人生观决定了她的文学世界是一个随意而非刻意的世界。三毛说:“我的写作,原本是一种游戏,我无拘无束的坐下来,自由自在地把想写的东西涂在纸上。在我,是这么自然而又好玩的事情。”这里游戏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我的人生也不刻意,一切顺其自然。说宿命,太悲观了,说是大自然的定律比较好。”因此,她的文学世界是一个随意而非刻意的世界。

二、三毛的写作个性

三毛的写作个性是自由写作和自然主义,纪实色彩与抒写自我。三毛说:“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 “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就因为这样,三毛的文章才令人期待。但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显露出较清新的一面,不会让她们迷失方向。”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娱乐,种菜是一种劳动,种花是一种享受,做丈夫是一种职责,做父母更是一种责任,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这样的人生观和写作观取决于她对自己生命体验的一种概括。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

生活和享受生命。

需要指出的是,“自由写作”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这也并非是她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更是一生的追求。在潇洒天涯的同时,也不忘一次次的回味,一次次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是用尽了叙事的苦心。

一个主张自由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而是对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她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我们知道了她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就是纪实色彩和抒写自我。就纪实色彩而言,因为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相反只去写生活,写她生命中伸手可及的人和事。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这种纪实性的作品读起来是那样亲切、真实,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三毛就是这样能才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让每一位读者都由衷地产生一种敬佩感。就抒写自我来讲,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宿。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写作个性。

三、三毛的写作文体形式——个性小说

三毛的写作个性,在文体形式上就能生动地反映出来。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游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个性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为“自传”。我则比较赞同个性小说这一说法。

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幅,虽涉及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

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纵观三毛的个性小说,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几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短短的几句话就道明了三毛的“自我”。

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她的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为什么我们称她的小说是“个性小说”?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一幅有人物、有情节、更不乏作者个性色彩的人生图画。确切地说,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的经历中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是生命的纪实。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这种文体,与其说是一种文学形式,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形式,它已经超出了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性质和范畴。三毛是用她的生命去写作,通过那一篇篇极为坦诚的内心独白,让我们感受到她是一个极真极纯的真实存在,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触摸到她的心灵,而这些也正是由于作者强烈的“自我”的观念。

吃着家乡菜;在《结婚记》中,我们仿佛看见两个幸福的人手拉着手,在阳光照耀下的沙漠中急急地奔去法院公证结婚,还在慨叹着不能够气势非凡地骑着骆驼呼啸着奔到镇上去;还有《悬壶济世》中的“治病人如同玩洋娃娃”;甚至是偷看撒哈拉人洗澡被发现之后狼狈逃跑的窘状,她也一一道出。沙漠生活的艰辛在她的笔下失去了踪迹,演变成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和一种快乐向上的调子,健康、豁达、洒脱不羁。

五、作品中“我”的位置

从作品中“我”的位置看,其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乃至风景,都是为了三毛这个东方的奇女子而显形。由此带来的作品魅力,自然是自叙传的真实和亲切,自我个性的鲜明和生动。在“三位一体”的角度下,根据“我”的位置,三毛的主要作品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类是以“我”为主角的作品。如《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两个集子。作品集中描写的是三毛自己的故事,袒露的是私人性的情感体验。“我”在沙漠中开饭店,我为撒哈拉人“悬壶济世”,“我”在荒山之夜遇险,“我”与荷西的爱情神话,“我”看沙漠洗浴风俗,“我”与沙漠上的“芳邻”相处……这里,不仅篇篇有我,而且一切的故事因“我”而生发,围绕“我”而表现。

第二类是“我”为次要角色的作品。如《娃娃新娘》、《士为知己者死》、《巨人》、《卖花女》、《永远的玛利亚》、《哑奴》、《沙巴军曹》、《哭泣的骆驼》等等。在这些故事中,三毛退居次要位置,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写作,而是以旁观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她是生活中冷漠的看客,相反她则在文章中不动声色地写这个“自我”,虽然在内容上见不到她的身影,但仔细斟酌,却在作品中留下了她浓重的创作主体的投影。

自由的生活给三毛带来了自由的灵感,独特的灵感显露了三毛独特的个性。三毛以她为数不多的作品刮起一股“三毛旋风”,带领读者“万水千山走遍”。直到1991年1月4日凌晨去世,三毛永远地成为一颗星辰。虽然她不是最亮的那一颗,但她毕竟曾经闪耀过,曾经以她48年的生命历程构筑起一个自我生命的文学世界,有过不可抹杀的价值,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参考文献]

[1] 三毛.三毛作品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2] 三毛.尘缘[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3] 陈公仲主编.世界著名华文女作家传/台湾卷[M].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 童庆炳主编.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于璟,就职于焦作大学电大部。

四、三毛作品中塑造的自我形象

三毛的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无论是《雨季不再来》中那个封闭而多梦的少女,还是《撒哈拉的故事》中那个像漫天风沙的少妇,或者是《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那个平静而淡泊的寡妇,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欢乐与悲痛、幸福与坎坷。她真实地袒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她如同一位好友,在与你谈心,在向你展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灵魂。她的作品没有也无须人工的雕琢,情真意切而又挥洒自如,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在《沙漠中的饭店》里,我们仿佛见到两个流浪异乡的孩子悄悄关起门来,关住屋外的漫天风沙而温馨地

三毛作品摘抄篇五
《三毛作品集》

三毛作品摘抄篇六
《三毛作品集》

三毛作品集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不死鸟》

《明日又天涯》

《云在青山月在天》《似曾相识燕归来》

《归》

《梦里梦外》《不飞的天使》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个男孩子的爱情》《童话》(西沙)

《我的写作生活》《两极对话》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在风里飘扬的影子》(西沙)

雨季不再来

《序》(舒凡)《极乐鸟》

《惑》

《秋恋》

《月河》

《雨季不再来》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

《安东尼·我的安东尼》《翻船人看黄鹤楼》

《赴欧旅途见闻录》《平沙漠漠夜带刀》

《我从台湾起飞》《去年的冬天》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三毛——异乡的赌徒》《访三毛、写三毛》

《飞——三毛作品的今昔》

稻草人手记

《序》

《江洋大盗》

《亲爱的婆婆大人》

《西风不识相》

《这样的人生》《塑料儿童》《巨人》

《士为知己者死》《卖花女》

《警告逃妻》

《这种家庭生活》

《守望的天使》《相思农场》

温柔的夜

《他们说三毛》《温柔的夜》

《寂地》

《五月花》

《玛黛拉游记》

《石头记》

《相逢何必曾相识》《永远的马利亚》

《附录:我不是三毛迷》

哭泣的骆驼

《尘缘》

《哭泣的骆驼》《哑奴》

《妈妈的一封信》《悬壶济世》《爱的寻求》《天梯》

《回娘家》《逃亡》

《一生的战役》

《大蜥蜴之夜》《美妮表妹》《银湖之滨》《逃水》

飞越纳斯加之线

《收魂记》

《沙巴军曹》

《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 撒哈拉的故事

《回乡小笺》《沙漠中的饭店》《娃娃新娘》《荒山之夜》《芳邻》

《素人渔夫》

《白手成家》

送你一匹马

《爱马(自序)》

《蓦然回首》《故乡人》

《看这个人》

《往事如烟》

《梦里不知身是客》

《学期作业报告》《你是我特别的天使》《送你一匹马》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万水千山走遍

《街头巷尾》

《青鸟不到的地方》

《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

《附记》《索诺奇》

《夜戏》

倾城

《搭车客》

《大胡子与我》

《结婚记》

《沙漠观浴记》《死果》

《惊梦三十年》

《野火烧不尽》

《朝阳为谁升起》《陈老师(跋)》

《中美洲的花园》《药师的孙女》

《迷城》

《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

《我所知所爱的马奎斯》

《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

附录

《女儿》

《阿姨》

《我的小姑》

《小姑》

《我的小姑》《我也叫她小姑》

《一千零一夜的阿姨》《三毛,一位认真的玩童》

《胆小鬼》

《吹兵》

《匪兵甲和匪兵乙》《一生的爱》《紫衣》《蝴蝶的颜色》《爱和信任》《简单》

《什么都快乐》

《还给谁》《轨外的时间》《狼来了》

《他》

《不负我心》

《夏日烟愁》

《评'胆小鬼'》《读三毛的'倾城'》

背影

《逃学为读书》《背影》

《克里斯》

《离乡回乡》

《浪迹天涯话买卖》

《雨禅台北》《永远的夏娃开场白》

《赤足天使》《亲不亲,故乡人》

《饺子大王》

《拾荒梦》

《巫人记》

闹学记

《序一》

《序二》

《闹学记你从哪里来》

《春天不是读书天》《我先走了》《新天新地重建家园》《我要回家》

《求婚》

《孤独的长跑者》

《导读罪在那里》《遗爱星石》

《吉屋出售》《E·T回家》

《后记》

谈心

《自爱而不自怜》

《祝福中国》

《人生何处不相逢》

《不满、不满、不满》《真聪明的好孩子》

《没有找呀》

《最重要的是被爱吗?》

《为什么、为什么?》《读书和迷藏》

《不逃》

《其实都不是问题》

《不能给你快乐》

《狱外的天空也是你的》《是美德还是懦弱》《约会》

《说给自己听》《天下本无事》《一定去海边》

《倾城》

《荒山之夜》

《周末》

《黄昏的故事》

《爱马落水之夜》《长歌杨柳青青》《随风而去》

《隔离与沟通》《教书不是塔》

《不弃》

《写作不难》

《“喜欢”有千万种...》

《如果教室像游乐场》《我喜欢把快乐当传染病》

《读书不能只读一个月》

《不要也罢》《不讲了》

《五个对话》《小朋友好》《说朋道友》

《如果是我的女儿》

《如果我是你》

《不会忘记你要的明信片》

《愧疚感》

《如何死得其所》《少年愁》

《回不出的书信》

《写给“泪笑三年”的少年》《后记》

三毛作品摘抄篇七
《经典摘抄》

三毛作品摘抄篇八
《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一片飘动的云

——试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及

其成因

作 者 :陈 影 指导教师 :李 华 摘 要:台湾女作家三毛的追求与梦幻、真情与爱心感动着千千万万个读者。她的作品时而含蓄,时而热烈,时而温婉,时而活泼。这不仅是她独特经历的产物,更多的是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吸收西方新教精神,融中西文化于一身的结果。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

关键词:三毛、艺术风格、独特性、中西文化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色彩斑斓的异国风情,真诚深挚的爱心,质朴而诙谐的文笔,独具神韵的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颗读者的心。三毛的作品,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写作只是我的生活记录”,“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我没有办法。”从题材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没有什么重大现实事件的反映,写的全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人和周围狭小的世界;从篇幅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也没有能够震撼整整一个时代的长篇巨著。然而,她对生活琐事的记录,她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她的浅唱低吟,她的欢乐与悲恸,无不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灵魂,无不清晰的印下她苦苦求索的足迹。作为人的三毛,对于作为作家的三毛,无异于一座天然的金矿,或者说,她的作品像那种借树根创作的艺术品,无须人工斧凿,只须顺其天然,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所以她只须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是记录她的探索,便有真正的文学,古老而永远年轻的写人生的文学。不是写一己的人生,还写众人的人生,不是写人生的图景,而是写人生的要义,写她自己和周围的人们是怎样把握自身的存在,写她认为这存在是应当如何把握。

屠格涅夫说过:“在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切东西,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①高尔基也曾经教导青年作家:“谁要想当作家,谁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一定要找到。”②作家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哪怕找到的自己很微小,但到底是见人所见,发人所未发,是属于自己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获得永久的价值。

三毛的作品的魅力所在,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风貌,它发出了三毛自己的

“生动的、特殊的”,其他人所发不出的声音,她“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自己”。从美学的观点看,三毛的作品有着“独具风韵别样美”的境界。

一 独具风韵别样美的艺术风格

三毛,这位“万水千山走遍”的传奇女子,一生走过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她的作品,好似一首无声的歌,在向人们缓缓倾诉她的快乐与忧伤,在向人们尽情展示她那颗丰富而疲惫的心灵。她那一篇篇极为坦诚的内心独白,恰似一片飘动的云,她用云一般的生命,舒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感受是甜蜜或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自然的流露。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采。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三毛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求学阶段(1961-1974)、流浪阶段(1974-1981)、菏西死后(1981-1991)。

“忧郁而感伤”是三毛前期作品的主要风格。《惑》、《秋恋》、《雨季不再来》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一种沉缓而感伤的情绪在流动。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三毛从小就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叛逆性,并轰轰烈烈地谈了一场在雨季中漫漾开来的恋爱。《雨季不再来》就书写了“我”跟男朋友赌气分手后心头淡淡的哀愁与深深的眷恋;而《惑》则道出了“我”由于倍受疾病的折磨,迷失在“珍妮画像”中的幻觉与苦闷。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青春烦恼的少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正如三毛自己所说:“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与伤感,但它的确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三毛。”③确切地说,三毛在这一时期已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对生命、爱情与真理的执着探索。这是三毛寻找自我的开端,也是她创作生涯的一个起步。

而“洒脱豁达”则是三毛中期作品的主要风格。为了摆脱失恋的痛苦,也为了离开照顾得太周到的父母,更为了走出自我的小天地,去追求人生的真谛,三毛孤身远行,开始了天涯浪女的漫游生活。漂泊的生活,奇异的际遇使三毛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她在作品《白手成家》中写到:“我的半生,漂流过很多国家,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地受到了它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④但当那“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的撒哈拉展现在三毛面前时,她便把自己“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⑤可以说,正是这“没有花朵的荒原”,给予三毛以全新的生活体验,也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系列以沙漠人物真实生活为主题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就是结集出版的《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迹》、《哭泣

的骆驼》、《温柔的夜》等。这时的三毛,已经由“温室中的花朵”变成了一个“被风吹雨打成了铜红色的一个代表不很精致,而面上已有风尘痕迹的三毛”。生活的磨砺,已使三毛作品的风格呈现出“健康、洒脱、豁达”的特点,充满了悲天悯人而又幽默率真的情感,因为“毕竟雨季是不会再在三毛的生命里再来了”。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三毛个性与创作风格的特点,也是三毛创作的颠峰期。

三毛后期的创作风格则转向了“沉郁而平和”。爱夫菏西的海底遇难,给三毛的心灵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从此二人死生契阔、阴阳分途,三毛的创作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倾诉对菏西刻骨思念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那满含对父母无限感激之情的《背影》,读后无不使人潸然泪下,笔调也显得沉郁而凝重了,回台执教后出版的集子《送你一匹马》、《万水千山走遍》,风格则渐趋于平和淡泊,少了几许忧郁、哀伤。

大起大落的漂泊经历,戏剧般的人生遭际,使三毛的作品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三毛作品中更有那如幻似梦的沙漠海市蜃楼,那铺金流彩般大漠中的万千景象,她笔下的自然风光,总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获得极大的美的享受,这些随处可见的散落如珠玑的异域风光,迥异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现代人生活场景的奇丽景象,无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为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及情节的发展创设了一个个具有特殊艺术魅力的环境。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老作家巴金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的至高境界——无技巧”。读三毛的作品,就好象是在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给人一种悠悠万古的至情至意,而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但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为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三毛的作品,无论是体裁、刻画人物、描绘景物的方法,还是在语言方面,都有自己风韵独具的特色。

我们不难看出,三毛的作品都是以私人的生活和情感为线索,从个人生活经历历史颉取材料,并运用小说的创作手段来复制生活原型。就体裁来讲,三毛的作品属于起源于日本“五四”以后传入我国的“私小说”,全部作品都是三毛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她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作家,说她只是一个“非小说的文字工作者”。她的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人公,即她自己——三毛——Echo,作品以“我”为出发点,又以“我”为归宿,“我”始终跳跃于字里行间。由于三毛善于使用第一人称来叙写生活琐事、异国风情、内心的感受,所以,无论是“雨季不再来”中那个封闭而多梦的少女,还是“撒哈拉故事”中那个走向漫天风沙的少妇,也无论是“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那个“平静的淡泊”的寡妇,都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三毛与陈若曦、琼瑶不同,她不是着意去描绘动荡的社会生活,而是执着地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探求”。她如同一位好友,在与你进行一次恳谈,在“真率地表露出她的真性情”⑥,也在向我们展示着一个

复杂而真实的灵魂,三毛的作品,无异于他在〈一生的战役〉中写到的:“只须写心里诚实的情感,写在自己心里受到感动的生活和人物,那就是我。”她又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还是写„我‟”。⑦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创作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三毛之所以选择私小说这种文体,就在于它善于表达人的真情实感,具有真实性、可信性,也有利于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用第一人称“我”来记录生活琐事的私小说,也有着它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叙事者不能站在全知全觉的角度,而要受到真人真事的限制。这就妨碍了作者把笔触伸向“我”以外的世界,也必然影响到她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任何事物本身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三毛在私小说创作与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这个不愿意直率表露真性情,以含蓄为美之极至的国度里,三毛难道不具有另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吗?她那真率坦诚的内心剖白,难道不是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小小的反叛吗?

俗话说:“人如其人,文如其人”。作为一个率真而富于正义感的女作家,三毛的作品处处洋溢着一种崇高的人性美、人情美。在《搭车客里》,她给予在沙漠中艰难行进的沙哈拉威人以慷慨无私的援助;在《故乡人》中,她又为从未谋面的中国人曾君雄擦墓碑、献花;在《娃娃新娘》中,她对十岁的新娘姑卡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对当地野蛮婚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人间充满爱心,是三毛的人格,也是三毛作品中突出的风格。三毛还善于通过对小人物生活的描写,来深情讴歌人间的真情。巨人中的达尼埃,是个十二岁的男孩,他竭尽全力照顾自己年迈而多病的父母,一个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我”面对此情此景,很是感动,而这时达尼埃却告诉“我”说,“她们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喃喃地望着面前这个红头发的巨人,觉得自己突然渺小得好似一粒芥草。”这是对人性美的讴歌,也是对温暖人间的礼赞。同时,她在作品中也鞭挞了人性的丑恶,如《一个陌生人的死》、《荒山之夜》等。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弃恶从善,对世界多一份爱心,对周围人多一份感情。

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三毛,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对自然、社会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往往借助“我”来抒发对宇宙、人和爱情的看法,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这也是东方文学长于抒情的突出表现。在《背影》中,“我”望着父母那踽踽前行的背影,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一次的背影。”中国父母对儿女那份深挚的爱,经过“我”这一抒发,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与升华,给人以无尽的美的享受。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更以那凄婉的抒情笔调,抒发了对亡夫荷西至死不渝的爱

情。“结婚前,在塞哥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了心,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这一段“换心”的描写,饱含着多少人世的沧桑,世事的变迁,那在“梦与梦的夹缝里”与荷西相依为命的抒发,又道出了几多人生的悲欢离合,爱情得而复失的怅感。

三毛的作品在刻画人物,描绘景物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那就是惯用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使作品呈现出自然、本色的特点。

在刻划人物时,她只是把人物的面貌刻画出来,不夸饰,不贬低,充分显示出人物自身的矛盾复杂性。如〈五月花〉中的荷西,便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统一体。他善良而诚恳,为了工作不惜自己的性命,但与许多心地善良的人一样,他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性格懦弱,他明知老板在克扣,欺侮自己,但却缺乏据理力争的勇气,到头来常常劳无所得,囊中羞涩。这样写来,三毛笔下的荷西便活生生地立在我们面前。他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而是一个集优缺点于一身的大写的人。正是借助于白描手法,作家笔下的人物才被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

精通于绘画的三毛,在描绘自然及社会景观时,更是以白描这种传统的艺术手法取胜。《哭泣的骆驼》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烈焰冲天的硝烟图,《逍遥七岛游》则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而《沙漠观浴记》则堪称一幅绝妙的风俗画。她笔下描绘的自然景观,有如中国传统的写意画,浓墨重彩,用墨如泼,“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深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绝恐怖。”这是一幅多么壮烈的沙漠夕照图。三毛以她那天才的巨笔,为读者再现了社会的景观,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丝毫不见雕琢、粉饰的痕迹。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作为一个作家,只有具备了非凡的驾驭文字的功力才能信笔拈来,赋予作品以完美的外在形式。三毛作品的语言朴素、纯净,几乎看不出人工着色的痕迹,这与她选用私小说这种文体叙写真事真情有很大关系。在三毛做的中国菜赢得了荷西的同事和上司的赞赏时,她这样写到:“荷西含情脉脉地望了我一眼,婚后他第一次如情人一样望着我,使我受宠若惊,不巧那天辫子飞散,状如女鬼。”这是多么本色的语言,又是一种多么真实的心情!他将一个女人得到丈夫宠爱而欣喜万分,却又因没在丈夫面前留下美好印象而抱憾的复杂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三毛作品的语言最值得称道之处“还在于东方文人少有的诙谐与幽默”,如在《士为知己者死》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做太太的,先拿了丈夫的心,再拿他的薪水,控制他的胃,再将他的脚绑上一根细细的长线放在她视力所及的地方走走;她以爱心做理由,像蜘蛛一样的织好了一张甜蜜的网,她要她的丈夫在网里唯命是从;她的家也就是她的城堡,而城堡对面的那座吊桥,却再也不肯放下来了。”这形象而风趣的语言,将征服丈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把人物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这是三毛作品语言的别致所在,也是三毛作品洒脱而豁达的风格之所在。

三毛作品摘抄篇九
《三毛作品全集简介》

三毛作品全集简介

《撒哈拉的故事》 1976年5月初版

《雨季不再来》 1976年7月初版

本书可归纳为表现心灵生活经验的写作,一种人类深思默省存在的意义,灵魂的归依,命运奥秘等问题的写实.这些作品构成三毛生命的一个阶段,亦是日后成熟三毛的基石.

《稻草人手记》 1977年6月初版

《哭泣的骆驼》 1977年8月初版

《温柔的夜》 1979年2月初版

《娃娃看天下(一)》 1980年2月初版(译成)

《娃娃看天下(二)》 1980年2月初版(译成)

季诺笔下的玛法达,跟玩伴菲力普、马诺林、苏珊娜、米盖、自由、吉他,他们的喜怒哀乐二十年来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世界读者。作家三毛将他们带来中文世界,是一套感人的漫画。《娃娃看天下》出版至今畅销不绝,是你一能错过的一套感人漫画

《背影》 1981年8月初版

《梦里花落知多少》 1981年8月初版

《万水千山走遍》 1982年5月初版

《兰屿之歌》 1982年6月初版(译作)

《送你一匹马》 1983年7月初版

《清泉故事》 1984年3月初版

《倾城》 1985年3月初版

《谈心》 1985年3月初版

《随想》 1985年3月初版

《刹那时光》 1986年1月初版(译)

《三毛说书》 1987年3月初版(有声书)

《我的宝贝》 1987年7月初版

《流星雨》 1987年7月初版(有声书)

《闹学记》 1988年7月初版

《阅读大地》 1989年7月初版(有声书)

《滚滚红尘》 1990年12月初版(电影原著剧本)

三毛作品摘抄篇十
《伦三毛作品》

目录

一、前言 ..................................................................................................... 2

二:前中后期作品的创作特点 ................................................................ 3

三:作品风格(抒写自我) .................................................................... 4

1、自传式的真实生活 ........................................................................ 4

2、人生的感悟 .................................................................................... 5

3、她的见闻 ........................................................................................ 5

四:三毛作品分析及三毛形象分析 ........................................................ 5

【内容提要】三毛的文章即使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你仍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的希望。写作,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但跟接近于真实。

【关键词】三毛、创作特点、创作风格、作品分析、形象分析

一、前言

三毛,原名陈懋平,祖籍浙江, 1943年3月26日生于重庆,1991年1月4日凌晨卒与台湾,终年48岁。

有的人也许会说:三毛是一个自卑的人,一个失败的女人,她在那个荒芜的沙漠过度做了一个永远逃亡的士兵。这句话也许说的有道理,三毛的作品中似乎也能体会到这一点,她那永远打不开的心扉,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但我们却无意在心态分析上做过多的推理运演,更不敢妄下断言。我们所应该拥有的心情,就是把三毛首先视做一个女人,一个敏感,活泼,富有激情的平凡的女性,把她所以的作品当作她的果实来读,以期获从人性中拟或是跟自己生活的某些联系,而不奢望从她的作品中获得灵魂的启示和拯救,这样,三毛就和我们贴近了。

二:前中后期作品的创作特点

三毛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的作品,是十七岁到二十二岁那段时间发表的小说散文,收集在《雨季不再来》中,代表作为《惑》、《异国之恋》、《雨季不再来》。正如她自己所说:“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与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它的确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二毛”。1962年发表在《现代文学》上的《惑》,描写自己病中迷失在“珍妮画象”里的幻觉,纵情地表达失学、病痛下的煎迫和对生命的追求,全文缺乏委婉申述的含蓄,充满忧郁悲伤的色彩。小说《异国之恋》(又名《秋恋》)把一对在难耐的寂寞中偶然相遇、相恋又不得不匆匆别离的海外游子的复杂心理和缠绵情感写得生动真切。小说《雨季不再来》写一个女大学生跟男朋友闹别扭后,感情上的波动。作者在字里行间把那深情、那眷恋,那只能体会不可言传的心底的盼望,表现得那么细腻感人。三毛的老师、女作家、文化学院教授胡品清在看过她早期作品之后,说她喜欢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这是有道理的。

三毛中期的作品,是她离开台湾以后的大量小说散文。风格骤变,被人誉为“健康、豁达、洒脱不羁”,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从内容上说,有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活,特别是学校生活的真实反映(《西风不识相》);有对同胞在国外不文明、不礼貌言行的痛心记叙而洒满作者爱国之情《亲不亲故乡人》。但作者付出最大心力笔耕的,则是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中几个岛屿所独有的景色,特有的人和事,以及荷西逝世后用血泪写成的文字 。有人认为,三毛在这一时期,即撒哈拉创作时期的作品所以拥有广大读者,主要以内容取胜,它们只是她“特殊生活经验”的记录。“这种经过真实体验的题材之写作,在先决条件上已经成熟了,甚至连表现技巧的强弱,都已无法增减故乡人们去阅读她作品的高昂兴趣。”

这种说法,从强调内容的重要性来说,当然是对的。但如因此而无视它的艺术魅力,那就值得商榷了。事实上,她的作品,不仅内容新奇,而已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

善于把奇特而富有异国情调的流浪生活,用娓娓长谈的方式来打动读者,是三毛中期创作的显著特点。这种以“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的溶“我”于作品中的讲故事的写法,使人感到格外亲切,自然,又能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而在构思故事时,作者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而着力描绘生活的“本色”,不造作,不故弄玄虚,只是把真情实景形象地再现于读者面前,这就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人物形象的摇曳多姿,是三毛中期作品的又一特色。在她的人物画廊里,雕像林立,形神各异。不仅如此,她还特别对小人物或受苦难者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倾全部爱心以立传,并深情沤歌他们之间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三毛的后期作品,指的是她离开撒哈拉以后的创作,大都是散文、小故事、 信及语录式的东西,也有剧本。比起撒哈拉式的“轰动”,这些作品就显得平淡无 奇了。岂止内容平淡无奇,甚至有错误的,在艺术技巧上也逊色不少。这又一次 明,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而且在艺术上必须精益求精,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 这一切首先反映在游记《万水平山走遍》这本书里,这是荷西逝世后三毛应 《联合报》之邀写的游记,本想以异国风俗人情美景的描绘吸引读者,造成又一 “三毛热”,再一个“撒哈拉”,但毕竟是走马观花,而不是深入生活的创造,虽 然也描摹了哥斯达尼加、巴拿马、秘鲁等国绮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真实地反映了 西哥的贫富不均,以及“强盗国家”哥伦比亚的可怕,但文字只浮在表面,深入不 到读者心里。三毛是善于说故事的,倒是其中的《药师的孙女——前世》、《银 之滨——今生》(厄瓜多尔纪行)两篇,写得比较生动。

三:作品风格(抒写自我)

1、自传式的真实生活 阅读三毛的作品,就像读其自传般。因为其作品始终是围绕着她自己所写。她的旅途,她的爱情,她的生活以及她的爱好等,成了她作品中最主要的素材。故,对自我人生的抒写,形成了其作品的纪实风格。三毛曾自己坦然:“我写的其实是一个女人的自传。” 的确,纵观其作品,我们不难看出:篇篇都有“我”。她以作品中的“我”出发,再由“我”展开叙述,最终又以现实中的“我”得出结论而结尾。无论是作品中的主角,还是现实中的主角,始终都是“我”。她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去,用自己的经历当作作品的素材,用自己的方式将其展现到大家面前。让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感悟作者本人。也正是因为她将作品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真切与自然。故阅读其作品时,就像和她面对面的做着,静静地听她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与她一起痛苦,一起快乐。

2、人生的感悟 三毛抒写自我的在其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品常常描述的是三毛自己的经历与生活或是对于人生与生活的思考。如其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集子里的《荒山之夜》(一)。它所讲述的就是她与丈夫荷西到沙漠探险,掉进了泥淖里去。后经过她的智慧与勇敢才脱险的惊险经历。在另外一篇《死果》里,所描述的是,自己因为喜爱一块红铜片而误捡回了回教最毒的符咒。然后毫无征兆的发病,在生死线上挣扎了好几次。在当地人眼里,她发病是因为捡回了符咒。但于她自己而言,却宁愿相信是她自己潜意识里的思想所导致的。对于这一问题,她又觉得难以深究。故,她在文末说:“人,是最怕认识自己的动物”。在这些作品中,她叙述自己的故事的同时,也掺入自己由故事所产生的人生思考。

3、她的见闻 这类作品也大多以她自己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角。她还有另一类作品,她不是故事发生的主角,她也没把自己当作故事的主角来写。但这些故事却都是在她身边发生的:关于她的邻居,他的朋友,甚至只是她所认识的人。如其作品《娃娃新娘》,讲述的就是一个邻居十岁的小女孩姑卡结婚的经过。这本对于三毛本人是无关的。可三毛看作他们对待姑卡的态度以及姑卡本人由喜悦转为恐惧的心理变化,故让我对这次小女孩的婚礼产生厌恶,并对小女孩产生同情。又如其另外一部作品《士为知己者死》,朋友米盖在婚前与婚后的变化,让她觉得婚姻之间两个的自由极其重要,否者那个人就不复存在,而是成为对方的一个物品。在这类作品中,她虽然不是故事中的主角,但她却常常与故事中的主角一起感动,一起喜悦,一起悲伤。正如她自己所说:“就像《哭泣的骆驼》,我的确不和这些人共生死,同患难,虽然我是过了很久才动笔把它写下来。但我还是不能很冷静的把它们玩偶般地在我的笔下任意摆布。我只能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其中,去把它记录下来。”在她的作品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都以“我”为中心连接点。虽然从其故事内容而言,看则与我无关,但却都因“我”而显性。也正是因为她这种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我”的感受,使作品有在纪实的基础上,有一种独特的个性色彩。

四:三毛作品分析及三毛形象分析

三毛是具有明显的精英意识的。首先,三毛的勤奋写作讲演、忘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种精英立场的最好说明。再者,三毛本文以“我”贯穿始终,娓娓道出“我”及“我身边人物”的故事,其中悲天悯人的情怀、崇尚自由的品格、追求平等的思想、藐视庸俗的姿态多显见,充满着精英意识。三毛性情高雅、朴实、真诚,她说“做一个匹夫,不是人生最终目的”(《温柔的夜》)。此外,三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秉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其思想中自然地带有一种精英意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86178.html

    上一篇:马的古诗

    下一篇:留守儿童之诗

    热门标签

    HOT